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六

關燈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兩序章第六 述曰。

    兩序之設。

    為衆辦事。

    而因以提綱唱道。

    黼黻宗猷。

    乃至司帑庾。

    曆庶務。

    皆所以輔弼門庭。

    關系甚重。

    故夫世出世法。

    無不閑習。

    成己成物。

    全體備用。

    尚矣。

    次之或守一材。

    效一能。

    盡執無忝。

    叢林亦嘉賴焉。

    序列雖分。

    古每易位而交執。

    無彼此之别。

    無崇卑之嫌。

    今則判然不相代謀。

    又單異内外。

    班列崇卑。

    亦時會所趣。

    事雖不古。

    理尚無舛。

    至於擅事權。

    結朋黨。

    獨斷而群嘩。

    岌岌乎不相容。

    豈不謬欤。

    此在主者。

    慎擇所任。

    複時申祖訓以戒之。

    納諸條約而善調之。

    庶幾衆無棄材。

    人無廢事。

    或馳驅於僧務。

    或坐禅而勤修。

    老祖風規當不遠於今日耳。

     執事單 東序 都監  監院  維那  副寺  知衆  知客  知事  悅衆  值歲  知浴  典座  監收  衣缽  湯藥  請客  侍者  知屋(帶知器)  監修  知山  莊主  庫司 列執 化主  收供  化飯  庫頭  米頭  炭頭(兼爐頭)  擔運  茶頭  行堂(碗頭)  門頭  貼案  飯頭  二飯  菜頭  火頭  水頭  磨頭  雜務  (廚房香燈)  巡山  柴頭  (山寮香燈)  淨頭  園頭  照客  知随 西序 首座  西堂  後堂  堂主  書記  知藏  藏主  參頭  祖侍  燒香  記錄  聖僧侍者 列執 殿主  寮元  鐘頭  鼓頭  印房  夜巡  清衆  香燈  司水  (法堂香燈)  (藏樓香燈)  (佛塔塔主)  (塔院塔主)  (祖堂香燈)  耆舊  閑住  看病  打掃  行者  佛子  淨人 僧值(此執不在兩序之内。

