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

關燈
三拜。

    三皈依畢。

    禮祖。

    上方丈。

    頂禮住持三拜。

    候開示畢。

    禮謝已。

    各回本處每七完放香半日。

    或坐或卧。

    俱默念佛。

    切忌閑談雜話。

    二七三七。

    皆例此。

      凡規中言罰俱是罰跪香念佛。

    所謂因地而倒。

    還因地而起也。

    但宜一倒即起。

    不可旋起旋倒。

    自誤不淺。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淨業堂規與佛七規約。

    雖分兩段警策。

    大概實無别異佛七則加行也。

    思齊大師曰。

    念佛無難事。

    所難在一心一心亦無難。

    難在斷愛根。

    當觀此身體。

    臭穢難具論。

    内外及中間。

    無一清淨物。

    己身既加此。

    他身亦複然。

    深生厭。

    惡心。

    慎勿生。

    貪着當觀極樂國。

    純是蓮花生。

    不假父母胎。

    壽命原無量。

    一念念佛時。

    蓮花即化生。

    若能無間。

    斷決定生。

    安養。

    又雲。

    南無阿彌陀。

    何人不會念。

    雖念不相應母子難相見行住及坐卧。

    時将此心斂。

    念念自相續。

    念來成一片。

    如此念彌陀。

    彌陀自然現。

    西方決定生。

    終身無退轉。

     附佛七回向疏 伏以。

    绀目澄清。

    剎塵睹青蓮之瑞玉毫宛轉。

    人天懸滿月之輝。

    廣開六八願門。

    無一機而不接。

    攝化恒沙品類。

    即十念而往生。

    妙應無方。

    慈緣普覆。

    爰有佛七告圓文疏。

    對佛披宣。

    仰望慈悲。

    俯垂證鑒。

    今據大清國。

    (某)省(某)府(某)。

    縣(某)寺。

    秉釋迦如來遺教奉行。

    主修淨業法事。

    沙門(某甲)。

    據本府(某)縣(某)坊居住。

    奉佛修齋供聖啟建佛七。

    住持比丘(某甲)。

    在會比丘(某某)優婆塞清信士(某某)若在尼庵改比丘尼優婆夷清信女(某某)暨在會人等。

    是日稽首拈香。

    一心皈命兩土聖主。

    彌陀釋迦。

    觀音勢至。

    諸大聖賢。

    金蓮座下。

    恭通情旨。

    蓋因衆等身命不同心念是一。

    切思托生末法。

    流欲浪以忘歸。

    去聖時遙觸慈光而莫睹。

    爰依叢林。

    啟建佛七。

    期七日之要功。

    願一心而不亂。

    由是擇於某月(某)日起。

    (至)某日告竣。

    延請四衆。

    雲集本寺。

    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七晝夜。

    伏願。

    經聲徹處淨除根塵。

    佛号宣時。

    頓增福慧。

    若僧若俗。

    鹹結九品之因。

    或女或男。

    同期三輩之果。

    如斯願求。

    伏惟攝受。

    右疏恭請三寶證明。

    佛七回向文疏。

    年月日。

    住持(某甲)具疏。

     證義曰。

    按重訂西方公據雲。

    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朔。

    蘇州陸近堂。

    降壇示諸子曰。

    有一件最切己事。

    人人不能逃人人都忘卻者。

    汝知之平。

    現前爾等。

    四大輕安。

    精神強徤。

    曾不思一旦卧病于床。

    魂魄離散。

    東西不辨。

    南北不分。

    前路茫茫。

    毫無把握。

    随業輪轉。

    受苦無窮。

    唯有平生虔修淨業者。

    到時自見如來接引。

    生蓮花中。

    受諸快樂。

    壽命無量。

    諸子有志斯道者。

    當講信行願三端耳。

    信者。

    信西方之有淨土。

    猶此城之有阊胥。

    娑婆在東。

    猶此城之有婁葑。

    娑婆既實實是有。

    淨土豈不實實是有。

    同在圓明覺海之中。

