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煩惱焰。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衆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一遍。
接誦觀音聖号一百八遍。
餘儀如常。
但改白雲)。
伏以。
中和屆節。
水月彰自在之容。
夾锺應律。
昙華現圓通之瑞。
顯悲願於三十二應。
娑婆赤子盡稱名。
舒慈光於十萬億程。
極樂導師常輔化。
切念某甲等。
泛塵勞海。
羁煩惱鄉。
六根橫流。
徒有奔塵之失。
三慧長翳。
未見旋性之功。
倘非大悲之慈親。
孰救憐[怡-台+屏]之窮子。
茲逢聖誕。
敬薦馨香。
祈鑒微誠。
哀憐攝受(白已。
一拜歸位舉贊雲)手持楊枝。
頂戴如來。
跏趺端坐寶蓮台。
救苦甚悲哀。
一念能回。
無量慈門開(舉聖号三稱畢。
三拜是日或禮忏。
或持名)。
證義曰。
觀音救苦度生。
持名感應。
法華楞嚴。
既皆詳說。
别典紀載。
亦難悉數。
茲姑就僧中感應之最顯者。
略錄數條。
見靈迹之昭昭。
類如是矣。
山庵雜錄雲。
昔徑山古鼎和尚。
生禀侏儒。
唇褰縮。
齒露龈。
聲嘶燥。
膚腠皴臘相工相之曰。
以爾之四賤相。
萃乎侏儒之軀。
平生不言可知矣。
師誓禱觀音。
日持聖号無算。
夜禮聖像計千。
如是二十年。
賤相化為福相。
唇舒緩而齒隐。
聲圓潤而膚光。
後遇向之相工。
賀曰。
師今相好。
當踞法座。
大振宗風。
其年出世隆教。
乃至居徑山十二年。
壽七十九。
此誦拜觀音。
易賤夭而為貴壽也。
又溫州壽昌寺。
絕照輝。
坐夏浮慈。
寮房挂聖像。
每夜虔禮。
一日忽見淨瓶水。
從壁湧出。
通身歡悅。
從此造詣益深。
智鑒益明。
此誦禮感智慧也。
又天童寺照寮元。
素多病。
洪武丙辰。
病日笃。
勉藏主。
勸持觀音聖号。
照日誦萬聲。
明年十月十七午時。
自念病勢。
去死不遠。
莫如改念阿彌陀佛。
方興此念。
忽見一婦人。
持淨瓶。
而現其前。
照驚訝失措。
既而定心谛觀。
乃是菩薩示相。
照涕泣。
露罪求哀。
須臾不見。
越五日。
病苦盡脫。
此禮誦除病也。
高僧傳雲。
義熙初。
山陰嘉祥寺。
慧虔。
自知将盡。
乃屬想安養。
誠祈觀音。
預睹聖相。
疾雖綿笃。
神色如平日。
侍者鹹聞異香。
頃之人寂。
道俗見聞者。
莫不歎美。
此禮誦感生淨土也。
要而言之。
觀音大士。
於衆生緣念甚深。
信久行笃。
真誠懇至。
若拜若誦。
皆獲感通。
菩薩之願力。
固有不可思議者矣。
勢至聖誕 七月十三日。
勢至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同。
先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勢至菩薩摩诃薩(三稱。
次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勢至觀章。
次觀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身量大小。
亦如觀世音。
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
照二百五十由旬。
舉身光明照十方國。
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
皆悉得見。
但見此菩薩一毫孔光。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淨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薩。
名無邊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此菩薩天冠。
有五百寶花。
一一寶花。
有五百寶台。
一一台中。
十方諸佛。
淨妙國土。
廣長之相。
皆於中現。
頂上肉髻。
如缽頭摩花。
於肉髻上有一寶瓶。
盛諸光明。
普現佛事。
餘諸身相。
如觀世音。
等無有異。
此菩薩行時。
十方世界。
一切震動。
當地動處。
有五百億寶花。
一一寶花。
莊嚴高顯。
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
七寶國土。
一時動搖。
從下方金光佛剎。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
於其中間。
無量塵數。
分身無量壽佛。
分身觀世音。
大勢至。
皆悉雲集極樂國土。
畟塞空中。
坐蓮花座。
演說妙法。
度苦衆生。
作此觀者。
