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大衆章第七之上
述曰。
歸虛之水。
鄧林之木。
以聚者。
衆也。
今夫大坊居衆千百。
倒廪而炊。
赭山而爨。
亦其所聚也。
而四方之來如歸。
若己所固有者。
果何為哉。
蓋佛以人之流轉三界。
出沒生死。
思拔其苦。
而與其樂。
故傳其徒。
以垂其教。
蚩蚩民生。
雖不能盡遵其教。
而心向其道之足以怙恃於我。
又因其道。
以尊其徒。
於是經營屋宇以奠厥居。
輸粟裹糧以足其食。
雖摩肩接踵而至。
惟恐奉之不及。
不以其衆。
而少怠也。
不然。
則有以尺地鬥粟。
而相争者多矣。
豈其獨愚。
甘委其赀。
以廣吾居。
辍其飱。
以食吾徒。
吾徒之食于斯。
居于斯。
果何為哉。
果何為哉。
剃度正範 重校此範。
大分分四。
初。
遵律十例。
二。
崇正辯訛。
三。
五戒元基。
四。
十支正範。
初。
遵律十例 (分十)。
一。
師遴德臘。
二。
機擇信志。
三。
剃度白僧。
四。
護世譏嫌。
五。
稱量老小。
六。
防禁越濟。
七。
濟度無私。
八。
道業元基。
九。
訓策苦行。
十。
敷設儀式。
一。
師遴德臘者 (五德克備。
二攝可依。
十臘靡周。
衆徒難畜。
若也自乳未斷。
安得令人斷乳。
聖制森嚴。
人師讵易。
準律藏第二分。
受戒犍度中。
時諸比邱。
未滿十夏。
輙便度人。
不知教授。
有十夏滿。
複愚癡故。
弟子不被教誡。
威儀莫谙。
而諸比丘。
具陳白佛。
佛言。
聽僧與度人授具者。
白二羯磨。
彼欲度人者。
應徃僧中偏祖右肩。
脫革屣。
禮僧足。
長跪合掌。
至誠三乞。
若不堪教授。
複無法。
及衣食攝取者。
僧當語雲。
大德且止。
慎勿度人。
若有智慧。
又以二事攝者。
僧當和集。
與度人法。
白二羯磨。
故知人師。
必欽佛制。
與法。
全憑僧忍。
律中豈但度人授具。
遴選若斯。
即依止阇黎。
亦複如是。
蓋為不坑陷他家男兒。
俾生長法身。
琢磋道器。
所謂師恩罔極。
法乳難酬者。
良由此也。
其乞白羯磨。
詳明律藏)。
二。
機擇信志者 (出家事業。
靡類尋常。
必須深信彌堅。
可企入道。
且德行文章。
尚不負庠中士子。
況戒定慧學。
豈無逐世外丈夫。
第恐浮信出家。
不恒念道。
形同釋子。
意注俗緣。
皓首唐喪光陰。
甘心坐待老死。
如斯之流。
縱度千萬。
何益法門。
是故凡求出家。
先審因地。
苟信志決定。
誓願不更。
再诘履曆分明。
方可克期濟度。
若機中下。
念涉躊躇者。
暫寄行寮密察動止。
或一載三年。
俟信增堅。
懇乞情切。
剃發未晚。
所以師家。
貴乎具眼。
苟一子拔萃。
何在衆多馬鳴菩薩雲。
彼師及弟子。
當互審其器。
若不先觀察。
同得越法罪)。
三。
剃度白僧者 (師資緣契。
皈禮待時。
教法随機。
應用複别。
若獨止無侶。
法在其師。
苟與衆同居。
教有明制。
按律中。
時諸比邱。
輙私度人。
共住苾刍。
鹹無知者。
彼親往尋。
诘問未獲。
遂後見子。
削發為僧。
入裡分衛。
故生譏嫌。
佛知制雲。
若欲在僧伽藍中剃發者。
先當白一切僧。
若僧不得和集。
可房房語令知。
然後剃發。
若僧得和集者。
單白已竟。
次方剃發。
既今叢林紊糅。
度人乖準。
願崇律制。
誠為末運。
善能住持正法也。
所雲單白羯磨者。
乃不現前法。
於下儀中自顯)。
四。
護世譏嫌者 (僧倫肅靜。
内衛無瑕。
至道昌宏。
外歸有德。
須即世法。
以建立佛法。
必由出家。
而慈護在家。
若但知化導出俗。
苟不勸白辭君親者。
則招世譏诮。
取辱梵侶。
於道何昌。
於僧何益。
是故凡遇爵位貴人。
名族子弟。
禮師求度。
樂作沙門者。
應先委婉詢情。
察确緣起。
若果君親放遊。
世纏獲脫。
可登四級重樓。
接入六和清衆。
而於臨時作辦。
遙空拜辭。
一者。
不忘君親深重之恩。
二者。
以盡臣子最後之禮。
斯則不越佛法。
顯揚世法。
若問俗緣未訖。
理宜勸慰歸家。
雖弗允受出家三聚。
生定發慧以修行。
亦可爾禀居家五禁。
剪惡積善而植德。
斯則不離世法。
建立佛法。
如是方便護世。
可謂光顯法門。
按律中。
時有波斯匿王。
勇健大臣。
不白君主。
私入伽藍。
求僧出家。
比邱輙度。
王後知已。
嚴立國禁。
又諸比邱。
多度釋種親愛童子。
白淨飯王。
啟白世尊。
父母於子。
多所饒益乳養瞻視。
待其成長。
奉侍終身。
繼嗣不乏。
願佛大慈。
敕諸比邱。
父母不聽。
不得剃度。
以是因緣。
佛制不得度王臣。
父母不聽子。
亦不得度準僧祇律。
王臣有四。
或有名無祿。
或有祿無名。
或有名有祿。
或無名無祿。
是中有名無祿。
有名有祿者。
此國不聽出家。
餘國亦不聽度。
有祿無名者。
此間不聽。
餘處可聽。
無名無祿者。
此處聽度。
餘處亦聽。
子有三種。
一。
親子。
父母所生。
二。
養子。
從小畜養。
三。
自來子。
依附作兒。
是中親子。
此國不聽出家。
餘國亦不聽度。
其養子。
自來子。
此間不聽。
餘處得度。
若準義例者。
就親子中。
亦可開四。
方便濟拔。
聖必垂慈。
或父母在堂子多。
或父存母亡一子。
或母存父亡子多。
或父母雙亡一子。
是中父母在堂。
母存父亡多子者若有一二。
遠至他方。
具信出家。
求師剃發。
初去。
雖未禀命於親。
後歸。
仍複陳情乞允。
親悅放舍。
師度無咎。
其父存母亡一子者。
事義亦爾。
若父母雙亡一子者。
既無二親可白。
修行願報深恩。
斯則彼此俱聽。
任意出家。
然四分律。
君親未允。
不聽剃度。
依僧祇律。
臣子料揀。
内開出家。
凡知律明師。
須善故敠。
切勿就開逃遮。
循情侮制)。
五。
稱量老小者 (剃發異俗。
棄利捐名。
不矜其貴。
唯重於德。
所以侍師執役。
與衆服勞。
受經問義坐禅習觀。
若太小者不谙。
太老者難堪。
精進。
則萬行俱成。
懈怠。
則百事靡。
辦按僧祇律雲。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
解知好惡。
若過七十。
若滿七十。
能修善業者。
鹹聽僧度。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
不知好惡。
若過七十。
若滿七十。
卧起須人者。
俱不聽度。
是則朽木不雕。
良珵可琢。
嗟今時當法秋。
聖訓罔聆。
真淨法門。
遂成流弊。
或因執勞須使。
剃發莫分老稚。
或以賄售貧丁。
出家不為修行。
乃至攢單養老。
借教安身。
濫廁缁衣。
诤矯清衆。
如斯之俦。
根器既非龍象。
種姓實是獅蟲。
又何況分寮别院。
就市依城。
愛畜戀乳嬰兒。
喜度思親孺子。
盧同勤策。
未谙息慈。
緻使欲升返墜舍苦入苦。
傥有好心出家。
實為生死者。
幸諸同仁如律剃度)。
