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二

關燈
三車。

    從我今為汝以下。

    合第四許與不虛。

    從複作是言以下。

    合第一贊歎三車。

    為說三乘聲聞避支佛佛乘者。

    言如來示三果在三界外。

    即如上長者言如是種種羊鹿牛車今在門外。

    可以遊戲也。

    就合第三勸取三車有二。

    第一先誡莫着五塵。

    是非适合上文。

    從汝等速出以下。

    正合上勸取三車。

    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者。

    言如來勸三乘人。

    汝等勤修無漏斷結。

    速出三界。

    證彼三果。

    即如上長者言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也。

    從我今為汝以下。

    合第四許與不虛。

    就中即有二。

    第一正合。

    第二從汝等但當以下。

    勸進。

    是亦非适合上文。

    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者。

    言如來告三乘人與三果必不虛也。

    即如上長者言随汝所欲皆當與汝。

    第二勸進可見。

    從複作是言以下。

    合第一贊歎三車。

    就中亦有二。

    第一直歎。

    即正合上譬。

    第二從乘此三乘以下。

    明利是亦非适合上文。

    不複為惑所生。

    故言自在。

    三界惑已盡。

    故言無系。

    既證無學。

    故言無所依求。

    言如來如是贊歎三果。

    即如上長者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有悔。

    第二明利可見。

    從舍利弗若有衆生以下。

    第三合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上開譬總就三乘人作四階。

    今此合别列三乘人作四階。

    第一先就聲聞作合。

    就中即有二。

    第一正合。

    第二舉外譬貼合。

    若有衆生内有知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者。

    明聞三乘教生外凡夫善根。

    即如上心各勇銳。

    殷勤精進者。

    生内凡夫善根。

    即如上互相推排。

    欲出三界自求涅槃者。

    入無相治道斷結。

    即如上競共馳走。

    是名聲聞者。

    出三界證羅漢果。

    即如上诤出火宅。

    第二舉外譬貼合可見。

    避支佛菩薩二門。

    例此可推。

    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第五雙合第五見子勉難譬第八等與大車譬。

    所以雙合者。

    欲明由大乘機發故得說今日一大理也。

    就中即有二。

    第一先牒二種外譬。

    第二正合。

    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者。

    牒第五見子勉難譬。

    自惟财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者。

    牒第八等與大車譬。

    就第二正合即有二。

    第一先合見子免難譬。

    第二從如來爾時以下。

    合第八等與大車譬。

    上第五見子免難譬有二。

    第一明長者見諸子勉難。

    第二明見得優遊。

    從初訖怖畏險道。

    合第一見諸子免難譬。

    得涅槃樂一句。

    合第二見得優遊。

    如來亦複如是。

    為一切衆生之父。

    若見無量億千衆生。

    以佛教門。

    出三界苦。

    怖畏險道。

    得涅槃樂者。

    謂見發大乘機。

     如上長者見諸子等安穩得出火宅皆于四衢道中露地。

    而坐無複障礙也。

    從如來爾時以下。

    第二合第八等與大車譬。

    上開譬中有二。

    第一正明長者以一大車等與諸子。

    第二釋平賜之意。

    從初訖皆是我子。

    合第二釋平賜之意。

    從等與大乘以下。

    合第一正明以一大車等與諸子。

    上第二釋平賜中有三。

    第一舉财無極為釋。

    第二舉子義等為釋。

    第三舉無盡為釋。

    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者。

    合第一舉财無極為釋。

     言而作是念我财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少車與諸子等。

    是諸衆生皆是我子者。

    合第二舉子義等為釋。

    上言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

    略不合第三舉無盡為釋。

    上雲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遺何況諸子。

    從等與大乘以下。

    合第一正以一大車等與諸子。

    上中有二。

    第一直明等與。

    第二明大車莊嚴之相。

    今皆合之。

    從初訖娛樂之具。

