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關燈
攝諸根根根念佛也。

    意根若淨。

    諸根皆攝。

    故無選擇也。

    日用之間。

    唯彌陀是念。

    唯淨土是求。

    無有間斷。

    即淨念相繼也。

    如是法門。

    實超勝餘門。

    故曰入三摩地。

    斯為第一。

     開山祖忌 凡遇本寺開山老祖忌。

    及曆代祖忌。

    知客預先一日。

    通白住持已。

    即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某祖忌曰。

    大衆師是晚明早課畢。

    聞锺聲。

    齊詣像前頂禮。

    午梆上供。

     ○侍者於影堂。

    懸某祖像。

    随報供獻。

    凡果菜。

    須一二品随時者。

    所謂薦其時食也。

    設香燭茶供。

    晚課畢鳴鐘三下。

    衆集像前。

    住持拈香獻茶。

    拜已。

    維那呼展具。

    禮祖三拜。

    收具雲。

    頂禮尚尚。

    禮畢回堂。

    或有禮誦佛事。

    維那與知客預請諸師。

    懸牌已。

    通知殿主。

    鋪設經壇。

     ○次日早課畢。

    禮儀同前。

    唯開山祖。

    及嗣法師。

    午前上堂。

    餘但上供而已。

    午梆上供。

    衆集。

    住持問訊。

    拈香。

    維那舉香贊已。

    随舉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

    (三稱)衆接彌陀經。

    候住持三拜将畢。

    首座。

    西堂。

    先至住持兩邊側站。

    次兩序執每邊站六人。

    原班上下。

    近前半步。

    站齊首座。

    西堂。

    住持。

    三人八字式跪下。

    知客二人。

    侍立像傍。

    次第料理。

    接傳供獻。

    先茶。

    次筯。

    自東班序首。

    一一挨次。

    傳至首座首座端捧送住持。

    住持舉獸已。

    遞于西堂。

    一一挨次。

    傳至西班序首。

    交于知客安擺。

    其菜。

    湯。

    點。

    飯。

    悉照方丈齋欵。

    擺齊。

    兩邊起立歸位。

    候住持八拜畢。

    彌陀經方完。

    誦咒。

    及念佛百聲竟。

    住持拈香。

    說法已。

    維那白祭文。

    舉贊(文贊随名家所撰。

    茲不備)待住持奠茶。

    拜已贊畢。

    維那呼展具。

    大衆禮祖三拜。

    拜畢。

    呼頂禮和尚。

    禮畢。

    呼起具。

    各回本處。

    此唯開山。

    中興。

    嗣法。

    受業。

    (即剃度師)之禮。

    其餘諸祖。

    不設壇諷經。

    不一一跪獻供。

    但上供奠茶而已。

    然此影堂。

    須有功本寺。

    及以法住持者。

    方許入位。

    受大衆禮拜。

    非同等閑。

    其忌辰單。

    客堂。

    庫房。

    維那祖侍各貼一紙。

    庶不有誤。

     證義曰。

    此報創建之德與繼守之功。

    飲水知源。

    禮合享祀。

    不宜忘忽。

     嗣法師忌 凡遇嗣法本師忌辰。

    (獻供等事。

    已載前說。

    但此佛事。

    須住持自出己财。

    送庫司辦祭設供。

    并諷經。

    命書記具回向疏一道。

    倘不及另具。

    即依此疏式寫。

    先具鄉貫生死日期)敬惟本師。

    性生慈善。

    相絕我人。

    繼規範於叢林。

    行同百丈。

    着謀猷於禅席。

    德越萬峰。

    傳臨濟幾十幾代之心燈。

    标直指而披雲睹月。

    享降迹幾十幾年之世壽。

    謝塵勞而返樸歸真。

    今值忌辰。

    門人某甲。

    殊愧青藍之喻。

    徒承衣缽之恩。

    由是延衆。

    諷某經一日。

    申懇欵於慈尊。

    啟人天之法席。

    以此功德。

    敬申酬報。

    伏願鹫嶺峰前。

    高超妙覺之位。

    寂光土内。

    常樂非相之身。

    年月日。

    門人某甲等具疏(餘如念誦常式)。

     證義曰。

    此報傳法之恩也。

    父母生我色身。

    先師生我慧命。

