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

關燈
客師領新戒。

    到祖師前禮拜。

    及一切尊長比邱等。

    俱應作禮而畢。

    又律中女人出家。

    請尼師說五戒十戒。

    維那。

    引禮。

    俱尼師。

    正範中善男子改善女人。

    沙彌下添一尼字)。

     四。

    十支正範 (分十)。

     第一。

    通白敷座 (已上授優婆塞五戒。

    此下剃發。

    授沙彌十戒。

    期有前後。

    法作二時。

    是以别立科目。

    便於設座集衆。

    若遇餘緣。

    與夫時促。

    隻可一日者。

    亦須别寅午二時△彼求剃發者。

    次日晨朝。

    先至維那。

    及引禮師所三拜。

    起立。

    合掌白雲)。

     我(某甲)昨承諸師引導。

    得入近事之名位。

    五戒已登。

    欲脫居家之俗儀。

    十戒未進。

    今複懇請。

    再施方便。

    令(某甲)須發剃落。

    僧相早成。

    佩德無涯。

    終身荷感。

     (維那師雲)。

     善男子。

    律已楷定。

    法當次第。

    我今為汝。

    擇處敷座。

    鳴椎集僧。

    恭請和尚。

    臨座證盟。

    與汝剃發授戒。

    汝聞犍椎聲時。

    以俟作辦。

     (彼複一拜而卻。

    維那即同引禮。

    擇處敷座。

    或於露地。

    或在法堂。

    或就方丈。

    命淨人灑掃淨潔。

    其所敷座。

    如前設儀中明)。

     第二集衆請師 (彼求度者。

    聞犍椎聲。

    持缦五七二衣及缽。

    随所依剃發師。

    與衆俱集已。

    維那将彼所持衣缽。

    置之聖僧座右。

    戒刀淨瓶。

    安於和尚座上。

    洗發盆器。

    一一備之)。

     (維那師雲)。

     善男子。

    法座已敷。

    大衆已集。

    汝當至中向上。

    恭謹作觀。

    一心頂禮。

     十方三寶。

    三拜。

    以求慈悲攝受(彼拜訖。

    又雲)。

     向東聖僧座前。

    頂禮三拜。

    以求證盟(彼拜訖。

    又雲)。

     向左右現前。

    雲集大僧。

    各禮三拜(彼拜訖。

    又雲)。

     汝於一傍立定。

    其為剃發師者。

    出衆執香。

    往詣方丈。

    迎請和尚。

     (二引禮鳴手磬前行。

    執香者随次。

    入室。

    禮儀如常。

    和尚受請。

    出室。

    至座前。

    二引禮近佛座前。

    左右對列。

    執香者在前側立。

    和尚展具禮佛三拜畢起具。

    至聖僧座前。

    展具三拜畢。

    侍者起具。

    和尚升座。

    拈香。

    維那舉。

    衆同和)。

     南無雲來集菩薩摩诃薩(三稱)(引禮師雲)。

     執香者。

    近佛座前。

    (到已)長跪。

    上香。

    (插香已)複位。

    居中。

    聞磬聲。

    至誠頂禮三拜。

     起具。

     向東聖僧座前。

    (到已)展具。

    聞磬聲。

    作禮三拜。

    (拜訖)起具。

    向西和尚座前。

    (到已)展具。

     聞磬聲。

    作禮三拜。

    (拜訖)起具。

    複歸本位(卻退於左班而立)。

     第三遣求度者出 (維那師雲)。

     善男子。

    今者和尚升座。

    海衆雲臻。

    将秉羯磨。

    和僧作法。

    汝且出。

    至見處不聞處立。

    待呼召時。

    方可入衆。

     (彼度者至中一拜而起一引禮導於見處不聞處立定。

    引禮複還衆中。

    聽僧羯磨。

    此遵律制。

    名曰不現前羯磨法)。

     第四和僧羯磨 (和尚鳴尺雲)。

     僧集否。

    (維那答雲僧已集)和合否。

    (答雲和合)未受大戒人出否。

    (答雲已出)不來諸比邱。

    說欲來。

    (若無說欲者。

    答雲。

    無。

    若有者。

    彼受欲比邱。

    即答雲。

    有。

    出衆向上一拜。

    長跪。

    合掌。

    說雲)(大德僧聽某甲)比邱。

    我受彼欲。

    彼如法。

     (僧事。

    與欲羯磨 座上和尚答雲。

    善  彼應雲。

    爾。

    一叩而起。

    卻還本位) (所謂欲者。

    欲。

    即急事。

    不能随衆。

    故托人代說。

    某甲欲有事)。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雲。

    與剃發羯磨)今此衆中。

    誰能羯磨。

    (其羯磨師。

    於衆中合掌。

    答雲 我某甲比邱堪能)長老既能。

    出衆秉白。

     (羯磨之制。

    坐則俱坐。

    立則俱立。

    若羯磨者立。

    聽者坐。

    若聽者立。

    羯磨者坐。

    皆犯非法。

    羯磨不成。

    行卧亦爾。

    是以和尚。

    問知有羯磨人。

    應起立而聽。

