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唐洪州百丈山沙門 懷海 集編
清古杭真寂寺苾刍 儀潤 證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報本章第三
述曰。
霅溪仁嶽大師嘗雲。
儒家者流。
有終身之憂者。
考妣遠日之謂也。
釋氏子。
豈不然乎。
彼所以思生我劬勞之親。
此所以懷度我慈悲之父。
其德罔極。
其孝攸同。
觀夫夙世。
出家之徒。
具沙門之。
形奉釋迦之姓。
至佛涅盤日。
不能齋莊緻禮者。
衆矣。
予竊傷之。
觀師此言。
其所以警吾徒者甚至是即清規中。
報本一章之意也。
涅盤如是。
降誕亦然。
涅盤。
盡追遠之誠。
降誕。
慶昙華之現故同入報本。
其意深矣。
至如藥師。
彌勒。
文殊普賢。
觀音。
勢至。
地藏。
準提。
誕辰儀軌。
亦附列者。
以諸佛菩薩。
悲願宏深。
舉世所共欽故。
釋迦佛誕 四月初八日。
佛誕。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本師釋迦文佛。
降誕之辰。
是晚。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搭衣。
持具。
齊詣大殿禮佛。
(是晚二闆。
鳴鐘三下。
衆集住持拈香。
維那唱香贊畢。
呼)展具。
(舉贊佛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偈畢。
唱)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十二拜或數十拜)文殊。
彌勒。
十方諸佛。
十方菩薩(各三拜)三皈依(畢。
三拜。
回堂。
正日早課。
祝 聖。
乃至上方丈說法。
儀。
與 聖節同。
早課畢客堂挂牌牌雲)午前。
啟請上堂。
午飯後。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
稱揚聖号。
浴佛。
伏願。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粥後二闆。
上堂。
儀軌見住持章。
是日午梆。
大殿上供如常儀。
止靜後。
鳴大鐘三下。
大衆齊詣殿前。
庫司嚴設花亭。
中供佛降生為悉達太子小像。
於香湯盆内。
安二小杓。
佛前一切供器。
俱移量他處。
以便浴佛。
即餘聖像。
是日俱沐浴。
衆集。
維那舉香贊住持拈香拜已。
維那至中。
拈香展具。
三拜已。
歸位喝雲)釋迦如來。
(二稱)九龍吐水。
灌沐金軀。
(維那一唱。
大衆齊和已。
維那舉咒。
大衆齊音同持) 唵。
旖暮伽。
廢噜者娜。
摩诃畝陀啰摩抳。
缽頭麼。
入縛攞。
跛啰襪亸野[合*牛]。
(衆持七遍已。
住持浴亭中太子降生像。
大衆散位。
各浴一佛。
或二三人共沐一像。
凡浴佛人。
各自帶缽帚淨布取水浴時。
口誦咒曰)。
唵。
底沙底沙。
僧伽。
娑诃。
(念到浴完。
乃止。
大衆各歸本位。
維那長跪。
合掌。
高聲白安位文雲) 恭聞。
法身現相。
祥光霭淨飯之宮。
化佛應真瑞氣擁迦維之國。
金軀生處。
便能一手指天。
寶體浴時遂感九龍吐水。
四方遍顧。
七步成蓮。
稱上下之獨尊。
受人天之交贊。
不戀王宮富貴。
直趣雪嶺修行。
十九學道出家。
三十降魔成佛。
演經至五千餘卷。
住世於八十多年。
開三乘方便之門。
導七趣菩提之路。
憶昔周昭王甲寅。
二十四載。
我佛降臨。
當今 大清朝之幾十幾年。
真風遠被。
衆等荷生成之德。
