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

關燈
清涼益。

    所謂法眼宗者。

    青原九世也藥山俨傳雲岩晟。

    晟傳洞山價。

    所謂洞山宗者。

    青原五世也。

    南嶽讓傳馬祖一。

    一傳百丈海。

    海傳二人。

    曰黃檗運。

    曰沩山佑。

    運傳臨濟元。

    所謂臨濟宗者。

    南嶽五世也。

    佑傳仰山寂。

    所謂沩仰宗者。

    亦南嶽五世也。

    此乃五宗的傳。

    真正根柢。

    第五卷至第七卷。

    辯洞宗世次備考。

    洞山至芙蓉楷。

    楷傳鹿門覺。

    覺傳青州辯。

    辯傳磁州寶。

    寶下一派。

    相傳至今。

    又楷傳丹霞淳。

    淳傳崇先了。

    了傳天童珏。

    珏傳雪窦足庵智鑒。

    鑒傳天童長翁如淨雲雲。

    此二支。

    宋至明末。

    五百餘年。

    從無異說。

    續略誤将鹿門覺五代。

    謬接如淨之下。

    此皆辯正。

    八卷至十四卷。

    辯濟宗世次備考。

    如興化於臨濟。

    雪岩於無準。

    明聰於天奇。

    皆遙嗣也。

    辯海舟普慈。

    是萬峰時蔚之嗣。

    與寶藏持。

    兄弟也。

    海舟永慈。

    是東明旵之嗣。

    系前海舟普慈法侄孫也。

    據正宗源流。

    應接萬峰之嗣前海舟普慈。

    慈傳寶峰明瑄。

    瑄傳天奇本瑞。

    今有源流。

    從寶藏持。

    東明旵而來。

    法派偈有翼善二字。

    是後海舟永慈。

    無疑矣翼善寺。

    後海舟永慈所住也源流既從寶藏持。

    是萬峰下傍出一支矣。

    然光澤無聞明聰。

    乃遙嗣天奇。

    則寶藏持。

    東明旵。

    後海舟永慈三代。

    是誤錄疊出。

    應删又辯同名無聞聰者。

    有六七人。

    後世不識名同人異誤認他祖為自祖。

    随使典藉僞舛。

    以訛傳訛。

    要而言之。

    傳笑岩之無聞明聰者。

    姓奚。

    閩之邵武府。

    光澤縣人也。

    據正宗錄。

    載邵武無聞。

    生明正德九年甲戌。

    十二月五日子時。

    年十七出家。

    在嘉靖九年庚寅。

    年二十受具。

    癸巳年三十三參學丙午。

    又五載出世住随州關子嶺龍泉寺。

    在嘉靖三十年辛亥。

    考五燈全書載。

    天奇示寂。

    在宏治十一年戊午。

    至嘉靖辛亥。

    計五十有四年。

    豈有親付邵武無聞明聰乎。

    故知明聰的系遙嗣。

    識此是遙嗣。

    一切訛謬傳載。

    判然自釋。

    不須争論矣。

    須知此之無聞。

    決定不可加絕學二字。

    又諱是明聰。

    非正聰。

    不可渾濫。

    明聰傳笑岩月心德寶寶傳幻有。

    有下出四人。

    日天童密雲悟雲門雪蟜信磬山天隐修。

    抱撲蓮。

    然嗣最盛。

    天童磬川。

    正名錄辯幻有非笑岩的傳其說雖有出處。

    其心貶斥太甚。

    雖無聯芳偈可憑。

    於笑岩有契悟。

    機緣。

    笑岩付有鬥笠。

    不須貶斥也。

    問。

    正名既先青後南。

    何故此中。

    亦倒置耶。

    答。

    正名重傳燈世次。

    先兄後弟。

    禮也。

    今仍先南嶽後青原者。

    後世重清規之法。

    為天下師表。

    禅教律。

    皆重其書。

    先尊其祖。

    又問。

    寶藏。

    東明。

    後海舟。

    雖傍支疊出而不删。

    前海舟普慈雖正宗漏失而不補。

    何也。

    答流傳既久且廣。

    在曆祖神位世次。

    及後世付法代數已遍宇内。