    其羯磨者。

    出衆向中。

    三拜起立。

    合掌作白雲)。

     大德僧聽。

    彼(某甲)欲求(某甲)比邱剃發。

    若僧時到。

    僧忍。

    聽與(某甲)剃發。

    白如是。

    作白成否。

    (現前大僧。

    合掌齊答雲)成。

     (羯磨師如是白竟於中向上一拜而起。

    複歸原位。

    其為剃發師者。

    聞僧忍可。

    允聽剃度。

    即當出衆。

    向中對佛座。

    展具三拜。

    複向東西二座。

    各三拜。

    起具。

    退立本位)。

     第五召求度者入 (僧和作法竟。

    維那移步向外。

    對求度者。

    招手召雲)。

     善男子汝來。

    (彼随召而來至一傍立定)适間秉白羯磨。

    僧皆忍聽。

    可令汝於僧伽藍中剃發。

    汝應至中向上。

    (至中已)近佛座前。

    至誠長跪。

    拈香三瓣。

    懇禱十方三寶。

    慈悲庇佑。

     (彼近前長跪。

    拈香。

    維那舉香贊。

    大衆合掌齊和。

    引禮呼彼起立。

    轉下居中。

    聞磬聲。

    至誠頂禮三拜)。

     佛生西域。

    教法流東。

    奧旨深談物我空。

    因信出樊籠君親允同。

    遭際實難逢。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三拜畢。

    香贊竟。

    呼雲)長跪 合掌。

     (次正請師)(維那師雲)。

     夫凡心。

    即聖證之體。

    唯覺乃知。

    幻軀。

    為載道之器。

    非修莫任。

    汝今。

    既具信出家。

    樂修梵行者。

    理應乞求明師依[湧/心]慈範。

    今為汝恭請(某)堂上。

    (某)和尚。

    為汝作證盟剃發受戒本師。

    而況此師精嚴毗尼。

    善訓後學。

    汝當端秉一心。

    随我伸請。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稱自己名。

    (稱已)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

    一心念我弟子(某甲)。

    今請大德。

    為證盟剃發受戒本師。

    願大德為我作證盟剃發受戒本師。

    我依大德故。

    得剃發受戒。

    慈愍故(三請。

    三叩首。

    末遍稱大慈愍故)。

     第六開導(文出古壇儀)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今汝殷勤三請。

    可以為汝。

    作證盟剃發受戒本師。

    所有語言。

    汝當谛聽。

    原夫心源湛寂。

    法海淵深。

    迷之者。

    永劫沉淪。

    悟之者。

    當處解脫。

    欲傳妙道。

    無越出家。

    放曠喻如虛空。

    清淨同如皎月。

    修行緣具。

    道果非遙。

    始從克念之功。

    畢證無為之地。

    所以大覺世尊。

    舍金輪之寶位。

    子夜踰城。

    脫珍禦之龍衣。

    青山斷發。

    容鵲巢於頂上。

    挂珠網於眉間。

    修寂滅而證真常。

    斷塵勞而成正覺。

    三世諸佛。

    不說在家成道。

    曆代祖師。

    阿誰行染度人。

    所以佛佛授手。

    祖祖傳心。

    不染世緣。

    方成法器。

    故得天魔傾伏。

    外道歸降。

    上酬四重之恩。

    下濟群生之苦。

    所謂。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舍。

    棄恩入無為。

    真是報恩者。

    出家之後。

    禮越常情。

    不拜君王。

    不拜父母。

    汝今可離我座。

    想念君親恩德。

    專精拜辭。

    然此一拜謂之最後拜也。

     第七辭謝君親 (引禮師雲)。

     善男子。

    一拜而起。

    随我詣南北位前。

    先以世俗之禮。

    辭謝君親。

    次以出世之儀。

    歸投佛教。

     (一引禮。

    導彼求度者。

    至北位前立。

    呼雲)。

     善男子。

    汝可端身望北。

    存想國王水土深恩。

    至誠鞠躬。

    作禮四拜 (彼四拜畢。

    複導至南位前立。

    呼雲)。

     善男子。

    汝可端身向南。

    注念父母生成厚德。

    至誠鞠躬。

    作禮四拜 (彼四拜畢。

    複導至正中而立。

    呼雲)。

     善男子。

    汝已辭謝君王。

    拜别父母。

    歸投三寶。

    為佛弟子。

    應端身合掌。

    至誠作觀。

    聞磬聲。

    頂禮十方常住三寶九拜 (彼九拜畢。

    複至和尚座前立。

    引禮皈本位已。

    呼雲)。

     善男子。

    向和尚座前。

    聞磬聲。

    至誠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第八剃發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斯時諸緣皆具。

