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

關燈
獄。

     第四篇。

    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尼有八法。

    又名第五聚也。

    (配杖屬火)持此則生忉利天上犯此則堕黑繩地獄。

     第五篇。

    一百式叉迦羅法 即衆學法。

    (亦名應當學)比丘尼所制同此。

    又名第六聚也。

    (配笞屬木)持此則生四王天上。

    犯此則堕等活地獄。

     證義曰。

    華山見祖。

    釋五篇六聚義雲。

    諸部毗尼。

    并無正譯。

    但用義翻。

    按僧祗律。

    唯明五篇。

    準四分律開為六聚。

    又雲七衆持律者。

    須知笃聚。

    方能開遮得所守護有方。

    淨三業業。

    斯為首務。

    所言篇者。

    篇乃遍也。

    謂出情鋪事。

    明而遍也。

    所言聚者。

    聚會也謂收諸等流。

    合而會也 第一波羅夷。

    此雲棄。

    謂僧於此四棄中。

    随犯一戒。

    即棄出佛海邊外。

    永無道果分也尼有八棄。

    僧祇律義當極惡。

    以三意釋之。

    一者退沒。

    由犯此戒。

    道果無分故。

    二者不共住非但失道果。

    亦不得於說戒羯磨二種僧中住故。

    三者堕落。

    舍此身已。

    堕在阿鼻地獄故。

    根本有部又名波羅市迦義翻他勝。

    謂暫犯之時。

    被他淨行者。

    所欺勝故。

    又被他煩惱所摧勝故。

    出家受具戒為除煩惱。

    今破禁戒。

    反被他降伏。

    銷滅善品故。

    又複能生惡趣之罪。

    故名他勝也五百問經雲。

    犯波羅夷罪。

    如他化自在天壽。

    十六千歲堕焰熱地獄。

    中。

    以人間一千六百年。

    彼天一晝夜。

    準此數算。

    則堕地獄中。

    年歲可知矣所謂思地獄苦。

    應發菩提心。

    持戒者。

    豈不慎欤。

    此第一聚也 第二僧伽婆屍沙。

    此雲初殘。

    若犯此罪。

    初於僧前。

    與覆藏羯磨未後與出罪羯磨也。

    毗尼母論雲。

    僧殘者。

    如人為他所斫殘。

    有咽喉故。

    名為殘。

    理須早救也。

    經雲。

    犯僧殘罪。

    如不憍天壽八千歲。

    堕大嗥叫地獄中。

    以人間八百年。

    彼天一晝夜。

    準此數算。

    則堕獄年歲可知。

    名第二聚也。

     第三聚。

    偷蘭遮此雲大障言障善道後堕惡道也。

    明了論雲。

    偷蘭遮。

    此翻粗過。

    謂不依佛所立戒而行。

    明過粗有二種。

    一是重罪方便。

    由其成初二兩篇罪故。

    二能斷善根體是鄙惡不善也。

    又有獨頭偷蘭遮。

    分輕重九品。

    如随機羯磨忏悔篇說四。

    分律之尼薩耆波逸提。

    此雲舍堕謂此三十法。

    多從貪愛而堕。

    若舍此貪愛。

    即不堕。

    故名舍堕。

    經雲犯偷蘭遮罪。

    如兜率天壽四千歲。

    堕嗥叫地獄中。

    以人間四百年。

    彼天一晝夜準此數算。

    堕獄年歲可知矣 第三篇。

    波逸提此雲堕。

    十誦律雲。

    堕在燒煮覆障地獄。

    八熱通為燒煮八寒黑暗等。

    通為覆障。

    前之三十舍堕。

    合此九十單堕。

    成一百二十。

    經雲。

    犯波逸提罪。

    如夜摩天壽二千歲堕衆合地獄中。

    以人間二百年。

    彼天一晝夜。

    準此數算。

    獄中年歲可知矣此第四聚也。

     第四篇。

    波羅提提舍尼。

    此雲向彼悔。

    僧祇律雲。

    此罪應發露。

    言發露者。

    向一一比丘說悔也。

    經雲。

    犯波羅提提舍尼。

    罪如忉利天壽一千歲。

    堕黑繩地獄中。

    以人間一百年。

    彼天一晝夜準此算數堕獄年歲可知矣。

    此第五聚也 第五篇。

    衆學法。

    亦名突吉羅。

    此雲惡作。

    或翻守戒。

    謂此一百戒。

    微細。

    持之極難。

    故随學随守。

    名應當學也。

    經雲。

    犯突吉羅罪如四天王天壽五百歲。

    堕等活地獄中。

    以人間五十年。

    彼天一晝夜。

    準此數算堕獄年歲可知矣。

    此第六聚也。

    或為七聚者。

    即将此第六聚。

    分為二聚在身名惡作。

    當第六聚。

    在口名惡說。

    即當第七聚也。

    又其中二不定法。

    攝於前三篇。

    及上四聚中。

    最後七滅诤。

    攝於九十波逸提中。

    又此中第三聚偷蘭遮法。

    出於四。

    分律二百五十戒之外又此五篇戒相。

    判分三破者。

    若犯初二兩篇名破戒。

    若犯後三篇。

    名破威儀。

    若犯九十中。

    第六十八邪見生謗戒。

    名破見也。

    廣如毗尼作持。

    及毗尼止持。

    布薩綱目正範等詳釋又藕益大師。

    有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行世。

    又另有四分戒本津要如釋。

    摭要等書行世。

    又有梵網直解。

    合注。

    發隐等書。

    雖未入藏。

    俱宜尋閱也。

     護戒 梵語布薩。

    此翻我對說。

    謂相向說罪。

    乃約半月忏摩而翻也又翻淨住善宿。

    謂舍濁惡而證淨善。

    得身心清淨。

    如戒而住也亦翻說戒。

    謂半月集衆說戒。

    能長善法。

    持自心故。

    故知布薩。

    實為護戒之要則。

    梵網經雲。

    我今半月半月。

    自誦諸佛法戒。

    汝等一切發心菩薩亦誦。

    乃至十發趣。

    十長養。

    十金剛。

    十地諸菩薩亦誦。

    是故戒光從口出。

    有緣非無因故光。

    光非青黃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是諸佛之本源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衆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衆諸佛子。

