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
關燈
小
中
大
次式義。
次沙彌。
次沙彌尼。
次優婆塞。
次優婆夷。
其戒序尊[(白-日+田)/廾]之禮如是。
然堂規出入之儀。
已詳前說)。
七。
集同揀異者 (約有五種。
一者世谛俗人誤入伽藍。
若遇布薩宜将禮卻。
二者。
淨信士女。
如界内演經豎義。
當誘之聞而思修。
若僧中誦戒羯磨。
必訓之遠為自避。
三者出家小衆。
雖雲剃染。
猶未近圓是以凡作羯磨。
宜遣之見不聞處。
不得盜聽。
四者犯戒比丘。
不得聽誦。
必俟悔已清淨。
方可忍也。
五者尼稱亞僧。
而布薩之堂則與比丘僧異。
所以半月往請教誡。
正是比丘布薩之晨次期複問可否。
始是尼衆誦戒之日。
律雲。
比丘十五日布薩比丘尼十六日布薩是也)。
八。
奉法請教者 (按律自佛成道後。
十四年間。
姨母等五百釋女求度佛令阿難。
傳宣八敬。
度尼已。
鹹令比丘尼。
半月布薩日。
應往比丘僧中。
求請教誡。
複問可否。
而比丘僧於誦戒時。
應問誰遣尼來請教誡。
若有。
則如法差之。
詳後自見。
若能依教奉行者。
正法還得住世千年)。
九。
界成法應者 (以界為事法所托之地。
僧乃能秉法事之人。
小乘所宗。
昙無德部約有一百八十四種羯磨法。
攝盡一切時非時事。
若夫大乘比丘僧。
其半月布薩之儀。
亦同小乘其所異者。
大乘尼等七衆。
皆可同聽梵網也。
苟厭其繁瑣遂置小乘法而不學者。
則終非佛子。
實是癡人。
地藏十輪經雲。
癡慢号大乘。
無有智慧力。
尚迷二乘法。
況能解大乘。
是則菩薩僧。
未有不遵比丘僧法者也。
其正誦戒。
有四種别一。
惟大兼小。
二。
惟小兼大。
三。
惟小無大。
四。
惟大無小。
今約當機。
且置前三。
第四惟大無小者。
若一界中鹹是菩薩比丘僧共住。
逢布薩日。
先集布薩堂。
誦比丘戒。
次於佛殿内誦菩薩戒。
設遇難緣。
去界尚遠。
則先略誦比丘戒。
次廣。
誦菩薩戒。
若難垂近。
兩乘俱略。
若難逼近。
即略誦亦不得者。
當雲。
諸大德。
今十五日布薩。
各正身口意。
莫放逸。
如是說已。
各随意去。
此為難緣尚爾然絕未聞受戒而不誦戒。
得名菩薩比丘者也。
梵網經雲。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蓋住持僧寶。
非比丘毗尼。
則不能紹隆佛種。
逾菩薩。
木義則不獲矣)。
十。
大儀小例者 (欲持淨戒。
須精其十支無染從此三聚始圓。
故薩婆多論雲。
若受五戒犯已。
不得更受五戒十戒。
若犯十戒者。
不得更受具足戒。
是故沙彌雖遇布薩之期。
實無誦戒之法。
至於省察持犯。
誡勉修行。
半月一集。
允為當也。
是以準義。
凡遇布薩之前忏悔。
應先召入沙彌。
逐一審過僧集誦戒之時。
亦召沙彌入堂禮僧。
及遣出已。
然後起集白誦。
使彼小衆亦例大僧半月一集。
警策進修。
而令憶所持之戒也)。
○(以上綱目十節竟。
以下布薩正範)。
證義曰。
毗尼要務。
半月布薩。
是為總持。
善見律言雲何得知正法久住。
布薩法不壞是。
此布薩法。
律藏世希。
難以構得。
今杭州昭慶經房。
有沙彌律儀述義兩冊。
毗尼切要香乳記兩冊羯磨儀式兩冊梵網初津四冊。
又江南華山有布薩綱目黑白正範。
共二卷。
又有大乘元義十二門等律。
并宜請閱。
略明忏悔羯磨法第二 (若一界内。
惟比丘共住者。
遇白半月。
於十四日先忏悔。
黑半月。
於二十九日先忏悔。
逢黑半月小。
於二十八日先忏悔。
應差一二年少比丘。
詣羯磨堂敷座燃燈。
於正座後。
傍設一桌。
一書記候錄人事。
恐名同事異。
以便詳察。
至開晚靜時。
鳴椎集衆。
一首領執香。
請堪能羯磨一清淨上座為衆忏悔。
至堂升座。
衆禮三拜。
起立一傍。
若有五戒。
十戒沙彌依住者。
維那呼雲。
諸沙彌進堂。
向上排班。
頂禮大僧三拜。
長跪。
合掌)。
上座鳴尺雲。
諸沙彌。
汝等既舍五欲親緣。
受持十支禁戒。
為佛弟子。
号曰息慈。
理宜嚴護身口業道過非。
精學随律威儀教法。
戒體若淨。
衆善方生。
少有染污。
至道難入。
今乃(黑白)半月布薩之前。
僧集會忏悔之際。
汝等各於本所受持戒品。
應當谛審忖思。
從前半月以來。
至今半月中間。
若有犯者。
向我一一說露。
以便依律作法。
浣染成淨。
若有犯而不言者。
則自欺增罪。
非釋種子。
(鳴尺一下問雲)諸沙彌。
第一不殺生戒有犯否(無則答無。
有則答有。
下九戒。
皆如是問答)。
(△五戒。
十戒。
見前剃度正範内)。
(一一直言答竟。
座上師稱量人事及法。
若有犯前四性業者。
依律作不現前。
白四羯磨法。
以滅擯之。
彼非釋子。
非沙彌。
不得共清淨沙彌同事。
亦不得依附比丘僧住。
若作而不成者。
與應忏突吉羅。
作對首羯磨法悔除。
若遭命難事緣者。
律有明訓。
若犯後六遮菜者。
有心則輕慢佛語。
與應忏突吉羅。
作對首羯磨法悔除。
無心悞犯。
則不善持守。
與責心突吉羅。
作心念羯磨法悔除。
若犯二百五十随律威儀戒者。
須審犯緣。
仍分故悞而忏除之。
若無犯者當默然。
一一作法畢。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一齊三禮。
次第出堂。
聽揵椎聲。
同衆上殿禮佛。
然此法範。
預列於此。
有沙彌則用。
若無五戒十戒。
唯集比丘忏悔)。
座上鳴尺問雲。
僧集否。
(維那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具戒者。
出否。
(答已出)。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
忏悔羯磨(此集問。
與常所行事。
作法無異但不問說欲也。
律制發露。
必須自言。
若不自言。
不應治罰。
是以不問與欲為異)。
諸大德。
今是(黑白)半月未布薩之先。
我等和集一處。
人各撫臆。
自忖三思。
從前半月誦戒以來。
乃至於今十四日中。
(若黑月小。
改雲十三日中)若有千犯佛制。
污染戒身者。
當生慚愧。
速求清淨。
向我直言發露。
切勿覆隐。
故未曾有經雲。
前心作惡。
如雲覆日。
後心起善。
如炬消暗。
是知淨染由心。
忏悔憑律。
若不能生深信之心。
具大怖之念。
縱佛在世。
亦難忏除。
汝諸大德。
願淨五篇。
成就五分法身。
冀嚴三聚。
不系三界生死者。
有犯則出衆說過。
無犯則默然清淨。
(鳴尺一下。
問雲)今問諸大德。
現前有犯者否(戒相名目。
見三壇傳戒正範等書。
凡有犯者。
次第出班。
向上三拜。
長跪。
合掌。
說所犯事。
而座上師。
詳究因心。
及所犯事緣。
書記一一錄明)。
(維那白雲。
大衆普禮三拜。
舉忏悔功德殊勝行雲雲。
大衆同和。
禮拜回向竟。
師同維那書記将犯者引至方丈。
羯磨師先禮住持一拜。
維那書記同一拜。
呈上所犯人名及事。
住持看明。
