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關燈


    伏望洪慈。

    俯垂鑒納(白已。

    一拜。

    複位。

    舉樂邦教主贊竟。

    三稱聖号。

    三拜而退)。

     證義曰。

    阿彌陀佛。

    娑婆衆生之大怙恃也。

    執持名号。

    淨土諸典。

    已詳言之。

    而聖誕佛事。

    未見通行。

    殊為缺典。

    釋迦如來。

    稱揚淨土。

    指我還家。

    而阿彌陀佛。

    則我家中之慈親也。

    我等憐[怡-台+屏]異域。

    久勞倚門之望。

    今遇慈親誕降之辰。

    漠不在意。

    可乎。

    故此之佛事。

    當與釋迦如來并重。

    又迩來念佛者。

    平時名為專修。

    至於禱壽命。

    改藥師經。

    解罪愆。

    改梁皇忏濟厄難。

    改消災咒。

    求智慧改觀音名。

    向所念彌陀。

    置之高閣。

    不思念彌陀。

    能感報受命無量。

    況現身百年壽命乎。

    念彌陀。

    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況目前罪垢厄難乎。

    彌陀經雲。

    我以智慧光。

    廣照無央界。

    況時人所稱智慧乎。

    故阿彌陀佛。

    如雪山藥王樹。

    總治萬病。

    非獨求生淨土。

    如衆生願也。

    按山庵雜錄雲。

    元朝至正十五年冬。

    張士誠侵湖州。

    江浙守禦。

    獲賊兵四十餘人。

    夜宿西湖鳥窠寺。

    黎明适前住饒州。

    天甯寺僧謀大猷。

    徐步廊庑間。

    囚者見謀師。

    持誦不辍。

    皆求曰。

    長老救我。

    師曰我救你不得。

    你若極誠。

    念奈麻救苦救難。

    阿彌陀佛。

    卻救得你。

    中有三人。

    極誠信受。

    高聲稱念。

    日夜不辍口。

    既而。

    官司取發衆囚。

    易枷鎖。

    至此三人。

    因缺刑具。

    但系以繩。

    既到。

    審囚官獨鞠勘此三人。

    一人供正治麥畦被虜。

    二人供原是明州鋸匠。

    來此傭作被虜。

    三人遂獲縱免。

    乃到鳥窠寺。

    拜謝謀師而去。

    由此觀之。

    即當大辟。

    念佛可免。

    況餘乎。

    并附錄於此以為念佛不專者勸。

     彌勒佛誕 正月元旦日彌勒佛誕。

    (挂牌。

    上供。

    儀與藥師佛同)。

    先稱。

     奈麻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三稱次誦)。

     大方廣佛華嚴經。

    八法界品(彌勒章。

    善财童子。

    贊彌勒偈雲)。

     佛子住於此。

    普現衆生前。

    猶如日月輪遍除生死暗。

    佛子住於此。

    普順衆生心變現無量身。

    充滿十方剎。

    佛子住於此。

    遍遊諸世界。

    一切如來所。

    無量無數劫。

    佛子住於此。

    思量諸佛法。

    無量無數劫。

    其心無厭倦。

    佛子住於此。

    念念入三昧。

    一一三昧門。

    闡明諸佛境。

    佛子住於此。

    悉知一切剎。

    無量無數劫。

    衆生佛名号。

    佛子住於此。

    一念攝諸劫。

    但随衆生心。

    而無分别想。

    佛子住於此。

    修習諸三昧。

    一一心念中。

    了知三世法。

    佛子住於此。

    結跏身不動。

    普現一切剎。

    一切諸趣中。

    佛子住於此。

    飲諸佛法海。

    深入智慧海。

    具足功德海。

    佛子住於此。

    悉知諸剎數。

    世數衆生數。

    佛名數亦然。

    佛子住於此。

    一念悉能了。

    一切三世中。

    國土之成壞。

    佛子住於此。

    普知佛行願。

    菩薩所修行。

    衆生根性欲。

    佛子住於此。

    見一微塵中。

    無量剎道場。

    衆生及諸劫。

    佛子住於此。

    一切塵亦然。

    種種鹹具足。

    處處皆無礙。

    佛子住於此。

    普觀一切法。

    衆生剎及世。

    無起無所有。

    觀察衆生等。

    法等如來等。

    剎等諸願等。

    三世悉平等。

    佛子住於此。

    教化諸群生。

    供養諸如來。

    思惟諸法性。

    無量千萬劫。

    所修願智行。

    廣大不可量。

    稱揚莫能盡。

    彼諸大勇猛。

    所行無障礙。

