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清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節臘章第八
述曰。
僧不序齒。
而序臘以别俗也。
西域三時。
以一時為安居。
(自五月十五日。
至九月十五日)出入有禁止。
凡禅誦行坐。
依受戒先後為次而制以九旬。
策進於道。
以三旬營資身之具。
(共四月)使内外均養。
身心俱安。
克期進修。
不舍寸陰。
護惜生命。
行兼慈忍。
旨哉聖訓。
萬世永遵。
而五竺地廣。
暑寒霖潦。
氣候之弗齊。
故結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
然皆始以十(四五六)日。
因地随時。
惟适之安。
或曰坐夏。
或曰坐臘。
戒臘之義始此。
今叢林結夏以四月望。
解夏以七月望。
此三月為安居。
又結冬以十月望。
解冬以正月望。
以此三月專務禅那。
成規久立。
化在随宜。
千餘年來周旋規矩。
聳觀龍象之筵。
主賓唱酬。
疊聞獅子之吼。
猗欤盛哉。
安居(亦各結夏。
亦名結制。
今先行籌。
次安居法) 按律所制。
安居事詳。
今從權便。
四月十六日結夏。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安居。
○十五日。
知客知會維那。
及各堂。
将各人名号。
戒臘。
開齊。
以便登冊。
再派悅衆。
收籌。
行籌。
迎請。
各人認定。
庶臨時無有紊亂。
其外單沙彌淨人。
亦傳挂号已。
知客令法堂香燈師鋪蒲團。
(若無法堂。
即在齋堂)量人數多少鋪畢。
正中上首。
方桌一張。
供釋迦佛小像一軀。
無像即供牌位。
(上寫安居會上。
中天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再於右邊。
前廊下傍。
官桌一張。
供韋馱。
住持之座。
在佛桌左傍。
又堂中央。
置小桌一張。
可放籌盤。
空盤。
外有大籌三枝。
待行佛。
韋馱。
住持三處。
如法備已。
小食止靜後。
知客鳴大鐘三下。
衆各搭七衣持具。
集法堂。
悅衆二人。
請住持到。
佛前拈香三拜。
轉身至韋天。
拈香。
三問訊已。
歸位。
班首上香已。
鳴引磬。
大衆禮佛三拜。
轉身向韋天三問訊。
再向上頂禮住持三拜。
(尚雲。
一拜。
拜已)各照位坐。
住持開示。
乃至雲。
今差悅衆某師行籌。
悅衆某師收籌我今集僧後。
次第作法。
(律制此處。
有一單白羯磨。
白已)悅衆起立。
禮佛三拜。
問訊。
各拏籌盤。
至佛前左右對立。
維那将籌盤。
放空盤上禮佛三拜。
問訊。
長跪。
取一大籌。
雙手橫捧。
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幾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中天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
受第一籌。
說已。
放香爐上。
起立一拜。
收者以空盤。
放彼籌盤上。
禮佛三拜。
問訊長跪。
雙手收籌。
置空盤上。
再禮佛一拜。
然後持盤各行。
分左右。
從住持上座起。
次第而行。
受者應蹲身取籌。
放於空盤内。
如是依次行已。
再至韋天前。
對而立定。
維那仍将籌盤。
放收盤上。
三問訊。
雙手捧一大籌。
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幾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護法韋馱尊天。
受最後籌。
說已。
放在桌上。
再一問訊。
收籌者。
以盤放行籌盤上。
向韋天三問訊已。
雙手取籌。
放盤内。
再一問訊。
收籌人。
齊至韋天前。
共算人數若幹。
又說欲(在會。
未在會人)報數。
亦查明已。