    在正名時。

    勢尚難改。

    況今又百餘年。

    更難改矣。

    曆祖雖無分别之心。

    在正名不得不辯。

    在付卷理宜改正。

    今原闆不敢改。

    但略辯訛舛。

    於前而已矣)。

     ○南嶽支。

    讓傳(江西普照大寂)馬祖道一。

    一傳(洪州百丈)大智懷海。

    海傳(洪州黃檗)正覺斷際希運運傳(臨濟真常)慧照義玄。

    為臨濟宗第一世。

    濟傳(魔府興化)廣濟存獎。

    獎傳(汝州南院)慧颙颙傳(汝州風穴)延沼。

    沼傳(汝州首山)省念。

    念傳(汾州太子)無德善昭。

    昭傳(潭州石霜)慈明楚圓。

    圓傳(袁州楊岐)方會。

    會傳(舒州白雲)守端端傳(蕲州東山五祖)法演。

    演傳(成都昭覺)圓悟佛果克勤。

    勤傳(平江虎丘)紹隆。

    隆傳(明州天童)應庵昙華。

    華傳(明州天童)密庵鹹傑。

    傑傳(夔州卧龍破庵)祖先密印。

    印傳(杭州徑山)無準師範佛鑒。

    鑒傳(袁州仰山雪岩)祖欽慧朗。

    朗傳(杭州天目)高峰原妙。

    妙傳(杭州天目)中峰明本。

    本傳(烏傷伏龍)千岩元長。

    長傳(蘇州鄧尉)高峰時蔚。

    蔚傳(蘇州鄧蔚)寶藏普持。

    持傳(杭州東明)虛白慧旵。

    旵傳(杭州東明)海舟永慈。

    慈傳(南京)寶峰明瑄。

    瑄傳(茕絕)天奇本瑞。

    瑞傳(随州關子嶺)無聞明聰。

    聰傳(北京笑岩)月心德寶。

    寶傳(宜興龍池)幻有正傅。

    傳傳(明州天童)密雲圓悟。

    及(宜興磬山)天隐圓修(自大德起。

    至此為三十四世)。

     從圓悟克勤。

    傍出一枝。

    為(杭州徑山)大慧宗杲普覺。

    覺傳(福州西禅)懶庵鼎需。

    需傳(福州鼓山)木庵安永。

    永傳(杭州淨慈)晦翁悟明。

    明傳(太原)苦口良益。

    益傳(汾州)筏渡普慈。

    慈傳(洛京相國)一言道顯。

    顯傳(西京)小庵行密。

    密傳二仰圓欽。

    欽傳(壽州)無念智有。

    有傳荊山懷寶。

    寶傳(秦嶺)鐵牛德遠。

    遠傳(叙州朝陽)月明聯池。

    池傳(忠州聚雲)吹萬廣真。

    真傳(忠州治平慶忠)鐵壁慧機。

    機傳(忠州高峰)三山燈來(自大鑒起。

    為三十一世)。

     從無準師範。

    傍出一枝。

    為(杭州淨慈)斷橋妙倫。

    倫傳(台州瑞岩)方山寶堅。

    堅傳(台州華頂)無見先睹。

    睹傳(處州福林)白雲智度。

    度傳(金陵天界)古拙俊。

    俊傳(東普)無際明悟。

    悟傳月溪澄。

    澄傳夷峰甯。

    甯傳(杭州天目)寶方進。

    進傳(嘉興東塔)野翁曉。

    曉傳(嘉興)無趣如空。

    空傳(蘇州車溪)無幻古湛性沖。

    沖傳(嘉興興善)南明慧廣。

    廣傳(嘉興鴛湖)普明妙用。

    用傳雲峰鈎。

    (自大鑒起為三十五世)以上南嶽支。

     青原支。

    思傳(衡山)石頭希遷。

    遷傳(澧州)藥山唯俨。

    俨傳(潭州)雲岩昙晟。

    晟傳(瑞州)洞山良價。

    為洞山宗第一世。

    價傳(洪州)雲居道膺。

    膺傳(洪州鳳栖山)同安丕。

    丕傳(洪州)同安志。

    志傳(鼎州)梁山緣觀。

    觀傳(郢州)太陽警玄。

    玄傳(舒州投予山)義青。

    青傳(山東泝州)芙蓉道楷。

    楷傳(襄州。

    鹿門山。

    萬壽寺)慧定自覺。

    覺傳(青州天甯)大覺普照希辯。

    辯傳(磁州)大明寶。

    寶傳(太原)王山體。

    體傳(磁州大明)雪岩滿。

    滿傳(燕京報恩)萬松琇。

    琇傳(少林萬壽)雪庭福裕。

    裕傳(嵩山)靈隐文泰。

    泰傳(寶應)還源福遇。

    遇傳(香嚴)淳拙文才。

    才傳(南陽萬安)松庭子嚴。

    嚴傳(嵩山)凝然了改。

    改傳(嵩山)俱空契斌。

    斌傳(西京定國)無方可從。

