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範元長為秦飯僧。
及東坡北歸。
至毗陵。
以病不起。
太學生裒錢於東京慧林飯僧。
黃門撰東坡墓志。
首載之。
洪曰。
嚫金有據乎。
宗曰。
公豈不見毛詩小雅。
鹿鳴燕群臣。
嘉賓也。
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蓋飲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
以緻殷勤也。
洪曰。
今聞師言。
知飯僧之義。
吾每歲。
於禅剎飯僧矣或問。
飯僧錢不得作餘事。
何謂耶。
答。
因果不合也昔湖南。
雲蓋山。
智禅師夜坐丈室。
忽聞焦灼氣。
枷鎖聲。
視之。
乃有荷火枷者。
枷尾倚於門阃。
智驚問曰。
汝為誰。
答曰。
前住當山某也。
不合将供僧物錢造僧堂。
違信施心。
令因果不相應。
故受此苦。
望為估值僧堂。
填設僧供。
乃可免耳。
智以己資。
如其言為償之。
一夕夢某謝曰。
賴師力。
獲免地獄。
生人天中。
三生後。
複得為僧。
今門阃燒痕猶存。
夫以供僧物作僧堂。
皆僧受用。
尚受悞用之報如此。
今多有竊常住為己有者。
其受報。
宜何如哉。
然此就受施而言。
至於信施發心。
亦宜平等。
按大智度論。
昔有信施飯僧。
但供老而不供少。
時諸羅漢。
以愍念心。
用神通力。
皆現老相。
彼敬喜而供養之。
至於咒願竟。
将受食。
盡複本形。
是年少比丘。
受食已。
随機說法。
令心平等。
又西域樹提長者。
嘗設大如意齋七日。
以求賓頭盧尊者應供用鮮花置於聖僧位坐墩之下。
又案上供鮮花一瓶為驗。
若聖僧應供。
則七日事周。
而鮮花不萎。
不然。
花則枯萎。
至於七日事竟。
花俱枯萎。
長者不滿所願。
且憂且悔。
複再舉之。
以求如願。
仍不果遂。
心大慚愧。
無策可設。
遂發大誓。
必求降臨。
若不果遂。
以死為期。
至第七日。
痛哭哀求。
以冀感通。
時有丐者。
指鄰坐乞士。
謂長者曰。
此非尊者賓頭盧乎。
長者喜而頂禮。
賓頭盧雲。
第一會我欲赴之。
而汝守門者。
以我微寒。
身不遮衣。
力阻拒之。
打我頭右。
肉碎成瘡。
汝第二會。
我又來赴。
守門者。
以我衣破裸形。
又阻拒之。
今者愍爾誠笃。
我於親友。
借一衣衣身。
方能赴會。
今而後。
汝欲真僧應供者。
當發平等心。
不擇微賤。
普施無遮。
福無涯矣。
又寒山詩雲。
擇佛燒好香。
揀僧歸供養。
羅漢門前乞。
趂卻閑和尚。
不悟無為人。
從來無相狀。
封疏請名僧。
嚫錢兩三樣。
雲光好法師。
安角在頭上。
汝無平等心。
聖賢俱不降。
凡聖皆混然勸君休取相。
又地藏經指營齋度亡。
亦須精勤護淨。
奉獻佛僧。
方能存亡獲利。
施齋田(施山。
施地。
施蕩。
施屋。
儀皆同此。
但改施物) 接待施主。
儀式同上。
住持命侍者。
請兩序班首。
及知會客堂。
庫房。
書記。
知産。
(此是總名。
若别稱之。
掌山名知山。
管田名知田)齊到方丈酬謝施主。
即寫舍書。
以為憑照。
施主。
住持。
及在。
會者。
俱簽押。
并給原契劵。
親供。
糧串。
稅票。
俱收齊已。
住持上堂說法。
以報施恩。
事竟。
在會衆人。
與施主同往看産。
随帶竹簽十餘枝。
以插标記。
使界限分明。
不得浸混他界。
以緻争訟。
每年春季。
會兩序衆執。
同看界限一次。
當年監院。
将舍契報稅。
即過寺戶。
勒石。
入萬年簿(立舍書日。
佛前上供。
及上韋馱供。
如常儀。
疏雲)。
伏以。
菩提樹高廣無邊。
盡十方而布蔭。
優昙花芬芳莫比。
遍剎土而敷春。
欣瞻大覺之伽藍。
俯殚檀那之敬信。
(續入施主鄉貫年庚。
以及舍田為某某事)住持(某甲)。
切念施主(某甲)。
在家系縛。
随業輪回。
雖通一線之覺路。
未出塵勞。
幸依萬德之慈尊。
略開善信。
茲因欲植於善根。
敬舍良田為僧産。
為此擇於今日。
恭詣殿下。
敬獻半簋清供。
并達回向微因。
伏願。
(某甲)(即施主名)夙業消除。
福壽加增供佛及僧。
千劫因功不替。
舍貪作福。
三生果報常新統一家而胥慶。
盡合戶以沽恩。
藉此福田。
終成佛果。
右疏恭請韋天證明。
舍田回向文。
疏年月日。
住持(某甲)具疏。
(此疏佛前上供畢。
通陳已。
韋馱前上供畢更須通曰韋。
天已。
即煉化)若施主有祖先牌位。
或自長生祿位。
入報恩堂者。
是日登位。
亦當備供祭奠。
儀如常式。
證義曰。
施齋田上施也。
護持三寶宏法利生。
俱賴是。
乃真正福田。
蓋設齋飯僧。
止於一時。
若施齋田。
延於敷世。
功德尤大。
施地。
施蕩。
施屋。
類此可推。
故當上供陳疏。
以報旋恩也。
昔疎山性禅師。
為施主施田上堂雲。
人人一坐具方圓俨今昔。
行坐不曾移。
歲寒消劫石。
更不屬陰陽。
又不輸糧役。
四至既分明。
契劵親委悉。
複證者田地。
大自在休息。
那個不具足。
受用無窮極。
如是布施汝。
如何不感激。
養十方佛種。
常生大智食。
轉施諸凡聖。
不思議功德。
不是有心求。
不是無心得。
須悟春風意。
莫認春山碧。
無上大因緣。
知恩念來曆。
因果既無差。
宜應全道力。
較彼來處功。
羹飯銅鐵汁。
蓦然畫斷三輪。
虛空争覓蹤迹。
燈籠露住秋收。
依舊山堆嶽積。
柳絮随風。
葵花向日。
如此說法。
可謂不負施主也。
供羅漢 接待齋主。
同飯僧例。
預日客堂挂牌。
(牌雲)明日早粥後。
齋供羅漢。
香燈師五人。
上供十人。
列名於左。
(某某)師(某某)師(以上五人為香燈)(某某)師(某某)師(以上十人候上供)。
△庫房預備燭台二百五十對。
香爐二百五十個。
小碗一千五百個。
竹筯五百雙。
茶锺五百隻。
飯菜水果齊備。
至正日清晨。
廚房人齊相[邦/巾]。
燒菜一大鍋。
可盛小碗五百。
煮飯一大鍋。
可盛小碗五百。
天明時。
香燈五人。
先往庫房取水果取碗取短燭五百枝。
(即四兩頭)燭台二百五十對。
香爐二百五十個。
每人管一百位羅漢。
每位前一茶。
一雙筯。
一果。
一菜。
一枝燭。
香爐兩位合一個。
茶。
筯。
果。
俱供周已。
方點香燭。
次茶。
次飯。
又堂之正中面前。
置大方桌。
兩張橫[打-丁+品]。
可供十六大羅漢等牌位。
設香花燈塗果。
并用十菜。
每一牌位。
一茶。
一雙筯。
一飯。
又面前離三尺許。
用長桌三張并擺。
上供疏牌十三位。
見下上供中。
亦置香燭。
及供羅漢科儀十部。
每部用經蓋覆之。
手爐十把。
俱齊備已。
時至。
知客先請上供師。
搭衣持具。
進羅漢堂。
次請齋主拈香。
到已。
十師展具三拜。
齋主先至中間普供位前拈香。
(衆唱香贊雲)香才爇。
雲騰寶鼎中。
旃檀沉乳真堪供。
香雲缭繞蓮花動。
十方諸佛下天宮。
天台山羅漢。
來受人間供。
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維那舉雲)一切恭敬(衆齊執香爐。
作梵唱雲)。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已。
維那按磬白雲)。
伏以。
人分七方便。
自加行至於停心。
位列四沙門。
由無學訖於見道。
是皆知苦斷集。
帶果行因。
為析法之權根。
會人空之真理。
至若證已辦地。
入大乘門。
其所學般。
若同。
是故與菩薩共。
内秘大心之行。
外聞佛道之聲。
既皆為賢聖之僧。
故應受人天之供。
惟願妙堪佛囑。
熟此方震旦之緣。
允副凡情。
受茲日檀那之供。
密回慧照。
俯運悲懷。
冀普度於迷流俾鹹登於樂土。
(大衆和雲)故我一心。
虔誠奉請(白已。
衆僧施主一拜)。
一心奉請。
盡虛空。
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佛法僧。
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一心奉請。
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聲聞僧。
