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五

關燈
魚。

    俱生忉利天。

    自識前生為魚。

    流水長者子。

    與我等水。

    及以飲食。

    複為我等解說十二因緣。

    并稱寶勝如來名号。

    以是因緣。

    令我等輩。

    得生此天。

    於是為報恩故。

    各持真珠璎珞。

    到流水長者子家。

    奉寶散花。

    流水長者子。

    即今釋迦牟尼佛是。

    十千魚。

    即十千天子。

    并蒙佛授菩提記。

    隋朝。

    天台智者大師。

    居台州修禅寺。

    以身衣資。

    勸人贖[竺-二+(一/屍/邑)]一所。

    為放生池。

    嘗於其上。

    講金光明經。

    忽一日。

    法堂前。

    見黃雀無數。

    翔集半日。

    悲鳴而去。

    大師見之曰。

    乃江魚化為黃雀。

    來謝吾恩耳。

    今大慈寺是也。

    又隋計诩。

    任台州郡守。

    嘗請天台智者於江上。

    講金光明經流水品。

    漁者聞法。

    皆好生去殺。

    诩後還都。

    坐罪下獄。

    臨當伏法。

    遙祈大師。

    一伸救護。

    乃夜夢群魚。

    吐沫相濡。

    明旦降敕。

    持原诩罪。

    據此。

    則金光明經中。

    流水長者一段。

    為放生最初典型。

    故此經為放生切要尊法。

    後賢當知之。

     (附)生所規約(凡十五條) 佛言。

    情多想少。

    流入橫生。

    故知彼等異類。

    昔以暗蔽愚癡。

    不修正念。

    今則羽毛鱗甲。

    受此劣形。

    水陸飛空種種不一。

    吾等當遵佛敕。

    宜随力放生。

    并舍糧草。

    願彼異類。

    盡此報身。

    往生淨土。

    管生靈者。

    發恒慈心。

    盡己所執。

    随宜調法。

    所有規條。

    開列於左。

     凡送來生靈。

    問已說三歸否。

    若未說。

    即移至佛前。

    焚香說三歸放生法。

    飛禽水族。

    即念佛放去。

    牛羊雞鵝等。

    别其雌雄。

    另攔關放。

    不得混作一處。

      各生頭。

    (如管雞名雞頭師。

    餘例此)管生靈出入。

    各登簿記。

    晨昏槎數清楚。

    倘有死者。

    白庫房客堂看驗。

    然後埋葬。

      生所。

    常使乾淨。

    不得任其臭氣難聞。

    牲口身穢。

      新放生至。

    必另置一處。

    待夜方入群。

      糧草。

    一日早晚二食。

    食畢即收食盆。

    不得任糞泥。

    踐污盆食。

      生頭打生靈緻損者。

    照大小罰錢。

    歸入生所公用。

    緻死者。

    罰已擯出。

    失管緻被惡獸傷害。

    惡人盜去者。

    亦照大小罰錢。

    放牧損人苗稼等。

    照數賠錢。

      米糠麥麸等。

    凡黴濕即曬。

    或烘。

    不得任其蟲生爛壞。

      凡施生糧錢。

    不得作别事用。

      池中不可放黑魚。

    鲇魚。

    汪剌。

    黃[(乏-之+蟲)*善]團魚等。

    恐殘害他魚故。

    亦不放螺蛳。

    青魚食螺蛳故。

    宜另設池放之。

      不得以洗刮油膩。

    及糟糠等物入池中。

      魚食青草。

    宜不時與之。

      池中不得浸柴竹黃篾等一切物件。

      池水不得挑動别用。

    常使盈滿清淨。

      凡水陸生口至。

    各生頭所值。

    自有常住舊例分規。

    不得私向施主索取财物。

    違者得一償二。

    以買生糧。

      雞鵝鴨蛋。

    所賣之錢。

    仍買生糧。

    私賣入己者罰。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生所規約。

    護生靈而修慈行也。

    梵網經雲。

    若佛子。

    以慈心故。

    行放生業。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衆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雲雲。