    舉念可到亦猶同處一城之内。

    舉足可到也。

    既信得淨土決定可到。

    又須信念佛法門。

    如穿衣吃飯一般。

    穿衣免凍。

    吃飯免饑。

    念佛免生死。

    今日信。

    明日不信未為真信。

    終身信。

    一念忽然不信。

    未為真信。

    從今日去。

    直至命終。

    一信到底更無纖毫疑惑。

    方為真信。

    既信有西方矣。

    又信有念佛法門矣。

    空言贊歎。

    何益生死。

    故凡發信心者。

    即當如教奉行。

    今日信。

    今日即行。

    明日信。

    明日即行。

    乃至願之一字。

    尤為要緊。

    世間信佛念佛者。

    固不乏人。

    然或求現生富貴。

    或求來世福壽得好人身。

    不至堕落。

    此為背佛意旨。

    佛教你出生死。

    你偏要入生死。

    佛教你生極樂。

    你偏要住娑婆。

    一生信念付東流。

    譬如種田者。

    下了稗子。

    而望其生苗也。

    有是理乎。

    故發真信者。

    當行真行。

    行真行者。

    當發真願。

    盡此一生。

    決定不生天上人間。

    決定要生西方淨土。

    如此念佛方為随順佛語。

    不至唐喪光陰諸子勉之。

     分衛 按佛世。

    衆僧日以分衛乞食。

    東土未能遵此制。

    故叢林。

    或有田園為資。

    或藉收供以給。

    每冬季夏季或逢荒年。

    住持率衆托缽一次。

    時至。

    知客維那監院。

    同上方丈。

    定日已。

    或早或晚。

    二闆後。

    住持命侍者。

    請收供。

    知客。

    用茶。

    商議化齋點。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本月(某)日起。

    普請大衆師聞鐘聲。

    搭衣。

    齊詣大殿。

    候出寺托缽 (某)日(某)處 護缽(某甲某甲) 投帖知客(某甲) 擔運淨人(某甲雲雲)。

     ○每日早飯二闆後。

    鳴大鐘三下。

    衆集大殿燒香傳爐。

    知客請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贊。

    住持禮佛。

    并禮韋天已。

    悅衆鳴引磬。

    大衆齊禮佛三拜畢。

    班首持錫杖前行。

    衆依次而走。

    侍者捧缽在住持前。

    住持居未。

    而拄杖又在住持後。

    收供與知客兩岸募乞衆僧一線緩行。

    威儀庠序。

    站則齊站。

    行則齊行。

    不得參差。

    若須抽解。

    當先收衣。

    付於同參。

    擇幽僻處抽解已。

    洗淨盥掌。

    即追前搭衣入衆。

    若遇施主施茶點。

    或施午齋。

    臨坐受食。

    更須威儀次序。

    使彼觀者。

    生恭敬心。

    發喜舍願。

    乃至回寺。

    仍到大殿。

    如常站班。

    維那鳴磬。

    大衆齊唱香贊。

    住持拈香禮佛。

    禮韋天大衆齊禮佛三拜。

    回堂。

    是晚大衆腐飯。

    直至圓滿日。

    例此可知。

    擔運挑米回。

    監院與米頭。

    點石記數。

    入倉。

    呈單白住持。

    并懸牌告大衆。

    此系衆僧慧命。

    路中執事。

    當鑒察。

    不緻有弊。

    以錯因果。

    或常住足食。

    即止。

     證義曰。

    分衛者。

    西域每寺僧多。

    不能一家共食。

    須随施主可以多少。

    而分散乞食。

    故名分衛也。

    乞食。

    之義。

    見兩序章。

    收供條證義說。

    蓋能仁出世。

    誡諸釋子。

    不蓄餘物。

    預杜貪心。

    恐妨道業。

    唯存一缽随身。

    三衣着體。

    每逢食時。

    統諸弟子。

    人間乞食。

    不擇淨穢貴賤。

    平等行化。

    此先佛托缽之遺風也。

    焦山性海雲。

    比丘之戒。

    以四棄四依為本。

    四棄所當戒。

    四依所當守。

