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

關燈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大衆章第七之下 挂單 挂單。

    即古之挂搭。

    蓋僧行腳。

    唯帶衣缽。

    故名挂搭。

    即挂所搭之衣也。

    今之參學。

    兼帶行李。

    改名挂單。

    凡挂單僧至。

    客堂以禮接待。

    詢問來曆明白。

    随宜送單。

    如諸方班首。

    兩序。

    送尊客寮。

    客堂欵待。

    參學禅和。

    送上客。

    堂。

    随衆過堂。

    上殿。

    如無衣缽戒牒行李。

    以及面貌可疑之人。

    槩不留單。

    具見客堂規約。

    及寮元條說。

     證義曰。

    按梵網經冒難遊行戒中。

    衲子行腳有二時。

    一。

    從正月十五。

    至三月十五。

    二。

    從八月十五。

    至十月十五。

    是二時中。

    原為學道而遊。

    不遠千裡。

    參師訪道。

    出一叢林。

    入一招提乃至窮遊遍曆。

    曾不休息。

    挂單之事。

    由是來也為知客者。

    随宜送單不得輕慢。

    為住持者。

    具慈悲心。

    勿輕止單。

    常住道風佛法久住。

    全在於此雲栖蓮師雲。

    予單丁行腳時忍饑渴。

    沖寒暑。

    備曆諸苦。

    今幸得把茆蓋頭。

    雖不識修行。

    而識慚愧。

    雲水乍到。

    供事唯勤。

    己身受用。

    不敢過分。

    所謂曾為浪子偏憐客也。

     安單 安單。

    即大挂搭。

    歸堂之僧。

    一宿三飧。

    (一二)日即行。

    名曰挂搭。

    若在客單留住數旬。

    名大挂搭。

    因久挂搭。

    知其行履。

    可以共住。

    即送歸堂。

    名安單。

    遇此等求住者。

    客堂詢問來曆明白。

    可留則留。

    送客單。

    客堂請齋。

    令随喜上殿。

    或一日。

    二日。

    三日後。

    請白和尚允可。

    隔宿通知維那。

    始挂号簿(記雲。

    某甲字某甲。

    年幾十幾歲。

    系某省府縣藉。

    某氏子。

    在俗何業。

    於某年月日。

    在某處出家。

    禮某谛為徒。

    於某年月日。

    在某寺某和尚。

    座下受具。

    今於某年月日至本寺雲雲)。

    次日早粥二闆後。

    具香儀。

    領上方丈門外立。

    侍者通白住持。

    住持臨座。

    知客合掌白雲。

    (有某甲師。

    特來親近和尚)。

    次新客進。

    展具三拜。

    拜畢。

    住持有問。

    實答。

    問答畢。

    領至禅堂門首。

    鳴報闆三下。

    監值卷簾。

    衆皆站定。

    知客先行十方禮已向新進堂師雲。

    同參師。

    進堂行禮。

    禮圓。

    (知客退歸)維那接具送位。

    一東一西送單。

    即随衆行坐。

    候開小靜。

    維那問号。

    登簿。

    令挑行李進堂安單。

    晚課。

    新參帶具上殿課畢。

    維那雲。

    新進堂師(出衆行禮)禮畢。

    回堂。

    悅衆領上方丈。

    禮畢。

    回堂。

    維那。

    領至本寮。

    叙話。

    晚二闆。

    方丈請新參茶。

    悅衆陪。

    次日上安單牌。

    至起香後。

    三闆止靜前。

    交散香。

    衆坐畢。

    維那呼雲。

    (新進堂師。

    出位行)禮新參禮佛三拜。

    向住持座三拜。

    禮圓。

    向兩邊各一拜。

    衆皆照應。

    不下位。

    禮畢。

    維那領到班首。

    悅衆。

    香燈。

    司水處作禮畢。

    即拜維那。

    歸位止靜。

    若方丈請齋。

    悅衆陪。

    或随住持别請陪者。

     證義曰。

    安單。

    本為求道而來。

    賓主。

    須兩不辜負。

    住持要有真實道德。

    看驗惟勤。

    學者要有真實參求。

    忍心耐苦。

    摭古雲。