并諸眷屬 (以下尼位。
俱上加一心奉請。
未結并諸眷屬句。
同此)。
常随佛後。
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
鹿苑先度五比丘。
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
世尊高弟。
大迦葉。
阿難陀等。
十大弟子。
靈山聞法。
大比丘衆萬二千大阿羅漢。
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世尊滅後。
結集三藏。
阿難陀等諸阿羅漢。
世尊滅後。
正像法中。
曆祖所度諸阿羅漢。
住世十六大阿羅漢。
萬六千九百弟子衆。
某州某縣。
(即本處地名)某寺(即本寺名)住世。
五百大阿羅漢。
惟願不違本誓。
哀憫有情。
是日今時。
降臨法會(請畢一拜。
三請時。
維那想一切羅漢。
皆以天眼照見。
大耳遙聞。
他心悉知。
嚴肅威議。
從空而至。
○他本未加慧俱。
通教二位。
即前十位之别出。
似不必加。
必請畢唱贊偈)。
初度五人僧寶始 世尊高弟飲光倫 靈山一會實多徒 萬二千人無學侶 須跋陀羅居最後 五時聞法數難知 涅盤已過衆聲聞 三藏遺言俱結集 十六真人親受囑 未來為世福田師 十方常住聖賢僧 於此一時俱奉供(贊畢。
煞下鼓钹一陣。
維那舉緩腔。
悅衆鳴小魚。
衆齊聲緩緩念)。
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衆師。
施主。
俱向上一問訊。
徐徐緩行。
将合堂羅漢前。
右繞經行一匝。
施主每爐中。
上香一炷。
一問訊。
香燈師持香。
随施主後。
待上香畢。
俱歸位立定。
收佛号。
煞下鼓钹一陣。
施主再拈香。
設拜。
長跪。
合掌。
悅衆鳴引磬。
一字一擊。
齊聲上供雲)。
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
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盡虛空。
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聲聞僧。
奈麻常随佛。
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
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
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
奈麻世尊高弟大迦葉。
阿難陀等。
大阿羅漢。
奈麻靈山聞法大比丘衆。
萬二千大阿羅漢。
奈麻靈山得記。
學地。
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奈麻五時聞法。
學地。
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奈麻世尊滅後。
結集三藏。
阿難陀等。
諸阿羅漢。
奈麻世尊滅後。
正像法中。
曆祖所度。
諸阿羅漢。
奈麻住世十六大阿羅漢萬六千九百弟子羅漢。
奈麻本寺堂内。
住世五百。
大阿羅漢(三遍。
次舉變食咒。
二十一遍。
甘露咒。
普供養咒。
各七遍即舉)。
奈麻十方常住三寶(三稱。
維那宣疏雲)。
伏以。
栴檀林裡。
元無異嗅之香。
獅子窟中。
盡是驚群之吼。
敢通誠款。
仰籲慈悲。
今據大清國雲雲居住。
奉佛營齋。
供呈羅漢。
祈恩錫慶弟子(某甲)。
端肅投誠。
至心上叩。
中天至聖。
牟尼世尊。
常随聖衆。
諸大羅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年庚及所求事)切念。
智超無漏。
道契真空。
神通來往。
示瞬息于天上人間。
秘現幽深。
忘優劣于聲聞大乘。
欣逢勝事。
瞻聖相以登堂。
敬潔香馐。
迎寶旛而赴供。
希垂慧眼。
允納虔衷。
由是涓今年月日。
恭詣某寺。
敬輸淨資。
仗憑僧衆。
嚴淨齋廚。
誠修禅悅。
上供佛法僧常住三寶。
本寺堂中半千應供羅漢。
應化大士。
證聖尊者。
總此香齋。
普同供養。
伏願。
法門挺異。
祖焰添輝。
檀那衍慶。
海衆安和。
冀副凡情。
總憑慈力。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供奉羅漢文疏 年 月 日(某甲)謹疏(宣畢。
結回向贊雲)。
△(若施主别有祈求心願於疏中加入)。
福田應供。
行德汪洋。
内秘外現永流芳。
代佛廣宣揚。
受敕難忘。
住世作舟航。
奈麻諸大阿羅漢尊者(三稱已。
三拜。
各回本處。
知客領齋主到客堂用茶。
香燈五人。
即速收供菜。
回廚房。
以應午齋大衆用。
水果歸庫房。
候設齋時。
散供大衆。
其餘仍照飯僧儀軌。
所說。
小食後。
上供十人。
徃羅漢堂中禮羅漢。
每時一百。
第一時。
先總禮共十二位。
見前上供巾。
次禮十六住世羅漢)。
一心頂禮。
賓度羅(翻不動。
字也)跋啰惰阇(翻捷疾。
姓也)尊者(以下每位。
上加一心頂禮。
下添尊者。
同此)。
△(此尊者。
與千阿羅漢。
多分住西瞿耶尼洲 一)迦諾迦伐蹉。
(與五百羅漢。
多住北方迦濕彌羅國 二)。
迦諾迦跋厘惰阇。
(與六百羅漢。
多住東勝洲 三)蘇頻陀。
(與七百羅漢。
住北俱盧洲 四)諾讵羅。
(翻鼠狼山。
與八百羅漢住南贍部洲 五)跋陀羅。
(翻好質。
與九百羅漢。
多住耽沒羅洲 六)迦哩迦。
(與千羅漢。
住僧伽茶洲。
七)伐阇羅弗多羅。
(與千一百羅漢。
住缽剌拏洲。
八)戍博迦。
(與九百羅漢。
住香醉山。
九)半托迦。
(與千三百羅漢。
住三十三天。
十)啰怙羅。
(翻執日。
與千一百羅漢。
住畢利揚瞿洲 十一)那伽犀那。
(與千二百羅漢。
住半度波山 十二)因揭陀。
(與一千三百羅漢。
住廣脅山中。
十三)伐那婆斯。
(與千四百羅漢。
住可住山。
十四)阿氏多。
(與千五百羅漢住鹫峰山。
十五)注茶半托迦(與千六百羅漢住持軸山。
十六)。
五百之第一 一心頂禮。
阿若憍陳如尊者。
(一每位。
上加一心頂禮。
末添尊者。
皆同此)。
阿泥樓(二)。
有賢無垢(三)。
須跋陀羅(四)。
迦留陀夷(五)。
聞聲得果(六)。
旃檀藏王(七)。
施幢無垢(八)。
憍梵般提(九)。
因陀得惠(十)。
迦那行那(十一)。
婆蘇盤豆(二)。
法界四樂(三)。
優樓頻螺(四)。
佛陀密多(五)。
那提迦葉(六)。
那羅延目(七)。
佛陀難提(八)。
末田底迦(九)。
難陀多化(十二)。
優波鞠多(廿一)。
僧迦那舍(二)。
教說常住(三)。
商那和修(四)。
達磨波羅(五)。
迦那迦葉(六)。
定果得業(七)。
莊嚴無憂(八)。
憶恃因緣(九)。
迦那提婆(十三)。
破邪神通(卅一)。
堅持三字(二)。
阿[少/兔]樓陀(三)。
鸠摩羅多(四)。
毒龍皈依(五)。
同聲稽首(六)。
毗羅胝子(七)。
伐蘇密多(八)。
阇提首那(九)。
僧伽耶舍(十四)。
慈愍世間(一)。
獻花提記(二)。
眼光定力(三)。
伽耶舍那(四)。
莎底苾刍(五)。
婆阇提婆(六)。
解空無垢(七)。
伏陀密多(八)。
富那夜舍(九)。
伽耶天眼(十五)。
不着世間(一)。
解空第一(二)。
羅度無盡(三)。
金剛破魔(四)。
願護世間(五)。
無憂禅定(六)。
無作惠善(七)。
十劫惠善(八)。
栴檀得香(九)。
金山覺意(十六)。
無業索淨(一)。
摩呵剎利(二)。
無量本行(三)。
一念解空(四)。
觀身無常(五)。
千劫悲願(六)。
瞿羅那舍(七)。
解空定空(八)。
成就因緣(九)。
堅通精進(十七)。
薩陀波侖(一)。
乾陀诃利(二)。
解空自在(三)。
摩诃注那(四)。
見人飛騰(五)。
不空不有(六)。
周利盤特(七)。
瞿沙比丘(八)。
師子比丘(九)。
修行不着(十八)。
畢陵伽蹉(一)。