    所謂四依者。

    一曰常行乞食。

    二曰着糞掃衣。

    三曰蘭若樹下坐。

    四曰病以腐爛藥治。

    非乞食。

    則皆系邪命自活。

    厥後涅盤經中。

    四僧以上其住。

    開受入不淨物。

    則僧中淨食。

    可以免於乞食。

    伽藍共住。

    可以免於樹下。

    施主施衣。

    可以免於糞掃。

    長施藥物。

    可以免於腐爛。

    則四依俱開雲栖蓮池雲。

    佛世分衛乞食正家風也。

    東土叢林。

    不能複行。

    非敢廢墜。

    亦時勢使然也。

    夫城市嚣塵。

    男女生聚。

    空山寂寞。

    衲子清修分之則得。

    合之則溷。

    加以衆中。

    龍蛇混雜。

    易生事故。

    反累清名。

    故古來尊宿。

    每於寒岩絕壑中。

    耕田鋤地。

    一食資身。

    無别妄想。

    即城市叢林。

    亦各有專司募化。

    不緻大衆逐日奔波。

    荒其道業。

    雖非佛制。

    亦合佛心。

    至於每年。

    托缽一次。

    亦存其模範而已。

    若乃行腳遊僧。

    正不妨單丁行乞儀潤雲叢林住持。

    謹遵佛制。

    常行持缽者今舉其一。

    以例餘也。

    康熙間。

    南源信禅師。

    住維揚西方寺。

    領衆三十載。

    不登谒。

    不慶吊。

    不事世法。

    惟道是任。

    冬夏一衲。

    寒暑一缽。

    平等乞食。

    率以為常。

    壽高古希之外。

    猶未嘗一日稍怠。

    除語錄外。

    另有托缽偈一卷行世。

    今錄十首。

    使後世學者。

    知夫先佛之儀式猶在雲。

     △金仙所制唯持缽。

    我效匡徒不二機。

    道本無傳誰解繼。

    月穿潭底浪花肥 剃草披缁不憚勞。

    效颦乞士慕孤高。

    如今老病頺初志。

    九鼎單絲望爾曹 天然乞食豈清貧。

    帶水拖泥不染塵。

    缽裡蓮花非本草。

    眼中瞳子是何人 不慚薄福少材能。

    一缽終年不外塵。

    朽質随緣兼守分。

    了無劫外有長春 長街一缽外親疎。

    動靜徐徐扣有無。

    貧富随緣皆種福。

    功圓果滿隻須臾 終年莫謂頻持缽。

    粒米能消累劫狂。

    鬧市無交塵自靜。

    閑中潇灑念人忙 乞食人間豈憚勞。

    愩高我慢逐時消。

    事繁理靜惟持缽。

    百倍家風願力饒 鬧市初晴滑似油。

    專心乞化已亡愁。

    流通佛制無餘事。

    破惡降魔信自由 乞食宏宗成大智。

    門庭個事賴堅心。

    非憑行力傳三界。

    誰信綱宗祖道深 智慧何曾别處來。

    傳家一缽絕疑猜。

    所知煩惱都消盡。

    是我同參定不乖。

     問。

    托缽不礙參禅乎。

    答。

    正賴參禅。

    以表托缽儀式。

    豈有礙耶。

    昔世尊一日。

    敕阿難。

    食時将至。

    汝當入城持缽。

    阿難應諾。

    世尊雲。

    汝既持缽。

    當依過去七佛儀式。

    阿難遂問。

    如何是過去七佛儀式。

    佛喚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雲持缽去。

    據此。

    佛以禅機為托缽儀式明矣。

    今之有志於道者當托缽時果能遵守力行。

    儀同佛世。

    何礙參禅也。

     拾遺 凡僧衆拾得遺物。

    即白監院。

    付庫收貯。

    挂拾遺二字牌。

    以便失物人知之。

    若拾遺不送入庫房者。

    重罰出院。

    凡失物者貼票。

    票上寫。

    (我某甲。

    於某日遺失某物)如見拾遺牌。

    赴庫。

    審明付還。

    若冒認者。

    重罰出院。

     證義曰。

    拾遺者。

    偶有拾遺棄之物。

    歸庫挂牌。

    乃一時暫挂。

    非長懸耳。

    迩來叢林。

    於齋堂兩邊後柱。

    長貼拾遺二字。

    大非。

    應改貼餘序二字為正。

    蓋佛制盜戒。

    一草一物。

    不與不取。

    若拾遺私藏。

    非與而取。

    亦犯盜戒。