    昔汝州。

    葉縣。

    廣教院。

    歸省禅師。

    為住持。

    嚴冷枯淡。

    衲子畏敬之。

    浮山遠。

    天衣懷。

    聞其高風。

    特往參叩。

    時值雪寒。

    省呵罵驅逐。

    至以水潑地。

    衣服皆濕。

    他僧怒去。

    唯遠與懷。

    複坐。

    少頃。

    師又呵曰。

    你更不去。

    待我打你。

    遠曰。

    遠懷二人。

    數千裡。

    特來參和尚禅豈以一杓水潑之。

    便去。

    師笑曰。

    你兩個果來要參禅。

    令知客送單。

    遠充典座。

    衆苦枯淡。

    省出寺。

    遠取油面作五味粥。

    方熟。

    省歸。

    粥罷召典座。

    遠至。

    省雲。

    汝取油面。

    系盜用常住。

    遠曰實取油面。

    願乞責罰。

    省令估衣缽償所值。

    複仗三十逐之。

    省一日出外。

    見遠在寺廊下。

    省曰。

    此是院門廊下。

    你在此複久。

    曾還。

    屋租否。

    複追租。

    遠無難色乞諸市還之。

    仍不去省謂衆曰。

    遠。

    真意參禅。

    遂令歸。

    上堂。

    對衆付衣雲雲。

    噫。

    古人親師擇友。

    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

    陸沉執役。

    未嘗憚勞。

    今人茶飯淡薄。

    便思他徙。

    坡事勞苦。

    别圖安逸。

    又安能學道乎。

    至若今之住持。

    惟以俗務自纏竟不知勘驗造勵學人。

    如上高風。

    不可複睹。

    誠為賓主兩辜負矣。

    可勝慨哉。

     普請 凡普請出坡。

    客堂先挂牌。

    (牌雲)大衆師聞梆聲。

    至某處為(某某)坡事。

    普請出坡。

     ○庫司。

    監收先将所用器物齊備。

    待聞梆聲三陣畢。

    禅堂若遇二闆。

    站闆。

    抽解。

    即照規止。

    如早。

    維那即卓香闆出坡。

    前後次第出堂。

    不得閑語嬉笑放逸。

    各守自己本分話頭。

    坡畢回堂。

     證義曰。

    普請之法。

    上下均力也。

    山中梵剎。

    坡事尤多。

    遇期。

    鳴梆齊行。

    雖住持。

    亦不得好逸推勞。

    有病則不勉強。

    至老方可歇息。

    同居大衆。

    開遮亦爾。

    按唐。

    同州。

    志超。

    馮翊人。

    依并州開化寺贊禅師出家。

    旋為木寺住持。

    潔正身心。

    勤理衆務。

    安僧數百。

    衣食恒備。

    每有苦役。

    必以身先噫。

    古之住持。

    類多如是。

    故叢林興盛。

    今之住持。

    則養尊處優。

    勞人自逸。

    欲得叢林複整。

    難矣哉。

     日用軌範 日用軌範者。

    前之六卷。

    已顯别别各業。

    此大衆章。

    乃示人人當行。

    不拘何人何執總當一一無犯。

    那管内單外單。

    鹹須各各遵守。

    一。

    敦尚戒德。

    為菩提之根本。

    作涅盤之基址。

    二。

    須甘淡泊。

    安貧樂道。

    保護道心。

    三。

    寂淨純一。

    省緣務本。

    無分其心。

    四。

    去私擯邪。

    奉公守正。

    五。

    桑和忍辱。

    慎事敬人。

    六。

    随衆聽命。

    威儀整肅。

    七。

    勤修行業。

    無怠無荒。

    八。

    遵規處衆。

    耿直不阿。

    九。

    安分小心。

    無得妄為。

    十。

    随順規制。

    共勷法門。

    上來十種略總善法大綱。

    不厭委陳。

    尚有禁例條日。

    謹列如左。

     證義曰。

    古雲。

    說得一丈。

    不如行取一尺。

    說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鳥窠謂白居易曰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居易曰。

