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

關燈
侍者。

    代謝誦經諸師)。

     證義曰。

    此報父母養育之恩。

    及聽許出家之恩也。

    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說四恩。

    而父母恩為第一。

    梁皇忏法雲。

    次複應須思念父母養育之恩。

    懷抱乳哺。

    愛重情深。

    甯自危身。

    安立其子雲雲。

    佛言。

    天下之恩。

    莫過父母。

    夫舍家人。

    未能得道。

    唯勤學業。

    為善莫廢積德不止。

    必能感報劬勞之恩。

    又言。

    其中若有父母。

    少便孤背。

    難可再遇。

    空想悠然。

    既未得神通天眼。

    不知父母舍報神識。

    更生何道。

    唯當競設福力。

    追而報恩。

    為善不止。

    功成必緻。

    經言。

    為亡人作福。

    如饷遠人。

    若生人天。

    增益功德。

    若處三途。

    或在八難。

    永離衆苦。

    若具真信。

    受正法教。

    即得超悟七世父母。

    曆劫親緣。

    憂畏悉除。

    同得解脫。

    是為智者。

    至慈至孝。

    最上報恩。

    據此。

    則作法追薦。

    遵佛訓也雲栖崇行錄雲。

    梁。

    法雲。

    陽羨人。

    七歲出家。

    為莊嚴寺寶亮弟子。

    隽朗英秀。

    於妙音寺。

    開講法華維摩二經。

    學者輻辏。

    性誠孝。

    勞於色養。

    居母憂。

    毀瘠過禮。

    累日不食旻法師謂曰。

    聖人制禮。

    賢者俯就。

    不肖者豉及。

    且毀不滅性。

    尚出儒宗。

    況佛有至言。

    欲報生恩。

    近則時奉顔儀。

    遠則啟發菩提。

    以導神識。

    宜速思遠理。

    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

    同於細近。

    雲乃割哀。

    微進饘粥。

    蓮池贊曰。

    曾子之母死。

    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日。

    即雲公之居喪。

    雖曾子。

    何加焉。

    語曰。

    釋氏棄其親。

    豈理也哉。

    又曰。

    後周。

    道丕。

    長安貴胄裡人。

    唐宗室也。

    七歲出家。

    十九值駕幸洛京。

    長安焚蕩。

    乃負母入華山。

    安止岩穴。

    時谷湧貴。

    丕自辟谷。

    惟乞食供母。

    母問食未。

    恐傷母意。

    必曰已齋。

    母曰。

    汝父霍山戰沒。

    骨暴霜露。

    能收取歸葬乎。

    遂往霍山。

    拾聚白骨。

    晝夜誦經。

    咒之曰。

    昔人精誠所感。

    滴血認骨。

    願群骨之中。

    有動轉者。

    即吾父遺骸也。

    一心注想。

    目不輕舍。

    數日間。

    有髑髅從骨聚躍出。

    搖曳良久。

    丕躄踴抱持。

    赍歸見母。

    是夜母夢夫歸。

    明晨骨至。

    人以為孝感所緻。

    後應制論道。

    多居元席。

    朝野歸重。

    蓮池贊曰。

    絕粒而饷母饑。

    誦經而獲父骨。

    可謂大孝。

    兼乎存殁。

    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

    嗚呼異哉。

    其次如僧道紀。

    母必親供。

    陳尊宿。

    織蒲供母等。

    釋氏之孝其親。

    反過於世人。

    傳記所載。

    蓋曆有明征。

    今猶有病釋氏無親者。

    三種不才僧之罪也。

    安享十方之供。

    而不念其親者。

    一也。

    高坐閑暇而俾其親勞力如工仆者。

    一也。

    割愛出家。

    而别禮他人為父母者。

    三也。

    生既如此。

    死不薦悼。

    無庸言矣。

    忘本至斯。

    尚何望其振興佛法乎。

     禮塔 凡新正(除夕。

    冬至。

    随改)禮塔。

    期定。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早粥後。

