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六

關燈
肴供養。

    在先飲食。

    以是因緣。

    入地獄中。

    作大肉[土*瓦]。

    火燒受苦。

    至今不息。

     附耆舊堂規(耆舊。

    與耆宿異。

    舊。

    乃年老久住之人。

    宿。

    是長老有德之類) 叢林耆舊堂者。

    古之東堂也。

    (俗呼老堂)凡進此堂。

    須生慚愧。

    當想此身。

    目暗耳聾。

    發白面皺。

    背伛腰曲。

    骨痛筋攣。

    步履龍锺。

    精神昏塞。

    故知此身不久。

    必赴死門。

    前路茫茫。

    畢竟何往。

    若果己事成辦。

    何勞多言。

    其或未然。

    守規念佛。

     年滿七十。

    在寺慎修無過者。

    方可送入。

    八十者量處。

    九十者不論(量處者随宜。

    不論者徑送)。

      老人所需湯藥飲食等。

    庫頭。

    飯頭。

    典座。

    執吝不與者罰實不該與。

    對衆辯明。

    若私意厚薄。

    不公者罰。

      老人無齒。

    若生硬不能随衆。

    宜另與軟熟食物。

      老人衰頺。

    早課來否不論。

    晚課随衆。

    不到者罰。

    八十者量處。

    九十者徑免。

      在堂中屢屢诤嚷。

    及外遊生事者出堂。

      老堂香燈。

    較别處為辛苦。

    除點燈打水。

    灑掃浣濯。

    更加扶老煎藥等事。

    故須精壯力徤。

    發心事老者充之。

    既充而怠惰偷安者罰。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錄(以上第九寮竟)。

     證義曰。

    耆宿。

    德高臘。

    長之稱也。

    此處隻可稱耆舊唯臘。

    長耳。

    毗尼母論雲。

    從無夏至九夏名下座。

    十夏至十九夏。

    稱中座。

    二十夏至四十夏。

    号上座。

    五十夏以上。

    僧衆所尊。

    總稱耆舊。

    此依受戒年次論準二十歲方受戒。

    故年七十。

    耆舊位也然叢林之設。

    原為老病。

    禅林寶訓中。

    高庵雲。

    貧道嘗閱藏教。

    谛審佛意。

    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生懶惰心。

    起吾我見。

    每晨持缽乞食。

    不擇貴賤。

    均可植福。

    後稱常住。

    本為老病不能行乞者設非少壯可得而食。

    逮佛滅後。

    至我中國。

    推能者為之。

    即收供也。

    所得利養。

    聚為招提。

    以安廣衆。

    今聞數剎住持。

    不識因果。

    不安老病背戾佛旨。

    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

    老将安歸。

    昔世尊在日。

    或不赴請。

    遍巡僧房。

    看視老病。

    一一緻問。

    仍勸比丘。

    遞相恭敬雲雲。

    此即慰老病楷模。

     殿主 早四闆供淨水。

    焚香。

    聽大鐘完。

    點燭開梆供粥。

    鳴磬三下。

    粥罷拂拭塵埃。

    嚴潔幾案。

    灑掃佛殿。

    及廊下丹墀。

    香客香燭有餘留備課誦應用不得私賣私送。

    午梆供飯。

    晚點琉璃。

    朔望及節日早課。

    預送铛钹小鼓在殿。

    凡上供取供回供。

    有經忏到衣缽寮領莊嚴法器。

    一一點明。

    鋪設整齊。

    小心照管燈燭。

    經忏畢一一點明。

    交還原處。

    出半坡。

    佛聖像半月一拂拭。

    一年一浴。

    依浴佛規見前。

    若帶鐘頭見下第九法器說。

     ○法堂香燈 打掃法堂。