    三歲孩兒。

    也恁麼道。

    師曰。

    三歲孩兒雖道得。

    八十老翁行不得。

    至言哉。

     不得破根本大戒 不得於誦戒時。

    無故不随衆 不得不孝父母 不得欺陵師長 不得故違朝廷公府禁令 不得習近女人 不得於受戒之後。

    不知戒相 不得親近邪師 不得飲酒賭戲 右九事不犯。

    名敦尚戒德。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如來最後。

    以扶律談常為宗。

    苟廢事談理。

    理成烏有。

    禅教諸家。

    無不戒行冰霜。

    方堪垂範千古。

    豈可以毒器令貯醍醐。

    是故欲扶佛法不衰。

    持戒為急。

    所謂千裡之行。

    始於一步。

    一步未足。

    不名到家。

    謂千裡隻一步。

    可也從今身。

    至佛身。

    即此一步。

    然決不容守而不進蓋進。

    則此一步。

    念念保全止。

    則此一步。

    當下衰息。

    非一步即千裡也。

    夫進步之法。

    在舍無始故步。

    故步即貪癡瞋等。

    其中各有偏滞。

    當須自悟。

    自調伏也。

     不得營辦美食 不得着豔麗衣服 不得泛攬經事 不得争嚫錢 不得田蠶牧養 不得聚集男女。

    做世法齋會 右六事不犯。

    名為安貧樂道。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此之六條。

    房頭赴應僧住靜室僧有慚愧。

    者尚不敢犯況住叢林乎。

    蓋食美食。

    被味塵所拘着豔服。

    被色塵所縛攬經争嚫。

    溺於貪毒田蠶牧養大破殺戒。

    集衆作會。

    百弊俱生。

    又前四事衆僧易犯。

    後二事。

    唯戒主事者。

    此等皆是怨根苦本梁皇忏雲。

    何者怨恨苦本。

    眼貪色。

    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

    身貪細滑。

    常。

    為五塵之所系縛所以曆劫長夜。

    不得解脫故須安貧樂道也。

     不得無故在外閑遊。

    數歸俗舍 不得習學應赴詞章吹唱雜藝 不得習學天文地理。

    符水爐火等外事 不得習學閉氣坐功。

    及無為白蓮等邪道 不得好興無益工作等 右五事不犯名為省緣務本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古人雲一寸光陰一寸金此警學道人。