末後先行。
至佛前。
上下兩班站定已。
維那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座中比邱(幾)百幾十(幾)人。
沙彌若幹人。
報已。
盤放桌上。
維那又雲。
為僧行舍羅竟。
(住持答雲)善。
(維那雲)爾。
(齊一問訊。
歸位)住持雲。
同居大衆。
已知此處。
今夏有若幹人安居。
以後誦戒期中。
不必行籌。
各人收攝身心。
九旬之中。
努力為道。
受籌已竟。
念偈回向。
悅衆鳴引磬。
衆念回向偈已。
各人起座。
住持禮佛。
問訊韋天已。
歸方丈。
大衆禮佛。
問訊韋天已。
齊上方丈。
頂禮和尚。
若免。
即止。
各回本處。
知客令香燈。
送佛韋天至本處已。
住持上堂。
及衆誦戒。
如黑白常儀(或在十六安居後。
上堂。
亦可)。
○次日十六。
早粥止靜後。
鳴大鐘三下。
衆集大殿。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贊畢。
(出位至中)拈香。
展具。
禮佛三拜。
長跪。
合掌。
唱雲。
釋迦如來。
(二稱)結夏安居。
(衆和畢)維那合掌作白雲。
禁足安居。
乃如來之儀軌。
識心達本。
是釋子之行門。
道在人行。
功由日進。
茲者四月十六日。
屇當我佛結夏安居之辰。
雲集衆僧。
登臨寶殿諷演秘章。
結起期制。
自今以後。
發十願起三心。
開明智性。
報四恩。
拔七趣。
消滅障緣。
受持佛号。
存想聖容。
不得冒熱遊行。
傷害生命。
禀七支之戒。
皎如冰霜。
持三律之儀。
淨無瑕穢。
定水澄清。
慧月朗照。
内契真源。
外敷梵行。
長般若之靈苗。
成菩提之妙果。
由此法門隆盛。
海衆安和。
天龍擁護。
人物欽崇(曰竟。
一拜。
歸位。
悅衆鳴引磬。
大衆齊唱安居文雲)。
大德。
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依(某某)寺。
僧伽藍大界内。
夏三月結制安居(三唱竟。
衆念大悲咒三遍。
繞殿。
歸位。
次念偈咒)。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唵。
缽啰末憐陀[甯*頁]娑婆诃 (三唱。
三和畢。
跪念怡山文已。
起立結贊雲)。
安居期結。
道體先成。
殷勤發願猛修行。
教論作規繩。
戒律圓明。
頓證法王身 歡喜地(三稱) (次舉)結夏功德殊勝行(雲雲。
偈畢。
三拜。
回堂)。
證義曰。
結夏安居。
自佛制已來。
不拘宗教。
未有不遵者。
迩來宗門。
置之度外。
亦可慨矣。
即如列祖提綱一書。
載禅宗結夏法語。
有九十則。
彰彰可考。
今略舉數則。
以見大意。
白雲端雲。
安居之首。
禁足為名。
禁足之意。
意在進道而護生。
真淨文雲。
十方聚會。
三月一結。
息狂妄心。
除苦惱熱。
獲勝清涼。
證大寂滅。
到波羅岸。
出生死轍。
以此聖制。
故不虛設。
又雲。
茲日夏首。
衆僧結制之辰。
泐潭山比丘克文。
與清淨大衆。
踞菩薩乘。
修寂滅行。
以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安居平等本際。
涅盤自性。
無系屬故。
今我敬請。
不依聲聞。
當與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
三月安居。
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
離諸垢染。
清淨梵行。
若能如是。
所謂如蓮華不着水。
心清淨超於彼。
五祖演雲。
此夏居白雲。
禅人偶聚會。
三月九旬中。
尊卑相倚賴。
粥飯與茶湯。
精粗随分耐。
逐意習經書。
任運行三昧。
彼此出家兒。
放教肚皮大。
石屋珙雲。
今朝四月十五日。
行腳師僧念頭息。
草鞋乾曬待秋風。
金錫罷遊留靠壁。
鸬鹚偏愛守空池。
鳳凰豈肯栖荊棘。
平生肝膽向人傾。
相識猶如不相識。
噫。
如是說法。
豈非禅宗軌範。
