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天羅列。
因果昭彰。
各宜慎之。
證義曰。
天神聽經。
已見前釋。
又凡叢林中。
即閑談偶語。
亦皆有鬼神來聽察。
摭古雲。
宋光孝安師。
住清泰寺。
不樂從務。
日惟晏坐。
俨然在定。
偶於定中見二僧倚欄而語。
初有天神。
擁衛傾聽。
久之散去。
俄而惡鬼吐罵。
仍掃腳迹。
安乃出定。
詢其故。
初論佛法。
次及世谛。
末談資養。
安師以二僧事自砺。
終身未嘗言及世事。
寂後火化。
舌根不壞。
柔軟如紅蓮花葉。
雲栖崇行錄。
亦載此事。
噫。
倚欄而談。
尚有神聽。
況登講經。
可不慎乎。
蘭盆儀軌摘要(全卷見蘭盆會纂中) 七月十五日。
設蘭盆供。
預日於山門貼匾雲。
蘭盆勝會。
○即打掃大殿。
并内外丹墀。
及辦供器莊嚴諸什物等。
一一齊備。
○次日早課。
祈禱等事。
照元宵解冬例。
詳後。
茲不贅。
早晨。
普請成蘭盆壇。
丹墀上共設桌五行。
每行方桌一張。
條桌四張。
最上第一行。
中間。
方桌。
供一大錫缽盂飯。
左右四長桌。
并列果品。
各十餘盤。
第二行中間。
供盂蘭盆一座。
以經彰名。
表法殊勝。
盆内旋疊甘美熟蔬菜。
二十四色。
不得菲淺。
兩邊條桌。
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三行中間方桌。
供一大碗淨水。
碗内浸鮮花幾朵。
條桌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四行中間方桌。
供一大瓶荷花。
條桌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五行中間方桌。
供設香案。
将自恣僧物。
置條桌上。
條桌仍如上式。
安擱餘物。
四邊用木栅欄圍。
庶食葷酒人不得混入。
南北兩傍開小門。
可衆僧施主出入。
各使二人守之。
禁閑闖。
(壇之四邊多貼禁條。
其禁條雲)。
此系清淨供壇。
恭迎三寶天神降臨之所。
各宜誠敬。
凡飲酒吃葷者莫入(此建壇儀式也)。
△早粥二闆後。
知客鳴大鐘三下。
禅堂即三闆止靜。
開小靜。
大衆搭衣持具。
齊入壇已。
二行者持引導旛。
二悅衆鳴引磬。
首領執事八人執小旛。
到方丈分班。
對面立定。
鳴引磬四下。
住持出室。
不拜。
即末後先行。
二引導旛在小旛前。
引磬在和尚前。
一侍者執手爐。
一侍者捧香碟。
随住持後引導旛入壇。
兩角站定。
小旛分開。
住持至香案前。
拈香。
維那舉贊。
衆和。
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 目連啟教。
世尊宣揚。
缽和羅飯利存亡。
脫苦往天堂。
妙樂無疆。
孝行永流芳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住持禮佛畢。
接手爐。
問訊。
舉雲)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
維那持淨水杯。
舉淨壇偈)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穢垢盡蠲除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謹當持誦。
(即舉大悲咒繞壇。
悅衆鳴大魚子。
大衆同誦。
維那酒淨。
其四角擺小桌一張。
各設蘭盆經一卷。
四悅衆在四桌。
合掌高聲。
同誦。
引導旛至大殿階下。
對面而立。
小旛前行。
和尚接行。
一侍者捧香碟随行。
班首随後。
大衆各執事。
次序而行。
從壇右繞。
上殿。
從佛右繞而下。
持咒灑淨一匝。
不止步。
即誦佛說盂蘭盆經雲雲。
誦經三遍。
繞畢。
大衆照課誦位。
排班。
住持至香案前。
經完。
侍者接手爐。
大衆跪下。
合掌。
住持合掌祝雲)我等同孝志。
修行淨土因。
忏除三障罪。
報答二親恩。
存者獲福壽。
亡者得超升。
同生安養國。
度盡衆冤親。
(祝已一齊起立。
俱合掌。
