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尊祖章第四
述曰。
人各祀其祖。
重其形生之始也。
形生。
始於愛。
然形有時而化。
愛有時而盡。
惟性之靈然不昧者。
不恃生而存。
不偕亡而亡。
故佛教人必明性。
而後之學者。
複膠於名言。
不得其指歸。
自教流東國之後。
得其傳者蓋寡。
及吾祖達磨至。
示以直指之道。
而人始廓然。
見夫自性之妙。
由是以來。
相傳不絕。
後之傳祖道。
嗣祖位者。
如火之薪。
水之器。
繼繼承承。
以至於今。
可謂盛矣。
然則祖功宗德。
其可忘耶。
忌日追享之禮。
其可廢耶。
至於百丈大智禅師。
作清規以範吾徒。
而叢林為之一振。
其功實可與初祖并傳不朽。
故海會端公謂。
叢林祖堂。
宜祀達磨於中。
百丈陪於左。
而本寺之開山祖配焉。
今并載智者諸師忌辰禮儀者。
以演教扶律。
原原本本之恩。
亦不可忘也。
初祖達磨忌 十月初五日。
初祖忌。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逢磨老祖示寂良辰。
是晚。
明早。
課畢。
聞鐘聲。
齊詣祖堂禮祖。
午前上供。
(預日。
祖堂香燈師。
赴庫取香燭茶供供祖像前。
次取供器。
莊嚴祖堂。
晚課畢。
知客令鐘頭。
鳴鐘三下。
衆集祖堂。
住持上香。
三拜。
不收坐具。
上茶。
退身三拜。
再進前問訊。
增茶。
複位。
三拜。
收具。
維那雲。
展具。
衆禮祖三拜。
回堂。
次日早課舉。
禮祖獻茶同上。
聞午梆。
知客鳴大鐘三下。
衆集祖堂。
住持上香維那舉)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诃薩(三唱。
衆和次衆齊稱)。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達磨尊者(三稱。
接誦)。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一切佛語心品。
不生句生句。
常句無常句。
(名)相句無(名)相句。
住異句非住異句。
剎那句非剎那句。
自性句。
離自性句。
空句不空句。
斷句不斷句。
邊句非邊句。
中句非中句。
常句非常句。
緣句非緣句。
因句非因句。
煩惱句非煩惱句。
愛句非愛句。
方便句非方便句。
巧句非巧句。
淨句非淨句。
成句非成句。
譬句非譬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
師句非師句。
種性句非種性句。
三乘句非三乘句。
所有句無所有句。
願句非願句。
三輪句非三輪句。
(标)相句非(标)相句。
有品句非有品句。
俱句非俱句。
緣自聖智現法樂句。
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
土句。
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
水句非水句。
弓句非弓句。
實句非實句。
數句非數句。
(神通)數句非(神通)數句。
明句。
非明句。
虛空句非虛空句。
雲句非雲句。
工巧伎術明處句。
非工巧伎術明處句。
風句非風句。
地句。
非地句。
心句。
非心句。
施設句。
非施設句。
自性句。
非自性句。
陰句非陰句。
衆生句非衆生句。
慧句非慧句。
涅盤句非涅盤句。
爾焰句非爾焰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
荒亂句非荒亂句。
幻句非幻句。
夢句非夢句。
焰句非焰句。
像句非像句。
輪句非輪句。
揵闼婆句非捷闼婆句。
天句非天句。
飲食句非飲食句。
淫欲句非淫欲句。
見句非見句。
波羅密句。
非波羅密句。
戒句非戒句。
日月星宿句。
非日月星宿句。
谛句非谛句。
果句非果句。
滅起句非滅起句。
治句非治句。
(占)相句非(占)相句。
支句非支句。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禅句非禅句。
迷句非迷句。
現句非現句。
護句非護句。
族句非族句。
仙句非仙句。
王句非王句。
攝受句非攝受句。
寶句非寶句。
記句非記句。
一闡提句。
非一闡提句。
女男不男句。
非女男不男句。
味句。
非味句。
事句非事句。
身句非身句。
覺句非覺句。
動句。
非動句。
根句非根句。
有為句。
非有為句。
無為句非無為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節句非節句。