    合第一直明等與。

    上雲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從皆是一相以下。

    合第二大車莊嚴。

    脫三界者者。

    言發大乘機也。

    一相者。

    大乘一理相。

    一種者。

    一乘諸善為一佛種。

    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者。

    謂一乘佛果樂也。

    即如上長者大車皆備種種莊嚴也。

    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第六合第十不虛妄譬。

    就中有二。

    第一先牒三種外譬。

    第二正合。

    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者。

    牒第四以三車得誘諸子譬。

    然後但以大車寶物莊嚴安穩第一者。

    牒第八等與大車譬。

    然所以牒此二譬者。

    夫此不虛妄來者。

    正為第四以三車得誘諸子第八等與大車。

    何則非三許三。

    是即可妄。

    舍三與一。

    是亦可妄。

    有此二可妄。

    故此不虛妄來也。

    所以将合不虛妄之初。

    亦牒來此二譬也。

    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者。

    牒第十不虛妄譬。

    言非三許三。

    舍三與一。

    皆非虛妄也。

    從如來亦複如是以下。

    第二正合。

    上開譬中有三。

    第一如來舉下虛妄。

    問真子。

    第二舍利弗仰答不虛妄。

    第三如來述真子。

    結成不虛。

    今但合第二真子仰答。

    略不合第一如來問第三如來述成。

    今此合中即有三。

    第一正合不虛妄。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

    釋不虛妄。

    第三從舍利弗以下。

    結不虛妄。

    然上舍利弗仰答不虛妄中有二。

    第一非三許三。

    非可妄。

    第二舍三與一非可妄。

    初說三乘引導衆生者。

    合第一非三許三非可妄。

    而上中有三。

    第一直言與善奪惡故非可妄。

    上言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

    非是虛妄。

    第二釋欲全軀命。

    上言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

    第三結非三許三非妄。

    上言況複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濟之。

    而今但通合不别也。

    然後但以一乘而度脫之者。

    合第二舍三與一非可妄。

    然上中亦有三。

    第一直言雖不與所許三中最少一車非可妄。

    上言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少一車。

    猶不虛妄。

    第二釋舍三與一非可妄。

    上言是長者先作是意。

    我以方便。

    令子得出。

    第三結舍三與一非妄。

    上言況複長者自知财富無量。

    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而今亦但總合。

    不别也。

    從何以故以下。

    第二釋不妄。

    标疑雲。

    何以故。

    如來昔不為說一。

    唯今為說耶。

    若如來昔日未得大乘道力。

    但今忽得故爾耶。

    是故釋言。

    如來本來已有大乘道力。

    但衆生機不能盡受。

    故不說也。

    從舍利弗以下。

    第三結不妄。

    以是因緣者。

    謂機未故也。

    正舉譬說化中根人中。

    有長行與偈。

    此下第二偈頌。

    上長行有開合。

    今從譬如長者以下。

    有六十五行半偈。

    頌開譬。

    從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以下。

    有三十三行半偈。

    頌合譬。

    上開譬有十譬。

    今但頌九譬。

    略不頌第十不虛妄譬。

    所以然者。

    有二解。

    一雲不虛妄譬是舍利弗所作。

    如來不宜頌。

    故不頌也。

    二雲若言是舍利弗所作故不頌者。

    佛不應合。

    而佛既合。

    甯言鹹舍利弗故不頌。

    今不頌者。

    夫明此不虛妄者。

    本欲令物成信得解。

    今時既成信心。

    不虛妄義其意自顯。

    是故略不頌也。

    今但頌九譬。

    故自有九重。

    第一從初訖毒害火災衆難非一。

    有三十三行偈。

    頌第一宅主譬。

    從是時宅主在門外立以下。

    有二行偈。

    頌第二見火起譬。

    從長者聞已驚入火宅以下。

    有六行偈。

    頌第三求子不得譬。

    從是時長者而作是念以下。

    有七行半偈。

    頌第四求子得譬。

    從長者見子得出火宅住于四衢三句偈。

    頌第五見子免難譬。

    從坐師子坐而自慶言我今快樂以下。