今辰竭慶賀之誠。
冰潔道場。
雲臻梵侶。
金盆高捧。
喜觀悉達太子之金容。
聖水頻傾。
仰見摩耶夫人之聖德。
欲觐我佛之光輝。
須仗雷音之唱和。
(維那白竟。
舉偈。
衆和)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毗藍園内降生時。
龍與諸天鹹灌沐。
如來所有吉祥事。
我今灌沐亦如是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衆生令離垢。
同證如來淨法身。
香花燈塗妙莊嚴。
供養如來法報化。
唯願慈悲受供養。
窮未來際作佛事。
(衆唱。
和畢。
将佛聖像。
各歸本位。
安妥。
維那唱獻寶座。
大衆齊和)衆寶莊嚴微妙座。
諸珍間錯作花台。
準教加持将奉獻。
唯願。
慈悲哀納受。
唵。
旖暮伽。
缽頭摩。
遜娜隸。
馱羅馱羅抳。
漫拏隸吽。
(三遍。
念畢。
将一切供物器皿。
仍歸佛座前已。
維那舉供養偈。
衆同作梵。
唱誦雲)。
願此香花燈遍滿十方界。
供養佛法僧。
受用作佛事 唵。
誐誐曩三婆縛。
伐日啰斛。
(三遍畢。
衆唱贊)。
九龍吐水。
沐浴金身。
天上天下獨為尊。
七步寶蓮生。
威德光明。
法界永沾恩。
奈麻吉祥會菩薩摩诃薩(三稱回向偈雲)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證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三歸依竟。
各回本處是日念誦浴佛經忏如無。
用他忏代挂念誦牌及設壇。
如常。
聯句附後)。
功圓萬德。
位證一乘。
是天中天。
上無二上。
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成佛頂佛。
尊唯獨尊(佛前)。
本以迹彰。
首群靈而成正覺。
機因時應。
從五濁而示降生(山門)。
○脫珍服。
着敝衣。
扇真風於末世。
舍化城。
登寶所。
揭慧日於中天(大殿檐下)。
○無佛無魔。
剎剎宣揚正法。
非垢非淨。
塵塵灌沐金軀(經忏堂外)。
證義曰。
迩來僧坊。
但供太子降生之像。
未聞浴佛之舉。
殊為缺典。
浴(佛經)出(明清)藏(才知)字函。
準經所說。
先作方壇。
中以淨泥。
和香水作。
日卓一張。
敷浴床座上安浴盆。
盆内安小浴床。
床上供悉達太子像。
人各以二指。
取少許水浴佛。
口誦偈咒。
浴佛之水。
各自洗頭。
名吉祥水。
浴竟用棉拭潔。
仍供座上雲雲。
此之佛事。
包括如來一代時教。
今備錄源委。
以示初學。
按天竺。
分東南西北中五大國。
佛生中天竺迦維國。
帝皇家。
姓剎帝利。
氏瞿昙。
梵語瞿昙。
此翻甘蔗。
其始祖王仙。
為獵人射死。
血入地生甘蔗二本。
日炙開。
一生男。
号甘蔗王。
一生女。
善賢妃。
生子作轉輪王。
以日炙。
又名日種。
傳七百世。
至淨飯王。
佛以累劫。
功行滿足。
從兜率天。
降神皇宮。
于摩耶夫人腹。
時。
周昭王二十四生。
或謂二十六年甲寅歲。
四月八日生。
名薩婆悉達。
七日。
母升忉利。
賴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養。
至一十九歲。
踰城。
往跋伽仙林中。
取劍斷發。
脫身寶衣。
從獵師貿袈裟為比丘。
參學仙人數處。
複北渡恒河。
至伽阇山靜坐。
六年苦行。
日食一麻一麥。
以續精氣複自念。
若以羸身而取道者。
彼外道。
則言自饑。
是涅盤因。
乃浴于尼連河。
受牧女乳糜。
至菩提樹下。
釋提桓因。
以吉祥草敷坐。
