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關燈
小
中
大
佛子。
於汝意雲何。
彼大幻師。
豈於一處。
隐身不現。
便一切處。
皆隐滅耶。
答言。
不也。
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亦複如是。
善知無量智慧方便。
種種幻術。
於一切法界。
普現其身。
持令常住。
盡未來際。
或於一處。
随衆生心。
所作事訖。
示現涅盤。
豈以一處示入涅盤。
便謂一切悉皆滅度。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盤。
複次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示涅盤時。
入不動三昧。
入此三昧已。
於一一身。
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
各出阿僧祇蓮華。
一一蓮華。
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藥。
一一華藥。
有師子座。
一一座上。
皆有如來。
結跏趺坐。
其佛身數。
正與一切衆生數等。
皆具上妙功德莊嚴。
從本願力之所生起。
若有衆生。
善根熟者。
見佛身已。
則皆受化。
然彼佛身。
盡未來際。
究竟安住。
随宜化度一切衆生。
未曾失時。
佛子。
如來身者。
無有方處。
非實非虛。
但以諸佛本誓願力。
衆生堪度。
則便出現。
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
大般涅盤。
佛子。
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
虛空界。
真如法性。
無生無滅。
及以實際。
為諸衆生。
随時示現。
本願持故。
無有休息。
不舍一切衆生。
一切剎。
一切法。
(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法師。
迹後天台。
号稱賢首。
為華嚴之宗主。
成一家之教觀。
燃一指於岐州。
佛乘誓悟。
講大乘於唐代。
左道回心。
從此十門頓啟。
五教常存。
作千秋之指南。
為萬世之師法。
茲逢圓寂之辰。
聊奉瓣香之供。
伏願。
慧燈永照。
祖印重光。
佑啟後人。
長衍宗系。
(白竟。
一拜。
歸位。
唱贊)大哉賢首。
垂範萬世髫年燃指立宏誓。
志求法源底。
懸辯離微。
着述傳勿替。
奈麻賢首宗主。
國一法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
諱法藏。
字賢首。
賜谥号。
國一。
為東土華嚴宗。
第三祖也。
俗姓康氏。
康居國人。
當唐。
貞觀十七年。
十一月初二日降誕。
與天台智者。
先後相去。
将二百年。
專宏華嚴。
經中有品名賢首。
又十首菩薩中。
有一菩薩。
亦名賢首。
故以賢首二字立字。
亦即以此立宗名也。
所立教觀。
與天台大同小異。
上供用出現品涅盤章。
取其本教。
所宗而又恰與忌事相合也。
天台用法華壽量品亦此意。
迩來諸忌。
念誦多用心經。
往生咒。
或用彌陀經。
若在凡俗靈前。
宜矣。
如諸家祖師高僧。
早已出於三界。
豈亦如凡夫之賴超度耶。
故今諸祖。
各随其宗。
而為念誦。
如達磨 祖前。
誦楞伽百八句。
取禅宗印心。
無如此百八句者。
百丈祖師。
前誦華嚴梵行品取與清規相合。
再如道宣律祖。
誦梵網偈。
蓮社遠祖誦大勢至章。
庶各家門庭。
不緻混濫。
兒孫既各明其所宗。
而諸祖之靈。
亦複增其愛樂。
義取關會。
不緻儱侗。
循名考實。
允合機宜。
雖新訂於後人。
實無悖於前哲。
諸家宗主。
既念誦有别。
於後嗣曆祖亦然。
則源源相繼。
而各有攸歸矣。
道宣律祖忌 十月初三日。
南山宗主。
道宣律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奈麻南山宗主。
道宣律祖(三稱。
接誦)。
佛說梵網經。
菩薩心地品偈曰。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計我着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從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換白雲)恭聞。
毗尼住世。
聖道镃基。
波離結集於西乾。
大師應身於東土。
宗承智首。
教啟終南。
支那共仰戒光。
震旦鹹稱律主。
感天人之侍衛。
授佛牙以表揚。
依佛制而造戒壇。
後世永賴。
随天語以集傳記。
末法鹹資。
今逢歸天之忌。
特薦精潔之羞。
伏願。
律風永振。
祖印重光。
戒香芬馥於九州。
法雨沾濡於七衆。
(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唱)波離再現。
律學中興。
南山教主震雷音。
三聚二持新。
戒海澄清。
正法永昌明 奈麻南山宗主。
道宣澄照律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
諱道宣。
