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
關燈
小
中
大
獨無人。
無衣食醫藥。
去家甚遠。
佛言。
卿強健時。
頗瞻視訊問有疾者否。
答曰。
不也。
佛言。
卿強健時。
不瞻視人。
不訊問疾病。
誰當瞻視卿乎。
善惡有對。
罪福有報。
恩生往返。
義絕希疎。
佛扶起之。
欲以水洗。
時天帝欲洗浴之。
佛言。
卿在天上香潔之中。
安能救洗穢濁病人天帝答曰。
佛為十方一切之救。
功德具足。
尚瞻視病。
況我罪福未斷而不興福耶。
時佛手洗。
天帝水灌。
還複卧之。
飲其醫藥。
即時除愈。
為說經法。
即時得道。
世尊說偈曰。
人當瞻疾病。
訊問諸危厄。
善惡有報應。
如種果獲實。
又禅林寶訓。
雲昔高庵住雲居。
聞衲子病。
移省行堂。
咨嗟歎息。
如出諸己。
朝夕問候。
以至躬自煎煮。
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
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
或值時暑。
察其色曰。
莫太熱乎。
不幸不救。
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執事或他辭。
高庵叱之曰。
昔百丈為老病者立常住。
爾不病不死耶。
雲栖蓮師雲。
經稱八種福田。
看病第一。
豈不以衲子無家。
孤單湖海。
伶仃疾苦。
真可悲憐。
作僧坊主。
而病不於我調。
死不於我殡。
豈慈悲之道乎。
凡住持者。
宜自勉以勉人焉。
大衆龜鏡文(慈覺大師赜公述) 結集清規。
大衆為本。
其餘八門。
皆從此生。
故於卷末。
總出其義。
夫兩桂垂蔭。
一花現瑞。
自爾叢林之設。
要之本為衆僧。
是以開示衆僧。
故有長老。
表儀衆僧。
故有首座。
荷負衆僧。
故有監院。
調和衆僧。
故有維那。
供養衆僧。
故有典座。
為衆僧作務。
故有值歲。
為衆僧出納。
故有庫頭。
為衆僧典翰墨。
故有書記。
為衆僧守護聖教。
故有藏主。
為衆僧迎待檀那。
故有知客。
為衆僧請召。
故有侍者。
為衆僧守護衣缽。
故有寮主。
為衆僧供侍湯藥故有堂主。
為衆僧浣濯。
故有浴主水頭。
為衆僧禦寒。
故有炭頭爐頭。
為衆僧乞資。
故有化主。
為衆僧執勞。
故有莊主。
園頭。
磨頭。
為衆僧滌除。
故有淨頭。
為衆僧給侍。
所有淨人。
所以行道之緣。
十分備足。
資身之具。
百色現成。
萬事無憂。
一心為道。
世間尊貴。
物外優閑。
清淨無為。
衆僧為最。
回念多人之力。
甯不知恩報恩。
晨參暮請。
不舍寸陰。
所以報長老也。
尊卑有序。
舉止安詳。
所以報首座也。
外遵法令。
内守規繩所以報監院也。
六和共聚。
水乳相參。
所以報維那也。
為成道業。
應受此食。
所以報典座也。
安處僧房。
護惜什物。
所以報值歲也。
常住之物。
一毫無犯。
所以報庫頭也。
手不把筆。
專意道業。
所以報書記也。
明窗淨案。
古教照心。
所以報藏主也。
韬光晦迹。
不事追陪。
所以報知客也。
居必有常。
請必先到。
所以報侍者也。
一瓶一缽。
處衆如山所以報寮主也。
甯心病苦。
粥藥随宜。
所以報堂主也。
輕徐靜默。
不昧水因。
所以報浴主水頭也。
緘言拱手。
退己讓人。
所以報炭頭爐頭也。
忖己德行。
自慚應供。
所以報化主也。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所以報莊主。
園頭。
磨頭也。
酌水運籌。
所以報淨頭也。
自愛惜福寬而易從簡而易事。
所以報淨人也。
是以叢林之下。
道業惟新。
上上之機。
一生取辦。
中流之士。
長養聖胎。
至如未悟心源。
時中亦不虛棄。
是真僧寶。
為世福田。
近為末世津梁。
畢證二嚴極果。
若或叢林不治。
法輪不轉。
非長老所以為衆也。
三業不調。
四儀不肅。
非首座所以率衆也。
容衆之量不寬。
愛衆之心不厚。
非監院所以護衆也。