跏趺於上。
自誓。
若不成道。
不起于座。
魔王波旬。
欲伽迫害。
百計不能少撓。
作是言曰。
汝今宜可速起還宮若不爾者。
當持汝足。
擲大海外。
爾時菩薩。
如師子王。
心無驚畏。
告言波旬。
汝曾供養一辟支佛。
受八戒齋。
由斯福故。
得為天王。
然我已於阿僧祇劫。
具足成就難行苦。
行。
大地未有如針鋒許。
非吾昔日修苦。
行處。
假使魔衆。
如恒河沙。
不能傾動我之一毛。
雲何汝今。
欲以吾身擲大海外。
魔複言曰。
我於往昔。
施辟支佛。
得為天王。
斯事可明。
今汝所說。
以何為證。
於是菩薩伸手指地曰。
此知我。
爾時地神。
從金剛際。
踴身而出。
合掌白言。
誠如尊教。
有此地來。
我為其神。
此地無有如針鋒許。
非是菩薩本行之處。
魔聞斯言。
颠倒而堕作禮悔罪而去。
破魔軍已。
二月八日。
明星出時。
豁然大悟。
得無上道。
成最正覺。
世傳以臘八日。
謂周正建子故。
時年三十歲矣。
於摩竭提國。
阿蘭若菩提場中。
為大。
乘菩薩演說華嚴。
小乘不見不聞。
猶如聾瞽。
以梵釋勸請。
乃詣鹿苑。
為憍陳如等五人。
說四谛法。
及人天因果。
曆十二年。
時四十二歲。
至方等會上。
以大乘教。
轉大法輪。
說六度法。
淘汰弟子。
說維摩楞伽等經。
曆八年。
佛五十歲。
多說般若。
淘汰執情。
又二十二年。
時佛七十二歲。
說法華經。
乃至八年。
以諸弟子。
皆可任重。
授記作佛。
方暢本懷。
為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
時佛七十九歲。
将示涅盤。
先往仞利天。
為母說法。
佛姨母大愛道等。
五百比邱尼。
舍利佛。
目犍連等。
七萬阿羅漢。
不忍見佛涅盤。
同時入滅。
至次年二月十五日。
佛在拘屍那城外。
涅盤時至。
十界悉集。
各獻妙供。
佛俱不受。
最後純陀獻供。
佛受之。
為諸比邱。
說常樂。
我淨。
及敕依戒為師。
依四念處住。
複言。
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當為汝等。
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
又以阿難在娑羅林外。
為魔所娆。
乃敕文殊雲。
阿難吾弟。
給事我來。
二十餘年。
得八不思議。
聞法受持。
如水注器。
欲令受持是涅盤經。
文殊奉敕。
以咒降魔。
攝阿難歸。
佛言。
有梵志須跋陀羅。
年百二十。
未舍憍慢。
汝可告之。
如來中夜。
當般涅盤。
即與同回。
聞佛說法。
得阿羅漢。
佛告大衆。
自我得道。
度憍陳如。
最後度須跋陀羅。
吾事究竟。
二月十五日夜中。
說遺教經。
複伸告誠。
汝等比邱。
於我滅後。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
如我住世無異雲雲。
即在雙樹下。
右脅而卧。
寂然無聲。
入次第定。
順逆出入。
共二十七反。
三回告大衆。
以大般。
若真空實相為本源。
便般。
涅盤。
弟子阿那律。
升忉利天。
告摩耶夫人。
自天而下。
世尊起棺。
說法慰母。
複語阿難。
當知我為後世不孝衆生故。
從金棺出。
問訊於母。
至七日。
迦葉。
出定。
知佛涅盤。
與五百弟子。
自耆阇崛山步行至。
悲哽作禮。
佛現雙足出棺。
時已二七日。
人天等各持香木。
至茶毗所。
化火自焚。
七日乃盡。
衆收舍利。
滿八金壇。
阿阇世等八國王。
共争奪舍利。
後聽谏止。
八國各請一金壇。
回國供養。
至一百年後。
阿育王複收諸舍利。
敕諸神力。