    從傳(嵩山)虛白月舟文載。

    載傳(北京小山)宗鏡大章宗書。

    書傳(嵩山)大千幻休常潤。

    及廪山常忠。

    (自大鑒起。

    為三十四世)以上青原支。

     證義曰。

    按五燈會。

    元續燈存槁。

    止源略集等書。

    濟洞二支。

    傍出諸家。

    不可勝記。

    茲者但錄正宗一派。

    以明源委。

    至南嶽下。

    正宗外。

    複錄大慧杲。

    及斷橋倫二支者。

    以其人。

    為舉世所推重故。

    又從大鑒下四世。

    出沩山佑。

    佑傳仰山寂。

    是為沩仰宗。

    又從大鑒下七世。

    出雲門偃。

    是為雲門宗。

    又從大鑒下九世。

    出法眼文益。

    是為法眼宗。

    然此此三宗。

    俱已無傳故不出其源委。

     附天台教觀一宗 天台一宗。

    盛宏法華。

    按智者觀心論雲。

    歸命龍樹師。

    驗知智者。

    遙禀龍樹為初祖。

    近禀。

    北齊。

    慧文為二祖矣。

    文傳南嶽。

    慧思為三祖。

    思傳智顗德安智者為四祖。

    (大宏一念三千空假中圓乘教觀。

    雖曆住瓦官光寶等諸剎。

    而歸老天台國清。

    故名天台宗)顗傳章安。

    灌頂非凡為五祖。

    凡傳法華。

    智威為六祖。

    威傳天宮。

    慧威為七祖。

    威傳左溪。

    玄朗慧明為八祖。

    朗傳荊溪。

    湛然為九祖。

    然傳國清。

    道邃興道為十祖。

    道傳國清。

    廣修至行為十一祖。

    行傳國清。

    物外正定為十二祖。

    定傳國清。

    元琇妙說為十三祖。

    說傳清竦高論為十四祖。

    論傳螺溪義寂。

    常照為十五祖。

    照傳明州寶雲。

    義通惟遠為十六祖。

    遠傳四明。

    知禮約言法智為十七祖。

    智傳南屏。

    梵臻為十八祖。

    臻傳從谏慈辯為十九祖。

    辯傳車溪擇卿為二十祖。

    卿傳竹庵宜翁可觀為二十一祖。

    觀傳北峰。

    元實宗印為二十二祖。

    印傳佛光法照為二十三祖。

    照傳子庭師訓為二十四祖。

    訓傳東溟。

    慧日為二十五祖。

    日傳普智無礙為二十六祖。

    礙傳南天竺。

    林慧為二十七祖。

    慧傳東禅。

    月亭德為二十八祖。

    德傳妙峰。

    真覺百松尊者為二十九祖。

    中興教觀。

    立(天台教觀法派偈雲)真傳正受。

    靈嶽心宗。

    一乘頓觀。

    印定古今。

    念起寂然。

    修性朗照。

    如是智德。

    體本玄妙。

    因緣生法。

    理事即空。

    等名為有。

    中道圓融。

    清淨普遍感通應常。

    果慧大用。

    實相永芳。

    (又立表行偈雲)大教演繹。

    祖道德宏。

    立定旨要。

    能所泯同。

    功成谛顯。

    了達則平。

    萬象海現孰分二三。

    初門悟入。

    化法遂行。

    己他益利。

    究極明彰。

    源深流遠。

    長整紀綱。

    百千之世。

    恒作舟航。

    (此下支繁今祇錄靈峰一枝)百松傳天台幽溪。

    無盡傳燈為三十世祖。

    燈傳曉峰靈峰。

    藕益智旭素華為三十一世祖。

    (立靈峰教觀一支法派偈)智淨真如行。

    全性起妙修。

    彙本分河息。

    歸源覺海周。

    守信培因裕。

    宏願振先猷。

    扶律談常旨。

    法道永千秋旭傳蒼輝淨晟。

    晟傳警修真銘。

    銘傳履源如洪洪。

    傳素蓮行珠。

    珠傳慧覺全成。

    成傳宏海性輔(自龍樹起。

    為三十七世)。

     ○(此乃略序台教正宗源委。

    其餘支繁。