六。
防禁越濟者 (發心剃度。
如上所明。
外道出家。
更宜酌量。
必須邪毒吐盡。
甘露可飲。
異執不除。
正信奚發。
若率爾允肯剃染。
猶恐仍尚邪宗。
斯則因佛出家。
壞佛正法。
名曰越濟。
亦雲破内外道。
按律中。
有一裸形尼乾子。
善能論義。
逢舍利弗。
以深義诘問。
遂莫能答。
因是求度。
願作沙門。
彼獲剃度。
受具戒已。
後着袈裟。
還入外道。
諸比邱僧。
啟白世尊。
佛言。
聽與外道。
僧中四月共住。
白二羯磨若於共住中。
厭離外道。
及白衣法。
聞人說外道過。
毀訾不善者。
彼亦毀訾不善。
聞人說三寶德。
贊歎歡喜者。
彼亦歡喜贊善。
如是可與受具為僧。
若仍習外道。
及白衣法。
聞說外道事業不善。
三寶事業善者。
彼複嗔恚。
返不喜悅。
如是不聽受具為僧。
然今此方。
雖未有六師徒黨。
偏邪等論。
顯異導化。
憎障法門。
然不無五部六冊白蓮等教。
冥集宣唱。
愚惑人心。
由其迩來。
邪風廣扇。
城野受熏。
須欽聖制。
善加自衛。
苟法道端嚴。
則王化有補)。
七。
濟度無私者 (出家割愛。
在俗存情。
解脫至道。
不立人我。
無诤法門。
泯滅疎親。
所以羅雲禮鹙子為師。
慶喜拜采菽作範。
法王子弟。
垂式若斯。
況後代沙門反無遵效。
良由去聖時遙。
人多情愛。
或以五邪貪積。
慮其物廣乏承。
或因孑影獨居。
憂其身老無顧。
遂爾頻頻剃度。
數數招徒。
如是既無佛法傳宏。
慧命雲何繼續。
究其所由。
過歸為己。
自悞害他。
深可慨息。
僧祇律雲。
比邱不得立心為己故度人。
應念當使彼人。
因我度故。
修諸善業。
得證道果。
此則聽度。
若自不能降。
欲降伏他。
不能自調。
令他調伏。
不能自解。
令他解者。
無有是處)。
八。
道業元基者 (居家汩沒。
昏煩不覺。
出家虛寂。
覺照有基。
謂基即戒。
定慧依生。
定具則昏煩澄。
慧發。
則惑障斷。
所以大聖設化。
首重毗尼。
又戒攝七衆。
四級漸登真俗雖殊。
元基無二。
薩婆多律論雲。
若不受五戒。
不得受十戒。
不得受具足戒。
若不受如是三種戒。
不得受菩薩戒。
五分律中。
佛敕舍利弗度羅睺羅。
令先與授優婆塞五戒。
後與剃發。
授沙彌十戒。
應知階列四級。
示行布之不紊。
授制二時。
顯真俗之有分。
若夫剃落。
未沾戒品。
雖雲出家。
但名形同沙彌。
必也削發。
從師禀戒。
方真出家。
名曰法同沙彌。
苟淨戒未具。
體是白衣。
非堪福田。
四事艱納。
設能勤修。
三界難出。
首楞嚴經雲。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若不嚴持禁戒。
必落魔邪等道。
故知戒為元基。
凡學佛之徒。
讵可輕棄而不信受)。
九。
訓策苦行者 (恣縱身心。
耽染五欲。
怯怖勞苦。
惜養四支。
乃多劫之習氣。
世愚之常情。
故知在家樂事。
俱屬苦因。
出家苦行。
必緻樂果。
律雲。
若初欲出家者。
先為說出家苦事。
一食。
一住。
一眠。
多學問。
若答能者。
聽僧剃度。
否則不聽。
所以為師度人。
先應依律訓勉。
觀機策進。
甯可始難。
不可初易。
譬若欲采海寶。
決不憚風波之險。
況求佛道。
豈可畏苦行之難。
苟不諄切開發朦胧。
咎則歸師。
既聆詳訓指示。
彼當奮發精勤。
庶無自負靈根。
不違慈命)。
十。
敷設儀式者 (就中有二。
一。
即事顯法。
二。
設座安位凡求剃度之處。
當擇露地。
中徃四方。
各去七步。
散灑香水。
蠲除塵垢。
四角樹幢。
周匝懸旛。
其壇所設諸議。
言即事表法者。
以香表信。
水表淨潔。
非清淨之信。
莫克消除諸煩惱故。
須擇露地者。
表出三界故。
四角周匝。
樹懸幢旛者。
表住。
行。
向。
地位。
漸曆周圓故。
四方各七步者。
表出家修行。
經四十賢聖位。
福慧兩足故。
涅盤經雲。
佛初生時。
即周行七步。
唱如是言。
我於天人阿修羅中。
最尊最上。
南行七步。
示現欲為衆生。
作上福田故。
西行七步。
示現生盡。
永斷老死。
是最後身故。
北行七步。
示現已度諸有。
喪生死故。
東行七步。
示現欲為衆生。
而作導首故。
二設座安位者。
其壇中央。
供本師釋迦牟尼佛。
正東敷聖僧座。
正西敷和尚座。
正北設國王位。
正南設父母位。
各列香花燈燭之供。
若逢天雨。
乃有餘緣。
不能露地敷設者。
或於法堂。
或就方丈。
其五處座位。
列供精嚴。
必不可少。
而斯求度剃發者。
謂之舍世俗家。
生如來家。
諸凡整肅僧體方尊。
一事苟簡。
出家泛常。
所以發心勝固。
全籍助緣)。
二崇正辯訛 所謂崇正辯訛者。
(剃度一事。
缁流首務。
佛有明制。
祖有程規。
後代多舛因循罔究。
律中有一外道。
求度出家。
比邱輙度。
與之授具。
遂後厭惡。
不欲為僧。
諸比邱具陳白佛。
佛言。
若欲度人。
與剃發者。
應於頂上。
留一周羅。
問。
若能出家者。
方為剃去。
梵語周羅。
此雲小結。
亦雲頂髻。
謂以頂心留少許發。
绾一小結也。
藏有清規。
是唐百丈海禅師所集。
蓋為垂訓叢林。
梵修典要。
原師初訂。
自必事義周圓。
後因曆朝。
重增修補。
遂緻事義。
多違佛制。
且舉沙彌得度篇中。
略述訛謬。
以證将來。
彼雲。
擇期既定。
隔宿剃頭。
頂心留髻。
次日集衆請師。
令剃頭者。
禮拜長跪。
維那作梵舉唱。
大衆接和雲。
神仙五通人。
造設於咒術。
為彼慚愧者。
攝諸不慚愧。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功德。
稽首禮諸佛。
作是唱和訖。
與剃發竟。
即将袈裟。
置彼頂上。
以沙彌十戒相。
與近事五戒。
即一時頓受。
深乖律制。
必非祖規原儀至所雲隔宿剃頭。
頂心留髻。
次日請師。
與剃髻者亦複謬誤。
須知事在當朝。
理無隔宿。
應於剃發之日。
始自請師升座。
乃至開導竟。
拜辭君親已。
令以水灌其發。
師未舉刀。
先與绾髻。
次則從下。
周旋剃上。
至頂髻邊。
師乃停刀。
叮咛三問。
彼亦三答能出家者。
與斷頂髻。
始為形同沙彌。
又維那舉唱之偈。
出自四分律藏首卷。
一百八十六句頌文。
彼截末後八句。
用為剃發之偈。
然此偈。
是優波離尊者。
同五百羅漢僧。
結集律藏時。
先禮三寶。
祈求加被。
頌叙戒益。
弁之卷首。
謂佛在世。
以正法戒。
攝取於僧。
令慚愧守持。
具足梵行。
非若外道。
造設咒術。
邪引迷癡。
增長貪愛。
是故如來制立布薩。
令諸比邱。
半月半月。
和合一處。
如制說戒。
說戒。
即誦戒也。
彼以此布薩誦戒之偈。
而用為剃度沙彌舉唱者。
為再誤也。
又剃度竟。
以五戒十戒相。
一時授受者。
由於未嘗考五分律中。
佛令於未剃發前。
先授在家優婆塞五戒。
恐彼返悔。
令植善根。
傥信志不退。
道念愈堅。
方與剃發。