一夜造成八萬四千塔。
每一塔。
藏一舍利。
複敕羅漢耶舍尊者。
放八萬四千光。
随光分送舍利塔。
人天八部。
悉皆分遍。
我震旦國。
考古相傳。
有十九塔。
今最靈着者。
甯波阿育王寺。
一塔也。
佛成道(他本凡佛菩薩前上供。
皆唱香贊
霅溪仁嶽大師嘗雲。
儒家者流。
有終身之憂者。
考妣遠日之謂也。
釋氏子。
豈不然乎。
彼所以思生我劬勞之親。
此所以懷度我慈悲之父。
其德罔極。
其孝攸同。
觀夫夙世。
出家之徒。
具沙門之。
形奉釋迦之姓。
至佛涅盤日。
不能齋莊緻禮者。
衆矣。
予竊傷之。
觀師此言。
其所以警吾徒者甚至是即清規中。
報本一章之意也。
涅盤如是。
降誕亦然。
涅盤。
盡追遠之誠。
降誕。
慶昙華之現故同入報本。
其意深矣。
至如藥師。
彌勒。
文殊普賢。
觀音。
勢至。
地藏。
準提。
誕辰儀軌。
亦附列者。
以諸佛菩薩。
悲願宏深。
舉世所共欽故。
釋迦佛誕 四月初八日。
佛誕。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本師釋迦文佛。
降誕之辰。
是晚。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搭衣。
持具。
齊詣大殿禮佛。
(是晚二闆。
鳴鐘三下。
衆集住持拈香。
維那唱香贊畢。
呼)展具。
(舉贊佛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偈畢。
唱)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十二拜或數十拜)文殊。
彌勒。
十方諸佛。
十方菩薩(各三拜)三皈依(畢。
三拜。
回堂。
正日早課。
祝 聖。
乃至上方丈說法。
儀。
與 聖節同。
早課畢客堂挂牌牌雲)午前。
啟請上堂。
午飯後。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齊詣大殿前。
稱揚聖号。
浴佛。
伏願。
佛日增輝。
法輪常轉(粥後二闆。
上堂。
儀軌見住持章。
是日午梆。
大殿上供如常儀。
止靜後。
鳴大鐘三下。
大衆齊詣殿前。
庫司嚴設花亭。
中供佛降生為悉達太子小像。
於香湯盆内。
安二小杓。
佛前一切供器。
俱移量他處。
以便浴佛。
即餘聖像。
是日俱沐浴。
衆集。
維那舉香贊住持拈香拜已。
維那至中。
拈香展具。
三拜已。
歸位喝雲)釋迦如來。
(二稱)九龍吐水。
灌沐金軀。
(維那一唱。
大衆齊和已。
維那舉咒。
大衆齊音同持) 唵。
旖暮伽。
廢噜者娜。
摩诃畝陀啰摩抳。
缽頭麼。
入縛攞。
跛啰襪亸野[合*牛]。
(衆持七遍已。
住持浴亭中太子降生像。
大衆散位。
各浴一佛。
或二三人共沐一像。
凡浴佛人。
各自帶缽帚淨布取水浴時。
口誦咒曰)。
唵。
底沙底沙。
僧伽。
娑诃。
(念到浴完。
乃止。
大衆各歸本位。
維那長跪。
合掌。
高聲白安位文雲) 恭聞。
法身現相。
祥光霭淨飯之宮。
化佛應真瑞氣擁迦維之國。
金軀生處。
便能一手指天。
寶體浴時遂感九龍吐水。
四方遍顧。
七步成蓮。
稱上下之獨尊。
受人天之交贊。
不戀王宮富貴。
直趣雪嶺修行。
十九學道出家。
三十降魔成佛。
演經至五千餘卷。
住世於八十多年。
開三乘方便之門。
導七趣菩提之路。
憶昔周昭王甲寅。
二十四載。
我佛降臨。
當今 大清朝之幾十幾年。
真風遠被。
衆等荷生成之德。
今辰竭慶賀之誠。
冰潔道場。
雲臻梵侶。
金盆高捧。
喜觀悉達太子之金容。
聖水頻傾。
仰見摩耶夫人之聖德。
欲觐我佛之光輝。
