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牌。
(牌雲)即日某時。
某護法熏塔。
請師幾位。
列名于左。
(某某)師雲雲。
(即通知塔主。
上下内外。
掃灑潔淨。
行單二人。
詣庫房領燈油燈草。
共燈若幹盞。
每盞油滿。
燈草七枝。
時至。
集熏塔師。
知客請齋主拈香。
維那唱香贊。
施主三拜已。
維那舉繞塔偈雲)敬心觀塔。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右繞於塔。
當願衆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衆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偈畢維那舉腔。
悅衆鳴魚。
衆齊誦)奈麻多寶如來。
奈麻釋迦牟尼佛。
(從第一層。
右繞三匝。
次至第二層。
右繞三匝。
乃至最上末層。
俱各繞三匝。
又從上。
次第下來。
亦各三匝已。
維那收佛号。
即舉禮塔偈雲)頂禮於塔。
當願衆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偈畢。
維那舉腔)一心頂禮。
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如來。
(衆齊拜四十八拜。
極少十二拜。
在上午可上供。
若下午不上供。
或一日三次。
二次。
随意。
至晚點燈。
迨第二日天明。
再如上熏塔一次。
回向熄燈。
維那宣疏雲)。
伏以。
睹舍利之光明。
靈蹤彌布于法界。
瞻浮圖之高廣。
剎幢遍照于人天。
灑香水以敬掃塗。
燭明燈而遙稱拜。
罄茲誠切。
仰渎圓明。
(續入鄉貫。
年庚。
謹為某事)切念(某甲)。
積劫伶俜。
不悟法華之變土。
多生輪替。
罔逢雙樹之潛輝。
幸寶塔之在處巍然。
信如來之法身常住。
欣修行願。
用展虔恭涓于今月(某)日。
謹備油香。
恭詣(某)寺頂禮寶塔。
稱揚聖号幾次。
點燈幾夜。
集此微因。
仰酬慈蔭。
伏願。
寶蓋旋空。
天樂奏梵音之深妙。
金蓮湧地。
旃檀雜花雨之缤紛。
現瑞相於娑婆。
使群生鹹知歸仰。
放毫光於塵剎。
俾萬彙盡出苦輪。
以今稱禮之因。
願成菩提之果。
(如有願求之事。
於此加入。
但不得近俗事。
而違遠佛法。
緻成亵慢)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熏塔文疏。
年月日。
(某甲)具疏(宣畢。
化疏如常儀。
次舉)熏塔功德殊勝行雲雲(結三自歸。
三拜。
各回本處。
然此。
亦可僧中。
或一人。
或多人。
私自稱禮。
不必燃燈)。
證義曰。
此中繞塔四偈。
出華嚴淨行品。
又藏中有繞塔功德經一卷。
佛說繞塔勝妙。
不可思議。
古雲。
無事莫登三寶殿。
等閑休向塔中行。
若非掃地添香水。
總有輪王福也傾。
蓋寶塔。
諸佛法身所在。
須信歸敬。
則生善滅惡。
而登禮有福不可戲笑登遊。
筆之以告今之遊觀者。
三寶殿亦然。
點藥師塔燈 點藥師塔燈者。
經雲。
若有病人。
欲脫病苦。
當為其人。
七日七夜。
受持八分齋戒。
(即八關齋戒)應以飲食。
及餘資具。
随力所辦。
供養苾刍僧。
晝夜六時。
禮拜行道。
供養彼藥師瑠璃光如來。
讀誦此經四十九遍。
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
一一像前。
各置七燈。
乃至四十九日。
光明不絕。
造五色彩旛。
應放雜類衆生。
至四十九日。
可得過度危厄之難。
不為諸橫惡鬼所持(據此經文。
壇儀甚為明易。
今改作藥師塔燈。
是依大灌頂部成式。
若無塔燈。
仍依經點。
又若無七位佛像。
亦可依七佛藥師經。
而供七佛名位。
上懸十二藥義大将五色神旛。
及諸莊嚴。
或誦經。
或禮忏。
或一日。
三日。
七日。
乃至四十九日。
随齋主意。
回向疏雲)。
伏以。
慧日圓明。
燭十方之世界。
智燈晃昱。
破大地之昏蒙。
入二六之願門。
越三祇之果海。
(續入鄉貫。
年庚謹求某事)恭惟。
一十二願。
誓度沉淪。
四十九燈。
光明普遍。
七層洞徹於天宮。
三德普沾於沙界。
延壽量以無窮。
述宏功而罔測。
茲今月某日。
恭詣某寺(雲雲)伏願。
無明頓破。
本覺開明。
常瞻滿月之金容。
恒睹義天之玉軸。
慈輝照處。
災難全消。
願輪轉時壽年綿遠。
恭請三寶證明燃燈文疏。
年月日具疏(宣畢化疏。
次舉燃燈功德殊勝行雲雲。
亦可燃燈度亡。
具如本經所說)。
證義曰。
可供七佛名位者。
據七佛藥師經。
(一)奈麻善明稱吉祥王佛。
(二)奈麻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佛。
(三)奈麻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佛。
(四)奈麻無憂最勝吉祥佛。
(五)奈麻法海雷音佛。
(六)奈麻法海勝慧遊戲神通佛。
(七)奈麻藥師琉璃光佛。
藥義十二神旛者。
(一)金龍身首威光同王。
宮毗羅大将。
(二)執金剛杵。
長壽童顔。
伐折羅大将。
(三)腰束金帶。
多種福善。
迷企羅大将。
(四)住持十山。
有大名聞。
安底羅大将。
(五)身如淨珠。
戒香光嚴。
頞你羅大将。
(六)首冠花鬘。
現石女形。
珊底羅大将。
(七)能為天主。
護持田地因達羅大将。
(八)名号鲸魚。
具諸幻術。
波夷羅大将。
(九)行同龍蟒。
執日戲樂。
摩虎羅大将。
(十)頭有一角。
人見起疑。
真達羅大将。
(十一)威嚴若殺。
身光如月。
招杜羅大将。
(十二)廣尋善藝。
教諸字本。
毗羯羅大将。
又本經雲。
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佛所。
聽聞正法。
而未定者。
若聞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名号。
臨命終時。
有八大菩薩。
乘空而來。
示其道路。
即於彼界。
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
乃至還生。
人間雲雲。
據此。
稱名可以度亡。
而薦往生。
燃燈亦可以度亡。
而薦往生。
不僅現世消災延壽而已也。
上供儀軌。
見前報本章。
藥師佛誕同。
普佛 接待齋主。
照飯僧例。
即挂牌。
(牌雲)。
普佛。
△時至鳴大鐘三下。
巡照打催闆一轉。
衆集殿。
知客領齋主上香。
行禮。
維那舉香贊。
誦彌陀經。
大忏悔。
繞行稱佛名千聲。
拜彌陀十二禮。
觀音勢至。
海衆。
各三禮。
三皈依。
宣疏回向。
散嚫。
(或有宣疏。
移在前香贊之後)若度亡。
念佛完。
即往靈前上供。
化設位。
回向竟。
知客命齋主禮謝大衆。
各回。
肅衆 凡叢林有公事。
客堂鳴序闆三陣。
兩序齊至客堂。
遵規議定。
呈問住持。
住持準行則行。
不準。
再議。
若為诤鬥行者。
首衆舉。
知客即舉罪事雲雲。
各照事情。
重輕罰之。
若犯根本大戒者。
或生事惹禍重大者。
白方丈公議。
或禀有司。
或自公擯。
将擯條實貼頭山門。
貼擯條時。
鳴大鼓三下。
以杖攻出。
被擯之人。
隻許從偏小門而出。
如魔黨私護者。
一同出院。
○若交拳破口鬥诤者。
不論有理無理。
并皆出院若一高聲動手。
一默然不動者。
據理論。
理虧。
又高聲出院。
理正。
能默然。
不罰。
若理虧默然。
與高聲者。
并罰齋供衆。
倔強者擯出院。
或求忏悔。
於大衆臨供時。
長跪齋堂。
僧值看衆食竟。
白衆雲。
(今者某甲犯某過。
現在僧前。
求衆忏悔)。
大衆齊答(阿彌陀佛)。
住持開示犯規人雲(某甲。
汝既住叢林。
應當謹守清規。
