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關燈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住持章第五 述曰。

    住持者。

    主持佛法之名也。

    叢林立住持者。

    藉人持其法。

    使之永住而不滅也。

    夫法者。

    大聖之道也。

    戒定慧者。

    持法之本也。

    僧園衆務者。

    持法之事也。

    本立而事乃治。

    事治而本愈固。

    故住持之人。

    其關系最重大也。

    粵稽靈山住持。

    大迦葉統之。

    竹林住持。

    舍利弗主之。

    自佛教入中國肆百年。

    而達磨至。

    又八傳而至百丈。

    其時唯以道相授受。

    雖與衆同居。

    而規則簡略。

    儀文未備。

    未有禅宗住持之名。

    百丈以禅宗寖盛。

    上而王臣。

    下而士庶。

    皆向風問道。

    統宗會元。

    勢不能不專於一人。

    而此一人者。

    苟不稱其位。

    則道不明。

    不崇其體。

    則法不立。

    於是始奉出類拔萃之一人。

    為禅宗住持。

    而稱之曰長老。

    以齒德俱尊也。

    複作廣堂。

    以居其衆。

    設兩序。

    以分其執。

    而制度粲然矣。

    然住持之體雖尊。

    至於作務。

    猶與衆均其勞。

    賢如百丈。

    而有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之節。

    則住持之義可知。

    故當其時。

    由衆所推。

    或命之官。

    而猶有辭聘。

    舉而不赴者。

    誠重其任。

    而無所希慕於其間也。

    至於今。

    則庾廪之富。

    輿仆之安。

    皆住持私之。

    無怪乎貴鬻豪奪。

    視若奇貨矣。

    嗚呼。

    住持苟非其人。

    一寺廢蕩。

    且遺害於後世。

    至於數十百年。

    而不可複。

    豈細故哉。

    後之舉其人者。

    幸審之。

    處其位者。

    宜慎之。

    誠得其人。

    以居其位。

    則明道立法。

    分執莅事。

    一切成辦。

     上堂 凡上堂。

    預日下午挂牌。

    (牌雲)啟請。

     △或晚課下殿。

    或晚二闆。

    或開小靜。

    客堂鳴序闆三陣。

    集衆。

    預備序嚫。

    知客令請主向上。

    拜衆僧三拜已。

    知客白衆雲。

    (今某省某府。

    某縣某姓名護法來寺。

    特請兩序。

    恭詣方丈。

    啟請和尚。

    明日上堂)白已。

    悅衆鳴引磬二下。

    衆問訊。

    兩序先至方丈。

    左右排立。

    次使照客捧香儀。

    置方丈法座上。

    次知客領請主執香。

    至方丈。

    侍者通白住持。

    持臨座。

    衆僧随具一拜。

    仍兩傍站定。

    知客令請主中央拜已。

    退後。

    知客居中一觸禮合掌白雲 (仰白和尚。

    大慈忍聽。

    今有某省某府某縣。

    某甲護法。

    為某事來山飯僧。

    謹同兩序大衆。

    懇請和尚。

    明日上堂。

    為衆說法。

    惟願和尚。

    不吝慈悲。

    默然允許。

    懇禱之至)白已。

    一拜。

    知客歸本位立。

    請主再上香。

    設拜。

    住持默允。

    禮畢。

    維那雲。

    兩序大衆師。

    頂禮和尚。

    衆随具一禮。

    禮畢。

    末後先行。

    回客堂。

    請主謝畢衆回堂。

     次日早粥二闆。

    (再鳴序闆。

    集衆上方丈。

    請主上香與前同。

    請後。

    堂師回堂)當值侍者。

    搭衣持具。

    傳上堂牌。

    至禅堂門外。

    鳴小闆二下。

    暫立。

    待堂師齊站班。

    侍者進堂。

    捧牌立中。

    上舉已。

    香燈師接牌。

    供於禅堂佛前。

    侍者行十方禮。

    出堂。

    維那令香燈師。

    捧牌送法堂前。

    (或大殿前)正中懸挂。

    即鋪設法座。

    午梆開靜。

    香燈師徐徐鳴七星锺。

    大衆齊至法堂。

    方可結椎。

    燒香侍者傳爐。

    置法座上。

    排檀香三瓣在案上。

    俟住持拈香用。

    複轉下。

    行十方禮。

    禮圓。

    鳴鐘擂鼓。

    大衆分左右班走。

    鳴引磬上方丈迎請。

    衆集請主上香。

    設拜。

    以及兩序禮畢。

    維那呼(末後先行)。

    客堂預請二位為末首領。

    衆行不可參差。

    其引磬。

    在執拂侍者之前。

    次捧爐。

    次執具。

    記錄。

    共四人。

    次請主執香。

    次住持執如意。

    而拄杖随住持後。

    餘人俱随後。

    衆至法堂。

    (或殿上)左右排立。

    知客與請主。

    側立於下。

    住持至中間問訊。

    登座。

    侍者立左右。

    維那鳴磬一下。

    鐘鼓齊歇。

    唱香贊。

    知客領請主上香。

    設拜。

    住持拈香。