修行者不安。
敗群者不擯。
非維那所以調衆也。
六味不精。
三德不潔。
非典座所以奉衆也。
寮舍不修。
什物不備。
非值歲所以安衆也畜積常住。
減克衆僧。
非庫頭所以贍衆也。
書劄不工。
文字蔑裂。
非書記所以飾衆也。
幾案不嚴喧煩不息。
非藏主所以助衆也。
憎貧愛富。
重俗輕僧。
非知客所以贊衆也。
禮貌不恭。
尊卑失序非侍者所以通衆也。
打疊不勤。
守護不謹。
非寮主所以居衆也。
不閑供侍。
惱亂病人。
非堂主所以恤衆也湯水不足。
寒暖失宜。
非浴主。
水頭。
所以淨衆也。
預備不全。
衆人動念。
非爐頭。
炭頭。
以暖衆也。
臨财不公。
宣力不盡。
非化主所以供衆也。
地有遺利。
人無全功。
非莊主。
園頭。
磨頭。
所以代衆也。
并除失時。
諸緣不具。
非淨頭所以事衆也。
禁之不止。
命之不行。
非淨人所以順衆也。
如其衆僧。
輕師慢法。
取性随緣。
非所以報長老也。
坐卧參差。
去就乖角。
非所以報首座也。
意輕王法。
不顧叢林。
非所以報監院也。
上下不和。
鬥诤堅固。
非所以報維那也。
貪婪美膳。
毀訾粗餐。
非所以報典座也。
居處受用。
不思後人。
非所以報值歲也。
多貪利養。
不恤常住。
非所以報庫頭也。
好弄筆墨。
馳騁文章。
非所以報書記也。
慢易經律。
看習外典。
非所以報藏主也。
追陪俗士。
交結貴人。
非所以報知客也。
遺忘召請。
重勞傳命。
非所以報侍者也。
損壞什物。
慢藏誨盜。
非所以報寮主也。
多瞋少喜。
不順病緣。
非所以報堂主也。
桶杓作聲。
用水無節。
非所以報浴主。
水頭也。
自貪溫暖。
有妨衆人。
非所以報爐頭。
炭頭也。
不念修行。
安然受供。
非所以報化主也。
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非所以報莊主。
園頭磨頭也。
涕吐牆壁。
狼藉東司。
非所以報淨頭也。
聲色暴厲。
使令無節。
非所以報淨人也。
以上羅列要文。
未全凡聖之規。
但願舍短從長。
共辦出家之事。
所冀師子窟中。
盡成師子。
栴檀林下。
純是栴檀。
令斯後五百年。
再睹靈山一會。
當知法門興衰。
系在僧徒。
僧是福田。
所應奉重。
僧重則法重。
僧輕則法輕。
内護既嚴。
外護斯謹。
設使粥飯主人。
一期旺化。
叢林執事。
偶爾當權。
常宜敬待同袍。
不得妄自尊大。
若也貢高我慢。
私事公酬。
萬事無常。
豈能長保。
一朝歸衆。
何面相看。
因果無差。
恐難回避。
夫僧為佛子。
應供無殊。
天上人間。
鹹所恭敬。
世尊二千年遺蔭。
蓋覆兒孫。
白毫光中一分功德。
受用不盡。
但知奉衆。
不可憂貧。
僧無凡聖。
通會十方。
既曰招提。
悉皆有分。
豈可妄生分别。
輕厭客僧。
旦過寮(即雲水堂)三朝權住。
盡禮供養。
僧堂前。
暫爾求齋。
等心供給。
俗客尚肯逢迎。
僧家豈不照管。
若具無量之心。
自有無窮之福。
僧門和合。
上下同心。
互有短長。
遞相蓋覆。
家中醜惡。
莫使外聞。
雖然於事無傷。
畢竟減人瞻仰。
譬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天魔外道所能壞也。
若欲道風不墜。
佛日長明。
壯祖域之光輝。
補 皇朝之聖化。
願以斯文為龜鏡焉。
證義曰。
明教嵩禅師尊僧篇雲。
教必尊僧。
何謂也。
僧也者。
以佛為性。
以如來為家。
以法為身。
以慧為命。
以禅悅為食。
故不恃俗氏。
不營世家。
不修形骸。
不貪生。
不懼死不溽乎五味。
其防身有戒。
攝心有定。
辯明有慧。
語其戒也。
潔清三惑。
而畢身不污。
語其定也。
恬思慮正神明。
而終日不亂。
語其慧也。
崇德辨惑。
而必然以此修之謂因。
以此成之謂果。
其於物也。
有慈有悲。
有大誓。
有大惠。
慈也者。
常欲安萬物。
悲也者。
常欲竭衆苦。
誓也者。
誓與天下見真。
谛。
惠也者。
惠群生以正法。
神而通之。
天地不能掩。
密而行之。
鬼神不能測。
其演法也。
辯說不滞。
