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界内得證。
然則此二智。
亦是三界内法。
雲何言三車在于門外耶。
釋曰。
報身雖在三界。
而既證盡無生二智。
即成三界外心。
故雲門外有三車也。
從是時長者見諸子等以下。
第五名為長者見子免難譬。
上第五法說名如來見三乘人大乘機發作譬。
上言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就中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見諸子得免火宅。
譬三乘人因三乘教修行。
斷惑出三界。
證無學果。
第二從皆于四衢道中以下。
明長者正見諸子得優。
為譬如來正見三乘人大乘機發。
四衢譬大乘四攝四等。
言三乘人發大乘下化衆生之機。
露地而坐無複障礙者。
露地譬佛地。
言佛地不為五濁八苦所陰弊故。
雲無障礙。
言三乘人發大乘上弘佛道之機也。
其心泰然歡喜踴躍者。
第六明長者見子免難故歡喜譬。
超上第七法說。
名如來見三乘人發大乘機故歡喜作譬。
上法說中有二。
第一欲明喜于大。
先非少不信。
上言舍利弗當知鈍根少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此法。
而今不為譬。
但為第二正明歡喜。
雲今我喜無畏于諸菩薩中。
即所謂可悟者略也。
從時諸子等以下。
第七明諸子索車譬。
退譬上第六法說名三乘人索果。
上法說中已有二第一正明索果。
上言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
聞方便所說法。
第二明如來見三乘人索果内懷今者所待時已至。
上言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而今不為譬。
但為第一正明索果作譬。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願時賜與者。
言諸子在火宅内時。
長者許賜門外三車。
所以諸子樂得三車。
诤出火宅。
而今門外不見三車可乘。
是故就父白言。
父先所許三種寶車。
願時賜與。
内合如來昔日告三乘人。
今三界外有究竟三果。
汝等勤修無漏。
斷三界惑。
速出三界。
取彼三果。
是故三乘人樂得三果。
如教修行斷結。
诤出三界。
而今三界外。
猶有變易生死無窮。
尚有無作四谛應修。
然則如來先所許究竟三果。
是實非實。
若是實者。
願時可賜。
然上法說先明發大乘機。
次明索果。
次明歡喜。
今譬說先明歡喜。
後明索果。
何故爾也。
解言。
上法說見發大乘機。
次即明索果者。
欲顯發機索果即是一時。
雖複一時。
正由發機。
故索果。
非由索果故發機。
所以先明發機。
後明索果。
今此譬中。
見發大乘機。
次即明如來歡喜者。
大乘機發即稱如來本意所以用佛歡喜。
系于大乘機發。
索果即是衆生自心。
非佛本意。
所以系于歡喜後也。
今所索者是大是少。
解有二。
舊義雲。
即是索大。
若其索小。
那得與大。
今文自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故知。
索大也。
新義雲。
是猶索小。
何則自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願時賜與。
若其索大那得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
故知。
猶索小也。
而今舍其所索少車。
而與大車者。
索少即是惑情。
今欲以大化少故。
違索與大也。
舊義又雲。
猶是索大。
今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願時賜與者。
是非适索少車。
今諸子既出火宅。
即知。
無三車可得。
而今猶索者。
此是故語雖無三車。
若猶索必有餘賜。
外文雖似索先所許少車。
内意即索一大車也。
所以亦随其意。
與一大車也。
内合亦随釋。
問曰。
今三車中。
其二車實無。
故第二第三二子宜索。
而大車即如許實有。
故第一子但即乘不應求索。
何故皆同索耶。
釋曰。
如上法說中釋。
第一子在火宅時。
但聞三中有大車未聞唯有一大車。
今出門外。
既不見二車。
因何得知此是許我大車。
所以亦索曰。
何其許我大車也。
釋索或雲。
言教中索。
或雲意中索。
或雲機中索。
未審誰當。
但私懷者。
或是機中。
有如是可索耶。
何則若就外譬作論。
亦可得言中索。
亦可得意中索。
然就實為論。
三乘人大乘機雖發。
如來未明唯一之前。
那得知無三。
既未知無三。
那得言中意中為索也。
故雲唯機中可索也。
舍利弗爾時長者以下。
第八名為長者等與大車譬。
譬上第八法說明如來正為說今日法華。
上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以一大車等與諸子。
譬如來為三乘人平說今日大理。
第二從而作是念以下。
釋長者平賜之意。
譬釋如來平為說之意。
就第一正明平賜中。
亦有三。
第一直明等賜。
今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是譬如來平等為說一大理。
第二從其車高廣以下。
明車莊嚴之相。
譬今日一果上萬德皆備。
第三從所以者何以下。
釋車能莊嚴。
亦釋一果能備萬德。
其車高廣者。
譬今日一果對昔三果超然高廣也。
衆寶莊校者。
譬諸德圓備。
周匝蘭楯者。
譬總持。
四面懸鈴者。