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
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觀此菩薩者。
名第十一觀。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
不處胞胎。
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一遍。
接朗誦)南無大勢至菩薩。
(一百八遍)。
誦竟。
念變食。
甘露。
普供咒(各三遍已。
維那白雲)。
恭聞。
勢至大士。
本昔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是以為西方弼聖。
嘗示念佛三昧。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之法喻。
誠為諄切。
今值聖誕。
敬修供養。
伏願大士。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常蒙加被。
亦如大士。
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盡此報身。
生極樂國(白畢。
舉贊雲)。
勢至大士。
寶瓶巍峨。
攝受念佛誓宏多。
剎海盡包羅。
弼侍彌陀。
度苦出娑婆。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西方三聖。
彌陀居中。
觀音居左。
勢至居右。
今此上供。
用觀經文。
而觀大士。
以圓通義。
而顯本因也。
熙願雲。
大勢至菩薩。
於河沙劫前。
以念佛入三摩地。
常在此世界中。
攝取念佛衆生。
往生淨土。
楞嚴經中。
佛問圓通。
菩薩自叙一章甚明。
是當世所稱蓮宗遠公諸祖。
尚系支那傳法之祖。
而大勢至菩薩。
則沙劫傳念佛法門之祖也。
章内所言念佛之法。
已極盡無餘。
而母子相憶等語。
尤為肫懇曲至。
餘初。
一見生感。
不能自已。
再三諷誦。
感極涕零。
愈歎佛菩薩之恩難報。
自此以後。
每當念佛。
先朗誦此章一遍。
奉為常課。
一回持誦。
一回省發。
受益不小。
我既奉此法門。
而得加被。
願諸善人。
亦如是行持。
每於念佛時。
先誦此章。
念佛更為得力。
果是行持。
每於念佛時。
先誦此章。
念佛更為得力。
果能如法修行。
必蒙接引往生矣。
熙願即於此章。
略加疏釋。
見遠公忌中。
為念佛起首。
并十念門。
睡時入觀文。
觀經第十三觀。
又附勸言四則。
一。
勸發心念佛。
二。
勸實心念佛。
三。
勸求生淨土。
四。
勸正助雙修。
如此合訂。
名曰念佛切要。
刻印流通。
誠為切要宜廣布焉。
地藏聖誕 七月三十日。
地藏聖誕(早課。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贊。
至繞佛舉。
拜地藏聖号十二拜。
早粥。
客堂挂牌等儀。
與藥師誕同)。
先稱。
柰麻大慈地藏王菩薩(三稱。
次誦)。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見聞利益品偈曰。
吾觀地藏威神力。
恒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
利益人天無量事。
若男若女若龍神。
報盡應當堕惡道。
志心皈依大士身。
壽命轉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愛者。
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諸親。
生長以來皆不識。
或塑或畫大士身。
悲戀瞻禮不暫舍。
三七日中念其名。
菩薩當現無邊體。
示其眷屬所生界。
縱堕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
即獲摩頂受聖記。
欲修無上菩提者。
乃至出離三界苦。
是人即發大悲心。
先當瞻禮大士像。
一切諸願速成就。
永無業障能遮止。
有人發心念經典。
欲度群迷超彼岸。
雖立是願不思議。
旋讀旋忘多廢失。
斯人有業障惑故。
於大乘經不能記。
供養地藏以香花。
衣服飲食諸玩具。
以淨水安大士前。
一日一夜求服之。
發殷重心慎五辛。
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内勿殺害。
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於夢中見無邊。
覺來便得利根耳。
應是經教曆耳聞。
千萬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議。
