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義疏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譬四生衆生為五濁所惛也。
從即大驚怖以下。
第二明見火生怖畏心。
譬上第二見五濁起大悲心。
上雲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就中亦有二。
第一明長者驚非自為。
譬如來起悲亦非自為。
第二從而諸子等以下。
出所為人言正為諸子生怖。
譬如來起悲正為受苦衆生。
而上雲起悲。
此言生怖。
怖悲雖殊。
同在欲救。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
長者自言。
我已出在外故。
為我無所怖也。
内合亦然。
如來亦籍大乘教。
既出三界五濁八苦故。
為佛無可悲也。
而此文亦可得在内。
何則此長者有智力故雖複在内遇火。
安穩得出。
内合亦然。
如來雖欲化物常在三界。
而不以三界為住也。
上既雲以教為門。
若如此言。
教亦被燒耶。
釋曰。
雖就外譬。
非門被燒。
若門亦燒從何得出。
此是但言我雖能于此所燒家之門。
非适并門被燒也。
内合亦然。
我雖能于此三界五濁八苦中之教也。
從而諸子等以下。
第二出所為人。
于火宅内樂着嬉戲者。
譬衆生貪染六塵。
一無可記也。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者。
言諸子着戲不知火苦也。
内合衆生貪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逼?也。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者。
亦譬不厭六塵無求出三界之意也。
然一往火譬五濁八苦。
杼家譬惡因。
諸子譬行者。
外譬為論。
此家杼故。
火易出被燒。
然若如此文。
但明杼家被燒。
諸子未适被燒。
諸子但不知火出之所以。
亦不知燒将及己。
何則若被燒那得嬉戲。
然若從外譬作論。
但明惡因被苦果。
不适明行者被逼。
所言樂着嬉戲不覺不知火來逼身者。
此但明其不知八苦之所以亦不知今将逼?也。
然偏論外譬。
杼家非諸子。
諸子非杼家。
故亦複可然。
然就實為論。
惡因被苦果。
即是行者為八苦所逼?。
行者與八苦常共不離。
無暫不逼。
那得不明行者被逼。
所以今解言。
此明行者被逼但愛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之所以。
且終日受苦。
妄謂受樂。
故雲樂着嬉戲不覺不知火來逼身。
此解亦好。
但内外二文。
不一相從。
所以又以一義釋雲。
從而諸子等以下。
隻譬在因不知未來苦。
何則家杼故。
此火易出。
因惡故苦果易起。
而諸子樂着嬉戲。
不知火出之所以。
亦不知燒将及己。
衆生亦不知五濁八苦之所以。
且愛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将逼?也。
所以諸子未适被燒。
亦不明衆生适被逼也。
若已被燒亦如言。
那得嬉戲。
亦豈不知其熱。
所言八苦常共不離者。
理即實爾。
然若隻立因作論。
亦可有間。
然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
上法說但直言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而不言起悲非自為。
今此中别言驚非自為。
而無大意。
上則誠是法說故。
直稱如來衆生。
衆生與佛天地有别故義無可慊。
并佛為五濁所惛。
所以但言為衆生。
不言不為如來。
今此即是外譬故。
既雲父子。
父子義則相關。
若既雲子被燒。
則義慊并父亦被燒。
所以别言驚非自為正為諸子也。
從舍利弗是長者以下。
第三名為長者求子不得譬。
上十法說中第三明如來始不得以大乘化衆生作譬。
上法說中有三。
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拟宜。
而衆生無大機故。
實智非其時。
二明梵王知佛作拟宜恐都不說而已請轉法輪。
第三因梵王請。
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今此譬隻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為火所燒。
名為長者将欲求子先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
而諸子無智故力富非其時。
譬上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拟宜。
而衆生無大機故。
實智非其時。
第二從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以下。
名為長者更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
不得以畏語求子。