維那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三拜)南無彌勒菩薩。
(三拜)南無十方諸佛。
(三拜)南無十方菩薩。
(三拜)南無蘭盆啟教大目犍連尊者(三拜。
三皈依竟。
三拜而退。
各回本處。
收衣。
抽解。
飲茶用點)。
上蘭盆供 (飲茶用點已。
少頃。
即鳴鐘三下。
衆皆入壇禮佛三拜。
住持拈香。
維那舉獻供贊。
衆齊唱雲)。
蘭盆會啟。
普度門開。
恭迎三寶降臨來。
一一坐花台。
唯願慈哀。
受我妙香齋 南無齋供養菩薩摩诃薩(三稱。
維那至中拈香已。
展具三拜已。
長跪。
合掌。
白雲)。
恭聞法身常寂。
本無去以無來。
妙智圓融。
實非空而非色。
靈明絕待。
覺海難量。
俯潤迷蒙。
時彰影響。
今屬如來歡喜。
僧衆自恣。
當為七世父母。
施設百味蘭盆。
儀遵充國。
孝效目連。
黍稷唯馨。
覺王斯格。
願降慈光。
受我供養(白已。
一拜。
起立。
舉雲)。
三身如來(衆和) 奉獻蘭盆。
上供三寶(說已。
執爐白請詞雲)。
大雄出世。
同赴齋於舍衛城中。
正法流行。
共應供於匿王宮内。
既随機而現相。
亦普濟於群生。
今辰衆等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申奉獻。
千華台上。
百寶光中。
三十二相之能仁。
八十種好之大覺。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
無量佛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
三拜。
次舉供佛偈。
鳴鐘鼓铛钹。
齊唱三遍。
或一遍)。
南無蓮座天人師 威德端嚴無與等 唯願佛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真如佛陀耶(衆唱竟。
維那執爐。
高聲請法雲) 今辰衆等。
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為奉獻。
西乾竺國。
白馬馱來。
修多羅了義上乘。
十二部真空妙典。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
無量法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
三拜。
次舉供法偈。
仍鳴鼓钹等。
唱三遍。
或一遍)。
南無相應最勝法 成就菩提涅盤果 唯願法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
海藏達磨耶。
(衆唱竟。
維那執爐高聲請僧雲) 今辰衆等。
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為奉獻。
三明八解。
五果六通。
分身於此界他方。
應供於人間天上。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無量僧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三拜。
次舉供僧偈。
仍鳴鼓钹。
或三唱。
或一唱) 南無自在衆中尊 栴檀林内澄心者 唯願僧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福田僧伽耶(唱竟。
維那歸位。
住持拈香。
悅衆鳴引磬。
大衆齊聲緩誦雲)。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過去覺花定自在王佛。
南無清淨蓮花目佛。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
南無離怖畏如來。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南無佛說盂蘭盆經。
南無大慈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護法諸天菩薩。
