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

關燈
人。

    妬人之能。

    揚人之惡。

    收人走失。

    占人産業。

    好興詞訟。

    不肯讓人。

    皆名惹禍。

    廣造房屋。

    豐富飲食。

    華麗衣服。

    多置産業。

    精制器用。

    輕賤五谷。

    恣意佚遊。

    畜養奴仆。

    賄厚狂朋等。

    有一不知慚愧。

    皆名侈費。

    年少尼僧。

    結為道友。

    人間婦女。

    拜作乾娘。

    數往族家探親望眷。

    不避譏嫌。

    皆名近女。

    趣跄富室。

    幹谒貴門。

    或乞詩文。

    或求匾額。

    或假權勢。

    或索錢财。

    終日奔波。

    不思靜守皆名外骛。

    晨昏禮誦。

    屢緻愆違。

    行務勤勞。

    慢不随衆。

    皆名避懶。

    命存呼吸。

    時不待人。

    大事未明。

    寸陰可惜漠然空過。

    是名失時。

    此前九事。

    切宜戒之。

    最後一言。

    努力加勉)。

     附出家人(戒)不祥事(三十二條。

    出雲栖法彙遺稿中) 佛前安坐。

    受人禮拜。

    不祥 佛前罵人。

    不祥 法座上。

    呵叱人。

    及輕口斥前賢錯謬。

    不祥 亵衣受人禮拜。

    不祥 當食罵人。

    不祥 對食分别好惡。

    起憎嫌心。

    不祥 绫羅錦绮。

    作僧家日用衣服。

    不祥 卧床用重褥。

    重席。

    绫絹被。

    紗羅帳。

    不祥 清晨罵詈人。

    不祥 憎嫌信施輕少。

    不祥 買奴仆供役使。

    如富貴家。

    不祥 人勞。

    我獨逸。

    不祥 人窮。

    我獨富饒。

    不祥 年少作講法師。

    作施食師。

    作住持師。

    不祥 少年恃小聰明。

    輕忽老宿。

    不祥 恃年臘高。

    輕忽後進。

    不祥 無故得重施。

    不祥 人以至誠待我。

    我以巧詐對之。

    不祥 好談他人過失。

    及隐微事。

    不祥 以常住公物。

    利濟俗家。

    不祥 寵厚沙彌弟子華衣美食。

    不祥 出言動輙粗重。

    令人難當受。

    不祥 多諸護法。

    多諸信施。

    即便妄自尊大。

    不祥 無病使人出溺器。

    不祥 病中瞋怒服事人。

    不祥 着褊衫小解。

    不祥 逢水旱等。

    怨恨天地。

    不祥 欠人債負。

    聞其死。

    心生喜悅。

    不祥 未語先笑。

    不祥 無事時作愁歎。

    不祥 粗通教理。

    妄議古人。

    藐視時人。

    不祥 具少知見。

    以宗師自任。

    不祥 以上折福折壽。

    多招殃咎。

    故雲不祥。

    當相與共戒之。

     證義曰。

    禅宗秘要雲。

    玉泉承皓禅師。

    參北塔。

    發明心要。

    得大自在三昧。

    制犢鼻。

    俗呼牛頭褲。

    書曆代祖師名字。

    乃曰。

    唯有文殊普賢。

    較些子。

    且書於帶上。

    故叢林因呼晧布裈。

    元豐間。

    首衆於襄陽谷隐有鄉僧亦效之。

    師見诟曰。

    汝具何道理。

    敢以為戲事耶。

    嘔血無及耳。

    尋於鹿門。

    如所言而逝。

    噫此即不祥之榜樣也。

    齊玉法師。

    宣和六年。

    居上竺。

    一僧失規。

    責之曰。

    汝無知。

    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

    彼雖不肖。

    罵為畜生。

    有玷三寶。

    自是三年。

    對佛悔過。

    如此庶幾能轉不祥而為祥者。

    然何如當初之慎言耶。

    學者鑒之。

     共住規約(實貼齋堂) 栖心息影。

    端藉名藍。

    修道循規。

    必須同志。

    久參耆宿。

    以遊曆深。

    而百緒從生。

    後進時流。

    因知見淺。

    而初心漸退。

    以緻網宗失旨。

    模範多乖。

    習以為然。

    積成流弊。