須仗雷音之唱和。
(維那白竟。
舉偈。
衆和)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毗藍園内降生時。
龍與諸天鹹灌沐。
如來所有吉祥事。
我今灌沐亦如是我今灌沐諸如來。
淨智莊嚴功德聚。
五濁衆生令離垢。
同證如來淨法身。
香花燈塗妙莊嚴。
供養如來法報化。
唯願慈悲受供養。
窮未來際作佛事。
(衆唱。
和畢。
将佛聖像。
各歸本位。
安妥。
維那唱獻寶座。
大衆齊和)衆寶莊嚴微妙座。
諸珍間錯作花台。
準教加持将奉獻。
唯願。
慈悲哀納受。
唵。
旖暮伽。
缽頭摩。
遜娜隸。
馱羅馱羅抳。
漫拏隸吽。
(三遍。
念畢。
将一切供物器皿。
仍歸佛座前已。
維那舉供養偈。
衆同作梵。
唱誦雲)。
願此香花燈遍滿十方界。
供養佛法僧。
受用作佛事 唵。
誐誐曩三婆縛。
伐日啰斛。
(三遍畢。
衆唱贊)。
九龍吐水。
沐浴金身。
天上天下獨為尊。
七步寶蓮生。
威德光明。
法界永沾恩。
奈麻吉祥會菩薩摩诃薩(三稱回向偈雲)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證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三歸依竟。
各回本處是日念誦浴佛經忏如無。
用他忏代挂念誦牌及設壇。
如常。
聯句附後)。
功圓萬德。
位證一乘。
是天中天。
上無二上。
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
成佛頂佛。
尊唯獨尊(佛前)。
本以迹彰。
首群靈而成正覺。
機因時應。
從五濁而示降生(山門)。
○脫珍服。
着敝衣。
扇真風於末世。
舍化城。
登寶所。
揭慧日於中天(大殿檐下)。
○無佛無魔。
剎剎宣揚正法。
非垢非淨。
塵塵灌沐金軀(經忏堂外)。
證義曰。
迩來僧坊。
但供太子降生之像。
未聞浴佛之舉。
殊為缺典。
浴(佛經)出(明清)藏(才知)字函。
準經所說。
先作方壇。
中以淨泥。
和香水作。
日卓一張。
敷浴床座上安浴盆。
盆内安小浴床。
床上供悉達太子像。
人各以二指。
取少許水浴佛。
口誦偈咒。
浴佛之水。
各自洗頭。
名吉祥水。
浴竟用棉拭潔。
仍供座上雲雲。
此之佛事。
包括如來一代時教。
今備錄源委。
以示初學。
按天竺。
分東南西北中五大國。
佛生中天竺迦維國。
帝皇家。
姓剎帝利。
氏瞿昙。
梵語瞿昙。
此翻甘蔗。
其始祖王仙。
為獵人射死。
血入地生甘蔗二本。
日炙開。
一生男。
号甘蔗王。
一生女。
善賢妃。
生子作轉輪王。
以日炙。
又名日種。
傳七百世。
至淨飯王。
佛以累劫。
功行滿足。
從兜率天。
降神皇宮。
于摩耶夫人腹。
時。
周昭王二十四生。
或謂二十六年甲寅歲。
四月八日生。
名薩婆悉達。
七日。
母升忉利。
賴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乳養。
至一十九歲。
踰城。
往跋伽仙林中。
取劍斷發。
脫身寶衣。
從獵師貿袈裟為比丘。
參學仙人數處。
複北渡恒河。
至伽阇山靜坐。
六年苦行。
日食一麻一麥。
以續精氣複自念。
若以羸身而取道者。
彼外道。
則言自饑。
是涅盤因。
乃浴于尼連河。
受牧女乳糜。
至菩提樹下。
釋提桓因。
以吉祥草敷坐。
跏趺於上。
自誓。
若不成道。
不起于座。
魔王波旬。
欲伽迫害。
百計不能少撓。
作是言曰。
汝今宜可速起還宮若不爾者。
當持汝足。
擲大海外。
爾時菩薩。
如師子王。
心無驚畏。