    侍者接香插爐。

    唱奈麻雲來集菩薩摩诃薩。

    至第三遍上。

    加海會二字。

    唱畢。

    維那呼展具。

    (頂禮和尚)尚答(不展具)。

    衆随具一拜。

    禮畢。

    起具。

    照位對立。

    左右悅衆輪次。

    鳴引磬三陣。

    燒香侍者拈香三派。

    展大具。

    三拜。

    次衆侍者齊展具三拜。

    起具問訊。

    歸位已。

    維那鳴磬三下。

    又壓磬已。

    白椎雲。

    (法筵龍象衆。

    當觀第一義)。

    鳴磬一下。

    住持垂示。

    随機開導。

    座下欲叩問。

    須誠謹真實參究者。

    出衆。

    向座随具一拜。

    起具。

    合掌問之。

    語首須清朗和雅。

    問答畢。

    住持說法。

    或住持不垂釣。

    即不出問。

    待上座說法竟。

    維那白椎雲。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鳴磬一下。

    即呼(展具頂禮和尚。

    尚答不展具)衆随具一拜。

    禮畢。

    呼(末後先行)衆出。

    爐。

    杖。

    拂。

    如前随後。

    至方丈。

    知客領請主禮謝和尚。

    及兩序已。

    衆僧向上。

    維那呼(展具。

    頂禮和尚。

    尚答不展具)衆随具一拜。

    禮畢回堂。

    侍者齊出班。

    頂禮和尚。

    或免禮。

    上供等事。

    見下飯僧儀軌  聖節。

    元旦。

    佛誕成道。

    結冬。

    解夏。

    無齋亦上堂。

    監院為請主。

    事儀同上。

    唯無香信序嚫齋嚫公嚫等。

    凡上堂等佛事。

    冬月衆去帽(施主請升座。

    儀同此)。

     證義曰。

    凡登座說法。

    須至心聽記。

    不可作難會想。

    生退屈心。

    亦不可作串聞想。

    生容易心。

    須虛懷聞思。

    必有機發。

    不得随學語者。

    但取口辯。

    所謂蛇飲水成毒。

    牛飲水成乳。

    信學成菩提。

    戲學成生死。

    是也。

    即主法非其人。

    亦不得於彼生輕薄想。

    反障自心。

    所謂依法不依人也。

    故聞法時。

    靜耳目而聽。

    攝根塵而會。

    倘有疑情。

    咨詢不厭。

    以道為懷。

    掃除習氣。

    打并一心。

    勤修而觀力轉深。

    煉磨而行門益淨。

    如是久久。

    定慧發。

    可見自心性矣。

    至說法者。

    須提綱要。

    學者請益。

    遂形問答。

    總為生死事大。

    直截決疑。

    不可以盲引盲。

    誤人誤己倘自諒非其人。

    不妨轉煩能者。

    請一賢明首座。

    以代可也。

    又禅客發問。

    切須虔誠。

    真實吐露。

    倘賣才弄巧。

    必招惡報。

    禅宗秘要雲。

    按禅書。

    天台韶國師座下。

    興教明和尚問曰。

    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

    在雞足山。

    候彌勒下生。

    将丈六之衣。

    披在千尺之身。

    應量恰好。

    祇如釋迦身長丈六。

    彌勒身長千尺。

    為複是身解短耶。

    衣解長耶。

    師雲。

    汝卻會。

    明拂袖便出去。

    師曰。

    小兒子。

    山僧若答汝不是。

    當有因果。

    汝若不是。

    吾當見之。

    明歸七日。

    吐血。

    浮光和尚勸曰。

    汝速去忏悔。

    明乃至方丈。

    悲泣曰。

    願和尚慈悲。

    許某忏悔。

    師雲。

    如人倒地。

    因地而起。

    不曾教汝起倒。

    明複曰。

    若許忏悔。

    某當終身給侍。

    師為出語曰。

    佛佛道齊。

    宛爾高低。

    釋迦彌勒。

    如印印泥。

    據此。

    可見發問不易。

    暫時弄巧。

    斧在口中。

    可不慎諸。

     晚參小參(附五參) 住持日用。

    宏法為務。

    除不時上堂外。

    朔聖說法。

    必不可怠。

    若五參升座。

    兩序至座下。

    徑歸班立。

    住持登座不拈香。

    又所謂參者。

    凡集衆開示。

    皆益於參。

    古人匡徒。

    使之朝夕咨叩。

    無時而不激揚此道。

    故每晚必參。

    謂之晚參。

    或早課後。

    衆上方丈。

    儀同上堂謂之小參。

    又凡遇結制。

    解制。

    冬夜歲夜。

    對靈等。

    皆說小參。

    初無定所。

    看衆多少。

    或就方丈。

    或就法堂。

    在齋堂前。

    預挂小參牌。

    如四時八節。

    請班首於課完。

    在大殿秉拂亦可。

    亦須預挂秉拂牌。

    牌邊另貼紅紙一條。

    請某某大師。

     證義曰。

    昔汾陽昭禅師。

    住汾州太子院。

    以并汾地苦寒。

    故罷夜參。

    有異比丘。

    振錫而至。

    謂師曰。

    會中有大士六人。