    内外潔淨。

    住持行禮鋪蒲團早晚。

    焚香然燈。

    晚點兩廊路燈。

    開大靜熄。

    早晨四闆點。

    天明熄。

    遇上堂。

    掌擂大鼓。

    坡事半坡。

    随衆過堂課誦。

     ○藏樓香燈 早晚焚香然燈。

    打茶水。

    灑掃。

    看閱藏諸師行李。

    吃二堂。

    遇上堂。

    鳴大鐘凡上供。

    取供回供餘與法堂香燈同。

     ○内塔主 唯管佛塔香火灑掃等事。

    随衆上殿過堂。

    有熏塔者。

    一切料理。

    無佛塔處無此執。

     ○外塔主 打掃一切祖塔。

    及時拔草。

    晨昏勤事香火。

    凡清明等上供。

    例與前諸香燈同。

    凡亡僧入塔。

    料理如法。

    倘外方入塔。

    須白客堂而行。

    若受私禮而偷入者罰。

     ○祖堂(即賢者寮)香燈 每晚定香止靜等事。

    與禅堂同餘與藏樓香燈同。

     ○(餘處香燈。

    事雖各異。

    然燈燒香。

    禮敬皆同。

    早晚焚香。

    漱口洗手。

    次誦爐香乍爇香贊已。

    接誦咒曰) 唵。

    什筏栗多末你。

    阿缽羅句咤。

    蘇破啰尼。

    毗迦知。

    虎[合*牛]。

    (三遍。

    次誦獻香咒曰) 唵。

    薩婆怛他揭多。

    杜婆。

    布阇瞋伽。

    三慕達啰。

    窣[癹-又+文]啰拏。

    三末曳。

    [合*牛]。

    (三遍。

    敬香誦咒。

    想此香雲。

    遍滿十方佛剎。

    一切聖賢。

    鹹起。

    護念。

    所謂爐香乍爇法界蒙熏。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随處結祥雲。

    誠意方應。

    諸佛現全身。

    若先然燈。

    或焚燭。

    當誦獻燈咒曰) 唵。

    薩婆怛他揭多。

    你婆。

    布阇瞑伽。

    三慕達啰。

    窣癹啰拏三末曳[合*牛](三遍敬油燈。

    或燈燭。

    亦誦咒想起燈雲。

    至各聖賢之前。

    所謂玉燭乍輝法界普光。

    誦此三咒。

    則然香焚燭。

    能滅罪消災。

    增福無量。

    若不誦咒觀想。

    又無誠心。

    雖焚香燭。

    恐三寶天神。

    亦不受矣)。

     證義曰。

    殿主。

    為衆香燈之首領。

    代衆僧勤事佛陀者也。

    餘處香燈。

    義亦同此。

    香花燈塗果樂。

    六種供養中。

    以香燈為名者。

    五濁穢世。

    臭不可聞。

    當夜暗時。

    黑不可見。

    欲求三寶天神。

    常居於此。

    護念我等。

    故常焚妙香。

    以解其穢。

    遇暗然燈。

    以明其物。

    使無臭暗之障。

    而成微妙之香。

    光明之台。

    此香燈之義也。

    故此執。

    全在心誠。

    方成敬獻所謂香從心生。

    心由香達。

    不居三際。

    可遍十方。

    燈照佛慧照心。

    易明至理。

    又必賴誦咒心想而成。

    方盡敬獻。

    乃充香燈之大要也。

    此不獨香燈為然。

    一切人皆宜如是。

    不但三寶如斯。

    凡敬天神皆宜如斯。

    金光明經四天王品雲。

    是妙香氣。

    於一念頃。

    即至我等諸天宮。

    其香即時變成香蓋。

    其香微妙。

    金色晃耀。

    照我等宮。

    釋宮。

    梵宮。

    乃至諸佛世界。

    於諸佛上。

    虛空之中。

    亦成香蓋。

    金光普照。

    亦複如是。

    華嚴經賢首品雲。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未香嚴種種未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據此全賴誠心觀想。