摩利不動(二)。
三昧甘露(三)。
解空無名(四)。
七佛難提(五)。
金剛精進(六)。
方便法藏(七)。
觀行輪月(八)。
阿那邠提(九)。
拂塵三昧(十九)。
摩诃俱絺(一)。
辟支轉智(二)。
山頂龍衆(三)。
羅網思維(四)。
劫賓覆藏(五)。
神通億旦(六)。
具壽俱提(七)。
法王菩提(八)。
法藏永劫(九)。
善往(一百)。
第二百起 一心頂禮。
除憂尊者。
(一百一位)。
大忍(二)。
無邊自在(三)。
妙懼(四)。
嚴土(五)。
金髻(六)。
雷德(七)。
雷音(八)。
香像(九)。
馬頭(十)。
明首(十一)。
金首(一)。
敬首(三)。
衆首(四)。
辨德(五)。
孱提(六)。
悟達(七)。
法燈(八)。
離垢(九)。
境界(十二)。
馬勝(一)。
天王(二)。
無勝(三)。
月淨(四)。
不動(五)。
休息(六)。
調達(七)。
普光(八)。
智積(九)。
寶幢(十三)。
善惠(一)。
善眼(二)。
寶湧(三)。
寶見(四)。
惠積(五)。
慧持(六)。
寶勝(七)。
道仙(八)。
帝網(九)。
明網(十四)。
寶光(一)。
善調(二)。
奮迅(三)。
修道(四)。
大相(五)。
尊往(六)。
持世(七)。
光音(八)。
權教(九)。
善思(十五)。
法眼(一)。
梵勝(二)。
光曜(三)。
直意(四)。
摩帝(五)。
慧寬(六)。
無勝(七)。
昙摩(八)。
歡喜(九)。
遊戲(十六)。
道世(一)。
明照(二)。
普等(三)。
慧作(四)。
助歡(五)。
難勝(六)。
善德(七)。
寶涯(八)。
觀身(九)。
華王(十七)。
德首(一)。
喜見(二)。
善宿(三)。
善意(四)。
愛光(五)。
華光(六)。
善見(七)。
善根(八)。
德頂(九)。
妙臂(八十)。
龍猛(一)。
弗沙(二)。
德光(三)。
散結(四)。
淨正(五)。
善觀(六)。
大力(七)。
電光(八)。
寶伏(九)。
善星(九十)。
羅旬(一)。
慈地(二)。
慶友(三)。
世友(四)。
滿宿(五)。
闡陀(六)。
月淨(七此□第一百二十四位同名)。
大天(八)。
淨藏(九)。
淨眼(二百)。
第三百起 一心頂禮。
波羅密尊者(二百一位)。
俱那含(二)。
三昧聲(三)。
菩薩聲(四)。
吉祥咒(五)。
缽多羅(六)。
無邊身(七)。
賢劫首(八)。
金剛味(九)。
乘味(十)。
婆私咤(十一)。
心平等(二)。
不可比(三)。
樂覆藏(四)。
火焰身(五)。
頗羅堕(六)。
斷煩惱(七)。
薄俱羅(八)。
利婆多(九)。
護妙法(二十)。
最勝意(一)。
須彌燈(二)。
沒特伽(三)。
彌沙塞(四)。
善圓滿(五)。
波頭摩(六)。
智慧燈(七)。
栴檀藏(八)。
迦難留(九)。
香焰幢(三十)。
阿濕毗(一)。
摩尼寶(二)。
福首(三)。
利婆彌(四)。
舍遮獨(五)。
斷業(六)。
歡喜智(七)。
乾陀羅(八)。
莎伽陀(九)。
須彌望(四十)。
持善法(一)。
提多迦(二)。
水潮聲(三)。
智慧海(四)。
衆具德(五)。
不思議(六)。
彌遮仙(七)。
尼馱伽(八)。
首正念(九)。
淨居提(五十)。
梵音天(一)。
因地果(二)。
覺性解(三)。
精進山(四)。
無量光(五)。
不動意(六)。
修善業(七)。
阿逸多(八)。
孫陀羅(九)。
聖峰惠(六十)。
曼殊行(一)。
阿利多(二)。
法輪山(三)。
衆和合(四)。
法無住(五)。
天鼓聲(六)。
如意輪(七)。
首光焰(八)。
無比校(九)。
多伽樓(七十)。
利利婆多(一)。
普賢行(二)。
持三昧(三)。
威德聲(四)。
利婆(五)。
名無盡(六)。
阿那悉(七)。
普勝山(八)。
辨才主(九)。
行化國(八十)。
聲龍種(一)。
誓南山(二)。
富伽耶(三)。
行傳法(四)。
香金首(五)。
摩拏羅(六)。
光普現(七)。
惠依正(八)。
降魔軍(九)。
首焰光(九十)。
持大醫(一)。
藏律行(二)。
德自在(三)。
服龍王(四)。
阇夜多(五)。
秦摩利(六)。
義法勝(七)。
施婆羅(八)。
闡提魔(九)。
王住道(三百)。
第四百起 一心頂禮。
無垢行尊者(三百一位)。
可波羅(二)。
聲歸依(三)。
禅定果(四)。
不退法(五)。
僧伽耶(六)。
達磨真(七)。
持善法(八)。
受勝果(九)。
心勝修(十)。
會法藏(十一)。
常歡喜(二)。
威儀多(三)。
頭陀僧(四)。
議洗腸(五)。
德淨悟(六)。
無垢藏(七)。
降伏魔(八)。
阿僧伽(九)。
金富樂(二十)。
頓悟(一)。
周陀婆(二)。
住世間(三)。
燈道首(四)。
甘露法(五)。
自在王(六)。
須達那(七)。
超法雨(八)。
德妙法(九)。
士應真(三十)。
堅固心(一)。
聲向應(二)。
應赴供(三)。
塵劫空(四)。
光明燈(五)。
執寶炬(六)。
功德相(七)。
忍生心(八)。
阿氏多(九)。
白香象(四十)。
識目生(一)。
贊歎願(二)。
定拂羅(三)。
聲引衆(四)。
離诤語(五)。
鸠舍尊(六)。
郁多羅(七)。
福業除(八)。
羅餘習(九)。
大藥尊(五十)。
勝解空(一)。
修無德(二)。
喜無着(三)。
罥蓋尊(四)。
栴檀羅(五)。
心定論(六)。
庵羅滿(七)。
頂生尊(八)。
薩和壇(九)。
真福德(六十)。
須那利(一)。
熹見尊(二)。
韋藍王(三)。
提婆長(四)。
成大利(五)。
法首(六)。
蘇頓陀(七)。
衆德首(八)。
金剛藏(九)。
瞿伽利(七十)。
日照明(一)。
無垢藏(二。
此與第三百十七位同名)。
除疑網(三)。
無量明(四)。
除衆憂(五)。
無垢德(六)。
光明網(七)。
善修行(八)。
坐清涼(九)。
無憂眼(八十)。
去蓋障(一)。
自明尊(二)。
和倫調(三)。
淨除垢(四)。
去諸業(五)。
慈仁尊(六)。
無盡慈(七)。
飒陀怒(八)。
那羅達(九)。
行願持(九十)。
天眼尊(一)。
無盡智(二)。
編具足(三)。
寶蓋尊(四)。
神通化(五)。
思善識(六)。
喜信淨(七)。
摩诃南(八)。
無量光(九)。
金剛惠(四百)。
第五百起 一心頂禮。
伏虎施尊者。
(四百一位)。
幻化空(二)。
金剛明(三)。
蓮花淨(四)。
拘那意(五)。
賢首尊(六)。
調定藏(七)。
利益羅(八)。
無量光(九。
此與第三百九十九位同名)。
無垢稱(十)。
大音聲(十一)。
大威光(二)。
自在王(三此與第三百二十六位同名)。
明世果(四)。
最上尊(五)。
金剛尊(六)。
蠲慢意(七)。
最無比(八)。
超絕倫(九)。
月菩提(二十)。
持世界(一)。
定華智(二)。
無邊勝(三)。
最勝幢(四)。
棄惡法(五)。
無礙行(六)。
普莊嚴(七)。
無盡慈(八。
此與第三百八十七位同名)。
常悲愍(九)。
大塵障(三十)。
光焰明(一)。
智眼明(二)。
堅固行(三)。
澍雲雨(四)。
不動羅(五)。
普光明(六)。
心觀淨(七)。
那羅德(八)。
法上尊(九)。
師子尊(四十)。
精進辨(一)。
樂說果(二)。
觀無邊(三)。
破邪見(四)。
師子翻(五)。
無憂德(六)。
行無邊(七)。
惠金剛(八)。
義成就(九)。
善住義(五十)。
信證尊(一)。
行敬端(二)。
德普洽(三)。
師子作(四)。
行忍慈(五)。
無相空(六)。
勇精進(七)。
勝清淨(八)。
有性空(九)。
淨那羅(六十)。
法自在(一)。
師子頰(二)。
大賢光(三)。
摩诃羅(四)。
音調敏(五)。
師子臆(六)。
壞魔軍(七)。
分别身(八)。
淨解脫(九)。
質直行(七十)。
智仁慈(一)。
具足儀(二)。
如意雜(三)。
大識妙(四)。
劫賓那(五)。
普焰光(六)。
高遠行(七)。
得佛智(八)。
寂靜行(九)。
悟真常(八十)。
破魔賊(一)。
滅惡趣(二)。
性海通(三)。
妙法通(四)。
慜不息(五)。
攝衆心(六)。
道大衆(七)。
常隐行(八)。
菩薩慈(九)。
拔衆苦(九十)。
尋聲應(一)。
數劫空(二)。