    (或小食後)聞锺聲。

    大衆師各搭衣持具。

    齊詣諸祖塔前禮塔。

     ○即命照客。

    通知塔主。

    灑掃諸塔前後。

    及路徑。

     ○時至。

    知客鳴大锺三下。

    禅堂開小靜。

    内外大衆塔衣持具。

    在殿前候齊。

    依次序徐至開山祖塔前。

    班次站定。

    塔主燃香燭已。

    住持拈香。

    三拜。

    繞塔三匝。

    再拈香。

    大衆合班。

    展四折具。

    鳴引磬。

    住持同禮塔三拜。

    收具。

    問訊。

    分班。

    次至某祖塔。

    某祖塔。

    俱如前禮。

    唯普同塔。

    住持不去。

    監院拈香。

    禮畢而回。

    若路遙。

    或天雨。

    在影堂集衆。

    禮祖九拜。

    候天晴擇日。

    住持與兩序執事補禮。

    以便巡查蔭木無損。

    塔地無傷。

     設斛普薦 清明節。

    (中元節或)正日。

    (或先一日)晚。

    設放普薦祀祖斛食。

    所有設位開列於左。

    (一)本寺堂上。

    開山老祖。

    上某下某禅師。

    次及中興某某禅師。

    并諸曆代住持。

    諸祖之位。

    (此是正中一行。

    兩邊附列祖名。

    下皆同此)(二)本寺兩序。

    先賢後哲。

    有功權執。

    及諸能執諸位覺靈之位。

    (三)本寺列執。

    并及先亡後化。

    諸比邱衆。

    次及諸沙彌輩覺靈之位。

    (四)本寺同居各剃度師。

    及壇上十師。

    并引禮衆。

    已故覺靈之位。

    (五)本寺一派。

    先遠至今。

    在外法眷。

    及剃度派。

    并諸眷屬覺靈之位。

    (六)現前同居。

    缁素大衆。

    各人已故二親(男公處士。

    女氏孺人)之位。

    (七)本寺舍基。

    諸舍田地。

    及諸捐助。

    一切檀那。

    (男公處士。

    女氏孺人)之位。

    (八)本寺開山。

    從古至今。

    在冥途者。

    受戒歸依。

    居家弟子。

    并諸護法(男公處士。

    女氏孺人)之位。

    (九)本寺地主。

    異姓先靈。

    前後左右。

    遠近高鄰(男公處士。

    女氏孺人)之位。

    (十)本寺近事。

    先遠至今。

    傭工淨人。

    執勞運力。

    諸方處士之位。

    (以上十位中。

    從六至九。

    應男女另立位。

    使靈各便。

    亦順世出世間之大禮。

    不得合寫合供。

    以亂禮體。

    蓋陰陽一緻也。

    次附疏一通)伏以。

    大士興緣。

    廣設冥陽之會。

    阿難啟教。

    宏開甘露之門。

    天人鬼畜。

    鹹從個裡超升。

    缁素宗親。

    盡向此中解脫。

    爰有大清國。

    某省某府某縣某寺。

    秉釋迦如來遺教奉行主修祀祖法事沙門某甲。

    今據本寺年例。

    每逢清明佳節。

    (餘時随改)設斛普薦。

    祀祖後裔。

    住持某甲。

    監院比邱某甲。

    暨在寺衆僧人等。

    是日至心拈香。

    歸命瑜伽會主。

    釋迦文佛。

    顯密會上。

    諸佛聖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

    切念衆等。

    叨父生母育之巨恩。

    賴師傅施護之洪德。

    既年例而資濟。

    亦時屆而凄怆。

    願承甘露之緣。

    長潤冥泉之渴。

    均資法喜。

    齊上蓮舟。

    由是謹於本月幾日。

    屆當某節之辰。

    先於今夜設壇。

    如法普薦。

    伏願。

    化佛來迎。

    諸慈垂照。

    放光接河沙餓鬼。

    統歸平等法筵。

    施食周六道四生。

    受用無邊佛事。

    釋氏宗派固不饑虛。

    儒門善信。

    頓沾利樂。

    同登淨土。

    鹹感蓮胎。

    回此功德。

    陰超陽泰。

    恭請三寶(雲雲)。

     ○時至。

    香燭供果等。

    皆齊備已。

    法師在施食壇前。

    舉贊起香。

    舉佛号。

    随表白同至孤魂台前。

    法師拈香。

    三問訊。

    誦往生咒三遍已。

    念 奈麻面然大士菩薩。

    (三稱已。