    又放生是作善。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是止善。

    止作雙持。

    是真護生也。

    或問蓮池師雲。

    墨子兼愛辟為異端。

    雲何衆生。

    皆以作我父母觀之耶。

    師雲。

    儒道止談今世。

    佛法乃論前身。

    受身既列多生。

    托胎必遍諸趣。

    六道衆生。

    皆我父母。

    豈不然乎。

    唯拘近迹。

    不審遠緣等之異端。

    其過甚矣。

     供法衣(法帔。

    寶蓋。

    幢旛等法器。

    皆同此) 供法衣之儀。

    與前不同。

    前之受法衣。

    乃門人受嗣法師之衣。

    或尊長所賜之衣。

    故須住持。

    往客堂親接。

    及至方丈見禮。

    答拜不受。

    此之供法衣。

    乃施主供住持也。

    待客之儀。

    如飯僧例。

    然住持。

    乃一寺之主。

    凡施主所供法衣等。

    一切法器。

    須上堂白衆。

    入萬年簿。

    交莊嚴衣缽。

    收歸莊嚴廚。

    上記年月日。

    及施主名。

    不得以施主供我。

    私自受之。

    有違佛制。

     證義曰。

    施主施法衣。

    住持若預知者。

    當訊其造法。

    不得繡佛在衣上。

    雲栖正訛集雲。

    近世袈裟上。

    遍繡諸佛。

    雲千佛衣。

    此訛也。

    佛像止宜頂戴在首。

    負荷在肩。

    懸挂胸膈。

    已涉亵慢。

    況羅綴一身。

    自腰膝而下。

    皆佛也。

    其過可勝言哉。

    輪王福傾。

    諒非虛語。

    而成風久襲。

    不自覺知。

    願高明俯察刍荛。

    慎勿着此。

    或曰。

    然則千佛衣。

    果無之乎。

    曰。

    有之。

    即今二十五條衣者。

    千佛相傳之衣也。

    佛告比邱。

    我此僧伽黎。

    過去未來諸佛。

    皆着此衣。

    而得解脫。

    是其證也。

    或繡壽字。

    名萬壽衣。

    亦屬非是。

    或繡以花。

    名千華衣。

    亦非所宜。

    又千華之名。

    犯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之義。

    亦恐折福矣。

     受煎點 煎是燒煮之意。

    點乃小食之稱。

    煎點之禮。

    或住持回祖剎而行。

    蓋住持回祖庭省觐。

    彼必以尊宿之禮。

    待之。

    住持亦應以禮。

    回敬祖庭之衆。

    設此煎點。

    即設齋也。

    至臨齋之際。

    仍命侍者代拜。

    不敢親詣以動衆。

    又或以上待下。

    下敬上。

    或比肩轉敬。

    或特為。

    或謝法。

    或報恩。

    或答禮。

    或發心。

    或行罰而設。

    此則輕重。

    各随己力。

    其中或設齋。

    或設腐。

    或設茶。

    均謂煎點。

    儀與飯僧同。

     通嗣書。

    嗣法書至。

    遺書至 初為住持。

    必通嗣書。

    不忘本也。

    若法嗣通書至。

    則住持必升座。

    咨問專使法要。

    随機說法。

    蓋為同建法化。

    互相酬唱。

    令法久住也。

    若嗣法師(剃度師。

    授經師同)遺書至。

    即刻於法堂左。

    (或方丈左)設香案。

    挂師真。

    供靈位。

    住持出己财。

    命侍者送庫司代辦祭。

    并素淨莊嚴訖。

    即知會兩序大衆。

    或當日。

    或隔宿。

    上堂白衆。

    (上堂儀見前)說哀歎法。

    下座。

    到靈幾拈香。

    舉哀。

    設念誦壇。

    集衆念誦。

    (念誦某經及念誦日數。

    随意行之)首日上供。

    須跪獻(見前尊祖章。

    開山忌說)二親遺書至。

    儀亦同此。

    唯立靈位。

    (宜設於幽靜之處)不挂真。

    上供不須跪獻。

    不搭衣。

    不拜。

    但問訊。

    心喪而已。

    其安待專使。

    詳兩序章客堂規約說。

     ○附薦嗣法師疏雲。

     伏以。

    靈源湛徹。

    觀泡影以識浮生。

    法乳汪洋。

    遡道風而思本始。

    訃音忽至。

    敬展孝誠。

    仰歸調禦之尊。

    俯答先覺之德。

    切念圓寂先師。

    (某甲)和尚。

    (續入先師鄉貫寺名。

    及生死日時)示生滅相。

    如明鏡無來去之痕。

    契佛祖機。

    似吹毛具殺活之用。

    續慧命於将墜之際。

    振宗風於末法之秋。

    祖道重光。

    真燈複耀。

    方能事之已畢。

    悼法幢之忽摧。

    (某甲)猥膺付矚。

    幸沐熏陶。

    痛爐鞴之先規。

    謦咳已杳。

    想巾瓶之遺澤。

    追慕難忘。

    爰陳蘋藻之齋。

    持諷梵網之典。

    (經典随改)仰憑慈力。

    用報師恩。

    伏願。

    先師某和尚。

    大寂光中。

    等毗盧而受用。

    一真法界。

    踞寶藏以莊嚴。

    回施法雨。

    普潤群機。

    冀叢林之鼎盛。

    祈道化以流通。

    恭請三寶證明。

    諷經薦師文疏。

    年月日。

