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佛耶。
為相是佛耶。
好是佛耶。
神通是佛耶。
業。
行是佛耶。
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
為寂滅是法耶。
涅盤是法耶。
不生是法耶。
不起是法耶。
不可說是法耶。
無分别是法耶。
無所行是法耶。
不合集是法耶。
不随順是法耶。
無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
為預流向是僧耶。
預流果是僧耶。
一來向是僧耶。
一來果是僧耶。
不還向是僧耶。
不還果是僧耶。
阿羅漢向是僧耶。
阿羅漢果是僧耶。
三明是僧耶。
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
為壇場是戒耶。
問清淨是戒耶。
教威儀是戒耶。
三說羯磨是戒耶。
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剃發是戒耶。
着袈裟衣是戒耶。
乞食是戒耶。
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
於身無所取。
於修無所着。
於法無所住。
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
現在空寂。
無作業者。
無受報者。
此世不移動。
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
梵行從何處來。
誰之所有。
體為是誰。
由誰而作。
為是有。
為是無。
為是色。
為非色。
為是受。
為非受。
為是想。
為非想。
為是行。
為非行。
為是識。
為非識。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
三世法皆空寂故。
意無取着故。
心無障礙故。
所行無二故。
方便自在故。
受無相法故。
觀無相法故。
知佛法平等故。
具一切佛法故。
如是名為清淨梵行(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
一言為天下法。
中矩中規萬世知師道尊。
有綱有紀。
以叢林禮樂之盛。
蔔法筵龍象之興。
禅教并馳。
富拟石渠天祿。
經律相濟。
嚴如金科玉條。
允宜陪禅祖以享祀。
故遵諱日而營齋。
伏願。
不壞俗谛。
感來淨妙之身。
長續慧燈。
照燭昏蒙之夜(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齊唱雲)天下師表。
宏紹正宗。
雖修妙行住真空。
禅律自圓通。
百丈宗風。
萬古作磨砻。
奈麻南嶽二世。
百丈懷海禅祖(三稱。
餘儀同達祖忌)。
證義曰。
祖堂。
中供達磨。
左供百丈。
右供開山。
雖為僧坊定例。
然隻可禅宗如此。
若律宗。
中供昙無德。
左供道宣。
右開山。
忏摩宗。
中志公。
左悟達右開山。
天台宗。
中龍樹。
左智者。
右開山。
賢首宗。
中杜順。
左賢首。
右開山慈恩宗。
中玄奘。
左窺基。
右開山。
法性宗。
中僧肇。
左道安。
右開山。
密部宗。
中金剛智。
左大廣智。
右開山。
翻譯宗。
中迦葉摩騰。
左竺法蘭。
右開山。
淨土宗。
中慧遠。
左優昙。
右開山。
如是方顯各家宗主。
十家門庭不濫。
其各祖忌辰。
詳高僧傳等書。
抟者自見。
嗚呼。
迩來祖堂。
久失宗尚。
所供不識是何祖。
忌辰不知是何日。
枝派不知是何宗。
忘本至此。
佛法何能。
興哉。
其百丈行實。
已詳前元義茲不重出。
今上供念誦梵行品者。
蓋九章清規。
行雖不同。
總以持戒防非為其體相。
以無所得理觀為其自性。
理觀若明梵行自淨。
心純是法。
與法相應。
是乃不為塵境之所障礙。
事理雙修。
真俗不二則此梵行一品。
實有助於禅觀。
亦有助於清規。
非獨上供以為念誦亦當時參其語句也。
智者大師忌 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台宗主。
智者顗祖忌。
(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奈麻天台宗主。
智者大師(三稱。
接誦)。
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偈曰。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衆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衆生故。
方便現涅盤。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颠倒衆生。
雖近而不見。
衆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衆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衆僧。
俱出靈鹫山。
我時語衆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衆生恭敬信樂者。
我複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衆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鹫山。
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衆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衆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衆。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衆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衆。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颠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者五欲。