注法水(三)。
得法空(四)。
惠廣增(五)。
六根盡(六)。
跋陀羅(七)。
思薩埵(八)。
注茶迦(九)。
缽利羅(五百)。
願事衆(五百一位)。
○(拜竟。
少頃。
回向。
香燈師預焚香在手。
知客領施主中間拈香。
設拜。
衆師唱香贊畢。
維那舉)天上天下無如佛。
(四句偈已。
仍如奉請時。
出位右繞。
仍念釋迦佛名。
施主各各上香。
問訊已。
歸位。
收佛号。
宣疏。
化疏。
舉福田應供雲雲。
羅漢贊見前。
維那舉雲)修齋功德殊勝行(回向偈已。
三皈依畢。
各回本處)。
證義曰。
三藏法數雲。
梵語阿羅漢。
華言無學。
謂其生死已盡。
無法可學。
又雲無生。
謂其斷見思惑盡。
無複三界受生。
又雲應供。
謂其應受人天供養。
又雲殺賊。
謂其能殺煩惱之賊。
以其皆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
故稱為大。
此阿羅漢。
承佛敕故。
以神通力。
延自壽量。
住於世間。
守護正法。
至今猶未入滅。
若遇世間。
設大施無遮會時。
即同諸眷屬。
蔽隐聖儀。
同於凡流。
密受供養。
令施者得勝果報。
法華經雲。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據此。
供養羅漢。
福德果報。
俱不可思議。
昔無相真禅師。
供羅漢頌曰。
應供真人着眼高。
海山來往不辭勞。
也知為瑞為祥處。
惹得天花上毳袍。
石梁方廣路非遙。
檐蔔堂中信手招。
尊者半千誰是主。
海天雲靜月輪高。
放生 (生命随到随放。
不可拘時。
恐傷物命。
宜向外設案。
安楊枝淨水。
醒尺。
法師施主作禮。
衆等以。
慈眼視諸異類。
念其沉迷。
深生哀憫。
複念三寶有大威力。
能救拔之。
作是觀已。
法師執爐白雲)。
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
諸佛菩薩。
十方慈父。
廣大靈感。
觀世音菩薩。
天龍神祇。
現在道場。
加持此水。
具大功勳。
灑沾群品。
令彼身心清淨。
堪聞妙法。
(遂舉)柰麻觀世音菩薩。
(三稱。
衆和。
齊誦大悲咒三遍。
法師執爐白雲)仰白。
十方三寶。
釋迦本師。
彌陀慈父。
寶勝如來。
觀音菩薩。
流水長者子。
天台。
永明。
諸大士等。
唯願慈悲。
證知護念。
今有諸衆生等。
為他網捕。
将入死門。
幸值(某甲)。
(稱施主名)修菩薩行。
發慈悲心。
作長壽因。
行放生業。
救其身命。
放使逍遙。
比邱(某甲)。
仍順大乘方等經典。
授與三歸。
稱揚十号。
複為宣說十二因緣。
但以此類衆生。
罪障深重。
神識昏迷。
仰乞三寶威德冥加。
哀憐攝受。
(法師撫尺一下。
高聲說三歸依)現前諸衆生等。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三說。
衆等三和)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
(三說。
三和)從今已往。
稱佛為師。
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稱法為師。
更不歸依外道典籍。
稱僧為師。
更不歸依外道邪衆。
(三說。
三和)諸佛子等。
歸依三寶已。
今當為汝。
稱揚寶勝如來十号功德。
令汝得聞。
如彼十千遊魚。
即得生天。
等無有異。
(遂舉)柰麻過去寶勝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三說。
衆三和已。
法師撫尺一下。
白雲)諸佛子。
我今更為汝。
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
令汝了知生滅之法。
悟不生滅。
同於諸佛。
證大涅盤。
(白已遂舉)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
則行滅。
行滅。
則識滅。
識滅。
則名色滅。
名色滅。
則六入滅。
六入滅。
則觸滅。
觸滅。
則受滅。
受滅。
則愛滅。
愛滅。
則取滅。
取滅。
則有滅。
有滅。
則生滅。
生滅。
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三說。
法師撫尺一下。
白雲)諸佛子。
我今依大乘經。
授汝三歸十号。
十二因緣已竟。
今當為汝。
對三寶前。
發露罪愆。
求哀忏悔。
願汝罪業。
一切消除。
得生善處。
近佛聞法。
汝當至心。
随我忏悔(白已。
遂舉)。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三說。
衆三和已。
遂唱)柰麻清涼地菩薩摩诃薩(三唱。
衆三和已。
一僧向佛作禮畢。
遂執水盂。
遍灑諸物身上已。
法師白雲)。
唯願放生以後。
永不遭遇惡魔吞啖網捕。
優遊自在。
獲盡天年。
乘三寶[力@、]。
寶勝如來。
本願慈力。
命終之後。
或生忉利。
或生人間。
持戒修行。
不複造惡。
信心念佛。
随願往生。
更祈施主(某甲)。
現生如意。
他報随心。
菩提行願。
念念增明。
救苦衆生。
當如己想。
以是因緣。
得生安養。
見阿彌陀佛。
及諸聖衆。
證無生忍。
分身塵剎。
廣度有情。
俱成正覺。
現前大衆。
齊聲念華嚴十回向經。
往生淨土神咒(白已。
悅衆鳴小木魚。
大衆齊聲。
朗誦經咒)。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回向品。
随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佛子。
菩薩摩诃薩。
作大國王。
於法自在。
普行教命。
令除殺業。
閻浮提内。
城邑聚落。
一切屠殺。
皆令禁斷。
無足二足。
四足多足。
種種生類。
普施無畏。
無欲奪心。
廣修一切菩薩諸行。
仁慈莅物。
不行侵惱。
發妙寶心。
安隐衆生。
於諸佛所。
立深志樂。
常自安住三種淨戒。
亦令衆生。
如是安住。
菩薩摩诃薩。
令諸衆生。
住於五戒。
永斷殺業。
以此善根。
如是回向。
所謂。
願一切衆生。
發菩提心。
具足智慧。
永保壽命。
無有終盡。
願一切衆生。
住無量劫。
供一切佛。
恭敬勤修。
更增壽命。
願一切衆生。
具足修行。
離老死法。
一切災毒。
不害其命。
願一切衆生。
具足成就無病惱身。
壽命自在。
能随意住。
願一切衆生。
得無盡命。
窮未來劫。
住菩薩行。
教化調伏一切衆生。
願一切衆生。
為壽命門。
十力善根。
於中增長。
願一切衆生。
善根具足。
得無盡命。
成滿大願。
願一切衆生。
悉見諸佛。
供養承事。
住無盡壽。
修習善根。
願一切衆生。
於如來處。
善學所學。
得聖法喜。
無盡壽命。
願一切衆生。
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
勇猛精進。
入佛智慧。
是為菩薩摩诃薩。
住三聚淨戒。
永斷殺業。
善根回向。
為令衆生。
得佛十力圓滿智故。
(接誦徃生咒三遍已。
法師白雲)上來放生功德。
四恩普報。
三有均資。
法界衆生。
同圓種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舉三歸依畢。
各回本處)。
(△以上略明放生儀軌竟。
若放生而兼念誦。
或兼飯僧等事。
并見前儀。
唯回向疏文随施主所求事)。
證義曰。
放生儀涼譯金光明經如此。
若據隋唐二譯。
俱有咒語。
梵網經亦有放生之條。
又考律藏。
凡士女先授三歸。
次傳五戒。
不許獵等。
故今放生。
似應但說三歸。
不必添說五戒。
或間雲栖蓮池師雲。
說法對人。
人猶未信。
勸畜發心。
畜則何知。
師答曰。
性在含靈。
不可思議。
安期畜類。
終無覺心。
蛤之生天。
鵬之敬律。
虎之弭耳避地。
蟒之垂淚革心。
如斯比類。
曷勝枚舉。
縱彼業重無知。
亦為未來善種。
