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已。
即白供文。
白竟。
然後上供。
與此相倒) (十二月初八日。
佛成道。
客堂預日挂牌。
晚二闆禮佛。
正日祝 聖。
乃至上堂說法。
與佛誕日同。
是日開午搒佛前上供。
衆集。
燒香傳爐。
住持上香。
維那舉贊。
住持三拜。
不收具。
長跪。
獻茶。
獻菜等。
皆侍者遞送。
知客置幾。
上舉。
三拜而立。
至念普供養咒。
仍跪。
維那出班。
上香。
展具三拜。
長跪合掌。
作白。
凡佛菩薩前上供。
皆同此。
唯改白文)。
恭聞。
如來無量劫來成佛。
豈假進修。
為憫衆生。
日用不知。
示以先覺。
覺自覺。
他而成覺道。
世出世間。
而稱世尊。
闡一代之化儀。
遵先佛之遺軌。
坐菩提樹。
魔宮隐而無光。
現優昙花。
法輪熾然常轉。
故始喻初日先照。
而末示拈花正傳。
顧末裔之何知。
誦遺言而有愓。
於今月八日。
恭遇如來成道之辰。
現前大衆。
少伸供養。
所願。
色空明暗。
鹹宣微妙法音。
蠢動含靈。
共證智慧德相。
(白已。
一拜。
起具。
複位。
舉贊雲)臘月八日。
覺帝揚靈。
菩提場内道初成。
夜半睹明星。
普救迷情。
幽暗悉光明。
(禅悅藏三稱畢是日若設壇念誦。
儀軌如常。
聯句附後)。
正覺山前。
睹明星而悟道。
大千界内。
揭慧日以流輝。
證義曰。
釋尊初成道。
歎雲。
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噫。
可見此道。
人人能成也。
人之不能成者。
溺於五塵情欲妄想耳。
故耳雖日聞道。
猶聾者之於锺鼓也。
目雖日見道。
猶盲者之於日月也。
夫道之大也。
天地不足以為量。
故無範圍天地之量者。
不足以入道。
道之貴也。
軒冕不足以為榮。
故無塵視軒冕之度者。
不足以入道。
道之遠也。
沙劫不足以為期。
故無一念萬年之識者。
不足以入道。
故曰。
說道易。
成道難。
道非難也。
人自難之耳。
古雲。
使道而可獻。
莫不獻之君。
道而可進莫不進。
之親。
道而可與。
莫不與之子孫。
确哉言乎。
所謂自性自度也。
故吾釋子。
於斯日也。
當深思皆有智慧德相之言。
不應自輕而退屈矣。
佛涅盤 二月十五日。
佛涅盤日。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本師釋迦文佛涅盤之辰。
是晚大衆師。
聞锺聲。
齊搭衣持具。
詣大殿禮佛。
(晚二闆禮佛。
與佛誕同。
正日祝 聖等。
與朔望同。
唯繞佛畢禮釋迦佛十二拜為異。
早課後大殿鋪忏壇。
客堂挂牌。
牌雲) 是日聞鼓聲。
大衆師。
依派班次。
詣大殿。
禮釋迦如來。
涅盤禮贊文忏。
并誦遺教經。
(客堂與維那派班。
每班十人。
挨次上殿。
早粥後上堂。
儀軌見下住持章。
午梆上供。
儀與成道日同。
唯換文雲)恭以能仁應世。
寂默證真。
廓千界以居尊。
撫四生而為子。
形随物現。
元同非相之身。
教逐機興。
讵異無言之道。
爰自法輪載轉。
化迹彌隆。
半字初談。
譬擊蒙而靡倦。
百金後寄。
猶贖命以唯勤。
普令煩惱之俦。
安住如來之藏。
四心告滿。
三德雲歸。
所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是故入於涅盤。
不可得而思議。
我等鶴林既遠。
痛失於前緣。
像法猶存。
忝遵於遺訓。
今值中春之日。
緬懷北首之儀。
澗藻溪蘋。
聊表薦羞之禮。