後授沙彌十戒。
故不以在家五戒。
而與沙彌十戒同授也。
又既剃發。
形同沙彌。
非是居俗優婆塞故。
上來論事。
則所辦之事有殊。
論人。
所應之人有别。
論法。
是剃度法。
非布薩法。
即此一事。
人法事三。
皆輕違聖制。
幹非不少。
今如有初發道心。
求師剃發者。
當遵五分律制。
亦不可以誦戒之偈。
舉唱。
若是已受五戒。
來求剃度者。
當遵四分。
僧祇。
十誦。
根本等律。
即為授沙彌十戒。
亦不必再授五戒。
後授十戒。
而謬行五分。
應知正制難紊。
訛規須核)。
三五戒元基 (分十)。
第一導引 (詳閱毗尼。
諸有所作。
若順情彼許。
多須乞詞。
今剃度沙彌。
依五分律。
佛言。
先授優婆塞五戒。
後與剃發。
授沙彌十戒。
所以準義加儀。
便於行用。
若有發心求度允彼出家。
克期既定。
於前一日。
知賓師。
應将求度者至維那。
及引禮諸師所。
令彼作禮三拜。
起立合掌。
白雲)。
我(某甲)知身是苦。
了世皆空。
不逐塵緣。
願歸佛道。
心雖如是無更。
於儀尚未慣習。
今懇諸師。
曲垂示訓。
方便導引。
△維那師雲。
善哉可爾。
汝既法門初入。
儀規罔谙。
今當為汝。
啟白方丈。
述誠懇請。
汝應端意肅恭。
随我而往。
(彼求度者。
聞已。
一觸禮而起。
維那及引禮師先行。
彼随於後)。
第二啟白 (諸師導彼。
至於方丈。
安住門外。
先通侍者。
即於方丈。
拂嚴法座。
香花燭供。
請佛升座。
次則二引禮鳴手磬。
請和尚出室。
和尚出已。
禮佛。
升座。
拈香。
就座而坐。
維那向和尚。
展具三拜。
長跪。
合掌。
白雲)。
彼(某甲)曾蒙慈允。
克期剃度厭世之心已決。
學道之志愈堅。
故今恭詣座前。
焚香頂禮。
惟願和尚。
大悲攝受。
先施優婆塞戒。
令彼由初級。
而登四級之址。
後乞剃發披缁。
自居家以入出家之衆。
行布靡躐。
如律奉持。
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作是一白訖。
一拜起具複還本位而立)。
第三請師 (此儀不同戒期受戒。
而令執香。
今則維那為彼啟白。
彼身住立門外。
但呼近座。
拈香三派。
若求度者多。
雖呼同進。
亦以一人。
近座拈香。
餘皆兩列。
立定已。
引禮師呼雲)。
善男子。
緣右而進。
(彼進已)近法座前。
(至已)合掌鞠躬。
長跪。
拈香三瓣。
(維那舉香贊。
衆同唱。
引禮呼彼)。
聞磬聲。
頂禮三拜。
佛慈廣大。
普度悲深信者方能采法音。
三歸體納心。
求禀五禁。
爐爇妙香雲。
(香贊畢。
三拜竟。
引禮師呼彼)。
長跪。
合掌。
一心谛聽。
(維那師雲)。
夫居家具信。
似火裡蓮生。
戴發歸依。
如水中月現。
汝今欲受三歸五戒。
而為出世之元基者。
理須恭請明師。
護諸德本。
今為汝焚香敷座。
伸請(某)堂上(某)和尚為汝作三歸五戒本師。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稱自己名。
(稱已)。
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
我弟子(某甲)。
今請大德。
為三歸五戒本師願大德。
為我作三歸五戒本師。
我依大德故。
得受請淨戒。
慈愍故(三請。
三叩。
未遍稱大慈愍故)。
第四開導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既至誠三請。
可以為汝作五戒本師。
所有語言。
汝當谛聽。
原夫戒德難思。
冠超衆象。
為五乘之軌道。
實三寶之舟航。
禅定智慧。
以戒為基。
菩提涅盤。
以戒為本。
發趣方行戒為宗主。
戒為卻惡之前鋒。
入道之初章。
譬如世間造樓閣相似。
必先固其基址。
若無基址。
徒架虛空。
必不成就。
遺教經雲。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若人能持淨戒。
諸善功德。
皆悉得生。
當知戒為安隐功德之所住處。
然戒有多品。
汝今求受五禁。
乃是趣善之元首。
出苦之要津也。
善生經雲。
此戒甚難得。
能為沙彌。
大比邱及菩薩戒。
而作根本。
是故我今。
未與汝剃發出家。
先授汝優婆塞五戒。
不可以輕慢之心領受。
應當生恭敬之心守持。
汝能依教而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第五請聖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既能依教奉行。
欲受此根本五戒者。
理須迎請 三寶。
慈悲證盟。
次屈萬靈。
威神鎮衛。
汝起立合掌。
随我言音。
作觀運想。
一心啟請。
稱自己名。
(和尚起座。
拈香。
作梵伸請維那。
引禮。
同聲唱利。
專注一境。
以。
求感通)。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娑婆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
西方接引。
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諸佛。
惟願不違本誓。
慈光攝照。
證盟受戒(三請。
三叩。
下請準此)。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大小二乘。
毗尼律藏。
五篇三聚。
解脫木叉。
十二分經。
權實教典。
離欲真淨。
甚深法寶。
謹運一心。
歸命頂禮。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觀音勢至。
文殊普賢。
清淨海衆。
諸大菩薩。
律藏會上。
優波離尊者。
西天東土。
曆代祖師。
傳南山宗。
諸大律師。
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
(以下再入座上師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
慈光攝照。
證盟受戒。
香花迎。
香花請。
(某甲)一心奉請(此請不稱弟子)光明會上。
寄位諸天。
梵釋四王。
天龍八部。
伽藍土地。
護戒神王。
金剛力士。
幽顯靈祇。
唯願不違本誓。
監壇護戒 (如是一一三請。
三叩首已。
和尚就座而坐) (引禮呼彼)。
長跪 合掌。
誠谛而聽。
第六忏悔 (和尚鳴尺雲)。
适間迎請三寶。
證盟受戒。
今則三寶垂慈。
光明攝照。
如鏡當台。
靡不徹鑒。
竊恐汝從曠劫至今。
造諸惡業。
為戒障緣。
不堪領受。
宜增深信。
向三寶前。
求哀忏悔。