    合掌對大士立。

    白文雲)淨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仰白面然大士統領法界六道。

    九種十類孤魂。

    自他先亡家親眷屬等衆。

    (法師一問訊雲)唯願同承三寶力。

    各悟一真心。

    虛靈不昧。

    飽餐法味於斯時。

    業識無羁。

    迥脫塵勞於永劫。

    如斯利益。

    唯神導引。

    (白已。

    衆同唱贊雲)孤魂佛子。

    莫住泉鄉。

    少随法水悟真常。

    直下自承當。

    返照回光。

    何處不天堂。

    (贊畢)念佛諸設位前。

    各各上香問訊已。

    仍歸壇前。

    并照常例(施食辯訛。

    見下住持章。

    施食條證義)。

     證義曰。

    普薦之義。

    以父母師長等。

    不能盡出三界。

    故有資於薦拔。

    於清明中元順俗而行。

    所以開死者之神識。

    而盡生人之孝義也。

    至若供雖不豐。

    務存精潔。

    所謂事死如事生也。

    孔子曰。

    菲飲食而緻孝乎鬼神。

    觀夫緻孝之言。

    則自奉雖儉。

    祭祀必豐可知矣。

    近時頻見僧俗。

    以人所不堪食者供之。

    無孝敬之意。

    招亵慢之愆。

    恒用慨然。

     掃塔 清明節。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清明掃塔。

    大衆師聞锺聲。

    搭衣持具。

    齊詣塔前上供 (即命塔主。

    灑掃諸塔前後。

    及諸路徑)知客上方丈。

    請問住持時分。

    定時已。

    即通知維那。

    庫房。

    正清明日。

    早課畢。

    鳴鐘三下。

    祖堂禮祖。

    或住持說小參。

    或命班首秉拂。

    候方丈傳牌施行。

    早粥後。

    祖堂。

    影堂檀那祠堂。

    皆先上供。

    小食後掃塔。

    及土地堂。

    并孤魂壇上供。

    (塔主取供。

    見下兩序章。

    執事條中說)時至。

    知客鳴大锺。

    乃至住持拈香禮儀。

    俱見禮塔條說。

    三拜畢。

    住持執帚掃塔頂。

    次至塔基已。

    放帚。

    轉身下階。

    至供桌再拈香。

    維那舉香雲蓋三稱。

    接念奈麻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三稱。

    次誦心經等上供。

    祖侍跪獻。

    供畢。

    住持說法。

    (唯開山塔。

    及嗣法師塔。

    說法。

    餘皆随宜)說畢。

    結贊已。

    衆向上展具。

    鳴引磬三拜已。

    起具。

    問訊分班。

    次至某塔。

    儀式同前。

    至最後塔畢。

    大衆往普同塔。

    住持回寺。

    監院拈香拜掃。

    衆誦彌陀經全卷。

    往生咒三遍等。

    上供末。

    結唱蓮池海會贊畢。

    衆三拜。

    往土地堂。

    及孤魂台上供而回。

    (或列祖塔多。

    或遠。

    另日住持。

    與兩序執事。

    再掃上供。

    大衆不去)如本支。

    或戒子。

    或剃度。

    由别處來掃塔。

    客堂接待。

    問其尊卑。

    若在住持之長。

    行尊宿禮。

    (見下住持章。

    尊宿條說)若同輩已下。

    通白住持。

    及庫房維那。

    請定時已。

    供儀備齊。

    掃搭上供等儀。

    與前同。

    仍請大衆念誦。

    住持陪掃。

    或唯掃一塔。

    二塔。

    随其本人所宜。

    或彼辭衆。

    不須念誦。

    或辭住持。

    不敢煩勞。

    俱聽其便。

    尊宿禮儀。

    行止随宜。

    知客俱當預先問明。

     證義曰。

    禮塔。

    掃塔。

    皆時敬祖先。

    看塔石之堅壞。

    閱蔭木之損益。

    上妥祖靈。

    下安常住。

    甚有關系。

    不可忽也。

    近時多廢此舉。

    匪唯忘本。

    更慮祖蔭有虧。

    即常住有事。

    儒釋有别。

    祭掃禮同。

    多見常住不幸。

    人口不安。

    皆由不勤祭掃。

    祖靈不妥之所緻也。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