法華義疏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舉宿世因緣開三顯一。
化下根人中。
凡有三品。
即分為二。
化城喻一品。
正明宿世結緣。
化下根人。
此品與授學無學人記品。
為下根人授記。
若準上來。
先有佛說。
次有領解。
次有述成。
次有授記。
何故唯有授記不有領解及述成者。
下根之人。
解既在後。
雖有内懷。
不敢發口領解。
是以如來明達此心。
不待領解即為賜記所以因得授記。
仍申己領解。
所以雖有領解。
不别立品。
既有授記。
即述成自去。
故亦略也。
何則若無可述。
那得賜記。
然此品中。
富樓那受記。
又千二百人授記。
亦五百人受記。
亦總為諸聲聞授記。
何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者。
五百人得受記名号眷屬多少悉皆是同。
又能領解。
餘者不爾。
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
就此品中自有二。
第一富樓那家授記。
第二從爾時千二百以下。
明諸聲聞家授記。
就第一富樓那家授記中亦有二。
第一經家叙富樓那聞未聞内心歡喜。
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
正明賜記。
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随宜說法者。
謂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說。
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總明上中二根人得記也。
複聞宿世因緣之事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
即謂化城品中事也。
深心本願者。
言十六王子時一切智願也。
就第二正明賜記中。
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先明富樓那本是大行菩薩。
但欲化物十方世界。
内秘菩薩。
外行聲聞。
助作佛事。
以此為例。
上中二根皆然。
而但此明者。
欲以舉下況上也。
第二從諸比丘以下正賜記。
就中亦有二。
第一記行因。
第二從無量阿曾祇劫以下記果。
皆可見。
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
分為二。
初七行偈頌第一富樓那本。
從今此富樓那以下十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賜記。
就中有二。
初七行半偈。
頌上賜因。
從其後得成佛以下七行偈。
頌記果亦可見。
從爾時千二百羅漢以下。
第二諸聲聞授記。
就中自有二。
第一正賜聲聞。
第二從爾時五百羅漢于佛前以下。
明得記下根人領解。
就第一正賜記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先賜千二百人。
從其五百羅漢以下。
賜五百人。
就第一千二百人得記中亦有二。
第一經家叙求記内心所請。
第二從佛知此心以下正賜。
偈中凡十一行偈。
亦分為三。
第一初六行偈。
頌千二百人得記。
從其五百比丘以下三行半偈。
頌五百人得記。
從加葉汝已知以下一行半偈。
以義頌總諸聲聞得記。
從爾時五百羅漢以下。
第二明得記人領解。
亦有長行偈。
就長行中有二。
第一舉法說略領解。
第二舉譬廣領解。
第一法說可見。
但就第二譬說即有開合。
開譬中有五譬。
第一名為系珠譬。
即領上化城中第一導師譬。
第二其人醉卧不自覺知二句。
名為不自覺知譬。
領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
第三從起已遊行以下。
名為行他國譬。
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譬。
第四從于後親友以下。
名為親友相值譬。
領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譬。
第五從而作是言以下。
名為示寶珠譬。
領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寶所譬。
譬如有人者。
即下根人自譬己身。
至親友家者。
親友譬十六王子。
家譬三界。
言聖人以化處為家。
醉酒而卧者。
譬以五濁八苦為惛。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者。
譬化緣既盡就化他方。
以無賈寶珠系于衣裡與之而去者。
大乘譬無賈寶珠。
言十六王子為說大乘。
而後就化他方。
衣裡譬大乘信。
而不能亡壞體信。
故言系于衣裡。
問曰。
若言至親友家而醉者。
是則親友與酒令醉。
内合亦然。