譬如嚴冬下種。
春暖自然發芽。
但以慈心向說。
行人自當獲福。
故應教化。
無間人畜也。
至於放生感應。
内典甚多。
今略舉最古者數條。
金光明經第四卷。
流水長者子。
路見一池。
水涸。
有十千魚。
将入死門。
四向宛轉。
是時長者。
施水并食。
而救其命。
複入池中。
為魚說十二因緣法。
并稱南無過去寶勝如來名。
後十千
及東坡北歸。
至毗陵。
以病不起。
太學生裒錢於東京慧林飯僧。
黃門撰東坡墓志。
首載之。
洪曰。
嚫金有據乎。
宗曰。
公豈不見毛詩小雅。
鹿鳴燕群臣。
嘉賓也。
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蓋飲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
以緻殷勤也。
洪曰。
今聞師言。
知飯僧之義。
吾每歲。
於禅剎飯僧矣或問。
飯僧錢不得作餘事。
何謂耶。
答。
因果不合也昔湖南。
雲蓋山。
智禅師夜坐丈室。
忽聞焦灼氣。
枷鎖聲。
視之。
乃有荷火枷者。
枷尾倚於門阃。
智驚問曰。
汝為誰。
答曰。
前住當山某也。
不合将供僧物錢造僧堂。
違信施心。
令因果不相應。
故受此苦。
望為估值僧堂。
填設僧供。
乃可免耳。
智以己資。
如其言為償之。
一夕夢某謝曰。
賴師力。
獲免地獄。
生人天中。
三生後。
複得為僧。
今門阃燒痕猶存。
夫以供僧物作僧堂。
皆僧受用。
尚受悞用之報如此。
今多有竊常住為己有者。
其受報。
宜何如哉。
然此就受施而言。
至於信施發心。
亦宜平等。
按大智度論。
昔有信施飯僧。
但供老而不供少。
時諸羅漢。
以愍念心。
用神通力。
皆現老相。
彼敬喜而供養之。
至於咒願竟。
将受食。
盡複本形。
是年少比丘。
受食已。
随機說法。
令心平等。
又西域樹提長者。
嘗設大如意齋七日。
以求賓頭盧尊者應供用鮮花置於聖僧位坐墩之下。
又案上供鮮花一瓶為驗。
若聖僧應供。
則七日事周。
而鮮花不萎。
不然。
花則枯萎。
至於七日事竟。
花俱枯萎。
長者不滿所願。
且憂且悔。
複再舉之。
以求如願。
仍不果遂。
心大慚愧。
無策可設。
遂發大誓。
必求降臨。
若不果遂。
以死為期。
至第七日。
痛哭哀求。
以冀感通。
時有丐者。
指鄰坐乞士。
謂長者曰。
此非尊者賓頭盧乎。
長者喜而頂禮。
賓頭盧雲。
第一會我欲赴之。
而汝守門者。
以我微寒。
身不遮衣。
力阻拒之。
打我頭右。
肉碎成瘡。
汝第二會。
我又來赴。
守門者。
以我衣破裸形。
又阻拒之。
今者愍爾誠笃。
我於親友。
借一衣衣身。
方能赴會。
今而後。
汝欲真僧應供者。
當發平等心。
不擇微賤。
普施無遮。
福無涯矣。
又寒山詩雲。
擇佛燒好香。
揀僧歸供養。
羅漢門前乞。
趂卻閑和尚。
不悟無為人。
從來無相狀。
封疏請名僧。
嚫錢兩三樣。
雲光好法師。
安角在頭上。
汝無平等心。
聖賢俱不降。
凡聖皆混然勸君休取相。
又地藏經指營齋度亡。
亦須精勤護淨。
奉獻佛僧。
方能存亡獲利。
施齋田(施山。
施地。
施蕩。
施屋。
儀皆同此。
但改施物) 接待施主。
儀式同上。
住持命侍者。
請兩序班首。
及知會客堂。
庫房。
書記。
知産。
(此是總名。
若别稱之。
掌山名知山。
管田名知田)齊到方丈酬謝施主。
即寫舍書。
以為憑照。
施主。
住持。
及在。
會者。
俱簽押。
并給原契劵。
親供。
糧串。
稅票。
俱收齊已。
住持上堂說法。
以報施恩。
事竟。
在會衆人。
與施主同往看産。
随帶竹簽十餘枝。
以插标記。
使界限分明。
不得浸混他界。
以緻争訟。
每年春季。
會兩序衆執。
同看界限一次。
當年監院。
将舍契報稅。
即過寺戶。
勒石。
入萬年簿(立舍書日。
佛前上供。
及上韋馱供。
如常儀。
疏雲)。
伏以。
菩提樹高廣無邊。
盡十方而布蔭。
優昙花芬芳莫比。
遍剎土而敷春。
欣瞻大覺之伽藍。
俯殚檀那之敬信。
(續入施主鄉貫年庚。
以及舍田為某某事)住持(某甲)。
切念施主(某甲)。
在家系縛。
随業輪回。
雖通一線之覺路。
未出塵勞。
幸依萬德之慈尊。
略開善信。
茲因欲植於善根。
敬舍良田為僧産。
為此擇於今日。
恭詣殿下。
敬獻半簋清供。
并達回向微因。
伏願。
(某甲)(即施主名)夙業消除。
福壽加增供佛及僧。
千劫因功不替。
舍貪作福。
三生果報常新統一家而胥慶。
盡合戶以沽恩。
藉此福田。
終成佛果。
右疏恭請韋天證明。
舍田回向文。
疏年月日。
住持(某甲)具疏。
(此疏佛前上供畢。
通陳已。
韋馱前上供畢更須通曰韋。
天已。
即煉化)若施主有祖先牌位。
或自長生祿位。
入報恩堂者。
是日登位。
亦當備供祭奠。
儀如常式。
證義曰。
施齋田上施也。
護持三寶宏法利生。
俱賴是。
乃真正福田。
蓋設齋飯僧。
止於一時。
若施齋田。
延於敷世。
功德尤大。
施地。
施蕩。
施屋。
類此可推。
故當上供陳疏。
以報旋恩也。
昔疎山性禅師。
為施主施田上堂雲。
人人一坐具方圓俨今昔。
行坐不曾移。
歲寒消劫石。
更不屬陰陽。
又不輸糧役。
四至既分明。
契劵親委悉。
複證者田地。
大自在休息。
那個不具足。
受用無窮極。
如是布施汝。
如何不感激。
養十方佛種。
常生大智食。
轉施諸凡聖。
不思議功德。
不是有心求。
不是無心得。
須悟春風意。
莫認春山碧。
無上大因緣。
知恩念來曆。
因果既無差。
宜應全道力。
較彼來處功。
羹飯銅鐵汁。
蓦然畫斷三輪。
虛空争覓蹤迹。
燈籠露住秋收。
依舊山堆嶽積。
柳絮随風。
葵花向日。
如此說法。
可謂不負施主也。
供羅漢 接待齋主。
同飯僧例。
預日客堂挂牌。
(牌雲)明日早粥後。
齋供羅漢。
香燈師五人。
上供十人。
列名於左。
(某某)師(某某)師(以上五人為香燈)(某某)師(某某)師(以上十人候上供)。
△庫房預備燭台二百五十對。
香爐二百五十個。
小碗一千五百個。
竹筯五百雙。
茶锺五百隻。
飯菜水果齊備。
至正日清晨。
廚房人齊相[邦/巾]。
燒菜一大鍋。
可盛小碗五百。
煮飯一大鍋。
可盛小碗五百。
天明時。
香燈五人。
先往庫房取水果取碗取短燭五百枝。
(即四兩頭)燭台二百五十對。
香爐二百五十個。
每人管一百位羅漢。
每位前一茶。
一雙筯。
一果。
一菜。
一枝燭。
香爐兩位合一個。
茶。
筯。
果。
俱供周已。
方點香燭。
次茶。
次飯。
又堂之正中面前。
置大方桌。
兩張橫[打-丁+品]。
可供十六大羅漢等牌位。
設香花燈塗果。
并用十菜。
每一牌位。
一茶。
一雙筯。
一飯。
又面前離三尺許。
用長桌三張并擺。
上供疏牌十三位。
見下上供中。
亦置香燭。
及供羅漢科儀十部。
每部用經蓋覆之。
手爐十把。
俱齊備已。
時至。
知客先請上供師。
搭衣持具。
進羅漢堂。
次請齋主拈香。
到已。
十師展具三拜。
齋主先至中間普供位前拈香。
(衆唱香贊雲)香才爇。
雲騰寶鼎中。
旃檀沉乳真堪供。
香雲缭繞蓮花動。
十方諸佛下天宮。
天台山羅漢。
來受人間供。
奈麻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維那舉雲)一切恭敬(衆齊執香爐。
作梵唱雲)。
一心頂禮。
十方法界常住三寶(拜已。
維那按磬白雲)。
伏以。
人分七方便。
自加行至於停心。
位列四沙門。
由無學訖於見道。
是皆知苦斷集。
帶果行因。
為析法之權根。
會人空之真理。
至若證已辦地。
入大乘門。
其所學般。
若同。
是故與菩薩共。
内秘大心之行。
外聞佛道之聲。
既皆為賢聖之僧。
故應受人天之供。
惟願妙堪佛囑。
熟此方震旦之緣。
允副凡情。
受茲日檀那之供。
密回慧照。
俯運悲懷。
冀普度於迷流俾鹹登於樂土。
(大衆和雲)故我一心。
虔誠奉請(白已。
衆僧施主一拜)。
一心奉請。
盡虛空。
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佛法僧。
一心奉請。
娑婆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文佛。