    奈何不說法。

    言訖。

    升空而去。

    師密記以偈雲。

    胡僧金錫光。

    為法到汾陽。

    六人成大器。

    勸請為敷揚。

    時楚圓。

    守芝。

    号上首。

    楚圓。

    即慈明也。

    後住石霜時。

    揚岐會公為監寺。

    勸請夜說法。

    慈明曰。

    暮而升座。

    從何得此規繩。

    會徐對曰。

    汾州晚參。

    非規繩乎。

    慈明颔之。

     朔望(附茶話) 每月十四三十放假。

    集禅堂前剃頭。

    淨衣。

    午飯後開小靜洗浴。

    晚課畢。

    禮祖上方丈。

    或說晚參。

    回堂聞鼓。

    聲吃普茶。

    聽宣規約。

    回堂。

    方丈另請兩序茶。

    一則察問學人見解。

    二則評論常住去事(依律。

    布薩在此二日)。

     朔望早課傳爐祝  聖祈禱。

    維那喝雲集。

    禮祖上方丈。

    小參。

    與元旦相彷。

    唯禱四聖。

    在大殿唱贊佛偈已。

    接念佛時。

    大悅衆。

    同鳴法器數人。

    然後出殿。

    到四聖前。

    咒贊祈禱。

    早粥時。

    客堂挂上供牌。

    (牌雲)大衆師聞鼓聲。

    齊詣大殿。

    及四聖前。

    并影堂上供(餘見前祝厘章。

    景命四齋中說。

    及見後大衆章。

    布薩條詳明)。

     入室請益 每月初三。

    初八。

    十三。

    十八。

    二十三。

    二十八日。

    方丈挂入室牌。

    入室者。

    乃師家勘辯學人。

    策其未至。

    正其邪執。

    如金爐煉金。

    鉛汞不存。

    玉人治玉。

    珷玞盡廢。

    不拘昏曉。

    不擇處所。

    皆可行之。

    學人入室請益。

    必須誠心搭衣持具。

    先白維那已。

    悅衆領至室外立。

    侍者彈門三下。

    通白住持。

    住持允。

    則領學者進室展大具。

    三拜。

    長跪合掌。

    乞求開導。

    将自己平生參學。

    盡情發露。

    毫無隐藏。

    不得自己妄逞知見。

    狂造異說。

    胡言亂語。

    和尚自然慈心。

    痛為針劄。

    提持進步。

    開示畢。

    起立拜謝。

    退出。

    向侍者問訊。

    回堂。

    不可放逸自恣。

    空延歲月。

    孤負平生發心參學之志。

     證義曰。

    入室之事。

    學者須真實請益。

    師家須婆心指點。

    方為不負。

    若學者參學不實。

    師家道眼不明。

    縱然依樣畫貓兒。

    實應酬故事而已。

    近日諸方。

    除一二真修禅林外。

    并入室事。

    亦少行之。

    尤可慨也。

     巡寮 古規每逢初三。

    二十八。

    念誦仁王等。

    一年四節巡寮。

    僧堂前挂巡寮牌。

    報衆。

    各寮中央。

    設住持位備拈香。

    及茶湯。

    伺候住持至。

    鳴小闆。

    集本寮衆。

    於門外排立。

    問訊。

    随住持入寮。

    寮主燒香敬住持。

    同衆一拜。

    問訊而坐。

    住持詢問老病。

    點檢寮舍缺乏。

    叙話而起。

    衆當展坐具。

    拜謝臨訪。

    免則問訊相送。

    或朔望巡寮。

    則不挂牌。

    今則四節巡寮。

    三八念誦。

    俱不行。

    每逢朔聖。

    祈禱四聖等處。

    以代念誦。

    至於巡寮之事。

    住持每日早晚課誦念佛時。

    禮合寺各堂聖像。

    随便詢老問病。

    檢點院事。

     證義曰。

    僧祇律雲。

    世尊以五事故。

    五日一按行僧房。

    一。

    恐弟子着有為事。

    二。

    恐着俗論。

    三。

    恐着睡眠。

    四。

    為看病僧。

    五。

    令年少比丘。

    觀佛威儀。

    生歡喜故。

    今住持遵佛遺儀。

    故亦巡寮也。

     普說 普說起止之儀。

    與小參彷佛。

    小參唯住持說。

    語須直截。

    類於上堂。

    普說語有多種不同。

    住持說者。

    或遇告香。

    或夏前告香。

    或中夏。

    或特為某事。

    或因請開示。

    或為求決疑。

    或為行者說。

    或警策於學者。

    或激揚於古道。

    故文長義足。

    名普說也。

    抑或命人人各說。

    随其語言。

    而勘辯之(記錄即用紙。

    正楷寫法語實貼齋堂廊下)。

     告香 (古之叢林。

    依律結夏。

    每夏前告香。

    未預告香。

    不許入室。

    其告香在方丈。

    或法堂。

    今則禅宗。

    於結冬貼單日。

    早粥客堂挂牌。

    牌雲)告香。

    (小食二闆後。

    鳴大鐘三下。

    庫司到韋馱座前。

    設供。

    香燭輝煌。

    候禅堂止靜開小靜。

    合院大衆。

    搭衣持具。

    齊詣韋馱殿左右。

    次序集已。

    住持拈香。

    維那)舉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遍。