    色身虛假不實。

    慧命利益無窮。

    是父母之恩固難報。

    先師之恩。

    更難報也。

    區區芹藻之薦。

    安得不留意耶。

    即如巴陵三轉語。

    為雲門作忌。

    先輩用心之厚如此。

    乃今末法之中。

    不唯忌祭。

    漫不關心。

    竟有圖於名位。

    負心忘本而另嗣他人者。

    尤可慨矣。

    禅宗秘要雲。

    五祖演禅師座下。

    有一學人。

    名開聖覺。

    初參長蘆夫鐵腳。

    久無所得。

    聞演師法道徑造席下。

    一日室中問雲。

    釋迦彌勒。

    猶是他奴。

    且道是阿誰。

    覺雲。

    胡張三。

    黑李四。

    演師然其語。

    時圓悟和尚為座元。

    師舉此語似之。

    悟雲。

    好則好。

    恐未實。

    不可放過。

    更於言下搜看。

    次日入室。

    垂問如前。

    覺雲昨日向和尚道了。

    演師雲。

    道甚麼。

    覺雲。

    胡張三。

    黑李四。

    演師雲。

    不是不是。

    覺雲。

    和尚為甚。

    昨日道是。

    演師雲。

    昨日是。

    今日不是。

    覺於言下大悟。

    覺後出世。

    住開聖。

    見長蘆法席大盛。

    乃嗣夫鐵腳。

    不原所得悟人。

    拈香時。

    忽覺胸前如搗。

    遂於痛處發癰成竅。

    以乳香作餅塞之。

    久而不愈竟卒。

    噫此辜負重恩。

    而别嗣之苦報也。

    後之學者。

    幸勿蹈此覆轍。

    又雲凄崇行錄雲。

    宋懷志。

    金華人。

    幼業講。

    因一禅者激發。

    棄講參方。

    晚至洞山。

    得法於真淨文禅師久之辭去。

    真淨囑曰。

    子禅雖逸格。

    惜緣不勝耳。

    志拜受命。

    至袁州州人請住持楊岐。

    掣肘而去遊湘上潭牧請住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於衡嶽二十餘年。

    有偈曰。

    萬機休罷付癡憨。

    蹤迹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

    幾生夢在綠蘿庵。

    晚投龍安。

    龍安。

    處之最樂堂。

    遂終老焉。

    蓮池贊曰。

    顯達人之所欲。

    遵遺命而力拒諸請。

    可不謂難乎。

    今人嗜名利。

    棄禮義。

    不請而往者紛如矣。

    尚何憶乎師命。

     剃度授經二師忌 遇剃度授經二師忌。

    (如前儀。

    亦須住持自出己财。

    送庫司辦祭。

    并諷經咒。

    唯回向疏有異)切念某甲。

    百劫于生。

    虛生浪死。

    幸蒙剃染。

    (受經則改雲慈教)得入佛門。

    (授經則改雲法門)緬維莫重之恩。

    實有難酬之歎。

    溯自曩日。

    一靈歸寂。

    沒憂海之深波。

    惟茲忌辰。

    五内凄惶。

    痛昊天之罔極。

    由是延衆。

    諷經一日。

    少申忱悃。

    伏願。

    佛日垂光。

    爍破有生之罪障。

    慈風普扇。

    吹殘無始之愆尤。

    彈指生極樂國中。

    随念坐蓮華台上。

    菩提不退。

    般若常明。

    年月日。

    不孝徒某甲具疏。

     證義曰。

    剃度與授經。

    即五種阿阇黎之前兩種也。

    此雖不得法。

    而曾從剃染。

    或授經等。

    舉此示不忘本也。

    然古之為弟子者。

    師沒而信愈堅。

    今之弟子者。

    師存而守已易況憶忌辰耶。

    良由最初出家。

    實非欲依止真師。

    決擇生死。

    蓋一時偶合而已。

    是以其心。

    見利則易。

    逢惡友惑之則易。

    瞋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

    甚而棄正入邪。

    罷僧仍俗者有之矣。

    佛法何其衰哉。

    按律中佛制。

    弟子離師。

    不得太早。

    若師實愚。

    或不守戒方許離之。

    雲栖崇行錄雲。

    唐。

    清江。

    幼悟幻泡。

    禮昙一律師為親教師。

    諷誦經法。

    觸目而通。

    識者曰。