譬四辨又于其上張設軒蓋者。
譬慈悲二德。
亦以種種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者。
譬雜諸德。
寶繩校絡譬四弘誓。
垂諸華纓者。
譬四攝四無量六度。
重敷婉延者。
譬禅德。
安置丹枕者。
譬藉定發生無相功德。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解。
膚色充梁者。
言此解真實法故雲充。
即體明淨無諸染故言梁。
有大筋力者。
譬此解能斷無明等惑。
行步平正者。
亦譬此解能會二谛理。
其疾如風者。
亦譬此解能滅生死速到涅槃地也。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者。
譬從佛學理弟子。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三釋車能莊嚴。
标疑雲。
所以此車能得如是莊嚴者何。
釋言。
是長者大富衆寶滿藏。
故能如是莊嚴。
内合如來萬德皆備故。
能如是莊嚴一果可見。
從而作是念以下。
等與大車中。
第二釋長者平賜之意。
就中即有三。
第一明财無極。
故平賜。
譬如來萬德皆備故平為說。
第二從今此幼童以下。
明子義等故平賜。
譬三乘人皆從佛化所生故平為說。
第三從今我此物以下。
明财無盡故平賜。
譬萬德無盡故平為說。
皆可見也。
從是時諸子各乘大車以下。
第九名為諸子得大車歡喜譬。
譬上第九法說明三乘人受一理修行。
上言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者。
譬三乘人各受今日一果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者。
譬非本所望一佛果今日忽得也。
從佛告舍利佛于汝意雲何以下。
第十名為長者不虛妄譬。
為上第十法說明如來不虛妄作譬。
上言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就中即有三。
第一如來作不虛妄譬。
問真子。
第二真子仰答非虛妄。
第三從佛告舍利弗以下。
如來述真子。
結成不虛妄。
就事為論。
是長者有二可妄。
一者舍先所許少車。
與大車。
是一可妄。
二者本無三車。
而言門外有三車。
是亦可妄。
所以如來問言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
甯有虛妄不。
内合可推。
就第二真子仰答中。
亦有二。
第一明非三許三而非可妄。
第二從世尊若是長者以下。
明舍三與一亦非可妄。
就第一非三許三非可妄。
亦有三。
第一明與善奪惡故非妄。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
釋與重。
第三從況複以下。
結許三非妄。
第一可見。
第二釋與重标疑雲。
何用欲全軀命。
釋言。
身命既全必得大車故也。
内合自可推。
第三結亦可見。
從若是長者以下。
仰答中。
第二舍三與一。
亦非可妄。
就中亦有三。
第一直言雖不與所許少車非可妄。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
亦釋非妄。
标疑雲。
何故雖不與小車非可妄。
釋言。
稱本意故非妄。
第三從何況以下。
正明結舍三與一非可妄。
内合即随自可推。
從佛告以下。
第三明如來述亦可見。
從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
上開譬中有十譬。
今但合七譬。
略不合第六見子免難故歡喜譬第七諸子索車譬第九諸子得車歡喜譬。
所以然者。
既合見子免難。
即第六父歡喜。
不合自去。
第七諸子索車。
此是惑情。
且非今日之要。
又既合第八等與大車譬。
即第九諸子得車歡喜。
不合亦自去。
所以皆略不合也。
雖合七譬。
文成六重。
第一從初訖令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合第一宅主譬。
第二從見諸衆生以下。
訖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合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
第三從舍利弗佛見此已以下。
訖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合第三明長者求子不得譬。
四從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以下。
訖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第四明長者以三車求子得譬第五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訖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雙合第五見子免難譬第八等與大車譬。
六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以下。
盡長行。
合第十不虛妄譬。
上第一宅主譬已有六義。
一宅主義。
二其家廣大義。
三唯有一門義。
四五百人義。
五火起義。
六三十子義。
今皆合。
但開文為二。
第一從初訖利益一切。
别合六義中第一宅主義。
第二從而生三界以下。
兼合後五義。