譬上第三因梵王請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略不為譬第二梵王請轉法輪。
上第一先以實智作拟宜中有二。
第一明作拟宜處及日數。
第二正以實智作拟宜。
今略不為譬第一明處日數上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者。
身譬法身。
手譬實智。
言我有法身實智之力也。
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者。
衣裓譬一因。
機案譬一果。
言我用實智一理令出三界。
如是作拟宜。
至此正譬上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從複更思惟以下。
明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
譬上衆生無大機。
故實智非其時。
上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如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少者。
言長者自思。
可用為出者唯有一門。
而複狹少。
故不可為出也。
譬可用為化者唯有一少乘教。
而少乘教不足為出三界故雲狹少。
本義雲。
大乘教為門。
而大乘教于時不能化衆生出三界。
故義稱狹少。
亦好。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者。
譬唯有少機而無大機也。
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者。
譬貪着六塵堕三塗受八苦也。
從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以下。
第二名為長者更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
不得以畏語求子。
譬上第三因梵王請。
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上雲我即自思惟。
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此法。
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惡道。
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
就中亦有三。
第一明長者先以畏語作思惟。
譬上以大乘教作拟宜雲我即自思惟若贊佛乘也。
第二從作是念已以下。
言長者如所思惟。
就教諸子。
内合如來以所拟宜。
就照物機。
此不适譬上。
第三從父雖憐愍以下。
正明長者諸子無知故。
以畏語。
不得求子。
譬上雲衆生猶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為化。
雲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也。
而上直言若但贊佛乘。
此中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者。
上就大乘勸教。
此就大乘戒教。
故然也。
何者是火者。
譬不知苦何者。
為舍者。
譬不知苦因。
雲何為失者。
亦譬不知失其本大乘解。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者。
南北為縱。
東西為橫。
言衆生與大理橫如東西也。
馳騁六塵。
一無可記。
故雲走戲。
但遠望法身。
不蒙利故。
雲視父而已。
本義雲。
上法說開為三。
第一以大乘拟宜。
第二明衆生無大機。
第三明大乘息化。
今此譬據勸戒二門為明。
故分為二。
第一從初訖為火所燒。
明以大乘勸教不得化。
從我當為說以下。
明以大乘戒教不得化。
就第一勸教不得化中。
即有三。
第一初訖從舍出之。
譬上第一大乘拟宜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第二從複更思惟以下。
譬上衆生無機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如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第三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譬上第三大乘息化雲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此法。
就第二戒教。
同上亦重明之。
從初訖汝等速出。
亦譬上第一以大乘拟宜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從父雖憐愍以下。
亦譬上第二衆生無大機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東西走戲視父而已者。