升香歎德。
少申哀慕之誠。
唯願洪慈。
俯垂昭鑒。
(白已。
一拜。
複位。
舉贊)大慈悲父。
無上醫王。
為憐病子設權方。
示現已雲亡。
法性真常。
壽命實難量(禅悅藏三稱。
餘照朔望例。
開晚梆回向。
經忏畢。
即回堂。
不上方丈)。
○囿於化者終於盡順世無常 寓諸幻而返諸真。
是名寂滅(貼經忏堂)。
○大定恒常。
永住恒河沙劫。
圓機普應。
示現千百億身(佛前)。
(原本述曰。
性者。
人之大本也。
振天地。
而莫知其始。
窮萬世。
而莫知其終。
佛與衆生。
均有是性。
悟之而登妙覺。
迷之而流浪生死。
從劫至劫。
六道異趣。
業報展轉無有窮已。
所賴聖訓洋洋。
堪作依怙。
吾徒忝形服。
預法系。
遵其行之為律。
宣其言之為教。
傳其心之為禅而循吾所謂大本者。
以同夫佛之全體妙用。
始可稱佛子。
而續慧命也。
其于諱日追悼。
豈世禮哉)。
證義曰。
按大般涅盤經。
佛涅盤日。
獻供如雲。
揮淚如雨。
噫。
何其哀也。
又讀清明藏。
馳實字函中。
釋迦如來涅盤禮贊文。
摹寫如來涅盤相貌。
如在目前。
備戀慕之意。
近時人罕知之。
絕而不舉。
大忘本矣。
惟思齊大師。
倡涅盤會於甯波阿育王。
集衆禮忏。
朝舍利。
歲為常例。
或問曰。
吾聞諸佛法身。
遍一切處。
本無出世。
及以涅盤。
何用忌日。
至於禅宗門下。
單提正令。
佛祖尚無。
涅盤何有。
今乃於無生滅中。
妄見生滅上供禮忏。
豈非着境迷心。
不達理性耶。
師答曰。
子知法身常住。
而不知應迹雲亡。
知法體徧周。
而不知應迹有所。
不有應迹。
安顯法身。
不有舍利。
誰知應迹。
既言法身常住。
豈有間於應身。
既曰法體遍周。
甯獨隔於舍利。
子欲撥事求理。
棄有談空。
事相尚迷。
況理性耶。
昔大迦葉。
将入雞足山。
必遍禮諸塔。
後方入定。
夫迦葉。
禅宗之初祖也。
豈其不達理性而然耶。
當知如來涅盤。
不可思議非常非斷。
非有非無。
不應以偏見。
而生分别。
蓋子所執法身常住。
不達如來善權方便。
利益衆生之事。
良由不深明理教而緻然耳。
嗚呼。
自師倡為此會。
後人踵而行。
迄今不替。
俾人人知我佛之恩。
而盡報本之誠。
師之功德。
其可量哉。
然禮舍利。
不必拘定要在此會。
欲求忏罪報恩。
不拘何時。
皆可也。
雲栖崇行錄雲。
唐。
子鄰。
範氏子。
母王氏。
不信三寶。
鄰逃東都。
依廣壽寺。
慶修律師出家。
忽思親。
歸甯。
父失明。
母已故三載矣。
因詣嶽廟。
敷坐具。
誦法華誓見嶽帝。
求母生處。
其夜。
嶽帝召。
謂曰。
汝母禁獄。
現受諸苦。
鄰悲泣。
請免。
帝曰。
可往鄮山禮育王塔。
庶可救也。
鄰即詣塔。
哀泣禮拜。
至於四萬。
俄聞有呼鄰聲。
望空中。
見母謝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條然不見。
蓮池贊曰。
目連感佛教以供僧。
子鄰感神教以禮塔。
至孝通神明。
讵不信夫。
此為救親禮塔而獲益者。
至於己躬罪垢。
以禮塔而複還清淨者。
不可勝數。
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時。
變化不測。
曆曆見聞。
不能盡述。
以見佛之威神悲願。
二俱不可思議也。
惟當确信不疑。
至敬盡禮。
決有妙應。
藥師佛誕 九月三十日。
藥師佛誕。
早課。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贊。
至繞佛畢。
禮藥師佛号十二拜。