    衆僧同慶。

    我今離座。

    先以甘露灌汝之頂。

    令汝心地清涼。

    煩惱不侵。

    次以戒刀。

    斷汝之發。

    令汝情塵永滅。

    梵行增長。

    此乃曠劫多生之善因。

    非今朝偶爾之僥俸。

    汝當愈加深信。

    生大歡喜。

     (和尚手攜淨瓶。

    離座。

    至求度者前。

    用前瓶水。

    以指三滴其頂已。

    一侍者接和尚淨瓶。

    一侍者取座上戒刀奉和尚。

    尚接刀在手。

    舉偈祝之。

    大衆接和)。

     善哉大丈夫  能了世無常  棄俗趣泥洹  希有難思議 (此偈出古儀中)  (和尚舉偈祝竟。

    以刀過與求 度者捧之。

    和尚複坐 維那師雲)。

     善男子。

    今座上和尚。

    以刀付汝。

    汝當一拜而起。

    至汝剃發師前。

    雙膝着地。

    兩手捧刀。

    求師剃度(拜起。

    至剃發師前已 引禮師雲)。

     一拜。

    長跪。

    奉刀與汝師。

    所有乞詞。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随我言道。

    (不必作梵。

    但直說明了)大德。

    一心念。

    我弟子(某甲)。

    今求大德。

    為剃發阿阇黎。

    願大德為我作剃發阿阇黎。

    我依大德故。

    得出家。

    慈愍故(三乞。

    三叩首)(剃發師雲)。

     善男子。

    待我先禮。

     本師釋迦牟尼世尊。

    及東西座已。

    與汝剃度。

    汝且起一傍。

    以水洗發 (彼起洗發。

    其師禮中佛座。

    及東西二座。

    各三拜畢。

    長跪和尚座前。

    合掌白雲)。

     今承和尚主座開導。

    灌頂證盟。

    我比丘(某甲)。

    正為(某甲)剃發。

    (和尚答雲)善哉。

    如法。

    (其師答雲)爾(一拜而起。

    轉下至中。

    居左而立。

    其求度者。

    洗發已。

    手捧發闆。

    長跪師前。

    師當以彼頂中少許發。

    绾一小髻。

    舉刀從下。

    周旋剃上。

    維那師舉淨發偈。

    每句舉已。

    大衆接和)。

     剃除須發 當願衆生 遠離煩惱 究竟寂滅。

     唵 悉殿都 漫多啰 跋陀耶 娑婆诃 (三舉。

    三和。

    剃發至頂。

    偈畢。

    停刀。

    師問彼雲)。

     我已為汝。

    削除頭發唯有頂髻。

    汝當谛審決定。

    若不能忘身進道。

    忍苦修行者。

    少發猶存。

    仍同俗侶。

    放汝歸家。

    未為晚也。

    故我今於大衆之前問汝。

    汝果能決志出家。

    後無悔退否。

    (彼答雲 決志出家。

    後無悔退)汝果能決志出家。

    後無悔退否。

    (如是三問。

    彼亦如是三答)既能決志出家。

    而無悔退者。

    斷頂髻於刀下。

    愛纏永絕。

    修梵行於僧倫。

    福慧漸增(彼師與剃發竟。

    複至和尚座前。

    手捧戒刀。

    白雲)。

     我比邱(某甲)。

    今仗和尚慈悲證盟。

    為彼(某甲)剃發已竟。

    (和尚答雲)善(作是白已。

    将刀送至座上。

    一觸禮而起。

    退歸原位)。

     (彼得度者。

    一拜而起。

    至於一傍。

    抖盡殘發。

    整理衣服訖。

    仍於本處。

    長跪。

    合掌。

    一引禮近東座聖僧前。

    取先所置二缦衣及缽。

    送安和尚座上)。

     第九授沙彌戒 (和尚鳴尺雲)。

     善男子。

    汝頭發既除。

    儀表異俗。

    但名形同沙彌。

    若受十支淨戒。

    身居伽藍。

    依師而學。

    食共大僧。

    着衣而[(歹*又)/食]。

    方名法同沙彌。

    是故我今先示汝沙彌衣缽。

    次授汝沙彌十戒。

    以便行用。