則是十六王子與衆生五濁八苦令惛。
釋曰。
聖人雲何作煩惱緣。
但此文少倒。
應言有人醉酒至親友家而卧。
問曰。
衆生與十六王子。
皆以三界為家。
則此衆生從何而來故雲來至耶。
答曰。
王子與衆生雖共一家。
王子既為化主。
自當家主故。
則衆生義自成來。
故雲來至親友家也。
若以流來義亦可得。
又問。
既雲衆生以五濁八苦為障其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則義如以酒為亂其正志故不為系珠。
而若如此文。
當其醉時而系。
若爾當以五濁八苦為惛時。
為說大乘故耶。
釋曰。
五濁八苦。
若非登聖那得絕無。
但或有動不動義。
如醉酒或甚或可。
當系珠時。
雖醉猶可。
故得為系。
内合亦然。
衆生五濁不動時為說也。
一雲。
亦可當系珠時無正是珠之信。
但有系物之信。
因此為系也。
内合亦然。
于時無正大信。
但有樂欲之信。
因此為說也。
好則好矣。
但違上來所說發大機故。
為說大乘之旨。
一雲。
亦可當其醉時都無一信。
而猶為系者為後有利故也。
為後可利。
即是大乘機發。
即問。
若爾今日亦應無信。
然則展轉無窮。
何時成信。
釋曰。
何無成信。
或因一說而信。
或二三說而成。
或須無數而成。
衆生神根各異。
解悟不同。
所以聖人随機為說亦無窮也。
此家以未來善感教者也。
是人醉卧都不覺知者。
第二不自知譬。
領上第二懈退譬。
言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為化。
當系珠時。
雖醉猶可。
但醉卧久故。
忘而不知也。
内合五濁八苦起動久故。
忘其大信也。
從起已遊行以下。
第三遊他國譬。
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
言以三乘得化。
就中有二。
第一名親友見醉起行譬。
如來見衆生發少乘機。
領上化城雲導師知衆所樂。
第二從若少以下。
名得少為足譬。
三乘人受三乘為足。
領上化城雲衆人受化城。
起已遊行者。
言酒雖未醒。
理非永卧故起行也。
内合衆生雖無大機。
理非永迷故。
亦發三乘機也。
到于他國者。
今失其本大乘解。
将入三乘教中。
如到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者。
為欲得二果勤修四谛及十二因義也。
此以前領上化城雲汝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者。
明二乘得少分為足。
即領上化城雲我等今者免斯惡道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者。
第四名親友相值譬。
頌上化城第四知止息譬。
言如來見發大機。
上雲此諸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
從而作是言以下。
第五名為示珠譬。
頌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寶所譬。
言為說今日法華。
雲即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迥者大城我所化作。
就中有三。
第一何為衣食乃至如是者。
非其求少。
即領上雲迥者大城我所化作。
第二從我昔以下。
非其忘本為正示。
即領上汝等去來寶所在近。
第三從汝今以下。
以義領勸修今一。
從佛亦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
從初訖令發一切智心。
合第一系珠譬。
而尋廢忘不覺不知者。
合第二不自知譬。
從既得阿羅漢道以下。
合第三行他國譬。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
合第四相值譬。
從今者世尊以下。
合第五示珠譬。
從世尊我今乃知以下。
懸合第六得珠歡喜譬。
皆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二行半偈。
上長行中有法說譬說。
今初二行半偈。
頌第一法說。
後十行偈頌譬說。
頌法說可見。
上譬說中有開合。
初六行偈頌開譬。
後四行偈頌合譬。
上開譬有五譬。
今皆頌之初一行三句偈。
頌第一系珠譬。
時卧不覺知。
此一句頌第二不自知譬。
從是人既已起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行他國譬。
次三句頌第四親友相值譬。
示以所系珠。
此一句頌第五示珠譬。
從貧人見此珠以下一行偈。
懸頌得珠歡喜譬。
然上言醉酒。
此言貧窮。
唯是少異。
上言醉酒。
譬以惑為障。
此言貧寶。
譬窮大乘功德。
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
而不言有酒。
所以知非親友酒也。
從我等亦如是以下頌合譬。
上中有六合。
今但略不頌合第四今相值譬。