其護法也。
奮不顧身。
能忍人之不可忍。
能行人之不能行。
其正命也。
丐食而食。
而不為恥。
其寡欲也。
衲衣綴缽。
而不為貧。
其無争也。
可辱而不可輕。
其無怨也。
可動而不可損。
以實相待物。
以至慈修己。
故於天下也普敬。
其語無妄。
故為信也至。
其法無我。
故為讓也誠。
有威可警。
有儀可則。
天人望而俨然。
能福於世。
能導於俗。
其忘形也。
委禽獸而不吝。
其讀誦也。
冒寒暑而不廢。
以法而出也。
遊人間。
遍聚落視名若谷響。
視利若遊塵。
視物色。
若陽焰。
平瓦合輿儓而不為卑。
以道而處也。
雖深山窮谷。
草衣木食。
晏然自得。
不可以利誘。
不可以勢屈。
謝天子諸侯而不為高。
其獨立也。
以道自勝。
雖形影相吊而不孤。
其群居也。
以法為屬。
會四海之人而不為混。
其所學也。
雖三藏十二部。
百家異道之書。
無不知也。
他方殊俗之言。
無不通也。
祖述其法。
則有文有章也。
行其中道。
則不空不有也。
其絕學也。
離念清淨。
純一真如。
不複有所分别也。
僧乎。
其為人至。
其為心普。
其為德備。
其為道大。
其為賢。
非世之所謂賢也。
其為聖非世之所謂聖也。
出世殊勝之賢聖也。
僧也如此。
可不尊乎。
嗚呼。
大法下衰。
去聖逾遠。
披缁雖衆。
謀道者稀。
競名利為己能。
視佛法為兒戲。
遂使法門罕開。
教綱将頹。
實賴後昆。
克荷斯道。
汝曹虛心請法。
潔己依師。
近期於立身揚名。
遠冀於革凡成聖。
再興像法。
舍僧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
慎終如始。
勤爾學問。
謹爾行藏。
避惡事良。
奉師盡禮有善無自矜。
起過務速改。
守仁義而确乎不拔。
處貧賤則樂以忘憂。
見賢思齊。
當仁不讓。
名利不足動於懷。
死生不足憂其慮。
智足以照惑。
慈足以攝人。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便真風息而再振。
慧炬滅而複明。
可謂大丈夫也。
可謂如來使矣。
豈可身栖僧寶。
迹混常徒。
始則慕彼上賢。
終則淪於下愚。
如斯之輩。
誠可悲哉。
讀斯龜鏡。
深當自思。
佛法興衰。
在僧行履。
所謂僧重則法重。
僧輕則法輕。
欲出世報佛恩者。
勉之。
付法 付法。
原名付衣。
從上祖祖相傳。
藉衣表信。
至東土六祖。
以此為争端。
止而不付。
近來付法。
亦謂付衣者。
持仍其名耳。
法即是心。
心不可見。
豈有儀軌可彰。
果其師資道合。
以心契心。
則付法已畢。
至於授柬分座。
其末務也。
故茲不錄。
惟略叙禅宗源流。
俾後人知法源之有據。
并以示鼓舞之意雲。
按禅宗源流。
始於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摩诃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雲。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涅盤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付囑於汝。
汝當善自護持。
毋令斷絕。
偈雲。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遂為禅宗初祖。
祖祖相傳。
今當具述。
初祖摩诃迦葉。
傳阿難。
難傳商那和修。
修傳優波鞠多。
多傳提多迦。
多迦傳彌遮迦。
遮迦傳婆須密。
密傳佛陀難提。
提傳伏馱密多。
多傳脅尊者。
者傳富那夜奢。
奢傳馬鳴。
鳴傳迦毗摩羅。
羅傳龍樹。
樹傳迦那提婆。
婆傳羅睺羅多。
多傳僧伽難提。
提傳伽耶舍多。
舍多傳鸠摩羅多。
羅多傳阇夜多。
夜多傳婆修盤頭。
頭傳摩拏羅。
羅傳鶴勒那。
那傳師子。
子傳婆舍斯多。
斯多傳不如密多。
密多傳般若多。
羅。
羅傳第二十八代祖。
菩提達磨。
始至東土。
為第一祖。