上宅主義中有二。
一出位體。
上言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第二歎德。
亦皆合。
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世間之父者。
合第一位體。
言佛于一切含靈所在。
常為化父。
即如長者于國邑中自為主長也。
從于諸怖畏以下。
合第二歎德。
上歎德中即有三。
一歎長者内德。
上言其年衰邁。
二歎外德。
上雲财富無量多有田宅。
三歎眷屬。
上雲及諸童仆。
從初訖波羅密。
合歎内德。
從大慈大悲以下。
合歎外德。
第三歎眷屬。
自入兼合五義中故。
此不别合也。
怖畏衰惱憂患皆是惡果。
無明闇弊是惡因。
此句歎斷德。
而此斷德上開譬中。
不适顯。
但此義合。
從而悉成就以下。
歎智德。
言如來皆成就一切智力。
即如上長者其年久邁則其見聞無量也。
從大慈大悲以下。
歎外德。
言如來以大慈大悲。
常無懈惓。
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即義如上長者财富無量多有田宅救諸貧困。
從而生三界以下。
第二兼合五義。
而生三界。
合其家廣大義。
教化合唯有一門義。
老病死合火起義。
衆生合五百人及三十子義。
言如來應生三界五濁八苦之中。
教化衆生。
修善滅惡。
如上長者居于杼宅救彼為火見逼五百人及三十子也。
從見諸衆生以下。
合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
上開譬中有二。
第一正見火起。
第二明見火起生怖畏心。
今亦皆合。
從初訖怨憎會苦。
合第一正見火起。
從如是等種種諸苦以下。
合第二見火起生怖畏心。
諸衆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者。
明見四苦。
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種種苦者。
明見五欲苦。
又以貪着追求故現受衆苦者。
明見求不得苦。
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者。
明見報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因苦者。
明見生苦亦見愛别離苦怨憎會苦。
言如來盡見衆生種種諸苦。
即如上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也。
從如是等以下。
合第二見火起生怖畏心。
而上開譬中亦有二。
第一明驚非自為。
上言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
第二出所為人。
今略不合第一驚非自為。
但合第二出所為人言如是受苦衆生。
雖複沒在苦。
不知是苦可厭。
即如上諸子等在火宅内不知火是苦可避也。
從舍利弗佛見此已以下。
合第三名長者求子不得譬。
上開譬中。
初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
而諸子無知故。
力富非其時。
第二明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子。
今皆合之從初訖令其遊戲。
合第一以力富作思惟。
從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以下。
合第二以畏語不得求子。
我為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者。
欲以大悲拔苦也。
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者。
欲以大慈與樂也。
言如來如是作拟宜。
即如上長者作思惟我身手有力。
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也。
上有明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
上言複更思惟。
此舍唯有一門。
而複狹少。
諸子幼稚。
未有所識。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而今略不合。
從舍利弗以下。
合第二以畏語不得求子。
上開譬中有三。
第一正以畏語作思惟。
第二以所思惟就教。
第三明諸子不受從初訖力無所畏者。
合第一正以畏語作思惟。
從衆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下。
合第三明諸子不受但略不合第二以所思惟就教諸子。
上言作是念已。
如所思惟。
具告諸子。
汝等速出。
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者。
言若用實舍權也。
而此句不适合上文。
為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
言如來以大乘教作拟宜也。
即如上長者作思惟。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此舍已燒。
宜時疾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就合第三諸子不受即有三。
