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十三條)
關燈
小
中
大
自維以身作則之義。
於是每日力作。
為衆标榜。
有勸止者。
師曰。
我無德以勞人。
衆阻之。
遂不食。
故有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之語。
流播寰宇。
元和九年。
正月十七日寂。
壽九十五歲。
以元和十三年。
葬於茲山。
長慶元年。
敕谥大智禅師。
塔曰大寶勝輪。
流通清規。
宋大觀元年。
加谥覺照。
塔曰慧聚。
重刊清規。
元。
元統三年。
加谥宏宗妙行禅師。
敕僧德輝重修清規。
頒行叢林。
昔司馬頭陀。
嘗為百丈山铨記。
内有法王居之。
天下師表之句。
師實應焉。
按輿圖。
百丈為山名者數處。
此洪州之百丈也。
又自唐以來。
百丈為人名。
而顯着者數人。
此懷海老祖之稱百丈也。
略釋人竟。
) (△次釋喻。
叢林二字。
喻也。
叢林乃草木葺聚之義。
喻僧坊為衆僧所止之處。
行人栖心修道之所。
能生植道芽。
趣登聖果。
福利群生也。
又此名義。
具見經律。
華嚴離世間品頌曰。
菩薩妙法樹。
生於直心也。
信種慈悲根。
智慧以為身。
方便為枝幹。
五度為繁密。
定葉神通華。
一切智為果。
又法華藥草喻品。
亦以卉木叢林。
喻随機受化。
又律中。
凡四僧已上。
乃至百千。
同住一處。
作法辦事如水乳合。
皆名叢林。
推之比邱而稱苾刍者。
西域謂此草有五德。
一體性柔軟。
喻僧定德。
折伏身心。
不緻粗犷故。
二。
引蔓傍布。
喻僧慧德。
傳法度人。
綿延不絕故。
三馨香遠聞。
喻僧戒德。
戒香芬芳。
為衆所重故。
四。
能療疼痛。
喻僧解脫德。
能斷煩惱。
毒害不起故。
五。
不背日光。
喻僧解脫知見德。
常向佛日智慧光明。
解脫一切邪見邪業故。
故比邱稱苾刍也。
據此木草二喻。
可見為僧者。
全賴修行為本。
所謂住持有道德。
則叢林日安。
無則叢林日危。
衆僧有五德。
則名實皆得。
無則名實盡喪。
然則叢林豈易住。
而苾刍豈易稱哉。
略釋喻竟。
) (△次釋法者。
清規二字。
法也。
先約事釋。
謂以澄澈潔白之模範。
布於日用。
而護佛教法也。
又清規。
即法之制度品節也。
根本有部百一羯磨第十卷。
佛言。
且如有事。
我於先來。
非許非遮。
若於此事順不清淨。
違清淨者。
此是不淨。
即不應行。
若事順清淨。
違不清淨者。
此即是淨。
應可順行。
四分律雲。
是佛所制者不應卻。
非佛所制者不應制。
凡此皆清規之義。
百丈重集之意也。
又梵網經雲。
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坊。
問知事人。
今欲請僧求願。
知事報言。
次第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雲雲。
注曰。
僧坊。
即叢林也。
知事人。
即執事也。
應次第請。
即清規也。
又四分戒本。
第十尼薩耆波逸提雲。
大德。
今為汝故。
送是衣價。
受取。
是比邱應語彼使如是言。
我不應受此衣價。
我若須衣。
合時清淨當受。
彼使語比邱言。
大德。
有執事人否。
須衣比邱。
應語言有。
若僧伽藍民。
若優婆塞。
此是比邱執事人。
常為諸比邱執事雲雲。
注曰。
不敢自持衣價。
令執事人代收。
待合時清淨當受。
守清規也。
又藥師經雲。
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
注曰。
梵語屍羅。
此翻戒。
軌則。
即清規也。
故知叢林清規。
皆佛世已有。
即我東土。
漢明帝已來。
聚集衆僧。
叢林也。
如律行持。
清規也。
至唐世百丈時東土清規行世。
已六百餘年矣。
法久弊生。
祖适丁此。
乃重加整頓。
以惠後世。
華嚴經回向品雲。
菩薩以法施為首。
發生一切清淨白法。
攝受趣向一切智心。
老祖之謂也。
次約理釋者。
戒珠妙永雲。
清規者。
乃吾心本具圓常之妙道也。
夫心本圓明。
良由迷悟之異。
随成十界依正之别。
然法性同也。
具也。
乃吾心之規也。
具也者。
包十界依正而無餘也。
同也者。
感迷悟因果而無差也。
規也者。
成萬法事理而無偏也。
無偏者。
中也。
無餘者。
假也。
無差者。
空也。
空也假也中也。
即吾心之三觀。
三觀者。
乃能規之用也。
空者。
照真。
絕纖塵。
假者。
照俗。
該萬有。
中者。
照二不住二。
真則一真一切真。
無俗無中而不真。
俗則一俗一切俗。
無真無中而不俗。
中則一中一切中。
無俗無真而不中。
真也俗也中也。
即吾心之三谛。
三谛者。
乃所規之體也。