祖傳慧可神光。
光傳僧璨鑒智。
智傳道信大醫。
醫傳宏忍大滿。
滿傳惠能大鑒。
鑒傳二支。
一支為(湖廣南嶽)大慧懷讓。
一支為(青州青原)行思。
證義曰。
付法源流。
出付法藏經。
達摩多羅禅經等。
下續諸支。
出諸禅書。
南嶽接臨濟。
青原接洞山。
禅宗行世。
此二最盛。
五家宗派一書。
集法派偈。
已挂一漏萬。
更宜再集 續。
不可茫忽。
蓋付法之傳。
雖以心印心。
若無法派偈。
支次紊亂。
傳持無準。
緻使法門失緒。
行第颠錯。
五家宗派一書。
須各備焉。
遡流尋源。
須各究焉。
具詳正名錄所辯。
按潤州。
金山。
江天寺。
志學通語錄第九卷。
遡流尋源圖說雲。
祖道戒定宗。
方廣證圓通。
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此乃碧峰金禅師下。
祖定禅師。
入閩住雪峰寺。
從碧峰下第四十七。
祖字起。
另立一支。
計二十字并非臨濟本宗演出。
及至幻有傳祖下。
傑出天童悟。
磬山修二支。
方用起圓字。
以延今日。
目下空字。
将完。
衆心不一。
或用龍山祖派。
或另立一支。
或原偈從祖字再起。
或於空字下贅續。
然而終非至當吾宗諸大宗匠。
互興衍唱。
當思木本水源。
務求其實。
自有正宗正派。
則源遠流長。
不緻祖牒混誵。
得歸正派。
此乃五家宗派一書可考。
西湖經房。
已久流通。
非餘臆見。
是名遡流尋源也。
謹錄臨濟正宗第二十四世。
海舟永慈禅師。
演出濟宗法派頌曰。
普永智廣宏勝德。
淨慧圓明正法興。
性海澄清顯。
密印。
大乘妙道悟心燈。
佛恩浩滿流芳遠。
祖行超宗續嗣深。
戒定彌堅通義理。
規成謹守鎮常新。
翼善昌榮因達本。
祯祥隆盛複傳增。
功勳寂照融真際。
寶鏡高懸體用親。
饒益靈文舒景秀。
信持元記濟時珍。
了然無繼空諸幻。
覺樹開敷果自馨。
(此頌一百十二字。
從海舟慈祖。
永字輩與碧峰派定字同輩。
從定字到空字。
與此頌清字同輩。
冀後賢於了達悟真空字完。
即從此頌。
顯密印。
顯字起是為臨濟正宗正派。
不須贅續。
及另立等。
若從先祖傍出諸支。
已另有法派偈。
當知自派某字輩。
應與此正宗派某字輩同。
則遡流尋源。
不緻舛錯矣。
至於書付法卷當從釋尊傳迦葉起。
有從東土初祖起。
乃至但從近代小支書起者。
棄祖之罪甚大。
兼且忘本。
所以承嗣少賢。
祖道日衰矣)。
(次略辯源流者。
宗門以一念不生為正見。
斥文字為所知障。
縱悟後為人。
棒喝臨機。
亦重見地。
而輕事迹。
适逢訛舛。
亦不細究奸僞碑傳。
由是出也。
然僞舛謬妄。
博學是識。
禅宗源流。
誤於佛祖通載中小注。
載丘玄素碑記。
另有天王悟。
出馬祖下。
雲門法眼。
亦歸馬祖下。
嗣後五燈會元。
指月錄。
皆小注附後存疑。
元。
至元間雲壑瑞輯心燈錄。
引丘符諸碑。
紊亂宗統。
費隐容撰五燈嚴統。
霁侖永集五燈全書。
皆本此僞。
又移南嶽在前。
青原在後。
先大慧杲。
次虎丘隆。
弟兄倒列。
遠門柱集五燈續略。
青原支誤将鹿門覺五代。
系長翁如淨之下。
祖孫倒置世次疊訛。
繼燈缵續諸書。
皆本此誤。
南嶽支诨兩海舟為一。
誤六無聞為一。
噫源流世次。
祖道攸關豈可紊亂。
康熙甲戌幸有衡陽潞河。
智楷禅師者。
史筆秉直。
出正名錄一書。
乃廣悞祖父舊章。
兼采後人新條。
準以曆朝甲子編年。
考其州郡分野。
人代後先。
師資授受。
宗支來源。
述古辯今事重言複不顧繁瑣。
務期正訛。
可謂用心之極。
正大之辯。
其筆勇硬。
實無私謬。
於霁侖永之五燈全書。
若兩陣操戈。
餘如木陳忞之禅。
燈世譜。
潭吉忍之五宗救。
山曉晢之崇正錄。
及寶積錄。
濟水洸之顯正說。
梅谷悅之臨濟正宗錄。
石源雲之辟妄說。
山茨際之東明祖燈錄。
巨靈融之續僧寶傳。
繼起儲之南嶽勒古。
相雨蔭之宗統編年。
樂讀先之續指月錄。
箬庵問之續燈存稿。
密雲悟之辟妄救。
及夢說錄等凡涉海舟慈。
寶峰瑄無聞聰等誤诨者。
無不抗折。
第一卷至第四卷。
辯二支五宗來源考。
移正青原思在前。
