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

關燈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清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法器章第九 述曰。

    上古之世。

    有化而無教。

    化不足。

    而禮樂作焉。

    擊壤之歌。

    不如九成之奏。

    窪樽之飲。

    不若五齊之醇。

    固已。

    然文生於質。

    當思其本。

    吾天竺聖人。

    最初示化。

    謂人人妙覺。

    本無凡聖。

    物物全真。

    甯有淨穢。

    無假修證。

    不涉功用。

    而昧者。

    茫然自失。

    有若聾瞽。

    於是随機設教。

    擊犍椎以集衆。

    演之為三藏。

    修之為禅定。

    迄於四十九年。

    而化儀終矣。

    梵語犍椎。

    凡瓦木銅鐵之有聲者。

    若鐘磬铙鼓。

    椎闆螺呗。

    叢林至今。

    仿其制而用之。

    於以警昏怠。

    肅教令。

    導幽滞。

    而和神人也。

    若夫大定常應。

    大用常寂。

    聞非有聞覺亦非覺。

    以考以擊。

    元風載揚。

    無思無為。

    化日自永。

    雍雍乎。

    仁壽之域。

    清泰之都矣。

     鐘 鐘。

    有小。

    大。

    報。

    之别。

    大鐘。

    叢林号令資始也。

    曉擊。

    則破長夜。

    警睡眠。

    暮鳴則覺昏衢。

    疏冥昧。

    引杵宜緩。

    揚聲欲長。

    凡三通。

    緊緩各一十八椎。

    總一百零八下。

    起止三下稍緊。

    與大鼓。

    報鐘。

    互相照應。

    凡鳴鐘。

    先默誦願偈雲。

    願此鐘聲超法界。

    鐵圍幽暗悉皆聞。

    聞塵清淨證圓通。

    一切衆生成正覺誦竟。

    方執椎。

    執椎已。

    誦雲。

    洪鐘初扣。

    (二通三通。

    随改二扣三扣)寶偈高吟。

    上通天堂。

    下徹地府(擊第一椎)。

     ○上祝當今  皇帝。

    大統乾坤。

    文武官僚高僧祿位(二椎)。

     ○三界四生之内。

    各免輪回。

    九有十類之中。

    悉離苦海(三椎)。

     ○五風十雨。

    免遭饑馑之年。

    南畝東郊。

    俱沾堯舜之日(四椎)。

     ○戰馬休征。

    地利人和。

    陣敗傷亡。

    俱生淨土(五椎)。

     ○飛禽走獸。

    羅網不逢。

    浪子孤孫早還鄉籍(六椎)。

     ○無邊世界。

    地久天長。

    遠近檀那。

    增延福壽(七椎)。

     ○沙門興盛。

    佛法長升。

    土地龍神。

    安僧護法(八椎)。

     ○父母師長。

    存亡并利。

    曆代祖祢。

    同登彼岸(九椎)。

     ○南。

    無清淨法身。

    毗盧遮那佛(十椎)。

     ○南無圓滿報身。

    盧舍那佛(十一椎)。

     ○南無千百億化身。

    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椎)。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十三椎)。

     ○南無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十四椎)。

     ○南無五台山。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十五椎)。

     ○南無峨嵋山。

    大行普賢菩薩(十六椎)。

     ○南無九華山。

    大慈地藏王菩薩(十七椎)。

     ○南無普陀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十八椎)。

     ○(次誦緊十八偈。

    一字一椎。

    即十八椎)所願。

    皇圖永固。

    帝道遐昌。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

    (如是緊緩二通共成一百八椎)。

     (△或在報鐘前後。

    随各家準定)若為度亡。

    撞幽冥鐘。

    須晝夜響聲連接。

    不緊不緩。

    亦須念佛。

    或念菩薩。

    或誦經咒。

    随誦随扣。

    其利甚大。

    故鐘頭為度生妙執也。

    凡集衆。

    各家鳴法。

    随其準定。

    如禮祖。

    普佛。

    并戒期佛事等。

    俱三下。

    堂司主之。

    如接送尊宿住持官員。

    不以數限。

    庫司主之上堂與大鼓相宜。

    亦不定數限。

    亦堂司主之。

    其餘佛事。

    随各家鳴法。

    但須各有準則。

    不得違亂。

    報鐘。

    見前禅堂恒規中說。

    小鐘。

    凡唱贊念佛等用。

    須劃定正闆。

    不得參差亂擊。

     證義曰。

    大鐘。

    晨昏每一百八者。

    即事顯理。

    由是百八愚癡。

    聲聲喚醒。

    百八三昧。

    椎椎打就。

    聲須緩長者。

    昔志公借梁武道眼。

    見地獄苦相問。

    何以止之。

    志曰。

    唯聞鐘聲。

    其苦暫息。

    帝遂诏天下寺院。

    凡擊鐘。

    令舒徐其聲也。

    鳴時念誦者。

    增一阿含經雲。

    若打時。

    願一切惡道諸苦。

    并皆停止。

    若聞鐘聲。

    兼說佛咒。

    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又金陵志雲。

    民有暴死。

    陰司。

    見五木缧械者告之。

    曰。

    吾南唐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