餘皆頌之。
初一行頌合第一系珠譬。
我等無知故不覺亦不知者。
頌合第二不自知譬。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者。
頌合第三行他國譬。
從今佛覺悟我以下一行偈。
頌合第五示珠譬。
從我今從佛聞以下一行。
頌懸合第六得珠歡喜譬。
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就中有二。
第一請記。
第二佛賜。
就第一請中有二。
第一阿難羅睺羅請。
第二爾時學無學人以下。
二千人請。
第二賜記中亦有二。
第一先賜阿難羅睺羅。
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
賜二千人記。
就第一賜阿難羅睺羅記中。
先記阿難。
後記羅睺羅。
記阿難中有五重。
第一正記。
第二從爾時會中以下。
大衆生疑。
第三從爾時世尊以下。
如來釋疑。
第四從阿難面于佛前以下。
明阿難因賜記得宿命知。
第五從爾時阿難以下。
以偈歎佛。
皆可見。
就第二記羅睺羅中。
有長行偈可見。
從爾時世尊以下。
第二二千人得記。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記。
第二爾時學無學以下。
亦歎佛。
就第一正記中。
亦有長行偈。
亦可見。
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功德。
故因為品目也。
夫開三顯一以明因義中。
初開為四。
第一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
第二大衆懷疑緻請。
第三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第四别流通因義。
從此品以下四品是。
第四别流通因義。
四品分為三重。
第一此法師品與見寶塔品。
明受持因義者功深。
流通因義者報重。
慕覓流通之人。
第二持品。
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
第三安樂行品。
勸接退堕之人。
就第一覓流通中二品。
即自為二。
第一此品明釋迦自覓。
第二見寶塔品。
多寶如來助覓。
就釋迦自覓中亦有二。
第一從初訖我今獲大利偈直覓。
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以下。
因明流通方法作覓。
又就第一直覓中亦有二。
第一明随喜功深報重。
第二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通經功深報重。
就第一随喜功深中亦有二。
第一明現在弟子随喜。
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
明後世弟子随喜。
就第二明通經功報中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四。
第一明現在師功深報重。
第二從若善男子以下。
明後世師功報之相。
第三從若有惡人以下明謗此二師罪報重。
第四從藥王其有以下。
明應供此二師。
二世師中皆有二。
一先明下品師。
二從何況以下。
明上品師。
皆可見。
第三謗罪報重。
謗經則三寶理永絕。
故重于謗佛也。
然隻取一邊不論福厚薄也。
偈頌中凡有十五行偈。
初二行偈不頌上文。
泛勸尊重此經。
從若有能受持以下四行偈。
頌第一現在師。
從吾滅後惡世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後世師。
從若于一劫中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謗罪報重。
從有人求佛道以下四行偈。
頌第四應供。
從藥王今告汝以下。
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覓。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三。
第一從初訖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先歎經。
第二從善男子以下。
正明流通方法。
第三從藥王我于餘國以下竟長行。
助護通經人。
就第一歎經中有五重。
第一格量為歎。
言諸經中法華最尊。
第二從藥王當知以下。
據人為歎。
言在人則人尊。
第三從藥王在在處處以下。
據處為歎。
言在地則地貴。
第四從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
就因為歎。
言諸修行中不如聞此經。
第五從其有衆生求佛道者以下。
就果為歎。
言諸果中不如法華壽量果。
然若論稱機為說令得利者。
則諸教皆爾。
所以偏歎法華最第一者。
隻就會前開後為論故。
然會前者。
明三乘無異路語萬善同歸。