    以長貪毒。

    違佛制也。

    儒道君子。

    尚不取無義之财物。

    況僧藏拾遺。

    而長貪乎。

    是故歸庫挂牌。

    令彼知也。

    雲栖崇行錄雲。

    隋。

    僧富上。

    嘗依益州淨德寺止宿。

    曰住路邊讀經。

    人以解脫名傳之。

    時陵州刺史趙仲舒聞之。

    故往試。

    騎馬過之。

    佯落貫錢。

    僧讀經自若。

    如未曾睹。

    去遠。

    舒令人取錢。

    僧亦不顧。

    少頃。

    舒回。

    問僧曰。

    貫錢在地。

    見人持去。

    何不止之。

    僧曰。

    非貧道物。

    何為妄認。

    舒下馬作禮。

    歎服而去。

     (附)省行堂規(亦名涅盤堂。

    西域稱無常院。

    俗呼病堂。

    凡例共十五條) 設此堂以處病者。

    因衆生貪着。

    至死不覺。

    佛教移處。

    令知無常将至。

    使興心念猛省過。

    而急修行也。

    處斯堂者。

    當思人命無常。

    促於呼吸徤人尚爾。

    何況病乎。

    又當觀此身。

    四大不調。

    百骸欲散。

    飲食漸減。

    醫藥少靈。

    便利床敷。

    呻吟枕席。

    譬之魚遊釜内。

    倐忽焦糜。

    燈在風前。

    剎那熄滅。

    故知此身不久。

    必赴死門。

    前路茫茫。

    畢竟何往。

    若己事已辦。

    原不着忙。

    其或未然。

    早求淨土。

    決志往生放下萬緣。

    一心念佛。

    别有條例。

    開列於左。

     堂中長單安輕病。

    獨單安重病若紊亂者罰。

      病人放下帳幔。

    避風遮醜。

    如違者。

    乃無恥人。

    又受寒難醫。

    下帳立看病人。

      重病進堂者。

    佛前先備香燭。

    監院。

    書記。

    後堂。

    維那等送入。

    讀病人囑訖。

    即寫闆帳。

    不照式寫。

    随自增減者罰。

    病人不欲寫者不安單。

    若輕病不闆帳。

    但佛前香燭。

    監院送入。

      病堂堂主。

    須壯健誠慈者為之。

    作簿記(某)月(某)日。

    (某甲)進堂。

    後記(某)月(某)日(某)愈出堂。

    或身故。

    若失記者罰。

      堂中宜随時灑掃潔淨。

    病人衣裳宜随時洗哂藥餌宜留心煎制。

    不可疎忽怠惰。

      堂中病人隻一二。

    即香燈師帶看。

    如多。

    客堂即普請發心看病者。

    若三請無人。

    照執逐寮輪看。

    三日一換。

    或病人願出錢請人者聽。

      僧衆有明醫理者。

    立為執事。

    未明而妄用藥者罰。

    害人者出院。

    貪利者出院。

      病人所需湯藥飲食。

    庫頭。

    飯頭。

    典座湯藥。

    執吝不與者罰。

    若不當與而不與者。

    對衆辯明。

    若私意厚薄不公者罰。

      重病入堂。

    便應付托後事放下萬緣。

    一心念佛。

    又看重病。

    須二三人輪時。

    晝夜不離。

    凡出坡等亦免。

    若将臨終。

    即白客堂。

    知客即派數人念佛送終。

    并依藏中。

    無常經。

    臨終方訣辦。

    遵佛制。

    亡僧換淨服。

    入棺時。

    茶毗時。

    入塔時。

    俱撒毗盧咒沙在内。

    不得忘忽。

    此沙當預請高僧持咒。

    多多為妙。

    極少一千八十遍。

    咒曰。

     唵。

    旖暮伽。

    廢噜者娜。

    摩诃畝捺啰麼抳。

    缽頭麼。

    入縛攞。

    波啰野哆耶吽。

     按經文。

    以咒沙撒屍上亡者獲益。

    不可思議。

      輕病人宜靜住念佛。

    若不知保重。

    在外閑遊多事者出堂。

      病堂堂主。

    及看病人。

    莫嫌憎穢惡。

    莫違逆其意。

    以緻增病。

    莫久離床榻。

    令有求不應。

    莫貪狡居心。

    或哄騙财物故。

    故與作難。