廣修善法。
雲何反作此無恥之事雲雲。
汝今既求衆忏悔。
宜真實悔過自新。
若再犯者。
内有僧規擯罰汝。
外有國法栲治汝。
死有三途苦報汝。
可不懼哉。
汝能真實悔過否)。
彼答曰。
蒙(和尚慈論。
我某甲實心忏悔)。
說畢。
再禮住持三拜。
尚雲。
(衆僧在内)。
拜畢。
結齋回堂。
○又輕者。
罰跪香幾枝或罰腐供衆。
○餘犯闖靜等事。
俱本堂罰跪纖香一炷。
或錯打鐘闆。
搭衣持具。
跪齋堂。
或上方丈。
四寮。
本堂。
求忏悔而止。
○凡跪香。
堂中犯。
本堂跪。
堂外犯。
或佛殿。
或齋堂。
須衆人共見之處跪之。
跪必合掌豎腰。
如敢放逸者。
加以杖責。
具載下各堂規約所說。
○又堂外有犯。
在知客罰。
堂内有犯。
在維那罰。
出普不到。
避懶偷安。
不聽知衆監收催督。
在值歲罰。
如山野不遵規矩在知客先舉。
呈方丈教訓。
證義曰。
僧徒自當恪遵佛制。
豈可有犯清規。
若有犯者。
除刑名重罪。
例屬有司外。
若僧人自相幹犯當以清規律之。
若鬥诤犯分。
若污行縱逸。
若浸漁常住。
若私竊錢物。
宜從家訓。
無揚外醜蓋悉稱釋氏。
準俗同親。
應守祖規。
随事懲戒重則集衆棰擯輕則罰腐罰齋。
而榜示之。
如關系錢物則責狀追部。
惟平惟允。
使自悔艾。
古規繩頌雲。
盜财并鬥争。
酒色污僧倫。
速遣離清衆。
容留即敗群。
又雲。
犯重焚衣缽。
應當集衆人。
山藤聊示恥驅擯出偏門。
昔大慧禅師。
住育王時。
榜示堂司。
僧争無明。
決非好僧。
有理無理。
并皆出院。
或議有理而亦擯。
疑若未當。
殊不知僧當忍辱。
若執有理而争者。
即是無明故同擯之所以重僧規也。
愚庵摭古雲。
昔圓通法雲禅師座下明水遜為侍者。
适琳禅師挂搭遜為請新到茶。
琳他出。
遜托之鄰榻僧。
移時忘之。
比會方丈。
座無琳。
圓通趣請至。
乃令去座。
立衆前。
責之曰山門禮數。
以表尊特。
故為怠慢。
何也。
琳曰。
固聆鼓。
忽内逼。
故後之。
非敢慢也。
圓通色厲而呵曰。
我鼓非巴荳。
擊着你便尿耶。
遜前請曰。
遜失執。
當受罰。
鄰榻僧出衆曰。
此非侍者罪。
新到亦不知。
某受托而失憶當代罰出院。
三人任過。
不已圓通高其義。
并宥之。
噫。
如是肅衆。
如是任過。
高風可仰。
允稱師表矣。
或曰。
有惡僧也。
顯谏之。
則不從默擯之則不喻。
幹世綱常。
冒國憲典。
不可以僧法治者。
則如之何。
答曰。
此在權其事宜。
不可執一。
執於護法。
反至滅法者有矣。
與其全一人。
而辱及三寶。
孰若全三寶。
而殃止一人。
若稍無妨害者。
宜依清規。
量事區分。
若有妨害。
或倔強犴狡。
不可化導隻可送官用王法處之。
不得免也。
或曰。
佛心主慈仁。
今清規甚嚴密。
無乃非佛意乎。
答曰。
子不知清規之嚴。
非嚴厲之嚴。
是嚴正之嚴也。
以嚴正攝僧則僧衆端以嚴正持法。
則法門立。
以嚴正攝心。
則心地正。
故責之。
擯之。
皆慈也。
以嚴為慈。
是大慈也若夫現奇特以要譽。
逞兇暴以示威。
與清規之嚴正實霄壤矣。
不可不辯。
此之問答。
出雲栖法彙。
訓童行(古規知随照客輩俗人為之故稱童行今叢林用僧者則不應稱童行須辨) 童行。
即叢林知随。
照客之類也。
亦名随衆。
古者於外來發心出家。
或求習學之人。
恐其立志有詐。
真僞難辨。
故先與三皈依。
名為童行。
亦号淨人。
标其已入三寶淨行。
而無五欲濁穢也迩來局為執勞運力。
承事之流。
濫稱道人。
從無為之說三歸者。
悞矣。
佛印禅師示訓曰。
自小離於父母。
第一皈依佛祖。
寅朝禮念精專。
夜靜堂中莫語。
普請作務殷懃。
常住什物愛護。
一粒米重千斤。
口裡應聲須顧。
觸事不要猖狂。
出言低聲慢舉。
出入束斂身心。
行步威儀詳序。
廊下逢僧問訊。
叉手旁邊待去。
既然舍卻俗緣。
遵奉叢林規矩。
師長訓誨之時。
不得高聲辭訴。
白日無事學書。
聖教經文記取。
謹慎遞相作事。
且莫欺瞞常住。
衣衫黑黪直裰。
莫騁尖新麗楚。
仔細約束身心勿令世情染污。
深思六道輪回。
警策應當恐怖。
出家要秉佛言。
不信三途受苦。
小心侍奉師僧。
恭敬三寶福助。
童行上下謙和。
酒肉賭錢莫觑。
閑話不要論量。
聖教時時思慕。
豈可虛度光陰。
死後将何憑據。
不唯辜負四恩。
亦乃帶累先祖。
辭親割愛投師。
本欲出塵濟度。
慷慨決志修行。
省察輪回不住。
萬劫得個人身。
慚愧須知來處。
去除懶隋睡眠。
調伏身心寬裕。
從小戒行真實。
長大為僧堅固。
參禅報答佛恩。
誓願須求頓悟。
今生幸得出家。
不可遇而不遇。
念念不退善根。
心心長成覺樹。
若能如是修行。
必證菩提之路(此規誨。
當寔貼於本寮。
以便觸目警心)。
證義曰。
童行。
乃學道護僧之執也。
故亦名道人。
或稱淨人。
是故於童行。
要鉗轄嚴威。
庶不為惡。
山庵雜錄雲。
千濑。
住嘉興天甯。
淨人盜街坊人狗。
煮而食之。
于濑得煮狗名。
又荊石。
住姑蘇承天。
駕舟赴檀家。
講經墅落。
淨人盜居民羊煮而食之。
荊石得吃羊名。
噫。
盜狗盜羊。
出於下人私為。
何故住持當其惡名。
蓋尋常失於教訓。
且不留心察看耳。
為住持淨宜時慎之。
為行者普說 行者。
有通。
有别。
通。
則不但外單名行單。
凡一切修行人。
皆名行者。
故有普說之佛事也。
别則此執在方丈。
乃服勞運力之人。
蓋前訓童行。
乃在家小衆。
此行者。
是出家小衆。
須發心求福者充之古有普說之名。
而無普說之文。
大都在住持。
随機設教耳。
其行者所執之事。
附錄於此早四闆。
法座點燈。
打開水。
淨面水。
住持禮佛。
執燈籠。
清晨内外打掃。
拭桌。
取水。
料理内外客房床帳桌地等。
須潔淨。
并運茶取齋等事。
及洗碗收拾。
凡呼喚即至。
誤事者罰。
須勤儉次第。
勿避辛苦。
細心行之。
證義曰。
三世諸佛。
諸大菩薩。
皆從行門而出。
凡有道之人。
未嘗不有隐于執勞運力之類者。
愚庵摭古雲。
雪窦典客太陽時。
與客夜話。
雌黃古今。
及趙州因緣。
往複不已。
傍立行者。
匿笑之客退。
雪窦呼行者。
責之曰。
對賓客敢爾耶。
對曰。
知彼客辨核古今。
柰無定古今眼。
故敢笑。
雪曰趙州意。
汝奚會。
行者對以偈曰。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椿舊處尋。
雪窦大驚。
乃與定交。
或雲。
行者是承天宗。
又雲韓大伯。
噫。
古人具正知見如此。
猶隐於行者之流。
可見於諸行者。
不當以其服勞運力而輕之。
而身為行者。
亦應志求出世。
借行以助道。
不可安於服勞運力。
而無遠大之志也。
受法衣 凡專使送法衣至。
客堂先以客禮待茶點。
即命照客通白住持。
或住持當日親往客堂相接。
或時晚。
送上客房。
來早相見。
先用盤。
托呈法衣。
信物。
置法座上。
然後知客陪上。
見住持。
行相見禮已。
專使緻詞雲。
(上)某(下)某老和尚法衣表信。
專此奉上(雲雲)。
即方丈請茶點。
送歸客房。
次日早課畢。
說受衣小參。
或升座。
或上堂。
(若送别物不須說法)。
或嗣法本師已寂。
法堂右間。
即設靈幾。
下座緻祭。
用祭文。
諷經。
如遺書至之禮。
見後說。
證義曰。
此行尊師之禮也。
匪唯法衣為然。
乃至師賜呵策。
亦須誠敬而受。
方盡法子之禮。
雲栖崇。
行錄雲。
晉。
法遇。
事道安為師。
後止江陵長沙寺。
講說衆經。
受業者。
四百餘人。
時一僧飲酒。
遇師罰而不遺。
安遙聞之。
以竹筒貯一。
荊杖。
封緘寄遇。
遇開緘見杖。
即曰。
此由飲酒僧耳。
我。
訓領不勤。
遠贻憂賜遂鳴推集衆。
以筒置前。
燒香緻敬。
伏地。
命維那行杖三下。
垂淚自責境内道。
俗。
無不歎息因此勵業者甚衆。
蓮池贊曰。
噫。
使今人發安老之緘。
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語者寡矣聖師賢弟子。