第一直言不能度。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
釋不能度。
第三從何由以下。
結不能度。
不能以是得度者。
言不可以此大乘教為化也。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不能以大乘為化者何。
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者。
言無大乘機也。
如上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樂着嬉戲不肯信受。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者。
第三結不能度。
言既無大機者。
因何為說大乘。
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合第四名為長者以三車求子得譬。
就中有二。
第一先牒三種外譬。
第二從但以智慧方便以下。
正合第四譬。
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者。
牒第三求子不得譬。
但以殷勤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者。
牒第四求子得譬。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者。
牒第八等與大車譬。
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者。
帖合第三譬。
所以但貼合第三譬者。
此第四以少乘化來者。
正由第三以大乘不得化故來。
故但合第三譬也。
第八等與大車譬。
下自來合。
且非以大乘得化故以少乘化來。
所以第八譬此不貼合。
從但以智慧方便以下。
正合。
而上開譬中有四。
第一長者以三車作思惟。
第二明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今此合開為三重。
第一從初訖拔濟衆生。
合第一以三車作思惟。
第二從為說三乘以下。
合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第三從舍利弗若有衆生以下。
合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但略不合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着。
今合第一。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者。
言如來自拟宜。
今衆生唯有三乘機。
我亦随機。
但以方便為說三乘。
令出三界火宅。
即如上長者自思惟此舍已為大火所燒。
我及諸子。
若不時出。
必為所燒。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也。
但以智慧方便者。
非言正以智慧。
是謂但以智慧之方便也。
從為說三乘以下。
合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上中有四。
第一明長者贊歎三車。
第二示車所在。
第三勸取三車。
第四許與不虛。
今皆合之。
而不次第。
為說三乘聲聞避支佛佛乘者。
合第二示三車今在門外。
從而作是言以下。
合第三勸取
然則此二智。
亦是三界内法。
雲何言三車在于門外耶。
釋曰。
報身雖在三界。
而既證盡無生二智。
即成三界外心。
故雲門外有三車也。
從是時長者見諸子等以下。
第五名為長者見子免難譬。
上第五法說名如來見三乘人大乘機發作譬。
上言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就中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見諸子得免火宅。
譬三乘人因三乘教修行。
斷惑出三界。
證無學果。
第二從皆于四衢道中以下。
明長者正見諸子得優。
為譬如來正見三乘人大乘機發。
四衢譬大乘四攝四等。
言三乘人發大乘下化衆生之機。
露地而坐無複障礙者。
露地譬佛地。
言佛地不為五濁八苦所陰弊故。
雲無障礙。
言三乘人發大乘上弘佛道之機也。
其心泰然歡喜踴躍者。
第六明長者見子免難故歡喜譬。
超上第七法說。
名如來見三乘人發大乘機故歡喜作譬。
上法說中有二。
第一欲明喜于大。
先非少不信。
上言舍利弗當知鈍根少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此法。
而今不為譬。
但為第二正明歡喜。
雲今我喜無畏于諸菩薩中。
即所謂可悟者略也。
從時諸子等以下。
第七明諸子索車譬。
退譬上第六法說名三乘人索果。
上法說中已有二第一正明索果。
上言鹹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曾從諸佛。
聞方便所說法。
第二明如來見三乘人索果内懷今者所待時已至。
上言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而今不為譬。
但為第一正明索果作譬。
父先所許玩好之具願時賜與者。
言諸子在火宅内時。
長者許賜門外三車。
所以諸子樂得三車。
诤出火宅。
而今門外不見三車可乘。
是故就父白言。
父先所許三種寶車。
願時賜與。
内合如來昔日告三乘人。