    即病人煩瑣。

    亦勿起瞋厭。

    唯一心作福。

    莫貪病人酬謝。

    須知八福田中。

    看病第一。

    須踴躍盡執。

      凡病重。

    每有臭惡之氣。

    須用艾葉蒼朮。

    松栢葉等。

    用文火微微煙熏。

    不緻延害餘人。

      雲水僧。

    及他處輿疾至者。

    客堂審其來曆明白。

    方納。

    即寫闆帳。

    另作簿記之。

      亡僧佛事。

    始自重病闆賬。

    終於祖堂登位。

    俱見前住持章。

    略為增減斟酌用之。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

     證義曰。

    昔超然居士趙令矜。

    撰南嶽法輪寺。

    省行堂記雲。

    嘗謂諸苦之中。

    病苦為深。

    作福之中。

    看病為最。

    是故古人。

    以有病為善知識。

    曉人以看病為福田。

    今叢林中。

    凡有病。

    使歸省行堂。

    不唯修省改行以退病。

    亦欲人於夜靜孤燈之際。

    究索大事。

    豈徒然哉。

    既命堂主以司藥餌。

    又誠常住以足供須。

    此先佛之規制。

    近世不然。

    病者不自省咎。

    或加煩惱。

    堂主則名存實廢。

    或反厭嫌常住則急於日用。

    殊不存撫。

    輕病由是變重。

    重病至死。

    不亦悲哉。

    故常住執事等。

    當知看病為福田。

    而慈悲方便。

    拔苦回生。

    病者則當明因果。

    省躬念罪。

    悔心動處。

    即是生機。

    心既清甯。

    病将自已。

    更於頭痛額熱之時。

    聲冤叫苦之際。

    密密究思。

    是誰受病。

    人既不見。

    病從何來。

    人病雙忘。

    複是何物。

    直饒見得分明。

    正好為他将息。

    又規約中。

    亡僧撒毗盧咒沙者經雲。

    以是真言。

    加持土沙。

    撒其身上。

    及以塔基。

    彼所亡者。

    若在惡趣。

    應時即得光明及身。

    除諸罪報。

    令所苦身。

    生極樂國雲雲。

     附看病人 四分律。

    佛言。

    自今以去。

    應看病人。

    應作瞻病人。

    若欲供養我者。

    應先供養病人。

    及至路值五衆出家人病。

    佛制七衆。

    皆令往看。

    若舍而不看。

    皆結有罪。

    誠以四大難調。

    宿業難消。

    舍俗出家。

    孤遊獨宿。

    貧病交加。

    無人侍衛。

    若不互看。

    命将安寄。

    又僧祇律雲。

    若道逢出家五衆病人。

    即應覓車乘馱載。

    如法供養。

    乃至死時。

    亦應阇維殡埋。

    不得棄舍。

    凡瞻病之人。

    恒與善語。

    勿傳惡言。

    以臨終時。

    多有惡業相現。

    不能立志排除。

    是故瞻病之人。

    特須方便。

    善巧誘言。

    令其念佛。

    或不能作聲。

    但令心念。

    并令念念相續。

    剎那不駐。

    乘此福力。

    作往生淨土之因。

    故智度論雲。

    從生作善。

    臨終惡念。

    便生惡道從生作惡。

    臨終善念。

    而生天上。

    更将經像。

    (經須彌陀經。

    像須彌陀像)至病人所。

    題其經名像名。

    語令開目睹見。

    俾其惺悟。

    如是看病。

    功德宏矣。

     證義曰。

    按藏中。

    佛說生經。

    第二十六。

    疾病章雲。

    給孤獨園。

    有一病比邱。

    獨自一身。

    無衣食醫藥。

    不能起居。

    污露自出。

    身卧其上。

    四向顧視。

    無來救濟者。

    時阿難見之。

    往白佛。

    佛即親往病比丘所。

    而問之曰。

    今得疾病。

    有瞻視醫藥床卧具乎。

    病比丘白佛言。

    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