    不乖律儀。

    (和尚手持缦五衣雲)此是汝沙彌所着缦條五衣。

    缦者。

    謂非割截縫成。

    而無長短條相。

    此衣汝凡出入往來寺中執役。

    與衆服勞。

    一切時中恒披。

    不離其身。

    所以名曰作務衣。

    (放下五衣。

    持七衣示雲)此是汝沙彌所着缦條七衣。

    凡一切入衆清淨時應披。

    所以名曰入衆衣。

    (放下七衣。

    持缽示雲)此是汝沙彌所持之缽。

    梵語缽多羅。

    翻雲應量器。

    凡受食時應用。

    往來出入。

    當挂右肩。

    護隐在腋。

    (放下缽雲)善男子。

    汝衣缽如法。

    戒可以受。

    汝自無始。

    乃至今生。

    妄想障覆心源。

    識情貪愛塵境。

    不知諸法。

    本無自性。

    於中種種取舍。

    廣造惡業。

    身心既穢。

    淨戒安受。

    是以汝今。

    恭對。

     十方三寶前。

    求哀拔濟。

    願無始未修之善。

    從今精修。

    一往所作之惡。

    更不再作。

    三寶垂慈。

    庶幾納戒。

    汝随我語。

    生大慚愧。

    洗心忏悔。

    稱自己名(稱已。

    上舉偈。

    下随忏。

    一句一叩)。

     往昔所造諸惡業。

    ┌─一切罪障皆忏悔。

     皆由無始貪瞋癡。

    ├─今對佛前求忏悔。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如是三忏。

    十二叩首)。

     忏悔已竟。

    我今先為汝。

    秉宣三歸。

    正是汝納體之時。

    汝當發上品心。

    受上品戒。

    所言上品心者。

    今對三寶前。

    發斷惡修善利他之心。

    遍緣法界。

    一切情與非情境。

    而於所緣境上。

    誓斷一切惡。

    無惡不斷。

    誓修一切善。

    無善不修。

    誓度一切衆生。

    無生不度。

    能發如是心。

    為之上品心。

    所得沙彌戒。

    為之上品戒。

    汝當内發如是心。

    緣如是境。

    外随我語。

    谛想領受。

    不得餘覺餘思。

    稱自己名(稱已。

    待和尚說一句已。

    求度者随說一句。

    勿得錯亂)。

     我(某甲)盡形壽。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我今随佛出家 某甲為本師(本師者。

    即座上和尚。

    自說己名) 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 慈愍故(如是三說。

    三叩。

    末遍加大慈愍) 上來三歸。

    正是納體於心。

    再加三結。

    得法圓滿。

    謂之三番羯磨。

    稱自己名。

    (稱已)随我所道。

     我(某甲)歸依佛竟 歸依法竟 歸依僧竟 我今随佛出家已 某甲為本師 如來至真等正覺 是我世尊 慈愍故(如是三結。

    三叩)。

     善男子。

    三歸三結竟。

    汝已得清淨戒體。

    今為汝宣十戒之相。

    令汝識相守持。

    以護其體。

    稱自己名(稱已)。

     (和尚雲)。

     受戒既畢。

    汝今已具沙彌之性體。

    應着缦五七二衣持缽。

    以表沙彌之外相。

    引禮大德。

    可為彼着衣誦偈。

    教知行持(引禮将座上衣缽取與。

    彼先自挂缽肩。

    次着缦五衣。

    教誦偈雲)。

     善哉解脫服。

    無上缦五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不舍離。

     唵。

    悉陀耶娑诃 (又為着缦七衣。

    教誦偈雲) 善哉解脫服。

    無上缦七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常得披。

     唵。

    度波度波娑诃 (又教彼向座展具。