千載而下。
吾猶為二公。
多之。
掩關 掩關之模。
始是圓覺經中。
佛為修禅觀。
行者。
制期而設也。
然上期止。
一百二十日。
至於東土掩關。
多以三載為期。
乃行腳得意後。
養道。
之事也(時至。
集衆於大殿。
及韋殿。
本關上供。
維那舉香贊。
關主拈香設拜。
殿之佛前上供畢。
維那宣疏。
關主俯伏在維那後。
疏雲)。
伏以。
研真斷妄。
孤高晏座深林。
修觀明心。
守志藏形靜處。
精勤不退。
乃善道之初門。
放逸多疲。
是愆尤之根本。
(續入鄉貫年庚及所求事)切念。
既超俗染。
應離愦鬧之方。
已忝僧俦。
當處清閑之境。
一關施設。
特為某事之專。
三載為期。
兼修誦禮之助。
茲今月某日為始。
至某年某月某日告圓。
在于某寺。
掩關如法行住。
伏願。
慮從靜得。
一真之本昭然。
慧自定生。
萬行之苗增長。
一塵不染。
閉門即是深山。
十智同真。
離念便登覺地。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掩關吉祥文疏。
年月日具疏(至本關上供已。
關主搭衣持具。
往方丈請住持封關。
住持出。
關主展具三拜。
請住持至關房門外。
正中立。
一拂一杖。
侍立左右。
關主立在住持後。
維那。
舉贊。
贊畢。
引磬對鳴三陣已。
住持說法。
說完。
住持送。
關主進關。
封鎖關門已。
即以法語貼關壁外。
結韋馱贊畢。
各回本處)。
啟關 啟關時至(仍集衆至關房門前。
先說法開關已。
然後上供。
維那宣圓關疏雲)。
伏以。
安居秘藏。
悉彰化道規模。
入定那伽。
遍現威儀進止。
常恒不變。
何妨應用機緣。
靜極而通。
豈礙行周法界。
(續入鄉貫年庚。
及所求事)切念(某甲)質類盲龜。
智猶爝火。
望一乘之至道。
似窮子之遠牛車。
閉三歲之空關。
如兔株而迷象徑。
虛糜信廪。
唐擲光陰。
身苟安於鬥室。
全叨佛力以護持。
期已畢於解關。
特仗忏功而酬謝。
爰擇(雲) 伏願。
以此圓關功德。
上祝皇圖鞏固。
帝道遐昌。
民物阜安。
風雨時若。
六道均跻于六度。
三界永息于三災。
先親證果往生。
檀施沾恩獲福。
更祈住持(某甲)。
道風遐被。
法算增長。
叢林昌熾。
海衆安和。
德業均修。
福慧具足。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圓關謝安文疏。
年月日(某甲)具疏(回向如常儀。
關主禮謝。
衆師已。
各回關主上方丈頂禮和尚。
及往謝諸寮)。
證義曰。
古雲。
趙州八十猶行腳。
隻為心頭未悄然據此半偈。
信知掩關。
乃了悟後養道之事。
雲栖崇行錄等。
皆載元。
高峰妙禅師。
頓悟後。
在龍須九年。
縛柴為龛。
冬夏一衲。
後造天目。
西岩石洞營小室如船。
榜曰死關。
上溜下淖。
風雨飄搖。
絕給侍。
屏服用。
并日一食。
晏如也。
洞非梯莫登。
去梯斷緣。
雖弟子罕得瞻視。
噫。
如斯掩關聖賢之道。
豈不成就。
較今掩關。
百色現成。
實天淵矣。
何怪乎道衰也。
迎待尊宿(六禮) 迎待看單第一 凡别剎尊宿至。
守門人即報客堂。
客堂白方丈。
知會禅堂。
維那白雲。
(某寺和尚到。
衆位搭衣持具迎接)外鳴鐘出堂至山門。
候客至。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某和尚)禮畢。
住持陪尊宿至方丈。
住持拈香。
設拜畢。
維那呼衆雲。
(展具。
頂禮某和尚)禮畢。
複雲。
(頂禮方丈和尚)禮畢。
回堂值日侍者上茶果。
衣缽照應尊宿寮房。
被帳床褥。
及說法座已。
次知會客堂送單。
知客至。
合掌向住持雲。
送單。
請某和尚。
住持随送。
禮畢各相安坐。
晚課挂牌(牌雲)聞鐘聲。
看某和尚單。
各帶具上殿。
○晚課畢。
鳴鐘。
詣尊宿座前。
候住持。
座前拈香。
禮畢。
維那呼衆展具雲。
看某和尚單。
禮畢。
仍立定。
或住持方便請尊宿開導。
如不請開導。
即回堂。
侍者排班拜畢。
次上茶點。
凡賓主晤談法門中事。
侍者澄心敬聽。
可記者即錄之。
證義曰。
自迎請至送回。
皆敬師友。
重道德之禮儀也。
标稱尊宿者。
其道德可尊也。
雖其道德不可知。
而既系尊客有主賓義禮當敬故。
且令學人。
習慣敬長之道。
離狂傲故。
愚庵摭古雲。
雪岩滿禅師。
與勝默為參友。
嘗跪受呵斥。
或怪問之。
師曰。
今諸方或師資法屬。
诤訟招譏。
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可悲也。
予思以激勸之耳。
噫。
古人事友。
如是高風千古。
則於他方尊宿。
其可慢乎至所嘗受業之尊宿。
不更重乎。
升座第二 看單後。
命知客至尊宿前一禮。
合掌雲。
(方丈和尚。
兩序大衆。
明晨請某和尚。
慈悲升座)尊宿如允遂一禮。
覆方丈。
或住持親請。
不論登高座小參升座。
次日早課時。
送紅衣到尊宿處。
傳升座牌。
早課畢。
鳴鐘上方丈排立。
住持登座。
不拈香。
不舉贊。
維那呼(展具。
頂禮和尚)随具一拜。
禮畢。
住持雲。
(今者某和尚。
道德高超。
法眼圓明。
今至此處。
乃大衆宿緣有幸。
虔請開專)維那雲。
(頂禮和尚)一禮畢。
鳴引磬。
燈籠前行住持。
大衆。
次第至尊宿處。
住持拈香。
若尊宿與住持同輩。
即監院拈香。
或班首代拈拈畢。
維那呼(展具頂禮某和尚此時住持先回)禮畢。
呼(末後先行)至法座。
尊宿登座。
拈香。
舉贊乃至說法開導。
儀與上堂同。
唯登高座說法。
則鳴鐘鼓白椎(餘皆同上)。
證義曰。
此上敬下導。
互相激揚之禮也。
摭古頌雲。
昔悅禅師至雪窦。
齒正壯。
辯論奇逸。
雪窦常下之茶會。
必設榻以尊異。
於是聲價踴貴。
洎悅出世。
有蘭上座。
來自雪窦悅勘之。
大驚譽於衆。
相從彌年而去。
前輩不以派異推毂。
後進可想見矣。
愚庵贊曰。
悅禅牙爪新獅子。
雪窦岩前能反擲。
見賢不敬非禮也。
雁翅開筵進香液。
我鼓瑟兮君撫琴。
仁風道望化蠻貉。
蘭公蘭香來雲峰。
雪窦茶筵今反璧。
落堂第三 果系大尊宿。
應更請落堂粥畢。
住持親請。
尊宿如允。
即令值曰侍者。
通知客堂挂牌。
(牌雲)請某和尚落堂開示。
△即通知維那。
那白衆雲。
(今請某和尚。
落堂開示。
衆同參師。
各具威儀伺候)佛前備香燭。
知客白住持雲。
(堂中齊備已。
請某和尚落堂)住持陪尊宿至禅堂門口。
知客鳴報闆二下。
班首維那鳴擊出接。
餘者立定。
尊宿或參堂行禮。
或單禮佛已。
住持遜客入座。
尊宿亦遜住時入座。
賓主謙恭坐次。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二位和尚)禮畢。
仍兩邊立定。
住持雲。
(諸人特到此處。
專為己躬下事。
無柰我某甲。
智淺力薄。
不能為汝等抽釘拔楔。
有負來志。
今者某和尚駕到此。
實乃宿緣慶幸。
某和尚於道。
辛苦多年。
具正法眼。
汝等當作難遭之想。
虔心求請開示。
唯望某和尚。
垂慈悲於彼等一一開導。
萬望。
萬望)尊宿開導畢。
維那雲。
(諸同參師。
禮謝某和尚)禮畢。
又雲。
(諸同參師。
送某和尚)若免。
即止。
住持陪回方丈。
侍者上茶。
茶畢。
送回寮。
或尊宿不允落堂。
諸班首等。
各搭衣持具。
詣尊宿寮。
請求開示。
證義曰。
古之住持待學者。
唯以此一事相淘汰。
故賓主相見。
才入門。
便以此一事相懇。
代為提持。
何其盛也。
今者法門不幸。
賓主雜談。
大抵世谛。
開示辦道。
希有其事。
緻使學人。
漫遊千裡。
空費參詢。
遐哉古規。
何日複矣。
噫。
請齋第四 凡請尊宿齋。
侍者先於方丈設香案。
桌椅。
茶果次第。
住持先命班首。
伺候一同陪齋時至。
令班首一人。
侍者一人。
至尊宿座前一禮。
合掌雲。
(方丈請某和尚用齋)尊宿至賓主行禮。
送正位坐。
拈香。
獻茶。
禮畢。
尊宿至住持座前。