一心奉請。
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聲聞僧。
并諸眷屬 (以下尼位。
俱上加一心奉請。
未結并諸眷屬句。
同此)。
常随佛後。
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
鹿苑先度五比丘。
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
世尊高弟。
大迦葉。
阿難陀等。
十大弟子。
靈山聞法。
大比丘衆萬二千大阿羅漢。
靈山得記學地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五時聞法學地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世尊滅後。
結集三藏。
阿難陀等諸阿羅漢。
世尊滅後。
正像法中。
曆祖所度諸阿羅漢。
住世十六大阿羅漢。
萬六千九百弟子衆。
某州某縣。
(即本處地名)某寺(即本寺名)住世。
五百大阿羅漢。
惟願不違本誓。
哀憫有情。
是日今時。
降臨法會(請畢一拜。
三請時。
維那想一切羅漢。
皆以天眼照見。
大耳遙聞。
他心悉知。
嚴肅威議。
從空而至。
○他本未加慧俱。
通教二位。
即前十位之别出。
似不必加。
必請畢唱贊偈)。
初度五人僧寶始 世尊高弟飲光倫 靈山一會實多徒 萬二千人無學侶 須跋陀羅居最後 五時聞法數難知 涅盤已過衆聲聞 三藏遺言俱結集 十六真人親受囑 未來為世福田師 十方常住聖賢僧 於此一時俱奉供(贊畢。
煞下鼓钹一陣。
維那舉緩腔。
悅衆鳴小魚。
衆齊聲緩緩念)。
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衆師。
施主。
俱向上一問訊。
徐徐緩行。
将合堂羅漢前。
右繞經行一匝。
施主每爐中。
上香一炷。
一問訊。
香燈師持香。
随施主後。
待上香畢。
俱歸位立定。
收佛号。
煞下鼓钹一陣。
施主再拈香。
設拜。
長跪。
合掌。
悅衆鳴引磬。
一字一擊。
齊聲上供雲)。
奈麻常住十方佛法僧。
奈麻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盡虛空。
遍法界。
十方常住諸聲聞僧。
奈麻常随佛。
後千二百五十五大阿羅漢。
奈麻鹿苑先度五比丘。
最後須跋陀羅諸阿羅漢。
奈麻世尊高弟大迦葉。
阿難陀等。
大阿羅漢。
奈麻靈山聞法大比丘衆。
萬二千大阿羅漢。
奈麻靈山得記。
學地。
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奈麻五時聞法。
學地。
無學地。
諸大聲聞衆。
奈麻世尊滅後。
結集三藏。
阿難陀等。
諸阿羅漢。
奈麻世尊滅後。
正像法中。
曆祖所度。
諸阿羅漢。
奈麻住世十六大阿羅漢萬六千九百弟子羅漢。
奈麻本寺堂内。
住世五百。
大阿羅漢(三遍。
次舉變食咒。
二十一遍。
甘露咒。
普供養咒。
各七遍即舉)。
奈麻十方常住三寶(三稱。
維那宣疏雲)。
伏以。
栴檀林裡。
元無異嗅之香。
獅子窟中。
盡是驚群之吼。
敢通誠款。
仰籲慈悲。
今據大清國雲雲居住。
奉佛營齋。
供呈羅漢。
祈恩錫慶弟子(某甲)。
端肅投誠。
至心上叩。
中天至聖。
牟尼世尊。
常随聖衆。
諸大羅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年庚及所求事)切念。
智超無漏。
道契真空。
神通來往。
示瞬息于天上人間。
秘現幽深。
忘優劣于聲聞大乘。
欣逢勝事。
瞻聖相以登堂。
敬潔香馐。
迎寶旛而赴供。
希垂慧眼。
允納虔衷。
由是涓今年月日。
恭詣某寺。
敬輸淨資。
仗憑僧衆。
嚴淨齋廚。
誠修禅悅。
上供佛法僧常住三寶。
本寺堂中半千應供羅漢。
應化大士。
證聖尊者。
總此香齋。
普同供養。
伏願。
法門挺異。
祖焰添輝。
檀那衍慶。
海衆安和。
冀副凡情。
總憑慈力。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供奉羅漢文疏 年 月 日(某甲)謹疏(宣畢。
結回向贊雲)。
△(若施主别有祈求心願於疏中加入)。
福田應供。
行德汪洋。
内秘外現永流芳。
代佛廣宣揚。
受敕難忘。
住世作舟航。
奈麻諸大阿羅漢尊者(三稱已。
三拜。
各回本處。
知客領齋主到客堂用茶。
香燈五人。
即速收供菜。
回廚房。
以應午齋大衆用。
水果歸庫房。
候設齋時。
散供大衆。
其餘仍照飯僧儀軌。
所說。
小食後。
上供十人。
徃羅漢堂中禮羅漢。
每時一百。
第一時。
先總禮共十二位。
見前上供巾。
次禮十六住世羅漢)。
一心頂禮。
賓度羅(翻不動。
字也)跋啰惰阇(翻捷疾。
姓也)尊者(以下每位。
上加一心頂禮。
下添尊者。
同此)。
△(此尊者。
與千阿羅漢。
多分住西瞿耶尼洲 一)迦諾迦伐蹉。
(與五百羅漢。
多住北方迦濕彌羅國 二)。
迦諾迦跋厘惰阇。
(與六百羅漢。
多住東勝洲 三)蘇頻陀。
(與七百羅漢。
住北俱盧洲 四)諾讵羅。
(翻鼠狼山。
與八百羅漢住南贍部洲 五)跋陀羅。
(翻好質。
與九百羅漢。
多住耽沒羅洲 六)迦哩迦。
(與千羅漢。
住僧伽茶洲。
七)伐阇羅弗多羅。
(與千一百羅漢。
住缽剌拏洲。
八)戍博迦。
(與九百羅漢。
住香醉山。
九)半托迦。
(與千三百羅漢。
住三十三天。
十)啰怙羅。
(翻執日。
與千一百羅漢。
住畢利揚瞿洲 十一)那伽犀那。
(與千二百羅漢。
住半度波山 十二)因揭陀。
(與一千三百羅漢。
住廣脅山中。
十三)伐那婆斯。
(與千四百羅漢。
住可住山。
十四)阿氏多。
(與千五百羅漢住鹫峰山。
十五)注茶半托迦(與千六百羅漢住持軸山。
十六)。
五百之第一 一心頂禮。
阿若憍陳如尊者。
(一每位。
上加一心頂禮。
末添尊者。
皆同此)。
阿泥樓(二)。
有賢無垢(三)。
須跋陀羅(四)。
迦留陀夷(五)。
聞聲得果(六)。
旃檀藏王(七)。
施幢無垢(八)。
憍梵般提(九)。
因陀得惠(十)。
迦那行那(十一)。
婆蘇盤豆(二)。
法界四樂(三)。
優樓頻螺(四)。
佛陀密多(五)。
那提迦葉(六)。
那羅延目(七)。
佛陀難提(八)。
末田底迦(九)。
難陀多化(十二)。
優波鞠多(廿一)。
僧迦那舍(二)。
教說常住(三)。
商那和修(四)。
達磨波羅(五)。
迦那迦葉(六)。
定果得業(七)。
莊嚴無憂(八)。
憶恃因緣(九)。
迦那提婆(十三)。
破邪神通(卅一)。
堅持三字(二)。
阿[少/兔]樓陀(三)。
鸠摩羅多(四)。
毒龍皈依(五)。
同聲稽首(六)。
毗羅胝子(七)。
伐蘇密多(八)。
阇提首那(九)。
僧伽耶舍(十四)。
慈愍世間(一)。
獻花提記(二)。
眼光定力(三)。
伽耶舍那(四)。
莎底苾刍(五)。
婆阇提婆(六)。
解空無垢(七)。
伏陀密多(八)。
富那夜舍(九)。
伽耶天眼(十五)。
不着世間(一)。
解空第一(二)。
羅度無盡(三)。
金剛破魔(四)。
願護世間(五)。
無憂禅定(六)。
無作惠善(七)。
十劫惠善(八)。
栴檀得香(九)。
金山覺意(十六)。
無業索淨(一)。
摩呵剎利(二)。
無量本行(三)。
一念解空(四)。
觀身無常(五)。
千劫悲願(六)。
瞿羅那舍(七)。
解空定空(八)。
成就因緣(九)。
堅通精進(十七)。
薩陀波侖(一)。
乾陀诃利(二)。
解空自在(三)。
摩诃注那(四)。
見人飛騰(五)。
不空不有(六)。
周利盤特(七)。
瞿沙比丘(八)。
師子比丘(九)。
修行不着(十八)。
畢陵伽蹉(一)。
摩利不動(二)。
三昧甘露(三)。
解空無名(四)。
七佛難提(五)。
金剛精進(六)。
方便法藏(七)。
觀行輪月(八)。
阿那邠提(九)。
拂塵三昧(十九)。
摩诃俱絺(一)。
辟支轉智(二)。
山頂龍衆(三)。