客堂於早粥時挂牌。
(牌雲)今日恭逢 藥師如來降誕之辰。
開午梆。
聞鼓聲。
大衆師搭衣持具。
齊詣藥師殿上供。
(已下凡佛聖前上供皆同此。
唯改念誦及聖号) 時至。
集衆如常。
舉香贊已。
先稱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
即鳴魚誦)。
奈麻薄伽伐帝。
[鞥-合+(白-日+田)]殺社窭噜。
薜瑠璃。
缽喇婆。
喝啰阇也。
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
三藐三勃陀也。
怛侄他。
唵[鞥-合+(白-日+田)]殺逝。
[鞥-合+(白-日+田)]殺逝。
[鞥-合+(白-日+田)]殺社。
三沒揭帝莎诃(誦四十九遍須記數。
極少二十一遍誦竟。
即誦變食咒二十一遍。
甘露咒。
普供養咒。
各三遍已。
維那宣白詞○按施食經。
佛說變食真言供佛聖。
俱誦二十一遍。
供天仙。
十四遍施鬼神食。
誦七遍) 恭聞。
東方世界。
藥師如來。
功德智慧。
無量莊嚴。
放淨光明。
過於日月。
一切剎土。
淨如琉璃。
與西方界。
等無有異。
十二大願。
利樂有情。
凡有所求。
皆随其心。
受持佛名。
與佛無異。
具大丈夫相。
及八十随形。
一切惡趣無量災難。
以佛威神。
皆得解脫。
弟子(衆等)願得無上菩提。
生生世世。
行菩薩道亦如藥師琉璃光如來。
所發十二大願。
利樂一切有情。
即此娑婆世界。
身心剎土。
皆如琉璃面見我佛及阿彌陀。
所願。
法界有情。
東西相泯。
二見永忘。
於中道義。
共證真常。
(維那白畢。
舉藥師贊雲)藥師海會。
琉璃相光。
八大菩薩降吉祥。
七佛廣宣揚。
日月威光。
功德實難量。
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
又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直解雲。
藥師者。
藥以療病為功。
師以訓道為義。
即法界大師。
無上醫王也。
為衆生。
有種種病苦。
故諸佛。
有種種法藥。
如十惡是病。
十善是藥。
四倒是病。
四念處是藥。
多貪是病。
不淨觀是藥。
多瞋是病。
慈悲觀是藥。
多癡是病。
因緣觀是藥。
多散是病。
數息觀是藥。
多障是病。
念佛觀是藥。
六蔽是病。
六度是藥。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是病。
八萬四千法門是藥雲雲。
琉璃光者。
梵語吠琉璃。
此雲帝青寶此寶明淨。
可喻佛身。
而言光者由淨故光也稱如來者。
十号之一也。
約應身。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也約報身。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也。
約法身。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也。
本經雲。
若有淨信男子女人。
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号。
聞已誦持。
乃至供養形像等。
須知以念佛因行為能感。
果佛護念為能應。
由感故應。
感應道交。
故得所求願滿。
乃至成佛也。
誦咒感應義與持名相類。
彌陀佛誕 十一月十七日。
彌陀佛誕(挂牌上供等儀。