拈香。
回禮。
坐次。
班首齊向尊宿座前為禮。
次向住持禮畢。
各照本執陪坐。
侍者齊出班作禮。
如免。
即一拜。
次上茶。
上果。
一桌侍者二人。
一一上菜。
各具威儀。
用心伺候。
不得使鞋履碗筯作聲。
齋畢。
賓主禮次。
淨手。
嚼楊枝。
漱口已。
送歸客寮。
侍者即送茶照常伺候。
證義曰。
昔高庵雲。
教化之大。
莫先道德禮義。
住持尊道德。
則學者尚恭敬。
行禮義。
則學者恥貪競。
住持有失容之慢。
則學者有淩暴之弊。
住持有動色之诤。
則學者有攻鬥之禍。
先聖知於未然。
遂選明哲之士。
主於叢林。
使人具瞻。
不喻而化。
即此尊客待賓威儀柔嘉。
發言舉令。
皆可為後世之範模。
其用意良厚矣。
近時一槩苟簡。
賓主互輕。
禮義道德。
漸滅殆盡。
悲夫。
參堂巡寮第五 凡尊宿參堂巡寮。
客堂先挂牌。
(牌雲)某和尚於二闆後。
參堂巡寮。
△次知會維那班首。
維那白衆雲。
(今日某和尚參堂諸同參師。
各具威儀)禅堂備坐椅一張。
知客領尊宿至堂外。
鳴報闆二下。
雲。
(某和尚參堂)候尊宿參堂。
行十方禮已。
悅衆将坐椅。
設中間。
首衆請尊宿坐。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某和尚)如免。
即止。
禮畢。
尊宿出堂。
知客鳴引磬。
至各寮慰問。
知客白雲。
(某寺某和尚巡寮。
問訊某某師)巡畢。
請回方丈。
用茶叙談。
證義曰。
此尊宿答接待。
看單之禮也然此答禮中。
或有轉煩客堂報庫房設齋供衆者或但設腐供衆者。
或即以此巡寮為答禮。
而不供衆。
者。
此古禮也今則不然。
若看單而不供衆将群起而嘩矣噫。
回山第六 尊宿将回山。
知客預先挂牌。
(牌雲)大衆師聞鐘聲。
送某寺某。
和尚回山。
△候時至。
客堂先上方丈。
向尊宿一禮雲。
(大衆師。
山門俟候送某和尚回山)尊宿乃行。
住持送尊宿至佛殿。
尊宿禮佛畢。
即鳴鐘鼓。
維那呼衆雲。
(展具。
頂禮某和尚)如免。
即止。
同送至山門排班。
合掌立送。
候去少時。
望不及。
衆乃回寺。
維那雲。
(大衆師上方丈。
頂禮和尚)住持免雲。
(總請回堂坐香)維那領衆回本堂。
證義曰。
尊宿往來之禮。
是重道德。
非重名位。
果真尊宿。
雖無名位。
亦應如是重法。
以勵學人。
愚庵摭古雲。
昔羅漢南禅師。
嗣法雲居。
未為人知。
後至東林。
照覺鳴鐘集衆。
出迎於清溪之上衆大驚。
南師之名遂顯。
又佛印再住雲居時。
靈源叟禅師。
自龍山來。
匿迹衆居。
佛印知之。
升座。
請源為座元禮敬優沃。
衆皆觀感。
道學日新。
又宋紹興間。
竹庵珪禅師。
奉诏開山雁蕩能仁寺。
時真歇了禅師。
居江心。
聞竹師至。
恐其緣未熟。
時過江。
迎竹師歸方丈。
大展九拜。
以誘溫人。
由是翕然歸敬。
噫。
如斯三住持。
可謂重道德。
而盡迎待尊宿之禮矣。
後之覽者。
當仿效也。
護法至 凡尊官至寺。
守門人報客堂。
客堂白方丈。
住持同班首。
及監院等。
在山門候接。
數人搭衣。
在佛前排立。
候官拈香時唱香贊。
住持鳴磬。
禮畢。
請方丈用茶住持陪伴應對。
行時。
仍同班首監院等。
候送出山門。
其餘一切檀護至。
皆須禮儀周到。
不可輕慢。
令外護灰心也(若遠方明眼居士至。
如檀護法。
送單後。
輪今班首禅僧詣寮。
盤桓道要。
亦勿錯過。
均以賓主禮相見)。
證義曰。
城市鄰近叢林。
多有此事。
總須威儀齊整。
令人生敬而已。
至於臨機施設。
則存乎其人。
山庵雜錄雲。
杭州下天竺。
鳳山儀法師。
元延佑間。
高麗驸馬沈王。
被旨禮普陀觀音。
過杭出赀就明慶寺設齋。
齋諸山住持。
時至。
沈王居座上。
衆官以次班座下。
諸山列兩庑。
鳳山趣上。
問王曰。
今日齋會為何。
王曰。
齋諸山。
鳳山曰。
大王既言齋諸山。
主人合無位。
而王自處尊位。
諸山列兩庑。
至有席地而坐者。
與邏齋何異。
於禮恐不然。
王聞之惶愧。
請謝。
即時下座。
前揖諸山。
分賓主。
而衆官退就兩庑之位齋畢。
王握鳳山手曰。
非吾師。
幾不成禮。
此所謂臨機施設。
而能開人之心者。
鳳山是也。
今世人好谀惡直。
此法不可輕用。
然古人芳規。
亦不可不知。
到宗剎諸山 前之尊宿六禮。
是彼來也。
此之到宗剎諸山。
我往彼也。
彼我雖異。
其禮自同。
見上迎待尊宿禮可知矣。
有不同者。
見不住持出入所說。
茲不錄。
慶生 凡遇住持壽誕。
預先一日。
庫房請香燭送各堂。
知客上方丈。
問住持。
明日念誦否。
若念誦。
即挂牌(雲雲)若不念誦即止。
次日早課。
各帶具。
合寺香燭炜煌。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寶鼎爇名香贊。
不祝延。
即誦楞嚴。
繞佛如常。
歸位展具。
禮釋迦佛三拜。
藥師佛十二拜。
日光。
月光。
海會。
各三拜。
起具。
課畢。
鳴鐘三下。
維那雲。
(大衆師齊上方丈慶賀和尚壽誕)至已。
左右依次站定。
維那請住持。
住持升座。
維那喝雲。
大衆師。
敬祝和尚壽誕。
頂禮三拜。
拜已或說法。
或不說法。
昨晚間定。
說則照小參常規。
不說即於拜畢起具。
回堂。
早梆。
大衆用面。
午梆上供。
照朔望式。
齋堂設腐。
慶賀等事。
槩不準行(若舉念誦。
儀軌見上。
唯異疏雲)。
伏以。
寶燭初明。
晃耀金光搖壽嶽。
琅函乍起。
汪洋法水湧靈濤。
依佛法之常住。
慶我生之遭逢。
(鄉貫。
名。
年庚。
事)切念(某甲)。
荷佛祖之光輝。
衣缽有忝於寶剎。
禀凡夫之分段。
善緣實起於慈帏。
茲值母難之辰。
有懷罔極之痛。
是以敬集同袍。
齊詣寶殿。
頂禮某忏。
諷誦某經。
伏願。
聖基永固。
叢席興隆。
俾師長父母。
而過現沾恩。
冀祖祢宗親。
而遐迩獲福。
更祈(某甲)。
道行堅修。
智悲普運。
色身康泰。
晚節清娛。
生生披萬善以莊嚴。
品品證六通而自在。
更願以此功德。
情識均超。
鹹憑一善之資。
成就無窮之福。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幾)旬慶生文疏。
年月日。
比丘(某甲)具疏(回向時。
住持當令一侍者代謝諸師。
餘儀如常)。
證義曰。
此順世禮。
敬住持報宏法之德也。
昔唐文皇。
萬乘之主。
生日不為樂。
況僧乎。
故曰。
在衆宜行。
在主宜止。
行則念誦亦可。
止則絕喧為正。
飯僧 飯僧施主至。
客堂應酬。
即報方丈。
次令照客。
捧香儀點明。
送方丈香案上。
交代衣缽侍者。
次領施主至方丈。
見住持作禮。
住持以禮接待。
稱美數語。
茶畢。
知客送單。
或當日來去。
即不送單。
若仕宦。
當鳴鐘集衆門迎。
(見前護法至說)方丈命監院。
照施主之資。
備大衆齋嚫。
不得侵損常住。
不得克苦大衆。
酌中施設。
挂上供牌。
(牌雲)大衆師。
聞鼓聲。
齊詣大殿。
及韋殿上供。
開午梆上供時。
挂飯僧牌。
(牌雲)某處某護法。
為某某事。
設齋供衆(若上堂齋。
預日挂牌。
若設如意大齋。
應三日前。
挂山門外)。
△至臨齋時。
知客領施主拜齋已。
領至廚庫謝代勞。
謝畢。
方丈請齋。
監院陪齋。
(或一二班首。
或都監亦可)凡齋銀。
任憑發心。
平等表散。
公嚫序嚫客送等。
随施主心。
客堂不許索較。
齋銀五兩已下。
則無公嚫。
若但設腐飯。
槩無嚫。
亦不上供。
六兩至十兩外。
每兩出銀一錢。
以為公嚫。
照各家舊例。
疏語亦随事通達。
證義曰。
稽古略雲。
宋。
居士洪慶善。
任江東節度使。
宿池州愚耶。
宗禅師迎之。
相與夜話。
洪間。
飯僧見於何經。
宗曰。
四十二章經雲。
飯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
則是正念獨脫。
能飯斯人功齊諸佛。