叢樹葛藤句。
非叢樹葛藤句。
雜句非雜句。
說句非說句。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比邱句非比邱句。
處句非處句。
字句非字句。
大慧是百八句。
先佛所說。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
應當修學(一遍。
接誦變食咒十四遍。
甘露咒。
普供咒。
各三遍。
此念誦時。
住持三拜。
不收坐具。
進爐前。
獻茶。
獻食。
從東序遞供至住持。
一舉已。
住持遞西序。
至祖位側。
捧獻幾上。
獻畢。
退歸位三拜。
再添香。
再歸位三拜。
時衆僧念誦畢。
住持再拈香。
說法。
說畢。
維那至中展具三拜。
長跪。
合掌白雲)。
恭維初祖。
迹現西天。
一葦航來。
開化東土。
大哉正傳。
紹覺皇之宗裔。
廓然無聖。
破義學之膏肓。
百川到海。
迥絕異流。
杲日麗天。
罄無側影。
指人心而成佛。
契妙道以忘言。
既大振其宗風。
有殊功於時教。
現濁世優昙花。
實為鼻祖。
取神州大乘器。
盡作兒孫。
茲逢葬履之辰。
爰效采蘩之薦。
所願。
信衣表佛祖之重。
力任千鈞一花開劫外之春。
芳聯萬世。
謹運丹忱。
虔申微供。
伏惟尚飨(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齊唱雲)。
拈花悟旨。
祖道初興。
綿延四七演真乘。
六代遠傳燈。
奕葉相承。
正法永昌明。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達磨尊者(三稱。
衆三拜。
起具。
問訊。
各回本處。
○若住持有事。
班首代獻。
下同此)。
證義曰。
初祖。
南天竺國。
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
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尊者。
知師密迹。
因試。
令與二兄。
辯所施寶珠。
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
已得通量。
夫達磨者。
通大法之義也。
宜名達磨。
因改名菩提達磨。
此翻覺法。
師乃白尊者曰。
我既得法。
當往何國。
而作佛事願重開示。
尊者曰。
汝雖得法。
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
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
慎勿遠行。
衰於日下。
梁普通八年。
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
至南海廣州。
刺史蕭昂。
表聞武帝。
遣使诏迎。
十月一日至金陵。
與帝語不契。
是月十九日渡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
屆於洛陽。
當魏孝明太和十年也。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終日默然。
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此時震旦。
義學相高。
多滞名相。
間有學者。
來扣宗旨。
祖斥相指心。
無有能領略者。
末遇神光。
斷臂安心。
付其衣缽。
并授楞伽經。
以為印心。
至太和十九年。
丙辰歲。
十月五日。
端居而逝。
是歲十二月二十八日。
葬熊耳山。
起塔於定林寺。
其後魏使宋雲。
蔥嶺回。
見祖杖履一隻。
西行而去雲唐。
谥圓覺大師。
塔曰空觀今上供仍誦楞伽經百八句者。
是禅宗心要故。
梵語楞伽。
此翻不可往。
其所诠義。
謂禅宗自覺聖智境界。
離心意識妄想。
非邪智可到故。
梵語阿跋多羅。
此翻無上。
謂究竟覺際。
更無有上。
故稱寶也。
一切佛語心者。
佛佛道同。
一即一切故。
蓋一經所明。
詳顯此心之義。
即達磨直指之心。
亦即世尊拈花。
所雲涅盤妙心。
是以付囑二祖雲。
楞伽四卷。
可以印心。
今此百八句。
乃世尊總答大慧所問。
每句中。
皆上半句拈其問相。
下半句随掃之。
依心真如門。
掃一切相。
故皆曰非。
曰無。
曰離。
總标此心之外。
無法可說。
故令深信修學。
上供念誦。
亦此意也。
徑山妙喜曰。
禅之宗裔。
始於釋尊。
在靈山拈花唯迦葉。
微笑。
世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付囑于汝。