羅網思維(四)。
劫賓覆藏(五)。
神通億旦(六)。
具壽俱提(七)。
法王菩提(八)。
法藏永劫(九)。
善往(一百)。
第二百起 一心頂禮。
除憂尊者。
(一百一位)。
大忍(二)。
無邊自在(三)。
妙懼(四)。
嚴土(五)。
金髻(六)。
雷德(七)。
雷音(八)。
香像(九)。
馬頭(十)。
明首(十一)。
金首(一)。
敬首(三)。
衆首(四)。
辨德(五)。
孱提(六)。
悟達(七)。
法燈(八)。
離垢(九)。
境界(十二)。
馬勝(一)。
天王(二)。
無勝(三)。
月淨(四)。
不動(五)。
休息(六)。
調達(七)。
普光(八)。
智積(九)。
寶幢(十三)。
善惠(一)。
善眼(二)。
寶湧(三)。
寶見(四)。
惠積(五)。
慧持(六)。
寶勝(七)。
道仙(八)。
帝網(九)。
明網(十四)。
寶光(一)。
善調(二)。
奮迅(三)。
修道(四)。
大相(五)。
尊往(六)。
持世(七)。
光音(八)。
權教(九)。
善思(十五)。
法眼(一)。
梵勝(二)。
光曜(三)。
直意(四)。
摩帝(五)。
慧寬(六)。
無勝(七)。
昙摩(八)。
歡喜(九)。
遊戲(十六)。
道世(一)。
明照(二)。
普等(三)。
慧作(四)。
助歡(五)。
難勝(六)。
善德(七)。
寶涯(八)。
觀身(九)。
華王(十七)。
德首(一)。
喜見(二)。
善宿(三)。
善意(四)。
愛光(五)。
華光(六)。
善見(七)。
善根(八)。
德頂(九)。
妙臂(八十)。
龍猛(一)。
弗沙(二)。
德光(三)。
散結(四)。
淨正(五)。
善觀(六)。
大力(七)。
電光(八)。
寶伏(九)。
善星(九十)。
羅旬(一)。
慈地(二)。
慶友(三)。
世友(四)。
滿宿(五)。
闡陀(六)。
月淨(七此□第一百二十四位同名)。
大天(八)。
淨藏(九)。
淨眼(二百)。
第三百起 一心頂禮。
波羅密尊者(二百一位)。
俱那含(二)。
三昧聲(三)。
菩薩聲(四)。
吉祥咒(五)。
缽多羅(六)。
無邊身(七)。
賢劫首(八)。
金剛味(九)。
乘味(十)。
婆私咤(十一)。
心平等(二)。
不可比(三)。
樂覆藏(四)。
火焰身(五)。
頗羅堕(六)。
斷煩惱(七)。
薄俱羅(八)。
利婆多(九)。
護妙法(二十)。
最勝意(一)。
須彌燈(二)。
沒特伽(三)。
彌沙塞(四)。
善圓滿(五)。
波頭摩(六)。
智慧燈(七)。
栴檀藏(八)。
迦難留(九)。
香焰幢(三十)。
阿濕毗(一)。
摩尼寶(二)。
福首(三)。
利婆彌(四)。
舍遮獨(五)。
斷業(六)。
歡喜智(七)。
乾陀羅(八)。
莎伽陀(九)。
須彌望(四十)。
持善法(一)。
提多迦(二)。
水潮聲(三)。
智慧海(四)。
衆具德(五)。
不思議(六)。
彌遮仙(七)。
尼馱伽(八)。
首正念(九)。
淨居提(五十)。
梵音天(一)。
因地果(二)。
覺性解(三)。
精進山(四)。
無量光(五)。
不動意(六)。
修善業(七)。
阿逸多(八)。
孫陀羅(九)。
聖峰惠(六十)。
曼殊行(一)。
阿利多(二)。
法輪山(三)。
衆和合(四)。
法無住(五)。
天鼓聲(六)。
如意輪(七)。
首光焰(八)。
無比校(九)。
多伽樓(七十)。
利利婆多(一)。
普賢行(二)。
持三昧(三)。
威德聲(四)。
利婆(五)。
名無盡(六)。
阿那悉(七)。
普勝山(八)。
辨才主(九)。
行化國(八十)。
聲龍種(一)。
誓南山(二)。
富伽耶(三)。
行傳法(四)。
香金首(五)。
摩拏羅(六)。
光普現(七)。
惠依正(八)。
降魔軍(九)。
首焰光(九十)。
持大醫(一)。
藏律行(二)。
德自在(三)。
服龍王(四)。
阇夜多(五)。
秦摩利(六)。
義法勝(七)。
施婆羅(八)。
闡提魔(九)。
王住道(三百)。
第四百起 一心頂禮。
無垢行尊者(三百一位)。
可波羅(二)。
聲歸依(三)。
禅定果(四)。
不退法(五)。
僧伽耶(六)。
達磨真(七)。
持善法(八)。
受勝果(九)。
心勝修(十)。
會法藏(十一)。
常歡喜(二)。
威儀多(三)。
頭陀僧(四)。
議洗腸(五)。
德淨悟(六)。
無垢藏(七)。
降伏魔(八)。
阿僧伽(九)。
金富樂(二十)。
頓悟(一)。
周陀婆(二)。
住世間(三)。
燈道首(四)。
甘露法(五)。
自在王(六)。
須達那(七)。
超法雨(八)。
德妙法(九)。
士應真(三十)。
堅固心(一)。
聲向應(二)。
應赴供(三)。
塵劫空(四)。
光明燈(五)。
執寶炬(六)。
功德相(七)。
忍生心(八)。
阿氏多(九)。
白香象(四十)。
識目生(一)。
贊歎願(二)。
定拂羅(三)。
聲引衆(四)。
離诤語(五)。
鸠舍尊(六)。
郁多羅(七)。
福業除(八)。
羅餘習(九)。
大藥尊(五十)。
勝解空(一)。
修無德(二)。
喜無着(三)。
罥蓋尊(四)。
栴檀羅(五)。
心定論(六)。
庵羅滿(七)。
頂生尊(八)。
薩和壇(九)。
真福德(六十)。
須那利(一)。
熹見尊(二)。
韋藍王(三)。
提婆長(四)。
成大利(五)。
法首(六)。
蘇頓陀(七)。
衆德首(八)。
金剛藏(九)。
瞿伽利(七十)。
日照明(一)。
無垢藏(二。
此與第三百十七位同名)。
除疑網(三)。
無量明(四)。
除衆憂(五)。
無垢德(六)。
光明網(七)。
善修行(八)。
坐清涼(九)。
無憂眼(八十)。
去蓋障(一)。
自明尊(二)。
和倫調(三)。
淨除垢(四)。
去諸業(五)。
慈仁尊(六)。
無盡慈(七)。
飒陀怒(八)。
那羅達(九)。
行願持(九十)。
天眼尊(一)。
無盡智(二)。
編具足(三)。
寶蓋尊(四)。
神通化(五)。
思善識(六)。
喜信淨(七)。
摩诃南(八)。
無量光(九)。
金剛惠(四百)。
第五百起 一心頂禮。
伏虎施尊者。
(四百一位)。
幻化空(二)。
金剛明(三)。
蓮花淨(四)。
拘那意(五)。
賢首尊(六)。
調定藏(七)。
利益羅(八)。
無量光(九。
此與第三百九十九位同名)。
無垢稱(十)。
大音聲(十一)。
大威光(二)。
自在王(三此與第三百二十六位同名)。
明世果(四)。
最上尊(五)。
金剛尊(六)。
蠲慢意(七)。
最無比(八)。
超絕倫(九)。
月菩提(二十)。
持世界(一)。
定華智(二)。
無邊勝(三)。
最勝幢(四)。
棄惡法(五)。
無礙行(六)。
普莊嚴(七)。
無盡慈(八。
此與第三百八十七位同名)。
常悲愍(九)。
大塵障(三十)。
光焰明(一)。
智眼明(二)。
堅固行(三)。
澍雲雨(四)。
不動羅(五)。
普光明(六)。
心觀淨(七)。
那羅德(八)。
法上尊(九)。
師子尊(四十)。
精進辨(一)。
樂說果(二)。
觀無邊(三)。
破邪見(四)。
師子翻(五)。
無憂德(六)。
行無邊(七)。
惠金剛(八)。
義成就(九)。
善住義(五十)。
信證尊(一)。
行敬端(二)。
德普洽(三)。
師子作(四)。
行忍慈(五)。
無相空(六)。
勇精進(七)。
勝清淨(八)。
有性空(九)。
淨那羅(六十)。
法自在(一)。
師子頰(二)。
大賢光(三)。
摩诃羅(四)。
音調敏(五)。
師子臆(六)。
壞魔軍(七)。
分别身(八)。
淨解脫(九)。
質直行(七十)。
智仁慈(一)。
具足儀(二)。
如意雜(三)。
大識妙(四)。
劫賓那(五)。
普焰光(六)。
高遠行(七)。
得佛智(八)。
寂靜行(九)。
悟真常(八十)。
破魔賊(一)。
滅惡趣(二)。
性海通(三)。
妙法通(四)。
慜不息(五)。
攝衆心(六)。
道大衆(七)。
常隐行(八)。
菩薩慈(九)。
拔衆苦(九十)。
尋聲應(一)。
數劫空(二)。
注法水(三)。
得法空(四)。
惠廣增(五)。
六根盡(六)。
跋陀羅(七)。
思薩埵(八)。
注茶迦(九)。
缽利羅(五百)。
願事衆(五百一位)。
○(拜竟。
少頃。
回向。
香燈師預焚香在手。
知客領施主中間拈香。