南嶽讓在後。
先兄後弟也。
又辯天皇悟隻一人。
與藥山俨兄弟。
同出石頭遷之門。
悟傳龍潭信。
信傳德山鑒。
鑒傳雪。
峰存存傳二人。
曰元沙備曰雲門偃。
所謂。
雲門宗者。
青原七世也。
元沙備傳羅漢琛。
琛傳
無衣食醫藥。
去家甚遠。
佛言。
卿強健時。
頗瞻視訊問有疾者否。
答曰。
不也。
佛言。
卿強健時。
不瞻視人。
不訊問疾病。
誰當瞻視卿乎。
善惡有對。
罪福有報。
恩生往返。
義絕希疎。
佛扶起之。
欲以水洗。
時天帝欲洗浴之。
佛言。
卿在天上香潔之中。
安能救洗穢濁病人天帝答曰。
佛為十方一切之救。
功德具足。
尚瞻視病。
況我罪福未斷而不興福耶。
時佛手洗。
天帝水灌。
還複卧之。
飲其醫藥。
即時除愈。
為說經法。
即時得道。
世尊說偈曰。
人當瞻疾病。
訊問諸危厄。
善惡有報應。
如種果獲實。
又禅林寶訓。
雲昔高庵住雲居。
聞衲子病。
移省行堂。
咨嗟歎息。
如出諸己。
朝夕問候。
以至躬自煎煮。
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
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
或值時暑。
察其色曰。
莫太熱乎。
不幸不救。
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
執事或他辭。
高庵叱之曰。
昔百丈為老病者立常住。
爾不病不死耶。
雲栖蓮師雲。
經稱八種福田。
看病第一。
豈不以衲子無家。
孤單湖海。
伶仃疾苦。
真可悲憐。
作僧坊主。
而病不於我調。
死不於我殡。
豈慈悲之道乎。
凡住持者。
宜自勉以勉人焉。
大衆龜鏡文(慈覺大師赜公述) 結集清規。
大衆為本。
其餘八門。
皆從此生。
故於卷末。
總出其義。
夫兩桂垂蔭。
一花現瑞。
自爾叢林之設。
要之本為衆僧。
是以開示衆僧。
故有長老。
表儀衆僧。
故有首座。
荷負衆僧。
故有監院。
調和衆僧。
故有維那。
供養衆僧。
故有典座。
為衆僧作務。
故有值歲。
為衆僧出納。
故有庫頭。
為衆僧典翰墨。
故有書記。
為衆僧守護聖教。
故有藏主。
為衆僧迎待檀那。
故有知客。
為衆僧請召。
故有侍者。
為衆僧守護衣缽。
故有寮主。
為衆僧供侍湯藥故有堂主。
為衆僧浣濯。
故有浴主水頭。
為衆僧禦寒。
故有炭頭爐頭。
為衆僧乞資。
故有化主。
為衆僧執勞。
故有莊主。
園頭。
磨頭。
為衆僧滌除。
故有淨頭。
為衆僧給侍。
所有淨人。
所以行道之緣。
十分備足。
資身之具。
百色現成。
萬事無憂。
一心為道。
世間尊貴。
物外優閑。
清淨無為。
衆僧為最。
回念多人之力。
甯不知恩報恩。
晨參暮請。
不舍寸陰。
所以報長老也。
尊卑有序。
舉止安詳。
所以報首座也。
外遵法令。
内守規繩所以報監院也。
六和共聚。
水乳相參。
所以報維那也。
為成道業。
應受此食。
所以報典座也。
安處僧房。
護惜什物。
所以報值歲也。
常住之物。
一毫無犯。
所以報庫頭也。
手不把筆。
專意道業。
所以報書記也。
明窗淨案。
古教照心。
所以報藏主也。
韬光晦迹。
不事追陪。
所以報知客也。
居必有常。
請必先到。
所以報侍者也。
一瓶一缽。
處衆如山所以報寮主也。
甯心病苦。
粥藥随宜。
所以報堂主也。
輕徐靜默。
不昧水因。
所以報浴主水頭也。
緘言拱手。
退己讓人。
所以報炭頭爐頭也。
忖己德行。
自慚應供。
所以報化主也。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所以報莊主。
園頭。
磨頭也。
酌水運籌。
所以報淨頭也。
自愛惜福寬而易從簡而易事。
所以報淨人也。
是以叢林之下。
道業惟新。
上上之機。
一生取辦。
中流之士。
長養聖胎。
至如未悟心源。
時中亦不虛棄。
是真僧寶。
為世福田。
近為末世津梁。
畢證二嚴極果。
若或叢林不治。
法輪不轉。
非長老所以為衆也。
三業不調。