譬上第三大乘息化雲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
東西走戲者。
亦如前釋視父而已者唯有感丈六之機。
故雲視父。
無有感說大乘之機。
故雲而已亦好。
随欲可用。
但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有三。
一者上法說中。
有梵王請轉法輪。
而今此譬中。
不見請求子者。
釋曰。
上則誠是法說故直稱如來衆生。
如來是可敬之極。
衆生是作敬之主。
則理不可不請。
所以有請說者也。
此中既是外譬故。
即稱父子。
父子義相關。
不宜待他請方求其子。
所以無請求子者也。
二者上法說。
但直言大乘拟宜不得無以所拟宜就照物機。
今此中先以所思惟。
就教諸子。
釋曰。
上則亦是法說故。
直稱如來。
如來三世已達。
何方達衆生可受不受。
若一拟宜無勞複照。
所以無複以所拟宜就照也。
今此亦是外譬故。
既稱長者。
長者難以一達其子聞不聞。
所以更以所思惟就教也。
三者上法說雲衆生無大機故。
我欲入涅槃。
而此中但言子不順教。
而不言不順故欲背去。
釋曰。
上雲欲入涅槃者。
若違機猶說恐增惡。
故雲甯欲不說入涅槃也。
此不言欲背去者。
雖不順教父不可棄子于火中而背去故。
不言欲背去也。
然則雖複欲涅槃。
不背去。
慈悲一種無差也。
從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以下。
第四名為長者求子得譬。
為上十法說中。
第四以少乘化衆生得作譬。
上中有二。
第一明正以少乘化衆生得。
第二釋物疑心。
今但為譬第一正以少乘化得。
略不為譬第二釋疑。
上第一正以少乘化得中。
本有三。
第一先以少乘作拟宜。
第二正明以少乘得化。
第三明現有三乘名。
今此中倍一為四。
第一從初訖得免斯害明長者以三車作思惟。
譬上第一以少乘作拟宜。
上雲。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第二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此是上法說所無。
但此明之。
第三從而告之言以下。
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
超譬上第二正以少乘得化。
上言思惟是事已。
即就波羅捺。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
為五比丘說。
第四從爾時諸子以下。
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譬上第三現有三乘名。
上言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此舍已為大火所燒者。
舍譬三界。
火譬五濁八苦。
我及諸子若不時出。
必為所燒者。
我譬能化佛諸子譬所化衆生。
言若不時速修善出三界。
必為五濁八苦逼?也。
問曰。
上雲諸子亦已被燒。
若如此文。
但舍被燒。
諸子未燒。
即當諸子但不知今将燒未适被燒之釋也。
釋曰。
上就現時為明。
此就未來為說故然。
何則若就現在為談。
惡因苦果行者即共一時。
所以諸子亦已被燒。
然若就未來作論。
今日行者。
未受未來苦。
所以但舍被燒諸子未燒。
夫言語之次。
處處随宜。
何其如一。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者。
思惟我以三車誘諸子令出之也。
譬如來作拟宜。
我以方便。
為說三乘令出三界。
而上既雲父在外故驚非自為。
又雲假設雖複在内。
有智力故。
亦無所憂。
何故此雲我及諸子者。
解有二。
一印法師雲。
我化道所及之人故。
言我及諸子。
非言适我也。
今法雲法師雲。
父是能誨為譬如來。
子是能紹。
用譬衆生。
若衆生遂留住三界。
斷絕善根。
即義同能紹之子被燒。
如來化道。
無紹于衆生。
亦義同能誨之父被燒。
所以言我及也。
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先心者。
今日有樂少之心。
後必發樂大之心。
形于後心故。
今心為先心也。
各有所好者。
譬見三乘人各性所樂也。
即是三因。
上法說雲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三世諸佛。
我亦随順行。
一行偈私釋。
名為定所拟宜。
本義雲。
如來見三乘人。
有三乘機。
所以本義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訖情必樂着。
即譬上如來見三乘機。
知先心者。
謂見少機也。
又釋先心。
本義委曲煩廣。
而今不記也。
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者。
亦譬三果也。
從而告之言以下。
第三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
譬上第二明如來正以三乘化衆生得。
就中即有四。
第一明長者先歎三車。
譬如來先歎三果。
第二從如是種種以下。
明長者示車所在。