    (某甲)住持茲山。

    自慚薄德。

    空懷佛制。

    無報法門。

    欲挽已往頺風。

    惟冀方來賢衆。

    共遵佛說戒律。

    祖制規繩。

    調治三業。

    折伏過非。

    住斯叢林。

    原為遵行。

    如或不然。

    無勞共住。

     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禅貴真參實悟。

    弄口頭禅者。

    出院。

      三五成群。

    山門外遊戲雜話。

    并閑坐者罰。

    不服者。

    出院。

      吃葷酒看戲者。

    罰已出院。

    若重病。

    非酒莫療者。

    白衆方服。

    (新增)吃煙者罰。

      故與有過人往複。

    思害叢林。

    攪亂好人者。

    出院。

      鬥争是非。

    破口相罵。

    交拳相打。

    不論曲直出院。

    一理正而忍。

    一過犯而瞋。

    理正者不罰。

    過犯者責出院。

      米麥等物。

    不白住持。

    私賣用者。

    罰賠償已。

    出院。

      侵損常住财物。

    及砍竹木花果送人者。

    賠已出院。

      施護入寺。

    執事私化緣者。

    量事輕重處罰。

    不服者。

    出院。

      無公事私走檀護及本俗者。

    定非潛修人。

    即令出院。

    知而不舉者同罰。

      己眼不明。

    妄評他人見地。

    出語不自知非者。

    即令出院。

      課誦。

    坐香。

    出坡。

    不随衆者罰。

    除公事。

    有病。

    不服者。

    出院。

      禅堂講話者罰。

    本堂不舉。

    待堂外舉者。

    堂内執事同罰。

      除公事。

    不在本寮。

    至各寮縱意放逸者罰。

    或博奕賭錢者。

    重罰出院。

    執事不舉者同罰。

      無事不得吃二堂。

    食時不得談笑。

    不得争坐位。

    不得不照位坐。

    不得未結齋先起。

    不得自檇碗入廚取食。

    違者罰。

      遇普茶。

    聽規約。

    除公事不随衆者罰。

    不得托人取茶果歸寮。

    與者。

    取者。

    同罰。

      常住經書。

    莊嚴器皿。

    槩不借出。

    違者罰。

    若不得已。

    白衆方借。

      輕視耆德。

    惡聞直言。

    妄生诽謗者出院。

      不聽執事人約束遣調。

    及不滿期告假者罰。

      非重病。

    背衆飲食者罰。

    私留親友歇宿者罰。

      各寮聞報鐘不起者罰。

    恃己有功。

    不順調伏者重罰。

      凡受信施物。

    不白執事人知照。

    即受者。

    倍罰。

    除親戚鄰友。

      長養須發。

    槩不留單。

    暑天赤膊。

    不縛褲腳。

    冬天烘火。

    并戴小帽者罰。

      常住錢物出入即登記。

    朔望兩序公算。

    失記及含糊者罰。

      堂中出外生事者嚴擯。

    借事起單。

    永不複入。

      保留有大過人。

    及年輕者。

    或私招徒衆者出院。

      叢林無僧值。

    則内外不正。

    弊何能除。

    法何能立。

    為僧值宜盡心紏察。

    不得狥情。

    如有犯者。

    照欵罰。

    失罰者僧值受罰。

     ○以上條約。

    真實辦道之規則。

    同居大衆宜珍重。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佛祖設教。

    建立叢林。

    匡徒集衆。

    清淨焚修。

    報答四恩。

    自淨三業。

    故住持不惜身命。

    拖泥帶水。

    所以養育才器。

    陶鑄聖凡。

    其門庭不得不峻。

    禮法不得不嚴。

    規矩不得不立。

    規矩立。

    則上下安。

    禮法嚴。

    則奸宄斂。

    門庭峻。

    則師道尊矣。

    夫謙光接物。

    山容海納者。

    住持之高風。

    至於臨機施設。

    不得不鐵面無情。

    防其微杜其漸。