能使斯人獲此慧。
貧窮衆生及疾病。
家宅兇衰眷屬離。
睡夢之中悉不安。
求者乖違無稱遂。
志心瞻禮地藏像。
一切惡事皆消滅。
至於夢中盡得安。
衣食豐饒神鬼護。
欲入山林及渡海。
毒惡禽獸及惡人。
惡神惡鬼并惡風。
一切諸難諸苦惱。
但當瞻禮及供養。
地藏菩薩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
應是諸惡皆消滅。
觀音志心聽吾說。
地藏無盡不思議。
百千萬劫說不周。
廣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聞。
乃至見像瞻禮者。
香花衣服飲食奉。
供養百千受妙樂。
若能以此回法界。
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
普告恒沙諸國土。
(一遍。
次誦) 唵。
三陀啰伽陀娑婆诃(一百八遍。
餘如常儀。
維那白雲)。
伏以。
金風載發。
肇開金容之祥。
玉露将濡。
适顯玉毫之瑞。
率土傳誕降佳辰。
秋月初盡。
普天仰和煦聖德。
杲曰正中。
切念衆等。
身居末世。
罪結多生。
求脫苦輪。
必藉仁風之披拂。
欲登樂地。
全依慈照以逍遙。
茲值。
昙花示現之期。
敬舉芹藻薦馨之典。
衆等。
伏願。
金錫重光。
明珠流焰。
癡狂頓歇。
開無始之鐵城。
熱惱驟除。
出眼前之火宅。
人天普利。
幽明鹹資(白已。
一拜。
歸位。
舉贊)。
地藏大士。
誓願宏深。
明珠照破鐵圍城。
金錫振幽冥。
禮像稱名。
沙界布陽春。
柰麻大慈地藏菩薩。
證義曰。
地藏度生之事。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十輪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廣說。
今舉東土示迹者。
神僧傳雲。
佛滅度一千五百年。
地藏降迹新羅國主家。
姓金。
号喬覺。
永徽四年。
年二十四歲祝發。
攜白犬善聽。
航海而來。
至江南。
池州府東。
青陽縣。
九華山。
端坐九子山頭。
七十五載。
至開元十六年。
七月三十夜成道。
計年九十九歲。
時有閣老闵公。
素懷善念。
每齋百僧。
必虛一位。
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
僧乃乞一袈裟地。
公許。
衣遍覆九峰。
遂盡喜舍。
其子求出家。
即道明和尚。
公後亦離俗網。
反禮其子為師。
故今侍像。
左道明。
右闵公。
職此故也。
菩薩入定二十年。
至至德二年。
七月三十日。
顯聖起塔。
至今成大道場。
現果錄雲。
吳門。
王建。
一日無疾忽終。
青衣引至冥府。
閻君鞠勘。
系是誤攝。
乃山東王建也。
由是出冥殿。
見地獄黑焰蔽空。
叫如雷吼。
三老僧。
趺坐樹抄。
以淨水灑之。
獄人痛聲停寝。
近前詢之。
即觀音。
普賢。
地藏也。
據此可見地藏經中所說。
持地藏名。
禮地藏像。
獲福消罪。
真有不可思議者。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诤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衆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一遍。
接誦觀音聖号一百八遍。
餘儀如常。
但改白雲)。
伏以。
中和屆節。
水月彰自在之容。
夾锺應律。
昙華現圓通之瑞。
顯悲願於三十二應。
娑婆赤子盡稱名。
舒慈光於十萬億程。
極樂導師常輔化。
切念某甲等。
泛塵勞海。
羁煩惱鄉。
六根橫流。
徒有奔塵之失。
三慧長翳。
未見旋性之功。
倘非大悲之慈親。
孰救憐[怡-台+屏]之窮子。
茲逢聖誕。
敬薦馨香。
祈鑒微誠。
哀憐攝受(白已。
一拜歸位舉贊雲)手持楊枝。
頂戴如來。
跏趺端坐寶蓮台。
救苦甚悲哀。
一念能回。
無量慈門開(舉聖号三稱畢。
三拜是日或禮忏。
或持名)。
證義曰。
觀音救苦度生。
持名感應。
法華楞嚴。
既皆詳說。
别典紀載。
亦難悉數。
茲姑就僧中感應之最顯者。
略錄數條。
見靈迹之昭昭。
類如是矣。
山庵雜錄雲。
昔徑山古鼎和尚。
生禀侏儒。
唇褰縮。
齒露龈。
聲嘶燥。
膚腠皴臘相工相之曰。
以爾之四賤相。
萃乎侏儒之軀。
平生不言可知矣。
師誓禱觀音。
日持聖号無算。
夜禮聖像計千。
如是二十年。
賤相化為福相。
唇舒緩而齒隐。
聲圓潤而膚光。
後遇向之相工。
賀曰。
師今相好。
當踞法座。
大振宗風。
其年出世隆教。
乃至居徑山十二年。
壽七十九。
此誦拜觀音。
易賤夭而為貴壽也。
又溫州壽昌寺。
絕照輝。
坐夏浮慈。
寮房挂聖像。
每夜虔禮。
一日忽見淨瓶水。
從壁湧出。