    不肖嗣法門人(某甲)具疏(文中須加序本師德行。

    茲不錄。

    薦剃度。

    授經師。

    酌改用之。

    餘儀如常)。

     證義曰。

    愚庵摭古雲。

    真淨和尚。

    有時喚侍者。

    請老和尚來。

    侍者請南禅師真。

    展開淨。

    以手加額。

    歎雲。

    不是者老和尚。

    豈能如此。

    輙颦蹙半晌。

    卻戒收之。

    潛庵源和尚。

    每見南禅師真。

    即淚下。

    噫。

    斯二人。

    可謂孝思不匮者矣。

    附錄於此。

     請新住持 凡十方寺院。

    住持虛席。

    須細訪有道德高僧。

    方可舉請。

    宜集衆共議定已。

    監院具須和一冊。

    載明本寺所有田産物業。

    及迎接儀從。

    一切畢備。

    即請二三班首。

    及施護二三人為專使。

    至起程日。

    詣衆寮相别。

    客堂候時至。

    鳴大鐘三下。

    集衆。

    門送啟行。

    專使到彼寺。

    客堂以客禮接待。

    用茶點。

    一知客白方丈。

    及通告庫房。

    維那。

    次将請啟。

    須知。

    禮物。

    供法座上。

    次領專使見住持。

    行禮畢。

    坐次。

    上茶。

    陳白請啟緣由畢。

    若路遙遠。

    專使送上客房。

    (當日可回。

    即不送房)若不允所請。

    則回辭帖。

    然請住持。

    宜預讨允否意旨。

    允則發使。

    否則止。

    或允自臨。

    或轉薦班首。

    若自受請已。

    即通告兩序衆執。

    次早挂升座牌。

    早課畢。

    衆集法堂。

    升座。

    說受請法竟。

    專使待為受請住持煎點。

    (即設齋供衆)受請人。

    亦設特為席。

    欵專使已。

    新住持。

    即擇數親信人。

    同專使到彼。

    收萬年簿。

    及文契莊嚴。

    錢米用物等。

    唯盤結文契。

    不清不接。

    以常住文契關重也。

    擇日定已。

    至起程日。

    新住持早粥。

    齋堂白衆告辭。

    次即上堂。

    緻謝兩序耆舊。

    臨起程時。

    鳴鐘鼓。

    大衆齊集殿前候住持搭祖衣。

    與大衆登殿。

    禮佛三拜。

    大衆頂禮住持三拜。

    住持同拜。

    大衆先行。

    在山門外兩傍。

    整齊對立。

    合掌恭敬。

    住持禮伽藍。

    韋馱。

    彌勒已。

    命衆回堂。

    辭退而去。

    大衆望去遠而回。

     若請班首住者。

    餘儀同前。

    專使先見住持。

    行禮已。

    合掌白雲。

    (某處某寺盧席。

    今具禮儀。

    恭請座下某師為住持。

    伏望和尚。

    慈悲允許。

    并祈勸請)。

    (白已。

    衆使同一拜)住持答雲。

    (敬奉來教)即賓主同坐。

    用茶。

    命侍者先行。

    通知所請。

    住持與班首。

    及諸專使。

    同往彼寮。

    專使行禮。

    與請住持同。

    共坐次。

    陳請啟雲雲。

    如不允。

    衆為勸請。

    受請後。

    住持請受請者。

    并專使茶。

    次待方丈齋。

    次日專使請住持。

    為受請者引座。

    儀與升座同。

    令侍者請受請者趺坐。

    勸請舉揚。

    為法而出。

    慰衆渴仰。

    褒美語畢。

    舉話有無不拘。

    下座。

    住持歸座左。

    向外而立。

    知客領專使。

    往受請者前。

    作禮畢。

    受請者往住持前作禮。

    次與兩序大衆作禮。

    若受請者是門人。

    住持付法衣。

    有法語。

    受請者搭衣。

    向住持展具三拜。

    白雲。

    (早蒙陶鑄。

    仰愧先宗。

    來請既動。

    難辭公命。

    下情無任惶恐之至)。

    又三拜。

    起具問訊。

    住持答雲。

    (斯道所寄。

    一[慈-(前-刖)]九鼎。

    不忝當仁。

    唯冀保任)。

    說已。

    住持起。

    歸寝室。

    受請者。

    令侍者同專使詣方丈。

    禀借法座。

    乃升座。

    說受請法畢。

    下座。

    到住持所。

    禮謝三拜。

    次與兩序大衆作禮已。

    知客引受請者。

    巡寮緻謝。

    專使特為受請者煎點。

    至起程時鳴鐘鼓。

    大衆齊集殿前候。

    受請者搭祖衣。

    與大衆登殿禮佛畢。

    大衆與受請者作禮。

    受請者回拜。

    大衆先行在山門外候送。

    受請者複詣住持禮辭。

    住持一同送出山門。

    受請者禮伽藍韋馱彌勒已。

    乃收祖衣。

    同專使等。

    辭别住持大衆而去。

     附請新住持啟(凡請啟。

    宜各随境緣而作。

    倘無人作。

    依此成式。

    修改用之) 伏以。

    史占寶氣。

    西方之聖瑞宏開。

    帝夢金身。

    東土之法輪常轉。

    莊嚴觇妙相。

    毫光照世界三千。

    梵呗演大乘。

    圓音貫牟尼百八。

    故知由來聖教。

    端以緣興。

    竊謂自古僧園。

    必由人顯。