    庶可使内外安。

    而無事後之變也。

    然欲調護他人。

    先須調護自己。

    調護得自己一分習氣。

    方調伏得他人一分習氣。

    視人猶己。

    舍己從人。

    老祖規矩。

    方始行也。

    摭古雲。

    南蕩空禅師。

    天資精悍。

    知見甚高。

    律身精嚴。

    外請不赴。

    有欲迎師到舍受齋。

    施财造山門。

    師曰。

    荷公舍财固佳。

    然背衆而食。

    柰何自我破戒耶。

    竟不赴。

    愚庵頌曰。

    崇覺被回祿。

    勤劬事土木。

    請齋複許建山門。

    二事一舉雙輪福。

    汝所欲福。

    我所遵戒。

    山門成有壞。

    金剛戒無敗。

    一供事最微。

    浮囊損一芥。

    從茲一隙漏金堤。

    寶覺全身由汝賣。

    君不見。

    文殊再世清涼師。

    十律終身不敢懈。

    我為何等人。

    敢不為頂戴。

     禅堂規約。

    及坐禅恒規。

    見下第八節臘章。

     淨業堂規約(凡十五條) 夫生死海深。

    非念佛焉能濟度。

    菩提路遠。

    非淨土孰可依憑。

    故今大衆同轍。

    但專持乎六字洪名。

    齊志合堂。

    唯緻力乎一心不亂。

    第恐時長行久。

    懈怠易生。

    實喪名存。

    劬勞徒設。

    不加鞭策。

    無以約束身心。

    必有條章。

    方能齊一彼此。

    幸相規而相勸。

    無争我以争人。

    俾淨業速成。

    花台早就。

    見彌陀於即世。

    證三昧於此身。

    誠如是則所願不虛矣謹開規約於左。

     每日課程。

    十時念佛。

    以九時作觀(作觀即念佛念字從心非徒口也既以心念即兼觀想)。

    一時禮忏。

    雖嚴寒酷暑。

    勿得暫虧。

      黑白半月。

    谛四分戒本。

    少頃。

    即諷誦梵網畢。

    長跪。

    誦發願文。

    回向西方。

      遇阿彌陀佛。

    及觀音勢至誕期。

    虔設供獻。

    (按思齊大師。

    加釋迦佛降生。

    成道日。

    涅盤日。

    僧自恣日)。

      每年於正臘兩月。

    俱起念佛七期。

    以新正萬物更新之象。

    臘晝寓人命無常之意也。

      每夜黃昏。

    将出生飯。

    持變食真言四十九遍。

    念佛千聲。

    以濟鬼神。

      每日念佛受齋俱搭衣。

      宜禁止遊行。

    不得出寺觀望。

    上街閑走。

    除為父母師長看病因緣。

    或可暫時告假。

    餘俱不可。

      告假須克定日期。

    若過期還者。

    罰跪香。

    宜謝絕迎送。

    尊客相看。

    略叙道話數語。

    以寸香為度。

    若有問法因緣。

    不在此例。

     ○一。

    宜屏棄雜務。

    凡經書筆墨詩偈文字。

    一切置之高擱。

    不應重理(他本增凡常住一切坡事俱免亦不派其執事)。

      不應酬外間經忏。

    縱到寺來。

    亦不輙許。

    設不得已。

    祇念彌陀經。

    禮淨土忏。

    念佛而已。

      堂中除念佛外。

    一切不應雜話。

    縱有要事問答。

    亦宜低聲。

      念佛昏沉時。

    用小旛一首巡香。

    互相警策。

    行旛至。

    不起身者罰香。

      有過不忏悔。

    屢谏不止者罰香。

    動氣發粗。

    彼此鬥争者同罰。

    一人忍。

    一人瞋。

    瞋者罰香。

      凡有過。

    宜互相規谏。

    令其即時忏悔。

    不得隔日隔夜隔時。

      無故闖寮。

    聚談雜話者罰香。

    非要事。

    止靜不歸堂者罰香。

     ○以上條約。

    有犯者。

    悅衆應舉。

    舉而不服。

    出堂。

    知而不舉。

    同罰跪香一枝。

     ○年月日。

    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淨業立宗我東土始於廬山慧遠法師。

    師勸人舍娑婆。

    而求淨土。

    其教以金銀為染心之穢物。