由斯本體之難複。
故立法以繩之。
在佛為之律藏。
在儒謂之律例。
在百丈則謂之清規也。
雖世出世之不齊。
其止惡
於是每日力作。
為衆标榜。
有勸止者。
師曰。
我無德以勞人。
衆阻之。
遂不食。
故有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之語。
流播寰宇。
元和九年。
正月十七日寂。
壽九十五歲。
以元和十三年。
葬於茲山。
長慶元年。
敕谥大智禅師。
塔曰大寶勝輪。
流通清規。
宋大觀元年。
加谥覺照。
塔曰慧聚。
重刊清規。
元。
元統三年。
加谥宏宗妙行禅師。
敕僧德輝重修清規。
頒行叢林。
昔司馬頭陀。
嘗為百丈山铨記。
内有法王居之。
天下師表之句。
師實應焉。
按輿圖。
百丈為山名者數處。
此洪州之百丈也。
又自唐以來。
百丈為人名。
而顯着者數人。
此懷海老祖之稱百丈也。
略釋人竟。
) (△次釋喻。
叢林二字。
喻也。
叢林乃草木葺聚之義。
喻僧坊為衆僧所止之處。
行人栖心修道之所。
能生植道芽。
趣登聖果。
福利群生也。
又此名義。
具見經律。
華嚴離世間品頌曰。
菩薩妙法樹。
生於直心也。
信種慈悲根。
智慧以為身。
方便為枝幹。
五度為繁密。
定葉神通華。
一切智為果。
又法華藥草喻品。
亦以卉木叢林。
喻随機受化。
又律中。
凡四僧已上。
乃至百千。
同住一處。
作法辦事如水乳合。
皆名叢林。
推之比邱而稱苾刍者。
西域謂此草有五德。
一體性柔軟。
喻僧定德。
折伏身心。
不緻粗犷故。
二。
引蔓傍布。
喻僧慧德。
傳法度人。
綿延不絕故。
三馨香遠聞。
喻僧戒德。
戒香芬芳。
為衆所重故。
四。
能療疼痛。
喻僧解脫德。
能斷煩惱。
毒害不起故。
五。
不背日光。
喻僧解脫知見德。
常向佛日智慧光明。
解脫一切邪見邪業故。
故比邱稱苾刍也。
據此木草二喻。
可見為僧者。
全賴修行為本。
所謂住持有道德。
則叢林日安。
無則叢林日危。
衆僧有五德。
則名實皆得。
無則名實盡喪。
然則叢林豈易住。
而苾刍豈易稱哉。
略釋喻竟。
) (△次釋法者。
清規二字。
法也。
先約事釋。
謂以澄澈潔白之模範。
布於日用。
而護佛教法也。
又清規。
即法之制度品節也。
根本有部百一羯磨第十卷。
佛言。
且如有事。
我於先來。
非許非遮。
若於此事順不清淨。
違清淨者。
此是不淨。
即不應行。
若事順清淨。
違不清淨者。
此即是淨。
應可順行。
四分律雲。
是佛所制者不應卻。
非佛所制者不應制。
凡此皆清規之義。
百丈重集之意也。
又梵網經雲。
請僧福田求願之時。
應入僧坊。
問知事人。
今欲請僧求願。
知事報言。
次第請者。
即得十方賢聖僧雲雲。
注曰。
僧坊。
即叢林也。
知事人。
即執事也。
應次第請。
即清規也。
又四分戒本。
第十尼薩耆波逸提雲。
大德。
今為汝故。
送是衣價。
受取。
是比邱應語彼使如是言。
我不應受此衣價。
我若須衣。
合時清淨當受。
彼使語比邱言。
大德。
有執事人否。
須衣比邱。
應語言有。
若僧伽藍民。
若優婆塞。
此是比邱執事人。
常為諸比邱執事雲雲。
注曰。
不敢自持衣價。
令執事人代收。
待合時清淨當受。
守清規也。
又藥師經雲。
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
注曰。
梵語屍羅。
此翻戒。
軌則。
即清規也。
故知叢林清規。
皆佛世已有。
即我東土。
漢明帝已來。
聚集衆僧。
叢林也。
如律行持。
清規也。
至唐世百丈時東土清規行世。
已六百餘年矣。
法久弊生。
祖适丁此。
乃重加整頓。
以惠後世。
華嚴經回向品雲。
菩薩以法施為首。
發生一切清淨白法。
攝受趣向一切智心。
老祖之謂也。
次約理釋者。
戒珠妙永雲。
清規者。
乃吾心本具圓常之妙道也。
夫心本圓明。
良由迷悟之異。
随成十界依正之别。
然法性同也。
具也。
乃吾心之規也。
具也者。
包十界依正而無餘也。
同也者。
感迷悟因果而無差也。
規也者。
成萬法事理而無偏也。
無偏者。
中也。
無餘者。
假也。
無差者。
空也。
空也假也中也。
即吾心之三觀。
三觀者。
乃能規之用也。
空者。
照真。
絕纖塵。
假者。
照俗。
該萬有。
中者。
照二不住二。
真則一真一切真。
無俗無中而不真。
俗則一俗一切俗。
無真無中而不俗。
中則一中一切中。
無俗無真而不中。
真也俗也中也。
即吾心之三谛。
三谛者。
乃所規之體也。
由斯本體之難複。
故立法以繩之。
在佛為之律藏。
在儒謂之律例。
在百丈則謂之清規也。
雖世出世之不齊。
其止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