    恭唯(上)某(下)某大和尚。

    某地名僧。

    某寺宿德。

    參真如之妙谛。

    笑合拈花。

    證最上之菩提。

    印同立雪。

    一缾一缽。

    不妨到處垂慈。

    六妙六通。

    可以随身應化。

    今吾裡某寺。

    某代名藍。

    某方古剎。

    藏經台在。

    紀創垂者若幹年。

    香積廚開。

    綿慧命者若幹世。

    自某師歸寂。

    (若退院去。

    改歸寂二字為别行)法席已虛。

    雖無天魔混擾。

    其柰覺路彌漫。

    不遇痛棒當頭。

    誰識寶珠在額。

    用是共竭丹忱。

    勤彼白足。

    伏乞不辭素履。

    惠我元風。

    振祖席之宏猷。

    俯慰兒孫之望。

    為某山之大樹。

    群叨庇蔭之恩。

    從茲舊布黃金之地。

    大開甘露之門。

    靈山佳會。

    俨然未散於今時。

    選佛道場。

    允矣觀光於此日矣。

    敬陳短啟。

    聊竭鄙誠。

    無任寅心。

    統祈丙鑒。

    右啟上(上)某(下)某大和尚蓮座。

    護法(某)。

    檀那(某)。

    前住(某)。

    兩序(某)頓首拜。

     證義曰。

    叢林興衰。

    在乎住持。

    住持美惡。

    在乎舉請。

    荷擔常住。

    在此一舉。

    敗壞常住。

    亦在此一舉。

    而受請者。

    之禍福升沉亦因之。

    是故兩者。

    俱不可不慎。

    山庵雜雜雲。

    奕休庵。

    揚州人。

    嘗客天童寺。

    穿破衲。

    日一餐。

    夜不寝。

    俨有古德之風。

    時奉化上雪窦虛席。

    衆請奕住持。

    奕欣然攜一笠而往。

    不周一年。

    盡變所為。

    向之壞衲今輕裘。

    向之一餐今列鼎。

    左右稍有犯。

    必瞋怒自起撲。

    犯者仆地。

    用拳舂腳搗心暢始休。

    既而。

    盡括常住羨餘。

    就鄞城買民屋為庵而居。

    日以資生為事。

    與竹林寺僧争屋。

    訟於官。

    對理不直。

    牢死。

    噫。

    常住敗壞矣。

    而奕休庵。

    竟何如哉。

    此皆因舉請之人。

    不察真僞。

    而聽信近時外貌。

    率爾轉薦。

    率爾延請。

    故其害至於如此。

    又雲。

    東岩年八十一。

    江西人。

    僧俗共請住天童。

    維時天童隳弛。

    岩思年老。

    承此重任。

    不遑安居。

    召徒東。

    圓。

    慶。

    三人。

    分司寺事。

    不五年而百廢具舉。

    計餘資就象山置田。

    以贍常住。

    俗喜僧甯。

    觀此二事。

    可知枭鸾既别。

    成敗判然。

    則舉請之關重。

    不可不慎也。

    明矣。

     入院 擇日定已。

    當計兩寺相去遠近。

    近則首座領衆往迎。

    遠則兩序執事往迎。

    專使當預白新住持。

    若固辭。

    即止。

    凡進院齋茶香燭等。

    俱當預備。

    預日挂接住持牌。

    (牌雲)明日某時。

    合院大衆師。

    聞鐘聲。

    各搭衣持具。

    在山門外。

    迎請新住持入院。

     △正日時至。

    鳴鐘鼓。

    焚香燭。

    處處炜煌。

    大衆門迎。

    由遠至近。

    兩傍對立。

    合掌恭敬。

    新住持搭祖衣而來。

    前用錫杖幢旛。

    提爐香盤。

    拂子。

    如意拄杖。

    行列整齊。

    到山門。

    分兩邊站定。

    新住持說法。

    (諸處說法。

    儀皆同此)次彌勒。

    次韋馱。

    次佛前。

    次伽藍。

    次祖堂。

    乃至合寺像前。

    俱拈香說法。

    禮拜。

    唯大殿佛前。

    舊住持接具。

    送蒲團位。

    (若無舊住持。

    本寺法派尊長送位。

    方丈位。

    齋堂位。

    皆同此)入室。

    舊住持接具。

    送方丈法座位已。

    新住持對座前。

    說法數句。

    即登座位立。

    拈香。

    維那舉贊。

    至唱雲來集竟。

    方坐。

    大衆作禮已。

    悅衆對鳴引磬三陣時。

    燒香師至座前。

    拈香三瓣。

    展大具三拜。

    (或四折具)歸位。

    新住持說法竟。

    衆作禮已。

    各回本處。

    知客即領新住持。

    參堂巡寮。

    (儀見前尊宿條)巡畢。

    歸方丈。

    少頃。

    客堂鳴序闆。

    兩序舊執大衆。

    請新住持上堂。

    啟請等儀。

    見前上堂條。

    所不同者。

    唯至座前。

    說法度啟。

    維那宣啟畢。

    新住持指座。

    說法數句。

    即登座。

    祝  聖。

    次拈當道官僚香。

    侍者逐一接香置爐。

    唯嗣法本師香。

    住持懷中拈出。

    自插爐中。

    斂衣趺坐。

    衆拜已。

    對面立。

    鳴引磬三陣時。

    燒香至座前。

    拈香三瓣。

    展大具。

    三拜。

    起具上座台。

    代侍者執拄杖。

    衆侍者齊下台。

    展具三拜。

    起具。

    問訊。

    仍登台侍立。