維那呼發露者。
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住持再問羯磨師已。
依律輕重制斷。
如教令悔已。
更令犯者。
随自意加持念誦。
仗佛慈悲力。
羯磨忏悔力。
俾罪障冰消。
善法日茂。
如是教之已。
禮辭而退。
其無犯者。
聞揵椎。
一齊上佛殿。
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若有倍加精猛者。
随各方便。
通宵禮誦而為善。
不厭其繁。
則愈佳矣)。
(若作法界中。
皆菩薩比丘僧居者。
於斯半月布薩之先忏悔。
準義分二。
一者。
雖半月恒集。
菩薩僧忏悔。
仍依比丘僧法。
羯磨甯有身戒不淨。
而雲心戒清白者耶。
非謂棄大就小。
而菩薩善護僧制故。
二者果是大機淨戒。
偶爾習種突發。
而於熟境難禁。
設有犯者。
方遵梵網地持二經。
作大乘忏悔。
如大乘十二門分别中所明。
此不繁引)。
先明僧法羯磨誦戒第三 (若作法界。
黑白半月。
正布薩日。
四人以上僧。
乃至百千人僧共住者。
恐臨時難聚。
律制先白集已。
後便往會。
一上座於大食小食上白雲)。
大德僧聽。
今(黑白)月十五日(黑月小十四日)布薩。
白衆僧集某處誦戒 (一說。
即止。
而為上座者。
應差二三年少比丘。
至布薩堂。
掃灑敷座。
設供香燈。
辦舍羅。
安水器。
時至。
鳴楗椎集衆。
凡聞聲者。
來則速來。
不來與欲。
斯謂一界法食。
皆同六和。
不聽别衆故。
其與欲法。
實有三寶。
及病因緣等事所羁。
不能親至僧中者。
應詣一清淨堪能受欲比丘所。
作禮三拜。
長跪合掌。
如是白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即止。
一拜起去。
若與欲者是上座。
受欲者是下座。
一拜起立。
作如是白。
白已。
一拜而去。
僧祇律雲。
不應趣爾與人欲。
應與堪能持欲至僧中說者。
行事鈔雲。
凡作僧法。
必須身心俱集方成和合。
設有緣。
不開心集。
則機教不投。
何以濟拔。
故須傳心口。
以應僧前事。
方能彼此具辦。
緣此故開與欲。
唯結界。
及滅诤羯磨。
不聽與欲。
餘一切羯磨。
皆聽與欲 於垂誦戒時。
鳴椎三下。
大衆整儀。
普集布薩堂。
各依戒次序坐。
為首領者執香。
請一清淨具德臘上座誦戒。
入堂升座已。
其迎請者。
作禮三拜。
卻就本位。
律雲。
僧集已。
比座比丘。
共相檢校。
知來者不來者。
若有沙彌。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次第進堂。
向上排班。
聞磬聲禮大僧三拜。
長跪。
合掌) 座上鳴尺教誡雲。
諸沙彌等谛聽。
人身難得。
戒法難逢。
時光易過。
道業難成。
汝等各淨身口意。
勤學經律論。
慎勿放逸。
(沙彌答雲)。
如教奉行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一拜而起。
次序出堂。
沙彌出已。
大衆各揭開四分戒本。
維那舉。
大衆同和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即舉開律偈雲)。
别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座上鳴尺問雲)。
僧集否。
(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
(答已出)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
(若無答無。
若有說欲及清淨者。
彼受欲比丘應雲。
有。
即離本位。
至座前。
向上一拜。
長跪合掌。
作如是說)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
我受彼欲清淨。
彼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
座上應雲)善。
(說欲比丘。
一拜起已。
複歸本位。
坐聽誦戒。
若能憶姓種名相者。
随意許受多少人欲。
若不能記者。
但雲。
衆多比丘。
與欲清淨。
若持欲比丘。
自有事起。
不及詣僧中。
聽轉與餘比丘欲。
應至一清淨比丘前。
具儀說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與衆多比丘受欲清淨。
彼及我身。
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
其受轉欲者。
至僧中。
亦如上說)。
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若無。
答雲。
此處無尼來請教誡。
若有者。
彼受囑授比丘。
從本位起。
至座前。
向上一拜。
長跪。
合掌。
而為尼衆傳請雲。
大德僧聽某處比丘尼僧和合。
僧差比丘尼某甲。
半月頂禮比丘僧足。
求請教尼人。
如是三白。
一拜。
起已。
至第一上座前。
請雲。
大德慈濟。
能教授比丘尼否。
若此上座能教者。
答能。
若不能教者。
答不能。
自二十夏以上。
一一俱問。
若皆無能者。
還至第一上座前。
一拜。
跪白雲。
我比丘某甲。
遍問僧中。
無有堪能教誡比丘尼者。
而上座。
即應說略教誡法。
告彼受囑比丘雲。
大德。
此衆既無堪教尼師。
明日尼來請可否時。
應報彼言。
昨夜為尼僧中遍請。
無有堪能教誡尼者。
雖然。
上座有語。
告諸比丘尼衆。
精勤行道。
謹慎莫放逸。
其受囑比丘答雲。
爾。
一拜歸位。
蓋律制具德。
方許教尼也。
今但取座上問請。
以明當時軌則。
其尼僧差使。
白二羯磨往請等法。
廣詳四分律藏第二分中。
茲不全錄)。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曰。
誦戒羯磨 誦戒者先單白和僧。
作如是白雲)。
大德僧聽。
今僧(黑白)月十五日。
(黑月小十四日)布薩誦戒。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和合誦戒。
白如是。
(鳴尺一下) 諸大德。
春分。
三月日為一時。
半月日已過。
(正月十五日誦戒為半月日已過。
正月盡誦。
為一月日已過。
二月十五日誦。
為一月半日已過。
二月盡誦。
為兩月日已過。
三月十五日誦。
為兩月半日已過。
三月盡誦。
為三月日已過。
其餘夏秋冬三時。
準此改之) 少一夜。
餘有一夜。
二月半在(少一夜者。
逢其月小誦戒。
無三十日。
在二十九日誦者。
可言少一夜。
若遇月大。
在三十日誦者。
此句不必言矣。
餘有一夜者。
若於白晝誦戒。
本日之夜。
還在未盡。
可言餘有一夜。
若有因緣。
白晝不誦。
於初夜分誦。