    當錄在單之正中央)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古之清規。

    佛法為重。

    故先西而後東。

    今之叢林。

    辦事為能。

    故先東而後西。

    其兩序執名。

    此據大槩而已。

    各家增減。

    先後随宜。

    不以此為拘也。

    亦名執事榜。

    實貼齋堂。

    每執若幹。

    另用小條書人名而加貼之。

    又客堂用大牌一塊。

    照齋堂單而具書之。

    書法從中至邊橫列。

    上書序執。

    下書列執。

    字須正楷。

    右之邊行書題。

    左之邊行。

    年月日。

    及住持某甲重錄。

    蓋叢林人衆。

    難盡知識。

    或有事舉。

    難以稽查。

    一視斯單。

    人執了然。

    是故執事進退。

    先於此單出沒名條。

    使一衆了了。

    不緻錯誤也。

    他如律堂講堂。

    另有執名。

    此不錄入者。

    原本無故。

    非敢遺漏也。

    又凡充執事。

    無論崇卑。

    鹹宜竭盡心力。

    輔翊常住。

    不當以人我榮辱。

    自生分别。

    苟能取舍情忘。

    聖凡念寂。

    搬柴運水。

    總是禅機。

    執爨負舂。

    無非妙用。

    頭頭顯唯心之三昧。

    法法了唯識之圓融。

    所謂智慧了辦。

    行願無虧也。

     ○兩序分十寮。

    見首卷目錄。

     西序 首座 乃西序首領。

    表牽叢林。

    輔翊住持。

    分座說法。

    開示後昆。

    坐禅領衆。

    謹守條章。

    齋粥精粗。

    勉谕執事。

    僧行失儀。

    依規示罰。

    老病亡殁。

    垂恤送終。

    凡一衆事。

    皆得舉行。

    如衣有領。

    如網有綱也。

    雖諸方尊宿。

    住持能以禮緻之。

    亦樂充此執。

    謂之退位為人。

    如文殊為七佛之師。

    猶助釋迦揚化。

    為衆上首。

    故此執必擇其己事已辦。

    衆所服從。

    德業兼修者。

    充之(在講堂。

    即都講之執)。

     西堂 亞於首座。

    其才其德。

    可為班首者也。

    然雖居班首之位。

    猶同參學之人。

    須循謹謙雅。

    不可我慢貢高。

    贻譏大衆。

    在講堂。

    即科主之執。

     ○後堂 位首後班。

    以首座居前班。

    為前堂。

    故此為後堂。

    扶贊宗風。

    為衆模範。

    不理常住雜務。

    方丈命則為之。

     ○堂主 此執各堂有之。

    以掌理其本堂之事。

    兼理病人。

    然為一堂之主。

    亦須才德兼長。

    慈悲為衆者。

    充之。

    至於禅堂堂主。

    兼有開示之責。

    同稱班首。

    所關尤重也。

     證義曰。

    叢林以前四執。

    目之為四班首。

    然四中之最重者。

    首座也。

    蓋長老住持事繁。

    不無分心之處。

    若其專事為人開示警策。

    勘辨剿絕。

    以不辜來學者。

    全在首座之得人矣。

    昔靈樹之於雲門。

    待至多年。

    方補此位。

    何其慎欤。

    若西堂諸位。

    既同其在。

    允宜虛己從公。

    共勷厥事。

    庶幾祖燈。

    傳於無盡耳。

     書記 執掌文翰。

    一切書寫。

    當盡其心。

    不可粗率潦草。

    并教初學經典。

    儒釋兼通者。

    可充此執(禅堂貼單)。

     證義曰。

    古人惟以了脫生死為大事。

    間有拈弄文字。

    皆了事後遊戲。

    以咨發後人眼目。

    非專以詞藻為工也。

    乃近日僧中。

    竟欲以此見長。

    甚或留神書畫。

    寄興琴棋。

    名為風雅。

    全忘清修。

    生死到來。

    毫無用處。

    摭古雲。

    峨嵋白長老。

    作頌古千首。

    以壓雪窦。

    太和山主。

    面唾曰。

    此鴉臭當風。

    氣已觸人。

    矧欲勝人乎。

    愚庵頌曰。

    為僧僧醉文字酒。

    參禅禅在頌千首。

    曾知文不在紙上。

    又道談元不開口。

    君不見。

    大藏數千卷。

    書藏充二酉。

    文章末技耳。

    明道為樞紐。

    孔子之見溫伯雪。

    飲光一笑無何有。

    秀上座。

    獦獠叟。

    一是不識丁。

    一為文字薮。

    衣法是誰傳不朽。

    雪窦百之我千之。

    野幹鳴。

    獅子吼。

    噫。

    為書記者宜知之。

    自長老以下。

    皆宜知之。

     知藏 兼通義學。

    藏主。

    乃其所屬。

    須協衷保護經藏。

    凡函帙安置。

    修補殘缺。

    以及經本出入等事。

    俱知藏總其綱。

    而藏主分其執也。

     ○藏主 執經櫥鑰匙。

    凡經書不借出。

    以山門為限。

    夏季。

    風日暄明晾曬諸經。

    收櫥時。