    有四行一句偈。

    頌第六見子勉難故歡喜譬。

    從爾時諸子知父安坐以下。

    有三行偈。

    頌第七諸子索車譬。

    從長者大富庫藏衆多以下。

    有七行半偈。

    頌第八等與大車譬。

    從諸子是時歡喜踴躍以下。

    有一行半偈。

    頌第九諸子得車歡喜譬。

    然今此九重偈頌。

    與上長行文。

    或有相等。

    或不足。

    或長行所無以義廣出。

    或意同文異。

    不悉相同。

    此是但聖人說法唯從處處所宜故。

    或以少文總多意。

    以多文顯少意。

    或以同文辨異意。

    或以異文明同意。

    不足為怪也。

    上第一宅主譬中有六義。

    一宅主義。

    二其家廣大義。

    三唯有一門義。

    四五百人義。

    五火起義。

    六三十子義。

    今但頌宅主義。

    其家廣大義。

    五百人義。

    火起義。

    合四義。

    略不頌唯有一門義與三十子義。

    即所謂或有不足。

    今頌四義故。

    三十三行偈。

    初一句譬如長者。

    頌第一宅主義。

    上宅主義中有二。

    一出位體二歎德。

    今略不頌歎德。

    亦所謂或有不足。

    上雲其年衰邁财富無量多有四宅及童仆。

    從有一大宅以下。

    有三行一句偈。

    頌其家廣大義。

    然上但直言其家廣大。

    今此頌中廣明其相。

    即所謂長行所無。

    以義出之。

    釋文類上。

    從有五百人以下。

    有十八行偈。

    頌五百人義。

    從是杼故宅囑于一人以下。

    十一行半偈。

    頌火起義。

    但就頌五百人義十八行偈。

    分為二。

    第一初二句正頌上長行。

    第二從鸱枭雕鹫以下。

    十七行半偈。

    以義廣明五百人成性不同心行各異。

    即所謂長行所無以義出之。

    本義雲從鸱枭雕鹫以下。

    有二十九行偈。

    皆頌第五火起義。

    就第二廣明五百人成性不同中。

    十七行半偈。

    又開為三。

    第一初六行偈。

    别出五鈍使衆生。

    第二從處處皆有以下。

    十行偈别出五利使衆生。

    第三從夜叉餓鬼以下。

    一行半偈。

    總結上二重。

    就第一别出五鈍使衆生中。

    有二。

    第一初五行半偈。

    列五鈍使衆生。

    第二其舍恐怖變狀如是二句。

    總結五鈍使。

    鸱枭雕鹫烏鵲鸠鴿者。

    皆譬慢使衆生。

    從蚖蛇蝮蠍以下。

    一行半偈。

    譬瞋使衆生。

    從屎尿臭處以下。

    一行偈。

    譬癡使衆生。

    屎尿死屍骨肉。

    皆譬五塵。

    從狐狼野幹以下。

    有二行偈。

    譬貪使衆生。

    鬥诤[樝-木+齒]掣啀喍嗥吠此二句。

    譬疑使衆生。

    未定因果是有是無。

    如兩狗嗥吠未決勝負也。

    從處處皆有以下。

    第二别出五利使衆生。

    處處皆有魃魅魍魉者。

    總出五利使衆生。

    從夜叉惡鬼以下。

    别列五利使。

    初三行偈。

    譬耶見衆生。

    從鸠槃荼鬼以下。

    有二行半偈。

    譬戒取衆生。

    從複有諸鬼以下。

    有一行半偈。

    譬我見衆生。

    複有諸鬼其咽如針者。

    譬見取衆生。

    從複有諸鬼以下。

    有二行偈。

    譬斷常二見衆生。

    夜叉惡鬼食啖人肉者。

    謗無人天因果。

    如食人肉。

    從毒蟲之屬以下。

    一行半偈。

    明謗無三塗因果。

    孚乳産生各自藏護者。

    三塗因果理非無。

    而言無故。

    如夜叉競來食之。

    食之既飽惡心轉熾者。

    譬耶見轉成上品。

    鬥诤之聲甚可怖畏者。

    譬緣論義生瞋招三塗苦。

    故雲甚可怖畏也。

    從鸠槃荼鬼以下。

    出戒取衆生。

    是持雞狗鹿戒者也。

    蹲踞土埵者。

    譬戒取衆生。

    伏三塗結。

    生人天之中。

    如居土埵。

    或時離地一尺二尺者。

    或時伏欲界結。

    暫生色界。

    如離地一尺。

    或伏色界結。

    暫生無色界。

    如離地二尺。

    往反遊行者。

    伏結往生色無色二界如往。

    伏結非永。

    複還三塗。

    如反。

    縱逸嬉戲者。

    譬此戒取勞而無功。

    捉狗兩足撲令失聲者。

    兩足譬因果。

    言嬉戲而後令因果理不通。

    如捉狗二足撲令失聲也。

    以腳加頸怖狗自樂者。

    不能通之。

    後亦謗無因果。

    如以腳加頸怖狗。

    釋此三句。

    種種不同。

    而今煩故不記也。

    從複有諸鬼以下。

    出我見衆生。

    其身長大。

    譬我大色少。

    裸形黑瘦。

    譬無慚愧。

    發大惡聲叫呼求食者。

    譬以我見為性也。

    複有諸鬼其咽如針者。

    出見取衆生。

    不能自計成他見。

    是事實餘妄語。

    從複有諸鬼以下。

    出邊見衆生。

    首如牛頭者。

    斷常二見。

    如牛二角。

    或食人肉或複啖狗者。

    譬或言是常或言是斷。