    當知時光易過。

    不可孤負也。

    若犯此五事。

    匪惟唐喪光陰。

    實乃自壞心術。

    豈可不戒欤。

    梁皇忏雲。

    宜各人人。

    起覺悟意。

    念世無常。

    形不久住。

    少壯必衰。

    勿恃容姿。

    自處污行。

    萬物無常。

    皆當歸死。

    若非勤行勝業。

    無由出離故須省緣務本也。

     不得非理募化 不得侵克信施 不得擅用招提之物 不得廢壞器用不賠償 不得背衆食 不得不白衆動無主僧物 右六事不犯。

    名奉公守正。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公則不私。

    約财利而言正則不邪約愛欲而言。

    然此六條。

    多約财物而說者經律所言。

    若物屬他。

    他所守護於他物中。

    一草一葉。

    不與不取。

    何況竊盜。

    蓋由衆生唯見現利。

    故以種種不道而取。

    緻使未來。

    多受殃累。

    是故常須存公正之心。

    守此六例。

    古偈雲。

    吾心似秤錘。

    斯乃謂之公。

    吾心如壁立。

    斯乃謂之正。

    公正令人服。

    公正乃道基。

    奉公守正者其潔誰能缁。

     不得破口相罵。

    交拳相打 不得受辱不忍見於辭色 不得威力欺壓人 不得侮慢耆宿 右四事不犯。

    名柔和忍辱。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修行障道。

    莫若瞋慢。

    所謂一念瞋心起。

    百萬障門開。

    慢如高山。

    法水不停。

    又非理瞋粗而易除。

    執理瞋細而難斷。

    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

    敗於瞋忿。

    故君子以慈育德。

    以忍養心。

    小不能忍。

    大謀斯亂。

    刀兵劫濁。

    積瞋所招。

    皆由我執。

    所以積瞋。

    然何嘗有實我哉。

    識得我執本空。

    瞋慢自斷。

    現前當來。

    必證無我之體矣。

    摭古雲。

    紹興雲門。

    散木澄和尚。

    有僧依座下者幾十年。

    優以殊禮。

    至於延譽分座。

    初不以左右言。

    一移其顧盻之眷。

    後僧信讒緻書不遜。

    極其诋醜。

    師對衆焚之曰。

    是非臧否。

    惟神知之。

    竟不問。

    噫。

    昔與其恩。

    今酬以怨。

    我譽彼德彼诋我醜。

    能忍不辯。

    可謂忍辱柔和之至矣。

    梁皇忏雲。

    於諸衆生。

    等無差别。

    入平等觀。

    無怨親想。

    常以愛眼。

    視諸衆生。

    若衆生懷怨於菩薩起惡逆心者。

    菩薩為真善知識。

    善調伏心為說深法。

    譬如大海。

    一切衆毒。

    所不能壞。

    菩薩亦爾。

    愚癡無智。

    不知報恩。

    如是衆生。

    起無量惡。

    不能動亂菩薩道心。

    是名忍辱柔和也。

     不得戲笑無度 不得高聲談論 不得裝模作樣 不得坐立斜倚 右四事不犯名威儀整肅。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威以德顯。