    查理字号。

    不可紊亂。

    凡請看者。

    須登牌。

    某月某日某人請某字函經。

    還則消賬。

    若其人告假。

    并餘事欲去者。

    先查取。

    遺失者。

    罰抄賠已。

    出院。

    凡交替執事。

    必須客堂。

    庫房。

    及知藏到。

    一一檢點清楚。

    對衆清交新執。

    缺少者賠(二執禅堂貼單)。

     證義曰。

    法者。

    三寶之一。

    而佛以法為師。

    則法尤首重也。

    二執掌理法寶。

    最當敬慎。

     維那 綱維衆僧。

    曲盡調攝。

    堂以内事。

    一人掌之。

    堂以外事。

    二時功課。

    率衆領班。

    上堂說法。

    白椎示衆。

    又如一切舉唱回向。

    以音聲為佛事。

    其任頗重。

    凡堂中失儀。

    遵規舉罰。

    不得狥情。

    故須谙練正直之人為之。

    即住持有犯。

    亦毫無私諱。

    若表和尚堂者。

    手拿堂規香闆。

    跪本位下表。

     ○悅衆 乃維那之副。

    此執凡有數人。

    (以大二三四别之)若維那不在堂。

    皆須帶管。

    堂中七期。

    輪流料理。

    并二時課誦。

    外有事。

    二闆赴客堂。

    報堂中人名。

    朔望。

    查收堂中什物。

    教初參禮法。

    一切佛事。

    唱念分明。

    禮儀熟谙之人。

    可安此執。

     ○參頭 乃一堂參學之首。

    看驗功夫。

    開示後學。

    護助參禅。

    不理餘事(禅堂貼單。

    凡堂中。

    自首座起。

    至參頭止。

    應說之話。

    俱可說。

    但不得越次。

    首座在。

    西堂已下俱不得說。

    西堂在。

    後堂以下皆不許說。

    乃至悅衆在。

    參頭則不說)。

     證義曰。

    按翻譯名義集。

    梵語維那。

    此翻次第。

    謂知僧事之次第也。

    三寶感通錄雲。

    劉宋時。

    太始中。

    揚州瓦官寺。

    釋慧果者。

    少誦法華經。

    及華嚴十地品。

    忽於圊廁。

    見一鬼出現。

    緻敬雲。

    某甲昔為衆僧作維那。

    小不如法。

    堕地獄。

    今生啖糞鬼中。

    法師慈悲。

    願助拔濟。

    昔有錢三千。

    埋在柿樹下。

    願取為福。

    慧果告衆掘錢。

    為誦法華。

    設會後。

    夢見前鬼雲。

    已得改生。

    大勝昔日之苦報也。

    其餘如僧護經。

    梁皇忏等。

    并明感報。

    充斯執者。

    鑒之。

    慎之。

    其餘各執。

    例此可知矣。

     清衆 有内外。

    在堂内名清衆。

    一切照堂規随衆。

    不理事務。

    唯坐靜香。

    (禅堂貼單)在堂外名聽用。

    即公務也(不貼單)。

     證義曰。

    大約成佛作祖者。

    均從堂内清衆而出。

    古則内外諸執。

    無不以參究為事。

    今雖不乏其人。

    而收其發心辦道者。

    置之堂中。

    坐香結制。

    常住諸務。

    不累絲毫。

    惟欲其人人成辦己事而已。

    噫。

    此是選佛場。

    為清衆者。

    當如何激昂奪發也耶。

    若藉此以為偷安地。

    殊為可惜。

    甚或蕩檢踰閑。

    不受約束。

    尤為可憐愍矣。

    然長老班首。

    祇宜常示其迷津。

    不得故苛其香闆。

    且勿強受執事以違其初心。

    多派經忏以撓其正念。

    使之功勳間阻。

    日久而無成也。

    至堂外聽用。

    凡常住差撥。

    無得推故躲避。

    差不公者。

    對衆白。

     禅堂香燈 焚香。

    供水。

    點燈。

    息燈。

    晚課衆上殿時。

    掃地。

    拭桌。

    照管堂師行李。

    吃二堂粥飯。

    半月到庫房取香濁油紙。

    五日取草鞋鍋粑。

    七期散糕果。

    燒放參。

    遇上堂。

    則挂牌。

    餘照堂規随衆。

    (禅堂貼單)。

     ○司水 每日清晨打面湯。

    三時漱口水。

    出坡淨腳水。

    應時打掃前後丹墀。

    及小淨溝。

    以洗面等水沖之。

    勿令作氣。

    堂中有事。

    相[邦/巾]。

    燒放參小食。

    收拾器皿等事。

    閑時采楊枝。

    倘侍寮不在。

    早午齋堂出生。

    晚課殿上出生。

    餘照堂規随衆(禅堂貼單)。

     ○(以上第一寮見下大衆章)。

     證義曰。

    香燈。

    司水乃專為禅堂執事之人。

    夫了畢大事。

    清衆最便。

    為衆充執。

    實勢所不得已也。

    然充此執者。

    當知汲水焚香。

    盡可參究。

    掃塵洗腳。

    時露消息。

    但須除心。

    何必執定除境動處薦得。

    反勝靜中工夫耳。

     祖侍 兼影堂香燈。

    侍奉先祖。

    故為序位。