與藥師佛同。
但換彌陀經。
及白詞雲)恭聞。
五梅花綻。
乃周正建子之時。
兩策蓂飄。
正覺皇誕辰之會。
竊念某甲。
(住持名字)等。
愛纏濁國。
業系幻軀。
得值真乘。
觀花輪而矢志。
專修淨念。
望寶地以馳神。
欲酬母憶之悲心。
不勝孺慕之誠悃爰設道場。
敬修微供。
持萬德之洪名。
宣一乘之秘典。
所願。
绀瞵垂照。
金臂流光。
寶樹林中。
遙聽梵音談實相。
金繩界内。
俨瞻妙相記往生
即白供文。
白竟。
然後上供。
與此相倒) (十二月初八日。
佛成道。
客堂預日挂牌。
晚二闆禮佛。
正日祝 聖。
乃至上堂說法。
與佛誕日同。
是日開午搒佛前上供。
衆集。
燒香傳爐。
住持上香。
維那舉贊。
住持三拜。
不收具。
長跪。
獻茶。
獻菜等。
皆侍者遞送。
知客置幾。
上舉。
三拜而立。
至念普供養咒。
仍跪。
維那出班。
上香。
展具三拜。
長跪合掌。
作白。
凡佛菩薩前上供。
皆同此。
唯改白文)。
恭聞。
如來無量劫來成佛。
豈假進修。
為憫衆生。
日用不知。
示以先覺。
覺自覺。
他而成覺道。
世出世間。
而稱世尊。
闡一代之化儀。
遵先佛之遺軌。
坐菩提樹。
魔宮隐而無光。
現優昙花。
法輪熾然常轉。
故始喻初日先照。
而末示拈花正傳。
顧末裔之何知。
誦遺言而有愓。
於今月八日。
恭遇如來成道之辰。
現前大衆。
少伸供養。
所願。
色空明暗。
鹹宣微妙法音。
蠢動含靈。
共證智慧德相。
(白已。
一拜。
起具。
複位。
舉贊雲)臘月八日。
覺帝揚靈。
菩提場内道初成。
夜半睹明星。
普救迷情。
幽暗悉光明。
(禅悅藏三稱畢是日若設壇念誦。
儀軌如常。
聯句附後)。
正覺山前。
睹明星而悟道。
大千界内。
揭慧日以流輝。
證義曰。
釋尊初成道。
歎雲。
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噫。
可見此道。
人人能成也。
人之不能成者。
溺於五塵情欲妄想耳。
故耳雖日聞道。
猶聾者之於锺鼓也。
目雖日見道。
猶盲者之於日月也。
夫道之大也。
天地不足以為量。
故無範圍天地之量者。
不足以入道。
道之貴也。
軒冕不足以為榮。
故無塵視軒冕之度者。
不足以入道。
道之遠也。
沙劫不足以為期。
故無一念萬年之識者。
不足以入道。
故曰。
說道易。
成道難。
道非難也。
人自難之耳。
古雲。
使道而可獻。
莫不獻之君。
道而可進莫不進。
之親。
道而可與。
莫不與之子孫。
确哉言乎。
所謂自性自度也。
故吾釋子。
於斯日也。
當深思皆有智慧德相之言。
不應自輕而退屈矣。
佛涅盤 二月十五日。
佛涅盤日。
客堂預日挂牌。
(牌雲)明日恭逢本師釋迦文佛涅盤之辰。
是晚大衆師。
聞锺聲。
齊搭衣持具。
詣大殿禮佛。
(晚二闆禮佛。
與佛誕同。
正日祝 聖等。
與朔望同。
唯繞佛畢禮釋迦佛十二拜為異。
早課後大殿鋪忏壇。
客堂挂牌。
牌雲) 是日聞鼓聲。
大衆師。
依派班次。
詣大殿。
禮釋迦如來。
涅盤禮贊文忏。
并誦遺教經。
(客堂與維那派班。
每班十人。
挨次上殿。
早粥後上堂。
儀軌見下住持章。
午梆上供。
儀與成道日同。
唯換文雲)恭以能仁應世。
寂默證真。
廓千界以居尊。
撫四生而為子。
形随物現。
元同非相之身。
教逐機興。
讵異無言之道。
爰自法輪載轉。
化迹彌隆。
半字初談。
譬擊蒙而靡倦。
百金後寄。
猶贖命以唯勤。
普令煩惱之俦。
安住如來之藏。
四心告滿。
三德雲歸。
所謂不令一人獨得滅度。
皆以如來滅度。
而滅度之。