字實相為震旦初興律祖。
唐高宗時。
诏敕天下寺院。
圖形塑像奉祀。
懿宗敕谥澄照聖師。
具載宋高僧傳。
第十四卷。
今上供。
念誦梵網經末偈者。
分三段。
初十六句。
乃贊獎持戒利益之義。
次二十四句。
乃觀察實相戒體之義。
後十六句。
乃勸護淨戒。
及回向自利利人之義。
願上供者。
因此念誦。
而銘于心也。
亦可誦第三十五六。
不發願誓兩戒。
見下住持章告香條。
須熟誦時省。
而自勉之。
慧遠祖師忌 八月初六日。
淨土宗主慧遠老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奈麻蓮宗初祖慧遠祖師(三稱。
接誦)。
大佛頂如來。
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
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
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
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接誦徃生咒三遍。
念佛百聲。
次誦變食咒十四遍。
甘露。
普供。
各三遍。
維那合掌。
白雲)。
恭聞。
淨業宗主。
實為遠公。
現迹雁門。
開法匡廬。
統一百二十三人。
一意西歸。
維七月二十八日。
合辭共誓。
東林社啟。
天下鹹仰其高風。
西教流芳。
萬世共沾其惠澤。
茲當蓮開吉日。
衆等敬薦心香。
伏願。
不忘本誓。
随彌陀以提攜。
普運慈航。
度衆生於安養。
(白竟。
一拜。
歸位。
唱贊)第一大願。
觀想彌陀。
四十八願度娑婆。
九品湧金波。
寶網交羅。
度衆生出愛河 奈麻淨業宗主。
遠公祖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列傳。
出高僧傳第六卷。
茲不贅。
上供誦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者。
以此篇開示。
最直截也。
幽溪釋曰。
念佛三昧者。
念佛人以心緣佛。
以佛系心。
心心相續。
無有間斷。
爾時内心不起。
外境無侵。
旋元自歸。
返流全一。
正不受諸受而得乎正受。
故稱念佛三昧也。
初立喻。
一專為憶者。
喻佛時念衆生。
如何度出三界苦也。
一人專忘者。
喻衆生唯貪五塵。
甘受六道苦也。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者。
喻佛常逢見衆生。
而衆生常不逢見佛。
此喻衆生不念佛之失也。
二人相憶者。
喻佛時念衆生。
衆生亦時念佛。
方謂二憶念深。
能如是念則生生常見佛。
土土觐如來。
故曰。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也。
次合法。
舉親喻而貼合之。
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者。
貼合一專為憶。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者。
貼合一人專忘。
此貼合不念佛之失。
次貼合念佛之得。
子若憶母者。
教以憶母之方。
當如母憶時謂念佛人。
用真切工夫。
不得一刻念世五欲。
是謂系念。
方得名為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也。
又憶佛。
是恒審思量也。
念佛。
是心注一境也。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者。
現前。
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
當來。
如臨終佛迎。
乃至花開見佛之類。
去佛不遠者。
謂念佛人。
不唯見佛。
亦去佛不遠。
不久定當成佛也。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者。
謂舉念即緣佛境。
事理圓融。
能所絕待。
所謂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苟非如此。
焉令即契無生。
不假方便。
信不誣也。
如染香人者。
喻衆生本非佛。
因念佛而頓有佛香也。
名香光莊嚴者。
蓋佛因念顯。
念因佛熏。
謂以諸佛法身之香氣。
而莊嚴乎衆生之色身也。
我本因地三句。
結自行因果相符。
今於此界三句。
乃果後利人。
既以此自度。
即以此教人。
亦以此力而攝生焉。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者。
念屬意根。
正論修處。
亦傍
於汝意雲何。
彼大幻師。
豈於一處。
隐身不現。
便一切處。
皆隐滅耶。
答言。
不也。
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亦複如是。
善知無量智慧方便。
種種幻術。
於一切法界。
普現其身。
持令常住。
盡未來際。
或於一處。
随衆生心。
所作事訖。
示現涅盤。
豈以一處示入涅盤。
便謂一切悉皆滅度。
佛子。