譬如染新色。
而浣洗垢衣。
盛甘露而蕩除穢器。
忏悔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不能。
我今教汝。
稱自己名。
(稱已)所有言詞。
随我求悔。
(下偈。
和尚舉二句。
引禮教彼說二句。
每二句一叩首。
言音明了)。
我弟子(某甲) 從於無始 以至今生(叩)毀壞三寶。
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 斷學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藍 破他梵行 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 撥無因果 狎近惡友 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 見聞随喜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故於今日 生大慚愧 克誠披露 求哀忏悔 惟願三寶 慈悲攝受 放淨光明 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 三障蠲除 複本心源 究竟清淨 (如是三遍忏悔)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稱三拜)。
(此偈乃廣陳忏悔。
若時促。
仍用大經四句。
見下正範。
誠敬則四句消除。
不誠則縱廣難忏)。
第七問遮難 (和尚鳴尺雲)。
汝今既已忏悔往愆竟。
當遵善生經。
先問七種遮難。
然後與汝受戒。
有無實答。
勿得覆隐。
第一。
汝曾盜現前僧物否(若無。
當答無。
若有當答有。
下皆準此)。
第二。
汝曾於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
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
汝曾於父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五。
汝曾於母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六。
汝曾於師長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七。
汝曾殺害發菩提心衆生否。
第八授歸戒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於現生之中。
既無七種遮難。
身心皎潔。
道器完美。
我可以為汝。
先授三歸發體。
次宣五戒令持。
所言三歸者。
薩婆多律論雲。
以三寶為所歸。
欲得救護。
不得侵淩故。
歸依佛者。
歸依法身。
謂一切智。
無學功德。
五分所成也。
歸依法者。
歸於自他淨處。
謂斷欲離欲。
滅谛涅盤也。
歸依僧者。
歸於第一義僧。
謂良佑福田。
聲聞學無學功德也。
而此三寶。
真淨德用。
能清淨三業。
能障閉三塗。
能破除三障。
能不漏三有。
能超越三界。
能趨證三乘。
所以佛法。
以斯三歸為本。
通發一切戒品。
成就一切功德故。
汝當以殷重慈護心。
遍緣法界情非情境。
於所緣境上。
誓斷一切修惡。
誓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若果能發如是廣大上品心。
其所受者。
是上品三歸五戒。
今正是汝受三歸。
感發戒體之時。
汝當至誠運想。
緣境發心。
随我語受。
先稱自己名(稱已。
待和尚說一句畢。
引禮教新戒随說一句。
不得參差快接)。
我。
(某甲)盡形壽歸依佛 盡形壽歸依法 盡形壽歸依僧 (如是三番皈依。
三叩首畢) (和尚鳴尺雲)。
上來三歸。
正是納體。
更加三結。
謂之羯磨。
汝當至心。
随我語道。
(向下結文。
待和尚說一句。
新戒随說一句。
準善生經。
說畢一叩首佛法僧。
各三遍)。
我(某甲)歸依佛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自在天魔等。
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
慈愍故。
我(某甲)歸依法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外道典籍。
歸依如來所說。
三藏十二部。
一切經典。
是我所尊(慈愍故)我(某甲)歸依僧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外道邪衆。
歸依清淨福田僧。
是我所尊。
慈愍故。
(次正宣戒相 和尚鳴尺雲)。
我已為汝。
結顯三歸竟。
汝已得五戒之體。
再為宣五戒之相。
而令汝識相守持。
謹護其體稱自己名。
(稱已)。
第一不殺生 第二不偷盜 第三不邪淫 第四不妄語 第五不飲酒 是優婆室戒。
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 能持(如是三宣戒相。
三叩首已。
再總結一問答)。
善男子。
此五戒是諸戒之根本。
入道之階梯。
趨解脫門。
證菩提果。
始從不殺。
乃至第五不飲酒。
汝能具足持否。
(答)能具足持。
第九發願 (和尚鳴尺雲)。
阿含經雲。
受五戒已。
當教發願。
良以行願相資。
福慧方成。
猶如寶車。
若無其輪。
終難運載。
是故我今教汝。
汝随我語觀想 三寶。
恭對佛前。
志心發願。
稱自己名。
(稱已即雲) 我(某甲)志心發願。
願此五戒功德。
不堕三塗八難。
持此功德。
惠施法界一切衆生。
皆發菩提心。
同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
得聞佛乘。
蒙佛授記。
還入娑婆。
化導有情。
俱生淨土。
永離諸苦。
上品上生(待和尚說一句。
新戒随一句。
如是三番。
三叩首)。
第十誡囑回向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由汝宿植德本。
今遇良緣。
而於五濁惡世。
得生正信人家。
歸依三寶。
受持五戒。
謹慎愛護。
不可違犯。
如骊龍護珠。
牦牛愛尾。
如守護堤塘。
勿令滲漏。
防禦城塹。
勿使毀缺。
若犯斯五中前四重者。
譬如死屍。
大海不納。
破戒之人。
戒海不容。
更不得受沙彌十戒。
比邱具戒。
菩薩大戒。
以根本破壞故。
善法難生故。
汝今能一一守持否。
(答)能如法守持。