是故入於涅盤。
不可得而思議。
我等鶴林既遠。
痛失於前緣。
像法猶存。
忝遵於遺訓。
今值中春之日。
緬懷北首之儀。
澗藻溪蘋。
聊表薦羞之禮。
升香歎德。
少申哀慕之誠。
唯願洪慈。
俯垂昭鑒。
(白已。
一拜。
複位。
舉贊)大慈悲父。
無上醫王。
為憐病子設權方。
示現已雲亡。
法性真常。
壽命實難量(禅悅藏三稱。
餘照朔望例。
開晚梆回向。
經忏畢。
即回堂。
不上方丈)。
○囿於化者終於盡順世無常 寓諸幻而返諸真。
是名寂滅(貼經忏堂)。
○大定恒常。
永住恒河沙劫。
圓機普應。
示現千百億身(佛前)。
(原本述曰。
性者。
人之大本也。
振天地。
而莫知其始。
窮萬世。
而莫知其終。
佛與衆生。
均有是性。
悟之而登妙覺。
迷之而流浪生死。
從劫至劫。
六道異趣。
業報展轉無有窮已。
所賴聖訓洋洋。
堪作依怙。
吾徒忝形服。
預法系。
遵其行之為律。
宣其言之為教。
傳其心之為禅而循吾所謂大本者。
以同夫佛之全體妙用。
始可稱佛子。
而續慧命也。
其于諱日追悼。
豈世禮哉)。
證義曰。
按大般涅盤經。
佛涅盤日。
獻供如雲。
揮淚如雨。
噫。
何其哀也。
又讀清明藏。
馳實字函中。
釋迦如來涅盤禮贊文。
摹寫如來涅盤相貌。
如在目前。
備戀慕之意。
近時人罕知之。
絕而不舉。
大忘本矣。
惟思齊大師。
倡涅盤會於甯波阿育王。
集衆禮忏。
朝舍利。
歲為常例。
或問曰。
吾聞諸佛法身。
遍一切處。
本無出世。
及以涅盤。
何用忌日。
至於禅宗門下。
單提正令。
佛祖尚無。
涅盤何有。
今乃於無生滅中。
妄見生滅上供禮忏。
豈非着境迷心。
不達理性耶。
師答曰。
子知法身常住。
而不知應迹雲亡。
知法體徧周。
而不知應迹有所。
不有應迹。
安顯法身。
不有舍利。
誰知應迹。
既言法身常住。
豈有間於應身。
既曰法體遍周。
甯獨隔於舍利。
子欲撥事求理。
棄有談空。
事相尚迷。
況理性耶。
昔大迦葉。
将入雞足山。
必遍禮諸塔。
後方入定。
夫迦葉。
禅宗之初祖也。
豈其不達理性而然耶。
當知如來涅盤。
不可思議非常非斷。
非有非無。
不應以偏見。
而生分别。
蓋子所執法身常住。
不達如來善權方便。
利益衆生之事。
良由不深明理教而緻然耳。
嗚呼。
自師倡為此會。
後人踵而行。
迄今不替。
俾人人知我佛之恩。
而盡報本之誠。
師之功德。
其可量哉。
然禮舍利。
不必拘定要在此會。
欲求忏罪報恩。
不拘何時。
皆可也。
雲栖崇行錄雲。
唐。
子鄰。
範氏子。
母王氏。
不信三寶。
鄰逃東都。
依廣壽寺。
慶修律師出家。
忽思親。
歸甯。
父失明。
母已故三載矣。
因詣嶽廟。
敷坐具。
誦法華誓見嶽帝。
求母生處。
其夜。
嶽帝召。
謂曰。
汝母禁獄。
現受諸苦。
鄰悲泣。
請免。
帝曰。
可往鄮山禮育王塔。
庶可救也。
鄰即詣塔。
哀泣禮拜。
至於四萬。
俄聞有呼鄰聲。
望空中。
見母謝曰。
承汝之力。
得生忉利天矣。
條然不見。
蓮池贊曰。
目連感佛教以供僧。
子鄰感神教以禮塔。
至孝通神明。
讵不信夫。
此為救親禮塔而獲益者。
至於己躬罪垢。
以禮塔而複還清淨者。
不可勝數。
又舍利色相随人随時。
變化不測。
曆曆見聞。
不能盡述。
以見佛之威神悲願。
二俱不可思議也。
惟當确信不疑。
至敬盡禮。
決有妙應。
藥師佛誕 九月三十日。
藥師佛誕。
早課。
燒香傳爐。
住持拈香。
維那舉香贊。
至繞佛畢。
禮藥師佛号十二拜。
客堂於早粥時挂牌。
(牌雲)今日恭逢 藥師如來降誕之辰。
開午梆。
聞鼓聲。