    以為供養。

    則一瓣香。

    遍滿十方。

    成光明毫。

    奏天音樂。

    焚天寶香。

    呈天肴膳設天寶衣。

    演大法義。

    一一互遍。

    彼彼無礙。

    唯誠心觀想所成如是朝夕進香。

    如是朝夕課誦。

    如是念誦禮拜。

    如是忏悔求願。

    則三寶天神。

    感應如響。

    是以每日。

    恒用香花燈水。

    朝夕承事。

    當極誠敬。

    其所得福報不可思議。

    又凡誠心然燈。

    以感勝報者。

    如阇王受決經雲。

    王請佛飯已。

    曰。

    更複何宜。

    耆婆言。

    唯宜燃燈。

    王敕具百斛麻油膏。

    從宮然至祇洹。

    時窮母感激。

    乞得兩錢買油。

    主曰。

    母大貧。

    何不買食。

    母曰。

    今見王作大功德。

    雖實貧窮。

    欲燃一燈。

    作後世本。

    主嘉益三合。

    凡得五合。

    計不足半夕。

    誓言。

    若我後世得道如佛。

    膏當通夕。

    光明不消。

    明旦。

    目連以次滅燈。

    母一燈三滅不盡。

    乃以威神。

    引随岚風吹燈。

    燈更熾盛。

    佛告目連。

    此當來佛光明。

    非汝威神所滅。

    此母宿命。

    務以經法。

    未暇修檀。

    故今貧窮。

    卻後三十劫。

    當得作佛。

    号須彌燈光如來。

    又施燈功德經雲。

    若人於佛塔廟。

    施燈明已。

    臨終得三種明。

    一者。

    臨終時。

    先所作福悉皆現前。

    憶念不失。

    心生踴悅。

    二者。

    因此便能念佛。

    能行布施。

    得欣喜心。

    無有死苦。

    三者。

    因此便得念法之心。

    又臨終時。

    更得四種光明。

    一見日出。

    二見月出。

    三見諸天。

    四見佛坐菩提樹。

    及見自身。

    合掌敬佛。

    見四種已。

    便生三十三天。

    華嚴賢首品雲。

    又放光明名照曜。

    映蔽一切諸天光。

    所有暗障靡不除。

    普為衆生作饒益。

    此光覺悟一切衆。

    令執燈明供養佛。

    以燈供養諸佛故。

    得成世中無上燈。

    據此。

    香燈一執。

    速能成就無量功德。

     巡照 有日夜之别。

     日巡 是序執。

    正管常住雜事。

    相[邦/巾]僧值。

    不時勤催各處打掃潔淨。

    不許僧衆在山門外遊戲。

    凡官長至。

    預白客堂。

    随吃二堂。

     ○夜巡 是列執。

    日暮定香。

    候香到鳴三闆。

    送茶房燈。

    開水好。

    鳴四闆。

    點廚房燈。

    停一寸香。

    五闆。

    定香須準。

    如遲早失時者。

    早粥過堂時。

    罰跪齋堂。

    日課。

    聞大鐘三下。

    打催闆。

    普佛亦然。

    晚課。

    聞禅堂報鐘三下。

    打催闆。

    課誦随衆上殿。

    晚開大靜後。

    打催闆一轉。

    暇時仍[邦/巾]殿主作事。

    若帶鼓頭。

    見下第九法器章說。

     ○打掃 每日灑掃上下東西内外路道。

    及前後廊庑丹墀。

    俱要拔草潔淨。

    兼帶天王殿香燈之事(以上第十寮竟)。

     證義曰。

    根本部律雲。

    給孤長者。

    每於晨朝。

    往逝多林掃地禮佛異日。

    長者他緣。

    不遑入寺。

    世尊見地不淨。

    即自掃地。

    特舍利子等。

    悉皆掃地。

    遍掃除已。

    入堂共坐。

    佛告諸苾刍。

    凡掃地有五勝利。

    一因地掃自心清淨。

    二他見地無塵垢。

    令他心淨。

    三諸天歡喜。

    地淨無塵。

    即去憍慢塵也四植端正業。

    調伏心故。

    五因掃寺地。

    功德增長。

    命終之後。