前輩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為誰乎。
宗曰。
且以近說。
如秦少遊貶藤州。
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
東坡既聞秦訃。
以書送銀五兩。
囑
(牌雲)即日某時。
某護法熏塔。
請師幾位。
列名于左。
(某某)師雲雲。
(即通知塔主。
上下内外。
掃灑潔淨。
行單二人。
詣庫房領燈油燈草。
共燈若幹盞。
每盞油滿。
燈草七枝。
時至。
集熏塔師。
知客請齋主拈香。
維那唱香贊。
施主三拜已。
維那舉繞塔偈雲)敬心觀塔。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右繞於塔。
當願衆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衆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偈畢維那舉腔。
悅衆鳴魚。
衆齊誦)奈麻多寶如來。
奈麻釋迦牟尼佛。
(從第一層。
右繞三匝。
次至第二層。
右繞三匝。
乃至最上末層。
俱各繞三匝。
又從上。
次第下來。
亦各三匝已。
維那收佛号。
即舉禮塔偈雲)頂禮於塔。
當願衆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偈畢。
維那舉腔)一心頂禮。
多寶如來。
釋迦牟尼如來。
(衆齊拜四十八拜。
極少十二拜。
在上午可上供。
若下午不上供。
或一日三次。
二次。
随意。
至晚點燈。
迨第二日天明。
再如上熏塔一次。
回向熄燈。
維那宣疏雲)。
伏以。
睹舍利之光明。
靈蹤彌布于法界。
瞻浮圖之高廣。
剎幢遍照于人天。
灑香水以敬掃塗。
燭明燈而遙稱拜。
罄茲誠切。
仰渎圓明。
(續入鄉貫。
年庚。
謹為某事)切念(某甲)。
積劫伶俜。
不悟法華之變土。
多生輪替。
罔逢雙樹之潛輝。
幸寶塔之在處巍然。
信如來之法身常住。
欣修行願。
用展虔恭涓于今月(某)日。
謹備油香。
恭詣(某)寺頂禮寶塔。
稱揚聖号幾次。
點燈幾夜。
集此微因。
仰酬慈蔭。
伏願。
寶蓋旋空。
天樂奏梵音之深妙。
金蓮湧地。
旃檀雜花雨之缤紛。
現瑞相於娑婆。
使群生鹹知歸仰。
放毫光於塵剎。
俾萬彙盡出苦輪。
以今稱禮之因。
願成菩提之果。
(如有願求之事。
於此加入。
但不得近俗事。
而違遠佛法。
緻成亵慢)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熏塔文疏。
年月日。
(某甲)具疏(宣畢。
化疏如常儀。
次舉)熏塔功德殊勝行雲雲(結三自歸。
三拜。
各回本處。
然此。
亦可僧中。
或一人。
或多人。
私自稱禮。
不必燃燈)。
證義曰。
此中繞塔四偈。
出華嚴淨行品。
又藏中有繞塔功德經一卷。
佛說繞塔勝妙。
不可思議。
古雲。
無事莫登三寶殿。
等閑休向塔中行。
若非掃地添香水。
總有輪王福也傾。
蓋寶塔。
諸佛法身所在。
須信歸敬。
則生善滅惡。
而登禮有福不可戲笑登遊。
筆之以告今之遊觀者。
三寶殿亦然。
點藥師塔燈 點藥師塔燈者。
經雲。
若有病人。
欲脫病苦。
當為其人。
七日七夜。
受持八分齋戒。
(即八關齋戒)應以飲食。
及餘資具。
随力所辦。
供養苾刍僧。
晝夜六時。
禮拜行道。
供養彼藥師瑠璃光如來。
讀誦此經四十九遍。
燃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
一一像前。
各置七燈。
乃至四十九日。
光明不絕。
造五色彩旛。
應放雜類衆生。
至四十九日。
可得過度危厄之難。
不為諸橫惡鬼所持(據此經文。
壇儀甚為明易。
今改作藥師塔燈。
是依大灌頂部成式。
若無塔燈。
仍依經點。
又若無七位佛像。
亦可依七佛藥師經。
而供七佛名位。
上懸十二藥義大将五色神旛。
及諸莊嚴。
或誦經。
或禮忏。
或一日。
三日。
七日。
乃至四十九日。
随齋主意。
回向疏雲)。
伏以。
慧日圓明。
燭十方之世界。
智燈晃昱。
破大地之昏蒙。
入二六之願門。
越三祇之果海。
(續入鄉貫。
年庚謹求某事)恭惟。
一十二願。
誓度沉淪。
四十九燈。
光明普遍。
七層洞徹於天宮。
三德普沾於沙界。
延壽量以無窮。
述宏功而罔測。
茲今月某日。
恭詣某寺(雲雲)伏願。
無明頓破。
本覺開明。
常瞻滿月之金容。
恒睹義天之玉軸。
慈輝照處。
災難全消。
願輪轉時壽年綿遠。
恭請三寶證明燃燈文疏。
年月日具疏(宣畢化疏。
次舉燃燈功德殊勝行雲雲。
亦可燃燈度亡。
具如本經所說)。
證義曰。
可供七佛名位者。
據七佛藥師經。
(一)奈麻善明稱吉祥王佛。
(二)奈麻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佛。
(三)奈麻金色寶光妙行成就佛。
(四)奈麻無憂最勝吉祥佛。
(五)奈麻法海雷音佛。
(六)奈麻法海勝慧遊戲神通佛。
(七)奈麻藥師琉璃光佛。
藥義十二神旛者。
(一)金龍身首威光同王。
宮毗羅大将。
(二)執金剛杵。
長壽童顔。
伐折羅大将。
(三)腰束金帶。
多種福善。
迷企羅大将。
(四)住持十山。
有大名聞。
安底羅大将。
(五)身如淨珠。
戒香光嚴。
頞你羅大将。
(六)首冠花鬘。
現石女形。
珊底羅大将。
(七)能為天主。
護持田地因達羅大将。
(八)名号鲸魚。
具諸幻術。
波夷羅大将。
(九)行同龍蟒。
執日戲樂。
摩虎羅大将。
(十)頭有一角。
人見起疑。
真達羅大将。
(十一)威嚴若殺。
身光如月。
招杜羅大将。
(十二)廣尋善藝。
教諸字本。
毗羯羅大将。
又本經雲。
以此善根。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無量壽佛所。
聽聞正法。
而未定者。
若聞世尊藥師瑠璃光如來名号。
臨命終時。
有八大菩薩。
乘空而來。
示其道路。
即於彼界。
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
乃至還生。
人間雲雲。
據此。
稱名可以度亡。
而薦往生。
燃燈亦可以度亡。
而薦往生。
不僅現世消災延壽而已也。
上供儀軌。
見前報本章。
藥師佛誕同。
普佛 接待齋主。
照飯僧例。
即挂牌。
(牌雲)。
普佛。
△時至鳴大鐘三下。
巡照打催闆一轉。
衆集殿。
知客領齋主上香。
行禮。
維那舉香贊。
誦彌陀經。
大忏悔。
繞行稱佛名千聲。
拜彌陀十二禮。
觀音勢至。
海衆。
各三禮。
三皈依。
宣疏回向。
散嚫。
(或有宣疏。
移在前香贊之後)若度亡。
念佛完。
即往靈前上供。
化設位。
回向竟。
知客命齋主禮謝大衆。
各回。
肅衆 凡叢林有公事。
客堂鳴序闆三陣。
兩序齊至客堂。
遵規議定。
呈問住持。
住持準行則行。
不準。
再議。
若為诤鬥行者。
首衆舉。
知客即舉罪事雲雲。
各照事情。
重輕罰之。
若犯根本大戒者。
或生事惹禍重大者。
白方丈公議。
或禀有司。
或自公擯。
将擯條實貼頭山門。
貼擯條時。
鳴大鼓三下。
以杖攻出。
被擯之人。
隻許從偏小門而出。
如魔黨私護者。
一同出院。
○若交拳破口鬥诤者。
不論有理無理。
并皆出院若一高聲動手。
一默然不動者。
據理論。
理虧。
又高聲出院。
理正。
能默然。
不罰。
若理虧默然。
與高聲者。
并罰齋供衆。
倔強者擯出院。
或求忏悔。
於大衆臨供時。
長跪齋堂。
僧值看衆食竟。
白衆雲。
(今者某甲犯某過。
現在僧前。
求衆忏悔)。
大衆齊答(阿彌陀佛)。
住持開示犯規人雲(某甲。
汝既住叢林。
應當謹守清規。
廣修善法。
雲何反作此無恥之事雲雲。
汝今既求衆忏悔。
宜真實悔過自新。
若再犯者。
内有僧規擯罰汝。