堕於惡道中。
我常知衆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衆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
如來一代時教。
重賴後哲宣揚。
衆生六識癡迷。
仰藉宗師覺悟。
是以至人應化。
迹降荊州華容。
聖德預彰。
夢現香煙五彩。
神奇屢示。
品格非常。
誦法華而入定。
見靈山以俨然。
機感金陵。
就瓦棺而演法。
體翹台頂。
住金地以轉輪。
從茲教法流傳。
永劫不替。
迨至色身示寂。
五品暫居。
茲逢追遠之辰。
特設時新之供。
伏惟照鑒。
佑啟後人。
(白竟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衆齊唱雲)靈山囑累。
金口親承。
如來所遣任非輕。
三觀自昭明。
祖祖相承。
台教續千燈。
奈麻天台宗主。
智者大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諱智顗。
字德安。
姓陳。
颕川原籍。
父梁散騎益陽公陳起。
母徐氏。
一生事迹。
具見續高僧傳第二十一卷。
及别傳所載。
年六十七歲。
寂於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
按大師讀法華。
至藥王品。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
豁然大悟。
頓證法華三昧。
遂宗法華。
判如來一代時教。
引信解品。
以判五時化儀要之。
如來故白毫一光。
光中頓現十法界。
六度萬行。
所謂示佛知見。
早已和盤托出了也。
因衆中不悟。
舍利弗三請說法。
佛以開權顯實。
開口就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無非為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至此如來壽量品。
徹底窮源。
為諸人道破了也。
然佛示現涅盤。
而智者亦是示現滅度。
今于追遠之辰。
上供誦此者。
正顯非唯佛祖而不涅盤。
即吾凡夫。
何曾有真生死耶。
所受生死輪回苦者。
乃妄想因緣耳。
若離妄想。
三身四智。
本是現成。
涅盤生死。
等於空花。
即此念誦。
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賢首法師忌 十一月十四日。
賢首宗主。
國一藏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柰麻賢首宗主。
國一法師(三稱。
接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佛子。
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盤。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欲知如來大涅盤者。
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如真如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實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法界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虛空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法性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離欲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無相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我性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一切法性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真如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何以故。
涅盤無生無出故。
若法無生無出。
則無有滅。
佛子。
如來不為菩薩。
說諸如來究竟涅盤。
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何以故。
為欲令見一切如來。
常住其前。
於一念中。
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
色相圓清。
皆如現在。
亦不起二不二想。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永離一切諸想着故。
佛子。
諸佛如來。
為令衆生生欣樂故。
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生戀慕故。
示現涅盤。
而實如來無有出世。
亦無涅盤。
何以故。
如來常住清淨法界。
随衆生心。
示現涅盤。
佛子。
譬如日出。
普照世間。
於一切淨水器中。
影無不現。
普遍衆處。
而無來往。
或一器破。
便不現影。
佛子。
於汝意雲何。
彼影不現。
為日咎不。
答言。
不也。
但由器壞。
非日有咎。
佛子。
如來智日。
亦複如是。
普現法界。
無前無後。
一切衆生淨心器中。
佛無不現。
心器常淨。
常見佛身。
若心濁器破。
則不得見。
佛子。
若有衆生。
應以涅盤而得度者。
如來則為示現涅盤。
而實如來。
無生無殁。
無有滅度。
佛子。
譬如火大。
於一切世間。
能為火事。
或時一處。
其火息滅。
於意雲何。
豈一切世間。
火皆滅耶。
答言。
不也。
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亦複如是。
於一切世界。
施作佛事。
或於一世界。
能事已畢。
示入涅盤豈一切世界。
諸佛如來。
悉皆滅度。
佛子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