譬如來示三果今在三界外。
第三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者。
明長者勸諸子速出火宅取三車。
譬如來勸三乘人速修無漏出三界。
取彼三果。
第四随汝所欲皆當與汝者。
明長者許與三車不虛。
譬如來與三果不虛。
皆可見。
從爾時諸子以下。
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譬三乘衆生受三乘教修行。
則義同上第三現有三乘名。
何則若不受修行。
那得有三乘之名。
就中亦有二。
第一明諸子喜聞适願。
譬三乘人喜聞有三果。
第二從心各勇銳以下。
正明諸子信受。
譬三乘人正受修行。
心各勇銳者譬三乘人因三乘教修行。
生外凡善根。
互相推排者。
譬生内凡夫善根。
競共馳走者。
譬入無相治道斷結。
诤出火宅者。
譬出三界各證三果也。
然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
有二。
一者上法說初開為二。
第一正明以少乘化衆生得。
第二釋物疑心。
上雲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今此譬中。
但直言求子得。
不有釋疑。
釋曰。
上法說中。
皆引先佛故。
理自可疑。
若非先佛。
今釋迦不能如是耶。
所以第二即釋此疑曰。
釋迦亦常唯是但化物之義。
宜同諸佛故。
然今此譬不引先父。
故無可為疑。
所以無釋疑也。
二者亦上法說中。
有三餘意。
一者諸佛贊歎釋迦拟宜得時。
上言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二者釋迦奉歎。
上雲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深清微妙音。
釋南無諸佛。
三者定所拟宜。
雲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随順行。
而今此譬中。
皆略不出。
釋曰。
上法說引先諸佛作拟宜故。
諸佛亦随喜相歎。
既有相歎。
亦理不可不奉。
所以有奉歎也。
非但自計。
皆述先人故。
恐或有失。
所以更定所拟宜也。
今此譬中。
但直自計。
無随先人故無有相歎既無相歎。
何有奉歎。
亦直自計故。
無可更定。
然是皆但就外文為論故然。
就實為談。
中根之人。
不及上根。
故聞上法說。
或有悟或不語。
所以此譬說中。
其可悟者。
略而不重也。
然今此三車。
以何為車體者。
本義雲。
夫一判三家果地。
凡有二種。
一有為果。
二無為果。
無為果亦有二種。
一因盡無為。
即是三界因斷。
二果盡無為。
即是三界果亡。
昔日直指此二無處。
稱為三果。
而今不取此二無處以為車體。
有為果中。
亦有功德與智慧。
今亦不取功德。
唯取智慧。
智慧種多。
而今唯取盡無生二智。
為車體也。
何以知者。
車有運載用。
今論二無處。
但直是無。
有何運載。
此經雖不碩然明常。
欲遺昔日斷結無處以之為果故。
二來車以運載為用。
今二種無為。
本無運義。
故知。
非是車體。
有為果中。
不取功德亦然。
功德之用。
但是寄境修心。
亦無運載。
故不為車體。
智慧之用。
用心照境。
所以唯取智慧。
以為車體也。
然此義。
本疏甚廣。
今但略記也。
問曰。
常言三乘人一解脫。
何故猶有三種寶車。
釋言。
三乘人因斷三界正使盡。
同得盡智。
亦照三界果亡。
同得無生智。
是故三無學人。
二智一種。
亦斷三界子果兩縛故。
雲解脫義齊。
而有羊鹿牛車者。
聲聞止斷正使别相枝條。
而習惑故。
取譬羊車。
緣覺浸斷少習。
知見少廣。
取譬鹿車。
菩薩斷習清盡。
知見圓明。
運用最勝。
取譬牛車。
橫論知見。
即有優劣之異。
故有羊鹿牛車之别也。
問曰。
常言得羅漢明已證盡無生二智。
而羅漢時。
報身未亡。
猶在三界内。
若爾此二智。
在三
從即大驚怖以下。
第二明見火生怖畏心。
譬上第二見五濁起大悲心。
上雲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就中亦有二。
第一明長者驚非自為。
譬如來起悲亦非自為。
第二從而諸子等以下。
出所為人言正為諸子生怖。
譬如來起悲正為受苦衆生。
而上雲起悲。
此言生怖。
怖悲雖殊。
同在欲救。
我雖能于此所燒之門安隐得出者。
長者自言。
我已出在外故。
為我無所怖也。
内合亦然。
如來亦籍大乘教。
既出三界五濁八苦故。
為佛無可悲也。
而此文亦可得在内。
何則此長者有智力故雖複在内遇火。
安穩得出。
内合亦然。
如來雖欲化物常在三界。
而不以三界為住也。
上既雲以教為門。
若如此言。
教亦被燒耶。
釋曰。
雖就外譬。
非門被燒。
若門亦燒從何得出。
此是但言我雖能于此所燒家之門。
非适并門被燒也。
内合亦然。
我雖能于此三界五濁八苦中之教也。
從而諸子等以下。
第二出所為人。
于火宅内樂着嬉戲者。
譬衆生貪染六塵。
一無可記也。
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者。
言諸子着戲不知火苦也。
内合衆生貪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逼?也。
