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也。
為宋齊丘所誤殺。
和州降卒千餘。
人緻此。
每聞鐘暫息吾苦。
仗汝歸。
白嗣君。
為吾造鐘。
民還。
具聞後主。
因造大鐘於清涼寺。
镌曰。
薦烈祖孝高皇帝。
脫幽出厄。
又雲栖崇行錄雲。
隋僧智興。
居大莊嚴寺。
執掌鐘頭。
大業五年。
同住僧三果者。
有兄從駕道亡。
其妻夢夫謂雲。
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獄中。
賴莊嚴寺鳴鐘。
響振地獄。
乃得解脫。
欲報其恩。
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
興以散衆。
衆問。
扣鐘何以緻感。
興曰。
吾扣鐘。
始祝曰。
願諸聖賢。
同入道場。
乃發三下。
及長扣。
又祝曰。
願諸惡趣。
聞我鐘聲。
俱離苦惱。
嚴冬極凍。
皮裂肉皴。
掌内凝血。
無所辭勞。
或以此故。
能冥感護所祝願耳。
又鐘者。
聚也。
故凡集衆。
須用之。
闆 闆。
有内外之異。
鐵木之别。
報鐘下本闆。
(擊法随各。
家準定)禅堂内外。
俱有小闆。
堂外名報闆。
進堂擊之。
(和尚進堂。
鳴闆一下。
尊客進堂。
鳴闆二下。
堂師進堂。
鳴闆三下。
随改)堂内站香名站闆。
行香名催闆。
擊法見禅堂恒規。
及規約中。
客堂懸序闆。
亦木為之擊法見客堂規約中。
夜巡有闆。
亦大為之。
擊法見兩序章。
夜巡執事條。
廚房大闆。
鑄鐵為之名呼闆。
二時齋粥。
及早課擊之。
又小木闆。
送香擊之。
又浴湯熱時浴頭擊小木闆雲雲(載浴堂規約)。
木魚 圓木魚。
念誦用之。
相傳謂魚晝夜常醒。
刻木象形。
念誦擊之。
所以警昏惰。
抑以齊衆音也。
長魚即梆。
懸齋堂。
二時粥飯。
及晚課。
廚房擊之。
普請出坡鳴三通。
(客堂主之)又浴室懸梆。
擊法見浴堂規約。
然鳴梆。
亦諸家有小異。
各随宜改擊。
犍椎 犍椎。
梵語也。
聲論翻為磬。
或翻鐘。
增一阿含經雲。
阿難升講堂。
擊犍椎者。
此是如來信鼓也。
又諸律論。
并作犍槌。
或作犍椎。
槌。
音地。
羯磨疏中。
直雲犍地。
故五分律雲。
随有瓦木銅鐵。
鳴者。
皆名犍地。
由此觀之。
則凡取音齊衆者。
皆是耳。
至於上堂說法前擊磬。
謂之白椎。
(白椎雲。
法筵龍象衆。
當觀第一義)說畢擊磬。
謂之結椎。
(結椎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昔世尊一日升座。
大衆集定。
文殊白椎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此即結椎也。
磬 圓磬。
念誦所鳴。
維那主之。
凡住持。
或尊宿。
仕宦。
施護等禮佛。
皆鳴三下。
匾磬。
石為之。
形似雲闆。
懸方丈廊外。
有客見住持。
知客鳴三下。
又小手磬。
(俗呼引磬)禮佛誦請。
皆鳴之。
為起止之節。
具見大衆章付戒條說。
又有铙钹铛铪等。
皆唱誦佛事所用。
并宜和雅。
勿亂為準。
鼓 大法鼓。
與大鐘相偶。
晨昏擊時。
先重手三轉四下。
然後重手徐徐發擂。
中邊得所。
使其緊慢相參。
輕重相應。
音聲知暢。
起複連環。
隐隐轟轟。
若春雷之震蟄。
第一通。
沿聲長擊。
少歇。
轉第二通連聲稍促。
更不歇聲。
就轉第三通。
一向纏聲擊之。
完敲鼓磉二下。
起止互相照應。
凡上堂。
說戒。
迎送尊宿官員等事。
與大鐘同時起止。
凡佛事。
随各家擊法。
宜各有常度。
無令失準。
又鐘鼓是人天号令。
須熟手充之。
中鼓。
小鼓。
念誦用之。
亦與小鐘相偶。
并須擊于中正。
亦宜和雅勿亂。
使誦持者。
音與口合。
口與心合。
恍然入寂。
念誦自在。
此亦法器之一助也。
證義曰。
金光明經。
信相菩薩。
夜夢金鼓。
其狀姝大。
其明普照。
踰如日光。
光中得見十方諸佛。
衆寶樹下。
坐琉璃座。
百幹眷屬圍繞。
而為說法。
一人似婆羅門。
以抱擊鼓。
出大音聲。
其聲出忏悔偈。
信相菩薩。
從夢寤已。
至於佛所。
以其夢中所見金鼓。
及忏悔偈。
向如來說雲雲。
又楞嚴經雲。
阿難。
汝更聽此祇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雲雲。
可見從來。