應改雲。
餘有半夜。
若初夜分不誦。
於中夜分亥時誦者。
此句亦不必言。
以布薩本日夜分已盡。
故律制不得後夜布薩也 言二月半在者。
是應上文正月十五日誦戒。
春分既過半月。
唯存兩月半在。
若正月盡誦。
應雲二月在。
二月十五日誦。
應雲一月在。
二月盡誦。
一月在。
三月十五日誦。
半月在。
三月盡誦。
此句全不用。
其夏秋冬。
例此可知)。
老死至近。
佛法欲滅。
諸大德。
為得道故。
一心勤求精進。
所以者何。
諸佛一心。
勤求精進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餘善法。
各趣強徤時。
努力勤修善。
如何不求道。
安可須待老。
欲何樂乎。
是日已過。
命亦随減。
如少水魚。
期有何樂。
(座上如是從戒經序。
四波羅夷。
乃至卷終。
一一朗誦。
令聽衆領解。
回向下座。
維那舉偈。
衆同和雲)。
誦戒功德殊勝行雲雲(其先迎請者。
起座。
作禮三拜。
送師歸寮已。
大衆各各安詳出堂。
原受差敷座辦具者。
一一收拾。
勿得遺失。
若有請教誡僧。
堪能教授者。
誦戒已竟。
衆未起座。
即白二羯磨差使。
如常問和說欲。
善羯磨者。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僧差某甲比丘。
教誡比丘尼。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教誡比丘尼。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教誡比丘尼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差比丘某甲教誡比丘尼竟。
僧忍。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複明僧法略誦戒第四 (律中佛言。
若有王。
賊。
水。
火。
病。
人。
非人等難。
及餘緣者。
若床座小。
露濕。
天雨。
布薩夜分将盡。
或鬥诤說法等久。
聽略誦戒。
其誦者。
善知時宜。
稱量難緣。
今依毗尼母論雲。
若誦戒序竟問清淨訖。
應告衆雲)。
諸大德是。
四波羅夷 十三僧伽婆屍沙 二不定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九十波逸提 四波羅提提舍尼 一百衆學(即應當學) 七滅诤 法。
僧常聞。
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否(三問)。
諸大德。
是中清淨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已上依文。
告略問淨之法。
若是難事因緣卒至。
不能略誦至七滅诤者。
應随告至處雲)。
諸大德。
已誦至(某)處。
餘者僧常聞(各随意去)。
(若遇難緣不違。
将逼近誦戒時。
其戒序亦不能誦者。
當準摩诃僧祇律雲)。
諸大德。
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各正身語意。
莫放逸。
(一說即止。
各随意去 然斯略誦。
乃布薩之切要。
成善之奇方。
若於初受具戒。
不熟背四分戒本者。
縱使全誦。
領解且難。
況但提綱。
而能谛了。
是故受後當學。
學已須行。
若作應事一期之會。
終無二利之益。
今此三略明制。
我佛方便時機。
而為僧者。
孰謂事緣無暇。
以廢布薩也)。
次明對首法羯磨誦戒第五 (律制一比丘住處。
於布薩日。
應淨潔堂中。
敷座辦具。
若客比丘來。
若四人。
四人以上。
準前作僧法羯磨誦戒。
若但三人。
不得受欲。
先以一比丘具儀。
向餘二比丘三拜。
長跪合掌雲)。
二大德。
憶念。
今僧十五日誦戒。
我某甲清淨(三說)。
(餘二比丘亦如是。
展轉對首三說。
若二比丘共住。
亦準斯法。
若中有犯者。
應向清淨者。
發露忏悔已。
文中方加清淨二字。
若有罪不發露者。
不應加清淨之句)。
後明心念法羯磨誦戒第六 (律雲。
若一比丘。
於布薩日。
如前灑掃辦具待。
若無來者。
自具威儀。
作如是言)。
今僧十五日誦戒。
我某甲清淨(三說如前。
加法可知)。
比丘律顯是明非第七 (律明比丘所行。
一百八十四羯磨法。
於法法之中。
各具七非。
以非則違制。
名曰緣壞。
作法不成。
是則如制。
名曰緣成。
作法有濟。
所謂稱量人。
及法。
事。
須應為當為。
可爾。
今就布薩羯磨一法之中。
略明從是揀非。
俾之生善遮惡也)第一人非。
(謂一界共住。
聞椎集衆。
應來者不來。
應與欲不與欲來。
不揀人衆。
将尼滿數。
或誦聽有犯集白問和。
或三人高座。
同誦作梵。
或各己房中。
别衆私誦等。
名之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有益)第二法非。
(謂四人僧。
先白集。
後和。
誦過四人不白集。
唯和誦。
或以三人。
受第四人欲。
及僧雖衆多。
說欲過半。
不同集和。
戒次颠倒。
文句脫落。
言音不解。
無緣在開。
随情告略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如法)第三事非。
(謂衆僧同居。
不結法界。
或先結大界。
後結戒場。
若地等伽藍。
唱結衣界。
乃至小界。
立标永存。
大界不立标相。
雖界如法。
誦戒缺具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有托)第四人法非。
(謂事合律制。
人法兩乖。
例前自曉。
故不再陳)第五事法非。
(謂人和應緣。
事法俱壞。
取上證斯。
布薩不成)第六人事非。
(謂法無幹過。
人事又違。
如先所定。
終無善益)第七人法事非(謂三俱犯制。
一無所成。
縱集布薩。
空勞無功)。
△(對首布薩。
亦顯七非。
若有僧不集。
故意别秉。
名人非。
二人及三。
廣誦告略。
名法非。
三人及二。
别結小界。
名事非。
其第四人法非。
第五事法非。
第六人事非。
第七人法事非。
取前三非。
合後四壞。
反此緣成。
布薩如律)。
○(心念布薩仍具七非。
若衆多人。
各各别秉。
是為人非。
自問和集廣略獨誦。
是為法非。
在佛像前。
作斯心念。
是為事非。
其四。
五。
六。
七之非。
合取成壞。
對揀可知)。
正明菩薩僧法羯磨誦戒第八 (若一界内。
大小同居者。
其菩薩比邱僧。
先與比邱僧等。
同集布薩堂。
如前僧法。
誦四分戒本竟。
回向下座各散。
複於異時。
在佛殿中敷座。
辦具。
集大乘衆。
誦梵網經布薩。
若無比邱衆。
惟是菩薩衆者。
亦先集菩薩比邱僧詣布薩堂。
誦四分戒。
然後再集菩薩衆。
於佛殿誦大乘戒。
設遇開緣。
則先略誦四分戒本。
次廣誦梵網經。
若難事卒至。