    當生天上。

    禅林寶訓雲。

    入寺路徑開辟。

    廊庑修整。

    以此知其為好長老也。

     請兩序執(請列執。

    不用此禮) 凡請序執。

    預日客堂與維那。

    開衆僧名冊。

    及各所宜。

    呈住持閱。

    住持若許。

    即留維那知客。

    另差侍者請悅衆。

    同受執之師。

    進方丈。

    行禮已。

    命坐。

    叙話。

    量才安執取其所宜。

    次日早粥過堂。

    齋堂内念供。

    請執事。

    送位。

    (四班首。

    及監院。

    都監。

    副寺。

    住持送位。

    其餘知客送位)預先挂牌。

    (牌雲)奉和尚命。

    請某甲師。

    為某某執事(雲雲) 二闆後。

    鳴序闆。

    新請序執。

    搭衣。

    持具。

    舊執不搭衣。

    齊到客堂。

    知客即依次宣執單。

    (雲雲)宣畢。

    白衆雲。

    恭喜諸位師傳普禮一拜。

    舊執先到方丈。

    兩邊站班。

    次知客領新執到方丈。

    前雲。

    新請執事展具。

    頂禮和尚。

    三禮畢。

    新執退廊下。

    舊執出位。

    向座排班。

    舊執首衆雲。

    頂禮和尚。

    禮畢。

    住持雲。

    參堂。

    舊執先至堂兩邊站班。

    知客鳴報闆三下。

    雲。

    新請執事師。

    參堂行禮。

    (乃至)禮圓。

    四班首住持送位已。

    (住持即退出)其餘維那接具。

    依次照執送位。

    一一送畢。

    維那雲。

    恭喜諸位師傅。

    一拜。

    拜畢。

    各照本位調單。

    次第而坐。

    是日晚課。

    大殿送蒲團位。

    送寮。

    課畢。

    維那雲。

    新請執事師。

    出位行禮。

    禮畢。

    班首秉拂見下。

    (雲雲)維那雲。

    新請執事師。

    上祖堂禮祖。

    (不鳴鐘)次上方丈。

    禮畢。

    知客領新執巡寮鳴引磬雲。

    新請衆執事師巡寮。

    問訊某某師。

    乃至巡畢。

    各回已。

    客堂鳴序闆。

    衆集看單。

    回堂。

    方丈請茶。

    茶畢。

    回堂。

    依位坐香。

    将到止淨前。

    散香坐畢維那雲。

    新請執事師。

    出位行十方禮。

    若系班首。

    則行禮時。

    諸序執應下單。

    在本位立。

    獨清衆。

    不随諸執還禮因此禮。

    蓋為序執而設也。

    禮畢。

    維那複雲。

    兩序師傅代諸位師傅看單。

    (白已)維那同衆執。

    看本堂單。

    東西各一拜。

    禮畢。

    各照本位坐止靜。

     ○所請執事。

    堂内貼單者。

    進堂行禮。

    若侍寮隻記錄參堂。

    影堂侍者雖貼單。

    而不參堂。

    又如都監監院。

    知客等。

    俱不參堂。

     ○凡安列執。

    監院。

    維那。

    知客。

    侍者。

    其四人同送進寮。

    送單已。

    客堂請新執茶飯。

     ○又四班首名聖執。

    佛世文殊普賢等。

    皆為輔弼故。

    監院知客維那等。

    名賢執。

    佛世一切賢聖皆為故。

    書記。

    侍寮。

    典座等。

    名能執。

    能辦世出世間諸佛事故。

    是等皆須力竭為人。

    推心護衆。

    彼此互益。

    不負所執矣。

     證義曰。

    叢林充執。

    佛法不通。

    難調慧命。

    世法不谙。

    難理常住。

    故要恰當。

    然後為美。

    大凡選執。

    如初到客師。

    不能深知其人。

    可安為兩序閑執。

    日久自見底裡。

    知之無疑。

    方可重托。

    至受執之人。

    唯當勉盡己執。

    不可畏難推诿。

    三寶地果能盡心竭力。