外有國法栲治汝。
死有三途苦報汝。
可不懼哉。
汝能真實悔過否)。
彼答曰。
蒙(和尚慈論。
我某甲實心忏悔)。
說畢。
再禮住持三拜。
尚雲。
(衆僧在内)。
拜畢。
結齋回堂。
○又輕者。
罰跪香幾枝或罰腐供衆。
○餘犯闖靜等事。
俱本堂罰跪纖香一炷。
或錯打鐘闆。
搭衣持具。
跪齋堂。
或上方丈。
四寮。
本堂。
求忏悔而止。
○凡跪香。
堂中犯。
本堂跪。
堂外犯。
或佛殿。
或齋堂。
須衆人共見之處跪之。
跪必合掌豎腰。
如敢放逸者。
加以杖責。
具載下各堂規約所說。
○又堂外有犯。
在知客罰。
堂内有犯。
在維那罰。
出普不到。
避懶偷安。
不聽知衆監收催督。
在值歲罰。
如山野不遵規矩在知客先舉。
呈方丈教訓。
證義曰。
僧徒自當恪遵佛制。
豈可有犯清規。
若有犯者。
除刑名重罪。
例屬有司外。
若僧人自相幹犯當以清規律之。
若鬥诤犯分。
若污行縱逸。
若浸漁常住。
若私竊錢物。
宜從家訓。
無揚外醜蓋悉稱釋氏。
準俗同親。
應守祖規。
随事懲戒重則集衆棰擯輕則罰腐罰齋。
而榜示之。
如關系錢物則責狀追部。
惟平惟允。
使自悔艾。
古規繩頌雲。
盜财并鬥争。
酒色污僧倫。
速遣離清衆。
容留即敗群。
又雲。
犯重焚衣缽。
應當集衆人。
山藤聊示恥驅擯出偏門。
昔大慧禅師。
住育王時。
榜示堂司。
僧争無明。
決非好僧。
有理無理。
并皆出院。
或議有理而亦擯。
疑若未當。
殊不知僧當忍辱。
若執有理而争者。
即是無明故同擯之所以重僧規也。
愚庵摭古雲。
昔圓通法雲禅師座下明水遜為侍者。
适琳禅師挂搭遜為請新到茶。
琳他出。
遜托之鄰榻僧。
移時忘之。
比會方丈。
座無琳。
圓通趣請至。
乃令去座。
立衆前。
責之曰山門禮數。
以表尊特。
故為怠慢。
何也。
琳曰。
固聆鼓。
忽内逼。
故後之。
非敢慢也。
圓通色厲而呵曰。
我鼓非巴荳。
擊着你便尿耶。
遜前請曰。
遜失執。
當受罰。
鄰榻僧出衆曰。
此非侍者罪。
新到亦不知。
某受托而失憶當代罰出院。
三人任過。
不已圓通高其義。
并宥之。
噫。
如是肅衆。
如是任過。
高風可仰。
允稱師表矣。
或曰。
有惡僧也。
顯谏之。
則不從默擯之則不喻。
幹世綱常。
冒國憲典。
不可以僧法治者。
則如之何。
答曰。
此在權其事宜。
不可執一。
執於護法。
反至滅法者有矣。
與其全一人。
而辱及三寶。
孰若全三寶。
而殃止一人。
若稍無妨害者。
宜依清規。
量事區分。
若有妨害。
或倔強犴狡。
不可化導隻可送官用王法處之。
不得免也。
或曰。
佛心主慈仁。
今清規甚嚴密。
無乃非佛意乎。
答曰。
子不知清規之嚴。
非嚴厲之嚴。
是嚴正之嚴也。
以嚴正攝僧則僧衆端以嚴正持法。
則法門立。
以嚴正攝心。
則心地正。
故責之。
擯之。
皆慈也。
以嚴為慈。
是大慈也若夫現奇特以要譽。
逞兇暴以示威。
與清規之嚴正實霄壤矣。
不可不辯。
此之問答。
出雲栖法彙。
訓童行(古規知随照客輩俗人為之故稱童行今叢林用僧者則不應稱童行須辨) 童行。
即叢林知随。
照客之類也。
亦名随衆。
古者於外來發心出家。
或求習學之人。
恐其立志有詐。
真僞難辨。
故先與三皈依。
名為童行。
亦号淨人。
标其已入三寶淨行。
而無五欲濁穢也迩來局為執勞運力。
承事之流。
濫稱道人。
從無為之說三歸者。
悞矣。
佛印禅師示訓曰。
自小離於父母。
第一皈依佛祖。
寅朝禮念精專。
夜靜堂中莫語。
普請作務殷懃。
常住什物愛護。
一粒米重千斤。
口裡應聲須顧。
觸事不要猖狂。
出言低聲慢舉。
出入束斂身心。
行步威儀詳序。
廊下逢僧問訊。
叉手旁邊待去。
既然舍卻俗緣。
遵奉叢林規矩。
師長訓誨之時。
不得高聲辭訴。
白日無事學書。
聖教經文記取。
謹慎遞相作事。
且莫欺瞞常住。
衣衫黑黪直裰。
莫騁尖新麗楚。
仔細約束身心勿令世情染污。
深思六道輪回。
警策應當恐怖。
出家要秉佛言。
不信三途受苦。
小心侍奉師僧。
恭敬三寶福助。
童行上下謙和。
酒肉賭錢莫觑。
閑話不要論量。
聖教時時思慕。
豈可虛度光陰。
死後将何憑據。
不唯辜負四恩。
亦乃帶累先祖。
辭親割愛投師。
本欲出塵濟度。
慷慨決志修行。
省察輪回不住。
萬劫得個人身。
慚愧須知來處。
去除懶隋睡眠。
調伏身心寬裕。
從小戒行真實。
長大為僧堅固。
參禅報答佛恩。
誓願須求頓悟。
今生幸得出家。
不可遇而不遇。
念念不退善根。
心心長成覺樹。
若能如是修行。
必證菩提之路(此規誨。
當寔貼於本寮。
以便觸目警心)。
證義曰。
童行。
乃學道護僧之執也。
故亦名道人。
或稱淨人。
是故於童行。
要鉗轄嚴威。
庶不為惡。
山庵雜錄雲。
千濑。
住嘉興天甯。
淨人盜街坊人狗。
煮而食之。
于濑得煮狗名。
又荊石。
住姑蘇承天。
駕舟赴檀家。
講經墅落。
淨人盜居民羊煮而食之。
荊石得吃羊名。
噫。
盜狗盜羊。
出於下人私為。
何故住持當其惡名。
蓋尋常失於教訓。
且不留心察看耳。
為住持淨宜時慎之。
為行者普說 行者。
有通。
有别。
通。
則不但外單名行單。
凡一切修行人。
皆名行者。
故有普說之佛事也。
别則此執在方丈。
乃服勞運力之人。
蓋前訓童行。
乃在家小衆。
此行者。
是出家小衆。
須發心求福者充之古有普說之名。
而無普說之文。
大都在住持。
随機設教耳。
其行者所執之事。
附錄於此早四闆。
法座點燈。
打開水。
淨面水。
住持禮佛。
執燈籠。
清晨内外打掃。
拭桌。
取水。
料理内外客房床帳桌地等。
須潔淨。
并運茶取齋等事。
及洗碗收拾。
凡呼喚即至。
誤事者罰。
須勤儉次第。
勿避辛苦。
細心行之。
證義曰。
三世諸佛。
諸大菩薩。
皆從行門而出。
凡有道之人。
未嘗不有隐于執勞運力之類者。
愚庵摭古雲。
雪窦典客太陽時。
與客夜話。
雌黃古今。
及趙州因緣。
往複不已。
傍立行者。
匿笑之客退。
雪窦呼行者。
責之曰。
對賓客敢爾耶。
對曰。
知彼客辨核古今。
柰無定古今眼。
故敢笑。
雪曰趙州意。
汝奚會。
行者對以偈曰。
一兔橫身當古路。
蒼鷹才見便生擒。
後來獵犬無靈性。
空向枯椿舊處尋。
雪窦大驚。
乃與定交。
或雲。
行者是承天宗。
又雲韓大伯。
噫。
古人具正知見如此。
猶隐於行者之流。
可見於諸行者。
不當以其服勞運力而輕之。
而身為行者。
亦應志求出世。
借行以助道。
不可安於服勞運力。
而無遠大之志也。
受法衣 凡專使送法衣至。
客堂先以客禮待茶點。
即命照客通白住持。
或住持當日親往客堂相接。
或時晚。
送上客房。
來早相見。
先用盤。
托呈法衣。
信物。
置法座上。
然後知客陪上。
見住持。
行相見禮已。
專使緻詞雲。
(上)某(下)某老和尚法衣表信。
專此奉上(雲雲)。
即方丈請茶點。
送歸客房。
次日早課畢。
說受衣小參。
或升座。
或上堂。
(若送别物不須說法)。
或嗣法本師已寂。
法堂右間。
即設靈幾。
下座緻祭。
用祭文。
諷經。
如遺書至之禮。
見後說。
證義曰。
此行尊師之禮也。
匪唯法衣為然。
乃至師賜呵策。
亦須誠敬而受。
方盡法子之禮。
雲栖崇。
行錄雲。
晉。
法遇。
事道安為師。
後止江陵長沙寺。
講說衆經。
受業者。
四百餘人。
時一僧飲酒。
遇師罰而不遺。
安遙聞之。
以竹筒貯一。
荊杖。
封緘寄遇。
遇開緘見杖。
即曰。
此由飲酒僧耳。
我。
訓領不勤。
遠贻憂賜遂鳴推集衆。
以筒置前。
燒香緻敬。
伏地。
命維那行杖三下。
垂淚自責境内道。
俗。
無不歎息因此勵業者甚衆。
蓮池贊曰。
噫。
使今人發安老之緘。
其不碎筒折杖而谇語者寡矣聖師賢弟子。
千載而下。
吾猶為二公。
多之。
掩關 掩關之模。
始是圓覺經中。
佛為修禅觀。
行者。
制期而設也。
然上期止。
一百二十日。
至於東土掩關。
多以三載為期。
乃行腳得意後。
養道。
之事也(時至。
集衆於大殿。
及韋殿。
本關上供。