    照常上供畢。

    齊展具三拜已。

    仍對面立。

    住持高聲白衆雲)  暗室虧心。

    神目如電。

    善惡報應。

    似影随形。

    但有早遲。

    終無漏網。

    謹白大衆。

    各谛思惟。

    惟兢惟惕。

    戒之慎之。

    (白已。

    至韋天前。

    拈香三派。

    三拜。

    長跪。

    合掌。

    高聲告白)我住持(某甲)。

    若叢林不治。

    法輪不轉。

    克衆益己。

    侵損常住者。

    使我現生之内。

    折祿減壽。

    惡疾纏身。

    或遭惡難。

    示報大衆。

    臨命終時。

    堕落三途。

    諸惡趣中。

    唯神鑒臨。

    以警來者。

    (自下諸誓。

    各須預熟。

    以便告香。

    告已。

    一拜。

    退立本位。

    四班首。

    同至韋天前。

    居中拈香。

    齊拜已。

    長跪。

    合掌。

    齊聲告曰)我首衆(某甲)。

    若三業不勤。

    四儀不肅。

    恣縱威暴。

    辜負常住者。

    使我現生雲雲。

    (告已。

    一拜。

    退立本位。

    下皆同此。

    次維那拈香三派。

    三拜。

    長跪。

    合掌。

    高聲白曰)我維那(某甲)。

    若私心偏護。

    規勢欺壓。

    辜負衆人。

    不盡執事。

    使我現生雲雲。

    (次都監。

    監院。

    副寺。

    衣缽等。

    凡财帛飲食經手者。

    齊至韋天前。

    居中者拈香三派。

    齊三拜。

    長跪。

    合掌。

    高聲告曰)我監院(某甲)。

    若容衆量窄。

    愛衆心薄。

    侵公益私。

    瞞昧因果者。

    使我現生雲雲。

    (次知衆。

    知客。

    僧值等。

    凡調衆辦事者。

    齊至同上)我知衆(某甲)。

    若憎貧愛富。

    重俗輕僧。

    過費常住。

    圖自适意者。

    使我雲雲。

    (次禅堂清衆某甲等。

    若人多。

    十人一班。

    齊至同上)我清衆(某甲)。

    若懈怠偷安。

    不辦己事。

    虛消信施。

    辜負常住者。

    使我雲雲。

    (次列執等。

    亦十人一班。

    齊至同上)我列執(某甲)。

    若不盡本執。

    有誤衆人。

    費常住物。

    而取自安者。

    使我雲雲。

    (合院人俱告香已。

    仍左右對立。

    合掌。

    悅衆鳴小魚子。

    誦梵網經不發誓願二戒)佛說梵網經。

    菩薩心地品。

    若佛子。

    常應發一切願。

    孝順父母師僧。

    願得好師。

    同學善知識。

    常教我大乘經律。

    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

    使我開解。

    如法修行。

    堅持佛戒。

    甯舍身命。

    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薩。

    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若佛子。

    發十大願已。

    持佛禁戒。

    作是願言。

    甯以此身。

    投熾然猛火。

    大坑刀山。

    終不毀犯三世諸佛經律。

    與一切女人。

    作不淨行。

    複作是願。

    甯以熱鐵羅網。

    千重周匝纏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複作是願。

    甯以此口。

    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

    卧大猛火羅網。

    熱鐵地上。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百種床座。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

    受三百矛刺身。

    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

    百味醫藥。

    複作是願。

    甯以此身。

    投熱鐵镬。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

    千種房舍。

    屋宅。

    園林田地。

    複作是願。

    甯以鐵錘。

    打碎此身。

    從頭至足。

    令如微塵。

    終不以此破戒之身。

    受於信心檀越。

    恭敬禮拜。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熱鐵刀矛。

    挑其兩目。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視他好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鐵錐。

    劖刺耳根經一劫二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聽好音聲。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