    以爵祿為羁身之苦具。

    以女色為伐命之斧斤。

    以華衣。

    美食。

    田園屋宅。

    為堕落三界之坑阱。

    唯願脫人世而胎九蓮當欣淨而厭穢。

    故集劉雷等十八高賢。

    刻蓮漏。

    禮。

    六時。

    精神捆切。

    臨終各獲所願。

    自此以後。

    遵其教。

    修淨業。

    生樂國者。

    代不乏人。

    然其中。

    有名無實。

    唐器劬勞者。

    亦複不少。

    迨至今日。

    人根既漓。

    情僞日生。

    聚集多人。

    冒名蓮社。

    假求衣食者。

    或男女雜踏生出事端。

    往往有之。

    故蓮社中人。

    宜少不宜多。

    至於男女雜而同社。

    此則古所未有。

    女人自宜在家念佛。

    勿雜男群。

    遠世譏嫌。

    護佛正法。

    不可忽也。

    按思齊大師。

    淨業堂銘曰。

    堂名淨業。

    其義唯何。

    唯精唯一。

    專念彌陀。

    心苟不一。

    業則不淨。

    唯昏與散。

    适生厥病。

    咨爾衆等。

    出入斯戶。

    宜時檢察。

    為勤為惰。

    惰宜發憤。

    勤宜進步。

    盡此一生彌陀決睹。

    又北京。

    紅螺山。

    資福寺。

    徹悟禅師雲。

    心能造業。

    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随心轉。

    心不能轉業。

    即為業縛業不随心轉。

    即能縛心。

    心何以能轉業。

    心與道合。

    心與佛合。

    即能轉業。

    業何以能縛心。

    心依常分。

    任運作受。

    即為業縛。

    一切現前境界。

    一切當來果報。

    皆唯業所感。

    唯心所現。

    唯業所感故。

    前境來報皆有一定。

    以業能縛心故。

    唯心所現故。

    前境來報。

    皆無一定。

    以心能轉業故。

    若人正當業能縛心。

    前境來報一定之時。

    而忽發廣大心。

    修真實行。

    心與佛合。

    心與道合。

    則心能轉業。

    前境來報。

    定而不定。

    又心能轉業。

    前境來報不定之時。

    而大心忽退。

    實行有虧。

    則業能縛心。

    即前境來報。

    不定而定。

    然業乃造於已往。

    此則無可柰何。

    所幸發心。

    其機在我造業轉業。

    不由别人。

    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

    求生極樂。

    或觀依正。

    或持名号。

    念念相續觀念之極。

    則心與佛合。

    合之又合。

    合之其極。

    則心能轉業。

    而前境之娑婆。

    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

    便是樂邦自在人矣。

    若正恁麼時其心或偶然失照。

    或忽生退悔。

    不與佛合。

    則業能縛心。

    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衆生也。

    然則我輩有志出離。

    求生淨土者。

    可弗惕然而警。

    奮然而發也。

     佛七規約(實貼本堂。

    凡二十二條) 夫佛七者。

    原為了辦生死之期。

    七日為期。

    六時無間始於一七。

    二七。

    乃至三七。

    四七。

    四方缁素俱集。

    一時勝會宏開第恐懈怠易生。

    精勤難緻。

    若無約束。

    何以策我身心。

    不有規模。

    何以生他敬信。

    謹酌事宜。

    略陳如左。

     七日之中。

    須将萬緣放下。

    必使功不唐捐。

    切要一心不亂。

    審如是。

    現前即蓮池一會也。

      五更聞鐘聲。

    一齊下單。

    洗面後。

    齊進堂念佛。

    無得安。

    卧。

    不起。

    避懶偷安。

      明相既出。

    即用粥。

    粥後嚼楊枝畢。

    即入堂念佛。