    燒香下台歸位。

    班首白椎。

    住持說法。

    乃至下座。

    歸方丈已。

    茶頃。

    專使拜賀。

    次送進院人等。

    先缁後素。

    次班首衆執。

    次庫房。

    次客堂。

    次禅室。

    次廚房。

    次下院。

    次各堂寮。

    次侍寮。

    俱拜賀而退。

    聞鼓聲上普供。

    (若事忙。

    唯佛及四聖。

    普供在第二日上午亦可)新住持一一拈香頂禮。

    午梆鳴。

    舊住持候送新住持齋堂位。

    齋畢。

    舊住持同專使。

    護法。

    諸房。

    兩序。

    請新住持驗看文契莊嚴。

    及諸器皿。

    并金谷等事。

    晚課畢。

    衆上方丈。

    請新住持說小參(儀見前小參條)禮畢。

    舊住持率衆。

    為新住持看單。

    舊住持預退居東堂。

    新住持亦率衆。

    回看舊住持單。

    (儀見前尊宿條)看畢。

    各回本處。

    晚二闆。

    聞鼓聲。

    齊詣齋堂用普茶。

    宣規約畢。

    衆退。

    舊住持富晚請新住持茶。

    新住持回敬舊住持。

    及兩序等茶。

    凡專使。

    及送進院人。

    一一俱請茶。

    乃至各各送房。

    安單竟。

    次日早粥二闆後。

    合寺上普供。

    午齋舊住持請新住持方丈齋。

    新住持亦回敬舊住持。

    及兩序衆執。

    俱方丈齋。

    凡請齋茶。

    使侍寮俱一一預請已。

    臨時再請。

    午後。

    知客領新住持谒四鄰。

    第三日早課畢。

    為建寺檀那升座。

    粥罷。

    庫司差祖堂香燈。

    嚴飾檀那案位。

    并諸供器。

    知客白維那。

    請堂師十八上供。

    新住持點茶湯。

    問訊。

    午齋方丈設齋謝專使。

    并酬勞大衆。

    或人多。

    送齋於各堂寮亦可。

    行單及執勞運力之人。

    須酬勞金。

    每人若幹。

    是日即當掃開山。

    及諸祖塔。

    如掃塔儀。

    距遠則另日。

    晚課畢或有告退執者。

    新住持當留。

    若執意求退。

    亦須過數日。

    待新住持稍暇。

    再辭。

     證義曰。

    一夢漫言雲。

    迩來諸方堂頭。

    一入院。

    莫不分收檀施。

    香儀即入方丈。

    齋資乃歸庫房。

    抑或單奉香儀。

    則銀錢畜為己有。

    欵客仍出常住。

    累當家七事之憂。

    不思常住屬我。

    我物即是常住物。

    雖香儀。

    亦宜歸常住。

    若萬不獲已。

    必須私用。

    亦當以情白衆。

    而不惟自便。

    斯乃住持本分行履也。

    昔東山空禅師。

    答餘茂才借腳夫書。

    其略雲。

    書中就覓腳夫。

    不知出於常住耶。

    空上座耶。

    若出於空。

    空亦何有。

    若出常住。

    是私用常住。

    一涉私。

    則為盜。

    豈有知識。

    盜用常住乎雲雲。

    又山庵雜錄雲。

    雲外和尚。

    晚住天童。

    以常住為己任。

    百廢俱新。

    不倨傲。

    不貪積。

    不私食。

    得施利随與常住。

    接衆惟謹。

    雖於後生下執。

    亦略無疎慢之意。

    二時粥飯。

    必掌缽赴齋堂。

    身雖眇小。

    才德皆優。

    至於圓寂。

    毫無私畜。

    學者感德。

    遐迩稱贊。

    噫。

    如斯住持。

    堪為師法矣。

     住持出入 凡住持有事遠出。

    客堂先一日挂牌。

    (牌雲)明日某時。

    方丈和尚公出。

    往某處。

    大衆師。

    聞鼓聲。

    齊集恭送。

     △住持預日。

    午飯。

    在齋堂白衆告假。

    即晚。

    方丈設兩序茶。

    囑托院事。

    監院與衣缽。

    備住持出門應用之物已。

    次日時至。

    知客鳴鼓四下。

    即上方丈。

    合掌白雲。

    (大衆師送和尚)。

    住持到祖堂禮祖。

    次至大殿禮佛畢。

    即鳴鐘鼓。

    維那雲。

    展具。

    頂禮和尚。

    禮畢。

    随送出山門而回。

    凡住持在外。

    朔望等節。

    不挂免禮牌。

    至回山信到。

    侍者先報客堂。

    客堂挂牌。

    (牌雲)即日某時。

    方丈和尚回山。

    大衆師聞鼓聲。

    齊集迎接。

    候住持至山門。

    維那雲。

    (大衆師頂禮和尚)。

    住持說免禮。

    即回堂。

    然此乃遠出半月一月之禮。

    若早出晚歸。

    或三五日之期。

    但告知衣缽庫房客堂而行。

    大衆不迎送。

    又凡遇住持回山。

    大衆不及迎接。

    即於晚課畢上方丈。

    頂禮慰安。

    并請開示。

    儀與晚參同。

     證義曰。

    此之住持出入。

    即古之公事出隊。

    及出隊歸也。

    古之住持。

    領衆辦道。

    非常住公事。

    未嘗敢出於寺。

    今則身為住持。

    不知領衆辦道。

    逐日夤緣奔走。

    以求名聞利養者。

    其失可勝道哉。

    然又有養尊處優。

    憚於勞苦。

    雖遇公事當出。