不能兩時集衆。
二部各誦者。
即於佛殿。
先集小略誦四分。
後集大略誦梵網。
然雖在佛殿誦比邱戒。
乃方便開除。
豈謂恒軌也 其無難緣。
廣誦大乘戒者。
一菩薩比邱上座。
於大食小食上。
先白集衆雲)。
大德菩薩僧聽。
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白菩薩衆。
集某佛殿誦菩薩戒(一說 如是白已。
即差菩薩沙彌。
或年少菩薩比邱亦可。
徃誦戒殿中。
莊嚴敷座。
備以香。
燈。
水器。
舍羅已。
於正誦之時。
大乘小衆。
鳴椎已下。
聚大乘衆。
其菩薩比邱等。
先整儀入殿。
序臘就位畢。
一首領執香請一菩薩比邱具德學者。
誦戒。
彼臨座。
禮佛就位已。
迎請者。
作禮三拜。
各歸本座。
維那舉衆同和雲)。
南無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三稱。
即舉開經偈雲) 無上甚深微 妙法雲雲(倡畢) 座上鳴尺問雲。
菩薩比邱僧集否。
(維那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菩薩戒者出否。
(答已出)不來諸菩薩說欲及清淨(無則答無。
有則同前說欲法。
但改比邱。
為菩薩比邱耳。
此中不必問尼請教誡。
設逢有比邱尼者。
若未受菩薩戒。
理宜先揀去之。
若已受菩薩戒比邱尼。
仍攝所集菩薩僧中。
若菩薩比邱尼。
住近比邱僧界及逢菩薩僧。
集誦比邱戒時。
半月不往請教誡者。
則犯三過。
一。
是輕慢佛語。
故違八敬。
犯波逸提罪。
二。
若病。
及餘緣。
不往禮僧。
犯越毗尼罪。
三。
則随情廢小。
不護僧制。
犯輕垢罪。
須知菩薩比丘尼。
在小則當問。
當請。
在大則不問不請也)。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誦菩薩戒羯磨。
誦者先單白和僧。
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今僧(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和合誦戒。
白如是 (單白已。
維那呼雲。
諸已受菩薩戒沙彌等進。
聞磬聲。
作禮三拜各就本戒次序位而坐) 座上鳴尺雲。
諸佛子等。
合掌至心聽。
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
衆集。
默然聽。
自知有罪當忏悔。
忏悔則安樂。
不忏悔罪益深。
無罪者默然。
默然故。
當知衆清淨。
諸大德谛聽。
佛滅度後。
於像法中。
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者。
即是此戒。
持此戒者。
如暗遇明。
如貧得寶。
如病者得瘥。
如囚系出獄。
如遠行者得歸。
當知此戒。
則是衆等大師。
若佛住世。
無異此也。
怖心難生。
善心難發。
故經雲。
勿輕小罪。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剎那造罪。
殃堕無間。
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
壯色不停。
猶如奔馬。
人命無常。
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衆等各各一心。
勤修精進。
慎勿懈怠懶堕。
睡眠縱意。
夜即攝心。
存念三寶。
莫以空過。
徒設疲勞。
後生深悔。
衆等各各一心。
謹依此戒。
如法修行。
應當學。
歸命盧舍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鹹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暗。
戒如珍寶鏡。
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唯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常勤護持。
(其座上。
如法朗誦梵網經下卷。
從始至終已。
回向下座已。
維那同衆舉贊畢。
結末雲)。
南無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三稱。
複舉回向偈雲) 誦戒功德殊勝行雲雲(偈畢。
原迎請者。
起位出衆。
向上三拜。
分班兩立。
誦者下座。
禮佛三拜。
送歸本寮。
餘諸聽衆。
序班禮佛三拜。
各各安詳次第。
從東西兩門頰出。
其初敷設者仍須收拾座器。
不得有失僧物。
在後而去)。
菩薩律顯是明非第九 (其大乘七非。
更須酌量。
苟無所犯。
方成應法)第一人非。
(謂不揀未受菩薩比丘衆而驅。
已禀菩薩戒沙彌等。
當集不集應與欲不與。
戒次不分尊[(白-日+田)/廾]。
坐位猶如兵奴。
容俗參入。
許小在中等。
名曰緣壞。
布薩難成若反斯者。
是為如律。
誦戒有功)第二法非。
(謂不問集和。
詢請教誡同菩薩式義摩那。
菩薩沙彌沙彌尼。
菩薩優婆塞。
優婆夷輩。
單白羯磨和僧。
或誦聽不解。
文句颠倒。
或三人登座。
和唱美音。
一期無緣。
略誦任意。
或普同跪讀經文。
廢絕座誦制範。
及作對首心念。
三單更互。
倒同小等。
各曰緣壞。
誦戒難濟。
若反斯者是為應法。
布薩乃成)第三事非。
(謂地未作法。
界無所依。
或防學難緣。
雖結小界。
立标唱相。
結而不解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淨。
若反斯者。
是為護制。
誦戒善能)第四人法非。
(謂事界善護。
人法皆違。
準上知成。
如壞稱量)第五人法非。
(謂人無其過。
事法俱乖。
例前明曉。
作辦獲益)第六人事非。
(謂法如聖教。
人事輕侮。
取先得失。
自了成壞)第七人法事非。
(謂一無合律。
三皆有過。
反前如制。
布薩可成。
斯例比丘毗尼。
定揀成壞。
其諸對首。
心念。
大乘無此。
故不繁引。
過招臆說。
律檢之過也)。
附居家二衆布薩第十 (其大乘在家二衆。
所受戒相有殊。
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此則真俗菩薩。
七衆同受。
一是優婆塞戒經。
六重二十八輕。
惟攝居家。
不收出家。
而世尊應機制止。
施法由人。
若受十重并輕者。
半月布薩。
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
倘如近處無有僧界。
本宅佛堂。
許自誦之。
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