    影堂不時灑掃。

    凡上供。

    入廚庫取供。

    朔望取香燭油。

    早晚點路燈。

    開山祖塔上供。

    祖侍跪獻。

    (一)茶果。

    (二)箸。

    (三)菜。

    (四)點心。

    (五)湯。

    (六)飯。

    (七)清茶。

    其餘塔前上供。

    祖侍提茶。

    凡諸祖忌辰。

    預白方丈上供。

    列祖忌辰單。

    實貼本寮。

    失誤祖忌不白者罰。

     燒香 乃侍寮之首領。

    凡住持說法。

    如上堂小參等。

    鳴三陣引磬時。

    出位拈香三瓣。

    展大具三拜。

    起具問訊歸位。

    又上堂。

    上供。

    祈禱。

    掃塔。

    小參等事。

    當預燒爐候用。

    雙手高捧齊眉。

    在住持前行。

     證義曰。

    古人親近知識。

    多在侍寮。

    以長老尋常接人機語。

    不離左右。

    可以随處薦取故也。

    昔南泉垂問。

    來日設馬祖齋。

    馬師來否。

    洞山對曰。

    待有伴即來。

    雲居侍者持燈至。

    見影在壁上。

    僧問兩個相似時如何。

    雲居曰。

    一個是影。

    今祖侍中。

    有此伶俐漢否耶。

    沩山侍百丈次。

    丈雲。

    汝撥爐中有火否。

    沩撥雲。

    無火。

    丈撥得少火。

    示雲。

    此不是火。

    沩發悟。

    今燒香中。

    有此伶俐漢否耶。

     記錄 外則書記。

    内則記錄。

    凡遇小參上堂等事。

    則傳牌。

    出門。

    則執杖請拂。

    方丈說法。

    則寫法語實貼。

    班首秉拂。

    則寫牌懸挂。

    一一皆其所執。

    故長老語錄。

    多出其手也。

    此執以謹慎精細為要。

     證義曰。

    叢林中得文字法味者。

    首推記錄。

    資須敏達。

    品重恪恭。

    雲栖崇行錄雲。

    唐。

    終南山。

    至相寺。

    智正禅師。

    住山二十八年。

    不涉世谛。

    弟子智現。

    伏承法教。

    正。

    凡有着述。

    瑞坐思惟。

    現。

    執紙立侍。

    随出随書。

    常鎮日不坐。

    一日足疼心悶。

    不覺仆地。

    正曰。

    昔人翹足七日。

    汝今才立颠墜。

    心輕故也。

    噫。

    古人忘軀為法。

    風規若此記錄之執。

    不當如是耶。

     衣缽 外則監院。

    内則衣缽。

    掌理常住莊嚴法器财物等事。

    故須老成者為之。

    立心端謹。

    遇事通融。

    庶幾上下雍肅。

    故輕佻與拘執之人。

    俱不可用。

    所有寮規。

    當執記取。

    凡七條。

     莊嚴法器。

    出入清楚。

      銀錢出入。

    随登賬目。

    每月兩算。

      果品食物。

    愛惜收藏。

    精潔奉客。

      住持公出。

    内外照應。

    更須留心。

      客至方丈。

    所為某事。

    自有知客交明。

    監院定奪。

    唯或點。

    或飯。

    見機欵待。

    香信禮物。

    不得私開。

      待同寮。

    及行者等。

    須端嚴正直。

    不得言語嬉戲。

      客房物件。

    或用。

    或藏。

    各得所宜。

    不緻損失。

     ○年月日方丈示。

     證義曰。

    衣缽為住持心腹之人。

    行住相随。

    财物重托。

    凡住持名譽。

    資财損益。

    全在此執。

    不可不慎。

    摭古雲。

    石窗恭師。

    道行孤峻。

    優於才力。

    久依天童宏智。

    細大執務。

    靡不曆試。

    歸省時。

    其母曰。

    汝為人主事。

    苟不明因果。

    将累我於地下。

    恭曰。

    某於常住。

    毫發不欺。

    無足慮也。

    噫。

    充執務而能毫發不欺者。

    斯無愧矣。

     湯藥 外則典座。

    内則湯藥。

    應時供奉住持湯點。

    左右應接。

    佐助衣缽。

    撫恤行者。

    此執須豐儉得宜。

    尤嚴戒背衆飲食。

     ○請客 外則知客。

    内則請客。

    此執原在禅堂。

    輪日二人在方丈。

    一為當值。

    不離丈室。

    凡客來。

    一面接待。

    遂白住持。

    或須齋點。

    聽衣缽語。

    報廚庫房。

    不得贻誤。

    或有信物。

    清交衣缽。

    粥飯過二堂。

    一為監值。

    早晚法座焚香點燈。

    亦随侍住持。

    不相離遠。

    以禮儀閑雅為要。

     證義曰。

    按僧護經。

    梁皇忏等載。

    一沙彌盜果子七枚。

    一人盜餅二番。

    一人盜石密漿少許。

    俱受三途苦報。

    緣此是常住物。

    或私食。

    或私與人。

    俱犯盜戒。

    又禅宗秘要雲。