何今之不然也。
夏中念佛 結夏已。
欲安禅者。
仍照常例坐禅。
若不坐禅。
即便以念佛為常課。
期内每日早課如常。
粥後上殿。
念楞嚴經中勢至圓通章一遍。
大悲十小咒心經一遍。
佛号五百聲。
回向作梵。
唱一者禮敬諸佛十句願偈。
三歸依。
各回。
○小食止靜後。
念十六觀經中雜想觀章一遍。
往生咒三遍。
佛号五百聲。
禮彌陀佛十二拜。
三菩薩各一拜。
三歸依。
各回。
○午飯後。
念大忏悔文。
佛号五百聲。
三歸依。
回堂。
○晚課彌陀經。
放蒙山。
仍照常。
○黃昏止靜後。
念十六觀經。
上品上生章一遍。
往生咒三遍。
佛号千聲。
拜彌陀十二拜。
三菩薩各三拜。
三歸依畢。
○凡夏中。
嚴禁雜話。
并出入等事。
犯遮逆者不共住。
破重戒者依律治。
○凡禅堂堂師。
喜學徤椎法器。
并在寺習學經律者聽。
○凡犍椎法器。
依次輪擊。
○凡經律論。
宜互學習。
○凡不随衆者依規罰。
○衆欲聽經。
維那白住持。
請講楞嚴經。
餘經亦得。
證義曰。
結夏安居。
乃佛法住世根本。
梵網經言。
冬夏坐禅。
所以清規。
以安居。
解夏。
結冬。
解冬。
為四大節也。
迩來禅宗。
隻結冬而不結夏。
殊違佛制。
夫修行之要。
無過禅淨兩途。
今既以結冬坐禅。
即可以結夏。
講經學律等。
皆夏中所有事。
而以念佛為首務也。
夏中講經(講律。
講論。
儀皆同此) 将講某經。
預日大衆。
先具禮儀。
面請住持。
(或命某某代講。
即轉請某某師)搭衣持具。
禮請開講。
(另有講堂規約見後)初開講日。
早粥後。
法堂香燈。
鋪設講經法座。
(座前供佛像一。
及兩邊聽經桌[柷-口+登]。
若無法堂。
即在齋堂。
小食過堂後。
方可鋪設)小食後。
鳴大鐘十下。
收鐘二下。
聽經者。
搭衣持具。
法堂兩邊站。
住持命侍者三人。
一傳牌。
一傳經。
一傳爐。
到法堂。
行十方圓禮已。
随即鳴大鐘鼓。
聽經者。
持具上方丈。
請法師升座。
引磬先行。
衆随後。
監院執香居末。
到方丈。
衆兩邊照位對立。
侍者與維那請法師出。
登座已。
監院出位上香。
展大具。
三拜。
次大衆向上。
展四折具。
三拜已。
仍引磬前行。
衆随後。
監院執香。
在大衆後。
法師又在後。
侍者随從。
到法堂。
維那候法師。
至中立定。
打磬一下。
鐘鼓齊歇。
随舉偈雲。
(降伏魔力冤。
除結盡無餘。
聞此妙響音。
盡當雲來集)。
(候法師三拜。
問訊。
偈畢。
随即舉)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四稱。
末後於雲來上。
加海會二字)法師登座拈香三瓣。
維那呼衆頂禮三拜已。
衆各歸位坐。
入定少頃。
維那鳴磬三下。
(或鳴手鐘三陣亦可)按磬唱雲。
(鐘聲傳三千界内。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酬帝主深恩。
利益報檀那厚德)。
(偈畢舉)(今為講某經說者。
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衆同三稱)次舉開經偈。
衆作梵唱已。
各将經揭開。
然後開講。
乃至講竟。
法師雲。
(向下文長。
付與來日)。
衆唱回向偈雲。
(講經功德。
沙界難量。
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偈畢。
遂鳴鐘鼓。
法師下座。
禮座上佛三拜。
大衆齊送。
法師回方丈登座。
大衆作禮三拜。
若免送。
即止各回本處。
期内。
自是以後。
禮儀小異。
不鳴鐘鼓。
亦不監院迎請。
聽經者。
亦不上方丈。
唯站法堂俟候。
時至。
鳴大鐘三下。
衆集。
用悅衆二人。
當值二人。
講小座一人。
持具至方丈。
迎請法師。
(若班首代講。
即在本寮請)師登座已。
當值一人拈香。
迎請五人拜。
餘皆合掌立。
又夏中盛暑免衣。
或大衆一拜已。
即就坐聽講。
建首日。
與圓滿日。
上供儀如常。
唯當各用一疏。
疏語應切合所講經義故不備。