    誦偈雲) 卧具尼師壇。

    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

    奉持如來命。

     唵。

    檀波檀波娑诃 (令彼三拜。

    維那師舉。

    大衆同音齊和雲) 南無寶昙華菩薩摩诃薩(三稱三拜)。

     第十勸誡回向 (和尚鳴尺雲)。

     汝沙彌。

    今得鬓發落地。

    袈裟着身。

    入於善法聚中。

    出其塵嚣境内。

    日新道業。

    永舍攀緣。

    我今示汝五德十數。

    壯悅道志。

    依而奉行。

    所言五德者。

    福田經雲。

    一者。

    發心出家。

    懷佩道故。

    二者。

    毀其形好。

    應法服故。

    三者。

    永割親愛。

    無适莫故。

    四者。

    委棄身命。

    遵崇道故。

    五者。

    志求大乘。

    為度人故。

    所言十數者。

    僧祇律雲。

    一者。

    一切衆生。

    皆依飲食。

    (今者食存五觀。

    戒貪瞋癡故)二者。

    (知)名色。

    (是假悟我法二空故)三者。

    (識)痛癢想。

    (是妄心分别斷煩惱障。

    及所知障故)四者(明)四谛。

    (知苦。

    斷集。

    慕滅。

    修道故)五者。

    (照見)五陰(皆空故)六者。

    (知身虛僞猶如空聚)六入(村落。

    結賊所住故)七者。

    (善用)七覺支(故)。

    八者(常行)八正道(故)。

    九者。

    (了)九界衆生居。

    (皆不免苦。

    空無常無我故)十者。

    (觀)十一切入。

    (本自不生。

    性無和合故)此是沙彌。

    法應如是。

    既聞知已。

    恒記莫忘。

    若能精學躬行。

    沙彌十支戒淨。

    二十四門威儀。

    五德漸立。

    十數通修。

    将來十師登壇。

    白四受具成比邱僧。

    入三寶數。

    紹隆聖種。

    功德難思。

    從斯已去。

    倍增淨信。

    勿得怠惰。

    恣縱身心。

    能如是依教奉行否。

    (答)依教奉行。

    (和尚雲)既能依教奉行。

    以此剃發受戒功德。

    上報四恩。

    下濟三有。

    大衆同音。

    念佛回向。

    (和尚鳴尺一聲起座。

    合掌念佛。

    引禮呼彼沙彌禮謝和尚。

    三拜。

    起立於傍)維那師。

    舉回向偈(大衆齊和)。

     授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密(和尚下座禮佛訖。

    如常儀送和尚歸方丈。

    随喜雲集大衆。

    禮佛三拜。

    彼沙彌仍到座前。

    禮謝左右大衆。

    及維那引禮師竟。

    候大衆去畢。

    彼剃發師将沙彌。

    回至祖堂禮祖已。

    即徃客堂庫房等。

    處處拜謝畢。

    即收拾壇場)。

     證義曰。

    如來涅盤時。

    扶律談常。

    囑諸比邱。

    以戒為師。

    所謂續僧伽命脈。

    正法得久住。

    全在持戒也。

    然制律之初。

    首創五戒。

    出家之始。

    先說十支。

    百丈集錄於清規中。

    為剃度正範。

    真至要也。

    迩來藏本多訛。

    久置高閣。

    流通善本。

    世亦罕見。

    剃度說戒。

    阒寂無聞。

    何怪乎佛法衰微也。

    茲者幸獲真規。

    得睹斯範。

    系金陵。

    寶華山見月律師校正。

    宜廣流通。

    挽回時弊。

    俾剃度沙彌。

    得聞正範。

    即老戒比邱。

    亦須玩省。

    鹹遵佛敕。

    毋使遺忘。

    所冀見聞受持。

    共為苦海津梁。

    傳佛正行。

    永作法門柱石。

    内崇聖教。

    得正法以恒隆。

    外翊王化。

    保山河而永固。

    幸勿輕視斯儀。