唯於己舍像前跪誦。
縱是近有僧界。
不得聽誦。
以戒相不同故。
是以先列十重輕戒。
後序六重輕戒。
俾知明條便於布薩也。
○兩經戒相并載三壇傳戒正範内)布薩竟。
五篇六聚 (比丘僧二百五十戒。
加偷蘭遮十七尼三百四十八戒加偷蘭遮二十五)。
第一篇。
四波羅夷法 比丘尼有八波羅夷法。
是根本性重。
又名第一聚也(配死屬土)持此則生他化天上。
犯此則堕焰熱地獄。
第二篇。
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尼有十七僧伽婆屍沙法。
又名第二聚也(配流屬水)持此則生化樂天上。
犯此則堕大嗥叫地獄。
第三聚偷蘭遮法 僧有十七法(非四分律之尼薩耆波逸提三十法)尼有二十五法(非四分律三十)斯唯以從生之名論聚也。
持此則生兜率天上犯此則堕嗥叫地獄。
第三篇。
波逸提法 僧有一百二十法。
(四分律。
分二前三十。
名尼薩耆波逸提)尼有二百零八法。
(四分律。
亦分二前三十與比丘同)又名第四聚也。
(配徒屬金)持此則生夜摩天上犯此則堕衆合地
次沙彌。
次沙彌尼。
次優婆塞。
次優婆夷。
其戒序尊[(白-日+田)/廾]之禮如是。
然堂規出入之儀。
已詳前說)。
七。
集同揀異者 (約有五種。
一者世谛俗人誤入伽藍。
若遇布薩宜将禮卻。
二者。
淨信士女。
如界内演經豎義。
當誘之聞而思修。
若僧中誦戒羯磨。
必訓之遠為自避。
三者出家小衆。
雖雲剃染。
猶未近圓是以凡作羯磨。
宜遣之見不聞處。
不得盜聽。
四者犯戒比丘。
不得聽誦。
必俟悔已清淨。
方可忍也。
五者尼稱亞僧。
而布薩之堂則與比丘僧異。
所以半月往請教誡。
正是比丘布薩之晨次期複問可否。
始是尼衆誦戒之日。
律雲。
比丘十五日布薩比丘尼十六日布薩是也)。
八。
奉法請教者 (按律自佛成道後。
十四年間。
姨母等五百釋女求度佛令阿難。
傳宣八敬。
度尼已。
鹹令比丘尼。
半月布薩日。
應往比丘僧中。
求請教誡。
複問可否。
而比丘僧於誦戒時。
應問誰遣尼來請教誡。
若有。
則如法差之。
詳後自見。
若能依教奉行者。
正法還得住世千年)。
九。
界成法應者 (以界為事法所托之地。
僧乃能秉法事之人。
小乘所宗。
昙無德部約有一百八十四種羯磨法。
攝盡一切時非時事。
若夫大乘比丘僧。
其半月布薩之儀。
亦同小乘其所異者。
大乘尼等七衆。
皆可同聽梵網也。
苟厭其繁瑣遂置小乘法而不學者。
則終非佛子。
實是癡人。
地藏十輪經雲。
癡慢号大乘。
無有智慧力。
尚迷二乘法。
況能解大乘。
是則菩薩僧。
未有不遵比丘僧法者也。
其正誦戒。
有四種别一。
惟大兼小。
二。
惟小兼大。
三。
惟小無大。
四。
惟大無小。
今約當機。
且置前三。
第四惟大無小者。
若一界中鹹是菩薩比丘僧共住。
逢布薩日。
先集布薩堂。
誦比丘戒。
次於佛殿内誦菩薩戒。
設遇難緣。
去界尚遠。
則先略誦比丘戒。
次廣。
誦菩薩戒。
若難垂近。
兩乘俱略。
若難逼近。
即略誦亦不得者。
當雲。
諸大德。
今十五日布薩。
各正身口意。
莫放逸。
如是說已。
各随意去。
此為難緣尚爾然絕未聞受戒而不誦戒。
得名菩薩比丘者也。
梵網經雲。
若受菩薩戒。
不誦此戒者。
非菩薩。
非佛種子。
蓋住持僧寶。
非比丘毗尼。
則不能紹隆佛種。
逾菩薩。
木義則不獲矣)。
十。
大儀小例者 (欲持淨戒。
須精其十支無染從此三聚始圓。
故薩婆多論雲。
若受五戒犯已。
不得更受五戒十戒。
若犯十戒者。
不得更受具足戒。
是故沙彌雖遇布薩之期。
實無誦戒之法。
至於省察持犯。
誡勉修行。
半月一集。
允為當也。
是以準義。
凡遇布薩之前忏悔。
應先召入沙彌。
逐一審過僧集誦戒之時。
亦召沙彌入堂禮僧。
及遣出已。
然後起集白誦。
使彼小衆亦例大僧半月一集。
警策進修。
而令憶所持之戒也)。
○(以上綱目十節竟。
以下布薩正範)。
證義曰。
毗尼要務。
半月布薩。
是為總持。
善見律言雲何得知正法久住。
布薩法不壞是。
此布薩法。
律藏世希。
難以構得。
今杭州昭慶經房。
有沙彌律儀述義兩冊。
毗尼切要香乳記兩冊羯磨儀式兩冊梵網初津四冊。
又江南華山有布薩綱目黑白正範。
共二卷。
又有大乘元義十二門等律。
并宜請閱。
略明忏悔羯磨法第二 (若一界内。
惟比丘共住者。
遇白半月。
於十四日先忏悔。
黑半月。
於二十九日先忏悔。
逢黑半月小。
於二十八日先忏悔。
應差一二年少比丘。
詣羯磨堂敷座燃燈。
於正座後。
傍設一桌。
一書記候錄人事。
恐名同事異。
以便詳察。
至開晚靜時。
鳴椎集衆。
一首領執香。
請堪能羯磨一清淨上座為衆忏悔。
至堂升座。
衆禮三拜。
起立一傍。
若有五戒。
十戒沙彌依住者。
維那呼雲。
諸沙彌進堂。
向上排班。
頂禮大僧三拜。
長跪。
合掌)。
上座鳴尺雲。
諸沙彌。
汝等既舍五欲親緣。
受持十支禁戒。
為佛弟子。
号曰息慈。
理宜嚴護身口業道過非。
精學随律威儀教法。
戒體若淨。
衆善方生。
少有染污。
至道難入。
今乃(黑白)半月布薩之前。
僧集會忏悔之際。
汝等各於本所受持戒品。
應當谛審忖思。
從前半月以來。
至今半月中間。
若有犯者。
向我一一說露。
以便依律作法。
浣染成淨。
若有犯而不言者。
則自欺增罪。
非釋種子。
(鳴尺一下問雲)諸沙彌。
第一不殺生戒有犯否(無則答無。
有則答有。
下九戒。
皆如是問答)。
(△五戒。
十戒。
見前剃度正範内)。
(一一直言答竟。
座上師稱量人事及法。
若有犯前四性業者。
依律作不現前。
白四羯磨法。
以滅擯之。
彼非釋子。
非沙彌。
不得共清淨沙彌同事。
亦不得依附比丘僧住。
若作而不成者。
與應忏突吉羅。
作對首羯磨法悔除。
若遭命難事緣者。
律有明訓。
若犯後六遮菜者。
有心則輕慢佛語。
與應忏突吉羅。
作對首羯磨法悔除。
無心悞犯。
則不善持守。
與責心突吉羅。
作心念羯磨法悔除。
若犯二百五十随律威儀戒者。
須審犯緣。
仍分故悞而忏除之。
若無犯者當默然。
一一作法畢。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一齊三禮。
次第出堂。
聽揵椎聲。
同衆上殿禮佛。
然此法範。
預列於此。
有沙彌則用。
若無五戒十戒。
唯集比丘忏悔)。
座上鳴尺問雲。
僧集否。
(維那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具戒者。
出否。
(答已出)。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
(答)。
忏悔羯磨(此集問。
與常所行事。
作法無異但不問說欲也。
律制發露。
必須自言。
若不自言。
不應治罰。
是以不問與欲為異)。
諸大德。
今是(黑白)半月未布薩之先。
我等和集一處。
人各撫臆。
自忖三思。
從前半月誦戒以來。
乃至於今十四日中。
(若黑月小。