開後者。
語萬善皆成佛。
佛壽命無窮極中。
則開涅槃之前路。
化常住之由漸。
前後兩望。
二儀雙明。
所以下即言已說當說今說。
前四重可見。
但就第五據果歎中。
即有法說譬說。
法說亦可見。
就譬說即有開合。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者。
水譬壽量果。
高原譬初教及第二波若教。
幹土譬八十年果。
言前二教中求壽量果不得。
但得八十年果。
知水尚遠。
施功不已者。
譬聞維摩教。
轉見濕土者。
濕土譬維摩教七百阿曾祇果。
言為得水則濕土少近。
内合于壽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
泥譬今日法華經。
其心快定知水必近者。
至法華方知壽量果。
本義雲顯土譬無量義經。
從菩薩亦如是以下第二合。
就中有三。
第一正合。
第二釋合。
第三從藥王若有菩薩以下誡勸。
開方便門者。
開昔三是方便。
示真實相者。
示今一是真實。
一因一果之理盡在此經中。
故雲藏。
金剛心時方窮其底故言深。
以諸餘義不可破壞故言固。
其理杳然故言幽。
行因久到故言遠。
得之者希故雲無人能到。
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以下。
因明流通方法作覓中。
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可見。
從藥王我于餘國以下。
第三明
舉宿世因緣開三顯一。
化下根人中。
凡有三品。
即分為二。
化城喻一品。
正明宿世結緣。
化下根人。
此品與授學無學人記品。
為下根人授記。
若準上來。
先有佛說。
次有領解。
次有述成。
次有授記。
何故唯有授記不有領解及述成者。
下根之人。
解既在後。
雖有内懷。
不敢發口領解。
是以如來明達此心。
不待領解即為賜記所以因得授記。
仍申己領解。
所以雖有領解。
不别立品。
既有授記。
即述成自去。
故亦略也。
何則若無可述。
那得賜記。
然此品中。
富樓那受記。
又千二百人授記。
亦五百人受記。
亦總為諸聲聞授記。
何故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者。
五百人得受記名号眷屬多少悉皆是同。
又能領解。
餘者不爾。
所以止言五百弟子授記品也。
就此品中自有二。
第一富樓那家授記。
第二從爾時千二百以下。
明諸聲聞家授記。
就第一富樓那家授記中亦有二。
第一經家叙富樓那聞未聞内心歡喜。
第二從佛告諸比丘以下。
正明賜記。
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随宜說法者。
謂上方便品及火宅之說。
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
總明上中二根人得記也。
複聞宿世因緣之事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者。
即謂化城品中事也。
深心本願者。
言十六王子時一切智願也。
就第二正明賜記中。
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先明富樓那本是大行菩薩。
但欲化物十方世界。
内秘菩薩。
外行聲聞。
助作佛事。
以此為例。
上中二根皆然。
而但此明者。
欲以舉下況上也。
第二從諸比丘以下正賜記。
就中亦有二。
第一記行因。
第二從無量阿曾祇劫以下記果。
皆可見。
偈中凡有二十一行半偈。
分為二。
初七行偈頌第一富樓那本。
從今此富樓那以下十四行半偈。
頌第二正賜記。
就中有二。
初七行半偈。
頌上賜因。
從其後得成佛以下七行偈。
頌記果亦可見。
從爾時千二百羅漢以下。
第二諸聲聞授記。
就中自有二。
第一正賜聲聞。
第二從爾時五百羅漢于佛前以下。
明得記下根人領解。
就第一正賜記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亦有二。
第一先賜千二百人。
從其五百羅漢以下。
賜五百人。
就第一千二百人得記中亦有二。
第一經家叙求記内心所請。
第二從佛知此心以下正賜。
偈中凡十一行偈。
亦分為三。
第一初六行偈。
頌千二百人得記。
從其五百比丘以下三行半偈。
頌五百人得記。
從加葉汝已知以下一行半偈。
以義頌總諸聲聞得記。
從爾時五百羅漢以下。
第二明得記人領解。
亦有長行偈。
就長行中有二。
第一舉法說略領解。
第二舉譬廣領解。
第一法說可見。
但就第二譬說即有開合。
開譬中有五譬。
第一名為系珠譬。
即領上化城中第一導師譬。
第二其人醉卧不自覺知二句。
名為不自覺知譬。
領上化城中第二懈退譬。
第三從起已遊行以下。
名為行他國譬。
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譬。
第四從于後親友以下。
名為親友相值譬。
領上化城中第四知止息譬。