    不愁無好處也。

    摭古雲。

    雲峰悅禅師。

    初到大愚。

    入室請開示。

    愚令作街坊化主。

    化訖。

    又以雪寒令為衆乞炭。

    師亦順命。

    事罷。

    岩複以堂司缺人。

    今以煩汝。

    師黾勉受之。

    偶坐後架。

    桶箍忽散。

    自架堕落。

    忽開悟頓見岩用處之妙。

    披衣入室。

    岩笑曰。

    維那且喜。

    師再拜不及吐一辭而出。

    噫。

    易三執而桶底脫。

    執豈負汝耶。

     班首秉拂(分二) 一新請受執 首座叢林标榜。

    人天眼目。

    坐禅領衆。

    提唱宗風。

    其人難得。

    凡請首執。

    住持預日齋堂表衆雲。

    (今有某甲大師)。

    (或某和尚)才德兼備。

    (衆所推服。

    知見高明。

    慧命所寄。

    伫俟法雨普沾。

    少刻。

    大衆師恭請。

    伏望悲允)。

    午後二闆鳴寮闆。

    衆集。

    客堂恭請。

    (請儀見前)請畢。

    上方丈。

    禮畢參堂。

    住持送位。

    衆禮畢。

    送寮。

    是晚課時。

    侍者傳秉拂牌。

    牌右上貼紅簽。

    (簽上寫雲)請某首座和尚。

    (或稱大師。

    餘執随改)住持命侍寮傳爐。

    紅衣。

    拄杖。

    到首座寮。

    課畢。

    首座搭衣。

    侍者執杖随後。

    維那雲。

    (迎請首座師)。

    鳴引磬。

    迎至座前。

    首座行禮。

    禮圓登座。

    侍者侍立兩傍。

    維那舉贊首座拈香畢。

    維那雲。

    (頂禮首座師)。

    師雲。

    (不消)即止。

    說法竟。

    維那雲。

    (頂禮首座師)。

    禮畢下座。

    衆送歸寮。

    辭送即止。

    首座上方丈。

    禮住持。

    呈稿已。

    謝侍者一拜。

    方丈待茶。

    記錄寫法語牌懸挂。

    次日首座出己資。

    請庫房設煎點供衆。

    (若首座淡薄。

    常住代資)凡朔望及時節。

    先禮住持。

    次禮首座。

    或新請班首。

    受執秉拂。

    儀同此。

    課畢在大殿設平座香案為異。

     二八節奉命 若四時八節。

    請班首秉拂者。

    預日住持命都監。

    知客。

    侍者往某班首寮請。

    明日上午。

    為衆秉拂。

    正日早粥二闆後。

    都監等。

    赉牌拂。

    再至彼寮。

    都監敬香。

    與衆作禮已。

    侍者白雲。

    方丈和尚慈命。

    令某等謹赉牌拂。

    專此拜請。

    即午為衆秉拂。

    班首即同侍者上方丈。

    禮座。

    受命已。

    複酬禮衆執。

    即回寮。

    使本寮行者挂牌。

    法堂正中設平座。

    又另設一座在左邊上首。

    為方丈位。

    時至。

    鳴鐘三下。

    都監執香。

    同兩序至寮。

    一觸禮。

    迎至法堂。

    班首行十方問訊禮。

    複至方丈位前一觸禮。

    轉身登座。

    都監上香。

    大衆一觸禮。

    班首不酬禮。

    燒香侍者上香。

    若十方名德為班首。

    方丈至秉拂座前問訊。

    秉拂人起身側立。

    仍複座雲。

    侍者請和尚趺坐。

    說已就坐。

    悅衆鳴引磬三陣。

    乃至說法畢下座。

    複至方丈位前一觸禮。

    (即禮兩序及侍者。

    兩序送班首歸寮)辭送即止。

    班首上方丈謝秉拂。

    回寮。

    都監令庫司。

    送茶果一桌至彼寮。

    是日客堂。

    請秉拂班首。

    用客飯一日。

    即晚二闆。

    方丈待秉拂茶。

     證義曰。

    首座古稱頭首。

    亦号座元。

    或請名德。

    須稱和尚。

    或是法嗣。

    應呼大師。

    山庵雜錄雲。

    饒州永福寺。

    浩靈江為首座秉拂。