通身歡悅。
從此造詣益深。
智鑒益明。
此誦禮感智慧也。
又天童寺照寮元。
素多病。
洪武丙辰。
病日笃。
勉藏主。
勸持觀音聖号。
照日誦萬聲。
明年十月十七午時。
自念病勢。
去死不遠。
莫如改念阿彌陀佛。
方興此念。
忽見一婦人。
持淨瓶。
而現其前。
照驚訝失措。
既而定心谛觀。
乃是菩薩示相。
照涕泣。
露罪求哀。
須臾不見。
越五日。
病苦盡脫。
此禮誦除病也。
高僧傳雲。
義熙初。
山陰嘉祥寺。
慧虔。
自知将盡。
乃屬想安養。
誠祈觀音。
預睹聖相。
疾雖綿笃。
神色如平日。
侍者鹹聞異香。
頃之人寂。
道俗見聞者。
莫不歎美。
此禮誦感生淨土也。
要而言之。
觀音大士。
於衆生緣念甚深。
信久行笃。
真誠懇至。
若拜若誦。
皆獲感通。
菩薩之願力。
固有不可思議者矣。
勢至聖誕 七月十三日。
勢至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同。
先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勢至菩薩摩诃薩(三稱。
次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勢至觀章。
次觀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身量大小。
亦如觀世音。
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
照二百五十由旬。
舉身光明照十方國。
作紫金色。
有緣衆生。
皆悉得見。
但見此菩薩一毫孔光。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淨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薩。
名無邊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
是故号此菩薩名大勢至。
此菩薩天冠。
有五百寶花。
一一寶花。
有五百寶台。
一一台中。
十方諸佛。
淨妙國土。
廣長之相。
皆於中現。
頂上肉髻。
如缽頭摩花。
於肉髻上有一寶瓶。
盛諸光明。
普現佛事。
餘諸身相。
如觀世音。
等無有異。
此菩薩行時。
十方世界。
一切震動。
當地動處。
有五百億寶花。
一一寶花。
莊嚴高顯。
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
七寶國土。
一時動搖。
從下方金光佛剎。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
於其中間。
無量塵數。
分身無量壽佛。
分身觀世音。
大勢至。
皆悉雲集極樂國土。
畟塞空中。
坐蓮花座。
演說妙法。
度苦衆生。
作此觀者。
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
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觀此菩薩者。
名第十一觀。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
不處胞胎。
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一遍。
接朗誦)南無大勢至菩薩。
(一百八遍)。
誦竟。
念變食。
甘露。
普供咒(各三遍已。
維那白雲)。
恭聞。
勢至大士。
本昔因地。
以念佛心。
入無生忍。
今於此界。
攝念佛人。
歸於淨土。
是以為西方弼聖。
嘗示念佛三昧。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氣。
此之法喻。
誠為諄切。
今值聖誕。
敬修供養。
伏願大士。
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常蒙加被。
亦如大士。
淨念相繼得三摩地。
盡此報身。
生極樂國(白畢。
舉贊雲)。
勢至大士。
寶瓶巍峨。
攝受念佛誓宏多。
剎海盡包羅。
弼侍彌陀。
度苦出娑婆。
南無大勢至菩薩(三稱。
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西方三聖。
彌陀居中。
觀音居左。
勢至居右。
今此上供。
用觀經文。
而觀大士。
以圓通義。
而顯本因也。
熙願雲。
大勢至菩薩。
於河沙劫前。
以念佛入三摩地。
常在此世界中。
攝取念佛衆生。
往生淨土。
楞嚴經中。
佛問圓通。
菩薩自叙一章甚明。
是當世所稱蓮宗遠公諸祖。
尚系支那傳法之祖。
而大勢至菩薩。