    此缁門千裡駒也。

    嘗與師稍忤。

    舍而遊方。

    遍曆法筵自責曰。

    天下行半。

    如我本師者。

    鮮矣。

    乃回師所。

    當僧集時。

    負荊唱言。

    清江。

    再投和尚。

    唯願攝受。

    時一師诟罵。

    清江雨淚忏謝曰。

    前念無知。

    後心有悟。

    望和尚大。

    慈施與歡喜。

    求哀再四。

    律師憫之。

    遂為師資如初。

    一師沒。

    谒忠國師。

    得傳心要焉。

    蓮池贊曰。

    舍聖賢而知非。

    當诟罵而不退。

    可謂明且誠矣。

    終傳心印。

    不有由乎。

    彼淺信之流。

    小嫌則長往不返。

    微呵則銜恨不忘。

    空遇明師。

    竟有何益。

    如逢帝主。

    不獲一官。

    惜哉。

     (附)父母忌 (父母之忌。

    儀稍不同。

    惟是我親。

    非關衆也。

    住持預日命侍者。

    送祭儀於庫房。

    代辦祭筵。

    若舉念誦。

    侍者即白維那客堂。

    客堂即挂牌。

    牌雲)明日堂頭和尚。

    為父諱日追薦。

    (或母忌。

    誕曰随改)諷某經一日。

    請經師幾位。

    開列於左。

     (某某)師(某某)師(晚課上殿時。

    住持命侍者。

    於方丈左傍設供位。

    具香花燈茶。

    供於牌前已。

    晚課回堂。

    住持獨自徃山門外。

    随向俗家方位。

    運心默召雲。

    我釋男某甲。

    明日逢嚴父。

    或慈母。

    諱日之忌。

    是以今於寺中設位供奉。

    唯願我父我母。

    以不思議。

    天性相關。

    應時知覺。

    即知我男。

    在此啟請。

    随請而來。

    懇禱之至。

    應三請請時。

    應觀想父母形容音聲。

    俨若随請而來。

    想父母來已。

    即默雲。

    我父我母相偕進寺來。

    想已。

    随即進寺。

    到設位前四揖。

    拈香。

    獻茶。

    想父母俨然坐已。

    歡喜快樂。

    再四揖而退。

    是夜。

    住持自用蒲團。

    坐在設位下邊。

    默念地藏菩薩聖号萬聲。

    次日早課畢。

    住持一人。

    仍向設位拈香。

    獻茶。

    午梆上供。

    即煩誦經幾位諸師。

    到設位前上供。

    儀與前同。

    而不一一跪獻奉。

    亦不行禮。

    設拜。

    待說法竟。

    舉贊回向已。

    維那雲。

    頂禮和尚。

    各回本處。

    至晚念誦畢。

    回向如常。

    向佛白薦疏一通雲)伏以。

    釋天調禦覺海導師。

    琅函三藏靈文。

    金地六和上士。

    敢傾私慕之誠。

    仰渎圓明之鑒。

    (續入俗居鄉貫雲雲)祠下居住。

    奉佛誦經薦父。

    (或薦母)比丘(某甲)。

    專為追薦先考(某某)府君一位之靈。

    (若母。

    改先妣某氏某孺人。

    或父母雙薦。

    二人名并用)是日至心拈香。

    歸命兩土化主。

    彌陀釋迦。

    極樂國中。

    諸佛聖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

    伏為先考(某某)。

    享壽幾十幾歲。

    原命(某某)。

    相(某)月(某)日(某)時受生。

    大限殁于(某)年月日時去世。

    (或薦母或雙薦。

    随改)切念嚴君(為母改雲慈親雙薦改雲父母)德重。

    若泰山之彌高。

    養育恩深。

    似滄海之難量。

    不幸早經見背。

    未報捐埃。

    日月交馳。

    光陰易邁。

    茲今本月(某)日。

    俄臨幾周忌辰。

    仰憑大覺之功。

    上酬劬勞之德。

    由是延僧幾員。

    念誦(某)經幾部。

    用資雲程。

    早離幽趣。

    伏願。

    已在人天者。

    轉增五福。

    任意逍遙。

    未離諸趣者。

    超升九品。

    随心自在。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誦經薦親回向文疏。

    年月日。

    比丘(某甲)具疏(事畢。

    住持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