今三界外有究竟三果。
汝等勤修無漏。
斷三界惑。
速出三界。
取彼三果。
是故三乘人樂得三果。
如教修行斷結。
诤出三界。
而今三界外。
猶有變易生死無窮。
尚有無作四谛應修。
然則如來先所許究竟三果。
是實非實。
若是實者。
願時可賜。
然上法說先明發大乘機。
次明索果。
次明歡喜。
今譬說先明歡喜。
後明索果。
何故爾也。
解言。
上法說見發大乘機。
次即明索果者。
欲顯發機索果即是一時。
雖複一時。
正由發機。
故索果。
非由索果故發機。
所以先明發機。
後明索果。
今此譬中。
見發大乘機。
次即明如來歡喜者。
大乘機發即稱如來本意所以用佛歡喜。
系于大乘機發。
索果即是衆生自心。
非佛本意。
所以系于歡喜後也。
今所索者是大是少。
解有二。
舊義雲。
即是索大。
若其索小。
那得與大。
今文自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
故知。
索大也。
新義雲。
是猶索小。
何則自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願時賜與。
若其索大那得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
故知。
猶索小也。
而今舍其所索少車。
而與大車者。
索少即是惑情。
今欲以大化少故。
違索與大也。
舊義又雲。
猶是索大。
今言父先所許三種寶車願時賜與者。
是非适索少車。
今諸子既出火宅。
即知。
無三車可得。
而今猶索者。
此是故語雖無三車。
若猶索必有餘賜。
外文雖似索先所許少車。
内意即索一大車也。
所以亦随其意。
與一大車也。
内合亦随釋。
問曰。
今三車中。
其二車實無。
故第二第三二子宜索。
而大車即如許實有。
故第一子但即乘不應求索。
何故皆同索耶。
釋曰。
如上法說中釋。
第一子在火宅時。
但聞三中有大車未聞唯有一大車。
今出門外。
既不見二車。
因何得知此是許我大車。
所以亦索曰。
何其許我大車也。
釋索或雲。
言教中索。
或雲意中索。
或雲機中索。
未審誰當。
但私懷者。
或是機中。
有如是可索耶。
何則若就外譬作論。
亦可得言中索。
亦可得意中索。
然就實為論。
三乘人大乘機雖發。
如來未明唯一之前。
那得知無三。
既未知無三。
那得言中意中為索也。
故雲唯機中可索也。
舍利弗爾時長者以下。
第八名為長者等與大車譬。
譬上第八法說明如來正為說今日法華。
上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就中初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以一大車等與諸子。
譬如來為三乘人平說今日大理。
第二從而作是念以下。
釋長者平賜之意。
譬釋如來平為說之意。
就第一正明平賜中。
亦有三。
第一直明等賜。
今各賜諸子等一大車是譬如來平等為說一大理。
第二從其車高廣以下。
明車莊嚴之相。
譬今日一果上萬德皆備。
第三從所以者何以下。
釋車能莊嚴。
亦釋一果能備萬德。
其車高廣者。
譬今日一果對昔三果超然高廣也。
衆寶莊校者。
譬諸德圓備。
周匝蘭楯者。
譬總持。
四面懸鈴者。
譬四辨又于其上張設軒蓋者。
譬慈悲二德。
亦以種種珍奇雜寶而嚴飾之者。
譬雜諸德。
寶繩校絡譬四弘誓。
垂諸華纓者。
譬四攝四無量六度。
重敷婉延者。
譬禅德。
安置丹枕者。
譬藉定發生無相功德。
駕以白牛者譬無漏解。
膚色充梁者。
言此解真實法故雲充。
即體明淨無諸染故言梁。
有大筋力者。
譬此解能斷無明等惑。
行步平正者。
亦譬此解能會二谛理。
其疾如風者。
亦譬此解能滅生死速到涅槃地也。
又多仆從而侍衛之者。
譬從佛學理弟子。
從所以者何以下。
第三釋車能莊嚴。
标疑雲。
所以此車能得如是莊嚴者何。
釋言。
是長者大富衆寶滿藏。
故能如是莊嚴。
内合如來萬德皆備故。
能如是莊嚴一果可見。
從而作是念以下。
等與大車中。
第二釋長者平賜之意。
就中即有三。
第一明财無極。
故平賜。
譬如來萬德皆備故平為說。
第二從今此幼童以下。
明子義等故平賜。
譬三乘人皆從佛化所生故平為說。
第三從今我此物以下。
明财無盡故平賜。
譬萬德無盡故平為說。
皆可見也。
從是時諸子各乘大車以下。
第九名為諸子得大車歡喜譬。
譬上第九法說明三乘人受一理修行。
上言菩薩聞是法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
是時諸子各乘大車者。
譬三乘人各受今日一果也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者。
譬非本所望一佛果今日忽得也。
從佛告舍利佛于汝意雲何以下。
第十名為長者不虛妄譬。
為上第十法說明如來不虛妄作譬。
上言汝等勿有疑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衆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就中即有三。
第一如來作不虛妄譬。
問真子。
第二真子仰答非虛妄。
第三從佛告舍利弗以下。
如來述真子。
結成不虛妄。
就事為論。
是長者有二可妄。
一者舍先所許少車。
與大車。
是一可妄。
二者本無三車。
而言門外有三車。
是亦可妄。
所以如來問言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
甯有虛妄不。
内合可推。
就第二真子仰答中。
亦有二。
第一明非三許三而非可妄。