南無伽藍聖衆菩薩。
南無曆代祖師菩薩。
南無蘭盆會上佛菩薩。
南無古往自恣緣覺聲聞僧。
南無大孝目犍連尊者。
南無三界聖凡幽顯尊神。
(三請已。
誦變食咒二十一遍。
甘露咒七遍。
上供文如常。
又普供養咒七遍已。
維那至中。
三拈香。
展具三拜。
問訊長跪。
合掌。
用鐘鼓。
齊聲念)。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畢。
維那宣疏時。
住持與大衆。
俱長跪合掌)。
伏以。
誦世典蓼莪之章。
難罄情於罔極。
參聖教蘭盆之旨。
敢竭念於熏修。
望度慈航。
爰伸誠悃。
(鄉貫寺名。
住持等名)衆等切念。
早割塵緣。
長辭親愛。
或嚴慈而早喪。
頓乏蒸嘗。
或星鬓而在堂。
永違菽水。
無自利利他之行。
尚空受於人施。
有仰愧俯怍之情。
敢置懷於源本。
生身既托於親恩。
訓教無踰於師德。
本始無窮。
不遣累劫之宗緒。
圓心普度。
總超法界之有情。
爰披瀝於丹衷。
汲水采花而獻供。
敬歸依於寶帙。
亘天彌地以流恩。
盡拔苦輪。
鹹跻覺道。
由是擇於本月某日起。
至某日告圓。
雲集僧衆。
登臨寶殿。
諷某經禮某忏。
(或大衆發心。
各有持誦。
一一齊登)伏願慈光輝映。
娑婆無處不圓明。
法海汪洋。
大地有情俱潤澤。
我等多生父母。
曆劫親姻。
及以師長。
并諸眷屬。
存者加增福慧。
殁者高證蓮胎。
普滋一善之良緣。
均利恒沙之苦趣。
更冀山門甯靜。
海衆安和。
凡所止作。
願皆如意。
右疏。
恭請三寶證明雲雲(若會中有俗姓士女。
當更宣俗人所祈之疏雲)。
伏以。
教演盂蘭。
舍衛之芳猷未散。
功超天壤。
目連之孝行常稱。
欲資七世於蓮胎。
當禮三身于華座。
(鄉貫寺名。
在會士女等名)衆等切念。
唱一味之圓音。
随剎土。
随衆生。
盡入平等嘉會。
演千秋之孝旨。
或善男。
或信女。
鹹遵舍衛遺風。
仰悲濟之宏猷。
救倒懸之極苦。
是以於本月某日。
恭遇某寺。
崇建蘭盆勝會。
普超恩有含生(某等)深追罔極。
少答善因。
躬叩法筵。
仰求慈濟。
由是各備香儀。
薄陳芹供。
仗苾刍之威德。
仰三寶之恩光。
超度先靈。
福資現在。
(所有各各念誦。
皆當一一具錄)伏願。
真慈赴感。
聖人随機。
一雨普滋。
大千蒙潤。
俾我等多身父母。
曆世親緣。
同承冥福之資。
俱解三途之苦。
殁世證生天之樂。
在堂稱難老之春。
五福日新。
三災電卷。
凡所祈求。
願皆果遂。
右疏雲雲(宣畢一齊起立。
衆唱贊雲)。
五果百味。
香色清新。
自恣會上獻能仁。
願親出沉淪。
普濟幽冥。
沙界布陽春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诃薩。
(三唱。
若此會七日。
或五日。
三日者。
此二疏。
待回向化。
若但設齋供。
而不念誦作會者。
此疏即時化。
大衆念佛送疏。
住持三奠茶。
設拜。
維那舉回向雲) 以此蘭盆供善根 報答父母劬勞恩 存者福樂壽無疆 亡者離苦得超升 四生九有諸含識 八難三途苦衆生 各各悔過洗瑕疵 盡蒙慈濟出沉淪(念偈時。
住持禮佛三拜。
問訊偈畢。
引導旛前行。
小旛随後。
二悅衆鳴引磬。
二侍者執手爐。
構香碟。
送住持歸方丈。
衆各回本處)。
衆僧受食 上供竟。
悅衆将自恣僧物。
(謂檀越所施之物。
如手巾。
麻線鞋襪等類)安置一處。
是日齋堂外。
多鋪[柷-口+登]桌碗筯。
以便客師受食。
其供普果菜。
不論客舊。
平等普分。
於齋堂事。
俱齊備已。
開午梆。
鳴大鐘三下。
住持搭衣持缽。
先至齋堂坐。
大衆搭衣持缽進堂。
坐齊。
執事人。
先行果已。
住持雲。
(大衆師。
先用供果食畢)方鳴雲闆。
執事人将蘭盆蔬菜及供飯。
勻入大衆菜内。
行堂盛菜飯已。
大衆舉缽念供養咒。
至當願衆生。
(句即改念) (過去父母。
七世超升。
現在二親。
永無病惱。
自他饒益存殁沾恩。
永離惡道。
究竟常樂)。
(念畢出生。
不唱五觀。
住持雲)(大衆先行禅定意。
然後受食)。
(大衆入觀。
觀自心内外中間。
皆不可得。
默坐少時。
住持白雲)大衆受食。
(大衆食畢)維那起坐。
将自恣物。
(即手巾襪底線帶之類也)先奉一分和尚位前。
