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不揀淨穢。
但志心持誦。
能使短命衆生。
增壽無量。
一切病苦。
皆得消滅。
凡有所求。
一切随心。
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
報滿便得往生淨土。
曆事諸佛。
普聞妙法。
得證菩提。
未加唵部林者。
如其持誦。
恐不成就。
即用此咒。
同上真言。
一處持誦。
決定成就。
一百八遍誦竟。
即回向。
惟上供時。
加變食。
甘露。
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雲。
我今持誦大準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願我勝福遍莊嚴。
願共衆生成佛道。
(此約出世回向也。
若求世法。
當改雲)奉佛持準提咒。
弟子某甲。
為求某事。
令我早得成就雲雲(凡奉持準提咒者。
每日六時。
極少早晚二時。
如一生長持。
随意散誦。
不必記數。
但用準提鏡一面。
除早晚二時。
對鏡持誦外。
即以囊盛鏡。
佩帶在身。
任意持誦。
久久必獲感應。
除藏中諸準提經外。
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準提淨業集要等書流通)。
文殊聖誕 四月初四日。
文殊大士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聖誕同。
先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法界品。
觀文殊章。
爾時尊者舍利弗。
在行道中。
觀諸比丘。
告海覺言。
海覺。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
相好莊嚴。
一切天人。
莫能思議。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
令無量衆生。
發歡喜心。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光網莊嚴。
除滅衆生無量苦惱。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衆會具足。
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行之路。
(左右)八步。
平坦莊嚴。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住之處。
周回十方。
常有道場。
随逐而轉。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行之路。
具足無量福德莊嚴。
左右兩邊。
有大伏藏。
種種珍寶。
自然而出。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曾供養佛。
善根所流。
一切樹間。
出莊嚴藏。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諸世間主。
雨供具雲。
頂禮恭敬。
以為供養。
汝可觀察。
文殊師利。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将說法時。
悉放眉間白毫相光。
來照其身。
從頂上入。
(一遍念完。
即誦曼殊室利菩薩。
八字陀羅尼咒。
一百八遍) 唵。
痾末啰[合*牛]卻浙啰。
(咒畢。
誦變食真言。
甘露水真言。
普供養咒。
如常。
維那白雲)。
恭聞大士。
本為七佛之師。
故稱大智。
迹居五頂之勝。
号曰清涼。
寂光真境。
到處為家淨妙色身。
因緣而現。
緬維曼殊大願之所持。
如幻三昧之所運。
無方無體非色非空。
是以焚香稽首。
鹹資般若之光。
歌呗贊揚。
悉植菩提之種。
茲維清和初四日。
值大聖降誕之辰。
雲集僧衆。
圍繞供養。
伏願。
昏昏業識。
望影全消。
汩汩煩心。
觀光豁爾。
(維那白畢。
舉文殊贊雲)。
迹居五頂。
身跨青獅。
慈雲普覆法雨施。
妙演毗耶離。
七佛之師。
普化到今時。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衆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梵語文殊師利。
或雲曼殊室利。
梵音楚夏也。
此翻妙德。
亦雲妙吉祥。
以萬德圓明。
皆徹性源。
故稱妙德。
持名誦咒。
見聞獲益。
故稱妙吉祥也。
首誦觀文殊章。
出華嚴經第六十一卷。
次誦咒。
出文殊師利根本咒經。
佛告金剛手菩薩。
此八字大威德陀羅尼者。
乃往過去。
無量恒河沙諸佛所說。
為擁護一切十善國王。
令得如意。
壽命長遠。
福德無比。
兵甲休息。
國土安甯。
能大利益一切衆生。
斷三惡道遂諸願求。
若人暫聞憶念此咒。
即滅四重五逆等罪。
何況常念。
是人福德。
十地補處。
所不能奪況餘天等。
若持咒人。
事緣匆迫。
但能禁制身口意業。
十惡永絕。
即持此咒。
亦得成就。
除不正心。
不發菩提心雲雲。
五頂。
即五台。
名清涼山者。
大華嚴經菩薩住處品雲。
東北方有處。
名清涼山。
從昔已來。
諸菩薩衆。
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
諸菩薩衆。
一萬人俱。
常在其中。
而演說法。
又寶藏陀羅尼經雲。
佛告金剛密迹主言。