    而亦置之不理者。

    厥失維均。

    愚庵摭古雲。

    昔奉新慧庵院。

    臨洪洲孔道。

    郡牧移書真淨。

    擇人主之。

    一衆憚行。

    時惠淵首座。

    孤硬自立。

    雖於真淨有契證。

    泯泯作息。

    人無知者。

    以衆不應是命。

    乃白真淨曰。

    惠淵何如。

    淨曰。

    汝去得。

    遂舉之。

    淵得公牒。

    即辭去。

    湛堂問曰。

    公如何住持。

    淵曰。

    惠淵無福。

    負栲栳。

    打街供衆。

    湛堂作偈餞之。

    既住慧安。

    如所酬。

    如此三十年。

    風雨不易。

    百廢俱舉。

    終於慧安。

    阇維得六根不壞者三。

    獲舍利無算。

    異香累日。

    噫。

    從古至今。

    常以打街供而為住持者。

    唯師一人而已。

    故錄之。

    為喜逸惡勞者勸。

     退院 住持或受别寺請。

    或年老。

    或有疾病。

    或世緣不順。

    自忖福薄。

    即宜知退。

    密與兩序班首權執商定已。

    齋堂表衆。

    說要退緣由。

    凡舉後住。

    預察真實有道德者。

    或宗眼明白。

    或行止廉潔。

    允服衆望。

    始可接住。

    若有數人堪授。

    而一時難定者。

    即於韋馱前。

    對衆以阄蔔之。

    若住持得人。

    法道尊重。

    寺門有光。

    決不可私商於裡人老堂人及房頭等。

    當知彼不以常住為重。

    恐有樹黨狥私。

    互相攙奪之弊。

    切宜慎之。

    若所請允許。

    即将常住錢谷器物等項。

    登記簿書。

    一一分明。

    具須知單目。

    一樣三本。

    住持班首。

    權執。

    各簽押。

    用常住圖記印之。

    新舊住持。

    并庫房。

    各收一本為執照。

    至後住持進院前一日。

    在齋堂。

    辭衆。

    随上堂。

    說退院法已。

    移居東堂。

    公請名德一人。

    看守方丈。

    待後住持至。

    再同兩序交楚。

    新住持須詳詢合寺事務。

    将所交。

    逐一對清。

    倘前住持遺失。

    必須賠補。

    兩序執事。

    倘有告假等事。

    須候新舊交代明白。

    若不候新住持到而先去者。

    唯班首權執是問。

    至居東堂者。

    新住持當盡。

    禮溫存以商正事。

     證義曰。

    叢林興衰。

    在進退交關。

    倘一颟顸常住虧損矣。

    故不可不詳慎也。

    至退院一節。

    有道德人。

    皆淡泊居心。

    不肯貪戀。

    禅宗秘要雲。

    世奇首座。

    參龍門佛眼禅師。

    洞臻元奧。

    眼命分座。

    師固辭雲。

    此非細事也。

    如金針刺眼。

    毫發若差。

    睛則破矣。

    願生生居學地。

    而自煅煉。

    眼因以偈美之曰。

    有道隻因頻退步。

    謙和元自慣回光。

    不知已在青雲上。

    猶更将身入衆藏。

    又福州大章山。

    契如庵主。

    素蘊孤操。

    志探祖道。

    預元沙之室。

    颕悟幽旨。

    元沙記曰。

    子禅已逸格則。

    他後。

    要一人侍立也無。

    師自此不務聚徒。

    不畜童侍。

    隐於小界山。

    刳大朽杉。

    形若小庵。

    但容身而已。

    又杭州南蕩。

    法空禅師。

    久侍死心。

    得旨後欲辭去。

    死心記曰。

    汝福薄。

    宜以道自養。

    後出世南蕩。

    不踰月。

    而院被火。

    了無孑遺。

    師歎曰。

    吾違先師之言。

    故見今日之難。

    又愚庵摭古雲。

    感禅師。

    住黃龍。

    有郡守臨牧。

    以事侵之。

    感笑作偈投之。

    不揖而去。

    偈曰。

    院是大宋國裡院。

    州是大宋國裡州。

    州中有院不容住。

    何妨一缽五湖遊。

    守使人追之。

    已渡江矣。

    觀此四事。

    固以見古人之美節。

    亦可知住持之任最重。

    不可使無福慧者處之。

    而凡應是舉者。

    宜自審量也。

     闆賬 凡住持病覺沉重。

    監院預集班首權執等人至室。

    (若系餘人。

    移歸病堂)監院白雲。

    抱病堂頭和尚。

    (餘人改雲。

    某某執事師)諱(某甲)。

    字(某甲)。

    年幾十幾歲。

    系(某)省(某)府(某)縣籍。

    於(某)年(某)月(某)日。

    住持本寺。

    領衆辦道。

    (餘人則雲。

    本寺安單。

    在衆學道)於今年(某)月(某)日。

    偶值病緣。

    恐風火不測。

    於今(某)月(某)日。

    移居東堂。

    (餘人則雲。

    入省行堂)所有随身衣缽。

    請書記師抄錄闆賬。

    以便後事。

    伏希衆悉計開 (某)衣(某)衣共若幹。

     (某)物(某)物共若幹。

     年月日。

     首座(某甲)押。

     監院(某甲)(餘人則添寫)省行堂主(某甲)押。

     維那(某甲)押。

     知客(某甲)押。

     知庫(某甲)押。

     書記(某甲)押。