頂禮一拜。
複同悅衆。
将自恣物。
分作兩盤。
東西各行。
從上至下。
客舊次第勻分。
散畢歸位。
結齋已。
僧值雲。
(大衆所食供果。
及自恣物。
各自藏缽)。
(或置袖内)衆齊起立捧缽。
各回本處。
證義曰。
蘭盆大齋。
佛敕解夏舉者。
謂一夏安居。
九旬加行。
不階四果。
亦得功勳。
此日設供。
其德大矣。
年年行之者。
蓋父母結愛。
既念念不去心。
孝子報恩。
須年年不絕供也。
又經意。
以拔苦報恩為主。
與世俗異。
世俗之孝。
在順其情。
此則兼順其性。
世俗之孝。
唯資其形。
此則兼資其神。
世人不知不信。
輙曰釋氏無君親。
亦未之深考也。
夫順性資神之道。
固所難明。
而形情之間。
亦豈遠于人哉。
如釋尊谒母於忉利。
送父而負棺等。
其孝為何如也。
梵網經以孝為戒曰。
孝順至道之法。
四十二章經雲。
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二親。
二親。
最神也。
律中。
父母不聽者。
不許出家。
觀無量壽佛經。
首稱孝養父母。
為成佛正因。
大報恩經。
心地觀經。
廣說父母恩重。
及至孝之法。
睒子一經。
全彰孝事。
地藏因孝母而立誓度生。
至於我佛訓弟子。
謂父母與補處菩薩等。
許弟子減衣缽之資。
養其父母。
父母有正信者可恣與之。
無正信者。
可稍與之。
若自無物。
許轉化與之。
藏中勸孝之語。
層見疊出。
豈不以孝為。
首務哉。
特其教。
兼於順性資神。
固非世法可及耳。
今此儀軌。
全遵佛敕。
誦經猷供。
修忏設斛。
俾七世親靈超冥漠之界。
出思議之表。
冥罰有所不能制。
業苦有所不能拘。
其法利殊常。
豈但五鼎之豐。
三猷之勤之孝而已。
故知教孝之旨。
唯佛教為獨深也。
以上乃一日簡便行法。
若七日五日。
當依下會約行之。
蘭盆會約(凡二十一條) 切聞。
蘭盆佳節。
大施門開。
仰憑有力大檀。
營辦無遮妙味。
法喜遍享乎佛僧。
禅悅普資於凡聖。
現行财施法施。
當來福足慧足。
模範次序。
條列於左。
每年七月朔。
識字者。
詣藏主寮。
領蘭盆注釋。
藏主問名登簿。
至初六日。
或起佛七。
或不舉。
但每日講蘭盆經注一時。
客堂。
山門。
俱貼捐資牌。
除施主大分外。
不拘缁素内外。
随各人所捐供銀。
或助飯僧。
或為薦先。
俱一一開明示衆。
以廣度衆之心。
方合佛意(期畢。
注釋仍還藏主消号)。
斯會不拘道俗。
皆可入會。
念佛聽經。
但不許年少尼女入寺。
恐壞名聞故。
古規用大殿前。
丹墀為供壇。
上覆篷限。
下圍木栅。
以在會人。
及供物多故。
若人物俱少。
在殿上亦可。
古規白詞。
俱維那與住持預熟讀念。
近時僧少熟習。
故立内壇。
用法師表白。
以便看文展讀。
(俱詳蘭盆儀軌中明。
另有流通本行世)但蘭盆經。
人人預宜熟習。
舊盆缽可用即用。
若無。
預制一大盆。
用木為之。
狀如香亭。
底如盆式。
中作四格。
每格安菜六味。
共疊二十四味。
皆用熟美。
供畢齋僧。
盆大方三尺許。
其下施架。
複制一大錫缽。
可容鬥米之飯。
供畢齋僧。
此會佛敕。
唯供三寶。
故内壇不似水陸。
兼列下堂。
凡供事。
但取誠敬。
不必僞飾富盛。
亦不得惜錢物。
苟簡太甚。
随人貧富。
誠心而行。
可也。
供獻依本經。
具五果百味者。
乾果十。
湯菜十。
水果十。
瓜筍十。
糕餅十。
糖色十。
油貨十。
乾菜十。
荳色十。
醬貨十。
(亦不可太拘。
各随地之宜。
備辦可也)次飯。
次茶。
凡素品皆可供獻。
供畢齋僧。
但凡佛事。
本無定法。
若人衆财多。
則具百味。
供千僧。
誦經忏。
并可增益。
若人寡财乏。
但具三果六菜。
乃至隻供十僧皆可。
所謂富羅天下奇珍。
貧竭一己力量。
但取誠敬而已。
新會略同水陸。
内壇供佛。
(惟無下堂)外壇宜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二十四卷。
妙法蓮華經十二部。
地藏經十二部。
觀無量壽佛經十二部。
金剛經二十四部。
藥師經二十四部。
金光明經十二部。