    不及一一詳載)。

     證義曰。

    台宗源流一書。

    與指源集。

    諸祖均有小傳。

    唯第二十八祖。

    源流中為。

    禅傳明翁。

    指源中為。

    月亭德公。

    按東禅明翁。

    沒於萬曆初年。

    百松生於嘉靖丁酉。

    二十二歲。

    往東禅聽法華。

    雖同在一時。

    而東禅講主。

    乃月亭法師。

    非明翁也。

    故指源集。

    以百松出於月亭德公之門。

    唯源流。

    直接明翁為二十九世。

    尚須阙疑。

    再考嘉與漏澤寺。

    出台宗世系一書。

    直以妙峰百松為十八祖。

    上接四明。

    則以嗣興台宗為遙接矣。

    總之世代遙遠。

    兒孫失於紀載。

    以緻系派。

    無從稽考。

    此不獨台宗為然。

    今台宗法派。

    均各盛傳。

    複有指源集。

    世系。

    源流。

    諸書可考。

    為其嗣法者。

    當随時随地。

    留意記錄。

    以綿延於無盡矣。

    至於百松法派偈。

    用以定名。

    表行偈。

    用以立号。

    故法派之真傳等。

    即表行之大教等。

    法表兩并。

    無先後也。

     附賢首教觀一宗 賢首一宗。

    盛宏華嚴。

    自文殊結集。

    乃至龍樹。

    親往龍宮。

    遍讀華嚴。

    我東土。

    賢家五祖。

    遙相承接。

    則應如台宗。

    遙禀龍樹為初祖。

    杜順帝心。

    作華嚴法界觀為二祖。

    順傳雲華。

    智俨至相。

    制華嚴搜玄義鈔為三祖。

    相傳法藏。

    賢首國一。

    制晉譯華嚴探玄記。

    一乘教義分齊章等。

    着述百餘卷。

    大宏其教觀。

    名賢首宗。

    為四祖。

    藏傳澄觀。

    大休清涼國師。

    宗唐譯華嚴。

    制疏鈔為五祖。

    清涼傳圭峰宗密。

    着華嚴。

    行願品鈔為六祖。

    密傳玄珪。

    真奧徹微為七祖微。

    傳海印月朗炳然為八祖。

    然傳守燈德現為九祖。

    長水。

    子璇遙承為。

    十祖。

    淨源寂海潛叟為十一祖。

    希沖神鑒乘照為十二祖。

    妙觀道鳴湛仁為十三祖。

    師會歸元玉峰為十四祖。

    了心深道慧珠為十五祖。

    道悟本覺觀慧為十六祖。

    清介一如潔庵為十七祖。

    慧瓊良璧珍林為十八祖。

    妙萃超倫真翠為十九祖。

    際遇春谷力申為二十祖。

    大同一雲(普濟别峰)為二十一祖。

    明山賢仙古峰為二十二祖。

    栖岩慧進行成止翁為二十三祖。

    廣通達庵為二十四祖。

    魯庵普泰野庵為二十五祖。

    真圓大方遍融為二十六祖。

    雲栖蓮池殊宏佛慧為二十七祖。

    土橋紹覺廣承明理為二十八祖。

    蓮居新伊大真為二十九祖寶輪德水明源為三十祖(此乃略序賢教正宗源委。

    其餘支繁。

    不及一一詳載)。

     證義曰。

    束土講宗最顯者三宗。

    所謂天台。

    賢首。

    慈恩是也。

    今慈恩一宗。

    僅留所宏唯識之法。

    而無其人。

    其支派繁衍無盡。

    唯台賢二宗耳。

    而南方台宗尤盛。

    然名位顯達。

    多出北方賢宗。

    是亦運數之使然欤。

     附南山律宗 南山律宗。

    盛宏毗尼。

    毗尼此雲滅。

    能滅身口之惡故。

    亦律法也律唯佛制。

    而結集分合。

    不一其人。

    初大迦葉等。

    五百聖衆。

    於畢缽羅窟内。

    命優波離結集。

    名上座部。

    次婆屍迦等。

    一千凡聖。

    窟外結集。

    名大衆部。

    此二通稱摩诃僧祇律也。

    自迦葉。