證義曰。
律中謂五夏已前。
專精戒律。
五夏已後。
方乃聽教參禅。
故我釋尊廣說經律。
旨歸拈花。
至於法流東土。
亦先經律而繼禅宗。
可見經律與禅宗并重。
住世模範。
所以冬參夏學。
相須而不相違也。
今之禅宗。
於經律二者。
漠不留意。
誤矣。
至聽經學律。
須明五要。
第一要信諸佛境界。
吾人各具。
本無差刖。
不生退怯。
第二要會歸自己。
不可說食數寶。
第三要虛心樂善。
稍有長者。
皆師友之。
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
無友不如己者。
第四要悲愍一切。
凡堪以此意相警者。
不惜苦口。
第五要恕人責己。
人不如法。
發哀愍心。
勿見其過。
若自生放逸。
長憍慢。
則斷斷不可。
每見世人。
欲學經律入講肆者。
有種種障難。
汝今遇良緣。
反慕浮淺。
豈不惜哉。
又凡講經者。
須會佛祖意。
莫隻依文解義。
反障學者見地。
當知代佛宣揚。
人天矚目。
不可忽也。
按正法念處經說。
凡人間講經。
受戒。
修道。
證果。
及舉行佛事。
從地神報空神。
如是展轉上報三界諸天。
乃至諸佛。
禅宗秘要雲。
随餘法師講維摩經。
有李錄事者。
死後。
其鬼時依附人。
共人言論。
師問曰。
今講此經。
感何人聽。
答曰。
自人頭已上。
便是鬼神。
上及諸天。
重級充滿。
然見諸天。
聞法師酒氣。
皆回面而聽。
餘。
即悔過。
不複飲。
鬼又曰。
非唯此會獨感諸天。
但有法事。
無不來降。
據此。
凡作法事。
允宜誠敬。
講堂規約(凡一十二條) 夫禅之與教。
非有二也。
教為禅诠。
禅為教髓。
執文義而守诠。
禅亦為教。
離文義而契心。
教亦名禅。
即行儀以彰真如。
依模範而成妙道。
善财遍法界參求。
釋尊示有學成覺。
為參學标榜。
作後昆楷模故知由信解以行證。
因開示而悟入。
典至重矣。
非有條章。
莫由持守。
謹列於左。
幸各式遵。
講經期内倘有破根本戒者。
飲酒放逸者。
诤人我是非者。
毀謗講法。
及法師同學等者。
以上若犯一法。
即擯出院。
托故在外閑遊。
及應經忏者出院。
不随衆者罰。
出入衣冠不正者罰。
每日早粥後。
聽經者到大殿。
搭衣誦本經一卷。
或禮忏一時。
以求消障增慧。
每日小食後。
請師講經。
須齊到聽講。
講大座經。
三回不到者出堂。
别經雜典。
槩不許看。
違者出堂。
預日先細閱大座所講經文。
庶聽講時。
易於領會。
有不解處。
下座後請問。
如懈怠不看。
聽講時。
昏沉放逸者出堂。
聽經須解義。
可期開悟。
隻圖消文。
而不解義。
決無悟期。
若并文亦不消。
随行逐隊。
虛應故事者出堂。
講小座。
先鳴鐘三下。
内外俱到。
倘小座講錯含糊處。
不得戲笑輕慢。
有貢高不聽者罰。
講小座人。
上方丈告座。
乃至大衆前。
總告座。
大衆亦同站班。
當值一人亦上香。
小座人須回禮至講完後。
仍如前告座。
每日輪次小座外。
抽簽講小座。
以驗日進。
除真愚鈍者。
○以上條約。
各宜遵守。
有疾病者。
或尊客等随喜聽者。
不拘常例。
年月日。
住持某甲重錄。
附座主條約(凡九條) 夫講堂規約。
皆學人事。
竊謂座主。
亦有當守之則。
當悉之義。
良以講經一事。
乃代佛宣揚之時。
人天拱聽之地。
理宜敬慎。
昔阿難結集法藏。
登座執筆。
感得相好如佛。
集經講經。
其義一也。
是非遠離諸過。
豈易為萬一之稱哉。
故約例九條以肅威儀。
以昭誠敬。
須具大慈悲。
誨人不倦。
說法平等。
無有高下。
不擇冤親。
不計供養。
當着清淨衣。
内外俱淨。
不得亵衣登座。
雖大暑。
亦必搭衣。
柔和忍辱。
并不得因坐久。
去衣。
澄心寂照。
觀諸法空。
梵響遠聞。
人天交集。
當體即假。
照空不空。
照假非假。
當體即中。
攝事歸理。
才堪入妙理。
坐宜端正莊重。
不得斜身踞坐。
言笑粗野。
不得置正義不講。
多說枝葉。
若發揮奧旨。
引喻的确。
雖世谛語言。
不相違背。
凡講經固當提要鈎元。
暢明其義。
然消文。
乃是入手功夫。
不可詳義而略文。
令淺識茫然不解。