四儀不肅。
非首座所以率衆也。
容衆之量不寬。
愛衆之心不厚。
非監院所以護衆也。
修行者不安。
敗群者不擯。
非維那所以調衆也。
六味不精。
三德不潔。
非典座所以奉衆也。
寮舍不修。
什物不備。
非值歲所以安衆也畜積常住。
減克衆僧。
非庫頭所以贍衆也。
書劄不工。
文字蔑裂。
非書記所以飾衆也。
幾案不嚴喧煩不息。
非藏主所以助衆也。
憎貧愛富。
重俗輕僧。
非知客所以贊衆也。
禮貌不恭。
尊卑失序非侍者所以通衆也。
打疊不勤。
守護不謹。
非寮主所以居衆也。
不閑供侍。
惱亂病人。
非堂主所以恤衆也湯水不足。
寒暖失宜。
非浴主。
水頭。
所以淨衆也。
預備不全。
衆人動念。
非爐頭。
炭頭。
以暖衆也。
臨财不公。
宣力不盡。
非化主所以供衆也。
地有遺利。
人無全功。
非莊主。
園頭。
磨頭。
所以代衆也。
并除失時。
諸緣不具。
非淨頭所以事衆也。
禁之不止。
命之不行。
非淨人所以順衆也。
如其衆僧。
輕師慢法。
取性随緣。
非所以報長老也。
坐卧參差。
去就乖角。
非所以報首座也。
意輕王法。
不顧叢林。
非所以報監院也。
上下不和。
鬥诤堅固。
非所以報維那也。
貪婪美膳。
毀訾粗餐。
非所以報典座也。
居處受用。
不思後人。
非所以報值歲也。
多貪利養。
不恤常住。
非所以報庫頭也。
好弄筆墨。
馳騁文章。
非所以報書記也。
慢易經律。
看習外典。
非所以報藏主也。
追陪俗士。
交結貴人。
非所以報知客也。
遺忘召請。
重勞傳命。
非所以報侍者也。
損壞什物。
慢藏誨盜。
非所以報寮主也。
多瞋少喜。
不順病緣。
非所以報堂主也。
桶杓作聲。
用水無節。
非所以報浴主。
水頭也。
自貪溫暖。
有妨衆人。
非所以報爐頭。
炭頭也。
不念修行。
安然受供。
非所以報化主也。
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非所以報莊主。
園頭磨頭也。
涕吐牆壁。
狼藉東司。
非所以報淨頭也。
聲色暴厲。
使令無節。
非所以報淨人也。
以上羅列要文。
未全凡聖之規。
但願舍短從長。
共辦出家之事。
所冀師子窟中。
盡成師子。
栴檀林下。
純是栴檀。
令斯後五百年。
再睹靈山一會。
當知法門興衰。
系在僧徒。
僧是福田。
所應奉重。
僧重則法重。
僧輕則法輕。
内護既嚴。
外護斯謹。
設使粥飯主人。
一期旺化。
叢林執事。
偶爾當權。
常宜敬待同袍。
不得妄自尊大。
若也貢高我慢。
私事公酬。
萬事無常。
豈能長保。
一朝歸衆。
何面相看。
因果無差。
恐難回避。
夫僧為佛子。
應供無殊。
天上人間。
鹹所恭敬。
世尊二千年遺蔭。
蓋覆兒孫。
白毫光中一分功德。
受用不盡。
但知奉衆。
不可憂貧。
僧無凡聖。
通會十方。
既曰招提。
悉皆有分。
豈可妄生分别。
輕厭客僧。
旦過寮(即雲水堂)三朝權住。
盡禮供養。
僧堂前。
暫爾求齋。
等心供給。
俗客尚肯逢迎。
僧家豈不照管。
若具無量之心。
自有無窮之福。
僧門和合。
上下同心。
互有短長。
遞相蓋覆。
家中醜惡。
莫使外聞。
雖然於事無傷。
畢竟減人瞻仰。
譬如師子身中蟲。
自食師子身中肉。
非天魔外道所能壞也。
若欲道風不墜。
佛日長明。
壯祖域之光輝。
補 皇朝之聖化。
願以斯文為龜鏡焉。
證義曰。
明教嵩禅師尊僧篇雲。
教必尊僧。
何謂也。
僧也者。
以佛為性。
以如來為家。
以法為身。
以慧為命。
以禅悅為食。
故不恃俗氏。
不營世家。
不修形骸。
不貪生。
不懼死不溽乎五味。
其防身有戒。
攝心有定。
辯明有慧。
語其戒也。
潔清三惑。
而畢身不污。
語其定也。
恬思慮正神明。
而終日不亂。
語其慧也。
崇德辨惑。
而必然以此修之謂因。
以此成之謂果。
其於物也。
有慈有悲。
有大誓。
有大惠。
慈也者。
常欲安萬物。
悲也者。
常欲竭衆苦。
誓也者。
誓與天下見真。
谛。
惠也者。
惠群生以正法。
神而通之。
天地不能掩。
密而行之。
鬼神不能測。
其演法也。
辯說不滞。