改雲十三日中)若有千犯佛制。
污染戒身者。
當生慚愧。
速求清淨。
向我直言發露。
切勿覆隐。
故未曾有經雲。
前心作惡。
如雲覆日。
後心起善。
如炬消暗。
是知淨染由心。
忏悔憑律。
若不能生深信之心。
具大怖之念。
縱佛在世。
亦難忏除。
汝諸大德。
願淨五篇。
成就五分法身。
冀嚴三聚。
不系三界生死者。
有犯則出衆說過。
無犯則默然清淨。
(鳴尺一下。
問雲)今問諸大德。
現前有犯者否(戒相名目。
見三壇傳戒正範等書。
凡有犯者。
次第出班。
向上三拜。
長跪。
合掌。
說所犯事。
而座上師。
詳究因心。
及所犯事緣。
書記一一錄明)。
(維那白雲。
大衆普禮三拜。
舉忏悔功德殊勝行雲雲。
大衆同和。
禮拜回向竟。
師同維那書記将犯者引至方丈。
羯磨師先禮住持一拜。
維那書記同一拜。
呈上所犯人名及事。
住持看明。
維那呼發露者。
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住持再問羯磨師已。
依律輕重制斷。
如教令悔已。
更令犯者。
随自意加持念誦。
仗佛慈悲力。
羯磨忏悔力。
俾罪障冰消。
善法日茂。
如是教之已。
禮辭而退。
其無犯者。
聞揵椎。
一齊上佛殿。
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若有倍加精猛者。
随各方便。
通宵禮誦而為善。
不厭其繁。
則愈佳矣)。
(若作法界中。
皆菩薩比丘僧居者。
於斯半月布薩之先忏悔。
準義分二。
一者。
雖半月恒集。
菩薩僧忏悔。
仍依比丘僧法。
羯磨甯有身戒不淨。
而雲心戒清白者耶。
非謂棄大就小。
而菩薩善護僧制故。
二者果是大機淨戒。
偶爾習種突發。
而於熟境難禁。
設有犯者。
方遵梵網地持二經。
作大乘忏悔。
如大乘十二門分别中所明。
此不繁引)。
先明僧法羯磨誦戒第三 (若作法界。
黑白半月。
正布薩日。
四人以上僧。
乃至百千人僧共住者。
恐臨時難聚。
律制先白集已。
後便往會。
一上座於大食小食上白雲)。
大德僧聽。
今(黑白)月十五日(黑月小十四日)布薩。
白衆僧集某處誦戒 (一說。
即止。
而為上座者。
應差二三年少比丘。
至布薩堂。
掃灑敷座。
設供香燈。
辦舍羅。
安水器。
時至。
鳴楗椎集衆。
凡聞聲者。
來則速來。
不來與欲。
斯謂一界法食。
皆同六和。
不聽别衆故。
其與欲法。
實有三寶。
及病因緣等事所羁。
不能親至僧中者。
應詣一清淨堪能受欲比丘所。
作禮三拜。
長跪合掌。
如是白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
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即止。
一拜起去。
若與欲者是上座。
受欲者是下座。
一拜起立。
作如是白。
白已。
一拜而去。
僧祇律雲。
不應趣爾與人欲。
應與堪能持欲至僧中說者。
行事鈔雲。
凡作僧法。
必須身心俱集方成和合。
設有緣。
不開心集。
則機教不投。
何以濟拔。
故須傳心口。
以應僧前事。
方能彼此具辦。
緣此故開與欲。
唯結界。
及滅诤羯磨。
不聽與欲。
餘一切羯磨。
皆聽與欲 於垂誦戒時。
鳴椎三下。
大衆整儀。
普集布薩堂。
各依戒次序坐。
為首領者執香。
請一清淨具德臘上座誦戒。
入堂升座已。
其迎請者。
作禮三拜。
卻就本位。
律雲。
僧集已。
比座比丘。
共相檢校。
知來者不來者。
若有沙彌。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次第進堂。
向上排班。
聞磬聲禮大僧三拜。
長跪。
合掌) 座上鳴尺教誡雲。
諸沙彌等谛聽。
人身難得。
戒法難逢。
時光易過。
道業難成。
汝等各淨身口意。
勤學經律論。
慎勿放逸。
(沙彌答雲)。
如教奉行 (維那呼雲。
諸沙彌等。
一拜而起。
次序出堂。
沙彌出已。
大衆各揭開四分戒本。
維那舉。
大衆同和雲)。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即舉開律偈雲)。
别解脫經難得聞 經於無量俱胝劫 讀誦受持亦如是 如說行者更難遇 (座上鳴尺問雲)。
僧集否。
(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具戒者出否。
(答已出)不來諸比丘說欲及清淨。
(若無答無。
若有說欲及清淨者。
彼受欲比丘應雲。
有。
即離本位。
至座前。
向上一拜。
長跪合掌。
作如是說) 大德僧聽。
某甲比丘。
我受彼欲清淨。
彼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
座上應雲)善。
(說欲比丘。
一拜起已。
複歸本位。
坐聽誦戒。
若能憶姓種名相者。
随意許受多少人欲。
若不能記者。
但雲。
衆多比丘。
與欲清淨。
若持欲比丘。
自有事起。
不及詣僧中。
聽轉與餘比丘欲。
應至一清淨比丘前。
具儀說雲。
大德一心念。
我某甲比丘與衆多比丘受欲清淨。
彼及我身。
如法僧事。
與欲清淨。
一說。
其受轉欲者。
至僧中。
亦如上說)。
誰遣比丘尼來請教誡(若無。
答雲。
此處無尼來請教誡。
若有者。
彼受囑授比丘。
從本位起。
至座前。
向上一拜。
長跪。
合掌。
而為尼衆傳請雲。
大德僧聽某處比丘尼僧和合。
僧差比丘尼某甲。
半月頂禮比丘僧足。
求請教尼人。
如是三白。
一拜。
起已。
至第一上座前。
請雲。
大德慈濟。
能教授比丘尼否。
若此上座能教者。
答能。
若不能教者。
答不能。
自二十夏以上。
一一俱問。
若皆無能者。
還至第一上座前。
一拜。
跪白雲。
我比丘某甲。
遍問僧中。
無有堪能教誡比丘尼者。
而上座。
即應說略教誡法。
告彼受囑比丘雲。
大德。
此衆既無堪教尼師。
明日尼來請可否時。
應報彼言。
昨夜為尼僧中遍請。
無有堪能教誡尼者。
雖然。
上座有語。
告諸比丘尼衆。
精勤行道。
謹慎莫放逸。
其受囑比丘答雲。
爾。
一拜歸位。
蓋律制具德。
方許教尼也。
今但取座上問請。
以明當時軌則。
其尼僧差使。
白二羯磨往請等法。
廣詳四分律藏第二分中。
茲不全錄)。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曰。
誦戒羯磨 誦戒者先單白和僧。
作如是白雲)。
大德僧聽。
今僧(黑白)月十五日。
(黑月小十四日)布薩誦戒。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和合誦戒。
白如是。
(鳴尺一下) 諸大德。
春分。
三月日為一時。
半月日已過。
(正月十五日誦戒為半月日已過。
正月盡誦。
為一月日已過。
二月十五日誦。
為一月半日已過。
二月盡誦。
為兩月日已過。
三月十五日誦。