    應受持。

    應讀誦。

    應善學。

    茲所謂護戒也。

    護戒有體。

    相之别。

    半月布薩乃至道具。

    護其。

    相也。

    受戒隻一期。

    持戒在終身。

    新戒於諸戒條。

    如沙彌之十戒。

    二十四威儀。

    比丘之二百五十戒。

    梵網之十重四十八輕等。

    在戒堂已經熟讀開遮持犯。

    亦聞講演。

    稍發心者。

    豈不遵守。

    所慮出堂之後。

    漸近匪人。

    漸聞邪說違背布薩。

    而不持戒梏喪真心。

    遂成魔事。

    始非時食。

    繼而飲酒。

    甚而食肉。

    又甚而淫賭。

    無所不為。

    悲哉。

    袈裟之下。

    竟失人身矣回思出家受戒。

    所為何事。

    是故佛言。

    汝等比丘。

    當自摩頭也。

    摩頭者。

    自思我是佛子。

    當依佛語。

    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

    甯有法死。

    不無法生。

    屍羅清淨。

    善法自生。

    故經雲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是為依。

    相而護戒也。

    次言依體而義戒者。

    始是五戒。

    終至三聚。

    一切戒相。

    等同一體。

    故律制凡說戒前。

    皆雲。

    今為汝秉宣三歸羯磨。

    令汝感發戒體。

    乃至結末雲。

    上來三歸。

    正是納體於心故知三歸為一切戒體。

    所謂體者。

    三歸正範雲。

    以實相慧。

    覺了諸法。

    非空非有。

    亦空亦有雙忘雙照。

    三智圓覺。

    是自性佛寶。

    所覺法性之理。

    三谛具足。

    是自性法寶。

    此覺慧與理事和合。

    是自性僧寶。

    如是三歸。

    名為戒體。

    又請比丘戒正範雲。

    即是來朝。

    於十師座前。

    正秉羯磨時。

    爾等發上品心之思業力用。

    運想法界。

    遍緣一切塵境。

    而境從心現。

    然所現之境。

    非有表色即法界一切塵境之體。

    亦得戒之因。

    若未緣想領受已前。

    此塵境體。

    於汝無系。

    但一發心緣想領受已後此法界塵境體。

    恒依汝等自心。

    念念不忘。

    時時守護是以戒為能依。

    心是所依。

    心法和合。

    名為戒體。

    此體即梵網所謂。

    非青黃赤白黑非色非心。

    非有非無。

    非因果法。

    本無可護。

    由皆覺合塵迷失本真着於邪見所謂身見。

    邊見邪見戒取見取。

    因此五見生六十二見。

    因是諸見。

    生死不絕是故持戒。

    防之不近。

    是為依體而護戒也。

    其中十纏十使。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妄想。

    皆當守護。

    令其寂滅楞嚴經雲。

    一切衆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用諸妄想。

    此想不真。

    故受輪轉華嚴經雲。

    我今普見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

    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一切智無師智。

    自然現前。

    所謂知見立知。

    即無明本。

    知見無見。

    斯即涅盤。

    如是覺察。

    是為護戒。

    其或未能臻極。

    且依四念處觀。

    亦庶幾可矣。

     證義曰。

    戒有七衆。

    今舉比丘一衆。

    而例諸衆也。

    此中以戒為師依四念處住。

    甯有法死。

    不無法生。

    四語已括盡一切戒條。

    今更略舉數條。

    以明護戒一事。

    於巨細重輕之間。

    均當加意精持。

    而不可忽。

    如楞嚴經。

    佛告阿難。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彼等諸魔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雲雲。

    又言。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諸鬼帥等。

    下品當為地行羅剎。

    彼諸鬼神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雲雲。

    又言。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上品精靈。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諸魅所着。