     看病(某甲)押。

     物件仍留方丈。

    命公謹有德人看守。

    (餘人寄存内庫房)待病愈。

    憑衆歸原人。

    否則以俟估唱。

     證義曰。

    自古聖賢臨終。

    屢有為惡疾所纏。

    而不能免避者。

    皆由夙緣業報而緻也。

    然不害其為聖賢。

    凡小師看痛。

    當存謹孝。

    勿以惡疾而存輕忽之意。

    愚庵摭古雲。

    死心颀。

    南公之子。

    夢神語。

    師當感惡疾。

    果患大瘋。

    屏院事。

    歸小庵養病。

    颀小師克慈着名楊岐。

    歸庵侍疾。

    乞食村落。

    謹孝不倦。

    颀謂慈曰。

    吾之嗣黃龍。

    以其道行兼重。

    不意半生。

    感斯惡緣。

    吾不因此。

    怎有今日。

    如今把住放行。

    總得自由。

    噓一聲而逝。

    阇維香遍野。

    舍利無數。

    愚庵頌曰。

    大聖示夙愆。

    雙樹亦背痛。

    吾師業可懲。

    神人預為夢。

    小師聞事罷參請。

    得得歸來視定省。

    柴門積葉蒼苔靜。

    草砌無人青雀騁。

    掩扉持缽走村舍。

    病僧檐下曝孤影。

    歸廬火斷病僧饑。

    怨鼠跳梁情耿耿。

    久病難為人。

    至性吾所秉。

    颀公幸有廖。

    淹淹殘陽景。

    臨行噓一聲。

    日射松窗冷。

    又病者。

    正念或不能持。

    則看病者。

    當以十念往生法門委曲開導。

    斷不可少。

     遷化 臨寂時至。

    凡伴病者。

    齊聲念佛。

    以助往生。

    寂後一枝香盡。

    方理後事。

    或有标撥表散物件。

    須令均平。

    以免争競。

    若衣缽微薄。

    務宜從儉。

    遺戒小師。

    不得披麻恸哭。

    請首座主喪。

    (餘人應客堂庫房料理。

    無主喪者)一切佛事。

    随宜而行。

    同亡僧例。

    無費常住。

    無勞大衆。

    若住持有功常住。

    (執事亦然)僧衆念其遺澤。

    抑或衣缽稍豐。

    俱當從厚薦悼。

     證義曰。

    平日功勳。

    在臨終看驗。

    不必有疾苦。

    亦不必無疾苦。

    唯觀其自在不自在而已。

    禅宗秘要雲。

    洞山良價禅師示寂時。

    問衆曰。

    離此殼漏子。

    向什麼處與吾相見。

    衆無對。

    随命剃發。

    澡身。

    聲鐘。

    辭衆。

    俨然坐化。

    時大衆号恸。

    移晷不止。

    師忽開目。

    謂衆曰。

    出家人。

    心不附物。

    是真修行。

    勞生惜死。

    哀悲何益。

    乃令主事。

    辦愚癡齋。

    延七日。

    食具方備。

    師亦随衆齋畢。

    乃曰。

    僧家無事。

    大率臨行之際。

    勿須喧動。

    歸坐丈室。

    端坐長往。

    又翠岩可真禅師。

    将入滅。

    示疾甚勞若。

    席稿於地。

    轉側不少休。

    喆侍者垂泣曰。

    平生诃佛罵祖。

    今何為乃爾。

    師熟視诃曰。

    汝亦作此見解耶。

    即起趺坐。

    呼侍者燒香。

    煙起。

    遂示寂。

    此二古德臨終。

    俱有病苦。

    而乃自由自在若此。

    豈非功勳之驗。

    又經言。

    人欲終時。

    聞鐘磬聲。

    增其正念。

    要鳴在氣未絕已前。

    今時直待亡者氣絕良久。

    至入棺時。

    方乃念誦擊磬。

    已無及矣。

    雖然。

    此乃後人之事。

    若亡人在日。

    修行淨業。

    至此時。

    更得他人力助。

    則如錦上添花。

    若亡人在日。

    不修淨業。

    至此時全仗他力。

    正使從氣未斷絕以前。

    直念擊至入棺以後。

    雖亦蒙益。

    而其益有幾。

    然則助道。

    固不可少。

    而辦道安可緩耶。

    但臨終之際。

    糾集同志。

    分班念佛。

    助其正念往生。

    待氣盡一枝香而止。

    不可少也。

     入棺(棺。

    他本俱改作龛。

    大誤。

    詳證義中辯) 凡病危。

    棺先預備。

    其棺材料。

    較俗減薄。

    以便焚化。

    氣盡久已。

    再魚引念佛送入棺。

    預請别剎住持至時說法封棺。

    或即班首說法。

    須跪說。

    (凡嗣法小輩。

    俱合掌跪說)封棺已。

    (餘人即本寺住持說法封棺。

    或命班首。

    随所宜)維那白雲。

    (上來念誦功德。

    奉為新圓寂堂頭大和尚)(餘人改某執事。

    某甲上座)(入棺之次。

    莊嚴報地。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

    客堂即挂牌。

    請大衆師。

    四人一班。

    輪次相接。

    到靈前。

    誦彌陀經念佛。

    晝夜連接。

    至起棺止。

    早晚課誦。

    大衆齊到念誦。

    維那回向雲。

    (亡靈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唯願亡靈神不亂。

    正念直徃生安養。

    面奉彌陀及聖衆。

    修行十地證常樂。