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者。
亦譬不厭六塵無求出三界之意也。
然一往火譬五濁八苦。
杼家譬惡因。
諸子譬行者。
外譬為論。
此家杼故。
火易出被燒。
然若如此文。
但明杼家被燒。
諸子未适被燒。
諸子但不知火出之所以。
亦不知燒将及己。
何則若被燒那得嬉戲。
然若從外譬作論。
但明惡因被苦果。
不适明行者被逼。
所言樂着嬉戲不覺不知火來逼身者。
此但明其不知八苦之所以亦不知今将逼?也。
然偏論外譬。
杼家非諸子。
諸子非杼家。
故亦複可然。
然就實為論。
惡因被苦果。
即是行者為八苦所逼?。
行者與八苦常共不離。
無暫不逼。
那得不明行者被逼。
所以今解言。
此明行者被逼但愛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之所以。
且終日受苦。
妄謂受樂。
故雲樂着嬉戲不覺不知火來逼身。
此解亦好。
但内外二文。
不一相從。
所以又以一義釋雲。
從而諸子等以下。
隻譬在因不知未來苦。
何則家杼故。
此火易出。
因惡故苦果易起。
而諸子樂着嬉戲。
不知火出之所以。
亦不知燒将及己。
衆生亦不知五濁八苦之所以。
且愛着六塵。
不知五濁八苦将逼?也。
所以諸子未适被燒。
亦不明衆生适被逼也。
若已被燒亦如言。
那得嬉戲。
亦豈不知其熱。
所言八苦常共不離者。
理即實爾。
然若隻立因作論。
亦可有間。
然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
上法說但直言為是衆生故而起大悲心。
而不言起悲非自為。
今此中别言驚非自為。
而無大意。
上則誠是法說故。
直稱如來衆生。
衆生與佛天地有别故義無可慊。
并佛為五濁所惛。
所以但言為衆生。
不言不為如來。
今此即是外譬故。
既雲父子。
父子義則相關。
若既雲子被燒。
則義慊并父亦被燒。
所以别言驚非自為正為諸子也。
從舍利弗是長者以下。
第三名為長者求子不得譬。
上十法說中第三明如來始不得以大乘化衆生作譬。
上法說中有三。
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拟宜。
而衆生無大機故。
實智非其時。
二明梵王知佛作拟宜恐都不說而已請轉法輪。
第三因梵王請。
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今此譬隻開為二。
第一從初訖為火所燒。
名為長者将欲求子先以己所得力富作思惟。
而諸子無智故力富非其時。
譬上第一先以如來所得實智作拟宜。
而衆生無大機故。
實智非其時。
第二從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以下。
名為長者更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
不得以畏語求子。
譬上第三因梵王請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略不為譬第二梵王請轉法輪。
上第一先以實智作拟宜中有二。
第一明作拟宜處及日數。
第二正以實智作拟宜。
今略不為譬第一明處日數上雲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者。
身譬法身。
手譬實智。
言我有法身實智之力也。
當以衣裓若以機案從舍出之者。
衣裓譬一因。
機案譬一果。
言我用實智一理令出三界。
如是作拟宜。
至此正譬上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從複更思惟以下。
明諸子無知故力富非其時。
譬上衆生無大機。
故實智非其時。
上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如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是舍唯有一門而複狹少者。
言長者自思。
可用為出者唯有一門。
而複狹少。
故不可為出也。
譬可用為化者唯有一少乘教。
而少乘教不足為出三界故雲狹少。
本義雲。
大乘教為門。
而大乘教于時不能化衆生出三界。
故義稱狹少。
亦好。
諸子幼稚未有所識者。
譬唯有少機而無大機也。
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者。
譬貪着六塵堕三塗受八苦也。
從我當為說怖畏之事以下。
第二名為長者更以畏語作思惟。
而諸子猶無知故。
不得以畏語求子。
譬上第三因梵王請。
更以大乘教作拟宜。
而衆生猶無大機故。
不得以大乘為化。
上雲我即自思惟。
若但贊佛乘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此法。
破法不信故堕于三惡道。
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
就中亦有三。
第一明長者先以畏語作思惟。
譬上以大乘教作拟宜雲我即自思惟若贊佛乘也。
第二從作是念已以下。
言長者如所思惟。
就教諸子。
内合如來以所拟宜。