    安住於此中。

    我合掌敬禮。

    諸佛之長子。

    聖德慈氏尊。

    我今恭敬禮。

    願垂顧念我。

    (一遍接誦)奈麻當來彌勒佛。

    (一百八遍。

    次誦變食咒。

    甘露水咒。

    普供養咒。

    皆與藥師同。

    維那白雲)恭聞。

    彌勒大士位登補處。

    現處兜率天宮。

    佛繼釋迦。

    當生閻浮世界。

    受能仁之遣付。

    為衆生之導師。

    無三災之逼陵。

    妙嚴國土。

    有五福之康泰。

    澤潤群生。

    龍華樹下。

    悉聞三會之圓音。

    寶蓮座前。

    得預一生之授記。

    今值春元。

    恭逢 聖誕。

    謹設微供。

    敬禮稱揚。

    伏願。

    現在慈風。

    光滿人寰。

    當來降迹。

    大轉法輪。

    (白畢舉贊)。

     法身示現。

    樓閣重開。

    龍華三會運慈悲。

    廣度出塵埃。

    稽首蓮台。

    補處在當來 奈麻當來彌勒尊佛(三拜。

    各回)。

     證義曰。

    今此上供偈。

    出華嚴第七十九卷經之中。

    梵語彌勒。

    此翻慈氏。

    不食肉經雲。

    過去世。

    有世界。

    名勝華敷。

    佛号彌勒。

    恒以慈心。

    教化一切。

    彼佛說經。

    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

    時彼國中。

    有仙人。

    名一切智光明。

    聞此經功德。

    願於未來成佛。

    亦号彌勒。

    於是舍家。

    深山修道。

    後遇荒年。

    不得乞食。

    時彼林中。

    有母子二兔。

    見仙人七日不食。

    恐佛法慧命斷絕。

    願自舍身命。

    奉仙人食。

    自投火中。

    時有樹神。

    白仙人言。

    兔王母子。

    為供養故。

    投身火中。

    今肉已熟。

    汝可食之。

    時彼仙人。

    聞樹神語。

    悲不能言。

    以所誦經。

    書置樹葉。

    又說偈言。

    甯當然身破眼目。

    不忍行殺食衆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甯破骨髓出頭腦。

    不忍啖肉食衆生。

    如佛所說食肉者。

    此人行慈不滿足。

    當受多病短命身。

    迷沒生死不成佛。

    時彼仙人。

    說此偈已。

    因發誓言。

    願我世世不起殺想。

    恒不啖肉。

    乃至成佛。

    制斷肉戒。

    作此語已。

    自投火坑。

    與兔并命。

    光照國中。

    國人見光尋至。

    既見仙人及二兔。

    死在火中。

    見所說偈。

    并得佛經。

    持還上王。

    王聞傳告共宣。

    令聞此者。

    一切皆發無上正真道心。

    佛告式乾。

    汝今當知。

    爾時白兔王者。

    今現我身釋迦牟尼佛是。

    時兔兒者。

    今羅睺羅是。

    時仙人者。

    今彌勒是。

    我涅盤後。

    五十六億萬歲當成佛道雲雲。

    又華嚴部。

    另有修慈分一卷。

    亦彌勒請法。

    從是以來。

    号曰彌勒。

    彌勒。

    即慈氏也。

    廣如經藏。

    不能具引。

    是則釋迦為現在主。

    彌勒為當來主。

    皆衆生之怙恃也。

    縱生樂邦。

    面見彌陀。

    向入娑婆。

    仍事彌勒。

    豈可忽也。

    或曰。

    彌勒何時成佛。

    答曰。

    大約而言。

    今此世界有成。

    住。

    壞。

    空。

    各二十劫。

    此乃是住劫二十小劫中。

    之第九小劫。

    自萬四千歲始。

    每過百年減一歲。

    減至二萬歲時。

    迦葉佛出。

    迦葉佛滅後。

    又百年減一歲。

    減至人壽百歲。

    身長一丈時。

    釋迦佛出世。

    釋迦滅後。

    減至人壽三十歲時。

    佛法滅盡。

    惟阿彌陀經。

    多留世間一百歲。

    至人壽十歲。

    身長一尺餘。

    刀兵劫起。

    互相誅戮。

    世人将盡。

    刀兵劫後。

    天人下降。

    人壽漸增。

    至一百歲。

    人喜修善。

    時有十六位大羅漢。

    與諸眷屬複來人中。

    宏揚佛法。

    如是。

    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

    佛法尚盛至七萬歲時。

    釋迦佛法。

    永滅不現。