大衆師搭衣持具。
齊詣藥師殿上供。
(已下凡佛聖前上供皆同此。
唯改念誦及聖号) 時至。
集衆如常。
舉香贊已。
先稱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
即鳴魚誦)。
奈麻薄伽伐帝。
[鞥-合+(白-日+田)]殺社窭噜。
薜瑠璃。
缽喇婆。
喝啰阇也。
怛他揭多也。
阿啰喝帝。
三藐三勃陀也。
怛侄他。
唵[鞥-合+(白-日+田)]殺逝。
[鞥-合+(白-日+田)]殺逝。
[鞥-合+(白-日+田)]殺社。
三沒揭帝莎诃(誦四十九遍須記數。
極少二十一遍誦竟。
即誦變食咒二十一遍。
甘露咒。
普供養咒。
各三遍已。
維那宣白詞○按施食經。
佛說變食真言供佛聖。
俱誦二十一遍。
供天仙。
十四遍施鬼神食。
誦七遍) 恭聞。
東方世界。
藥師如來。
功德智慧。
無量莊嚴。
放淨光明。
過於日月。
一切剎土。
淨如琉璃。
與西方界。
等無有異。
十二大願。
利樂有情。
凡有所求。
皆随其心。
受持佛名。
與佛無異。
具大丈夫相。
及八十随形。
一切惡趣無量災難。
以佛威神。
皆得解脫。
弟子(衆等)願得無上菩提。
生生世世。
行菩薩道亦如藥師琉璃光如來。
所發十二大願。
利樂一切有情。
即此娑婆世界。
身心剎土。
皆如琉璃面見我佛及阿彌陀。
所願。
法界有情。
東西相泯。
二見永忘。
於中道義。
共證真常。
(維那白畢。
舉藥師贊雲)藥師海會。
琉璃相光。
八大菩薩降吉祥。
七佛廣宣揚。
日月威光。
功德實難量。
奈麻藥師琉璃光如來(三稱。
又三拜各回本處)。
證義曰。
直解雲。
藥師者。
藥以療病為功。
師以訓道為義。
即法界大師。
無上醫王也。
為衆生。
有種種病苦。
故諸佛。
有種種法藥。
如十惡是病。
十善是藥。
四倒是病。
四念處是藥。
多貪是病。
不淨觀是藥。
多瞋是病。
慈悲觀是藥。
多癡是病。
因緣觀是藥。
多散是病。
數息觀是藥。
多障是病。
念佛觀是藥。
六蔽是病。
六度是藥。
乃至八萬四千塵勞是病。
八萬四千法門是藥雲雲。
琉璃光者。
梵語吠琉璃。
此雲帝青寶此寶明淨。
可喻佛身。
而言光者由淨故光也稱如來者。
十号之一也。
約應身。
乘如實道。
來成正覺也約報身。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也。
約法身。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故名如來也。
本經雲。
若有淨信男子女人。
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号。
聞已誦持。
乃至供養形像等。
須知以念佛因行為能感。
果佛護念為能應。
由感故應。
感應道交。
故得所求願滿。
乃至成佛也。
誦咒感應義與持名相類。
彌陀佛誕 十一月十七日。
彌陀佛誕(挂牌上供等儀。
與藥師佛同。
但換彌陀經。
及白詞雲)恭聞。
五梅花綻。
乃周正建子之時。
兩策蓂飄。
正覺皇誕辰之會。
竊念某甲。
(住持名字)等。
愛纏濁國。
業系幻軀。
得值真乘。
觀花輪而矢志。
專修淨念。
望寶地以馳神。
欲酬母憶之悲心。
不勝孺慕之誠悃爰設道場。
敬修微供。
持萬德之洪名。
宣一乘之秘典。
所願。
绀瞵垂照。
金臂流光。
寶樹林中。
遙聽梵音談實相。
金繩界内。
俨瞻妙相記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