(和尚雲)既能如法守持者。
來朝僧中。
為汝剃發。
自火宅而拔至清涼。
從迷途而接歸正道 (和尚鳴尺。
起座。
合掌。
回向雲)。
以此授戒功德。
布周沙界。
大衆同音。
念佛回向(念佛号數百聲)。
(引禮呼受戒者。
禮謝三拜。
起立一傍) (維那師舉回向) (大衆齊聲同和)。
授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
(和尚下座禮佛畢。
回向偈竟。
二引禮前行。
受戒者次之。
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
複至座前。
拜謝引禮已。
徐各還本所△知
歸虛之水。
鄧林之木。
以聚者。
衆也。
今夫大坊居衆千百。
倒廪而炊。
赭山而爨。
亦其所聚也。
而四方之來如歸。
若己所固有者。
果何為哉。
蓋佛以人之流轉三界。
出沒生死。
思拔其苦。
而與其樂。
故傳其徒。
以垂其教。
蚩蚩民生。
雖不能盡遵其教。
而心向其道之足以怙恃於我。
又因其道。
以尊其徒。
於是經營屋宇以奠厥居。
輸粟裹糧以足其食。
雖摩肩接踵而至。
惟恐奉之不及。
不以其衆。
而少怠也。
不然。
則有以尺地鬥粟。
而相争者多矣。
豈其獨愚。
甘委其赀。
以廣吾居。
辍其飱。
以食吾徒。
吾徒之食于斯。
居于斯。
果何為哉。
果何為哉。
剃度正範 重校此範。
大分分四。
初。
遵律十例。
二。
崇正辯訛。
三。
五戒元基。
四。
十支正範。
初。
遵律十例 (分十)。
一。
師遴德臘。
二。
機擇信志。
三。
剃度白僧。
四。
護世譏嫌。
五。
稱量老小。
六。
防禁越濟。
七。
濟度無私。
八。
道業元基。
九。
訓策苦行。
十。
敷設儀式。
一。
師遴德臘者 (五德克備。
二攝可依。
十臘靡周。
衆徒難畜。
若也自乳未斷。
安得令人斷乳。
聖制森嚴。
人師讵易。
準律藏第二分。
受戒犍度中。
時諸比邱。
未滿十夏。
輙便度人。
不知教授。
有十夏滿。
複愚癡故。
弟子不被教誡。
威儀莫谙。
而諸比丘。
具陳白佛。
佛言。
聽僧與度人授具者。
白二羯磨。
彼欲度人者。
應徃僧中偏祖右肩。
脫革屣。
禮僧足。
長跪合掌。
至誠三乞。
若不堪教授。
複無法。
及衣食攝取者。
僧當語雲。
大德且止。
慎勿度人。
若有智慧。
又以二事攝者。
僧當和集。
與度人法。
白二羯磨。
故知人師。
必欽佛制。
與法。
全憑僧忍。
律中豈但度人授具。
遴選若斯。
即依止阇黎。
亦複如是。
蓋為不坑陷他家男兒。
俾生長法身。
琢磋道器。
所謂師恩罔極。
法乳難酬者。
良由此也。
其乞白羯磨。
詳明律藏)。
二。
機擇信志者 (出家事業。
靡類尋常。
必須深信彌堅。
可企入道。
且德行文章。
尚不負庠中士子。
況戒定慧學。
豈無逐世外丈夫。
第恐浮信出家。
不恒念道。
形同釋子。
意注俗緣。
皓首唐喪光陰。
甘心坐待老死。
如斯之流。
縱度千萬。
何益法門。
是故凡求出家。
先審因地。
苟信志決定。
誓願不更。
再诘履曆分明。
方可克期濟度。
若機中下。
念涉躊躇者。
暫寄行寮密察動止。
或一載三年。
俟信增堅。
懇乞情切。
剃發未晚。
所以師家。
貴乎具眼。
苟一子拔萃。
何在衆多馬鳴菩薩雲。
彼師及弟子。
當互審其器。
若不先觀察。
同得越法罪)。
三。
剃度白僧者 (師資緣契。
皈禮待時。
教法随機。
應用複别。
若獨止無侶。
法在其師。
苟與衆同居。
教有明制。
按律中。
時諸比邱。
輙私度人。
共住苾刍。
鹹無知者。
彼親往尋。
诘問未獲。
遂後見子。
削發為僧。
入裡分衛。
故生譏嫌。
佛知制雲。
若欲在僧伽藍中剃發者。
先當白一切僧。
若僧不得和集。
可房房語令知。
然後剃發。
若僧得和集者。
單白已竟。
次方剃發。
既今叢林紊糅。
度人乖準。
願崇律制。
誠為末運。
善能住持正法也。
所雲單白羯磨者。
乃不現前法。
於下儀中自顯)。
四。
護世譏嫌者 (僧倫肅靜。
内衛無瑕。
至道昌宏。
外歸有德。
須即世法。
以建立佛法。
必由出家。
而慈護在家。
若但知化導出俗。
苟不勸白辭君親者。
則招世譏诮。
取辱梵侶。
於道何昌。
於僧何益。
是故凡遇爵位貴人。
名族子弟。
禮師求度。
樂作沙門者。
應先委婉詢情。
察确緣起。
若果君親放遊。
世纏獲脫。
可登四級重樓。
接入六和清衆。
而於臨時作辦。
遙空拜辭。
一者。
不忘君親深重之恩。
二者。
以盡臣子最後之禮。
斯則不越佛法。
顯揚世法。
若問俗緣未訖。
理宜勸慰歸家。
雖弗允受出家三聚。
生定發慧以修行。
亦可爾禀居家五禁。
剪惡積善而植德。
斯則不離世法。
建立佛法。
如是方便護世。
可謂光顯法門。
按律中。
時有波斯匿王。
勇健大臣。
不白君主。
私入伽藍。
求僧出家。
比邱輙度。
王後知已。
嚴立國禁。
又諸比邱。
多度釋種親愛童子。
白淨飯王。
啟白世尊。
父母於子。
多所饒益乳養瞻視。
待其成長。
奉侍終身。
繼嗣不乏。
願佛大慈。
敕諸比邱。
父母不聽。
不得剃度。
以是因緣。
佛制不得度王臣。
父母不聽子。
亦不得度準僧祇律。
王臣有四。
或有名無祿。
或有祿無名。
或有名有祿。
或無名無祿。
是中有名無祿。
有名有祿者。
此國不聽出家。
餘國亦不聽度。
有祿無名者。
此間不聽。
餘處可聽。
無名無祿者。
此處聽度。
餘處亦聽。
子有三種。
一。
親子。
父母所生。
二。
養子。
從小畜養。
三。
自來子。
依附作兒。
是中親子。
此國不聽出家。
餘國亦不聽度。
其養子。
自來子。
此間不聽。
餘處得度。
若準義例者。
就親子中。
亦可開四。
方便濟拔。
聖必垂慈。
或父母在堂子多。
或父存母亡一子。
或母存父亡子多。
或父母雙亡一子。
是中父母在堂。
母存父亡多子者若有一二。
遠至他方。
具信出家。
求師剃發。
初去。
雖未禀命於親。
後歸。
仍複陳情乞允。
親悅放舍。
師度無咎。
其父存母亡一子者。
事義亦爾。
若父母雙亡一子者。
既無二親可白。
修行願報深恩。
斯則彼此俱聽。
任意出家。
然四分律。
君親未允。
不聽剃度。
依僧祇律。
臣子料揀。
内開出家。
凡知律明師。
須善故敠。
切勿就開逃遮。
循情侮制)。
五。
稱量老小者 (剃發異俗。
棄利捐名。
不矜其貴。
唯重於德。
所以侍師執役。
與衆服勞。
受經問義坐禅習觀。
若太小者不谙。
太老者難堪。
精進。
則萬行俱成。
懈怠。
則百事靡。
辦按僧祇律雲。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
解知好惡。
若過七十。
若滿七十。
能修善業者。
鹹聽僧度。
若減七歲。
若滿七歲。
不知好惡。
若過七十。
若滿七十。
卧起須人者。
俱不聽度。
是則朽木不雕。