佛說阿彌陀經一百八卷。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二十四卷。
佛說盂蘭盆經。
愈多愈妙。
或純禮蘭盆懷七日亦可。
此會雖薦父母宗親。
兼度六凡。
又六道輪回。
互為眷屬。
凡夫不識。
佛敕放生以助功德。
宜廣勸衆施。
於圓滿日買放。
切不可廢。
若禮忏者。
十三日起忏。
莊嚴沐浴等事。
見前念誦規條
因果昭彰。
各宜慎之。
證義曰。
天神聽經。
已見前釋。
又凡叢林中。
即閑談偶語。
亦皆有鬼神來聽察。
摭古雲。
宋光孝安師。
住清泰寺。
不樂從務。
日惟晏坐。
俨然在定。
偶於定中見二僧倚欄而語。
初有天神。
擁衛傾聽。
久之散去。
俄而惡鬼吐罵。
仍掃腳迹。
安乃出定。
詢其故。
初論佛法。
次及世谛。
末談資養。
安師以二僧事自砺。
終身未嘗言及世事。
寂後火化。
舌根不壞。
柔軟如紅蓮花葉。
雲栖崇行錄。
亦載此事。
噫。
倚欄而談。
尚有神聽。
況登講經。
可不慎乎。
蘭盆儀軌摘要(全卷見蘭盆會纂中) 七月十五日。
設蘭盆供。
預日於山門貼匾雲。
蘭盆勝會。
○即打掃大殿。
并内外丹墀。
及辦供器莊嚴諸什物等。
一一齊備。
○次日早課。
祈禱等事。
照元宵解冬例。
詳後。
茲不贅。
早晨。
普請成蘭盆壇。
丹墀上共設桌五行。
每行方桌一張。
條桌四張。
最上第一行。
中間。
方桌。
供一大錫缽盂飯。
左右四長桌。
并列果品。
各十餘盤。
第二行中間。
供盂蘭盆一座。
以經彰名。
表法殊勝。
盆内旋疊甘美熟蔬菜。
二十四色。
不得菲淺。
兩邊條桌。
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三行中間方桌。
供一大碗淨水。
碗内浸鮮花幾朵。
條桌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四行中間方桌。
供一大瓶荷花。
條桌仍如上式。
供果品等物。
第五行中間方桌。
供設香案。
将自恣僧物。
置條桌上。
條桌仍如上式。
安擱餘物。
四邊用木栅欄圍。
庶食葷酒人不得混入。
南北兩傍開小門。
可衆僧施主出入。
各使二人守之。
禁閑闖。
(壇之四邊多貼禁條。
其禁條雲)。
此系清淨供壇。
恭迎三寶天神降臨之所。
各宜誠敬。
凡飲酒吃葷者莫入(此建壇儀式也)。
△早粥二闆後。
知客鳴大鐘三下。
禅堂即三闆止靜。
開小靜。
大衆搭衣持具。
齊入壇已。
二行者持引導旛。
二悅衆鳴引磬。
首領執事八人執小旛。
到方丈分班。
對面立定。
鳴引磬四下。
住持出室。
不拜。
即末後先行。
二引導旛在小旛前。
引磬在和尚前。
一侍者執手爐。
一侍者捧香碟。
随住持後引導旛入壇。
兩角站定。
小旛分開。
住持至香案前。
拈香。
維那舉贊。
衆和。
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 目連啟教。
世尊宣揚。
缽和羅飯利存亡。
脫苦往天堂。
妙樂無疆。
孝行永流芳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诃薩。
(三稱。
住持禮佛畢。
接手爐。
問訊。
舉雲)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三稱。
維那持淨水杯。
舉淨壇偈)菩薩柳頭甘露水 能令一滴遍十方 腥膻穢垢盡蠲除 加持壇場悉清淨 教有密言謹當持誦。
(即舉大悲咒繞壇。
悅衆鳴大魚子。
大衆同誦。
維那酒淨。
其四角擺小桌一張。
各設蘭盆經一卷。
四悅衆在四桌。
合掌高聲。
同誦。
引導旛至大殿階下。
對面而立。
小旛前行。
和尚接行。
一侍者捧香碟随行。
班首随後。
大衆各執事。
次序而行。
從壇右繞。
上殿。
從佛右繞而下。
持咒灑淨一匝。
不止步。
即誦佛說盂蘭盆經雲雲。
誦經三遍。
繞畢。
大衆照課誦位。
排班。
住持至香案前。
經完。
侍者接手爐。
大衆跪下。
合掌。
住持合掌祝雲)我等同孝志。
修行淨土因。
忏除三障罪。
報答二親恩。
存者獲福壽。
亡者得超升。
同生安養國。
度盡衆冤親。
(祝已一齊起立。
俱合掌。