不得於所見不真之處。
穿鑿附會。
或強經就我。
贻悞後人。
若遇此等處當直言不知。
不強其為知。
不得因引喻事迹。
縱談淫邪等趣。
以法為戲。
有尼女在會。
更宜慎。
不得憚煩偷安。
敷衍了事。
○以上各條。
乃為明曉經義之法師。
防其過咎。
若自量經義。
不甚了了。
則此座豈易登。
人
僧不序齒。
而序臘以别俗也。
西域三時。
以一時為安居。
(自五月十五日。
至九月十五日)出入有禁止。
凡禅誦行坐。
依受戒先後為次而制以九旬。
策進於道。
以三旬營資身之具。
(共四月)使内外均養。
身心俱安。
克期進修。
不舍寸陰。
護惜生命。
行兼慈忍。
旨哉聖訓。
萬世永遵。
而五竺地廣。
暑寒霖潦。
氣候之弗齊。
故結制有以四月五月十二月。
然皆始以十(四五六)日。
因地随時。
惟适之安。
或曰坐夏。
或曰坐臘。
戒臘之義始此。
今叢林結夏以四月望。
解夏以七月望。
此三月為安居。
又結冬以十月望。
解冬以正月望。
以此三月專務禅那。
成規久立。
化在随宜。
千餘年來周旋規矩。
聳觀龍象之筵。
主賓唱酬。
疊聞獅子之吼。
猗欤盛哉。
安居(亦各結夏。
亦名結制。
今先行籌。
次安居法) 按律所制。
安居事詳。
今從權便。
四月十六日結夏。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安居。
○十五日。
知客知會維那。
及各堂。
将各人名号。
戒臘。
開齊。
以便登冊。
再派悅衆。
收籌。
行籌。
迎請。
各人認定。
庶臨時無有紊亂。
其外單沙彌淨人。
亦傳挂号已。
知客令法堂香燈師鋪蒲團。
(若無法堂。
即在齋堂)量人數多少鋪畢。
正中上首。
方桌一張。
供釋迦佛小像一軀。
無像即供牌位。
(上寫安居會上。
中天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再於右邊。
前廊下傍。
官桌一張。
供韋馱。
住持之座。
在佛桌左傍。
又堂中央。
置小桌一張。
可放籌盤。
空盤。
外有大籌三枝。
待行佛。
韋馱。
住持三處。
如法備已。
小食止靜後。
知客鳴大鐘三下。
衆各搭七衣持具。
集法堂。
悅衆二人。
請住持到。
佛前拈香三拜。
轉身至韋天。
拈香。
三問訊已。
歸位。
班首上香已。
鳴引磬。
大衆禮佛三拜。
轉身向韋天三問訊。
再向上頂禮住持三拜。
(尚雲。
一拜。
拜已)各照位坐。
住持開示。
乃至雲。
今差悅衆某師行籌。
悅衆某師收籌我今集僧後。
次第作法。
(律制此處。
有一單白羯磨。
白已)悅衆起立。
禮佛三拜。
問訊。
各拏籌盤。
至佛前左右對立。
維那将籌盤。
放空盤上禮佛三拜。
問訊。
長跪。
取一大籌。
雙手橫捧。
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幾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中天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
受第一籌。
說已。
放香爐上。
起立一拜。
收者以空盤。
放彼籌盤上。
禮佛三拜。
問訊長跪。
雙手收籌。
置空盤上。
再禮佛一拜。
然後持盤各行。
分左右。
從住持上座起。
次第而行。
受者應蹲身取籌。
放於空盤内。
如是依次行已。
再至韋天前。
對而立定。
維那仍将籌盤。
放收盤上。
三問訊。
雙手捧一大籌。
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幾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護法韋馱尊天。
受最後籌。
說已。
放在桌上。
再一問訊。
收籌者。
以盤放行籌盤上。
向韋天三問訊已。
雙手取籌。
放盤内。
再一問訊。
收籌人。
齊至韋天前。
共算人數若幹。
又說欲(在會。
未在會人)報數。
亦查明已。
末後先行。