就照物機。
此不适譬上。
第三從父雖憐愍以下。
正明長者諸子無知故。
以畏語。
不得求子。
譬上雲衆生猶無大機故不得以大乘為化。
雲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也。
而上直言若但贊佛乘。
此中我當為說怖畏之事者。
上就大乘勸教。
此就大乘戒教。
故然也。
何者是火者。
譬不知苦何者。
為舍者。
譬不知苦因。
雲何為失者。
亦譬不知失其本大乘解。
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者。
南北為縱。
東西為橫。
言衆生與大理橫如東西也。
馳騁六塵。
一無可記。
故雲走戲。
但遠望法身。
不蒙利故。
雲視父而已。
本義雲。
上法說開為三。
第一以大乘拟宜。
第二明衆生無大機。
第三明大乘息化。
今此譬據勸戒二門為明。
故分為二。
第一從初訖為火所燒。
明以大乘勸教不得化。
從我當為說以下。
明以大乘戒教不得化。
就第一勸教不得化中。
即有三。
第一初訖從舍出之。
譬上第一大乘拟宜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第二從複更思惟以下。
譬上衆生無機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如是之等類雲何而可度。
第三戀着戲處或當堕落為火所燒譬上第三大乘息化雲衆生沒在苦。
不能信此法。
就第二戒教。
同上亦重明之。
從初訖汝等速出。
亦譬上第一以大乘拟宜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從父雖憐愍以下。
亦譬上第二衆生無大機雲衆生諸根鈍着樂癡所盲。
東西走戲視父而已者。
譬上第三大乘息化雲衆生沒在苦不能信此法。
東西走戲者。
亦如前釋視父而已者唯有感丈六之機。
故雲視父。
無有感說大乘之機。
故雲而已亦好。
随欲可用。
但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有三。
一者上法說中。
有梵王請轉法輪。
而今此譬中。
不見請求子者。
釋曰。
上則誠是法說故直稱如來衆生。
如來是可敬之極。
衆生是作敬之主。
則理不可不請。
所以有請說者也。
此中既是外譬故。
即稱父子。
父子義相關。
不宜待他請方求其子。
所以無請求子者也。
二者上法說。
但直言大乘拟宜不得無以所拟宜就照物機。
今此中先以所思惟。
就教諸子。
釋曰。
上則亦是法說故。
直稱如來。
如來三世已達。
何方達衆生可受不受。
若一拟宜無勞複照。
所以無複以所拟宜就照也。
今此亦是外譬故。
既稱長者。
長者難以一達其子聞不聞。
所以更以所思惟就教也。
三者上法說雲衆生無大機故。
我欲入涅槃。
而此中但言子不順教。
而不言不順故欲背去。
釋曰。
上雲欲入涅槃者。
若違機猶說恐增惡。
故雲甯欲不說入涅槃也。
此不言欲背去者。
雖不順教父不可棄子于火中而背去故。
不言欲背去也。
然則雖複欲涅槃。
不背去。
慈悲一種無差也。
從爾時長者即作是念以下。
第四名為長者求子得譬。
為上十法說中。
第四以少乘化衆生得作譬。
上中有二。
第一明正以少乘化衆生得。
第二釋物疑心。
今但為譬第一正以少乘化得。
略不為譬第二釋疑。
上第一正以少乘化得中。
本有三。
第一先以少乘作拟宜。
第二正明以少乘得化。
第三明現有三乘名。
今此中倍一為四。
第一從初訖得免斯害明長者以三車作思惟。
譬上第一以少乘作拟宜。
上雲。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第二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此是上法說所無。
但此明之。
第三從而告之言以下。
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
超譬上第二正以少乘得化。
上言思惟是事已。
即就波羅捺。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
為五比丘說。
第四從爾時諸子以下。
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譬上第三現有三乘名。
上言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别名。
此舍已為大火所燒者。
舍譬三界。
火譬五濁八苦。
我及諸子若不時出。
必為所燒者。
我譬能化佛諸子譬所化衆生。
言若不時速修善出三界。
必為五濁八苦逼?也。
問曰。
上雲諸子亦已被燒。
若如此文。
但舍被燒。
諸子未燒。
即當諸子但不知今将燒未适被燒之釋也。
釋曰。
上就現時為明。
此就未來為說故然。
何則若就現在為談。
惡因苦果行者即共一時。
所以諸子亦已被燒。
然若就未來作論。
今日行者。
未受未來苦。
所以但舍被燒諸子未燒。
夫言語之次。
處處随宜。
何其如一。
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者。
思惟我以三車誘諸子令出之也。
譬如來作拟宜。
我以方便。
為說三乘令出三界。