第五從而作是言以下。
名為示寶珠譬。
領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寶所譬。
譬如有人者。
即下根人自譬己身。
至親友家者。
親友譬十六王子。
家譬三界。
言聖人以化處為家。
醉酒而卧者。
譬以五濁八苦為惛。
是時親友官事當行者。
譬化緣既盡就化他方。
以無賈寶珠系于衣裡與之而去者。
大乘譬無賈寶珠。
言十六王子為說大乘。
而後就化他方。
衣裡譬大乘信。
而不能亡壞體信。
故言系于衣裡。
問曰。
若言至親友家而醉者。
是則親友與酒令醉。
内合亦然。
則是十六王子與衆生五濁八苦令惛。
釋曰。
聖人雲何作煩惱緣。
但此文少倒。
應言有人醉酒至親友家而卧。
問曰。
衆生與十六王子。
皆以三界為家。
則此衆生從何而來故雲來至耶。
答曰。
王子與衆生雖共一家。
王子既為化主。
自當家主故。
則衆生義自成來。
故雲來至親友家也。
若以流來義亦可得。
又問。
既雲衆生以五濁八苦為障其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則義如以酒為亂其正志故不為系珠。
而若如此文。
當其醉時而系。
若爾當以五濁八苦為惛時。
為說大乘故耶。
釋曰。
五濁八苦。
若非登聖那得絕無。
但或有動不動義。
如醉酒或甚或可。
當系珠時。
雖醉猶可。
故得為系。
内合亦然。
衆生五濁不動時為說也。
一雲。
亦可當系珠時無正是珠之信。
但有系物之信。
因此為系也。
内合亦然。
于時無正大信。
但有樂欲之信。
因此為說也。
好則好矣。
但違上來所說發大機故。
為說大乘之旨。
一雲。
亦可當其醉時都無一信。
而猶為系者為後有利故也。
為後可利。
即是大乘機發。
即問。
若爾今日亦應無信。
然則展轉無窮。
何時成信。
釋曰。
何無成信。
或因一說而信。
或二三說而成。
或須無數而成。
衆生神根各異。
解悟不同。
所以聖人随機為說亦無窮也。
此家以未來善感教者也。
是人醉卧都不覺知者。
第二不自知譬。
領上第二懈退譬。
言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為化。
當系珠時。
雖醉猶可。
但醉卧久故。
忘而不知也。
内合五濁八苦起動久故。
忘其大信也。
從起已遊行以下。
第三遊他國譬。
領上化城中第三設化城。
言以三乘得化。
就中有二。
第一名親友見醉起行譬。
如來見衆生發少乘機。
領上化城雲導師知衆所樂。
第二從若少以下。
名得少為足譬。
三乘人受三乘為足。
領上化城雲衆人受化城。
起已遊行者。
言酒雖未醒。
理非永卧故起行也。
内合衆生雖無大機。
理非永迷故。
亦發三乘機也。
到于他國者。
今失其本大乘解。
将入三乘教中。
如到他國。
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者。
為欲得二果勤修四谛及十二因義也。
此以前領上化城雲汝等可愍雲何舍大珍寶而欲退還。
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者。
明二乘得少分為足。
即領上化城雲我等今者免斯惡道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于後親友會遇見之者。
第四名親友相值譬。
頌上化城第四知止息譬。
言如來見發大機。
上雲此諸人衆既得止息無複疲倦。
從而作是言以下。
第五名為示珠譬。
頌上化城中第五将至寶所譬。
言為說今日法華。
雲即滅化城語衆人言汝等去來寶所在近迥者大城我所化作。
就中有三。
第一何為衣食乃至如是者。
非其求少。
即領上雲迥者大城我所化作。
第二從我昔以下。
非其忘本為正示。
即領上汝等去來寶所在近。
第三從汝今以下。
以義領勸修今一。
從佛亦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
從初訖令發一切智心。
合第一系珠譬。
而尋廢忘不覺不知者。
合第二不自知譬。
從既得阿羅漢道以下。
合第三行他國譬。
一切智願猶在不失者。
合第四相值譬。
從今者世尊以下。
合第五示珠譬。
從世尊我今乃知以下。
懸合第六得珠歡喜譬。
皆可見。
第二偈頌凡有十二行半偈。
上長行中有法說譬說。
今初二行半偈。
頌第一法說。
後十行偈頌譬說。
頌法說可見。
上譬說中有開合。
初六行偈頌開譬。
後四行偈頌合譬。
上開譬有五譬。
今皆頌之初一行三句偈。
頌第一系珠譬。
時卧不覺知。
此一句頌第二不自知譬。
從是人既已起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行他國譬。
次三句頌第四親友相值譬。
示以所系珠。
此一句頌第五示珠譬。
從貧人見此珠以下一行偈。
懸頌得珠歡喜譬。
然上言醉酒。
此言貧窮。
唯是少異。
上言醉酒。
譬以惑為障。
此言貧寶。
譬窮大乘功德。
又此中但言其家甚大富具設諸肴膳。
而不言有酒。
所以知非親友酒也。
從我等亦如是以下頌合譬。
上中有六合。