    頭發蓬亂殘害兇險者。

    亂正中道。

    饑渴所逼叫喚馳走者。

    譬受苦報。

    從夜叉餓鬼以下。

    一行半偈。

    總結上二重。

    在苦望樂。

    義同窺牖。

    從是杼故宅以下。

    十一行半偈。

    頌火起義就中有三。

    第一初三行偈。

    直明火起。

    第二從諸鬼神等以下。

    七行半偈出被燒。

    第三從其宅如是以下一行偈。

    結火起義。

    是杼故宅屬于一人者。

    先出所燒家主。

    譬三界皆依如來也。

    其人近出未久之間者。

    譬如來此方衆生化緣盡就化他方未久之間。

    此二句明火起緣由。

    從于後宅舍以下。

    正明火起。

    從諸鬼神等以下。

    第二出被燒。

    即上五鈍使。

    五利使。

    十種衆生被燒。

    惡獸毒蟲藏竄孔穴者。

    譬欲界衆生厭欲界苦伏欲界結逃生色界。

    毗舍阇鬼亦住其中者。

    譬色界猶不離苦患也。

    薄福德故。

    為火所燒者。

    明色界亦薄福故猶不離苦患也。

    共相殘害飲血啖肉者。

    亦言色界衆生一無不受苦者也。

    野幹之屬并已前死者。

    譬色界衆生受苦曾來即然。

    非适今也。

    諸大惡獸譬欲界衆生。

    欲界衆生不知色界犯受苦。

    逃來即受色界苦。

    如競來食啖也。

    蜈蚣蚰蜒诤走出穴者。

    譬色界衆生厭色界苦。

    伏色界結。

    逃生無色界也。

    鸠槃荼鬼随取而食者。

    言無色界苦亦待逼如惡鬼随取食也。

    從其宅如是以下。

    一行偈。

    第三結火起義。

    從是時宅主以下。

    二行偈。

    頌上第二見火起譬。

    上長行有二。

    第一長者正見火起。

    第二生怖畏心。

    今皆頌之。

    是時者。

    謂火起時。

    即譬八苦起時。

    在門外立者。

    譬如來在法身之地。

    上既雲教為門。

    而未正用教故雲門外。

    聞有人言者。

    以聞代見。

    有人譬機。

    上道見者。

    是謂以聖智照物機。

    此言聞者。

    是明以機感聖智。

    言物以感聖人之機。

    來關聖智。

    如聞有人言也。

    而諸子等先因遊戲來入此宅者。

    譬昔二萬億佛所已受大乘化。

    于時皆有出生死意。

    而後起煩惱。

    失其本大乘解。

    便成入生死義故。

    雲來入此宅至此頌上第一正見火起。

    上雲長者見此大火從四面起。

    稚少無知歡娛樂著者。

    頌上第二生怖畏心。

    然上中有二。

    一驚非自為。

    二出所為人。

    今但頌第二出所為人。

    上雲而諸子等于火宅内戀着喜戲不覺不知。

    略不頌第一驚非自為。

    上雲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

    大乘解弱故雲稚少。

    起煩惱故雲無知。

    從長者聞已以下。

    有六行偈。

    頌上第三求子不得譬。

    上長行初開為二。

    第一名長者以己力富作思惟而諸子無知故。

    力富非其時。

    第二複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無知故。

    以畏語亦不得求子。

    今皆頌之。

    今六行偈。

    初一行偈。

    頌上第一以已力富作思惟。

     雲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

    今此一行。

    正頌彼文。

    上有餘文。

     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少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而今不頌。

    即所謂或有不足。

    從告喻諸子以下。

    五行偈。

    頌第二以畏語作思惟。

    上中有三。

    第一先以畏語作思惟。

    第二如所思惟。

    就教諸子。

    第三諸子無知故。

    以畏語不得求子。

    今初四行偈。

    頌上第一以畏語作思惟。

    上雲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此舍已燒宜時疾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而上直言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此中列出種種惡鬼毒蟲。

    即所謂以異文明同意。

    從諸子無知以下。

    一行偈頌第三諸子無知故。

    不得以畏語求子。

    上雲父雖憐善言慰誘而諸子等戀着嬉戲不肯信受。

    上有餘文。

    不驚不畏。

    了無出心。

    亦複不知。

    何者為舍。

    雲何為失。

    但東西馳走。

    視父而已而今不頌。

    即所謂或有不足。

    又略不頌第二如所思惟就教諸子。

    上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

    從是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