    彼等群邪。

    亦有徒衆。

    各各自謂成無上道雲雲。

    又言。

    三行已圓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

    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未證言證。

    是一颠迦消滅佛種。

    如人以刀斷多羅木。

    佛說是人。

    永殒善根雲雲。

    此護戒之最巨最重者也。

    禅宗秘要雲。

    昔五雲伏虎逢禅師。

    一日晏坐。

    倐有一神人。

    跪膝於前。

    師問。

    汝其誰乎曰。

    護戒神也。

    師曰。

    吾患有宿愆未殄。

    汝知之乎。

    曰。

    師有何罪。

    惟一小過耳師曰。

    何也。

    曰。

    凡折缽水。

    亦施主物。

    師乃傾棄。

    非所宜也。

    言訖而隐。

    師自此洗缽水盡飲之。

    又大智度論。

    有一比丘。

    在林中蓮花池邊經行。

    聞蓮花香鼻受心着池神現形言。

    汝何舍禅偷香。

    以着香故。

    諸結使卧者。

    今皆覺起時更有人。

    取花掘根而去。

    神無所言。

    比丘雲此人破池取花。

    汝都無言。

    我但聞香。

    便見呵責。

    池神雲。

    世間惡人。

    常在罪垢糞中。

    不淨沒頭。

    我不共語也。

    汝是禅行好人。

    而着此香。

    破汝好事。

    是故呵汝。

    譬如白[疊*毛]鮮淨。

    而被黑物點污。

    人見皆惜。

    彼惡人者。

    譬如黑衣點墨。

    誰見惜耶。

    此護戒之極微極細者也。

    噫。

    必如是。

    始可謂之持戒。

    始無負求戒之初心矣。

    至如依體而護。

    當廣學般若。

    及華嚴梵行品。

    大涅盤梵行品。

    乃至台宗教典。

    俱宜習行。

    所謂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其或未臻先觀四念處者。

    一。

    觀身不淨。

    二。

    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此四念處觀。

    乃修行之根本。

    護戒之器仗。

    故為結勸也。

     道具 道具菩薩比丘戒僧之資生。

    順道增善之具。

    按梵網經十八種。

    與律稍異。

    今當合而述之。

    一。

    安陀會。

    (即五衣)二。

    郁多羅僧。

    (即七衣)三。

    僧伽黎。

    (即大衣。

    有三品。

    上品廿五條。

    廿三條。

    廿一條。

    中品十九條。

    十七條。

    十五條。

    下品十三條。

    十一條九條田衣緣起。

    僧祇律雲。

    佛住帝釋石窟前見稻田畦畔分明。

    語阿難雲。

    過去諸佛。

    衣相如是。

    從今依此作相。

    增輝記雲。

    田畦貯水。

    生長嘉苗。

    以養形命法衣之田。

    潤以四利之水。

    增其三善之苗。

    以養法身慧命。

    故雲福田衣也)四。

    尼師壇。

    (即坐具。

    亦名随坐衣五分律雲為護身。

    護衣。

    護僧床褥。

    故蓄坐具)五。

    僧祇支。

    (即偏衫。

    亦名覆膊衣。

    又号掩腋衣)六。

    泥縛些羅。

    (即禅裙。

    俗呼金剛褲。

    坐禅衲子。

    尤為利用)七。

    直綴(俗呼袍子。

    亦名海青。

    以上三物。

    出比丘律)八。

    缽多羅(此雲應量器。

    蓋西域僧。

    皆以托缽乞食。

    此缽随自量。

    而應大小。

    以一缽食飽為度。

    故雲應量器也)九。

    隙棄羅。

    (即錫杖。

    按經有二種。

    一種四股十二環。

    今時所用。

    一種二股六環。

    形細小。

    重一斤許。

    佛世比丘所用)十。

    拄杖(毗柰耶雲。

    佛聽蓄拄杖。

    為老瘦無力。