維那舉香贊。
關主拈香設拜。
殿之佛前上供畢。
維那宣疏。
關主俯伏在維那後。
疏雲)。
伏以。
研真斷妄。
孤高晏座深林。
修觀明心。
守志藏形靜處。
精勤不退。
乃善道之初門。
放逸多疲。
是愆尤之根本。
(續入鄉貫年庚及所求事)切念。
既超俗染。
應離愦鬧之方。
已忝僧俦。
當處清閑之境。
一關施設。
特為某事之專。
三載為期。
兼修誦禮之助。
茲今月某日為始。
至某年某月某日告圓。
在于某寺。
掩關如法行住。
伏願。
慮從靜得。
一真之本昭然。
慧自定生。
萬行之苗增長。
一塵不染。
閉門即是深山。
十智同真。
離念便登覺地。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掩關吉祥文疏。
年月日具疏(至本關上供已。
關主搭衣持具。
往方丈請住持封關。
住持出。
關主展具三拜。
請住持至關房門外。
正中立。
一拂一杖。
侍立左右。
關主立在住持後。
維那。
舉贊。
贊畢。
引磬對鳴三陣已。
住持說法。
說完。
住持送。
關主進關。
封鎖關門已。
即以法語貼關壁外。
結韋馱贊畢。
各回本處)。
啟關 啟關時至(仍集衆至關房門前。
先說法開關已。
然後上供。
維那宣圓關疏雲)。
伏以。
安居秘藏。
悉彰化道規模。
入定那伽。
遍現威儀進止。
常恒不變。
何妨應用機緣。
靜極而通。
豈礙行周法界。
(續入鄉貫年庚。
及所求事)切念(某甲)質類盲龜。
智猶爝火。
望一乘之至道。
似窮子之遠牛車。
閉三歲之空關。
如兔株而迷象徑。
虛糜信廪。
唐擲光陰。
身苟安於鬥室。
全叨佛力以護持。
期已畢於解關。
特仗忏功而酬謝。
爰擇(雲) 伏願。
以此圓關功德。
上祝皇圖鞏固。
帝道遐昌。
民物阜安。
風雨時若。
六道均跻于六度。
三界永息于三災。
先親證果往生。
檀施沾恩獲福。
更祈住持(某甲)。
道風遐被。
法算增長。
叢林昌熾。
海衆安和。
德業均修。
福慧具足。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圓關謝安文疏。
年月日(某甲)具疏(回向如常儀。
關主禮謝。
衆師已。
各回關主上方丈頂禮和尚。
及往謝諸寮)。
證義曰。
古雲。
趙州八十猶行腳。
隻為心頭未悄然據此半偈。
信知掩關。
乃了悟後養道之事。
雲栖崇行錄等。
皆載元。
高峰妙禅師。
頓悟後。
在龍須九年。
縛柴為龛。
冬夏一衲。
後造天目。
西岩石洞營小室如船。
榜曰死關。
上溜下淖。
風雨飄搖。
絕給侍。
屏服用。
并日一食。
晏如也。
洞非梯莫登。
去梯斷緣。
雖弟子罕得瞻視。
噫。
如斯掩關聖賢之道。
豈不成就。
較今掩關。
百色現成。
實天淵矣。
何怪乎道衰也。
迎待尊宿(六禮) 迎待看單第一 凡别剎尊宿至。
守門人即報客堂。
客堂白方丈。
知會禅堂。
維那白雲。
(某寺和尚到。
衆位搭衣持具迎接)外鳴鐘出堂至山門。
候客至。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某和尚)禮畢。
住持陪尊宿至方丈。
住持拈香。
設拜畢。
維那呼衆雲。
(展具。
頂禮某和尚)禮畢。
複雲。
(頂禮方丈和尚)禮畢。
回堂值日侍者上茶果。
衣缽照應尊宿寮房。
被帳床褥。
及說法座已。
次知會客堂送單。
知客至。
合掌向住持雲。
送單。
請某和尚。
住持随送。
禮畢各相安坐。
晚課挂牌(牌雲)聞鐘聲。
看某和尚單。
各帶具上殿。
○晚課畢。
鳴鐘。
詣尊宿座前。
候住持。
座前拈香。
禮畢。
維那呼衆展具雲。
看某和尚單。
禮畢。
仍立定。
或住持方便請尊宿開導。
如不請開導。
即回堂。
侍者排班拜畢。
次上茶點。
凡賓主晤談法門中事。
侍者澄心敬聽。
可記者即錄之。
證義曰。
自迎請至送回。
皆敬師友。
重道德之禮儀也。
标稱尊宿者。
其道德可尊也。
雖其道德不可知。
而既系尊客有主賓義禮當敬故。
且令學人。
習慣敬長之道。
離狂傲故。
愚庵摭古雲。
雪岩滿禅師。
與勝默為參友。
嘗跪受呵斥。
或怪問之。
師曰。
今諸方或師資法屬。
诤訟招譏。
獅子身中蟲。
自食獅子肉。
可悲也。
予思以激勸之耳。
噫。
古人事友。
如是高風千古。
則於他方尊宿。
其可慢乎至所嘗受業之尊宿。
不更重乎。
升座第二 看單後。
命知客至尊宿前一禮。
合掌雲。
(方丈和尚。
兩序大衆。
明晨請某和尚。
慈悲升座)尊宿如允遂一禮。
覆方丈。
或住持親請。
不論登高座小參升座。
次日早課時。
送紅衣到尊宿處。
傳升座牌。
早課畢。
鳴鐘上方丈排立。
住持登座。
不拈香。
不舉贊。
維那呼(展具。
頂禮和尚)随具一拜。
禮畢。
住持雲。
(今者某和尚。
道德高超。
法眼圓明。
今至此處。
乃大衆宿緣有幸。
虔請開專)維那雲。
(頂禮和尚)一禮畢。
鳴引磬。
燈籠前行住持。
大衆。
次第至尊宿處。
住持拈香。
若尊宿與住持同輩。
即監院拈香。
或班首代拈拈畢。
維那呼(展具頂禮某和尚此時住持先回)禮畢。
呼(末後先行)至法座。
尊宿登座。
拈香。
舉贊乃至說法開導。
儀與上堂同。
唯登高座說法。
則鳴鐘鼓白椎(餘皆同上)。
證義曰。
此上敬下導。
互相激揚之禮也。
摭古頌雲。
昔悅禅師至雪窦。
齒正壯。
辯論奇逸。
雪窦常下之茶會。
必設榻以尊異。
於是聲價踴貴。
洎悅出世。
有蘭上座。
來自雪窦悅勘之。
大驚譽於衆。
相從彌年而去。
前輩不以派異推毂。
後進可想見矣。
愚庵贊曰。
悅禅牙爪新獅子。
雪窦岩前能反擲。
見賢不敬非禮也。
雁翅開筵進香液。
我鼓瑟兮君撫琴。
仁風道望化蠻貉。
蘭公蘭香來雲峰。
雪窦茶筵今反璧。
落堂第三 果系大尊宿。
應更請落堂粥畢。
住持親請。
尊宿如允。
即令值曰侍者。
通知客堂挂牌。
(牌雲)請某和尚落堂開示。
△即通知維那。
那白衆雲。
(今請某和尚。
落堂開示。
衆同參師。
各具威儀伺候)佛前備香燭。
知客白住持雲。
(堂中齊備已。
請某和尚落堂)住持陪尊宿至禅堂門口。
知客鳴報闆二下。
班首維那鳴擊出接。
餘者立定。
尊宿或參堂行禮。
或單禮佛已。
住持遜客入座。
尊宿亦遜住時入座。
賓主謙恭坐次。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二位和尚)禮畢。
仍兩邊立定。
住持雲。
(諸人特到此處。
專為己躬下事。
無柰我某甲。
智淺力薄。
不能為汝等抽釘拔楔。
有負來志。
今者某和尚駕到此。
實乃宿緣慶幸。
某和尚於道。
辛苦多年。
具正法眼。
汝等當作難遭之想。
虔心求請開示。
唯望某和尚。
垂慈悲於彼等一一開導。
萬望。
萬望)尊宿開導畢。
維那雲。
(諸同參師。
禮謝某和尚)禮畢。
又雲。
(諸同參師。
送某和尚)若免。
即止。
住持陪回方丈。
侍者上茶。
茶畢。
送回寮。
或尊宿不允落堂。
諸班首等。
各搭衣持具。
詣尊宿寮。
請求開示。
證義曰。
古之住持待學者。
唯以此一事相淘汰。
故賓主相見。
才入門。
便以此一事相懇。
代為提持。
何其盛也。
今者法門不幸。
賓主雜談。
大抵世谛。
開示辦道。
希有其事。
緻使學人。
漫遊千裡。
空費參詢。
遐哉古規。
何日複矣。
噫。
請齋第四 凡請尊宿齋。
侍者先於方丈設香案。
桌椅。
茶果次第。
住持先命班首。
伺候一同陪齋時至。
令班首一人。
侍者一人。
至尊宿座前一禮。
合掌雲。
(方丈請某和尚用齋)尊宿至賓主行禮。
送正位坐。
拈香。
獻茶。
禮畢。
尊宿至住持座前。
拈香。
回禮。
坐次。
班首齊向尊宿座前為禮。
次向住持禮畢。
各照本執陪坐。
侍者齊出班作禮。
如免。
即一拜。
次上茶。
上果。
一桌侍者二人。
一一上菜。
各具威儀。
用心伺候。
不得使鞋履碗筯作聲。
齋畢。
賓主禮次。
淨手。
嚼楊枝。
漱口已。
送歸客寮。
侍者即送茶照常伺候。
證義曰。
昔高庵雲。