則沙劫傳念佛法門之祖也。
章内所言念佛之法。
已極盡無餘。
而母子相憶等語。
尤為肫懇曲至。
餘初。
一見生感。
不能自已。
再三諷誦。
感極涕零。
愈歎佛菩薩之恩難報。
自此以後。
每當念佛。
先朗誦此章一遍。
奉為常課。
一回持誦。
一回省發。
受益不小。
我既奉此法門。
而得加被。
願諸善人。
亦如是行持。
每於念佛時。
先誦此章。
念佛更為得力。
果是行持。
每於念佛時。
先誦此章。
念佛更為得力。
果能如法修行。
必蒙接引往生矣。
熙願即於此章。
略加疏釋。
見遠公忌中。
為念佛起首。
并十念門。
睡時入觀文。
觀經第十三觀。
又附勸言四則。
一。
勸發心念佛。
二。
勸實心念佛。
三。
勸求生淨土。
四。
勸正助雙修。
如此合訂。
名曰念佛切要。
刻印流通。
誠為切要宜廣布焉。
地藏聖誕 七月三十日。
地藏聖誕(早課。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贊。
至繞佛舉。
拜地藏聖号十二拜。
早粥。
客堂挂牌等儀。
與藥師誕同)。
先稱。
柰麻大慈地藏王菩薩(三稱。
次誦)。
地藏菩薩本願經。
見聞利益品偈曰。
吾觀地藏威神力。
恒河沙劫說難盡。
見聞瞻禮一念間。
利益人天無量事。
若男若女若龍神。
報盡應當堕惡道。
志心皈依大士身。
壽命轉增除罪障。
少失父母恩愛者。
未知魂神在何趣。
兄弟姊妹及諸親。
生長以來皆不識。
或塑或畫大士身。
悲戀瞻禮不暫舍。
三七日中念其名。
菩薩當現無邊體。
示其眷屬所生界。
縱堕惡趣尋出離。
若能不退是初心。
即獲摩頂受聖記。
欲修無上菩提者。
乃至出離三界苦。
是人即發大悲心。
先當瞻禮大士像。
一切諸願速成就。
永無業障能遮止。
有人發心念經典。
欲度群迷超彼岸。
雖立是願不思議。
旋讀旋忘多廢失。
斯人有業障惑故。
於大乘經不能記。
供養地藏以香花。
衣服飲食諸玩具。
以淨水安大士前。
一日一夜求服之。
發殷重心慎五辛。
酒肉邪淫及妄語三七日内勿殺害。
至心思念大士名。
即於夢中見無邊。
覺來便得利根耳。
應是經教曆耳聞。
千萬生中永不忘。
以是大士不思議。
能使斯人獲此慧。
貧窮衆生及疾病。
家宅兇衰眷屬離。
睡夢之中悉不安。
求者乖違無稱遂。
志心瞻禮地藏像。
一切惡事皆消滅。
至於夢中盡得安。
衣食豐饒神鬼護。
欲入山林及渡海。
毒惡禽獸及惡人。
惡神惡鬼并惡風。
一切諸難諸苦惱。
但當瞻禮及供養。
地藏菩薩大士像。
如是山林大海中。
應是諸惡皆消滅。
觀音志心聽吾說。
地藏無盡不思議。
百千萬劫說不周。
廣宣大士如是力。
地藏名字人若聞。
乃至見像瞻禮者。
香花衣服飲食奉。
供養百千受妙樂。
若能以此回法界。
畢竟成佛超生死。
是故觀音汝當知。
普告恒沙諸國土。
(一遍。
次誦) 唵。
三陀啰伽陀娑婆诃(一百八遍。
餘如常儀。
維那白雲)。
伏以。
金風載發。
肇開金容之祥。
玉露将濡。
适顯玉毫之瑞。
率土傳誕降佳辰。
秋月初盡。
普天仰和煦聖德。
杲曰正中。
切念衆等。
身居末世。
罪結多生。
求脫苦輪。
必藉仁風之披拂。
欲登樂地。
全依慈照以逍遙。
茲值。
昙花示現之期。
敬舉芹藻薦馨之典。
衆等。
伏願。
金錫重光。
明珠流焰。
癡狂頓歇。
開無始之鐵城。
熱惱驟除。
出眼前之火宅。
人天普利。
幽明鹹資(白已。
一拜。
歸位。
舉贊)。
地藏大士。
誓願宏深。
明珠照破鐵圍城。
金錫振幽冥。
禮像稱名。
沙界布陽春。
柰麻大慈地藏菩薩。
證義曰。
地藏度生之事。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十輪經。
占察善惡業報經中廣說。
今舉東土示迹者。
神僧傳雲。
佛滅度一千五百年。
地藏降迹新羅國主家。
姓金。
号喬覺。
永徽四年。
年二十四歲祝發。
攜白犬善聽。
航海而來。
至江南。
池州府東。
青陽縣。
九華山。
端坐九子山頭。
七十五載。
至開元十六年。
七月三十夜成道。
計年九十九歲。
時有閣老闵公。
素懷善念。
每齋百僧。
必虛一位。
請洞僧(即地藏也)足數。
僧乃乞一袈裟地。
公許。
衣遍覆九峰。
遂盡喜舍。
其子求出家。
即道明和尚。
公後亦離俗網。
反禮其子為師。
故今侍像。
左道明。
右闵公。
職此故也。
菩薩入定二十年。
至至德二年。
七月三十日。
顯聖起塔。
至今成大道場。
現果錄雲。
吳門。
王建。
一日無疾忽終。
青衣引至冥府。
閻君鞠勘。
系是誤攝。
乃山東王建也。
由是出冥殿。
見地獄黑焰蔽空。
叫如雷吼。
三老僧。
趺坐樹抄。
以淨水灑之。
獄人痛聲停寝。
近前詢之。
即觀音。
普賢。
地藏也。
據此可見地藏經中所說。
持地藏名。
禮地藏像。
獲福消罪。
真有不可思議者。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