    或病苦嬰身所用也)十一。

    拂子。

    (律雲。

    比丘患草蟲。

    聽作拂子。

    僧祇雲。

    佛聽作線拂。

    棕拂。

    若馬尾并金銀寶物裝柄者。

    皆不可執也)十二。

    數珠。

    (俗呼念佛珠。

    多用木槵子。

    一百八粒為一挂。

    随身也。

    ○以上三物。

    出比丘律)十三。

    捃雉迦。

    (即軍遲。

    常貯水随身。

    以用淨手。

    寄歸傳雲軍遲有二。

    瓷瓦瓶是淨用。

    銅鐵瓶是觸用)十四。

    澡豆。

    (即皂角洗淨用)十五手巾。

    十六。

    火燧。

    (即火刀。

    火石。

    火紙等)十七。

    濾水囊。

    (增輝記雲。

    為器雖小。

    其功甚大。

    為護生命故。

    用細密絹為之。

    水蟲可濾淨也)十八。

    戒刀。

    (即剃刀類)依梵網經加楊枝。

    (擦牙齒用)繩床。

    (東土即棕蒲。

    團。

    以代繩床)鑷子。

    香爐奁。

    經。

    律。

    佛像。

    菩薩像。

    (梵網重在行腳遠遊。

    故用經律佛像等。

    律藏重在分衛乞食。

    故用拄杖拂子數珠等。

    合用之。

    共二十六物)凡行腳僧。

    此二十六物。

    如鳥二翼。

    常随其身。

    故名道具也。

     證義曰。

    律學綱維雲。

    護戒道具。

    十八種物。

    常随身者。

    楊枝淨口。

    澡荳潔身。

    超俗染。

    則三衣蔽形。

    斷邪食。

    則一缽支命。

    具開聖地。

    缾注法泉。

    錫杖豎賢聖之标。

    香爐。

    示清淨之體。

    漉囊救物。

    巾布拂塵。

    刀用降魔。

    燧資破暗。

    鑷子拔除煩惱。

    繩床脫略貢高經契一心律規三業。

    佛像表果。

    菩薩明因。

    又按藕益戒衣辯訛雲。

    出家有戒衣。

    猶居官有公服也。

    戒既七衆不同。

    衣豈一槩無别佛制三衣。

    一僧伽黎。

    本九條。

    或十三條。

    貧窭無措。

    事不獲已。

    乃用二十五條。

    名後後品。

    非上上品也。

    二。

    郁多羅僧。

    唯用七條三。

    安陀會。

    唯用五條此三。

    皆名袈裟。

    以是壞色。

    非彩色故。

    又名福田衣。

    以其形似水田。

    又僧為人世福田也。

    為比丘尼。

    須具五衣三衣如上。

    加掩腋衣。

    覆肩衣也。

    為沙彌則制二衣。

    一。

    上衣。

    即無縫袈裟亦名缦條衣。

    色與比丘同。

    制與比丘異。

    但直縫之。

    不許刺葉。

    律雲求寂之徒。

    缦條是服。

    輙披割截。

    深為罪濫。

    蓋沙彌雖已出家。

    尚未人僧寶數是故五條。

    猶不割截。

    況七條。

    九條等乎。

    二。

    内衣。

    即尼加掩腋覆肩也。

    為菩薩近事。

    即優婆塞。

    夷。

    則令畜無縫五衣。

    制與沙彌同。

    惟入壇行道。

    方許披之。

    平日不得披着。

    所以與沙彌别也。

    今僧衣違制。

    其訛有九受沙彌戒。

    便令具足三衣。

    一訛也。

    沙彌擅披割截七條。

    竟與比丘無别。

    二訛也。

    前人無知妄作。

    輙令近事得披三衣。

    後人矯枉過正。

    并禁近事不畜缦五衣。

    三訛也。

    一切衣制。

    皆以豎三肘。

    橫五肘為度縱稍稍增減。

    鹹須随身随手。

    今豎三橫六。

    謬雲折時取方。

    四訛也。

    田衣但取形似畦畔。

    今謬雲須通水路。

    五訛也。

    五條七條等。

    乃随所得舊布大小。

    而成條多寡。

    今謬雲某塊表須彌。

    某塊表日。

    某塊月某塊表四天王等。

    六訛也。

    僧伽黎。

    本翻大衣。

    或名合重衣。

    或翻雜碎衣。

    亦随所得布而作。