    僧照禅師。

    南嶽高弟。

    辯才無礙禅定第一。

    嘗用衆鹽一撮作齋。

    飯後入定。

    忽見相起計三年。

    增至數十斛。

    急賣衣買鹽償衆。

    其相方滅籲。

    可畏也。

     侍者 随侍之義。

    有通。

    有别。

    通則自燒香起。

    至聖僧止皆名侍者。

    别則此執。

    專侍住持。

    以勤謹為要。

    每日先於方丈。

    及法堂内。

    佛前裝香換水。

    拭桌掃地。

    一切齊潔已。

    然後伺候住持。

    盥沐茶湯。

    收換衣履早晚問安出入侍立。

    服勞執役。

    先意承迎客至奉茶齋堂出生有事二闆赴客堂議事。

    送執與客堂同安列執。

    領是住持。

    上下通話。

    如孝子之事親則得矣。

    此執不得過幼以年長者充之。

     證義曰。

    古來一切高人。

    其初侍師側時。

    皆能忍難忍之勞苦方可得無得之妙法。

    此乃重法輕身。

    自古然也。

    具如律藏。

    及沙彌要略說。

    文雲栖崇行錄雲。

    唐。

    招賢通。

    少為六宮大使。

    因詣鳥窠。

    求出家。

    窠不納堅求。

    乃為剃落執侍左右。

    勤劬不替。

    經一十六年不蒙開示。

    欲辭去。

    窠問。

    何之。

    曰諸方學佛法去。

    窠曰。

    佛法此間亦有少許。

    遂拈起布毛吹之。

    通忽。

    大悟。

    因号布毛侍者。

    蓮池雲。

    人見侍者於布毛下悟去。

    不知一十六年忍勞之力也。

    匪多載辛勤。

    焉有今日事。

    遇明師者幸無以躁心乘之。

     聖僧侍者 堂内安單。

    住持落堂。

    拂座。

    獻茶。

    拂拭竹篦香闆。

    打七照應住持面前香爐。

    及放參茶果等事。

    二時過堂。

    及晚課出生。

     ○已上侍寮共八執。

    俱禅堂貼單(以上第三寮竟)。

     證義曰。

    聖僧。

    即禅堂中所供之神僧像也。

    禅堂古名僧堂因衆僧共居一堂故。

    此僧堂中所供奉。

    是阿若憍陳如大聖僧也。

    此聖僧侍者之執。

    專在堂中。

    事奉聖僧之香火。

    住持落堂。

    兼事住持茶香等事。

    故名聖僧侍者。

    迩來禅堂中多供佛。

    則聖僧之像。

    寂無供者。

    又改僧堂之名為禅堂。

    而聖僧二字之義。

    無着落矣。

    以上侍寮共八執。

    常與住持親近。

    又迩時。

    多以青年者充之。

    故應遵守規範。

    不得在住持前訟人之短。

    不得在同寮中戲笑。

    不得懈怠偷安。

    此三事。

    尤當謹戒。

    摭古雲。

    别峰印住雪窦。

    有小師訴頭首過。

    峰厲聲責曰。

    汝是我小師。

    包含上下則可。

    反暴人短。

    居左右。

    必敗吾事。

    杖逐之。

    聞者歎服。

    又宏智在淳禅師為侍者。

    寮中與僧征诘。

    智不覺大笑。

    淳适過。

    聞之。

    至夜詢之。

    智曰。

    偶與僧語話而粗。

    不禁發笑。

    淳切責之。

    又真如晢侍者。

    習坐禅困。

    極以圓木為枕。

    睡。

    酣則枕轉。

    覺而複起。

    安坐如故。

    率以為常。

    或謂用心太過。

    哲曰。

    我於般若緣分素薄若不刻若勵志。

    恐為妄習所牽。

    況夢幻不真。

    安得為長久計。

    噫。

    即此三事。

    當謹之前鑒也。

     ○以上西序竟。

    行者淨人。

     二列執。

    附前住持章。

     東序 都監 亦名都寺。

    上古無之。

    後因叢林人多事煩。

    故複設此執。

    乃上輔住持下匡監院者也。

    雖不如監院之勞苦理事。

    而大端則須總持。

    是故亦名總理。

    其位次大殿站在東邊末。

    跪在維那并肩左。

    行在監院後。

    齋堂坐位在監院上。

    在常住教十年監院之勞。

    方充此執。

    乃酬勞安享之位。

    與首座平肩。

    在堂外也(證義見後)。

     ○監院 為東序首領。

    住持右肩執總庶務。

    如栽培田園辦糧收租。

    出納錢米。

    會計賬簿大衆粥飯施主應酬一切皆其執也。

    然凡事必會議。

    禀住持妥貼方行。

    勿得任性自專。

    訓誨行單工人。

    無縱威暴。

    設使莊庫執務。

    必須公平。

    無用私黨。

    總之必具五長。

    可充此執。

    一者慈悲。

    恩顧大衆。

    二者公直。

    毫無偏私。

    三者謹慎。

    小大無慢四者勤勞。

    不圖安逸。

    五者敏達。

    事無留難。

    如此監院。

    常住所賴也。

    反此。

    則損可知。

    其位次。

    大殿站在西班末。

    跪在住持後。

     ○副寺 即監院之副。

    其所管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