教化之大。
莫先道德禮義。
住持尊道德。
則學者尚恭敬。
行禮義。
則學者恥貪競。
住持有失容之慢。
則學者有淩暴之弊。
住持有動色之诤。
則學者有攻鬥之禍。
先聖知於未然。
遂選明哲之士。
主於叢林。
使人具瞻。
不喻而化。
即此尊客待賓威儀柔嘉。
發言舉令。
皆可為後世之範模。
其用意良厚矣。
近時一槩苟簡。
賓主互輕。
禮義道德。
漸滅殆盡。
悲夫。
參堂巡寮第五 凡尊宿參堂巡寮。
客堂先挂牌。
(牌雲)某和尚於二闆後。
參堂巡寮。
△次知會維那班首。
維那白衆雲。
(今日某和尚參堂諸同參師。
各具威儀)禅堂備坐椅一張。
知客領尊宿至堂外。
鳴報闆二下。
雲。
(某和尚參堂)候尊宿參堂。
行十方禮已。
悅衆将坐椅。
設中間。
首衆請尊宿坐。
維那雲。
(大衆師。
頂禮某和尚)如免。
即止。
禮畢。
尊宿出堂。
知客鳴引磬。
至各寮慰問。
知客白雲。
(某寺某和尚巡寮。
問訊某某師)巡畢。
請回方丈。
用茶叙談。
證義曰。
此尊宿答接待。
看單之禮也然此答禮中。
或有轉煩客堂報庫房設齋供衆者或但設腐供衆者。
或即以此巡寮為答禮。
而不供衆。
者。
此古禮也今則不然。
若看單而不供衆将群起而嘩矣噫。
回山第六 尊宿将回山。
知客預先挂牌。
(牌雲)大衆師聞鐘聲。
送某寺某。
和尚回山。
△候時至。
客堂先上方丈。
向尊宿一禮雲。
(大衆師。
山門俟候送某和尚回山)尊宿乃行。
住持送尊宿至佛殿。
尊宿禮佛畢。
即鳴鐘鼓。
維那呼衆雲。
(展具。
頂禮某和尚)如免。
即止。
同送至山門排班。
合掌立送。
候去少時。
望不及。
衆乃回寺。
維那雲。
(大衆師上方丈。
頂禮和尚)住持免雲。
(總請回堂坐香)維那領衆回本堂。
證義曰。
尊宿往來之禮。
是重道德。
非重名位。
果真尊宿。
雖無名位。
亦應如是重法。
以勵學人。
愚庵摭古雲。
昔羅漢南禅師。
嗣法雲居。
未為人知。
後至東林。
照覺鳴鐘集衆。
出迎於清溪之上衆大驚。
南師之名遂顯。
又佛印再住雲居時。
靈源叟禅師。
自龍山來。
匿迹衆居。
佛印知之。
升座。
請源為座元禮敬優沃。
衆皆觀感。
道學日新。
又宋紹興間。
竹庵珪禅師。
奉诏開山雁蕩能仁寺。
時真歇了禅師。
居江心。
聞竹師至。
恐其緣未熟。
時過江。
迎竹師歸方丈。
大展九拜。
以誘溫人。
由是翕然歸敬。
噫。
如斯三住持。
可謂重道德。
而盡迎待尊宿之禮矣。
後之覽者。
當仿效也。
護法至 凡尊官至寺。
守門人報客堂。
客堂白方丈。
住持同班首。
及監院等。
在山門候接。
數人搭衣。
在佛前排立。
候官拈香時唱香贊。
住持鳴磬。
禮畢。
請方丈用茶住持陪伴應對。
行時。
仍同班首監院等。
候送出山門。
其餘一切檀護至。
皆須禮儀周到。
不可輕慢。
令外護灰心也(若遠方明眼居士至。
如檀護法。
送單後。
輪今班首禅僧詣寮。
盤桓道要。
亦勿錯過。
均以賓主禮相見)。
證義曰。
城市鄰近叢林。
多有此事。
總須威儀齊整。
令人生敬而已。
至於臨機施設。
則存乎其人。
山庵雜錄雲。
杭州下天竺。
鳳山儀法師。
元延佑間。
高麗驸馬沈王。
被旨禮普陀觀音。
過杭出赀就明慶寺設齋。
齋諸山住持。
時至。
沈王居座上。
衆官以次班座下。
諸山列兩庑。
鳳山趣上。
問王曰。
今日齋會為何。
王曰。
齋諸山。
鳳山曰。
大王既言齋諸山。
主人合無位。
而王自處尊位。
諸山列兩庑。
至有席地而坐者。
與邏齋何異。
於禮恐不然。
王聞之惶愧。
請謝。
即時下座。
前揖諸山。
分賓主。
而衆官退就兩庑之位齋畢。
王握鳳山手曰。
非吾師。
幾不成禮。
此所謂臨機施設。
而能開人之心者。
鳳山是也。
今世人好谀惡直。
此法不可輕用。
然古人芳規。
亦不可不知。
到宗剎諸山 前之尊宿六禮。
是彼來也。
此之到宗剎諸山。
我往彼也。
彼我雖異。
其禮自同。
見上迎待尊宿禮可知矣。
有不同者。
見不住持出入所說。
茲不錄。
慶生 凡遇住持壽誕。
預先一日。
庫房請香燭送各堂。
知客上方丈。
問住持。
明日念誦否。
若念誦。
即挂牌(雲雲)若不念誦即止。
次日早課。
各帶具。
合寺香燭炜煌。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寶鼎爇名香贊。
不祝延。
即誦楞嚴。
繞佛如常。
歸位展具。
禮釋迦佛三拜。
藥師佛十二拜。
日光。
月光。
海會。
各三拜。
起具。
課畢。
鳴鐘三下。
維那雲。
(大衆師齊上方丈慶賀和尚壽誕)至已。
左右依次站定。
維那請住持。
住持升座。
維那喝雲。
大衆師。
敬祝和尚壽誕。
頂禮三拜。
拜已或說法。
或不說法。
昨晚間定。
說則照小參常規。
不說即於拜畢起具。
回堂。
早梆。
大衆用面。
午梆上供。
照朔望式。
齋堂設腐。
慶賀等事。
槩不準行(若舉念誦。
儀軌見上。
唯異疏雲)。
伏以。
寶燭初明。
晃耀金光搖壽嶽。
琅函乍起。
汪洋法水湧靈濤。
依佛法之常住。
慶我生之遭逢。
(鄉貫。
名。
年庚。
事)切念(某甲)。
荷佛祖之光輝。
衣缽有忝於寶剎。
禀凡夫之分段。
善緣實起於慈帏。
茲值母難之辰。
有懷罔極之痛。
是以敬集同袍。
齊詣寶殿。
頂禮某忏。
諷誦某經。
伏願。
聖基永固。
叢席興隆。
俾師長父母。
而過現沾恩。
冀祖祢宗親。
而遐迩獲福。
更祈(某甲)。
道行堅修。
智悲普運。
色身康泰。
晚節清娛。
生生披萬善以莊嚴。
品品證六通而自在。
更願以此功德。
情識均超。
鹹憑一善之資。
成就無窮之福。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幾)旬慶生文疏。
年月日。
比丘(某甲)具疏(回向時。
住持當令一侍者代謝諸師。
餘儀如常)。
證義曰。
此順世禮。
敬住持報宏法之德也。
昔唐文皇。
萬乘之主。
生日不為樂。
況僧乎。
故曰。
在衆宜行。
在主宜止。
行則念誦亦可。
止則絕喧為正。
飯僧 飯僧施主至。
客堂應酬。
即報方丈。
次令照客。
捧香儀點明。
送方丈香案上。
交代衣缽侍者。
次領施主至方丈。
見住持作禮。
住持以禮接待。
稱美數語。
茶畢。
知客送單。
或當日來去。
即不送單。
若仕宦。
當鳴鐘集衆門迎。
(見前護法至說)方丈命監院。
照施主之資。
備大衆齋嚫。
不得侵損常住。
不得克苦大衆。
酌中施設。
挂上供牌。
(牌雲)大衆師。
聞鼓聲。
齊詣大殿。
及韋殿上供。
開午梆上供時。
挂飯僧牌。
(牌雲)某處某護法。
為某某事。
設齋供衆(若上堂齋。
預日挂牌。
若設如意大齋。
應三日前。
挂山門外)。
△至臨齋時。
知客領施主拜齋已。
領至廚庫謝代勞。
謝畢。
方丈請齋。
監院陪齋。
(或一二班首。
或都監亦可)凡齋銀。
任憑發心。
平等表散。
公嚫序嚫客送等。
随施主心。
客堂不許索較。
齋銀五兩已下。
則無公嚫。
若但設腐飯。
槩無嚫。
亦不上供。
六兩至十兩外。
每兩出銀一錢。
以為公嚫。
照各家舊例。
疏語亦随事通達。
證義曰。
稽古略雲。
宋。
居士洪慶善。
任江東節度使。
宿池州愚耶。
宗禅師迎之。
相與夜話。
洪間。
飯僧見於何經。
宗曰。
四十二章經雲。
飯凡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
飯善人千。
不如飯一無住無作無證之者。
則是正念獨脫。
能飯斯人功齊諸佛。
前輩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為誰乎。
宗曰。
且以近說。
如秦少遊貶藤州。
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
東坡既聞秦訃。
以書送銀五兩。
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