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大般涅盤。
複次佛子。
如來應正等覺。
示涅盤時。
入不動三昧。
入此三昧已。
於一一身。
各放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光明。
一一光明。
各出阿僧祇蓮華。
一一蓮華。
各有不可說妙寶華藥。
一一華藥。
有師子座。
一一座上。
皆有如來。
結跏趺坐。
其佛身數。
正與一切衆生數等。
皆具上妙功德莊嚴。
從本願力之所生起。
若有衆生。
善根熟者。
見佛身已。
則皆受化。
然彼佛身。
盡未來際。
究竟安住。
随宜化度一切衆生。
未曾失時。
佛子。
如來身者。
無有方處。
非實非虛。
但以諸佛本誓願力。
衆生堪度。
則便出現。
菩薩摩诃薩。
應如是知。
如來應正等覺。
大般涅盤。
佛子。
如來住於無量無礙究竟法界。
虛空界。
真如法性。
無生無滅。
及以實際。
為諸衆生。
随時示現。
本願持故。
無有休息。
不舍一切衆生。
一切剎。
一切法。
(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唯換白詞雲)。
恭聞法師。
迹後天台。
号稱賢首。
為華嚴之宗主。
成一家之教觀。
燃一指於岐州。
佛乘誓悟。
講大乘於唐代。
左道回心。
從此十門頓啟。
五教常存。
作千秋之指南。
為萬世之師法。
茲逢圓寂之辰。
聊奉瓣香之供。
伏願。
慧燈永照。
祖印重光。
佑啟後人。
長衍宗系。
(白竟。
一拜。
歸位。
唱贊)大哉賢首。
垂範萬世髫年燃指立宏誓。
志求法源底。
懸辯離微。
着述傳勿替。
奈麻賢首宗主。
國一法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
諱法藏。
字賢首。
賜谥号。
國一。
為東土華嚴宗。
第三祖也。
俗姓康氏。
康居國人。
當唐。
貞觀十七年。
十一月初二日降誕。
與天台智者。
先後相去。
将二百年。
專宏華嚴。
經中有品名賢首。
又十首菩薩中。
有一菩薩。
亦名賢首。
故以賢首二字立字。
亦即以此立宗名也。
所立教觀。
與天台大同小異。
上供用出現品涅盤章。
取其本教。
所宗而又恰與忌事相合也。
天台用法華壽量品亦此意。
迩來諸忌。
念誦多用心經。
往生咒。
或用彌陀經。
若在凡俗靈前。
宜矣。
如諸家祖師高僧。
早已出於三界。
豈亦如凡夫之賴超度耶。
故今諸祖。
各随其宗。
而為念誦。
如達磨 祖前。
誦楞伽百八句。
取禅宗印心。
無如此百八句者。
百丈祖師。
前誦華嚴梵行品取與清規相合。
再如道宣律祖。
誦梵網偈。
蓮社遠祖誦大勢至章。
庶各家門庭。
不緻混濫。
兒孫既各明其所宗。
而諸祖之靈。
亦複增其愛樂。
義取關會。
不緻儱侗。
循名考實。
允合機宜。
雖新訂於後人。
實無悖於前哲。
諸家宗主。
既念誦有别。
於後嗣曆祖亦然。
則源源相繼。
而各有攸歸矣。
道宣律祖忌 十月初三日。
南山宗主。
道宣律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奈麻南山宗主。
道宣律祖(三稱。
接誦)。
佛說梵網經。
菩薩心地品偈曰。
明人忍慧強。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間。
安獲五種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護。
二者命終時。
正見心歡喜。
三者生生處。
為諸菩薩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後世。
性戒福慧滿。
此是諸佛子。
智者善思量。
計我着相者。
不能信是法。
滅壽取證者。
亦非下種處。
欲長菩提苗。
光明照世間。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菩薩所應作。
應當次第學。
於學於無學。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戲論惡。
悉從是處滅。
諸佛薩婆若。
悉從是處出。
是故諸佛子。
宜發大勇猛。
於諸佛淨戒。
護持如明珠。
過去諸菩薩。
已於是中學。
未來者當學。
現在者今學。
此是佛行處。
聖主所稱歎。
我已随順說。
福德無量聚。
回以施衆生。
共向一切智。
願聞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一遍。
接變食甘露等。
與達祖忌同。
換白雲)恭聞。
毗尼住世。
聖道镃基。
波離結集於西乾。
大師應身於東土。
宗承智首。
教啟終南。
支那共仰戒光。
震旦鹹稱律主。
感天人之侍衛。
授佛牙以表揚。
依佛制而造戒壇。
後世永賴。
随天語以集傳記。
末法鹹資。
今逢歸天之忌。
特薦精潔之羞。
伏願。
律風永振。
祖印重光。
戒香芬馥於九州。
法雨沾濡於七衆。
(白竟。
一拜。
起具。
歸位。
舉贊。
衆唱)波離再現。
律學中興。
南山教主震雷音。
三聚二持新。
戒海澄清。
正法永昌明 奈麻南山宗主。
道宣澄照律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
諱道宣。
字實相為震旦初興律祖。