由此代相授受。
而至達磨。
磨至此。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也。
又曰。
夫禅與教律。
本一禮也。
譬如百千異流。
同歸於海。
而無異味。
若教律家。
隻依着文字語言。
不達元旨。
未也。
若是禅宗。
雖坐破蒲團。
未得證悟。
亦未也。
據此。
可見禅教律。
異派同源。
不宜互相诋呰。
百丈祖師忌 正月十九日。
百丈祖忌。
(容堂挂牌。
獻茶。
乃至上供等事皆與達磨祖忌同。
先舉雲)奈麻南嶽二世。
百丈懷海禅祖(三稱。
接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爾時正念天子。
白法慧菩薩言。
佛子。
一切世界。
諸菩薩衆。
依如來教。
染衣出家。
雲何而得梵行清淨。
從菩薩位。
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
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
而為所緣。
作意觀察。
所謂身。
身業。
語語業。
意。
意業。
佛。
法。
僧。
戒。
應如是觀。
為身是梵行耶。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
則為非善。
則為非法。
則為渾濁。
則為臭惡。
則為不淨。
則為可厭。
則為違逆。
則為雜染。
則為死屍。
則為蟲聚。
若身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行。
住。
坐。
卧。
左右顧視。
屈。
申。
俯。
仰。
若語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音聲風息。
唇舌喉吻。
吐。
納。
抑。
縱。
高。
低。
清濁。
若語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起居問訊。
略說。
廣說。
喻說。
直說。
贊說。
毀說。
安立說。
随俗說。
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
梵行則應是覺是觀。
是分别。
是種種分别。
是憶念。
是種種憶念。
是思惟。
是種種思惟。
是幻術。
是眠夢。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則是思。
想寒。
熱。
饑。
渴。
苦。
樂。
憂。
喜。
若佛是梵行者。
為色是佛耶。
受是佛耶。
想是佛耶。
行是佛耶。
識是
人各祀其祖。
重其形生之始也。
形生。
始於愛。
然形有時而化。
愛有時而盡。
惟性之靈然不昧者。
不恃生而存。
不偕亡而亡。
故佛教人必明性。
而後之學者。
複膠於名言。
不得其指歸。
自教流東國之後。
得其傳者蓋寡。
及吾祖達磨至。
示以直指之道。
而人始廓然。
見夫自性之妙。
由是以來。
相傳不絕。
後之傳祖道。
嗣祖位者。
如火之薪。
水之器。
繼繼承承。
以至於今。
可謂盛矣。
然則祖功宗德。
其可忘耶。
忌日追享之禮。
其可廢耶。
至於百丈大智禅師。
作清規以範吾徒。
而叢林為之一振。
其功實可與初祖并傳不朽。
故海會端公謂。
叢林祖堂。
宜祀達磨於中。
百丈陪於左。
而本寺之開山祖配焉。
今并載智者諸師忌辰禮儀者。
以演教扶律。
原原本本之恩。
亦不可忘也。
初祖達磨忌 十月初五日。
初祖忌。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逢磨老祖示寂良辰。
是晚。
明早。
課畢。
聞鐘聲。
齊詣祖堂禮祖。
午前上供。
(預日。
祖堂香燈師。
赴庫取香燭茶供供祖像前。
次取供器。
莊嚴祖堂。
晚課畢。
知客令鐘頭。
鳴鐘三下。
衆集祖堂。
住持上香。
三拜。
不收坐具。
上茶。
退身三拜。
再進前問訊。
增茶。
複位。
三拜。
收具。
維那雲。
展具。
衆禮祖三拜。
回堂。
次日早課舉。
禮祖獻茶同上。
聞午梆。
知客鳴大鐘三下。
衆集祖堂。
住持上香維那舉)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诃薩(三唱。
衆和次衆齊稱)。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達磨尊者(三稱。