    緻同搬演故事。

    此篇但便作法授受。

    故不贅錄證義記文。

    所貴體達佛意名實相應。

    則不負君親允度之深恩矣。

     (附)剃度規約(凡八條) 夫叢林之設。

    本為十方衲子。

    辦道修行。

    不畜驅烏徒衆。

    恐成流弊。

    故童年剃落。

    多在庵堂靜室。

    但請叢林住持。

    為說戒本師耳。

    若或壯年志道。

    欲為衲子。

    求叢林剃度。

    此沙彌得度。

    即大衆之始事也。

    所關既重。

    則不得不慎為檢擇。

    以立賢聖之基。

    所有條約。

    備列於左。

     父母不許者。

    不留。

    (如果真心出家。

    須囑其祈請父母允許後。

    再度)。

      犯法脫逃者。

    不留。

      身為他拘者。

    不留(如有職役乃至僮仆之類。

    若道心堅固。

    或令其求主恩放。

    或代為告其主人。

    行慈成就。

    必須主允。

    方度)。

      身歸邪教。

    混入佛門敗壞正法者。

    不留(邪教。

    如無為。

    白蓮。

    長生。

    天主之類。

    若其人真悔前非。

    留寺年餘。

    察其确實。

    方允剃度。

    如系道家。

    改從釋教。

    勘無他心。

    即可落發)。

      無親人送來。

    履曆不明。

    無保薦者。

    觀機定奪。

    若不遠千裡。

    真心求出家者。

    與其三歸。

    延數月。

    加其五戒。

    延一年。

    或至三年。

    方許剃度。

      允留後。

    熟讀課誦。

    勤儉無過。

    方為剃發。

    考審不應者。

    不許。

      既來求度。

    於禮儀清規等。

    當一一遵守。

    若縱恣放逸。

    匪類為朋。

    屢誡不改者。

    不留。

      叢林出家。

    遵古禁例唯依住持一人。

    僧衆并不得各受。

    違者。

    師徒俱出院。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附)上供疏式 伏以。

    世尊斷發。

    視王位如弁髦。

    聖僧出家。

    似翔鳥而脫絆。

    俾從凡以入聖。

    願自度而利生。

    上宏佛祖家風。

    永作人天眼目。

    爰有大清國。

    某省。

    某府。

    某縣。

    某寺。

    依止。

    奉佛剃度比丘某甲。

    求度沙彌某甲。

    是日至心拈香。

    歸依娑婆教主。

    釋迦文佛。

    靈山會上。

    諸佛聖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

    蓋因求度沙彌。

    俗姓(某名)(某甲)。

    年幾歲幾月幾日(某)時建生。

    於今(某某)年月日。

    在於(某)寺。

    歸依(某甲)比丘為弟子。

    改名(某甲)。

    剃染受戒。

    切念新度沙彌(某甲)。

    久滞世羅。

    未曉出塵之徑。

    近參大教。

    漸知入道之門。

    嗟業系於凡籠。

    愧身羁於俗網。

    發心脫白。

    立志染缁。

    幸遇勝緣。

    遂茲深願。

    由是敬獻清齋一簋。

    聊陳葵藿寸衷。

    伏望洪慈。

    俯垂昭格。

    所願慈光圓照。

    法雨普滋。

    使新度沙彌。

    披衣持缽。

    作佛法之棟梁。

    聽教參禅。

    翻死生之窠臼。

    色身康健。

    魔障無侵。

    真操實履。

    到不思議之妙門。

    出世為人。

    振向上機之元旨。

    如斯陳願果遂是期。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剃度受戒文疏。

    年月日。

    剃度比丘(某甲)。

    率新染沙彌(某甲)具疏。

     證義曰。