    割去其鼻。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嗅諸香。

    複作是願。

    甯以百千刃刀。

    割斷其舌。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食人百味淨食。

    複作是願。

    甯以利斧斬斫其身。

    終不以此破戒之心。

    貪着好觸。

    複作是願。

    願一切衆生成佛。

    菩薩若不發是願者。

    犯輕垢罪。

    (誦畢。

    齊聲唱回向偈曰)叩禱韋天尊。

    威靈賞罰明。

    善良多降福。

    奸惡盡遭橫。

    叩禱韋天尊。

    威靈賞罰明。

    公忠多降福。

    私曲盡遭橫。

    叩禱韋天尊。

    威靈護叢林。

    有人壞規矩。

    立刻殃其身。

    叩禱韋天尊。

    嚴槎真假情。

    現前告香者。

    誓要記分明。

    叩禱韋天尊。

    嚴槎衆誓盟。

    一句應一句。

    句句報分明。

    佛說梵網經。

    有發誓願戒。

    持戒因此勵。

    破戒因此醫。

    若說心存正。

    何必用立誓。

    飾此言詞人。

    欲安心取利。

    怕立神前誓。

    何須住叢林。

    韋天杵可畏。

    須謹莫自欺。

    負心人告香。

    硬着頭皮來。

    叩禱神靈顯。

    加他三倍災。

    叢林若将衰。

    奸邪漸進來。

    叩求神聖力。

    速賜剪除開(誦畢。

    舉韋馱贊。

    大衆三拜。

    起具。

    各回本處。

    晚課畢。

    巡寮。

    又新住持入院後。

    執事請定。

    為衆告香。

    然後開堂告香回後。

    住持命侍者。

    令客堂挂普說牌。

    其儀軌。

    與小參彷佛。

    住持為衆開示。

    下座已。

    或命班首。

    乃至參頭止。

    挨次一一激揚此道。

    即以此勘排學人)。

     證義曰。

    告香立誓者。

    誓。

    是必固之心。

    始行心弱。

    宜須防持。

    故發願誓。

    以自防也。

    若誓願心意不發。

    道何由成辦乎。

    增一阿含。

    三十八經雲。

    比丘不發誓願者。

    終不成佛道。

    誓願之福。

    不可稱計。

    得至甘露滅盡之處。

    故護持叢林。

    必須告香。

    以表清白。

    然清白與否。

    唯己自知。

    人不及知。

    人雖不知。

    神實知之。

    倘有愚僧。

    诳妄對神。

    自謂神是泥木。

    或可欺瞞。

    欲望僥幸。

    逃於惡報。

    縱使暫時未報。

    終必受殃。

    無能逃者。

    可不懼哉。

    或曰。

    願。

    多期望之語。

    誓。

    類咒詛之辭。

    似非修行所宜。

    答曰。

    誓。

    願中之勇烈意也。

    咒詛。

    怨中之毒害意也。

    奈何以勇烈為毒害乎。

    即如四宏誓。

    非誓乎。

    菩薩修行。

    非四誓。

    則成佛無基。

    亦将以為咒詛而疑之乎。

    總之告香之典。

    關系於叢林不小。

    告香行。

    而人人知懼。

    縱有飾詞者。

    亦寡矣。

    告香廢而枭鸾不别。

    縱有特立不變者。

    亦寡矣。

    故叢林将興。

    告香行也。

    叢林将衰。

    告香廢也。

    興衰之機於是蔔之。

    愚庵摭古雲。

    慈航樸禅師。

    主天童二十年。

    食不背衆。

    雖病不違。

    奉己甚約。

    待衆甚豐。

    有小師。

    知庫畢。

    歸。

    拜師曰。

    某竭力營轉。

    增一倍赢。

    不敢自有。

    納之常住。

    樸怒曰。

    汝所赢者。

    悉從巧取。

    不義之物。

    常住淨财。

    容汝不義物乎。

    不納。

    并逐其人。

    噫小師私财。

    納之常住。

    已罕見聞。

    猶怒不納。

    并逐其人。

    守斯。

    告香。

    清之至矣。

    古道若是。

    堪作師表。

    告香者知之。

     念誦 凡念誦。

    或常住自辦。

    或施主發心。

    俱當預定。

    今約施主例。

    尊官到。

    知客同住持迎接。

    (儀見後說)若非尊官。

    客堂接待。

    (與飯僧同)預日設壇嚴淨。

    (乃至滿散。

    見祝厘章)挂牌。

    (牌雲)本月(某)日(某)職(某)護法。

    為(某)事。

    誦(某某)經。

    頂禮(某)忏。

    共若幹日。

    諸師挨次輪日。

    每日幾名。

    開列於左 (某甲)首座師。

     (某甲)西堂師(雲雲)。

     △或逐日輪差。

    或三日一換。

    從班首至清衆。

    内外均派。

    嚴淨時。

    經師先上方丈。

    頂禮和尚。

    請開示已。

    進壇。

    知客請施主拈香。

    嚴淨已。

    知客呼(請主禮謝衆師三拜)。

    各回。

    若系尊官。

    則從權免禮。

    次日開經。

    知客令請主拈香。

    正日宣疏上供。

    圓滿上方丈回複。

    凡經忏師。

    不許在外應酬。

    其經嚫。

    公嚫等。

    随各家古例。

     原本。

    念誦條後。

    接水陸規約九門。

    今移於後。

    另卷。

     (附)念誦規約(凡十一條) 古之叢林。

    高蹈絕俗。

    除祝厘外。

    不通應酬。

    政為大事不明。

    剪爪不暇。

    那肯應酬。