    今謬用绫紬。

    或更繡華於上。

    名千華衣。

    七訛也。

    三衣之制。

    千佛所同。

    故即名千佛衣。

    雲栖正訛已辯。

    今有繡佛於衣者。

    八訛也。

    一切出家所用衣服卧具。

    俱用壞色。

    今反以五彩紬為之。

    九訛也。

    又按尼師壇。

    西域唯有坐卧之别。

    東土專為禮拜所用。

    未知起於何時。

    按四分律第十五舍堕中。

    凡作新坐具。

    須用故舊具貼上障新。

    今訛用鮮色新布。

    貼四角上。

    名四天王。

    其誤甚矣缽多羅翻應量器。

    乃随僧食量也佛許用鐵瓦所成。

    今訛用銅錫。

    或磁或木。

    皆違佛制。

    又律載缽用藥物熏者。

    盛物不馊。

    不染油膩故今徒知啖羹不得污缽。

    而不知預用藥熏之條。

    遂有曲箸從缽下轉入口者。

    更失儀也。

    又戒條禁持金銀寶物。

    故大乘曼殊校量數珠經中。

    以蓮子本槵子。

    菩提子為最妙。

    今數珠多用金銀寶物以為分嵌莊飾。

    長自貪愛。

    易於盜失凡此皆訛誤之不可不辨正者也。

    至於其餘道具絕而不用。

    内無護戒之心。

    外無護戒之儀。

    奈何僧規不淪替耶。

    願我釋子。

    共扶正法挽回流弊。

    化導僧倫。

    鹹遵佛制。

    期於自利利人。

    勿謂此是着相。

    躲身於無相坑中。

    亦勿謂我是禅宗奚用此頭陀物也。

    審如是。

    大迦葉為禅宗初祖。

    何故行頭陀行為第一也。

     附式叉摩那辯正 今時傳戒訛誤頗多。

    至於式義摩那一種。

    尤為訛誤之甚。

    茲不可以不辯。

    按佛世諸尼。

    輙度人出家受具。

    以不知戒相故。

    造作非法。

    佛言。

    應與二歲學戒羯磨。

    令先習學已。

    然後受具。

    一切大尼戒。

    皆應學之。

    除自手取食。

    授食與他。

    故諸經律。

    及梁皇忏中。

    出家五衆次第。

    式叉尼居沙彌之上。

    以其具學大尼戒故。

    所謂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是也。

    至衆集會時。

    佛以儀式不便。

    雖大尼亦列沙彌之後。

    式叉尼列大尼後。

    故僧祇律雲。

    在比丘尼下。

    沙彌尼上坐。

    自有明中葉。

    封閉戒壇。

    屍羅軌則。

    幾不可聞。

    不唯學戒之法久廢。

    而式叉名義。

    亦罔聞知。

    至謂未剃發閨女。

    求受五戒者。

    為式叉摩那。

    以訛傳訛。

    至今不改。

    按大智度論。

    佛在世時。

    有一長者婦不覺懷妊。

    出家受具足戒。

    其後身大轉現。

    諸長者譏嫌比丘尼。

    因此。

    制有二年學戒受六法。

    然後受具足。

    (文)據此。

    則婦亦可作式叉摩那。

    不專指童女言矣。

    又論雲。

    式叉摩那有二種一者十八歲童女受六法。

    二者。

    夫家十歲。

    得受六法。

    (文)此則指童女言。

    夫家十歲。

    解者謂。

    或因母亡。

    或母家貧苦。

    不能護養。

    即将小女。

    歸於夫家。

    已養十年。

    情窦漸開。

    又在夫家。

    難無欲事。

    又十八童女。

    雖未嫁而年已長。

    故須預防也。

    然不必論是女是婦。

    其為已出家者。

    則決定無疑。

    至其位次。

    在沙彌之上。

    比丘尼之下者。

    以其出家。

    志求具足。

    不過因妨嫌之意暫遲二年。

    以為學戒之地。

    不比沙彌等之尚無具足志也又此受六法。

    不同優婆夷隻有五戒。

    今備錄式叉尼學戒法。

    以存其本(按道宣師。

    所集四分律随機羯磨。

    第三諸戒受法篇。

    尼衆授戒法内。

    亦載受沙彌尼戒已。

    次授式義摩那尼法。

    再於尼十師前授本法。

    往大僧中。

    受具足戒。

    但随機羯磨。