唐高宗時。
诏敕天下寺院。
圖形塑像奉祀。
懿宗敕谥澄照聖師。
具載宋高僧傳。
第十四卷。
今上供。
念誦梵網經末偈者。
分三段。
初十六句。
乃贊獎持戒利益之義。
次二十四句。
乃觀察實相戒體之義。
後十六句。
乃勸護淨戒。
及回向自利利人之義。
願上供者。
因此念誦。
而銘于心也。
亦可誦第三十五六。
不發願誓兩戒。
見下住持章告香條。
須熟誦時省。
而自勉之。
慧遠祖師忌 八月初六日。
淨土宗主慧遠老祖忌(儀同達祖忌。
先舉雲)。
奈麻蓮宗初祖慧遠祖師(三稱。
接誦)。
大佛頂如來。
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勢至法王子。
與其同倫。
五十二菩薩。
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
而白佛言。
我憶往昔。
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無量光。
十二如來。
相繼一劫。
其最後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專為憶。
一人專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
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
若衆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接誦徃生咒三遍。
念佛百聲。
次誦變食咒十四遍。
甘露。
普供。
各三遍。
維那合掌。
白雲)。
恭聞。
淨業宗主。
實為遠公。
現迹雁門。
開法匡廬。
統一百二十三人。
一意西歸。
維七月二十八日。
合辭共誓。
東林社啟。
天下鹹仰其高風。
西教流芳。
萬世共沾其惠澤。
茲當蓮開吉日。
衆等敬薦心香。
伏願。
不忘本誓。
随彌陀以提攜。
普運慈航。
度衆生於安養。
(白竟。
一拜。
歸位。
唱贊)第一大願。
觀想彌陀。
四十八願度娑婆。
九品湧金波。
寶網交羅。
度衆生出愛河 奈麻淨業宗主。
遠公祖師(三稱。
衆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宗主列傳。
出高僧傳第六卷。
茲不贅。
上供誦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者。
以此篇開示。
最直截也。
幽溪釋曰。
念佛三昧者。
念佛人以心緣佛。
以佛系心。
心心相續。
無有間斷。
爾時内心不起。
外境無侵。
旋元自歸。
返流全一。
正不受諸受而得乎正受。
故稱念佛三昧也。
初立喻。
一專為憶者。
喻佛時念衆生。
如何度出三界苦也。
一人專忘者。
喻衆生唯貪五塵。
甘受六道苦也。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者。
喻佛常逢見衆生。
而衆生常不逢見佛。
此喻衆生不念佛之失也。
二人相憶者。
喻佛時念衆生。
衆生亦時念佛。
方謂二憶念深。
能如是念則生生常見佛。
土土觐如來。
故曰。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
不相乖異也。
次合法。
舉親喻而貼合之。
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者。
貼合一專為憶。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者。
貼合一人專忘。
此貼合不念佛之失。
次貼合念佛之得。
子若憶母者。
教以憶母之方。
當如母憶時謂念佛人。
用真切工夫。
不得一刻念世五欲。
是謂系念。
方得名為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
不相違遠也。
又憶佛。
是恒審思量也。
念佛。
是心注一境也。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者。
現前。
如遠公三見聖相之類。
當來。
如臨終佛迎。
乃至花開見佛之類。
去佛不遠者。
謂念佛人。
不唯見佛。
亦去佛不遠。
不久定當成佛也。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者。
謂舉念即緣佛境。
事理圓融。
能所絕待。
所謂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苟非如此。
焉令即契無生。
不假方便。
信不誣也。
如染香人者。
喻衆生本非佛。
因念佛而頓有佛香也。
名香光莊嚴者。
蓋佛因念顯。
念因佛熏。
謂以諸佛法身之香氣。
而莊嚴乎衆生之色身也。
我本因地三句。
結自行因果相符。
今於此界三句。
乃果後利人。
既以此自度。
即以此教人。
亦以此力而攝生焉。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者。
念屬意根。
正論修處。
亦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