為兩月半日已過。
三月盡誦。
為三月日已過。
其餘夏秋冬三時。
準此改之) 少一夜。
餘有一夜。
二月半在(少一夜者。
逢其月小誦戒。
無三十日。
在二十九日誦者。
可言少一夜。
若遇月大。
在三十日誦者。
此句不必言矣。
餘有一夜者。
若於白晝誦戒。
本日之夜。
還在未盡。
可言餘有一夜。
若有因緣。
白晝不誦。
於初夜分誦。
應改雲。
餘有半夜。
若初夜分不誦。
於中夜分亥時誦者。
此句亦不必言。
以布薩本日夜分已盡。
故律制不得後夜布薩也 言二月半在者。
是應上文正月十五日誦戒。
春分既過半月。
唯存兩月半在。
若正月盡誦。
應雲二月在。
二月十五日誦。
應雲一月在。
二月盡誦。
一月在。
三月十五日誦。
半月在。
三月盡誦。
此句全不用。
其夏秋冬。
例此可知)。
老死至近。
佛法欲滅。
諸大德。
為得道故。
一心勤求精進。
所以者何。
諸佛一心。
勤求精進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況餘善法。
各趣強徤時。
努力勤修善。
如何不求道。
安可須待老。
欲何樂乎。
是日已過。
命亦随減。
如少水魚。
期有何樂。
(座上如是從戒經序。
四波羅夷。
乃至卷終。
一一朗誦。
令聽衆領解。
回向下座。
維那舉偈。
衆同和雲)。
誦戒功德殊勝行雲雲(其先迎請者。
起座。
作禮三拜。
送師歸寮已。
大衆各各安詳出堂。
原受差敷座辦具者。
一一收拾。
勿得遺失。
若有請教誡僧。
堪能教授者。
誦戒已竟。
衆未起座。
即白二羯磨差使。
如常問和說欲。
善羯磨者。
作如是白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僧差某甲比丘。
教誡比丘尼。
白如是 大德僧聽。
僧差某甲比丘。
教誡比丘尼。
誰諸長老忍。
僧差某甲教誡比丘尼者默然。
誰不忍者說。
僧已忍。
差比丘某甲教誡比丘尼竟。
僧忍。
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複明僧法略誦戒第四 (律中佛言。
若有王。
賊。
水。
火。
病。
人。
非人等難。
及餘緣者。
若床座小。
露濕。
天雨。
布薩夜分将盡。
或鬥诤說法等久。
聽略誦戒。
其誦者。
善知時宜。
稱量難緣。
今依毗尼母論雲。
若誦戒序竟問清淨訖。
應告衆雲)。
諸大德是。
四波羅夷 十三僧伽婆屍沙 二不定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九十波逸提 四波羅提提舍尼 一百衆學(即應當學) 七滅诤 法。
僧常聞。
半月半月說戒經中來。
今問諸大德。
是中清淨否(三問)。
諸大德。
是中清淨默然故。
是事如是持。
(已上依文。
告略問淨之法。
若是難事因緣卒至。
不能略誦至七滅诤者。
應随告至處雲)。
諸大德。
已誦至(某)處。
餘者僧常聞(各随意去)。
(若遇難緣不違。
将逼近誦戒時。
其戒序亦不能誦者。
當準摩诃僧祇律雲)。
諸大德。
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各正身語意。
莫放逸。
(一說即止。
各随意去 然斯略誦。
乃布薩之切要。
成善之奇方。
若於初受具戒。
不熟背四分戒本者。
縱使全誦。
領解且難。
況但提綱。
而能谛了。
是故受後當學。
學已須行。
若作應事一期之會。
終無二利之益。
今此三略明制。
我佛方便時機。
而為僧者。
孰謂事緣無暇。
以廢布薩也)。
次明對首法羯磨誦戒第五 (律制一比丘住處。
於布薩日。
應淨潔堂中。
敷座辦具。
若客比丘來。
若四人。
四人以上。
準前作僧法羯磨誦戒。
若但三人。
不得受欲。
先以一比丘具儀。
向餘二比丘三拜。
長跪合掌雲)。
二大德。
憶念。
今僧十五日誦戒。
我某甲清淨(三說)。
(餘二比丘亦如是。
展轉對首三說。
若二比丘共住。
亦準斯法。
若中有犯者。
應向清淨者。
發露忏悔已。
文中方加清淨二字。
若有罪不發露者。
不應加清淨之句)。
後明心念法羯磨誦戒第六 (律雲。
若一比丘。
於布薩日。
如前灑掃辦具待。
若無來者。
自具威儀。
作如是言)。
今僧十五日誦戒。
我某甲清淨(三說如前。
加法可知)。
比丘律顯是明非第七 (律明比丘所行。
一百八十四羯磨法。
於法法之中。
各具七非。
以非則違制。
名曰緣壞。
作法不成。
是則如制。
名曰緣成。
作法有濟。
所謂稱量人。
及法。
事。
須應為當為。
可爾。
今就布薩羯磨一法之中。
略明從是揀非。
俾之生善遮惡也)第一人非。
(謂一界共住。
聞椎集衆。
應來者不來。
應與欲不與欲來。
不揀人衆。
将尼滿數。
或誦聽有犯集白問和。
或三人高座。
同誦作梵。
或各己房中。
别衆私誦等。
名之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有益)第二法非。
(謂四人僧。
先白集。
後和。
誦過四人不白集。
唯和誦。
或以三人。
受第四人欲。
及僧雖衆多。
說欲過半。
不同集和。
戒次颠倒。
文句脫落。
言音不解。
無緣在開。
随情告略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如法)第三事非。
(謂衆僧同居。
不結法界。
或先結大界。
後結戒場。
若地等伽藍。
唱結衣界。
乃至小界。
立标永存。
大界不立标相。
雖界如法。
誦戒缺具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成。
反此緣成。
誦戒有托)第四人法非。
(謂事合律制。
人法兩乖。
例前自曉。
故不再陳)第五事法非。
(謂人和應緣。
事法俱壞。
取上證斯。
布薩不成)第六人事非。
(謂法無幹過。
人事又違。
如先所定。
終無善益)第七人法事非(謂三俱犯制。
一無所成。
縱集布薩。
空勞無功)。
△(對首布薩。
亦顯七非。
若有僧不集。
故意别秉。
名人非。
二人及三。
廣誦告略。
名法非。
三人及二。
别結小界。
名事非。
其第四人法非。
第五事法非。
第六人事非。
第七人法事非。
取前三非。
合後四壞。
反此緣成。
布薩如律)。
○(心念布薩仍具七非。
若衆多人。
各各别秉。
是為人非。
自問和集廣略獨誦。
是為法非。
在佛像前。
作斯心念。
是為事非。
其四。
五。
六。
七之非。
合取成壞。
對揀可知)。
正明菩薩僧法羯磨誦戒第八 (若一界内。
大小同居者。
其菩薩比邱僧。
先與比邱僧等。
同集布薩堂。
如前僧法。
誦四分戒本竟。
回向下座各散。
複於異時。
在佛殿中敷座。
辦具。
集大乘衆。
誦梵網經布薩。
若無比邱衆。
惟是菩薩衆者。
亦先集菩薩比邱僧詣布薩堂。
誦四分戒。
然後再集菩薩衆。
於佛殿誦大乘戒。
設遇開緣。
則先略誦四分戒本。
次廣誦梵網經。
若難事卒至。