    非勢力之威也。

    儀為心表。

    非詐現之儀也。

    又威者。

    由嚴持戒行。

    則衆德威嚴。

    儀者由動靜合式則進退安詳。

    所謂淨行成於道儀。

    清白圓於戒品。

    比邱雍容行道。

    感俗土以信樂出家。

    佛子安詳乞食。

    攝外道而反邪歸正。

    故曰威儀。

    乃無言之教也。

    又威儀。

    名為調禦。

    謂調身不妄動。

    口不妄言。

    心不妄想。

    如是三業調善。

    則六根自攝矣。

    摭古雲。

    法雲本禅師。

    平居作止。

    直視不瞬。

    臨衆三十年。

    未嘗輕發一笑。

    凡所住。

    見行立聖像即不坐。

    馔以魚肉名者即不食。

    蓋一身威儀整肅。

    不愧出家相狀。

    内軌範僧衆。

    外利益歸信。

    則威儀二字。

    豈可忽哉。

     不得無故不禮誦 不得執事怠慢 不得惡人警策 不得作無益害有益 右四事不犯。

    名勤修行業。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勤修行業者。

    勤則不怠。

    修則修功補過。

    時不虛棄。

    精進度也。

    行業有世出世之分。

    而以出世行業。

    為本為要。

    經言。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小善不積。

    無以成聖。

    莫輕小惡。

    以為無罪。

    小惡所積。

    足以滅身。

    此是諸佛所說。

    誰敢不信。

    故須勤修出世善行業也。

     不得挑唆鬥争 不得樹立朋黨 不得機詐不實 不得謗讪名德 不得誣毀清衆 不得狥私偏袒 右六事不犯。

    名遵規處衆。

    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梁皇忏雲。

    所餘口過。

    複是一切怨禍之門。

    故諸佛誡不得兩舌惡口。

    妄言绮語。

    當知謟曲華辭。

    構扇是非。

    為患不輕。

    招報實重。

    夫人處世。

    心懷毒念。

    口施毒言。

    身行毒行。

    以此三事。

    加害衆生。

    衆生被毒。

    即結怨恨。

    誓心欲報。

    或現世從願。

    或終後從心。

    如此怨對皆資三業。

    三業之中。

    口業實重。

    乃至獲報。

    備諸楚毒。

    是故處衆。

    當依古偈雲。

    第一和為貴。

    方能人衆安。

    莫開兩舌口。

    須戒無益言。

    凡為執事者。

    切莫狥人情。

    請托紛紛至。

    叢林百弊生。

    凡為執事者。

    莫市一人好。

    市了一人好。

    各事皆颠倒。

     不得大膽生事 不得謬說經論 不得妄拈古德機緣 不得無知着述誤人 不得招納非人 不得自立徒衆 不得擅留童幼及沙彌 不得己事不明。

    好為人師 不得哄誘他人弟子。

    背其本師 不得無大故擅入公門 不得妄識時政得失是非 不得輕心謗斥先聖先賢 不得以常住産業等與人 不得侵占人産業 不得另為煙爨 右一十五事不犯。

    名安分小心。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安分小心。

    更有二十語。

    僧院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合機為穩當。

    精進。

    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

    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

    以忍辱為妙解。

    是非。

    以不辯為解脫。

    待人。

    以誠實為真情。

    執事。

    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

    以減少為直截。

    上下。

    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

    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

    以明白為無過。

    老病。

    以無常為警策佛事。

    以精虔為切要。

    敬客。

    以謙益為供養。

    門庭。

    以樸實為莊嚴。

    凡事。

    以預辦為不勞。

    處衆。

    以慎言為常禮。

    遇險。

    以不亂為章程。

    濟物。

    以慈悲為根本。

    如是小心。

    則寡過矣。

    古偈雲。

    吾等出家兒。

    大半田家子。

    須記貧苦時。

    謹守安分事。

    縱是富貴人。

    落在空門裡。

    當識空門義。

    原要你心死。

    人恐不死心。

    死心貧也好。

    守得安分貧。

    終身無煩惱。

     不得令之不行。

    禁之不止 不得有過。

    罰而不服 不得在寺名不入僧次 不得挭法。

    不容執事人行事 不得為執事。

    更變成規 不得不白師友。

    恣意妄為 不得故與有過擯出人文 右七事不犯。

    名随順規制。

    若犯輕者罰。

    重者出院。

     證義曰。

    通前十科。

    共六十七事。

    皆持而不犯。

    名随順規制。

    又詳言之。

    自三歸。

    五戒。

    沙彌戒。

    比邱戒。

    菩薩戒。

    百丈清規。

    乃至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六度萬行。

    世間律例無犯總名随順規制。

    不僅此七事也。

     附蓮池修身十事(出雲栖法彙) 不得欺心。

    不得貪财。

    不得使奸。

    不得用謀。

    不得惹禍。

    不得侈費。

    不得近女。

    不得外骛。

    不得避懶。

    不得失時。

    (原注雲。

    所謂欺心者。

    凡盜常住物。

    騙施主物。

    裝佛。

    印經。

    齋僧。

    起會造寺。

    鑄鐘。

    修橋。

    砌路。

    如是财物。

    私己用度。

    乃至瞞人瞞官。

    瞞天瞞神。

    暗昧等事。

    皆名欺心。

    雖不盜騙如前所言。

    但好積财帛悭吝不施。

    置産收息。

    放債取利。

    皆名貪财。

    當言之時。

    隐忍不言。

    當谏之過坐視不谏。

    外示癡呆。

    内藏譏貶。

    皆名使奸。

    不安天命唯運人謀。

    或謀住居。

    或謀徒衆。

    或謀經忏。

    或謀檀施。

    或謀作法主。

    或謀作戒師。

    乃至交結惡友。

    出入衙門。

    情識厚薄。

    私心好惡。

    策畫營為。

    悖理等事。

    皆名用謀。

    輕人笑人。

    叱人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