    古人謂。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

    非将相所能為。

    雲栖蓮池師雲。

    将以武功定禍亂。

    相以文學興太平。

    天下之事皆出将相之手。

    而曰出家非其所能。

    然則出家。

    豈細故哉。

    按雲栖之言。

    引而不發。

    蓋将以越生死流。

    登菩提岸。

    曠劫羁鎖。

    一朝解脫。

    自利利他。

    度生無盡。

    而創始於出家一着。

    此所以非細故也。

    古之高人。

    以有見於此。

    故出家為莫大因緣。

    十分慶幸。

    如魚縱壑。

    似鳥飛空。

    既具斯心。

    故縱於一切行門。

    乃至十戒。

    二百五十戒。

    十重。

    四十八輕等。

    遵奉行持。

    無有疲厭。

    今則不然。

    或父母因貧苦。

    而舍之空門。

    或本身為事故所迫。

    而勉求剃染。

    其初原未嘗發真實心。

    故其後亦不樂真實行。

    全賴為師者。

    先納之於戒律之中。

    而又時加訓誨。

    俾之習氣漸除。

    則道心漸固。

    中人之性由教而入者居多。

    庶幾可望其習與性成。

    而日進於高上耳。

    五分律。

    佛敕舍利弗度羅睺羅。

    先與授優婆塞五戒。

    後與剃發。

    授沙彌十戒。

    此剃度授戒最初之模範。

    柰何今之出家者。

    既多非發心之人。

    而為師者。

    複不代為根本之慮。

    師之所以教。

    弟子之所以學。

    仍是名聞利養之心。

    應酬世故之事。

    求其實為生死自度度人者。

    鮮矣。

    即間有之。

    無如始基不立。

    終歸廢棄。

    語以受戒一事。

    則以當俟三壇總授為辭。

    無論衣缽無資。

    或事故耽擱。

    年複一年未沾戒品者不少。

    即幸而身登戒壇。

    而習慣非法。

    反以法事為故事。

    旅進旅退。

    勉強支持。

    至於滿散而已。

    噫。

    受戒千百。

    得戒幾人。

    法門之衰。

    由是之故。

    竊謂此中。

    師徒均有過咎。

    而師之過咎。

    似為偏重。

    禅林寶訓。

    黃龍雲。

    父嚴則子敬。

    今日之規訓。

    後日之模範也。

    譬治諸地。

    隆者下之。

    窪者平之。

    彼将登於千仞之山。

    吾亦與之俱。

    困而極於九淵之下。

    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

    妄之盡。

    彼則自休也。

    又雲。

    姁之。

    妪之。

    春夏所以生育也。

    霜之。

    雪之。

    秋冬所以成熟也。

    師無訓約可乎。

    按目連問佛經雲。

    迦葉佛時。

    有比丘度弟子。

    不教誡。

    多作非法。

    命終生火龍中。

    火龍法。

    七日一對。

    火燒其身。

    肉盡骨在。

    尋後還複。

    複則更燒。

    不能堪苦。

    即觀宿命。

    自見本作沙門。

    不持禁戒。

    師亦不教。

    便瞋本師。

    念欲傷害。

    後師與五百人渡海。

    龍來捉船。

    衆問。

    何為捉船。

    答曰。

    汝等下此比丘。

    放汝使去。

    問曰。

    此比丘。

    何預汝事。

    都不索餘人。

    而獨索此。

    答言。

    本是我師。

    不教誡我。

    今受苦痛。

    是故索之衆見勢不可已。

    将捉比丘。

    以着水中。

    比丘言。

    我自入水。

    不須見捉。

    投水喪命。

    衆乃得全。

    以此驗之。

    不教徒衆。

    為害非細。

    又優婆塞經雲。