不能兩時集衆。
二部各誦者。
即於佛殿。
先集小略誦四分。
後集大略誦梵網。
然雖在佛殿誦比邱戒。
乃方便開除。
豈謂恒軌也 其無難緣。
廣誦大乘戒者。
一菩薩比邱上座。
於大食小食上。
先白集衆雲)。
大德菩薩僧聽。
今(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白菩薩衆。
集某佛殿誦菩薩戒(一說 如是白已。
即差菩薩沙彌。
或年少菩薩比邱亦可。
徃誦戒殿中。
莊嚴敷座。
備以香。
燈。
水器。
舍羅已。
於正誦之時。
大乘小衆。
鳴椎已下。
聚大乘衆。
其菩薩比邱等。
先整儀入殿。
序臘就位畢。
一首領執香請一菩薩比邱具德學者。
誦戒。
彼臨座。
禮佛就位已。
迎請者。
作禮三拜。
各歸本座。
維那舉衆同和雲)。
南無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三稱。
即舉開經偈雲) 無上甚深微 妙法雲雲(倡畢) 座上鳴尺問雲。
菩薩比邱僧集否。
(維那答已集)和合否。
(答和合)未受菩薩戒者出否。
(答已出)不來諸菩薩說欲及清淨(無則答無。
有則同前說欲法。
但改比邱。
為菩薩比邱耳。
此中不必問尼請教誡。
設逢有比邱尼者。
若未受菩薩戒。
理宜先揀去之。
若已受菩薩戒比邱尼。
仍攝所集菩薩僧中。
若菩薩比邱尼。
住近比邱僧界及逢菩薩僧。
集誦比邱戒時。
半月不往請教誡者。
則犯三過。
一。
是輕慢佛語。
故違八敬。
犯波逸提罪。
二。
若病。
及餘緣。
不往禮僧。
犯越毗尼罪。
三。
則随情廢小。
不護僧制。
犯輕垢罪。
須知菩薩比丘尼。
在小則當問。
當請。
在大則不問不請也)。
僧今和合。
何所作為(答誦菩薩戒羯磨。
誦者先單白和僧。
作如是白)。
大德僧聽。
今僧(黑 白)月(十五 十五)日布薩。
若僧時到。
僧忍。
聽和合誦戒。
白如是 (單白已。
維那呼雲。
諸已受菩薩戒沙彌等進。
聞磬聲。
作禮三拜各就本戒次序位而坐) 座上鳴尺雲。
諸佛子等。
合掌至心聽。
我今欲說諸佛大戒序。
衆集。
默然聽。
自知有罪當忏悔。
忏悔則安樂。
不忏悔罪益深。
無罪者默然。
默然故。
當知衆清淨。
諸大德谛聽。
佛滅度後。
於像法中。
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者。
即是此戒。
持此戒者。
如暗遇明。
如貧得寶。
如病者得瘥。
如囚系出獄。
如遠行者得歸。
當知此戒。
則是衆等大師。
若佛住世。
無異此也。
怖心難生。
善心難發。
故經雲。
勿輕小罪。
以為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剎那造罪。
殃堕無間。
一失人身。
萬劫不複。
壯色不停。
猶如奔馬。
人命無常。
過於山水。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衆等各各一心。
勤修精進。
慎勿懈怠懶堕。
睡眠縱意。
夜即攝心。
存念三寶。
莫以空過。
徒設疲勞。
後生深悔。
衆等各各一心。
謹依此戒。
如法修行。
應當學。
歸命盧舍那。
十方金剛佛。
亦禮前論主。
當覺慈氏尊。
今說三聚戒。
菩薩鹹共聽。
戒如大明燈。
能消長夜暗。
戒如珍寶鏡。
照法盡無遺。
戒如摩尼珠。
雨物濟貧窮。
離世速成佛。
唯此法為最。
是故諸菩薩。
應常勤護持。
(其座上。
如法朗誦梵網經下卷。
從始至終已。
回向下座已。
維那同衆舉贊畢。
結末雲)。
南無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三稱。
複舉回向偈雲) 誦戒功德殊勝行雲雲(偈畢。
原迎請者。
起位出衆。
向上三拜。
分班兩立。
誦者下座。
禮佛三拜。
送歸本寮。
餘諸聽衆。
序班禮佛三拜。
各各安詳次第。
從東西兩門頰出。
其初敷設者仍須收拾座器。
不得有失僧物。
在後而去)。
菩薩律顯是明非第九 (其大乘七非。
更須酌量。
苟無所犯。
方成應法)第一人非。
(謂不揀未受菩薩比丘衆而驅。
已禀菩薩戒沙彌等。
當集不集應與欲不與。
戒次不分尊[(白-日+田)/廾]。
坐位猶如兵奴。
容俗參入。
許小在中等。
名曰緣壞。
布薩難成若反斯者。
是為如律。
誦戒有功)第二法非。
(謂不問集和。
詢請教誡同菩薩式義摩那。
菩薩沙彌沙彌尼。
菩薩優婆塞。
優婆夷輩。
單白羯磨和僧。
或誦聽不解。
文句颠倒。
或三人登座。
和唱美音。
一期無緣。
略誦任意。
或普同跪讀經文。
廢絕座誦制範。
及作對首心念。
三單更互。
倒同小等。
各曰緣壞。
誦戒難濟。
若反斯者是為應法。
布薩乃成)第三事非。
(謂地未作法。
界無所依。
或防學難緣。
雖結小界。
立标唱相。
結而不解等。
名曰緣壞。
布薩不淨。
若反斯者。
是為護制。
誦戒善能)第四人法非。
(謂事界善護。
人法皆違。
準上知成。
如壞稱量)第五人法非。
(謂人無其過。
事法俱乖。
例前明曉。
作辦獲益)第六人事非。
(謂法如聖教。
人事輕侮。
取先得失。
自了成壞)第七人法事非。
(謂一無合律。
三皆有過。
反前如制。
布薩可成。
斯例比丘毗尼。
定揀成壞。
其諸對首。
心念。
大乘無此。
故不繁引。
過招臆說。
律檢之過也)。
附居家二衆布薩第十 (其大乘在家二衆。
所受戒相有殊。
一是梵網十重四十八輕。
此則真俗菩薩。
七衆同受。
一是優婆塞戒經。
六重二十八輕。
惟攝居家。
不收出家。
而世尊應機制止。
施法由人。
若受十重并輕者。
半月布薩。
當詣有菩薩僧界聽誦。
倘如近處無有僧界。
本宅佛堂。
許自誦之。
若受六重二十八輕者。
唯於己舍像前跪誦。
縱是近有僧界。
不得聽誦。
以戒相不同故。
是以先列十重輕戒。
後序六重輕戒。
俾知明條便於布薩也。
○兩經戒相并載三壇傳戒正範内)布薩竟。
五篇六聚 (比丘僧二百五十戒。
加偷蘭遮十七尼三百四十八戒加偷蘭遮二十五)。
第一篇。
四波羅夷法 比丘尼有八波羅夷法。
是根本性重。
又名第一聚也(配死屬土)持此則生他化天上。
犯此則堕焰熱地獄。
第二篇。
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尼有十七僧伽婆屍沙法。
又名第二聚也(配流屬水)持此則生化樂天上。
犯此則堕大嗥叫地獄。
第三聚偷蘭遮法 僧有十七法(非四分律之尼薩耆波逸提三十法)尼有二十五法(非四分律三十)斯唯以從生之名論聚也。
持此則生兜率天上犯此則堕嗥叫地獄。
第三篇。
波逸提法 僧有一百二十法。
(四分律。
分二前三十。
名尼薩耆波逸提)尼有二百零八法。
(四分律。
亦分二前三十與比丘同)又名第四聚也。
(配徒屬金)持此則生夜摩天上犯此則堕衆合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