維那舉)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三拜)南無彌勒菩薩。
(三拜)南無十方諸佛。
(三拜)南無十方菩薩。
(三拜)南無蘭盆啟教大目犍連尊者(三拜。
三皈依竟。
三拜而退。
各回本處。
收衣。
抽解。
飲茶用點)。
上蘭盆供 (飲茶用點已。
少頃。
即鳴鐘三下。
衆皆入壇禮佛三拜。
住持拈香。
維那舉獻供贊。
衆齊唱雲)。
蘭盆會啟。
普度門開。
恭迎三寶降臨來。
一一坐花台。
唯願慈哀。
受我妙香齋 南無齋供養菩薩摩诃薩(三稱。
維那至中拈香已。
展具三拜已。
長跪。
合掌。
白雲)。
恭聞法身常寂。
本無去以無來。
妙智圓融。
實非空而非色。
靈明絕待。
覺海難量。
俯潤迷蒙。
時彰影響。
今屬如來歡喜。
僧衆自恣。
當為七世父母。
施設百味蘭盆。
儀遵充國。
孝效目連。
黍稷唯馨。
覺王斯格。
願降慈光。
受我供養(白已。
一拜。
起立。
舉雲)。
三身如來(衆和) 奉獻蘭盆。
上供三寶(說已。
執爐白請詞雲)。
大雄出世。
同赴齋於舍衛城中。
正法流行。
共應供於匿王宮内。
既随機而現相。
亦普濟於群生。
今辰衆等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申奉獻。
千華台上。
百寶光中。
三十二相之能仁。
八十種好之大覺。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
無量佛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
三拜。
次舉供佛偈。
鳴鐘鼓铛钹。
齊唱三遍。
或一遍)。
南無蓮座天人師 威德端嚴無與等 唯願佛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真如佛陀耶(衆唱竟。
維那執爐。
高聲請法雲) 今辰衆等。
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為奉獻。
西乾竺國。
白馬馱來。
修多羅了義上乘。
十二部真空妙典。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
無量法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
三拜。
次舉供法偈。
仍鳴鼓钹等。
唱三遍。
或一遍)。
南無相應最勝法 成就菩提涅盤果 唯願法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
海藏達磨耶。
(衆唱竟。
維那執爐高聲請僧雲) 今辰衆等。
謹設蘭盆。
志心頂禮。
專為奉獻。
三明八解。
五果六通。
分身於此界他方。
應供於人間天上。
盡十方。
遍法界。
過現未來無量僧寶。
唯願不舍慈悲。
受斯供養 (三白三拜。
次舉供僧偈。
仍鳴鼓钹。
或三唱。
或一唱) 南無自在衆中尊 栴檀林内澄心者 唯願僧寶大慈悲 受此盂蘭盆供養 南無香水海。
花藏界。
蘭盆供獻福田僧伽耶(唱竟。
維那歸位。
住持拈香。
悅衆鳴引磬。
大衆齊聲緩誦雲)。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佛。
南無過去覺花定自在王佛。
南無清淨蓮花目佛。
南無多寶如來。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妙色身如來。
南無廣博身如來。
南無離怖畏如來。
南無甘露王如來。
南無阿彌陀如來。
南無世間廣大威德自在光明如來。
南無佛說盂蘭盆經。
南無大慈地藏王菩薩。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護法諸天菩薩。
南無伽藍聖衆菩薩。
南無曆代祖師菩薩。
南無蘭盆會上佛菩薩。
南無古往自恣緣覺聲聞僧。
南無大孝目犍連尊者。
南無三界聖凡幽顯尊神。
(三請已。
誦變食咒二十一遍。
甘露咒七遍。
上供文如常。
又普供養咒七遍已。
維那至中。
三拈香。