第二從世尊若是長者以下。
明舍三與一亦非可妄。
就第一非三許三非可妄。
亦有三。
第一明與善奪惡故非妄。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
釋與重。
第三從況複以下。
結許三非妄。
第一可見。
第二釋與重标疑雲。
何用欲全軀命。
釋言。
身命既全必得大車故也。
内合自可推。
第三結亦可見。
從若是長者以下。
仰答中。
第二舍三與一。
亦非可妄。
就中亦有三。
第一直言雖不與所許少車非可妄。
第二從何以故以下。
亦釋非妄。
标疑雲。
何故雖不與小車非可妄。
釋言。
稱本意故非妄。
第三從何況以下。
正明結舍三與一非可妄。
内合即随自可推。
從佛告以下。
第三明如來述亦可見。
從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以下。
第二合譬。
上開譬中有十譬。
今但合七譬。
略不合第六見子免難故歡喜譬第七諸子索車譬第九諸子得車歡喜譬。
所以然者。
既合見子免難。
即第六父歡喜。
不合自去。
第七諸子索車。
此是惑情。
且非今日之要。
又既合第八等與大車譬。
即第九諸子得車歡喜。
不合亦自去。
所以皆略不合也。
雖合七譬。
文成六重。
第一從初訖令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合第一宅主譬。
第二從見諸衆生以下。
訖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合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
第三從舍利弗佛見此已以下。
訖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合第三明長者求子不得譬。
四從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以下。
訖為求牛車出于火宅。
第四明長者以三車求子得譬第五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訖能生淨妙第一之樂。
雙合第五見子免難譬第八等與大車譬。
六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三車誘引諸子以下。
盡長行。
合第十不虛妄譬。
上第一宅主譬已有六義。
一宅主義。
二其家廣大義。
三唯有一門義。
四五百人義。
五火起義。
六三十子義。
今皆合。
但開文為二。
第一從初訖利益一切。
别合六義中第一宅主義。
第二從而生三界以下。
兼合後五義。
上宅主義中有二。
一出位體。
上言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
第二歎德。
亦皆合。
如來亦複如是為一切世間之父者。
合第一位體。
言佛于一切含靈所在。
常為化父。
即如長者于國邑中自為主長也。
從于諸怖畏以下。
合第二歎德。
上歎德中即有三。
一歎長者内德。
上言其年衰邁。
二歎外德。
上雲财富無量多有田宅。
三歎眷屬。
上雲及諸童仆。
從初訖波羅密。
合歎内德。
從大慈大悲以下。
合歎外德。
第三歎眷屬。
自入兼合五義中故。
此不别合也。
怖畏衰惱憂患皆是惡果。
無明闇弊是惡因。
此句歎斷德。
而此斷德上開譬中。
不适顯。
但此義合。
從而悉成就以下。
歎智德。
言如來皆成就一切智力。
即如上長者其年久邁則其見聞無量也。
從大慈大悲以下。
歎外德。
言如來以大慈大悲。
常無懈惓。
恒求善事。
利益一切。
即義如上長者财富無量多有田宅救諸貧困。
從而生三界以下。
第二兼合五義。
而生三界。
合其家廣大義。
教化合唯有一門義。
老病死合火起義。
衆生合五百人及三十子義。
言如來應生三界五濁八苦之中。
教化衆生。
修善滅惡。
如上長者居于杼宅救彼為火見逼五百人及三十子也。
從見諸衆生以下。
合第二明長者見火起譬。
上開譬中有二。
第一正見火起。
第二明見火起生怖畏心。
今亦皆合。
從初訖怨憎會苦。
合第一正見火起。
從如是等種種諸苦以下。
合第二見火起生怖畏心。
諸衆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者。
明見四苦。
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種種苦者。
明見五欲苦。
又以貪着追求故現受衆苦者。
明見求不得苦。
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者。
明見報苦。
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因苦者。
明見生苦亦見愛别離苦怨憎會苦。
言如來盡見衆生種種諸苦。
即如上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也。
從如是等以下。
合第二見火起生怖畏心。
而上開譬中亦有二。
第一明驚非自為。
上言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
第二出所為人。
今略不合第一驚非自為。
但合第二出所為人言如是受苦衆生。
雖複沒在苦。
不知是苦可厭。
即如上諸子等在火宅内不知火是苦可避也。
從舍利弗佛見此已以下。
合第三名長者求子不得譬。
上開譬中。
初開為二。