設拜。
衆師唱香贊畢。
維那舉)天上天下無如佛。
(四句偈已。
仍如奉請時。
出位右繞。
仍念釋迦佛名。
施主各各上香。
問訊已。
歸位。
收佛号。
宣疏。
化疏。
舉福田應供雲雲。
羅漢贊見前。
維那舉雲)修齋功德殊勝行(回向偈已。
三皈依畢。
各回本處)。
證義曰。
三藏法數雲。
梵語阿羅漢。
華言無學。
謂其生死已盡。
無法可學。
又雲無生。
謂其斷見思惑盡。
無複三界受生。
又雲應供。
謂其應受人天供養。
又雲殺賊。
謂其能殺煩惱之賊。
以其皆具三明六通無量功德。
故稱為大。
此阿羅漢。
承佛敕故。
以神通力。
延自壽量。
住於世間。
守護正法。
至今猶未入滅。
若遇世間。
設大施無遮會時。
即同諸眷屬。
蔽隐聖儀。
同於凡流。
密受供養。
令施者得勝果報。
法華經雲。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據此。
供養羅漢。
福德果報。
俱不可思議。
昔無相真禅師。
供羅漢頌曰。
應供真人着眼高。
海山來往不辭勞。
也知為瑞為祥處。
惹得天花上毳袍。
石梁方廣路非遙。
檐蔔堂中信手招。
尊者半千誰是主。
海天雲靜月輪高。
放生 (生命随到随放。
不可拘時。
恐傷物命。
宜向外設案。
安楊枝淨水。
醒尺。
法師施主作禮。
衆等以。
慈眼視諸異類。
念其沉迷。
深生哀憫。
複念三寶有大威力。
能救拔之。
作是觀已。
法師執爐白雲)。
一心奉請。
光明會上。
諸佛菩薩。
十方慈父。
廣大靈感。
觀世音菩薩。
天龍神祇。
現在道場。
加持此水。
具大功勳。
灑沾群品。
令彼身心清淨。
堪聞妙法。
(遂舉)柰麻觀世音菩薩。
(三稱。
衆和。
齊誦大悲咒三遍。
法師執爐白雲)仰白。
十方三寶。
釋迦本師。
彌陀慈父。
寶勝如來。
觀音菩薩。
流水長者子。
天台。
永明。
諸大士等。
唯願慈悲。
證知護念。
今有諸衆生等。
為他網捕。
将入死門。
幸值(某甲)。
(稱施主名)修菩薩行。
發慈悲心。
作長壽因。
行放生業。
救其身命。
放使逍遙。
比邱(某甲)。
仍順大乘方等經典。
授與三歸。
稱揚十号。
複為宣說十二因緣。
但以此類衆生。
罪障深重。
神識昏迷。
仰乞三寶威德冥加。
哀憐攝受。
(法師撫尺一下。
高聲說三歸依)現前諸衆生等。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三說。
衆等三和)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
(三說。
三和)從今已往。
稱佛為師。
更不歸依邪魔外道。
稱法為師。
更不歸依外道典籍。
稱僧為師。
更不歸依外道邪衆。
(三說。
三和)諸佛子等。
歸依三寶已。
今當為汝。
稱揚寶勝如來十号功德。
令汝得聞。
如彼十千遊魚。
即得生天。
等無有異。
(遂舉)柰麻過去寶勝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禦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三說。
衆三和已。
法師撫尺一下。
白雲)諸佛子。
我今更為汝。
說十二因緣生相滅相。
令汝了知生滅之法。
悟不生滅。
同於諸佛。
證大涅盤。
(白已遂舉)所謂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無明滅。
則行滅。
行滅。
則識滅。
識滅。
則名色滅。
名色滅。
則六入滅。
六入滅。
則觸滅。
觸滅。
則受滅。
受滅。
則愛滅。
愛滅。
則取滅。
取滅。
則有滅。
有滅。
則生滅。
生滅。
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三說。
法師撫尺一下。
白雲)諸佛子。
我今依大乘經。
授汝三歸十号。
十二因緣已竟。
今當為汝。
對三寶前。
發露罪愆。
求哀忏悔。
願汝罪業。
一切消除。
得生善處。
近佛聞法。
汝當至心。
随我忏悔(白已。
遂舉)。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三說。
衆三和已。
遂唱)柰麻清涼地菩薩摩诃薩(三唱。
衆三和已。
一僧向佛作禮畢。
遂執水盂。
遍灑諸物身上已。
法師白雲)。
唯願放生以後。
永不遭遇惡魔吞啖網捕。
優遊自在。
獲盡天年。
乘三寶[力@、]。
寶勝如來。
本願慈力。
命終之後。
或生忉利。
或生人間。
持戒修行。
不複造惡。
信心念佛。
随願往生。
更祈施主(某甲)。
現生如意。
他報随心。
菩提行願。
念念增明。
救苦衆生。
當如己想。
以是因緣。
得生安養。
見阿彌陀佛。
及諸聖衆。
證無生忍。
分身塵剎。
廣度有情。
俱成正覺。
現前大衆。
齊聲念華嚴十回向經。
往生淨土神咒(白已。
悅衆鳴小木魚。
大衆齊聲。
朗誦經咒)。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回向品。
随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
佛子。
菩薩摩诃薩。
作大國王。
於法自在。
普行教命。
令除殺業。
閻浮提内。
城邑聚落。
一切屠殺。
皆令禁斷。
無足二足。
四足多足。
種種生類。
普施無畏。
無欲奪心。
廣修一切菩薩諸行。
仁慈莅物。
不行侵惱。
發妙寶心。
安隐衆生。
於諸佛所。
立深志樂。
常自安住三種淨戒。
亦令衆生。
如是安住。
菩薩摩诃薩。
令諸衆生。
住於五戒。
永斷殺業。
以此善根。
如是回向。
所謂。
願一切衆生。
發菩提心。
具足智慧。
永保壽命。
無有終盡。
願一切衆生。
住無量劫。
供一切佛。
恭敬勤修。
更增壽命。
願一切衆生。
具足修行。
離老死法。
一切災毒。
不害其命。
願一切衆生。
具足成就無病惱身。
壽命自在。
能随意住。
願一切衆生。
得無盡命。
窮未來劫。
住菩薩行。
教化調伏一切衆生。
願一切衆生。
為壽命門。
十力善根。
於中增長。
願一切衆生。
善根具足。
得無盡命。
成滿大願。
願一切衆生。
悉見諸佛。
供養承事。
住無盡壽。
修習善根。
願一切衆生。
於如來處。
善學所學。
得聖法喜。
無盡壽命。
願一切衆生。
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
勇猛精進。
入佛智慧。
是為菩薩摩诃薩。
住三聚淨戒。
永斷殺業。
善根回向。
為令衆生。
得佛十力圓滿智故。
(接誦徃生咒三遍已。
法師白雲)上來放生功德。
四恩普報。
三有均資。
法界衆生。
同圓種智。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舉三歸依畢。
各回本處)。
(△以上略明放生儀軌竟。
若放生而兼念誦。
或兼飯僧等事。
并見前儀。
唯回向疏文随施主所求事)。
證義曰。
放生儀涼譯金光明經如此。
若據隋唐二譯。
俱有咒語。
梵網經亦有放生之條。
又考律藏。
凡士女先授三歸。
次傳五戒。
不許獵等。
故今放生。
似應但說三歸。
不必添說五戒。
或間雲栖蓮池師雲。
說法對人。
人猶未信。
勸畜發心。
畜則何知。
師答曰。
性在含靈。
不可思議。
安期畜類。
終無覺心。
蛤之生天。
鵬之敬律。
虎之弭耳避地。
蟒之垂淚革心。
如斯比類。
曷勝枚舉。
縱彼業重無知。
亦為未來善種。
譬如嚴冬下種。
春暖自然發芽。
但以慈心向說。
行人自當獲福。
故應教化。
無間人畜也。
至於放生感應。
内典甚多。
今略舉最古者數條。
金光明經第四卷。
流水長者子。
路見一池。
水涸。
有十千魚。
将入死門。
四向宛轉。
是時長者。
施水并食。
而救其命。
複入池中。
為魚說十二因緣法。
并稱南無過去寶勝如來名。
後十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