展具三拜。
問訊長跪。
合掌。
用鐘鼓。
齊聲念)。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畢。
維那宣疏時。
住持與大衆。
俱長跪合掌)。
伏以。
誦世典蓼莪之章。
難罄情於罔極。
參聖教蘭盆之旨。
敢竭念於熏修。
望度慈航。
爰伸誠悃。
(鄉貫寺名。
住持等名)衆等切念。
早割塵緣。
長辭親愛。
或嚴慈而早喪。
頓乏蒸嘗。
或星鬓而在堂。
永違菽水。
無自利利他之行。
尚空受於人施。
有仰愧俯怍之情。
敢置懷於源本。
生身既托於親恩。
訓教無踰於師德。
本始無窮。
不遣累劫之宗緒。
圓心普度。
總超法界之有情。
爰披瀝於丹衷。
汲水采花而獻供。
敬歸依於寶帙。
亘天彌地以流恩。
盡拔苦輪。
鹹跻覺道。
由是擇於本月某日起。
至某日告圓。
雲集僧衆。
登臨寶殿。
諷某經禮某忏。
(或大衆發心。
各有持誦。
一一齊登)伏願慈光輝映。
娑婆無處不圓明。
法海汪洋。
大地有情俱潤澤。
我等多生父母。
曆劫親姻。
及以師長。
并諸眷屬。
存者加增福慧。
殁者高證蓮胎。
普滋一善之良緣。
均利恒沙之苦趣。
更冀山門甯靜。
海衆安和。
凡所止作。
願皆如意。
右疏。
恭請三寶證明雲雲(若會中有俗姓士女。
當更宣俗人所祈之疏雲)。
伏以。
教演盂蘭。
舍衛之芳猷未散。
功超天壤。
目連之孝行常稱。
欲資七世於蓮胎。
當禮三身于華座。
(鄉貫寺名。
在會士女等名)衆等切念。
唱一味之圓音。
随剎土。
随衆生。
盡入平等嘉會。
演千秋之孝旨。
或善男。
或信女。
鹹遵舍衛遺風。
仰悲濟之宏猷。
救倒懸之極苦。
是以於本月某日。
恭遇某寺。
崇建蘭盆勝會。
普超恩有含生(某等)深追罔極。
少答善因。
躬叩法筵。
仰求慈濟。
由是各備香儀。
薄陳芹供。
仗苾刍之威德。
仰三寶之恩光。
超度先靈。
福資現在。
(所有各各念誦。
皆當一一具錄)伏願。
真慈赴感。
聖人随機。
一雨普滋。
大千蒙潤。
俾我等多身父母。
曆世親緣。
同承冥福之資。
俱解三途之苦。
殁世證生天之樂。
在堂稱難老之春。
五福日新。
三災電卷。
凡所祈求。
願皆果遂。
右疏雲雲(宣畢一齊起立。
衆唱贊雲)。
五果百味。
香色清新。
自恣會上獻能仁。
願親出沉淪。
普濟幽冥。
沙界布陽春 南無普供養菩薩摩诃薩。
(三唱。
若此會七日。
或五日。
三日者。
此二疏。
待回向化。
若但設齋供。
而不念誦作會者。
此疏即時化。
大衆念佛送疏。
住持三奠茶。
設拜。
維那舉回向雲) 以此蘭盆供善根 報答父母劬勞恩 存者福樂壽無疆 亡者離苦得超升 四生九有諸含識 八難三途苦衆生 各各悔過洗瑕疵 盡蒙慈濟出沉淪(念偈時。
住持禮佛三拜。
問訊偈畢。
引導旛前行。
小旛随後。
二悅衆鳴引磬。
二侍者執手爐。
構香碟。
送住持歸方丈。
衆各回本處)。
衆僧受食 上供竟。
悅衆将自恣僧物。
(謂檀越所施之物。
如手巾。
麻線鞋襪等類)安置一處。
是日齋堂外。
多鋪[柷-口+登]桌碗筯。
以便客師受食。
其供普果菜。
不論客舊。
平等普分。
於齋堂事。
俱齊備已。
開午梆。
鳴大鐘三下。
住持搭衣持缽。
先至齋堂坐。
大衆搭衣持缽進堂。
坐齊。
執事人。
先行果已。
住持雲。
(大衆師。
先用供果食畢)方鳴雲闆。
執事人将蘭盆蔬菜及供飯。
勻入大衆菜内。
行堂盛菜飯已。
大衆舉缽念供養咒。
至當願衆生。
(句即改念) (過去父母。
七世超升。
現在二親。
永無病惱。
自他饒益存殁沾恩。
永離惡道。
究竟常樂)。
(念畢出生。
不唱五觀。
住持雲)(大衆先行禅定意。
然後受食)。
(大衆入觀。
觀自心内外中間。
皆不可得。
默坐少時。
住持白雲)大衆受食。
(大衆食畢)維那起坐。
将自恣物。
(即手巾襪底線帶之類也)先奉一分和尚位前。
頂禮一拜。
複同悅衆。
将自恣物。
分作兩盤。
東西各行。
從上至下。
客舊次第勻分。
散畢歸位。
結齋已。
僧值雲。
(大衆所食供果。
及自恣物。
各自藏缽)。
(或置袖内)衆齊起立捧缽。
各回本處。
證義曰。
蘭盆大齋。
佛敕解夏舉者。
謂一夏安居。
九旬加行。
不階四果。
亦得功勳。
此日設供。
其德大矣。