第一明長者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
而諸子無知故。
力富非其時。
第二明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不得以畏語求子。
今皆合之從初訖令其遊戲。
合第一以力富作思惟。
從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以下。
合第二以畏語不得求子。
我為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者。
欲以大悲拔苦也。
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者。
欲以大慈與樂也。
言如來如是作拟宜。
即如上長者作思惟我身手有力。
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也。
上有明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
上言複更思惟。
此舍唯有一門。
而複狹少。
諸子幼稚。
未有所識。
或當堕落為火所燒。
而今略不合。
從舍利弗以下。
合第二以畏語不得求子。
上開譬中有三。
第一正以畏語作思惟。
第二以所思惟就教。
第三明諸子不受從初訖力無所畏者。
合第一正以畏語作思惟。
從衆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下。
合第三明諸子不受但略不合第二以所思惟就教諸子。
上言作是念已。
如所思惟。
具告諸子。
汝等速出。
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者。
言若用實舍權也。
而此句不适合上文。
為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
言如來以大乘教作拟宜也。
即如上長者作思惟。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
此舍已燒。
宜時疾出。
無令為火之所燒害。
就合第三諸子不受即有三。
第一直言不能度。
第二從所以者何以下。
釋不能度。
第三從何由以下。
結不能度。
不能以是得度者。
言不可以此大乘教為化也。
第二釋。
标疑雲。
所以不能以大乘為化者何。
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者。
言無大乘機也。
如上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樂着嬉戲不肯信受。
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者。
第三結不能度。
言既無大機者。
因何為說大乘。
從舍利弗如彼長者以下。
合第四名為長者以三車求子得譬。
就中有二。
第一先牒三種外譬。
第二從但以智慧方便以下。
正合第四譬。
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者。
牒第三求子不得譬。
但以殷勤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者。
牒第四求子得譬。
然後各與珍寶大車者。
牒第八等與大車譬。
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者。
帖合第三譬。
所以但貼合第三譬者。
此第四以少乘化來者。
正由第三以大乘不得化故來。
故但合第三譬也。
第八等與大車譬。
下自來合。
且非以大乘得化故以少乘化來。
所以第八譬此不貼合。
從但以智慧方便以下。
正合。
而上開譬中有四。
第一長者以三車作思惟。
第二明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今此合開為三重。
第一從初訖拔濟衆生。
合第一以三車作思惟。
第二從為說三乘以下。
合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第三從舍利弗若有衆生以下。
合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但略不合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言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
情必樂着。
今合第一。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濟衆生者。
言如來自拟宜。
今衆生唯有三乘機。
我亦随機。
但以方便為說三乘。
令出三界火宅。
即如上長者自思惟此舍已為大火所燒。
我及諸子。
若不時出。
必為所燒。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也。
但以智慧方便者。
非言正以智慧。
是謂但以智慧之方便也。
從為說三乘以下。
合第三正以三車得誘。
上中有四。
第一明長者贊歎三車。
第二示車所在。
第三勸取三車。
第四許與不虛。
今皆合之。
而不次第。
為說三乘聲聞避支佛佛乘者。
合第二示三車今在門外。
從而作是言以下。
合第三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