大般涅盤。
複次佛子。
譬如幻師。
善明幻術。
以幻術力。
於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國土。
城邑聚落。
示現幻身。
以幻力持。
經劫而住。
然於餘處。
幻事已訖。
隐身不現。
為相是佛耶。
好是佛耶。
神通是佛耶。
業。
行是佛耶。
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
為寂滅是法耶。
涅盤是法耶。
不生是法耶。
不起是法耶。
不可說是法耶。
無分别是法耶。
無所行是法耶。
不合集是法耶。
不随順是法耶。
無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
為預流向是僧耶。
預流果是僧耶。
一來向是僧耶。
一來果是僧耶。
不還向是僧耶。
不還果是僧耶。
阿羅漢向是僧耶。
阿羅漢果是僧耶。
三明是僧耶。
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
為壇場是戒耶。
問清淨是戒耶。
教威儀是戒耶。
三說羯磨是戒耶。
和尚是戒耶。
阿阇黎是戒耶。
剃發是戒耶。
着袈裟衣是戒耶。
乞食是戒耶。
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
於身無所取。
於修無所着。
於法無所住。
過去已滅。
未來未至。
現在空寂。
無作業者。
無受報者。
此世不移動。
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
梵行從何處來。
誰之所有。
體為是誰。
由誰而作。
為是有。
為是無。
為是色。
為非色。
為是受。
為非受。
為是想。
為非想。
為是行。
為非行。
為是識。
為非識。
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
三世法皆空寂故。
意無取着故。
心無障礙故。
所行無二故。
方便自在故。
受無相法故。
觀無相法故。
知佛法平等故。
具一切佛法故。
如是名為清淨梵行(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
一言為天下法。
中矩中規萬世知師道尊。
有綱有紀。
以叢林禮樂之盛。
蔔法筵龍象之興。
禅教并馳。
富拟石渠天祿。
經律相濟。
嚴如金科玉條。
允宜陪禅祖以享祀。
故遵諱日而營齋。
伏願。
不壞俗谛。
感來淨妙之身。
長續慧燈。
照燭昏蒙之夜(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齊唱雲)天下師表。
宏紹正宗。
雖修妙行住真空。
禅律自圓通。
百丈宗風。
萬古作磨砻。
奈麻南嶽二世。
百丈懷海禅祖(三稱。
餘儀同達祖忌)。
證義曰。
祖堂。
中供達磨。
左供百丈。
右供開山。
雖為僧坊定例。
然隻可禅宗如此。
若律宗。
中供昙無德。
左供道宣。
右開山。
忏摩宗。
中志公。
左悟達右開山。
天台宗。
中龍樹。
左智者。
右開山。
賢首宗。
中杜順。
左賢首。
右開山慈恩宗。
中玄奘。
左窺基。
右開山。
法性宗。
中僧肇。
左道安。
右開山。
密部宗。
中金剛智。
左大廣智。
右開山。
翻譯宗。
中迦葉摩騰。
左竺法蘭。
右開山。
淨土宗。
中慧遠。
左優昙。
右開山。
如是方顯各家宗主。
十家門庭不濫。
其各祖忌辰。
詳高僧傳等書。
抟者自見。
嗚呼。
迩來祖堂。
久失宗尚。
所供不識是何祖。
忌辰不知是何日。
枝派不知是何宗。
忘本至此。
佛法何能。
興哉。
其百丈行實。
已詳前元義茲不重出。
今上供念誦梵行品者。
蓋九章清規。
行雖不同。
總以持戒防非為其體相。
以無所得理觀為其自性。
理觀若明梵行自淨。
心純是法。
與法相應。
是乃不為塵境之所障礙。
事理雙修。
真俗不二則此梵行一品。
實有助於禅觀。
亦有助於清規。
非獨上供以為念誦亦當時參其語句也。
智者大師忌 十一月二十四日。
天台宗主。
智者顗祖忌。
(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奈麻天台宗主。
智者大師(三稱。
接誦)。
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偈曰。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衆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衆生故。
方便現涅盤。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颠倒衆生。
雖近而不見。
衆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鹹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衆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衆僧。
俱出靈鹫山。
我時語衆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衆生恭敬信樂者。
我複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衆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鹫山。
及餘諸住處。
衆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衆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衆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衆。
我淨土不毀。
而衆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衆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衆。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颠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者五欲。