    僧問。

    進一步時如何。

    答。

    撞牆撞壁。

    問。

    退一步時如何。

    答。

    堕坑落塹。

    問。

    不進不退時如何。

    答。

    立地死漢。

    或曰。

    首座答三轉語。

    盡赴來機。

    好。

    住持古林曰。

    好在什麼處。

    不見道。

    一句合頭語。

    萬劫系驢橛。

    雖然。

    切不得便恁麼。

    又翔鳳山。

    湛天淵為首座秉拂雲。

    翔鳳山前。

    行看白雲。

    乍舒乍卷。

    禺泉亭上。

    坐聽流水。

    或抑或揚。

    眼處作耳處佛事。

    耳處作眼處佛事。

    便見非唯觀世音。

    我亦從中證。

    住持一源曰。

    有便見二字。

    是與别人說話。

    無此二字。

    方是自家說話。

    天淵雲。

    還丹一粒。

    點鐵成金。

    堂頭之語也。

    觀此二則秉拂。

    住持與秉拂人。

    點撿贊美。

    互相舉揚。

    毫無谀谄。

    貢高之意。

    是秉拂之芳規也。

     請齋茶 凡方丈請齋。

    (或請茶)堂中首衆預表堂雲。

    今日方丈和尚請齋。

    (或請茶)(諸師各具威儀)。

    外諸寮執事。

    集至客堂。

    候侍者請。

    會齊堂師。

    照執次序。

    同上方丈排立。

    住持臨座。

    維那雲。

    (大衆師頂禮和尚)。

    禮畢。

    分次序座。

    各具威儀。

    勿得言語。

    杯盤碗箸。

    不得作聲。

    齋畢。

    (或茶畢)若住持有說。

    聽畢。

    一齊起立出位。

    向上排立。

    維那雲。

    (大衆師禮謝和尚)。

    禮畢。

    各回本處。

    又兩序。

    為内外綱維。

    大衆領袖。

    互相體重。

    綱領振矣。

    凡結制。

    解制。

    冬至。

    除夕。

    元旦等。

    大節。

    住持當請方丈齋。

    及犒勞兩序新舊茶湯。

    點果五色。

    凡退執隔一期者不預。

    一表常住禮。

    一表酬勞也。

    其餘諸小犒勞。

    有功必酬。

    須随意合宜而已。

    其外單列執犒勞俱在客堂。

    或随其本寮。

    若果真淡薄。

    有真道心者。

    雖清衆外單。

    亦須另眼犒勞衣物。

    使其一心修行。

    不緻起妄念也。

     證義曰。

    方丈請齋請茶。

    事非一端。

    此隻言節序普請序執之規也。

    或新安單。

    或新請執。

    或别有事。

    均有齋茶之設。

    大約住持之待衆也。

    慎以擇之。

    誠以推之。

    各執之匡主也。

    忠以襄之。

    和以商之。

    即有意見不同。

    總以理長則就。

    唯冀利益於常住而已。

     兩序辭執 凡兩序。

    有辭執者。

    午後先上方丈。

    作禮辭執。

    至晚。

    參堂。

    列執。

    期滿要退到客堂辭執。

    不上方丈。

    亦不參堂。

    堂内清衆告假。

    在維那前先辭。

    維那允。

    午後到方丈。

    及客堂禮辭。

    至晚參堂。

    今多改在晚課畢。

    告假。

    次日起單行。

    清衆一齋。

    客堂茶飯。

    序執。

    方丈茶飯。

    茶飯畢候送。

    至期滿告假。

    還伊進堂香信。

    以作路費。

     證義曰。

    執事辭退。

    須看其人。

    如系可有可無之人。

    不妨聽其辭退。

    如其人為可靠之人。

    不應輕聽。

    蓋人才難得。

    有關常住。

    往往因一人之去就。

    而常住之興衰随之。

    正不妨委曲攀留。

    當以常住為重也。

    必其人實有不能不辭之勢。

    始聽之。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