    授式義之戒。

    校此為順。

    稱本法者。

    即大比丘尼。

    本所受持之戒法是學戒女。

    為比丘尼之前階。

    故改稱本法尼。

    又升進式義尼一位也。

    曹魏沙門昙谛。

    所集羯磨卷下。

    在方冊藏婦字函第九卷沙彌尼受戒後雲。

    聽童女十八。

    受沙彌尼戒者。

    二年學具戒。

    年滿二十。

    僧中受大戒雲雲。

    又式義摩那受六法文雲)沙彌尼。

    應往比丘尼衆中。

    偏露右肩。

    脫革屣禮比丘尼僧足已右膝着地(合掌白如是言)。

     大姊僧聽。

    我沙彌尼(某甲)。

    今從僧。

    乞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願僧濟度我。

    慈愍故。

    與我二歲學戒。

     (第二。

    第三。

    亦如是說。

    應将沙彌尼。

    至離聞處。

    着見處已衆中差堪能作羯磨者白言)。

     大姊僧聽。

    此(某甲)沙彌尼。

    今從僧。

    乞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僧今與(某甲)。

    沙彌尼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白如是。

    (此是單曰) (以下三白)。

     大姊。

    僧聽。

    此(某甲)沙彌尼。

    今從僧。

    乞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僧今與(某甲)。

    沙彌尼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誰諸大姊忍。

    僧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

    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是(初二三)羯磨。

    (如是三說)。

     僧已忍。

    與(某甲)沙彌尼二歲學戒。

    和尚尼(某甲)竟。

    僧忍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應如是與六法)。

     某甲谛聽。

    如來無所着等正覺。

    說六法。

    不得犯不淨。

    行淫欲法。

    若式叉摩那。

    行媱欲法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

    與染污心男子。

    共身相磨觸。

    缺戒。

    應更與受戒。

    是中盡形壽不得犯。

    能持否。

    (答)能。

     不得偷盜。

    乃至草葉。

    若式叉摩那。

    取人五錢。

    若過五錢。

    若自取。

    教人取。

    若自斫。

    教人斫。

    若自破。

    教人破。

    若燒。

    若埋。

    若壞色。

    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

    若取減五錢缺戒。

    應更與受戒。

    是中盡形壽不得犯。

    能持否。

    (答)能不得過斷衆生命。

    乃至蟻子。

    若式叉摩那。

    故自手斷人命。

    持刀授與人。

    教死。

    勸死。

    贊死。

    若與非藥。

    若堕胎[示*厭]禱咒術。

    自作。

    教人作者。

    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

    若斷畜生不能變化者命。

    缺戒應更與受戒。

    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答)能。

     不得妄語乃至戲笑若。

    式叉摩那。

    不真實。

    非己有。

    自稱言得上人法。

    言得禅。

    得解脫。

    得三昧正受。

    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言天來龍來。

    鬼神來。

    供養我。

    此非式叉摩那。

    非釋種女。

    若於衆中故作妄語。