告言波旬。
汝曾供養一辟支佛。
受八戒齋。
由斯福故。
得為天王。
然我已於阿僧祇劫。
具足成就難行苦。
行。
大地未有如針鋒許。
非吾昔日修苦。
行處。
假使魔衆。
如恒河沙。
不能傾動我之一毛。
雲何汝今。
欲以吾身擲大海外。
魔複言曰。
我於往昔。
施辟支佛。
得為天王。
斯事可明。
今汝所說。
以何為證。
於是菩薩伸手指地曰。
此知我。
爾時地神。
從金剛際。
踴身而出。
合掌白言。
誠如尊教。
有此地來。
我為其神。
此地無有如針鋒許。
非是菩薩本行之處。
魔聞斯言。
颠倒而堕作禮悔罪而去。
破魔軍已。
二月八日。
明星出時。
豁然大悟。
得無上道。
成最正覺。
世傳以臘八日。
謂周正建子故。
時年三十歲矣。
於摩竭提國。
阿蘭若菩提場中。
為大。
乘菩薩演說華嚴。
小乘不見不聞。
猶如聾瞽。
以梵釋勸請。
乃詣鹿苑。
為憍陳如等五人。
說四谛法。
及人天因果。
曆十二年。
時四十二歲。
至方等會上。
以大乘教。
轉大法輪。
說六度法。
淘汰弟子。
說維摩楞伽等經。
曆八年。
佛五十歲。
多說般若。
淘汰執情。
又二十二年。
時佛七十二歲。
說法華經。
乃至八年。
以諸弟子。
皆可任重。
授記作佛。
方暢本懷。
為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歲。
時佛七十九歲。
将示涅盤。
先往仞利天。
為母說法。
佛姨母大愛道等。
五百比邱尼。
舍利佛。
目犍連等。
七萬阿羅漢。
不忍見佛涅盤。
同時入滅。
至次年二月十五日。
佛在拘屍那城外。
涅盤時至。
十界悉集。
各獻妙供。
佛俱不受。
最後純陀獻供。
佛受之。
為諸比邱。
說常樂。
我淨。
及敕依戒為師。
依四念處住。
複言。
無上正法。
悉已付囑摩诃迦葉。
當為汝等。
作大依止。
猶如如來。
又以阿難在娑羅林外。
為魔所娆。
乃敕文殊雲。
阿難吾弟。
給事我來。
二十餘年。
得八不思議。
聞法受持。
如水注器。
欲令受持是涅盤經。
文殊奉敕。
以咒降魔。
攝阿難歸。
佛言。
有梵志須跋陀羅。
年百二十。
未舍憍慢。
汝可告之。
如來中夜。
當般涅盤。
即與同回。
聞佛說法。
得阿羅漢。
佛告大衆。
自我得道。
度憍陳如。
最後度須跋陀羅。
吾事究竟。
二月十五日夜中。
說遺教經。
複伸告誠。
汝等比邱。
於我滅後。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是汝大師。
如我住世無異雲雲。
即在雙樹下。
右脅而卧。
寂然無聲。
入次第定。
順逆出入。
共二十七反。
三回告大衆。
以大般。
若真空實相為本源。
便般。
涅盤。
弟子阿那律。
升忉利天。
告摩耶夫人。
自天而下。
世尊起棺。
說法慰母。
複語阿難。
當知我為後世不孝衆生故。
從金棺出。
問訊於母。
至七日。
迦葉。
出定。
知佛涅盤。
與五百弟子。
自耆阇崛山步行至。
悲哽作禮。
佛現雙足出棺。
時已二七日。
人天等各持香木。
至茶毗所。
化火自焚。
七日乃盡。
衆收舍利。
滿八金壇。
阿阇世等八國王。
共争奪舍利。
後聽谏止。
八國各請一金壇。
回國供養。
至一百年後。
阿育王複收諸舍利。
敕諸神力。
一夜造成八萬四千塔。
每一塔。
藏一舍利。
複敕羅漢耶舍尊者。
放八萬四千光。
随光分送舍利塔。
人天八部。
悉皆分遍。
我震旦國。
考古相傳。
有十九塔。
今最靈着者。
甯波阿育王寺。
一塔也。
佛成道(他本凡佛菩薩前上供。
皆唱香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