至佛前。
上下兩班站定已。
維那高聲白雲。
大清(某某)年。
夏三月。
安居會上。
座中比邱(幾)百幾十(幾)人。
沙彌若幹人。
報已。
盤放桌上。
維那又雲。
為僧行舍羅竟。
(住持答雲)善。
(維那雲)爾。
(齊一問訊。
歸位)住持雲。
同居大衆。
已知此處。
今夏有若幹人安居。
以後誦戒期中。
不必行籌。
各人收攝身心。
九旬之中。
努力為道。
受籌已竟。
念偈回向。
悅衆鳴引磬。
衆念回向偈已。
各人起座。
住持禮佛。
問訊韋天已。
歸方丈。
大衆禮佛。
問訊韋天已。
齊上方丈。
頂禮和尚。
若免。
即止。
各回本處。
知客令香燈。
送佛韋天至本處已。
住持上堂。
及衆誦戒。
如黑白常儀(或在十六安居後。
上堂。
亦可)。
○次日十六。
早粥止靜後。
鳴大鐘三下。
衆集大殿。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贊畢。
(出位至中)拈香。
展具。
禮佛三拜。
長跪。
合掌。
唱雲。
釋迦如來。
(二稱)結夏安居。
(衆和畢)維那合掌作白雲。
禁足安居。
乃如來之儀軌。
識心達本。
是釋子之行門。
道在人行。
功由日進。
茲者四月十六日。
屇當我佛結夏安居之辰。
雲集衆僧。
登臨寶殿諷演秘章。
結起期制。
自今以後。
發十願起三心。
開明智性。
報四恩。
拔七趣。
消滅障緣。
受持佛号。
存想聖容。
不得冒熱遊行。
傷害生命。
禀七支之戒。
皎如冰霜。
持三律之儀。
淨無瑕穢。
定水澄清。
慧月朗照。
内契真源。
外敷梵行。
長般若之靈苗。
成菩提之妙果。
由此法門隆盛。
海衆安和。
天龍擁護。
人物欽崇(曰竟。
一拜。
歸位。
悅衆鳴引磬。
大衆齊唱安居文雲)。
大德。
一心念。
我比丘(某甲)。
今依(某某)寺。
僧伽藍大界内。
夏三月結制安居(三唱竟。
衆念大悲咒三遍。
繞殿。
歸位。
次念偈咒)。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唵。
缽啰末憐陀[甯*頁]娑婆诃 (三唱。
三和畢。
跪念怡山文已。
起立結贊雲)。
安居期結。
道體先成。
殷勤發願猛修行。
教論作規繩。
戒律圓明。
頓證法王身 歡喜地(三稱) (次舉)結夏功德殊勝行(雲雲。
偈畢。
三拜。
回堂)。
證義曰。
結夏安居。
自佛制已來。
不拘宗教。
未有不遵者。
迩來宗門。
置之度外。
亦可慨矣。
即如列祖提綱一書。
載禅宗結夏法語。
有九十則。
彰彰可考。
今略舉數則。
以見大意。
白雲端雲。
安居之首。
禁足為名。
禁足之意。
意在進道而護生。
真淨文雲。
十方聚會。
三月一結。
息狂妄心。
除苦惱熱。
獲勝清涼。
證大寂滅。
到波羅岸。
出生死轍。
以此聖制。
故不虛設。
又雲。
茲日夏首。
衆僧結制之辰。
泐潭山比丘克文。
與清淨大衆。
踞菩薩乘。
修寂滅行。
以大圓覺。
為我伽藍。
身心安居平等本際。
涅盤自性。
無系屬故。
今我敬請。
不依聲聞。
當與十方如來。
及大菩薩。
三月安居。
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
離諸垢染。
清淨梵行。
若能如是。
所謂如蓮華不着水。
心清淨超於彼。
五祖演雲。
此夏居白雲。
禅人偶聚會。
三月九旬中。
尊卑相倚賴。
粥飯與茶湯。
精粗随分耐。
逐意習經書。
任運行三昧。
彼此出家兒。
放教肚皮大。
石屋珙雲。
今朝四月十五日。
行腳師僧念頭息。
草鞋乾曬待秋風。
金錫罷遊留靠壁。
鸬鹚偏愛守空池。
鳳凰豈肯栖荊棘。
平生肝膽向人傾。
相識猶如不相識。
噫。
如是說法。
豈非禅宗軌範。
何今之不然也。
夏中念佛 結夏已。
欲安禅者。
仍照常例坐禅。
若不坐禅。
即便以念佛為常課。
期内每日早課如常。
粥後上殿。
念楞嚴經中勢至圓通章一遍。
大悲十小咒心經一遍。
佛号五百聲。
回向作梵。
唱一者禮敬諸佛十句願偈。
三歸依。
各回。
○小食止靜後。
念十六觀經中雜想觀章一遍。
往生咒三遍。