皆以音聲而作佛事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終)
為宋齊丘所誤殺。
和州降卒千餘。
人緻此。
每聞鐘暫息吾苦。
仗汝歸。
白嗣君。
為吾造鐘。
民還。
具聞後主。
因造大鐘於清涼寺。
镌曰。
薦烈祖孝高皇帝。
脫幽出厄。
又雲栖崇行錄雲。
隋僧智興。
居大莊嚴寺。
執掌鐘頭。
大業五年。
同住僧三果者。
有兄從駕道亡。
其妻夢夫謂雲。
吾至彭城病死。
堕地獄中。
賴莊嚴寺鳴鐘。
響振地獄。
乃得解脫。
欲報其恩。
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
興以散衆。
衆問。
扣鐘何以緻感。
興曰。
吾扣鐘。
始祝曰。
願諸聖賢。
同入道場。
乃發三下。
及長扣。
又祝曰。
願諸惡趣。
聞我鐘聲。
俱離苦惱。
嚴冬極凍。
皮裂肉皴。
掌内凝血。
無所辭勞。
或以此故。
能冥感護所祝願耳。
又鐘者。
聚也。
故凡集衆。
須用之。
闆 闆。
有内外之異。
鐵木之别。
報鐘下本闆。
(擊法随各。
家準定)禅堂内外。
俱有小闆。
堂外名報闆。
進堂擊之。
(和尚進堂。
鳴闆一下。
尊客進堂。
鳴闆二下。
堂師進堂。
鳴闆三下。
随改)堂内站香名站闆。
行香名催闆。
擊法見禅堂恒規。
及規約中。
客堂懸序闆。
亦木為之擊法見客堂規約中。
夜巡有闆。
亦大為之。
擊法見兩序章。
夜巡執事條。
廚房大闆。
鑄鐵為之名呼闆。
二時齋粥。
及早課擊之。
又小木闆。
送香擊之。
又浴湯熱時浴頭擊小木闆雲雲(載浴堂規約)。
木魚 圓木魚。
念誦用之。
相傳謂魚晝夜常醒。
刻木象形。
念誦擊之。
所以警昏惰。
抑以齊衆音也。
長魚即梆。
懸齋堂。
二時粥飯。
及晚課。
廚房擊之。
普請出坡鳴三通。
(客堂主之)又浴室懸梆。
擊法見浴堂規約。
然鳴梆。
亦諸家有小異。
各随宜改擊。
犍椎 犍椎。
梵語也。
聲論翻為磬。
或翻鐘。
增一阿含經雲。
阿難升講堂。
擊犍椎者。
此是如來信鼓也。
又諸律論。
并作犍槌。
或作犍椎。
槌。
音地。
羯磨疏中。
直雲犍地。
故五分律雲。
随有瓦木銅鐵。
鳴者。
皆名犍地。
由此觀之。
則凡取音齊衆者。
皆是耳。
至於上堂說法前擊磬。
謂之白椎。
(白椎雲。
法筵龍象衆。
當觀第一義)說畢擊磬。
謂之結椎。
(結椎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昔世尊一日升座。
大衆集定。
文殊白椎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此即結椎也。
磬 圓磬。
念誦所鳴。
維那主之。
凡住持。
或尊宿。
仕宦。
施護等禮佛。
皆鳴三下。
匾磬。
石為之。
形似雲闆。
懸方丈廊外。
有客見住持。
知客鳴三下。
又小手磬。
(俗呼引磬)禮佛誦請。
皆鳴之。
為起止之節。
具見大衆章付戒條說。
又有铙钹铛铪等。
皆唱誦佛事所用。
并宜和雅。
勿亂為準。
鼓 大法鼓。
與大鐘相偶。
晨昏擊時。
先重手三轉四下。
然後重手徐徐發擂。
中邊得所。
使其緊慢相參。
輕重相應。
音聲知暢。
起複連環。
隐隐轟轟。
若春雷之震蟄。
第一通。
沿聲長擊。
少歇。
轉第二通連聲稍促。
更不歇聲。
就轉第三通。
一向纏聲擊之。
完敲鼓磉二下。
起止互相照應。
凡上堂。
說戒。
迎送尊宿官員等事。
與大鐘同時起止。
凡佛事。
随各家擊法。
宜各有常度。
無令失準。
又鐘鼓是人天号令。
須熟手充之。
中鼓。
小鼓。
念誦用之。
亦與小鐘相偶。
并須擊于中正。
亦宜和雅勿亂。
使誦持者。
音與口合。
口與心合。
恍然入寂。
念誦自在。
此亦法器之一助也。
證義曰。
金光明經。
信相菩薩。
夜夢金鼓。
其狀姝大。
其明普照。
踰如日光。
光中得見十方諸佛。
衆寶樹下。
坐琉璃座。
百幹眷屬圍繞。
而為說法。
一人似婆羅門。
以抱擊鼓。
出大音聲。
其聲出忏悔偈。
信相菩薩。
從夢寤已。
至於佛所。
以其夢中所見金鼓。
及忏悔偈。
向如來說雲雲。
又楞嚴經雲。
阿難。
汝更聽此祇園中。
食辦擊鼓。
衆集撞鐘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雲雲。
可見從來。
皆以音聲而作佛事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