    十方三世一切佛雲雲)。

    若亡僧有遺資。

    加誦梵網經等。

     △按古制僧寂入棺。

    着浣淨舊服。

    外搭常用七衣。

    上露頂。

    下赤足。

    數珠挂手。

    坐具疊足前。

    入已即用灰漆封固。

    雖親族至。

    不得更開。

    不張羅孝堂。

    不廣列聯挽。

    不披麻帶白。

    不四出報訃。

    不糾集施主眷屬。

    不作俗格道場。

    但照常念誦。

    衣缽之類。

    盡以供衆(住持尚如此。

    餘可例知矣)。

     證義曰。

    近日坐龛一事。

    相習成風。

    而不知有違佛制。

    按涅盤經後分。

    世尊在拘屍那城。

    雙林樹下。

    眠卧而寂入棺而化。

    嗚呼。

    佛為三界至尊。

    尚眠卧入棺。

    僧宜學佛。

    亦應用棺。

    明矣。

    是故六祖壇經雲。

    死去卧不坐。

    隻此一句。

    可見當六祖時亡僧亦卧棺也。

    坐脫之事。

    總由好名而起。

    若果平日禅定力深。

    能坐脫立化。

    坐龛無礙。

    如若一生外務。

    不學趺坐。

    命終強使坐龛。

    費幾許氣力。

    且亡識未全離。

    難免大苦。

    愚庵摭古雲。

    鎮州。

    普化和尚。

    唐鹹通初。

    将示滅。

    向人乞一直裰。

    人或與披襖。

    或與布裘。

    皆不受。

    臨濟令人送與一棺。

    笑而受之。

    乃辭衆曰。

    明日普化去東門死也。

    郡人相率出觀。

    師曰。

    今日葬不合青烏。

    明日出南門遷化。

    人亦随之。

    又曰。

    明日出西門吉。

    人出漸稀。

    出已還反。

    人意稍怠。

    第四日。

    自擎棺。

    出北門外。

    振铎入棺而逝。

    此亦用棺之一證。

     停棺 既入棺已。

    丈室停棺。

    止間挂帏幙。

    設諸供器。

    如事生禮。

    中間法座上挂真安靈位。

    逢七陳列祭筵。

    餘時爐瓶。

    素花香燭二時上茶湯粥飯供養。

    若諸山長老。

    及士宦等行奠。

    小師在真左答拜。

    夜守棺帏。

    停棺三七日。

    火化入塔。

    塔高三尺不得侈費石工及舉殡無益之事。

    如彩亭音樂等。

    俱不應用。

    但衆僧念佛導引而已。

    其住持一切規模。

    皆仍其舊接諸來者。

    不失常則。

    莊嚴什物等。

    不得移屬他處。

    凡嗣法。

    戒子。

    剃度。

    俱心喪而已。

    六祖壇經雲。

    吾滅度後。

    莫作世情悲泣雨淚。

    受人吊問。

    身着孝服。

    非吾弟子。

    亦非正法。

    此是祖訓。

    宜遵守也。

    若兩序重病。

    入上客堂。

    命終停棺四日。

    凡清衆外單重病。

    入省行堂。

    死後停省行堂一日。

    即燒化。

    不作餘事。

    亦不設供位。

     證義曰。

    雲栖蓮池師雲。

    心喪者。

    但略其哭踴。

    非不展哀苦也。

    按大涅盤經。

    雖并無服制。

    然佛當涅盤時。

    衆撫膺大叫而血現。

    今吾徒臨喪。

    可不哀乎。

    但不可同於世俗号叫喧亂耳。

    又見近來住持圓寂。

    其弟子為具帖。

    求名家銘其塔。

    必書生時父母得異夢雲雲。

    死後火化。

    某處不壞。

    舍利無數雲雲。

    豈無此數端。

    不成尊宿乎。

    曰吾宗所重者。

    唯戒定慧之真修。

    有禅教律之實德。

    餘皆末事也。

    至若火化而間有諸根不壞。

    舍利流注者。

    蓋其平日所修純淨之驗。

    亦豈易得哉。

    蓋棺論定。

    金鍮自分。

    縱欲妄美。

    人豈可欺哉。

    徒作一時笑據耳。

    并記於此。

    以告世之哀其師。

    而不得其道者。

    愚庵摭古雲。

    雲門偃禅師。

    說法如雲雨。

    絕不喜記錄。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我語。

    他時必販賣我去。

    今室中機語。

    皆香林以紙為衣。

    随所聞書之。

    噫。

    法語尚不喜記錄。

    況妄飾餘語乎。

     茶毗 凡起棺燒化。

    客堂預日下午挂牌。

    (牌雲)明日早粥後。

    聞鼓聲。

    請大衆師搭衣持具。

    送新圓寂堂頭大和尚茶毗(若餘人。

    則通稱亡僧。

    大衆師不必持具)。

     ○次日早粥二闆後。

    鳴大鼓三下。

    雲集棺前。

    誦彌陀經一卷。

    乃至上供說法畢。

    唱贊已。

    維那白雲。

    (欲舉靈棺赴茶毗之盛禮。

    仰憑大衆誦彌陀之洪名。

    用表寸沈。

    上資覺路。

    大衆念佛。

    送至化壇。

    白已。

    即舉西方極樂世界雲雲)。

    首衆即前念佛導行。

    衆齊步随之。

    各懷悲感。

    監院随棺倘路遙。

    一知客路傍阻衆。

    但送一二裡即回。

    随表散嚫。

    唯兩序衆執十餘人。

    監院随棺。

    送至化壇前。

    上供說法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