    甯受惡戒一日中斷無量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善戒經雲。

    旃陀羅等。

    及以屠兒。

    雖行惡業。

    不能破壞如來正法。

    不必定堕三惡道中。

    為師不能教呵弟子。

    則破佛法。

    必堕地獄。

    由此觀之。

    沙彌受戒。

    誠為法門之切緣。

    受而不持。

    尚有失教之過。

    況師不教授。

    但令形同沙彌。

    實是白衣。

    不特始基不立。

    終無岑樓巨閣之望。

    行将日弊日壞。

    而有偭規越矩之行。

    豈非為師者之大咎哉。

    今此剃度正範。

    乃江南華山見月律師所校正。

    上合佛敕。

    下合時宜。

    意美法良。

    凡我釋門。

    當共寶而遵行之。

     付戒 (戒列三壇。

    先一壇為未受沙彌戒者而設。

    若已受沙彌剃度十戒。

    則一切佛事仍随衆。

    唯初壇忏摩。

    即須另審十戒 貼報單 預備禮物 預請諸執 預習佛事 酌定戒期 右師派白)。

     初。

    貼報單 ○本寺。

    謹擇 月  日。

    開新戒堂。

    傳授千佛大戒。

    凡欲求戒者。

    預備 三衣。

    缽。

    具。

    經。

    律等。

    宜早來山。

    進堂演習律儀。

    毋使臨期倉卒。

    特此預聞      ○○寺監院(某甲)告白。

     證義曰。

    此章報單。

    數月前。

    實貼山門外。

    乃古規也。

    近來遠近遍貼。

    鹹使周知。

    亦屬可行。

    報單上。

    有加兩序恭請方丈傳戒者。

    或有請本常住(某)和尚者。

    書明亦可。

    若但貼今(春冬)傳戒四字。

    似屬太簡矣。

     次預備禮物 ○凡求戒者。

    自預備三衣。

    經。

    律。

    缽。

    具。

    衣囊。

    缽囊。

    缽帚。

    布。

    食巾。

    缽墊等。

    又備和尚香信三錢。

    二師香信二錢。

    戒堂香信二錢。

    知客香儀一錢。

    照客使金三分。

    戒牒十師齋銀共三錢。

    刻印戒錄六分。

    戒堂燈油五分。

    禮佛香燭三錢二分。

    通共一兩五錢六分正。

    俗呼攢單銀。

    是也。

    若在常住允執日久者。

    攢單銀減一半。

    餘俱照例。

    其餘小食。

    剃頭。

    燒浴。

    納坡。

    堂内香燈。

    值壇。

    乃至應用物件。

    應各諒力。

    不得勉強。

    其十師齋銀。

    至期。

    教授諒其多少。

    令本堂送入庫房。

    香燭牒銀等項。

    教授與本堂合辦。

    戒堂内小食等項。

    一應開堂辦理。

    若設齋設腐等事。

    俱交庫房辦理。

    不涉本堂之事。

     證義曰。

    他本首列常住應備物件。

    即戒期所用莊嚴法器之類。

    次列堂内香燭茶點等物。

    乃新戒所用。

    然此二條。

    各處各色不同。

    難以劃一。

    故茲佚之。

    唯錄求戒預備禮物香信等項。

    并先備三衣等物件。

    此等之必求備者。

    是堅其志耳。

    華山見祖着一夢漫言。

    自述雲。

    昔朝雞足山。

    宿寂光寺。

    訪問山中明師。

    聞獅子岩。

    有大力白雲二位老和尚。

    精修淨業。

    三十年不下山。

    於十八日。

    同妙宗暗初。

    到岩禮拜。

    哀乞剃發。

    力老和尚詳诘根由。

    幸垂慈允。

    令備衣缽。

    暗初雲。

    既承攝授還極。

    其衣缽齋供。

    俱在弟子。

    白雲老和尚言。

    吾觀此人。

    終成大器。

    不可草草恐出家易。

    持戒不堅。

    須是自己沿門乞化。

    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