我滅度後。
於南贍部州東北方。
有國名大震那。
其中有山。
名曰五頂。
文殊童子。
遊行居住。
為諸衆生。
於中說法。
及有無量天龍八部。
圍繞供養等。
此山在代州五台縣。
具如志說。
又文殊為七佛師者。
心地觀經等俱如是說。
又處胎經雲。
昔為能仁師。
今為佛弟子。
二尊不并化。
故我為菩薩是也。
華嚴經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文殊師利。
所有大願。
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
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
文殊師利童子。
其行廣大。
其願無邊。
出生一切菩薩功德。
無有休息。
善男子。
文殊師利。
常為無量諸佛之母。
常為無量菩薩之師。
教化成就一切衆生雲雲。
以上皆約本說。
若約迹說者。
文殊般泥洹經雲。
佛告跋陀羅。
此文殊師利。
以大慈悲。
生此國多羅聚落。
梵德婆羅門家。
其生之時。
家内屋宅。
化如蓮花。
從母右脅而生。
身紫金色。
堕地能言。
如天童子。
有七寶蓋。
随覆其上。
現十種瑞。
相。
乃至雲此菩薩。
住首楞嚴三昧力故。
於十方界或現初生。
或現滅度。
饒益衆生。
故有偈雲。
文殊大菩薩。
不舍大悲願。
變身為異道。
或冠或露禮。
或處小兒叢。
遊戲於聚落。
或作貧窮人。
衰容為老病。
及現饑寒者。
巡方而求乞。
令人發一施。
與滿一切願。
令發信心已。
為說波羅密。
統領萬菩薩。
居住五頂山。
放億種光明。
見者罪消滅。
又雲。
佛滅度後。
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菩薩。
當至雪山。
為五百仙人。
宣揚法化。
令成熟已。
師與諸仙。
飛騰虛空。
至本生地。
尼拘樹下。
結跏趺坐。
入首楞嚴三昧。
現諸瑞相。
同五百仙人。
各現神變。
皆入涅盤其餘種種神用。
說種種法要。
種種利行。
種種感應。
廣載經律論中。
不能具述。
普賢聖誕 二月廿一日。
普賢大士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聖誕同。
先稱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诃薩(三稱次誦)。
觀普賢菩薩行經章。
有一菩薩。
結跏趺坐。
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
五十種光。
光五十種色。
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
流出金光。
其金光端。
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眷屬。
安祥徐步。
雨大寶花。
至行者前。
其象開口。
於象牙上。
諸池玉女。
鼓樂弦歌。
其聲微妙。
贊歎大乘。
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複更讀誦。
甚深經典。
遍禮十方。
無量諸佛。
禮多寶佛塔。
及釋迦牟尼。
并禮普賢。
諸大菩薩。
發是誓願。
若我宿福。
應見普賢。
願尊者遍吉。
示我色身。
(一遍。
接誦)奈麻大行普賢菩薩(一百八遍。
次誦變食。
甘露。
普供咒。
與藥師同。
維那作白雲)。
恭維大士。
乃華藏之輔聖。
作法界之津梁。
剎塵國土。
皆大行之所經。
百千法門。
悉大願之所持。
與華嚴而作長子。
理事圓融。
為極樂而作導師。
智力廣大。
今則仲春二十一日。
值大士降誕良辰。
雲集僧衆。
陳設供養。
伏願。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普利一切衆生界。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維那白畢。
舉普賢贊雲)。
普賢行願。
福聚無邊。
如是智慧号普賢。
一切悉皆圓。
萬德莊嚴。
利益遍人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诃薩(三稱。
衆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約華藏而論。
中毗盧。
左普賢。
右文殊。
蓋華嚴會上。
以普賢喻長子。
文殊喻幼男也。
約智行而言。
文殊表大智。
普賢表大行。
行以智為先導。
故文殊居左。
普賢居右。
今之奉供聖像。
并依智行為定位。
則先文殊。
而後普賢也。
是故域中四大名山。
第一五台。
文殊居之。
第二峨眉。
普賢居之。
第三普陀。
觀音居之。
第四九華。
地藏居之。
按悲華經。
往昔劫中。
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
觀音為第一太子。
名曰不眴。
勢至為第二太子。
名曰尼摩。
文殊為第三太子。
名曰王衆。
乃至第八太子。
名曰泯圖。
即今普賢菩薩是也。
是則本迹相同。
因果相類。
所有德相。
神用。
說法。
利行禮誦感應。
皆遍三藏。
非此筆墨所能具錄。
即唐時天台。
寒山拾得二僧。
屢着靈異。
各有詩集傳世。
鹹以為文殊普賢化身。
古今相傳。
亦奇迹也。
觀音聖誕 二月十九日。
觀音聖誕。
(挂牌上供等儀。
與藥師同)先稱。