    缺戒。

    應更與戒。

    是中盡形壽不得犯。

    能持否。

    (答)能。

     不得非時食。

    若式叉摩那非時食。

    缺戒。

    應更與戒。

    是中盡形壽。

    不得犯。

    能持否。

    (答)能。

     不得飲酒。

    若式叉摩那。

    飲酒。

    犯戒。

    應更與戒。

    是中盡形壽不得犯能持否。

    (答)能。

     式叉摩那。

    於一切尼戒。

    中應學。

    除為比丘尼過食。

    自受食食。

    此中前四若有犯。

    名四重。

    應滅擯。

    若犯與染心男身相觸。

    盜減五錢斷畜生命。

    小妄語。

    非時食。

    飲酒者。

    名為缺戒。

    以前所行行法皆壞。

    應忏悔已。

    更乞二年羯磨。

    重複行之。

    若犯大尼所學諸戒。

    悉應如法忏悔。

    於二年中學戒。

    清淨已。

    方於二部僧中受具足戒。

     證義曰。

    若犯六法。

    乃至悉應如法忏悔者。

    三壇傳戒正範。

    第三次審戒遮前例中。

    審第二種人雲。

    若是式叉摩那。

    此雲學戒女。

    佛制令學三法故。

    若審忏時。

    應一一逐問。

    一。

    學根本。

    四重戒是。

    二。

    學六法謂染心相觸。

    盜減五錢。

    斷畜命。

    小妄語。

    非時食。

    故飲酒是。

    三。

    學行法謂大尼諸戒。

    中威儀是也。

    若是沙彌沙彌尼唯審本戒十章。

    其七遮重罪。

    三衆俱問。

    如斯三衆之中。

    或根本七遮有犯。

    一一依律擯。

    除。

    若學戒女六法不淨。

    更與二年羯磨。

    由彼既受式叉摩那戒。

    即非沙彌尼衆所攝。

    複於式叉摩那缺學。

    又非真淨學戒之女。

    而兩無攸歸。

    三聚基乏。

    故不能進受菩薩戒也。

    其小三衆。

    唯此學戒女所制。

    倍嚴於沙彌沙彌尼。

    唯其階近大尼戒故也蓋律制将受菩薩戒前。

    審戒分四種。

    一。

    出家比丘比丘尼。

    二。

    出家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

    三。

    居家男女樂修十善。

    或受五戒。

    從階級而進。

    謂之漸受。

    四。

    忽發大心。

    受菩薩戒。

    謂之頓受。

    據律所制。

    式叉摩那。

    的系出家尼。

    非在家閨女戒也。

    按華嚴經。

    善财詣安住王都大城。

    欲參不動優婆夷。

    不知處所。

    無量人衆。

    鹹告之言。

    不動優婆夷。

    身是童女。

    在其家内。

    父母守護(雲雲)。

    據此。

    可見童女。

    亦稱優婆夷。

    明矣。

     附尼八敬法 按事鈔尼衆篇。

    引善見律雲。

    佛初不度女人出家。

    為減正法五百年。

    後為說八敬。

    聽出家。

    依教行故還得千年。

    今時不行。

    随處法滅。

    會正記雲。

    佛成道十四年。

    姨母大愛道。

    同五百釋女。

    來求出家。

    佛不許度。

    阿難為陳三請。

    佛令阿難傳八敬。

    向說。

    若能行者。

    聽汝出家彼雲。

    頂戴受持。

    是以白四羯磨竟。

    說八棄戒已。

    即說八敬法 八敬法者。

    一者。

    百歲比丘尼。

    見初受戒比丘。

    當起迎接。

    禮拜。

    問訊。

    請令坐。

    二者。

    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

    三者。

    不得舉比丘罪。

    說其過失。

    比丘得說尼過。

    四者。

    式叉摩那已學於戒。

    應從衆僧求受大戒。

    五者。

    尼犯僧殘。

    應半月在二部僧衆。

    行摩那埵。

    六者。

    尼半月内。

    當於僧中求教授人。