佛号五百聲。
禮彌陀佛十二拜。
三菩薩各一拜。
三歸依。
各回。
○午飯後。
念大忏悔文。
佛号五百聲。
三歸依。
回堂。
○晚課彌陀經。
放蒙山。
仍照常。
○黃昏止靜後。
念十六觀經。
上品上生章一遍。
往生咒三遍。
佛号千聲。
拜彌陀十二拜。
三菩薩各三拜。
三歸依畢。
○凡夏中。
嚴禁雜話。
并出入等事。
犯遮逆者不共住。
破重戒者依律治。
○凡禅堂堂師。
喜學徤椎法器。
并在寺習學經律者聽。
○凡犍椎法器。
依次輪擊。
○凡經律論。
宜互學習。
○凡不随衆者依規罰。
○衆欲聽經。
維那白住持。
請講楞嚴經。
餘經亦得。
證義曰。
結夏安居。
乃佛法住世根本。
梵網經言。
冬夏坐禅。
所以清規。
以安居。
解夏。
結冬。
解冬。
為四大節也。
迩來禅宗。
隻結冬而不結夏。
殊違佛制。
夫修行之要。
無過禅淨兩途。
今既以結冬坐禅。
即可以結夏。
講經學律等。
皆夏中所有事。
而以念佛為首務也。
夏中講經(講律。
講論。
儀皆同此) 将講某經。
預日大衆。
先具禮儀。
面請住持。
(或命某某代講。
即轉請某某師)搭衣持具。
禮請開講。
(另有講堂規約見後)初開講日。
早粥後。
法堂香燈。
鋪設講經法座。
(座前供佛像一。
及兩邊聽經桌[柷-口+登]。
若無法堂。
即在齋堂。
小食過堂後。
方可鋪設)小食後。
鳴大鐘十下。
收鐘二下。
聽經者。
搭衣持具。
法堂兩邊站。
住持命侍者三人。
一傳牌。
一傳經。
一傳爐。
到法堂。
行十方圓禮已。
随即鳴大鐘鼓。
聽經者。
持具上方丈。
請法師升座。
引磬先行。
衆随後。
監院執香居末。
到方丈。
衆兩邊照位對立。
侍者與維那請法師出。
登座已。
監院出位上香。
展大具。
三拜。
次大衆向上。
展四折具。
三拜已。
仍引磬前行。
衆随後。
監院執香。
在大衆後。
法師又在後。
侍者随從。
到法堂。
維那候法師。
至中立定。
打磬一下。
鐘鼓齊歇。
随舉偈雲。
(降伏魔力冤。
除結盡無餘。
聞此妙響音。
盡當雲來集)。
(候法師三拜。
問訊。
偈畢。
随即舉)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四稱。
末後於雲來上。
加海會二字)法師登座拈香三瓣。
維那呼衆頂禮三拜已。
衆各歸位坐。
入定少頃。
維那鳴磬三下。
(或鳴手鐘三陣亦可)按磬唱雲。
(鐘聲傳三千界内。
佛法揚萬億國中。
功勳酬帝主深恩。
利益報檀那厚德)。
(偈畢舉)(今為講某經說者。
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衆同三稱)次舉開經偈。
衆作梵唱已。
各将經揭開。
然後開講。
乃至講竟。
法師雲。
(向下文長。
付與來日)。
衆唱回向偈雲。
(講經功德。
沙界難量。
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偈畢。
遂鳴鐘鼓。
法師下座。
禮座上佛三拜。
大衆齊送。
法師回方丈登座。
大衆作禮三拜。
若免送。
即止各回本處。
期内。
自是以後。
禮儀小異。
不鳴鐘鼓。
亦不監院迎請。
聽經者。
亦不上方丈。
唯站法堂俟候。
時至。
鳴大鐘三下。
衆集。
用悅衆二人。
當值二人。
講小座一人。
持具至方丈。
迎請法師。
(若班首代講。
即在本寮請)師登座已。
當值一人拈香。
迎請五人拜。
餘皆合掌立。
又夏中盛暑免衣。
或大衆一拜已。
即就坐聽講。
建首日。
與圓滿日。
上供儀如常。
唯當各用一疏。
疏語應切合所講經義故不備。
證義曰。
律中謂五夏已前。
專精戒律。
五夏已後。
方乃聽教參禅。
故我釋尊廣說經律。
旨歸拈花。
至於法流東土。
亦先經律而繼禅宗。
可見經律與禅宗并重。
住世模範。
所以冬參夏學。
相須而不相違也。
今之禅宗。
於經律二者。
漠不留意。
誤矣。
至聽經學律。
須明五要。
第一要信諸佛境界。
吾人各具。
本無差刖。
不生退怯。
第二要會歸自己。
不可說食數寶。
第三要虛心樂善。
稍有長者。