    散其道念。

    又若自未度。

    何以度人。

    故經雲。

    瑜伽一事。

    乃登地菩薩。

    利生之事。

    非初心凡夫所宜。

    然恐叢林淡薄。

    缺乏所須。

    衲子懈修。

    法門衰減。

    不得已。

    乃略應念誦。

    必也進壇。

    生道場想。

    對經像。

    如對佛想。

    誦其文。

    思其義。

    行其事。

    踐其實。

    必使身與口合。

    口與心合。

    不昏沉。

    不散亂。

    不懈怠。

    不貪利。

    知因果。

    知慚愧。

    競競業業。

    若是。

    則不期度人。

    而自度人。

    不期利益。

    而自利益。

    所謂。

    人以财與我。

    我以法與人。

    等施無異。

    猶可權為。

    若鼓橐鑰。

    (不出聲也。

    或不識字)而看經。

    舂杵碓(不觀想也。

    全無誠意)而禮忏。

    身對尊像。

    而目視他方。

    口誦經忏。

    而心存别念。

    如是。

    必招現前叢林道衰。

    未來自靈受苦。

    使自利利他之法寶。

    反成自誤誤人之罪案。

    可不慎哉。

    所有規約。

    謹陳於左。

     誦經人。

    先日見牌上有名。

    即沐浴。

    次早誦經忏。

    須眼到。

    口到。

    心到。

    不得於誦經忏時夾閑雜語。

    亦不得經住便說話。

    若雜談戲笑於經忏中。

    罰銀壹錢八分。

    在經忏歇後戲談者。

    罰銀八分。

      念誦時。

    不得回頭轉腦。

    看人看物。

    一心稱念。

    字字分明。

    不出聲者。

    完時罰重念過。

    嚴淨不至者。

    罰銀三分。

    誦過一頁方至者。

    罰銀六分。

    經忏須補誦。

      主法人。

    不得散心妄想。

    宜一一依文。

    精誠作觀。

      表白人。

    不得急遽簡略。

    宜一一依文。

    次第宣誦。

    其鐘鼓等亦宜莊雅。

    不宜繁碎。

      經忏及施食等。

    不得法事未竟。

    先收佛像莊嚴器物。

      施食。

    要一一依文。

    精誠結印。

    誦咒。

    作觀。

    三業相應。

    不得含糊彈舌。

    急促了事。

    白文亦然。

      内外香燈行人。

    俱要誠潔。

    火燭小心。

    水陸堂中。

    尤宜加倍慎重。

      香燭供果等。

    倘落地者不用。

    已供過者亦不用。

      蔬菜飯食等。

    必熟得味。

    不得填底。

    不得用乾物生物。

      犯鬥诤者。

    罰銀八分。

    因争失威儀者。

    罰銀一錢八分。

    不服者出院。

    所罰之銀。

    另簿記數。

    待修補經忏佛像用。

      庫房要用心打點整理。

    合用諸物。

    不得苟簡。

     ○以上條約。

    須信受遵持。

    不然。

    自取殃禍。

    現有清規罰汝。

    後複決有因果。

    可不慎哉。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凡有念誦。

    為轉法輪。

    迩來僧衆。

    此多苟簡。

    罪戾不小。

    雲栖法彙雲。

    昔烏鎮。

    利濟寺。

    有僧。

    師徒二人。

    俱稱謹厚。

    記以經忏者。

    日益衆。

    因緻饒裕。

    而吝啬。

    不自享用。

    亦不布施。

    後得疾。

    族人迎歸調治。

    俄而謝世。

    平生積貯。

    盡為族有。

    十年後。

    現夢於所親曰。

    經忏未完。

    陰府考較甚急。

    苦不可言。

    世人所傳。

    電閃光來。

    認字讀還。

    信不誣也。

    筆之以誡夫應緣者。

    又雲。

    水陸。

    頭尾相連。

    經忏。

    接繁不斷。

    求經次。

    汲汲如選官。

    請經師。

    忙忙如報喜。

    經忏日興。

    道德日衰。

    叢林至此。

    不振甚矣。

    可為浩歎。

     設斛 凡清明。

    中元。

    十月朝。

    除夕。

    設斛祭先。

    即日下午。

    客堂懸牌。

    (牌雲)是晚某節良辰。

    于法堂設斛。

    (或施主有事。

    随改)中座堂頭和尚。

    (或班首代。

    随改)表白。

    (某甲)師。

    (某甲)師。

    共四位。

    侍座。

    (某)師。

    (某)師。

    共二位。

     △中座。

    於權執。

    班首中選舉。

    表白。

    於客堂。

    藏寮。

    侍寮。

    悅衆。

    輪派。

    或有嚫資。

    中座。

    表白。

    侍座。

    寫疏。

    知客。

    廚房。

    值壇香燈。

    茶頭。

    照客。

    辦供等。

    俱照各家舊例。

     證義曰。

    設斛之事。

    至於今日。

    其訛多矣。

    略言有十。

    按密部儀軌。

    将欲施食。

    當先結界。

    以成淨地。

    結界之法。

    用木四方定椿。

    以繩攔之。

    使人畜不得進界。

    然後設施食壇。

    鬼神壇。

    俗呼寒林台。

    又呼孤魂台。

    及設兩旁薦位於界内。

    其施食壇。

    至孤魂壇。

    中間用白布三疋。

    作三道寶街。

    待戌時初。

    法師同表白。