其護法也。
奮不顧身。
能忍人之不可忍。
能行人之不能行。
其正命也。
丐食而食。
而不為恥。
其寡欲也。
衲衣綴缽。
而不為貧。
其無争也。
可辱而不可輕。
其無怨也。
可動而不可損。
以實相待物。
以至慈修己。
故於天下也普敬。
其語無妄。
故為信也至。
其法無我。
故為讓也誠。
有威可警。
有儀可則。
天人望而俨然。
能福於世。
能導於俗。
其忘形也。
委禽獸而不吝。
其讀誦也。
冒寒暑而不廢。
以法而出也。
遊人間。
遍聚落視名若谷響。
視利若遊塵。
視物色。
若陽焰。
平瓦合輿儓而不為卑。
以道而處也。
雖深山窮谷。
草衣木食。
晏然自得。
不可以利誘。
不可以勢屈。
謝天子諸侯而不為高。
其獨立也。
以道自勝。
雖形影相吊而不孤。
其群居也。
以法為屬。
會四海之人而不為混。
其所學也。
雖三藏十二部。
百家異道之書。
無不知也。
他方殊俗之言。
無不通也。
祖述其法。
則有文有章也。
行其中道。
則不空不有也。
其絕學也。
離念清淨。
純一真如。
不複有所分别也。
僧乎。
其為人至。
其為心普。
其為德備。
其為道大。
其為賢。
非世之所謂賢也。
其為聖非世之所謂聖也。
出世殊勝之賢聖也。
僧也如此。
可不尊乎。
嗚呼。
大法下衰。
去聖逾遠。
披缁雖衆。
謀道者稀。
競名利為己能。
視佛法為兒戲。
遂使法門罕開。
教綱将頹。
實賴後昆。
克荷斯道。
汝曹虛心請法。
潔己依師。
近期於立身揚名。
遠冀於革凡成聖。
再興像法。
舍僧而誰。
故須修身踐言。
慎終如始。
勤爾學問。
謹爾行藏。
避惡事良。
奉師盡禮有善無自矜。
起過務速改。
守仁義而确乎不拔。
處貧賤則樂以忘憂。
見賢思齊。
當仁不讓。
名利不足動於懷。
死生不足憂其慮。
智足以照惑。
慈足以攝人。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便真風息而再振。
慧炬滅而複明。
可謂大丈夫也。
可謂如來使矣。
豈可身栖僧寶。
迹混常徒。
始則慕彼上賢。
終則淪於下愚。
如斯之輩。
誠可悲哉。
讀斯龜鏡。
深當自思。
佛法興衰。
在僧行履。
所謂僧重則法重。
僧輕則法輕。
欲出世報佛恩者。
勉之。
付法 付法。
原名付衣。
從上祖祖相傳。
藉衣表信。
至東土六祖。
以此為争端。
止而不付。
近來付法。
亦謂付衣者。
持仍其名耳。
法即是心。
心不可見。
豈有儀軌可彰。
果其師資道合。
以心契心。
則付法已畢。
至於授柬分座。
其末務也。
故茲不錄。
惟略叙禅宗源流。
俾後人知法源之有據。
并以示鼓舞之意雲。
按禅宗源流。
始於釋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摩诃迦葉破顔微笑。
世尊雲。
我今所有無上正法。
涅盤妙心。
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
付囑於汝。
汝當善自護持。
毋令斷絕。
偈雲。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遂為禅宗初祖。
祖祖相傳。
今當具述。
初祖摩诃迦葉。
傳阿難。
難傳商那和修。
修傳優波鞠多。
多傳提多迦。
多迦傳彌遮迦。
遮迦傳婆須密。
密傳佛陀難提。
提傳伏馱密多。
多傳脅尊者。
者傳富那夜奢。
奢傳馬鳴。
鳴傳迦毗摩羅。
羅傳龍樹。
樹傳迦那提婆。
婆傳羅睺羅多。
多傳僧伽難提。
提傳伽耶舍多。
舍多傳鸠摩羅多。
羅多傳阇夜多。
夜多傳婆修盤頭。
頭傳摩拏羅。
羅傳鶴勒那。
那傳師子。
子傳婆舍斯多。
斯多傳不如密多。
密多傳般若多。
羅。
羅傳第二十八代祖。
菩提達磨。
始至東土。
為第一祖。
祖傳慧可神光。
光傳僧璨鑒智。
智傳道信大醫。
醫傳宏忍大滿。
滿傳惠能大鑒。
鑒傳二支。
一支為(湖廣南嶽)大慧懷讓。
一支為(青州青原)行思。
證義曰。
付法源流。
出付法藏經。
達摩多羅禅經等。
下續諸支。
出諸禅書。