    候一寸香過。

    起身經行。

    打大木魚。

    至香餘一寸時。

    歸位。

    坐念。

    香到。

    緊念百餘聲。

    緊鐘魚三陣末。

    一齊止音。

    少頃。

    用茶畢打小魚子兩下。

    起身抽解。

      坐香過一寸。

    東西二首領起立。

    對面一問訊向上一問訊徐徐走上取旛雙手執好。

    兩邊相對而行。

    少頃。

    魚引二人。

    相照而行不得參差紊亂。

    見昏沉者。

    行旛人高聲念佛覺之。

    将旛與彼。

    彼即經行。

    其遞旛者。

    就坐彼位。

    接旛者行念遣睡。

    如是展轉警策至香餘一寸時。

    魚引先歸本位。

    旛亦歸位。

    從兩邊相對。

    至架插旛已。

    問訊歸位。

    香完如前。

      行旛要細看若見眼雖閉。

    端坐頭直。

    口随衆念。

    此或系清昏。

    或正當得意之際。

    不必與旛。

    不應與而與者罰。

    若頭垂昏沉者。

    将旛與之。

      昏沉人。

    見遞旛到。

    瞋心不接旛者。

    罰跪念香一枝。

      接旛在手。

    任性亂走者罰。

      持旛見人昏散。

    當與不與者罰。

      行香須次第走。

    無得紊亂。

    挨前擠後。

    擺腦掉頭者罰。

    若避懶偷安。

    躲入堂寮閑談雜話者。

    倍罰。

      内外執事。

    除公事外。

    稍空即一例念佛。

    若聚首閑談者罰。

    若藉事出外閑遊者。

    查出重罰。

    倘有公事不能到者。

    須句首領等告假方去。

    違者罰。

      每一枝香完。

    當值者兩邊斟茶。

    次第吃茶。

    不得茶腳潑地違者罰。

    碎杯者賠償。

    吃茶已。

    方可起立。

    若先起者罰。

      抽大解。

    限香一寸。

    小解限香半寸。

    同人出入。

    不得戲笑交頭接耳等。

    違者罰香。

      坐香過二寸。

    兩邊悅衆巡查。

    有不到者。

    移彼蒲團在佛前。

    候其到時令合掌跪念。

    香完。

    開靜。

    起身拜佛。

    回身禮住持。

    自将蒲團歸本位。

      初學不能盤膝。

    支柯亦可。

    必須正身端坐。

      念佛聲音。

    要曆曆分明。

    不得太高高則不久。

    不得太低。

    低則昏沉。

    但字字出於唇舌之間。

    心念口稱。

    耳聽。

    乃至行住坐卧。

    無不是一句阿彌陀佛。

    如是始信有聲聲攝念念念攝聲的功夫。

    久久自然打成一片。

      堂中适有病緣。

    須信阿彌陀佛。

    是無上醫王。

    若能努力不懈病魔即退。

    如實不能支持。

    要歇息者。

    向主七等告假次總向大衆告假。

    撒去蒲團方出堂。

    不得故托病緣。

    虛費淨業。

    如有私出堂。

    不告假者重罰。

      衆中或有去就乖角語言相争。

    攪群亂衆者。

    移單出堂。

      衆中有過。

    悅衆舉。

    舉而不服者罰。

    知而不舉。

    者同罰。

      會中有老病者。

    自應方便随順。

    不拘規例。

    或随喜念佛。

    暫來即去者。

    亦不在此例。

      粥後三枝香。

    用小食。

    四枝香用午飯。

    飯後四枝香用點。

    六枝香用晚食。

    夜間四枝香用點。

    五枝香半。

    即向上長跪。

    稱念刻許。

    乃稱觀音。

    勢至海衆各百聲。

    誦小淨土文禮彌陀佛十二拜。

    三菩薩各三拜。

    三皈依禮祖畢。

    飲茶。

    少頃(合掌經行)念觀佛(随聲作觀。

    謂之觀佛)千聲。

    (聲聲如對佛前。

    加緊策勵。

    念畢)作梵跪念回向偈。

    各歸養息。

    默念而睡。

    餘日例此。

    克定時候。

    不宜錯誤。

      第七夜圓滿回向。

    念西方文。

    跪念佛菩薩。

    各一炷香。

    禮佛四十八拜。

    三菩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