    先持大悲咒。

    四方灑淨水。

    想此界内。

    以神咒力。

    及觀想力。

    變成淨地。

    以為壇基。

    誦咒三遍已。

    法師施食壇前。

    中間立定。

    表白輔弼左右。

    法師随想界内。

    淨地廣大無邊。

    衆動鼓钹。

    用七星闆。

    如唱阿彌陀佛身金色腔。

    齊唱淨地偈雲。

    一切方隅所有地。

    瓦礫砂碛等皆無。

    琉璃寶地平如掌。

    柔軟微妙願安住。

    猶如極樂國莊嚴。

    妙寶為地衆花敷。

    園林池沼無缺少。

    以大法音願具足。

    從出世間複能現。

    種種七寶之所成。

    無量光明遍照處。

    諸佛菩薩願安住。

    唱畢。

    煞下鼓钹一陣。

    法師自舉偈雲。

    先結大輪明王印。

    加持壇場悉清淨。

    我今依教誦密言。

    令我所作皆成就。

    白已。

    即默誦大輪明王咒。

    二十一遍。

    咒詳施食儀軌。

    咒畢。

    即起香雲雲。

    茲者密部絕響。

    結界不行。

    其訛一也。

     ○又準本經。

    佛說是摩伽陀國所用之斛。

    此食。

    此水。

    量同法界。

    食之無盡。

    今據我國。

    一斛。

    當五鬥。

    凡施食。

    應用五鬥米飯。

    以成飯山。

    五鬥桶煮熟得味菜。

    以成菜山。

    五鬥缸清潔冷水。

    以成乳海。

    方合佛制。

    祀孤已。

    次日清晨。

    将此菜飯。

    分為三分。

    一施水族。

    即放生池。

    或大河海。

    二施毛群。

    即放生所。

    或山野處。

    三施他方。

    即乞丐流。

    或貧苦人。

    若無放生處。

    即施遠地貧苦者。

    近見飯不滿一杯。

    菜不敷一筯。

    或诘之以食太少。

    則曰七粒遍十方。

    而水全無。

    殊不知七粒遍十方。

    是僧衆二時臨齋。

    出生之法。

    乃常行之。

    其勢不能多。

    施食。

    則專為此事而設。

    故須事相全備。

    依佛敕。

    用摩伽斛法。

    故雲設斛修齋。

    加以神咒法力。

    能令一食。

    變無量食。

    充足河沙品類。

    皆得飽滿。

    又恐衆類。

    以貴輕賤。

    以強陵弱。

    擁遏孤幼。

    令不得食。

    使不均平。

    越佛慈濟。

    故請三寶。

    及諸神祇。

    監壇敕令。

    使我所施。

    一切無礙。

    無高無下。

    不擇冤親。

    平等普遍。

    迩來多不如法。

    隻用斛手。

    不設斛飯。

    正是食物未周。

    終成虛設。

    其訛二也。

     ○又施食之事。

    全重在有戒。

    有定。

    有觀慧。

    有手印。

    有真言。

    至於敲唱。

    助道而已。

    茲者。

    不擇戒定。

    不熟觀想。

    手印訛舛。

    真言模糊。

    唯将唱腔。

    以為正務。

    匪唯赴應庸僧如此。

    即叢林高德。

    亦習而不察。

    甚至以酒為敬。

    桃榴為供。

    不知其過。

    其訛三也。

     ○又祀孤。

    原以施食為名。

    則重在飯多。

    菜多。

    水多。

    可遍濟饑渴。

    至於冥資紙衣之類。

    亦施道而已。

    今者反是。

    菜飯水。

    不合佛制之供而主家飲啖。

    反多縻費。

    全無誠意感通不濟苦鬼饑渴。

    舉世皆然。

    不覺颠倒。

    其訛四也。

     ○又設壇祀孤。

    召諸鬼來。

    重在三檀等施。

    施其飲食。

    資生施也。

    施其破獄摧罪等。

    無畏施也。

    施其三皈七如來名等。

    法施也。

    然此三施。

    俱在壇前獲益。

    即有冥錠亦應在壇前。

    待誦尊勝咒完後。

    方可焚化。

    使諸衆食足。

    法足。

    财足。

    既濟饑渴。

    複轉善道。

    方為有益。

    乃迩來焰口。

    鬼未召完。

    先往沿路焚化冥錠。

    使彼鬼衆三不得全。

    愛冥資者。

    失其聞法受食。

    愛法食者失其冥資。

    又不在壇前焚化。

    則無神祇監管。

    諒彼鬼衆以強欺弱。

    在所不免。

    施不平等。

    又或榴桃樹邊即化紙散食。

    是鬼畏懼。

    不敢來受。

    或火未盡掃灰。

    破碎難用。

    舉世不知其非。

    其訛五也。

     ○又施食法壇。

    全出密部。

    今略言之。

    用大方桌兩張。

    前一張。

    為供佛壇。

    最前一行。

    香爐。

    燭台。

    花瓶。

    第二行。

    花香燈塗果樂。

    六天母像。

    此六天母像。

    或用木雕。

    或用銅錫。

    細裝顔色。

    六位各一色。

    一面四手。

    少年窈窕。

    兩腳左舞右跪。

    兩手各持本供。

    面向於佛。

    花母持花。

    衣淡紅色。

    表施。

    香母持香。

    衣黃色。

    表戒。

    燈母持燈。

    衣紅色。

    表忍。

    塗母持水。

    衣白色。

    表進。

    果母持果。

    衣紅黃色。

    表定。

    樂母持樂器。

    衣青祿色。

    表慧。

    像下俱踏蓮花。

    花下俱一◇吽字。

    書於立腳台面。

    大衆唱吽字湧出贊時。

    法師不必做手勢結印。

    但澄心閉目。

    想六天母色相。