良珵可琢。
嗟今時當法秋。
聖訓罔聆。
真淨法門。
遂成流弊。
或因執勞須使。
剃發莫分老稚。
或以賄售貧丁。
出家不為修行。
乃至攢單養老。
借教安身。
濫廁缁衣。
诤矯清衆。
如斯之俦。
根器既非龍象。
種姓實是獅蟲。
又何況分寮别院。
就市依城。
愛畜戀乳嬰兒。
喜度思親孺子。
盧同勤策。
未谙息慈。
緻使欲升返墜舍苦入苦。
傥有好心出家。
實為生死者。
幸諸同仁如律剃度)。
六。
防禁越濟者 (發心剃度。
如上所明。
外道出家。
更宜酌量。
必須邪毒吐盡。
甘露可飲。
異執不除。
正信奚發。
若率爾允肯剃染。
猶恐仍尚邪宗。
斯則因佛出家。
壞佛正法。
名曰越濟。
亦雲破内外道。
按律中。
有一裸形尼乾子。
善能論義。
逢舍利弗。
以深義诘問。
遂莫能答。
因是求度。
願作沙門。
彼獲剃度。
受具戒已。
後着袈裟。
還入外道。
諸比邱僧。
啟白世尊。
佛言。
聽與外道。
僧中四月共住。
白二羯磨若於共住中。
厭離外道。
及白衣法。
聞人說外道過。
毀訾不善者。
彼亦毀訾不善。
聞人說三寶德。
贊歎歡喜者。
彼亦歡喜贊善。
如是可與受具為僧。
若仍習外道。
及白衣法。
聞說外道事業不善。
三寶事業善者。
彼複嗔恚。
返不喜悅。
如是不聽受具為僧。
然今此方。
雖未有六師徒黨。
偏邪等論。
顯異導化。
憎障法門。
然不無五部六冊白蓮等教。
冥集宣唱。
愚惑人心。
由其迩來。
邪風廣扇。
城野受熏。
須欽聖制。
善加自衛。
苟法道端嚴。
則王化有補)。
七。
濟度無私者 (出家割愛。
在俗存情。
解脫至道。
不立人我。
無诤法門。
泯滅疎親。
所以羅雲禮鹙子為師。
慶喜拜采菽作範。
法王子弟。
垂式若斯。
況後代沙門反無遵效。
良由去聖時遙。
人多情愛。
或以五邪貪積。
慮其物廣乏承。
或因孑影獨居。
憂其身老無顧。
遂爾頻頻剃度。
數數招徒。
如是既無佛法傳宏。
慧命雲何繼續。
究其所由。
過歸為己。
自悞害他。
深可慨息。
僧祇律雲。
比邱不得立心為己故度人。
應念當使彼人。
因我度故。
修諸善業。
得證道果。
此則聽度。
若自不能降。
欲降伏他。
不能自調。
令他調伏。
不能自解。
令他解者。
無有是處)。
八。
道業元基者 (居家汩沒。
昏煩不覺。
出家虛寂。
覺照有基。
謂基即戒。
定慧依生。
定具則昏煩澄。
慧發。
則惑障斷。
所以大聖設化。
首重毗尼。
又戒攝七衆。
四級漸登真俗雖殊。
元基無二。
薩婆多律論雲。
若不受五戒。
不得受十戒。
不得受具足戒。
若不受如是三種戒。
不得受菩薩戒。
五分律中。
佛敕舍利弗度羅睺羅。
令先與授優婆塞五戒。
後與剃發。
授沙彌十戒。
應知階列四級。
示行布之不紊。
授制二時。
顯真俗之有分。
若夫剃落。
未沾戒品。
雖雲出家。
但名形同沙彌。
必也削發。
從師禀戒。
方真出家。
名曰法同沙彌。
苟淨戒未具。
體是白衣。
非堪福田。
四事艱納。
設能勤修。
三界難出。
首楞嚴經雲。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若不嚴持禁戒。
必落魔邪等道。
故知戒為元基。
凡學佛之徒。
讵可輕棄而不信受)。
九。
訓策苦行者 (恣縱身心。
耽染五欲。
怯怖勞苦。
惜養四支。
乃多劫之習氣。
世愚之常情。
故知在家樂事。
俱屬苦因。
出家苦行。
必緻樂果。
律雲。
若初欲出家者。
先為說出家苦事。
一食。
一住。
一眠。
多學問。
若答能者。
聽僧剃度。
否則不聽。
所以為師度人。
先應依律訓勉。
觀機策進。
甯可始難。
不可初易。
譬若欲采海寶。
決不憚風波之險。
況求佛道。
豈可畏苦行之難。
苟不諄切開發朦胧。
咎則歸師。
既聆詳訓指示。
彼當奮發精勤。
庶無自負靈根。
不違慈命)。
十。
敷設儀式者 (就中有二。
一。
即事顯法。
二。
設座安位凡求剃度之處。
當擇露地。
中徃四方。
各去七步。
散灑香水。
蠲除塵垢。
四角樹幢。
周匝懸旛。
其壇所設諸議。
言即事表法者。
以香表信。
水表淨潔。
非清淨之信。
莫克消除諸煩惱故。
須擇露地者。
表出三界故。
四角周匝。
樹懸幢旛者。
表住。
行。
向。
地位。
漸曆周圓故。
四方各七步者。
表出家修行。
經四十賢聖位。
福慧兩足故。
涅盤經雲。
佛初生時。
即周行七步。
唱如是言。
我於天人阿修羅中。
最尊最上。
南行七步。
示現欲為衆生。
作上福田故。
西行七步。
示現生盡。
永斷老死。
是最後身故。
北行七步。
示現已度諸有。
喪生死故。
東行七步。
示現欲為衆生。
而作導首故。
二設座安位者。
其壇中央。
供本師釋迦牟尼佛。
正東敷聖僧座。
正西敷和尚座。
正北設國王位。
正南設父母位。
各列香花燈燭之供。
若逢天雨。
乃有餘緣。
不能露地敷設者。
或於法堂。
或就方丈。
其五處座位。
列供精嚴。
必不可少。
而斯求度剃發者。
謂之舍世俗家。
生如來家。
諸凡整肅僧體方尊。
一事苟簡。
出家泛常。
所以發心勝固。
全籍助緣)。
二崇正辯訛 所謂崇正辯訛者。
(剃度一事。
缁流首務。
佛有明制。
祖有程規。
後代多舛因循罔究。
律中有一外道。
求度出家。
比邱輙度。
與之授具。
遂後厭惡。
不欲為僧。
諸比邱具陳白佛。
佛言。
若欲度人。
與剃發者。
應於頂上。
留一周羅。
問。
若能出家者。
方為剃去。
梵語周羅。
此雲小結。
亦雲頂髻。
謂以頂心留少許發。
绾一小結也。
藏有清規。
是唐百丈海禅師所集。
蓋為垂訓叢林。
梵修典要。
原師初訂。
自必事義周圓。
後因曆朝。
重增修補。
遂緻事義。
多違佛制。
且舉沙彌得度篇中。
略述訛謬。
以證将來。
彼雲。
擇期既定。
隔宿剃頭。
頂心留髻。
次日集衆請師。
令剃頭者。
禮拜長跪。
維那作梵舉唱。
大衆接和雲。
神仙五通人。
造設於咒術。
為彼慚愧者。
攝諸不慚愧。
如來立禁戒。
半月半月說。
已說戒功德。
稽首禮諸佛。
作是唱和訖。
與剃發竟。
即将袈裟。
置彼頂上。
以沙彌十戒相。
與近事五戒。
即一時頓受。
深乖律制。
必非祖規原儀至所雲隔宿剃頭。
頂心留髻。
次日請師。
與剃髻者亦複謬誤。
須知事在當朝。
理無隔宿。
應於剃發之日。
始自請師升座。
乃至開導竟。
拜辭君親已。
令以水灌其發。
師未舉刀。
先與绾髻。
次則從下。
周旋剃上。
至頂髻邊。
師乃停刀。
叮咛三問。
彼亦三答能出家者。
與斷頂髻。
始為形同沙彌。
又維那舉唱之偈。
出自四分律藏首卷。
一百八十六句頌文。
彼截末後八句。
用為剃發之偈。
然此偈。
是優波離尊者。
同五百羅漢僧。
結集律藏時。
先禮三寶。
祈求加被。
頌叙戒益。
弁之卷首。
謂佛在世。
以正法戒。
攝取於僧。
令慚愧守持。
具足梵行。
非若外道。
造設咒術。
邪引迷癡。
增長貪愛。