    從此有七萬獨覺。

    一時出現。

    時此世界。

    變穢為淨。

    無諸荊棘。

    溪谷堆阜。

    平王潤澤。

    金沙覆地。

    處處皆有清池茂林。

    名花瑞草。

    及衆寶聚。

    更相耀映。

    甚可愛樂。

    人皆慈心。

    年成豐熟。

    具如彌勒成佛經說。

    至人壽八萬四千增極。

    又複遞減至八萬歲。

    彌勒降生。

    乃至成佛為聲聞衆。

    三會說法。

    令出生死。

    得證涅盤。

    第一會。

    度九十六俱胝聲聞衆。

    第二會。

    度九十四俱胝聲聞衆。

    三會度九十二俱胝聲聞衆。

    然此三會所度者。

    皆是釋迦佛正法像法末法中。

    一切真實持戒。

    修行。

    布施作福等人。

    按藏中。

    說彌勒之經有六種。

    外有彌勒忏。

    龍華忏。

    兜率龜鏡等流通。

    又前齊。

    建武四年丁醜。

    五月八日。

    彌勒降迹在婺州義烏縣。

    姓傅。

    名翕。

    年十六。

    納劉氏女名妙光。

    生普建普成二子。

    在梁武帝時。

    多顯神通并禅機。

    有雙林傅大士語錄行世。

    别号善慧。

    後知其彌勒應化也。

    又五季時。

    甯波奉化縣。

    有一布袋和尚。

    不知何許人。

    自稱契此。

    常以杖荷一袋而行。

    時号長汀子。

    往往以禅機示人。

    而人少領悟者。

    貞明三年三月三日。

    示寂于奉化嶽林寺。

    今天下僧坊山門。

    皆供此像。

    為彌勒佛也。

     準提聖誕 三月初六日。

    準提佛母聖誕。

    (集衆等儀與藥師同)先稱。

     奈麻七俱胝佛母大準提菩薩摩诃薩(三稱。

    即誦) 唵囕齧[口*臨]吽(二十一遍) 唵。

    麼尼缽讷銘吽。

    (一百八遍) 稽首皈依蘇悉帝。

    頭面頂禮七俱胝。

    我今稱贊大準提。

    惟願慈悲垂加護。

    (一遍) 奈麻飒哆喃。

    三藐三菩馱。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隸主隸準提娑婆诃。

    唵部林。

    (誦一百八遍已。

    誦變食咒。

    甘露水咒。

    普供養咒。

    與藥師同)。

     維那白雲。

     恭聞準提佛母。

    為二十五部之總領。

    所說神咒是諸佛菩薩之種智。

    不揀染淨。

    持念無妨。

    不拘具缺。

    虔誠必應。

    三根均益。

    萬類鹹宜。

    今於本月初六恭逢佛母。

    降誕之辰。

    雲集僧衆。

    敬獻微供。

    伏願。

    十度普攝。

    定慧現前。

    五蘊皆空苦厄盡度。

    總持妙湛。

    神咒加持。

    與諸衆生。

    同歸秘藏。

    (維那白畢。

    舉準提贊雲)大哉佛母。

    洪号準提。

    演說三密陀羅尼。

    妙應在誠祈。

    功德希奇。

    谛信永無疑南無七俱胝佛母大準提菩薩(三稱。

    三拜。

    各回本處)。

     證義曰。

    準提一咒。

    為二十五部之總領者。

    密部分五故。

    一。

    佛部。

    中方毗盧遮那佛為主。

    咒多佛說。

    二。

    金。

    剛部。

    東方阿閦佛為主。

    咒多金剛菩薩說。

    三。

    寶部。

    南方寶生佛為主。

    咒多諸天說。

    四。

    蓮花部。

    西方阿彌陀佛為主。

    咒多諸菩薩說。

    五。

    羯磨部。

    北方成就佛為主。

    咒多化人鬼神說。

    此五部中。

    部部各具五。

    成二十五也。

    唵囕。

    名淨法界。

    若想若誦。

    能令三業清淨。

    一切罪障。

    悉皆消除。

    随所住處。

    悉得清淨。

    衣服不淨便成淨衣。

    身不澡浴。

    便當澡浴。

    若得外緣具者。

    先沐浴。

    次着淨衣。

    更誦想此。

    入囕字鮮白色。

    放光如月。

    照自身心。

    則内外俱淨更妙。

    齧[口*臨]。

    名護身。

    誦之能除一切病苦。

    災障惡夢。

    邪魅鬼神。

    諸不祥事。

     唵麼尼缽讷銘吽。

     即唵嘛呢叭[口*彌]吽。

    名六字咒。

    是觀音微妙本心。

    當與準提。

    次第誦持。

    利益更大。

    又準提佛母。

    見衆生居此濁世。

    難成齋戒。

    故說此咒。

    不拘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