接誦)。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一切佛語心品。
不生句生句。
常句無常句。
(名)相句無(名)相句。
住異句非住異句。
剎那句非剎那句。
自性句。
離自性句。
空句不空句。
斷句不斷句。
邊句非邊句。
中句非中句。
常句非常句。
緣句非緣句。
因句非因句。
煩惱句非煩惱句。
愛句非愛句。
方便句非方便句。
巧句非巧句。
淨句非淨句。
成句非成句。
譬句非譬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
師句非師句。
種性句非種性句。
三乘句非三乘句。
所有句無所有句。
願句非願句。
三輪句非三輪句。
(标)相句非(标)相句。
有品句非有品句。
俱句非俱句。
緣自聖智現法樂句。
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
土句。
阿[少/兔]句非阿[少/兔]句。
水句非水句。
弓句非弓句。
實句非實句。
數句非數句。
(神通)數句非(神通)數句。
明句。
非明句。
虛空句非虛空句。
雲句非雲句。
工巧伎術明處句。
非工巧伎術明處句。
風句非風句。
地句。
非地句。
心句。
非心句。
施設句。
非施設句。
自性句。
非自性句。
陰句非陰句。
衆生句非衆生句。
慧句非慧句。
涅盤句非涅盤句。
爾焰句非爾焰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
荒亂句非荒亂句。
幻句非幻句。
夢句非夢句。
焰句非焰句。
像句非像句。
輪句非輪句。
揵闼婆句非捷闼婆句。
天句非天句。
飲食句非飲食句。
淫欲句非淫欲句。
見句非見句。
波羅密句。
非波羅密句。
戒句非戒句。
日月星宿句。
非日月星宿句。
谛句非谛句。
果句非果句。
滅起句非滅起句。
治句非治句。
(占)相句非(占)相句。
支句非支句。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禅句非禅句。
迷句非迷句。
現句非現句。
護句非護句。
族句非族句。
仙句非仙句。
王句非王句。
攝受句非攝受句。
寶句非寶句。
記句非記句。
一闡提句。
非一闡提句。
女男不男句。
非女男不男句。
味句。
非味句。
事句非事句。
身句非身句。
覺句非覺句。
動句。
非動句。
根句非根句。
有為句。
非有為句。
無為句非無為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節句非節句。
叢樹葛藤句。
非叢樹葛藤句。
雜句非雜句。
說句非說句。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比邱句非比邱句。
處句非處句。
字句非字句。
大慧是百八句。
先佛所說。
汝及諸菩薩摩诃薩。
應當修學(一遍。
接誦變食咒十四遍。
甘露咒。
普供咒。
各三遍。
此念誦時。
住持三拜。
不收坐具。
進爐前。
獻茶。
獻食。
從東序遞供至住持。
一舉已。
住持遞西序。
至祖位側。
捧獻幾上。
獻畢。
退歸位三拜。
再添香。
再歸位三拜。
時衆僧念誦畢。
住持再拈香。
說法。
說畢。
維那至中展具三拜。
長跪。
合掌白雲)。
恭維初祖。
迹現西天。
一葦航來。
開化東土。
大哉正傳。
紹覺皇之宗裔。
廓然無聖。
破義學之膏肓。
百川到海。
迥絕異流。
杲日麗天。
罄無側影。
指人心而成佛。
契妙道以忘言。
既大振其宗風。
有殊功於時教。
現濁世優昙花。
實為鼻祖。
取神州大乘器。
盡作兒孫。
茲逢葬履之辰。
爰效采蘩之薦。
所願。
信衣表佛祖之重。
力任千鈞一花開劫外之春。
芳聯萬世。
謹運丹忱。
虔申微供。
伏惟尚飨(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齊唱雲)。
拈花悟旨。
祖道初興。
綿延四七演真乘。
六代遠傳燈。
奕葉相承。
正法永昌明。
奈摩禅定宗主菩提達磨尊者(三稱。
衆三拜。
起具。
問訊。
各回本處。
○若住持有事。
班首代獻。
下同此)。
證義曰。
初祖。
南天竺國。
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
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
般若多羅尊者。
知師密迹。
因試。
令與二兄。
辯所施寶珠。
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
已得通量。
夫達磨者。
通大法之義也。