是故如來制立布薩。
令諸比邱。
半月半月。
和合一處。
如制說戒。
說戒。
即誦戒也。
彼以此布薩誦戒之偈。
而用為剃度沙彌舉唱者。
為再誤也。
又剃度竟。
以五戒十戒相。
一時授受者。
由於未嘗考五分律中。
佛令於未剃發前。
先授在家優婆塞五戒。
恐彼返悔。
令植善根。
傥信志不退。
道念愈堅。
方與剃發。
後授沙彌十戒。
故不以在家五戒。
而與沙彌十戒同授也。
又既剃發。
形同沙彌。
非是居俗優婆塞故。
上來論事。
則所辦之事有殊。
論人。
所應之人有别。
論法。
是剃度法。
非布薩法。
即此一事。
人法事三。
皆輕違聖制。
幹非不少。
今如有初發道心。
求師剃發者。
當遵五分律制。
亦不可以誦戒之偈。
舉唱。
若是已受五戒。
來求剃度者。
當遵四分。
僧祇。
十誦。
根本等律。
即為授沙彌十戒。
亦不必再授五戒。
後授十戒。
而謬行五分。
應知正制難紊。
訛規須核)。
三五戒元基 (分十)。
第一導引 (詳閱毗尼。
諸有所作。
若順情彼許。
多須乞詞。
今剃度沙彌。
依五分律。
佛言。
先授優婆塞五戒。
後與剃發。
授沙彌十戒。
所以準義加儀。
便於行用。
若有發心求度允彼出家。
克期既定。
於前一日。
知賓師。
應将求度者至維那。
及引禮諸師所。
令彼作禮三拜。
起立合掌。
白雲)。
我(某甲)知身是苦。
了世皆空。
不逐塵緣。
願歸佛道。
心雖如是無更。
於儀尚未慣習。
今懇諸師。
曲垂示訓。
方便導引。
△維那師雲。
善哉可爾。
汝既法門初入。
儀規罔谙。
今當為汝。
啟白方丈。
述誠懇請。
汝應端意肅恭。
随我而往。
(彼求度者。
聞已。
一觸禮而起。
維那及引禮師先行。
彼随於後)。
第二啟白 (諸師導彼。
至於方丈。
安住門外。
先通侍者。
即於方丈。
拂嚴法座。
香花燭供。
請佛升座。
次則二引禮鳴手磬。
請和尚出室。
和尚出已。
禮佛。
升座。
拈香。
就座而坐。
維那向和尚。
展具三拜。
長跪。
合掌。
白雲)。
彼(某甲)曾蒙慈允。
克期剃度厭世之心已決。
學道之志愈堅。
故今恭詣座前。
焚香頂禮。
惟願和尚。
大悲攝受。
先施優婆塞戒。
令彼由初級。
而登四級之址。
後乞剃發披缁。
自居家以入出家之衆。
行布靡躐。
如律奉持。
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作是一白訖。
一拜起具複還本位而立)。
第三請師 (此儀不同戒期受戒。
而令執香。
今則維那為彼啟白。
彼身住立門外。
但呼近座。
拈香三派。
若求度者多。
雖呼同進。
亦以一人。
近座拈香。
餘皆兩列。
立定已。
引禮師呼雲)。
善男子。
緣右而進。
(彼進已)近法座前。
(至已)合掌鞠躬。
長跪。
拈香三瓣。
(維那舉香贊。
衆同唱。
引禮呼彼)。
聞磬聲。
頂禮三拜。
佛慈廣大。
普度悲深信者方能采法音。
三歸體納心。
求禀五禁。
爐爇妙香雲。
(香贊畢。
三拜竟。
引禮師呼彼)。
長跪。
合掌。
一心谛聽。
(維那師雲)。
夫居家具信。
似火裡蓮生。
戴發歸依。
如水中月現。
汝今欲受三歸五戒。
而為出世之元基者。
理須恭請明師。
護諸德本。
今為汝焚香敷座。
伸請(某)堂上(某)和尚為汝作三歸五戒本師。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稱自己名。
(稱已)。
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一心念。
我弟子(某甲)。
今請大德。
為三歸五戒本師願大德。
為我作三歸五戒本師。
我依大德故。
得受請淨戒。
慈愍故(三請。
三叩。
未遍稱大慈愍故)。
第四開導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既至誠三請。
可以為汝作五戒本師。
所有語言。
汝當谛聽。
原夫戒德難思。
冠超衆象。
為五乘之軌道。
實三寶之舟航。
禅定智慧。
以戒為基。
菩提涅盤。
以戒為本。
發趣方行戒為宗主。
戒為卻惡之前鋒。
入道之初章。
譬如世間造樓閣相似。
必先固其基址。
若無基址。
徒架虛空。
必不成就。
遺教經雲。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若人能持淨戒。
諸善功德。
皆悉得生。
當知戒為安隐功德之所住處。
然戒有多品。
汝今求受五禁。
乃是趣善之元首。
出苦之要津也。
善生經雲。
此戒甚難得。
能為沙彌。
大比邱及菩薩戒。
而作根本。
是故我今。
未與汝剃發出家。
先授汝優婆塞五戒。
不可以輕慢之心領受。
應當生恭敬之心守持。
汝能依教而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第五請聖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既能依教奉行。
欲受此根本五戒者。
理須迎請 三寶。
慈悲證盟。
次屈萬靈。
威神鎮衛。
汝起立合掌。
随我言音。
作觀運想。
一心啟請。
稱自己名。
(和尚起座。
拈香。
作梵伸請維那。
引禮。
同聲唱利。
專注一境。
以。
求感通)。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娑婆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
西方接引。
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諸佛。
惟願不違本誓。
慈光攝照。
證盟受戒(三請。
三叩。
下請準此)。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大小二乘。
毗尼律藏。
五篇三聚。
解脫木叉。
十二分經。
權實教典。
離欲真淨。
甚深法寶。
謹運一心。
歸命頂禮。
香花迎。
香花請。
弟子(某甲)一心奉請觀音勢至。
文殊普賢。
清淨海衆。
諸大菩薩。
律藏會上。
優波離尊者。
西天東土。
曆代祖師。
傳南山宗。
諸大律師。
中興律祖慧雲馨公大和尚。
(以下再入座上師得戒本師和尚諱)惟願不違本誓。
慈光攝照。
證盟受戒。
香花迎。
香花請。
(某甲)一心奉請(此請不稱弟子)光明會上。
寄位諸天。
梵釋四王。
天龍八部。
伽藍土地。
護戒神王。
金剛力士。
幽顯靈祇。
唯願不違本誓。
監壇護戒 (如是一一三請。
三叩首已。
和尚就座而坐) (引禮呼彼)。
長跪 合掌。
誠谛而聽。
第六忏悔 (和尚鳴尺雲)。
适間迎請三寶。
證盟受戒。
今則三寶垂慈。
光明攝照。
如鏡當台。
靡不徹鑒。