而上既雲父在外故驚非自為。
又雲假設雖複在内。
有智力故。
亦無所憂。
何故此雲我及諸子者。
解有二。
一印法師雲。
我化道所及之人故。
言我及諸子。
非言适我也。
今法雲法師雲。
父是能誨為譬如來。
子是能紹。
用譬衆生。
若衆生遂留住三界。
斷絕善根。
即義同能紹之子被燒。
如來化道。
無紹于衆生。
亦義同能誨之父被燒。
所以言我及也。
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第二明長者善知諸子心中所樂。
譬如來見三乘人心中所樂。
先心者。
今日有樂少之心。
後必發樂大之心。
形于後心故。
今心為先心也。
各有所好者。
譬見三乘人各性所樂也。
即是三因。
上法說雲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三世諸佛。
我亦随順行。
一行偈私釋。
名為定所拟宜。
本義雲。
如來見三乘人。
有三乘機。
所以本義從父知諸子先心以下。
訖情必樂着。
即譬上如來見三乘機。
知先心者。
謂見少機也。
又釋先心。
本義委曲煩廣。
而今不記也。
種種珍玩奇異之物者。
亦譬三果也。
從而告之言以下。
第三明長者正以三車得誘諸子。
譬上第二明如來正以三乘化衆生得。
就中即有四。
第一明長者先歎三車。
譬如來先歎三果。
第二從如是種種以下。
明長者示車所在。
譬如來示三果今在三界外。
第三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來者。
明長者勸諸子速出火宅取三車。
譬如來勸三乘人速修無漏出三界。
取彼三果。
第四随汝所欲皆當與汝者。
明長者許與三車不虛。
譬如來與三果不虛。
皆可見。
從爾時諸子以下。
第四明諸子信受三車之誘。
譬三乘衆生受三乘教修行。
則義同上第三現有三乘名。
何則若不受修行。
那得有三乘之名。
就中亦有二。
第一明諸子喜聞适願。
譬三乘人喜聞有三果。
第二從心各勇銳以下。
正明諸子信受。
譬三乘人正受修行。
心各勇銳者譬三乘人因三乘教修行。
生外凡善根。
互相推排者。
譬生内凡夫善根。
競共馳走者。
譬入無相治道斷結。
诤出火宅者。
譬出三界各證三果也。
然此譬與上法說有異者。
有二。
一者上法說初開為二。
第一正明以少乘化衆生得。
第二釋物疑心。
上雲從久遠劫來。
贊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今此譬中。
但直言求子得。
不有釋疑。
釋曰。
上法說中。
皆引先佛故。
理自可疑。
若非先佛。
今釋迦不能如是耶。
所以第二即釋此疑曰。
釋迦亦常唯是但化物之義。
宜同諸佛故。
然今此譬不引先父。
故無可為疑。
所以無釋疑也。
二者亦上法說中。
有三餘意。
一者諸佛贊歎釋迦拟宜得時。
上言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二者釋迦奉歎。
上雲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深清微妙音。
釋南無諸佛。
三者定所拟宜。
雲複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随順行。
而今此譬中。
皆略不出。
釋曰。
上法說引先諸佛作拟宜故。
諸佛亦随喜相歎。
既有相歎。
亦理不可不奉。
所以有奉歎也。
非但自計。
皆述先人故。
恐或有失。
所以更定所拟宜也。
今此譬中。
但直自計。
無随先人故無有相歎既無相歎。
何有奉歎。
亦直自計故。
無可更定。
然是皆但就外文為論故然。
就實為談。
中根之人。
不及上根。
故聞上法說。
或有悟或不語。
所以此譬說中。
其可悟者。
略而不重也。
然今此三車。
以何為車體者。
本義雲。
夫一判三家果地。
凡有二種。
一有為果。
二無為果。
無為果亦有二種。
一因盡無為。
即是三界因斷。
二果盡無為。
即是三界果亡。
昔日直指此二無處。
稱為三果。
而今不取此二無處以為車體。
有為果中。
亦有功德與智慧。
今亦不取功德。
唯取智慧。
智慧種多。
而今唯取盡無生二智。
為車體也。
何以知者。
車有運載用。
今論二無處。
但直是無。
有何運載。
此經雖不碩然明常。
欲遺昔日斷結無處以之為果故。
二來車以運載為用。
今二種無為。
本無運義。
故知。
非是車體。
有為果中。
不取功德亦然。
功德之用。
但是寄境修心。
亦無運載。
故不為車體。
智慧之用。
用心照境。
所以唯取智慧。
以為車體也。
然此義。
本疏甚廣。
今但略記也。
問曰。
常言三乘人一解脫。
何故猶有三種寶車。
釋言。
三乘人因斷三界正使盡。
同得盡智。
亦照三界果亡。
同得無生智。
是故三無學人。
二智一種。
亦斷三界子果兩縛故。
雲解脫義齊。
而有羊鹿牛車者。
聲聞止斷正使别相枝條。
而習惑故。
取譬羊車。
緣覺浸斷少習。
知見少廣。
取譬鹿車。
菩薩斷習清盡。
知見圓明。
運用最勝。
取譬牛車。
橫論知見。
即有優劣之異。
故有羊鹿牛車之别也。
問曰。
常言得羅漢明已證盡無生二智。
而羅漢時。
報身未亡。
猶在三界内。
若爾此二智。
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