今但略不頌合第四今相值譬。
餘皆頌之。
初一行頌合第一系珠譬。
我等無知故不覺亦不知者。
頌合第二不自知譬。
得少涅槃分自足不求餘者。
頌合第三行他國譬。
從今佛覺悟我以下一行偈。
頌合第五示珠譬。
從我今從佛聞以下一行。
頌懸合第六得珠歡喜譬。
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就中有二。
第一請記。
第二佛賜。
就第一請中有二。
第一阿難羅睺羅請。
第二爾時學無學人以下。
二千人請。
第二賜記中亦有二。
第一先賜阿難羅睺羅。
第二從爾時世尊以下。
賜二千人記。
就第一賜阿難羅睺羅記中。
先記阿難。
後記羅睺羅。
記阿難中有五重。
第一正記。
第二從爾時會中以下。
大衆生疑。
第三從爾時世尊以下。
如來釋疑。
第四從阿難面于佛前以下。
明阿難因賜記得宿命知。
第五從爾時阿難以下。
以偈歎佛。
皆可見。
就第二記羅睺羅中。
有長行偈可見。
從爾時世尊以下。
第二二千人得記。
就中亦有二。
第一正記。
第二爾時學無學以下。
亦歎佛。
就第一正記中。
亦有長行偈。
亦可見。
師品第十。
此品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五種法師功德。
故因為品目也。
夫開三顯一以明因義中。
初開為四。
第一略開三顯一動執生疑。
第二大衆懷疑緻請。
第三廣開三顯一斷疑生信。
第四别流通因義。
從此品以下四品是。
第四别流通因義。
四品分為三重。
第一此法師品與見寶塔品。
明受持因義者功深。
流通因義者報重。
慕覓流通之人。
第二持品。
明堪流通者奉命流通。
第三安樂行品。
勸接退堕之人。
就第一覓流通中二品。
即自為二。
第一此品明釋迦自覓。
第二見寶塔品。
多寶如來助覓。
就釋迦自覓中亦有二。
第一從初訖我今獲大利偈直覓。
第二從藥王今告汝以下。
因明流通方法作覓。
又就第一直覓中亦有二。
第一明随喜功深報重。
第二從若複有人以下。
明通經功深報重。
就第一随喜功深中亦有二。
第一明現在弟子随喜。
第二從佛告藥王以下。
明後世弟子随喜。
就第二明通經功報中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四。
第一明現在師功深報重。
第二從若善男子以下。
明後世師功報之相。
第三從若有惡人以下明謗此二師罪報重。
第四從藥王其有以下。
明應供此二師。
二世師中皆有二。
一先明下品師。
二從何況以下。
明上品師。
皆可見。
第三謗罪報重。
謗經則三寶理永絕。
故重于謗佛也。
然隻取一邊不論福厚薄也。
偈頌中凡有十五行偈。
初二行偈不頌上文。
泛勸尊重此經。
從若有能受持以下四行偈。
頌第一現在師。
從吾滅後惡世以下三行偈。
頌第二後世師。
從若于一劫中以下二行偈。
頌第三謗罪報重。
從有人求佛道以下四行偈。
頌第四應供。
從藥王今告汝以下。
第二因明流通方法作覓。
就中亦有長行偈。
長行中有三。
第一從初訖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先歎經。
第二從善男子以下。
正明流通方法。
第三從藥王我于餘國以下竟長行。
助護通經人。
就第一歎經中有五重。
第一格量為歎。
言諸經中法華最尊。
第二從藥王當知以下。
據人為歎。
言在人則人尊。
第三從藥王在在處處以下。
據處為歎。
言在地則地貴。
第四從多有人在家出家以下。
就因為歎。
言諸修行中不如聞此經。
第五從其有衆生求佛道者以下。
就果為歎。
言諸果中不如法華壽量果。
然若論稱機為說令得利者。
則諸教皆爾。
所以偏歎法華最第一者。
隻就會前開後為論故。
然會前者。
明三乘無異路語萬善同歸。
開後者。
語萬善皆成佛。
佛壽命無窮極中。
則開涅槃之前路。
化常住之由漸。
前後兩望。
二儀雙明。
所以下即言已說當說今說。
前四重可見。
但就第五據果歎中。
即有法說譬說。
法說亦可見。
就譬說即有開合。
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幹土者。
水譬壽量果。
高原譬初教及第二波若教。
幹土譬八十年果。
言前二教中求壽量果不得。
但得八十年果。
知水尚遠。
施功不已者。
譬聞維摩教。
轉見濕土者。
濕土譬維摩教七百阿曾祇果。
言為得水則濕土少近。
内合于壽量果七百阿曾祇少近。
泥譬今日法華經。
其心快定知水必近者。
至法華方知壽量果。
本義雲顯土譬無量義經。
從菩薩亦如是以下第二合。
就中有三。
第一正合。
第二釋合。
第三從藥王若有菩薩以下誡勸。
開方便門者。
開昔三是方便。
示真實相者。
示今一是真實。
一因一果之理盡在此經中。
故雲藏。
金剛心時方窮其底故言深。
以諸餘義不可破壞故言固。
其理杳然故言幽。
行因久到故言遠。
得之者希故雲無人能到。
從藥王若有善男子以下。
因明流通方法作覓中。
第二正明通經方法。
可見。
從藥王我于餘國以下。
第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