年年行之者。
蓋父母結愛。
既念念不去心。
孝子報恩。
須年年不絕供也。
又經意。
以拔苦報恩為主。
與世俗異。
世俗之孝。
在順其情。
此則兼順其性。
世俗之孝。
唯資其形。
此則兼資其神。
世人不知不信。
輙曰釋氏無君親。
亦未之深考也。
夫順性資神之道。
固所難明。
而形情之間。
亦豈遠于人哉。
如釋尊谒母於忉利。
送父而負棺等。
其孝為何如也。
梵網經以孝為戒曰。
孝順至道之法。
四十二章經雲。
凡人事天地鬼神。
不如孝二親。
二親。
最神也。
律中。
父母不聽者。
不許出家。
觀無量壽佛經。
首稱孝養父母。
為成佛正因。
大報恩經。
心地觀經。
廣說父母恩重。
及至孝之法。
睒子一經。
全彰孝事。
地藏因孝母而立誓度生。
至於我佛訓弟子。
謂父母與補處菩薩等。
許弟子減衣缽之資。
養其父母。
父母有正信者可恣與之。
無正信者。
可稍與之。
若自無物。
許轉化與之。
藏中勸孝之語。
層見疊出。
豈不以孝為。
首務哉。
特其教。
兼於順性資神。
固非世法可及耳。
今此儀軌。
全遵佛敕。
誦經猷供。
修忏設斛。
俾七世親靈超冥漠之界。
出思議之表。
冥罰有所不能制。
業苦有所不能拘。
其法利殊常。
豈但五鼎之豐。
三猷之勤之孝而已。
故知教孝之旨。
唯佛教為獨深也。
以上乃一日簡便行法。
若七日五日。
當依下會約行之。
蘭盆會約(凡二十一條) 切聞。
蘭盆佳節。
大施門開。
仰憑有力大檀。
營辦無遮妙味。
法喜遍享乎佛僧。
禅悅普資於凡聖。
現行财施法施。
當來福足慧足。
模範次序。
條列於左。
每年七月朔。
識字者。
詣藏主寮。
領蘭盆注釋。
藏主問名登簿。
至初六日。
或起佛七。
或不舉。
但每日講蘭盆經注一時。
客堂。
山門。
俱貼捐資牌。
除施主大分外。
不拘缁素内外。
随各人所捐供銀。
或助飯僧。
或為薦先。
俱一一開明示衆。
以廣度衆之心。
方合佛意(期畢。
注釋仍還藏主消号)。
斯會不拘道俗。
皆可入會。
念佛聽經。
但不許年少尼女入寺。
恐壞名聞故。
古規用大殿前。
丹墀為供壇。
上覆篷限。
下圍木栅。
以在會人。
及供物多故。
若人物俱少。
在殿上亦可。
古規白詞。
俱維那與住持預熟讀念。
近時僧少熟習。
故立内壇。
用法師表白。
以便看文展讀。
(俱詳蘭盆儀軌中明。
另有流通本行世)但蘭盆經。
人人預宜熟習。
舊盆缽可用即用。
若無。
預制一大盆。
用木為之。
狀如香亭。
底如盆式。
中作四格。
每格安菜六味。
共疊二十四味。
皆用熟美。
供畢齋僧。
盆大方三尺許。
其下施架。
複制一大錫缽。
可容鬥米之飯。
供畢齋僧。
此會佛敕。
唯供三寶。
故内壇不似水陸。
兼列下堂。
凡供事。
但取誠敬。
不必僞飾富盛。
亦不得惜錢物。
苟簡太甚。
随人貧富。
誠心而行。
可也。
供獻依本經。
具五果百味者。
乾果十。
湯菜十。
水果十。
瓜筍十。
糕餅十。
糖色十。
油貨十。
乾菜十。
荳色十。
醬貨十。
(亦不可太拘。
各随地之宜。
備辦可也)次飯。
次茶。
凡素品皆可供獻。
供畢齋僧。
但凡佛事。
本無定法。
若人衆财多。
則具百味。
供千僧。
誦經忏。
并可增益。
若人寡财乏。
但具三果六菜。
乃至隻供十僧皆可。
所謂富羅天下奇珍。
貧竭一己力量。
但取誠敬而已。
新會略同水陸。
内壇供佛。
(惟無下堂)外壇宜誦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二十四卷。
妙法蓮華經十二部。
地藏經十二部。
觀無量壽佛經十二部。
金剛經二十四部。
藥師經二十四部。
金光明經十二部。
佛說阿彌陀經一百八卷。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二十四卷。
佛說盂蘭盆經。
愈多愈妙。
或純禮蘭盆懷七日亦可。
此會雖薦父母宗親。
兼度六凡。
又六道輪回。
互為眷屬。
凡夫不識。
佛敕放生以助功德。
宜廣勸衆施。
於圓滿日買放。
切不可廢。
若禮忏者。
十三日起忏。
莊嚴沐浴等事。
見前念誦規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