竊恐汝從曠劫至今。
造諸惡業。
為戒障緣。
不堪領受。
宜增深信。
向三寶前。
求哀忏悔。
譬如染新色。
而浣洗垢衣。
盛甘露而蕩除穢器。
忏悔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不能。
我今教汝。
稱自己名。
(稱已)所有言詞。
随我求悔。
(下偈。
和尚舉二句。
引禮教彼說二句。
每二句一叩首。
言音明了)。
我弟子(某甲) 從於無始 以至今生(叩)毀壞三寶。
作一闡提 謗大乘經 斷學般若 弑害父母 出佛身血 污僧伽藍 破他梵行 焚毀塔寺 盜用僧物 起諸邪見 撥無因果 狎近惡友 違背良師 自作教他 見聞随喜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故於今日 生大慚愧 克誠披露 求哀忏悔 惟願三寶 慈悲攝受 放淨光明 照觸我身 諸惡消滅 三障蠲除 複本心源 究竟清淨 (如是三遍忏悔) 南無普賢王菩薩摩诃薩(三稱三拜)。
(此偈乃廣陳忏悔。
若時促。
仍用大經四句。
見下正範。
誠敬則四句消除。
不誠則縱廣難忏)。
第七問遮難 (和尚鳴尺雲)。
汝今既已忏悔往愆竟。
當遵善生經。
先問七種遮難。
然後與汝受戒。
有無實答。
勿得覆隐。
第一。
汝曾盜現前僧物否(若無。
當答無。
若有當答有。
下皆準此)。
第二。
汝曾於六親男女中行淫否。
第三。
汝曾污破僧尼梵行否。
第四。
汝曾於父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五。
汝曾於母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六。
汝曾於師長有病時。
舍去不顧否。
第七。
汝曾殺害發菩提心衆生否。
第八授歸戒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於現生之中。
既無七種遮難。
身心皎潔。
道器完美。
我可以為汝。
先授三歸發體。
次宣五戒令持。
所言三歸者。
薩婆多律論雲。
以三寶為所歸。
欲得救護。
不得侵淩故。
歸依佛者。
歸依法身。
謂一切智。
無學功德。
五分所成也。
歸依法者。
歸於自他淨處。
謂斷欲離欲。
滅谛涅盤也。
歸依僧者。
歸於第一義僧。
謂良佑福田。
聲聞學無學功德也。
而此三寶。
真淨德用。
能清淨三業。
能障閉三塗。
能破除三障。
能不漏三有。
能超越三界。
能趨證三乘。
所以佛法。
以斯三歸為本。
通發一切戒品。
成就一切功德故。
汝當以殷重慈護心。
遍緣法界情非情境。
於所緣境上。
誓斷一切修惡。
誓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若果能發如是廣大上品心。
其所受者。
是上品三歸五戒。
今正是汝受三歸。
感發戒體之時。
汝當至誠運想。
緣境發心。
随我語受。
先稱自己名(稱已。
待和尚說一句畢。
引禮教新戒随說一句。
不得參差快接)。
我。
(某甲)盡形壽歸依佛 盡形壽歸依法 盡形壽歸依僧 (如是三番皈依。
三叩首畢) (和尚鳴尺雲)。
上來三歸。
正是納體。
更加三結。
謂之羯磨。
汝當至心。
随我語道。
(向下結文。
待和尚說一句。
新戒随說一句。
準善生經。
說畢一叩首佛法僧。
各三遍)。
我(某甲)歸依佛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自在天魔等。
歸依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
慈愍故。
我(某甲)歸依法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外道典籍。
歸依如來所說。
三藏十二部。
一切經典。
是我所尊(慈愍故)我(某甲)歸依僧竟。
甯舍身命。
終不歸依外道邪衆。
歸依清淨福田僧。
是我所尊。
慈愍故。
(次正宣戒相 和尚鳴尺雲)。
我已為汝。
結顯三歸竟。
汝已得五戒之體。
再為宣五戒之相。
而令汝識相守持。
謹護其體稱自己名。
(稱已)。
第一不殺生 第二不偷盜 第三不邪淫 第四不妄語 第五不飲酒 是優婆室戒。
汝盡形壽能持否。
答 能持(如是三宣戒相。
三叩首已。
再總結一問答)。
善男子。
此五戒是諸戒之根本。
入道之階梯。
趨解脫門。
證菩提果。
始從不殺。
乃至第五不飲酒。
汝能具足持否。
(答)能具足持。
第九發願 (和尚鳴尺雲)。
阿含經雲。
受五戒已。
當教發願。
良以行願相資。
福慧方成。
猶如寶車。
若無其輪。
終難運載。
是故我今教汝。
汝随我語觀想 三寶。
恭對佛前。
志心發願。
稱自己名。
(稱已即雲) 我(某甲)志心發願。
願此五戒功德。
不堕三塗八難。
持此功德。
惠施法界一切衆生。
皆發菩提心。
同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
得聞佛乘。
蒙佛授記。
還入娑婆。
化導有情。
俱生淨土。
永離諸苦。
上品上生(待和尚說一句。
新戒随一句。
如是三番。
三叩首)。
第十誡囑回向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由汝宿植德本。
今遇良緣。
而於五濁惡世。
得生正信人家。
歸依三寶。
受持五戒。
謹慎愛護。
不可違犯。
如骊龍護珠。
牦牛愛尾。
如守護堤塘。
勿令滲漏。
防禦城塹。
勿使毀缺。
若犯斯五中前四重者。
譬如死屍。
大海不納。
破戒之人。
戒海不容。
更不得受沙彌十戒。
比邱具戒。
菩薩大戒。
以根本破壞故。
善法難生故。
汝今能一一守持否。
(答)能如法守持。
(和尚雲)既能如法守持者。
來朝僧中。
為汝剃發。
自火宅而拔至清涼。
從迷途而接歸正道 (和尚鳴尺。
起座。
合掌。
回向雲)。
以此授戒功德。
布周沙界。
大衆同音。
念佛回向(念佛号數百聲)。
(引禮呼受戒者。
禮謝三拜。
起立一傍) (維那師舉回向) (大衆齊聲同和)。
授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沉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
(和尚下座禮佛畢。
回向偈竟。
二引禮前行。
受戒者次之。
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
複至座前。
拜謝引禮已。
徐各還本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