    各從一吽◇字湧出。

    既湧出已。

    面手放光。

    各持香花等。

    供養三寶。

    此名運想供養。

    第三行供佛亭在中。

    恰似寶塔形。

    中供毗盧遮那佛。

    佛亭後插一銅竿。

    上用小鈎。

    懸旛一首。

    寫中央毗盧遮那如來。

    又四方供四佛。

    面面向中央佛。

    蓮座火焰後。

    亦各插一銅竿。

    上用小鈎。

    各懸旛一首。

    寫東方阿閦如來。

    南方寶生如來。

    西方無量壽如來。

    北方不空成就如來。

    中佛兩傍。

    再點大燭一對。

    中佛後。

    即後八仙桌第一行。

    用鏡架。

    置大圓鏡一座。

    即準提經所說鏡壇也。

    鏡前供曼怛。

    所謂曼怛者。

    梵語曼怛。

    此雲壇。

    此壇約一世界總論。

    非但為南洲一洲言。

    壇如世界中之須彌山。

    法師座處如南洲。

    四洲皆朝須彌。

    南洲。

    坐南向北。

    在下。

    就南而論。

    須彌在北。

    南北之位既定。

    則東洲應在右。

    西洲應在左。

    即依此鋪米入觀。

    師前鈴杵花米盤。

    兩傍随置儀軌共四本。

    此正制也。

    迩來壇前。

    訛用五方童子。

    壇中訛用水果等。

    不知佛過午不食。

    奚用食果。

    鋪曼怛誤以南上北下。

    西右東左。

    其訛六也。

     ○又施食文卷重在下半卷所有偈文咒印。

    俱當緩誦。

    前半卷從開首至召請地藏。

    皆為求佛法僧。

    三寶作證。

    乞濟度拔苦而已。

    所有偈文。

    可直聲快誦。

    今者反是。

    先在壇下諸設位前。

    種種念誦。

    次及上壇。

    乃至别别召請歎孤。

    種種敲唱。

    延緩良時。

    直至破獄。

    召請餓鬼乃至尊勝咒。

    正當運心作觀。

    緩緩持誦。

    反急如風。

    至於法事未完。

    先收壇儀。

    上則輕慢佛聖。

    下則虛诳鬼神。

    舉世不覺。

    其訛七也。

     ○又施食。

    結界上壇應在西末戌初。

    蓋戌亥二時。

    乃純陰之際。

    鬼神無畏之時。

    施其法食。

    則受益良多。

    一交子初。

    則陽氣轉。

    而陰氣衰。

    鬼即有畏。

    縱施法食。

    彼不來受。

    迩來有戌末尚未登壇。

    至五更方完者。

    或一夜登二登三者。

    是則虛耗财物。

    空騙鬼神。

    唯了心願。

    不諒陰靈。

    其訛八也。

     ○又施食。

    普結鬼緣。

    當先施其無畏。

    是故先結界限。

    不許人畜進界者。

    使其安位也。

    蓋人。

    陽也。

    鬼。

    陰也。

    陰常畏陽。

    故施食壇前。

    人不得走。

    設不得已。

    當從壇後行之。

    迩來或以蘭盆勝會彰名。

    或以保佑平安為号。

    盛懸燈彩。

    廣挂紙神。

    招搖男女聚集。

    如看美戲。

    如觀奇伎加以大鑼音樂。

    喧鬧塵嚣。

    純以人之陽氣逼之。

    匪唯遠處鬼神。

    不敢赴召。

    即本地祖先。

    亦驚往他方矣。

    如此。

    則徒設财食。

    難結鬼緣。

    反結鬼怨。

    舉世不覺。

    其訛九也。

     ○又考藏中。

    施食最初緣起。

    唯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

    是不空譯。

    又實叉難陀譯。

    名佛說救面然餓鬼陀羅尼神咒經。

    即前經重譯俱。

    唯有變食真言而已。

    不空又譯出。

    瑜伽集要。

    救阿難陀羅尼焰口儀軌經。

    嗣有阿阇黎。

    複依此經。

    節為瑜伽集要。

    焰口施食儀軌。

    北卷現見藏中。

    簡要直捷。

    隻有一條法界六道總召請。

    及召請餓鬼印咒等儀。

    無奈時人。

    愛飾口耳。

    加别别召請歎孤等事行世。

    俗稱海上焰口。

    是也。

    緻使藏中原卷。

    寝擱不行。

    嗣天機大師。

    目睹海上所行。

    有違佛制。

    節去繁蕪。

    不意後人。

    仍加繁瑣。

    即今流通本。

    是也。

    又按雲栖本。

    考正本等。

    并無五方結界者。

    迩來好事者。

    請五位法師。

    設東西南北中五個法壇。

    既然稱五方結界。

    應當如前結界所說。

    而結界之。

    即四方四位法師。

    亦應各持一咒。

    東北楞嚴。

    東南大悲。

    西北尊勝。

    西南随求。

    今但四方空坐。

    而不持咒假稱作觀。

    其訛十也。

     ○有此十訛。

    不惟無益。

    而恐有損。

    俗語雲。

    短壽焰口。

    正在此耳。

    主施食者。

    可不慎乎。

    是故欲學施食。

    外當反此十訛而成十真。

    内則發無上大菩提心。

    先習觀智及諸印咒。

    皆令精熟。

    不得謬悞。

    若稍謬誤。

    不成印契。

    賢聖不喜。

    凡所祈求。

    不獲成就。

    作法者知之。

    廣如諸家施食疏釋所說。

     熏塔(熏塔者。

    齋主與諸師。

    各侍香煙而繞。

    故名熏塔。

    今但念誦。

    而不執香。

    失所敬也) 齊主至。

    客堂接待。

    與飯僧例同。

    即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