奈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次誦)。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堕。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堕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着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
不揀淨穢。
但志心持誦。
能使短命衆生。
增壽無量。
一切病苦。
皆得消滅。
凡有所求。
一切随心。
若依法誦滿一百萬遍。
報滿便得往生淨土。
曆事諸佛。
普聞妙法。
得證菩提。
未加唵部林者。
如其持誦。
恐不成就。
即用此咒。
同上真言。
一處持誦。
決定成就。
一百八遍誦竟。
即回向。
惟上供時。
加變食。
甘露。
普供各三遍 回向偈雲。
我今持誦大準提。
即發菩提廣大願。
願我定慧速圓明。
願我功德皆成就願我勝福遍莊嚴。
願共衆生成佛道。
(此約出世回向也。
若求世法。
當改雲)奉佛持準提咒。
弟子某甲。
為求某事。
令我早得成就雲雲(凡奉持準提咒者。
每日六時。
極少早晚二時。
如一生長持。
随意散誦。
不必記數。
但用準提鏡一面。
除早晚二時。
對鏡持誦外。
即以囊盛鏡。
佩帶在身。
任意持誦。
久久必獲感應。
除藏中諸準提經外。
有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
準提淨業集要等書流通)。
文殊聖誕 四月初四日。
文殊大士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聖誕同。
先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入法界品。
觀文殊章。
爾時尊者舍利弗。
在行道中。
觀諸比丘。
告海覺言。
海覺。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菩薩清淨之身。
相好莊嚴。
一切天人。
莫能思議。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圓光映徹。
令無量衆生。
發歡喜心。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光網莊嚴。
除滅衆生無量苦惱。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衆會具足。
皆是菩薩往昔善根之所攝受。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行之路。
(左右)八步。
平坦莊嚴。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住之處。
周回十方。
常有道場。
随逐而轉。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所行之路。
具足無量福德莊嚴。
左右兩邊。
有大伏藏。
種種珍寶。
自然而出。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曾供養佛。
善根所流。
一切樹間。
出莊嚴藏。
汝可觀察文殊師利。
諸世間主。
雨供具雲。
頂禮恭敬。
以為供養。
汝可觀察。
文殊師利。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将說法時。
悉放眉間白毫相光。
來照其身。
從頂上入。
(一遍念完。
即誦曼殊室利菩薩。
八字陀羅尼咒。
一百八遍) 唵。
痾末啰[合*牛]卻浙啰。
(咒畢。
誦變食真言。
甘露水真言。
普供養咒。
如常。
維那白雲)。
恭聞大士。
本為七佛之師。
故稱大智。
迹居五頂之勝。
号曰清涼。
寂光真境。
到處為家淨妙色身。
因緣而現。
緬維曼殊大願之所持。
如幻三昧之所運。
無方無體非色非空。
是以焚香稽首。
鹹資般若之光。
歌呗贊揚。
悉植菩提之種。
茲維清和初四日。
值大聖降誕之辰。
雲集僧衆。
圍繞供養。
伏願。
昏昏業識。
望影全消。
汩汩煩心。
觀光豁爾。
(維那白畢。
舉文殊贊雲)。
迹居五頂。
身跨青獅。
慈雲普覆法雨施。
妙演毗耶離。
七佛之師。
普化到今時。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三稱。
衆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梵語文殊師利。
或雲曼殊室利。
梵音楚夏也。
此翻妙德。
亦雲妙吉祥。
以萬德圓明。
皆徹性源。
故稱妙德。
持名誦咒。
見聞獲益。
故稱妙吉祥也。
首誦觀文殊章。
出華嚴經第六十一卷。
次誦咒。
出文殊師利根本咒經。
佛告金剛手菩薩。
此八字大威德陀羅尼者。
乃往過去。
無量恒河沙諸佛所說。
為擁護一切十善國王。
令得如意。
壽命長遠。
福德無比。
兵甲休息。
國土安甯。
能大利益一切衆生。
斷三惡道遂諸願求。
若人暫聞憶念此咒。
即滅四重五逆等罪。
何況常念。
是人福德。
十地補處。
所不能奪況餘天等。
若持咒人。
事緣匆迫。
但能禁制身口意業。
十惡永絕。
即持此咒。
亦得成就。
除不正心。
不發菩提心雲雲。
五頂。
即五台。
名清涼山者。
大華嚴經菩薩住處品雲。
東北方有處。
名清涼山。
從昔已來。
諸菩薩衆。
於中止住。
現有菩薩。
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
諸菩薩衆。