堕於惡道中。
我常知衆生。
行道不行道。
随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衆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
如來一代時教。
重賴後哲宣揚。
衆生六識癡迷。
仰藉宗師覺悟。
是以至人應化。
迹降荊州華容。
聖德預彰。
夢現香煙五彩。
神奇屢示。
品格非常。
誦法華而入定。
見靈山以俨然。
機感金陵。
就瓦棺而演法。
體翹台頂。
住金地以轉輪。
從茲教法流傳。
永劫不替。
迨至色身示寂。
五品暫居。
茲逢追遠之辰。
特設時新之供。
伏惟照鑒。
佑啟後人。
(白竟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衆齊唱雲)靈山囑累。
金口親承。
如來所遣任非輕。
三觀自昭明。
祖祖相承。
台教續千燈。
奈麻天台宗主。
智者大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諱智顗。
字德安。
姓陳。
颕川原籍。
父梁散騎益陽公陳起。
母徐氏。
一生事迹。
具見續高僧傳第二十一卷。
及别傳所載。
年六十七歲。
寂於隋開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時。
按大師讀法華。
至藥王品。
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
豁然大悟。
頓證法華三昧。
遂宗法華。
判如來一代時教。
引信解品。
以判五時化儀要之。
如來故白毫一光。
光中頓現十法界。
六度萬行。
所謂示佛知見。
早已和盤托出了也。
因衆中不悟。
舍利弗三請說法。
佛以開權顯實。
開口就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
無非為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至此如來壽量品。
徹底窮源。
為諸人道破了也。
然佛示現涅盤。
而智者亦是示現滅度。
今于追遠之辰。
上供誦此者。
正顯非唯佛祖而不涅盤。
即吾凡夫。
何曾有真生死耶。
所受生死輪回苦者。
乃妄想因緣耳。
若離妄想。
三身四智。
本是現成。
涅盤生死。
等於空花。
即此念誦。
而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
賢首法師忌 十一月十四日。
賢首宗主。
國一藏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柰麻賢首宗主。
國一法師(三稱。
接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如來出現品。
佛子。
菩薩摩诃薩應雲何知如來應正等覺般涅盤。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欲知如來大涅盤者。
當須了知根本自性。
如真如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如實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法界涅盤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虛空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法性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離欲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無相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我性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一切法性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如真如際涅盤。
如來涅盤亦如是。
何以故。
涅盤無生無出故。
若法無生無出。
則無有滅。
佛子。
如來不為菩薩。
說諸如來究竟涅盤。
亦不為彼示現其事。
何以故。
為欲令見一切如來。
常住其前。
於一念中。
見過去未來一切諸佛。
色相圓清。
皆如現在。
亦不起二不二想。
何以故。
菩薩摩诃薩。
永離一切諸想着故。
佛子。
諸佛如來。
為令衆生生欣樂故。
出現於世。
欲令衆生生戀慕故。
示現涅盤。
而實如來無有出世。
亦無涅盤。
何以故。
如來常住清淨法界。
随衆生心。
示現涅盤。
佛子。
譬如日出。
普照世間。
於一切淨水器中。
影無不現。
普遍衆處。
而無來往。
或一器破。
便不現影。
佛子。
於汝意雲何。
彼影不現。
為日咎不。
答言。
不也。
但由器壞。
非日有咎。
佛子。
如來智日。
亦複如是。
普現法界。
無前無後。
一切衆生淨心器中。
佛無不現。
心器常淨。
常見佛身。
若心濁器破。
則不得見。
佛子。
若有衆生。
應以涅盤而得度者。
如來則為示現涅盤。
而實如來。
無生無殁。
無有滅度。
佛子。
譬如火大。
於一切世間。
能為火事。
或時一處。
其火息滅。
於意雲何。
豈一切世間。
火皆滅耶。
答言。
不也。
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亦複如是。
於一切世界。
施作佛事。
或於一世界。
能事已畢。
示入涅盤豈一切世界。
諸佛如來。
悉皆滅度。
佛子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
大般涅盤。
複次佛子。
譬如幻師。
善明幻術。
以幻術力。
於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國土。
城邑聚落。
示現幻身。
以幻力持。
經劫而住。
然於餘處。
幻事已訖。
隐身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