皆師友之。
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
無友不如己者。
第四要悲愍一切。
凡堪以此意相警者。
不惜苦口。
第五要恕人責己。
人不如法。
發哀愍心。
勿見其過。
若自生放逸。
長憍慢。
則斷斷不可。
每見世人。
欲學經律入講肆者。
有種種障難。
汝今遇良緣。
反慕浮淺。
豈不惜哉。
又凡講經者。
須會佛祖意。
莫隻依文解義。
反障學者見地。
當知代佛宣揚。
人天矚目。
不可忽也。
按正法念處經說。
凡人間講經。
受戒。
修道。
證果。
及舉行佛事。
從地神報空神。
如是展轉上報三界諸天。
乃至諸佛。
禅宗秘要雲。
随餘法師講維摩經。
有李錄事者。
死後。
其鬼時依附人。
共人言論。
師問曰。
今講此經。
感何人聽。
答曰。
自人頭已上。
便是鬼神。
上及諸天。
重級充滿。
然見諸天。
聞法師酒氣。
皆回面而聽。
餘。
即悔過。
不複飲。
鬼又曰。
非唯此會獨感諸天。
但有法事。
無不來降。
據此。
凡作法事。
允宜誠敬。
講堂規約(凡一十二條) 夫禅之與教。
非有二也。
教為禅诠。
禅為教髓。
執文義而守诠。
禅亦為教。
離文義而契心。
教亦名禅。
即行儀以彰真如。
依模範而成妙道。
善财遍法界參求。
釋尊示有學成覺。
為參學标榜。
作後昆楷模故知由信解以行證。
因開示而悟入。
典至重矣。
非有條章。
莫由持守。
謹列於左。
幸各式遵。
講經期内倘有破根本戒者。
飲酒放逸者。
诤人我是非者。
毀謗講法。
及法師同學等者。
以上若犯一法。
即擯出院。
托故在外閑遊。
及應經忏者出院。
不随衆者罰。
出入衣冠不正者罰。
每日早粥後。
聽經者到大殿。
搭衣誦本經一卷。
或禮忏一時。
以求消障增慧。
每日小食後。
請師講經。
須齊到聽講。
講大座經。
三回不到者出堂。
别經雜典。
槩不許看。
違者出堂。
預日先細閱大座所講經文。
庶聽講時。
易於領會。
有不解處。
下座後請問。
如懈怠不看。
聽講時。
昏沉放逸者出堂。
聽經須解義。
可期開悟。
隻圖消文。
而不解義。
決無悟期。
若并文亦不消。
随行逐隊。
虛應故事者出堂。
講小座。
先鳴鐘三下。
内外俱到。
倘小座講錯含糊處。
不得戲笑輕慢。
有貢高不聽者罰。
講小座人。
上方丈告座。
乃至大衆前。
總告座。
大衆亦同站班。
當值一人亦上香。
小座人須回禮至講完後。
仍如前告座。
每日輪次小座外。
抽簽講小座。
以驗日進。
除真愚鈍者。
○以上條約。
各宜遵守。
有疾病者。
或尊客等随喜聽者。
不拘常例。
年月日。
住持某甲重錄。
附座主條約(凡九條) 夫講堂規約。
皆學人事。
竊謂座主。
亦有當守之則。
當悉之義。
良以講經一事。
乃代佛宣揚之時。
人天拱聽之地。
理宜敬慎。
昔阿難結集法藏。
登座執筆。
感得相好如佛。
集經講經。
其義一也。
是非遠離諸過。
豈易為萬一之稱哉。
故約例九條以肅威儀。
以昭誠敬。
須具大慈悲。
誨人不倦。
說法平等。
無有高下。
不擇冤親。
不計供養。
當着清淨衣。
内外俱淨。
不得亵衣登座。
雖大暑。
亦必搭衣。
柔和忍辱。
并不得因坐久。
去衣。
澄心寂照。
觀諸法空。
梵響遠聞。
人天交集。
當體即假。
照空不空。
照假非假。
當體即中。
攝事歸理。
才堪入妙理。
坐宜端正莊重。
不得斜身踞坐。
言笑粗野。
不得置正義不講。
多說枝葉。
若發揮奧旨。
引喻的确。
雖世谛語言。
不相違背。
凡講經固當提要鈎元。
暢明其義。
然消文。
乃是入手功夫。
不可詳義而略文。
令淺識茫然不解。
不得於所見不真之處。
穿鑿附會。
或強經就我。
贻悞後人。
若遇此等處當直言不知。
不強其為知。
不得因引喻事迹。
縱談淫邪等趣。
以法為戲。
有尼女在會。
更宜慎。
不得憚煩偷安。
敷衍了事。
○以上各條。
乃為明曉經義之法師。
防其過咎。
若自量經義。
不甚了了。
則此座豈易登。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