    阿難。

    末田地。

    商那和修。

    優波鞠多五代體權通道。

    故不分教。

    後優波鞠多。

    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遂分律藏為五部焉。

    (一)昙無德部即四分律。

    (二)薩婆多部。

    即十誦律。

    (三)迦葉遺部。

    即解脫律。

    (四)彌沙塞部。

    即五分律。

    (五)婆蹉富羅部。

    律本未來此土。

    妙樂雲分一律藏。

    以為五部。

    如析金杖。

    不失金用也。

    按如來十大弟子。

    優波離持律第一。

    今我東土持律一宗。

    應以優波離尊者為初祖。

    輾轉相傳至昙摩迦羅。

    (此翻法時。

    西竺沙門)於魏嘉平二年。

    到東土翻譯四分律。

    是為東土傳律之始祖。

    北台法聰。

    (元魏。

    孝文時人。

    學僧祇律。

    因考受體。

    首傳四分為二祖)聰傳雲中道覆。

    (覆最初撰疏科六卷。

    釋四分律。

    為三祖)覆傳大覺惠光(光通四分律。

    撰疏十卷。

    為四祖)光傳高齋道雲晖願。

    (撰疏鈔九卷。

    判釋廣文。

    為五祖)願傳河北道洪。

    (亦着疏文。

    為六祖)洪傳宏福智首。

    (撰疏二十卷。

    為七祖)首傳終南山西明寺道宣實相澄照。

    (律宗至此大盛。

    故時人鹹。

    稱律。

    名南山宗。

    為八祖。

    以後遞遞相傳。

    而為祖位)照傳(京師)崇聖文綱。

    為九祖。

    綱傳崇福滿意。

    為十祖。

    意傳(長安觀音)大亮道省。

    為十一祖。

    省傳(紹興開元)昙一。

    為十二祖。

    一傳(蘇州開元)辯秀。

    為十二祖。

    秀傳章信道澄。

    為十四祖。

    澄傳(東京相國)澄楚。

    為十五祖。

    楚傳(杭州昭慶)允堪真悟。

    為十六祖。

    悟傳(西湖靈芝)元照湛然。

    為十七祖。

    然傳(京城大普慶寺)實相圓明光教。

    為十八祖。

    教傳(北京。

    西山。

    戒台寺。

    萬壽寺)道孚如幻。

    為十九祖。

    幻傳(金陵天隆寺)如馨古心慧雲。

    為二十祖。

    (此時律法中興。

    煥然明備。

    相傳。

    為優波離應化雲)雲傳(金陵寶華山隆昌寺)寂光三昧。

    為二十一祖。

    (律宗至此益盛。

    出法派偈雲)如寂讀德真常實。

    福性圓明定慧昌。

    海印發光融戒月。

    優昙現瑞續天香。

    支岐萬派律源遠。

    果結千華宗本長。

    法紹南山宏正脈。

    燈傳心地永聯芳。

    昧傳讀體見月。

    為二十二祖。

    月傳德基定庵。

    為二十三祖。

    庵傳真義松隐。

    為二十四祖。

    隐傳常松闵。

    緣為二十五祖。

    緣傳實[王*永]珍輝。

    為二十六祖。

    輝傳福聚文海。

    為二十七祖。

    海傳性言理筠(乃略序律門正宗源委。

    其餘支繁。

    不及一一詳載)。

     證義曰。

    剃度者大衆之始事也。

    付法者。

    大衆之終事也。

    非剃度。

    無由而入僧倫。

    既為僧矣。

    乃徒以二時粥飯。

    随例功課。

    唐喪光陰。

    而不為生死大事。

    直取向上一着。

    以期授記傳心可乎。

    故茲特殿以付法一事。

    而曆叙禅宗傳人。

    以示先型。

    所以提醒當人者。

    至矣。

    乃若教為明心之助。

    律為定慧之基。

    亦附列焉。

    合之而宗教律全。

    大衆之事斯備。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