南嶽接臨濟。
青原接洞山。
禅宗行世。
此二最盛。
五家宗派一書。
集法派偈。
已挂一漏萬。
更宜再集 續。
不可茫忽。
蓋付法之傳。
雖以心印心。
若無法派偈。
支次紊亂。
傳持無準。
緻使法門失緒。
行第颠錯。
五家宗派一書。
須各備焉。
遡流尋源。
須各究焉。
具詳正名錄所辯。
按潤州。
金山。
江天寺。
志學通語錄第九卷。
遡流尋源圖說雲。
祖道戒定宗。
方廣證圓通。
行超明實際。
了達悟真空。
此乃碧峰金禅師下。
祖定禅師。
入閩住雪峰寺。
從碧峰下第四十七。
祖字起。
另立一支。
計二十字并非臨濟本宗演出。
及至幻有傳祖下。
傑出天童悟。
磬山修二支。
方用起圓字。
以延今日。
目下空字。
将完。
衆心不一。
或用龍山祖派。
或另立一支。
或原偈從祖字再起。
或於空字下贅續。
然而終非至當吾宗諸大宗匠。
互興衍唱。
當思木本水源。
務求其實。
自有正宗正派。
則源遠流長。
不緻祖牒混誵。
得歸正派。
此乃五家宗派一書可考。
西湖經房。
已久流通。
非餘臆見。
是名遡流尋源也。
謹錄臨濟正宗第二十四世。
海舟永慈禅師。
演出濟宗法派頌曰。
普永智廣宏勝德。
淨慧圓明正法興。
性海澄清顯。
密印。
大乘妙道悟心燈。
佛恩浩滿流芳遠。
祖行超宗續嗣深。
戒定彌堅通義理。
規成謹守鎮常新。
翼善昌榮因達本。
祯祥隆盛複傳增。
功勳寂照融真際。
寶鏡高懸體用親。
饒益靈文舒景秀。
信持元記濟時珍。
了然無繼空諸幻。
覺樹開敷果自馨。
(此頌一百十二字。
從海舟慈祖。
永字輩與碧峰派定字同輩。
從定字到空字。
與此頌清字同輩。
冀後賢於了達悟真空字完。
即從此頌。
顯密印。
顯字起是為臨濟正宗正派。
不須贅續。
及另立等。
若從先祖傍出諸支。
已另有法派偈。
當知自派某字輩。
應與此正宗派某字輩同。
則遡流尋源。
不緻舛錯矣。
至於書付法卷當從釋尊傳迦葉起。
有從東土初祖起。
乃至但從近代小支書起者。
棄祖之罪甚大。
兼且忘本。
所以承嗣少賢。
祖道日衰矣)。
(次略辯源流者。
宗門以一念不生為正見。
斥文字為所知障。
縱悟後為人。
棒喝臨機。
亦重見地。
而輕事迹。
适逢訛舛。
亦不細究奸僞碑傳。
由是出也。
然僞舛謬妄。
博學是識。
禅宗源流。
誤於佛祖通載中小注。
載丘玄素碑記。
另有天王悟。
出馬祖下。
雲門法眼。
亦歸馬祖下。
嗣後五燈會元。
指月錄。
皆小注附後存疑。
元。
至元間雲壑瑞輯心燈錄。
引丘符諸碑。
紊亂宗統。
費隐容撰五燈嚴統。
霁侖永集五燈全書。
皆本此僞。
又移南嶽在前。
青原在後。
先大慧杲。
次虎丘隆。
弟兄倒列。
遠門柱集五燈續略。
青原支誤将鹿門覺五代。
系長翁如淨之下。
祖孫倒置世次疊訛。
繼燈缵續諸書。
皆本此誤。
南嶽支诨兩海舟為一。
誤六無聞為一。
噫源流世次。
祖道攸關豈可紊亂。
康熙甲戌幸有衡陽潞河。
智楷禅師者。
史筆秉直。
出正名錄一書。
乃廣悞祖父舊章。
兼采後人新條。
準以曆朝甲子編年。
考其州郡分野。
人代後先。
師資授受。
宗支來源。
述古辯今事重言複不顧繁瑣。
務期正訛。
可謂用心之極。
正大之辯。
其筆勇硬。
實無私謬。
於霁侖永之五燈全書。
若兩陣操戈。
餘如木陳忞之禅。
燈世譜。
潭吉忍之五宗救。
山曉晢之崇正錄。
及寶積錄。
濟水洸之顯正說。
梅谷悅之臨濟正宗錄。
石源雲之辟妄說。
山茨際之東明祖燈錄。
巨靈融之續僧寶傳。
繼起儲之南嶽勒古。
相雨蔭之宗統編年。
樂讀先之續指月錄。
箬庵問之續燈存稿。
密雲悟之辟妄救。
及夢說錄等凡涉海舟慈。
寶峰瑄無聞聰等誤诨者。
無不抗折。
第一卷至第四卷。
辯二支五宗來源考。
移正青原思在前。
南嶽讓在後。
先兄後弟也。
又辯天皇悟隻一人。
與藥山俨兄弟。
同出石頭遷之門。
悟傳龍潭信。
信傳德山鑒。
鑒傳雪。
峰存存傳二人。
曰元沙備曰雲門偃。
所謂。
雲門宗者。
青原七世也。
元沙備傳羅漢琛。
琛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