一萬人俱。
常在其中。
而演說法。
又寶藏陀羅尼經雲。
佛告金剛密迹主言。
我滅度後。
於南贍部州東北方。
有國名大震那。
其中有山。
名曰五頂。
文殊童子。
遊行居住。
為諸衆生。
於中說法。
及有無量天龍八部。
圍繞供養等。
此山在代州五台縣。
具如志說。
又文殊為七佛師者。
心地觀經等俱如是說。
又處胎經雲。
昔為能仁師。
今為佛弟子。
二尊不并化。
故我為菩薩是也。
華嚴經彌勒菩薩告善财言。
文殊師利。
所有大願。
非餘無量百千億那由他。
菩薩之所能有。
善男子。
文殊師利童子。
其行廣大。
其願無邊。
出生一切菩薩功德。
無有休息。
善男子。
文殊師利。
常為無量諸佛之母。
常為無量菩薩之師。
教化成就一切衆生雲雲。
以上皆約本說。
若約迹說者。
文殊般泥洹經雲。
佛告跋陀羅。
此文殊師利。
以大慈悲。
生此國多羅聚落。
梵德婆羅門家。
其生之時。
家内屋宅。
化如蓮花。
從母右脅而生。
身紫金色。
堕地能言。
如天童子。
有七寶蓋。
随覆其上。
現十種瑞。
相。
乃至雲此菩薩。
住首楞嚴三昧力故。
於十方界或現初生。
或現滅度。
饒益衆生。
故有偈雲。
文殊大菩薩。
不舍大悲願。
變身為異道。
或冠或露禮。
或處小兒叢。
遊戲於聚落。
或作貧窮人。
衰容為老病。
及現饑寒者。
巡方而求乞。
令人發一施。
與滿一切願。
令發信心已。
為說波羅密。
統領萬菩薩。
居住五頂山。
放億種光明。
見者罪消滅。
又雲。
佛滅度後。
四百五十年。
文殊師利菩薩。
當至雪山。
為五百仙人。
宣揚法化。
令成熟已。
師與諸仙。
飛騰虛空。
至本生地。
尼拘樹下。
結跏趺坐。
入首楞嚴三昧。
現諸瑞相。
同五百仙人。
各現神變。
皆入涅盤其餘種種神用。
說種種法要。
種種利行。
種種感應。
廣載經律論中。
不能具述。
普賢聖誕 二月廿一日。
普賢大士聖誕。
集衆等儀。
與藥師聖誕同。
先稱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诃薩(三稱次誦)。
觀普賢菩薩行經章。
有一菩薩。
結跏趺坐。
名曰普賢。
身白玉色。
五十種光。
光五十種色。
以為項光。
身諸毛孔。
流出金光。
其金光端。
無量化佛。
諸化菩薩。
以為眷屬。
安祥徐步。
雨大寶花。
至行者前。
其象開口。
於象牙上。
諸池玉女。
鼓樂弦歌。
其聲微妙。
贊歎大乘。
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
歡喜敬禮複更讀誦。
甚深經典。
遍禮十方。
無量諸佛。
禮多寶佛塔。
及釋迦牟尼。
并禮普賢。
諸大菩薩。
發是誓願。
若我宿福。
應見普賢。
願尊者遍吉。
示我色身。
(一遍。
接誦)奈麻大行普賢菩薩(一百八遍。
次誦變食。
甘露。
普供咒。
與藥師同。
維那作白雲)。
恭維大士。
乃華藏之輔聖。
作法界之津梁。
剎塵國土。
皆大行之所經。
百千法門。
悉大願之所持。
與華嚴而作長子。
理事圓融。
為極樂而作導師。
智力廣大。
今則仲春二十一日。
值大士降誕良辰。
雲集僧衆。
陳設供養。
伏願。
普門遍入大乘力。
普利一切衆生界。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維那白畢。
舉普賢贊雲)。
普賢行願。
福聚無邊。
如是智慧号普賢。
一切悉皆圓。
萬德莊嚴。
利益遍人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诃薩(三稱。
衆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約華藏而論。
中毗盧。
左普賢。
右文殊。
蓋華嚴會上。
以普賢喻長子。
文殊喻幼男也。
約智行而言。
文殊表大智。
普賢表大行。
行以智為先導。
故文殊居左。
普賢居右。
今之奉供聖像。
并依智行為定位。
則先文殊。
而後普賢也。
是故域中四大名山。
第一五台。
文殊居之。
第二峨眉。
普賢居之。
第三普陀。
觀音居之。
第四九華。
地藏居之。
按悲華經。
往昔劫中。
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
觀音為第一太子。
名曰不眴。
勢至為第二太子。
名曰尼摩。
文殊為第三太子。
名曰王衆。
乃至第八太子。
名曰泯圖。
即今普賢菩薩是也。
是則本迹相同。
因果相類。
所有德相。
神用。
說法。
利行禮誦感應。
皆遍三藏。
非此筆墨所能具錄。
即唐時天台。
寒山拾得二僧。
屢着靈異。
各有詩集傳世。
鹹以為文殊普賢化身。
古今相傳。
亦奇迹也。
觀音聖誕 二月十九日。
觀音聖誕。
(挂牌上供等儀。
與藥師同)先稱。
奈摩大悲觀世音菩薩(三稱。
次誦)。
○妙法蓮華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偈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
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堕。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堕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着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衆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