    七者。

    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八者。

    安居竟。

    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

    謂見。

    聞。

    疑。

    如此八法。

    應尊重恭敬贊歎。

    盡形壽不應違。

     證義曰。

    此乃度尼衆最初垂範也今之授受者。

    尚不知此法。

    況行持乎。

    然第七敬。

    謂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者。

    此約大界而言。

    蓋律中制結大界。

    方十裡。

    或至四十裡内。

    無比丘大叢林者。

    不得夏安居耳。

    故第八敬。

    謂安居竟。

    應詣比丘僧中。

    求三事自恣。

    謂見聞疑。

    據此第八敬所雲。

    尼與大僧。

    不在一寺同住可知矣昭慶書玉律師。

    述二部僧授戒儀式緣起雲。

    丁未春。

    昆山密照尼和尚。

    同徐太夫人上華山設供。

    衆學戒女。

    随來求具。

    行持半月。

    略谙威儀。

    先老人命密照尼為和尚。

    揚州超塵尼為羯磨。

    真州圓證尼為教授。

    遴選德臘尼為七證統諸受戒尼四十餘位。

    出界往山南一葉庵。

    集彼部尼僧。

    先授本法。

    次日。

    和尚尼鳴槌集衆。

    通白如來教敕已。

    同壇上九師。

    領衆尼登山。

    乞受大戒。

    老人即集二部僧尼。

    為彼作法圓具。

    此是先老人遵佛制二部僧。

    為尼授戒之儀式也。

    即引禮值壇皆尼衆。

    據此。

    出界往山南一葉庵。

    集彼尼衆。

    可見第七敬。

    不應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乃指大界内而言。

    非謂比丘同處安居也。

    又一夢漫言下卷雲。

    順治十年二月中。

    楚漢陽府。

    尼心聞。

    年五旬。

    志在持戒。

    同徒等九人。

    不憚險遠。

    十衆登山。

    乞求安居三月。

    供米六十石。

    銀二十兩。

    觀彼意誠言切。

    遂憐愍。

    許之。

    於設齋日。

    不肯入堂禮拜齋畢。

    集衆。

    呼彼語雲。

    汝發心遠來學戒。

    為何不進齋堂禮僧。

    律制比丘尼。

    縱年百歲。

    當禮初夏比丘。

    今自大慢僧。

    非學戒者。

    彼雲。

    某在楚中。

    若有善知識。

    俱往設齋。

    方丈皆以客禮相欵。

    并不禮拜。

    餘雲。

    彼貪圖利養。

    敗壞法門。

    凡見有緣法尼。

    敬如生母。

    以望更得厚供。

    是獅子蟲。

    非真善知識。

    吾華山。

    今雖淡薄。

    甯絕糧斷餐必不敢違制邀利。

    今日所設之齋。

    作常住自用。

    其銀還汝。

    米在下院。

    可将别去。

    彼作無明會。

    接銀領徒。

    即下後山住出水洞靜室。

    有弟子古潬。

    入室白雲。

    彼尼。

    遠來。

    常住空虛。

    和尚且方便攝受。

    一則不退彼心。

    次則大衆有半月之供。

    餘正色雲。

    但肯真實修行。

    大衆自不懸缽。

    樹立法門。

    正在淡薄時操履律師行律。

    豈見利而違聖制耶。

    古潭愧顔。

    作禮而退。

    至三日後。

    心聞複領徒上山齊跪方丈門外。

    涕泣。

    謂在楚朦胧如此。

    實非自大慢僧。

    懇和尚慈悲容忏悔。

    所有言教。

    盡行遵依。

    諸首領為其拜求。

    由是令在鹿山莊。

    結界安居遣阇黎等。

    半月往彼教誡。

    為講本部毗尼。

    因此發起集教誡比丘尼正範一卷流通。

    古德風規。

    堅決詳慎如此。

    聞之令人興起。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