宜名達磨。
因改名菩提達磨。
此翻覺法。
師乃白尊者曰。
我既得法。
當往何國。
而作佛事願重開示。
尊者曰。
汝雖得法。
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
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
慎勿遠行。
衰於日下。
梁普通八年。
丁未歲九月二十一日。
至南海廣州。
刺史蕭昂。
表聞武帝。
遣使诏迎。
十月一日至金陵。
與帝語不契。
是月十九日渡江北。
十一月二十三日。
屆於洛陽。
當魏孝明太和十年也。
寓止於嵩山少林寺。
面壁而坐。
終日默然。
人莫之測。
謂之壁觀婆羅門。
此時震旦。
義學相高。
多滞名相。
間有學者。
來扣宗旨。
祖斥相指心。
無有能領略者。
末遇神光。
斷臂安心。
付其衣缽。
并授楞伽經。
以為印心。
至太和十九年。
丙辰歲。
十月五日。
端居而逝。
是歲十二月二十八日。
葬熊耳山。
起塔於定林寺。
其後魏使宋雲。
蔥嶺回。
見祖杖履一隻。
西行而去雲唐。
谥圓覺大師。
塔曰空觀今上供仍誦楞伽經百八句者。
是禅宗心要故。
梵語楞伽。
此翻不可往。
其所诠義。
謂禅宗自覺聖智境界。
離心意識妄想。
非邪智可到故。
梵語阿跋多羅。
此翻無上。
謂究竟覺際。
更無有上。
故稱寶也。
一切佛語心者。
佛佛道同。
一即一切故。
蓋一經所明。
詳顯此心之義。
即達磨直指之心。
亦即世尊拈花。
所雲涅盤妙心。
是以付囑二祖雲。
楞伽四卷。
可以印心。
今此百八句。
乃世尊總答大慧所問。
每句中。
皆上半句拈其問相。
下半句随掃之。
依心真如門。
掃一切相。
故皆曰非。
曰無。
曰離。
總标此心之外。
無法可說。
故令深信修學。
上供念誦。
亦此意也。
徑山妙喜曰。
禅之宗裔。
始於釋尊。
在靈山拈花唯迦葉。
微笑。
世尊雲。
吾有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付囑于汝。
由此代相授受。
而至達磨。
磨至此。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是為禅宗也。
又曰。
夫禅與教律。
本一禮也。
譬如百千異流。
同歸於海。
而無異味。
若教律家。
隻依着文字語言。
不達元旨。
未也。
若是禅宗。
雖坐破蒲團。
未得證悟。
亦未也。
據此。
可見禅教律。
異派同源。
不宜互相诋呰。
百丈祖師忌 正月十九日。
百丈祖忌。
(容堂挂牌。
獻茶。
乃至上供等事皆與達磨祖忌同。
先舉雲)奈麻南嶽二世。
百丈懷海禅祖(三稱。
接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爾時正念天子。
白法慧菩薩言。
佛子。
一切世界。
諸菩薩衆。
依如來教。
染衣出家。
雲何而得梵行清淨。
從菩薩位。
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薩言。
佛子。
菩薩摩诃薩。
修梵行時。
應以十法。
而為所緣。
作意觀察。
所謂身。
身業。
語語業。
意。
意業。
佛。
法。
僧。
戒。
應如是觀。
為身是梵行耶。
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
則為非善。
則為非法。
則為渾濁。
則為臭惡。
則為不淨。
則為可厭。
則為違逆。
則為雜染。
則為死屍。
則為蟲聚。
若身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行。
住。
坐。
卧。
左右顧視。
屈。
申。
俯。
仰。
若語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音聲風息。
唇舌喉吻。
吐。
納。
抑。
縱。
高。
低。
清濁。
若語業是梵行者。
梵行則是起居問訊。
略說。
廣說。
喻說。
直說。
贊說。
毀說。
安立說。
随俗說。
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
梵行則應是覺是觀。
是分别。
是種種分别。
是憶念。
是種種憶念。
是思惟。
是種種思惟。
是幻術。
是眠夢。
若意業是梵行者。
當知梵行則是思。
想寒。
熱。
饑。
渴。
苦。
樂。
憂。
喜。
若佛是梵行者。
為色是佛耶。
受是佛耶。
想是佛耶。
行是佛耶。
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