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十三條)

關燈
清規。

    自唐迄今。

    時相去者。

    千餘年。

    僧例有古今之殊。

    鄉風有南北之異。

    是以未能盡合時機。

    規之增減。

    行之通塞。

    有自來也。

    然今流通諸本。

    非失於太繁。

    即失於太簡。

    太繁。

    則不暇靜修。

    太簡。

    則不能治務。

    惟茲本。

    繁簡得中。

    儀文周備。

    而條理井然。

    便於行持。

    又甚合時宜。

    允堪垂範。

      百丈至今。

    時代既遙。

    清規原本。

    無從考核。

    即今藏本。

    頗多後世事迹。

    可知百丈手訂原本。

    失傳久矣。

    然不可謂茲本中。

    遂無百丈乎。

    訂之規。

    但不能确指耳。

    其參以近代事者。

    系曆代知識。

    随時随地而為更易。

    蓋禮應從宜。

    變而通之。

    以盡利也。

    故曰言無古今。

    合理者勝。

    恐閱者。

    見有近代事。

    疑非百丈原本。

    而生輕忽。

    特發明於此。

      清規。

    原本九章。

    今依次列卷。

    唯水陸一種。

    原在住持章内。

    以文太富。

    今分本另行。

      清規名目。

    有古今不同者。

    如古稱頭首。

    今名首座。

    或号座元。

    古稱監寺。

    今名監院。

    以及書狀。

    改名書記。

    僧堂。

    改名禅堂之類。

    俱改其名。

    而不改其義。

    又規條中。

    古有而今無者。

    如點茶抛香之類。

    古無而今有者。

    如祖忌增百丈等。

    水陸增雲栖等。

    及不許吃煙之類。

      清規流傳既久。

    不無以訛傳訛。

    如執事之執。

    曆考内典。

    無職宇者。

    蓋執者。

    執持之義。

    執其事而謹其行也。

    雖如列職之各守其職。

    然以執為職。

    終屬牽強。

    其他如三衣之謬。

    施食之舛等。

    茲皆更正。

      集中義無不備。

    而文有詳略。

    如祝厘詳於首章。

    即略於四節。

    祈禱詳於元旦。

    即略於朔望之類。

    又於平日所常行者。

    即不悉載。

    所謂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在人之善會而已。

      叢林佛事雖多。

    不出四種。

    所謂止持。

    (即諸規戒)作持。

    (即諸行儀)念誦。

    (即轉法輪)說法。

    (示第一義)或唯以一事。

    或兼二兼三。

    或一事并具四種。

    唯在住持随宜設施。

    兩序和衷共濟。

    古賢軌則。

    不難再見於今矣。

      此書。

    自方丈以至執事。

    固無人不當備閱。

    而初學為尤要。

    果能熟記行持。

    不惟臨事無疑。

    又且得以束其形儀。

    熏其心識。

    現在可免放逸之咎。

    他日可作軌範之師。

    其益大矣。

    誠宜人奉一編。

    以備觀覽。

      此書。

    三根普被。

    利鈍均沾。

    一往觀之。

    似文淺易明。

    再四參詳。

    寔義深難曉。

    粗心浮氣。

    於斯懵焉。

    茲集於義深難曉處。

    則以證義引申而暢明之。

    以便初參學者會取。

      證義之作。

    或随文釋題。

    或即事顯理。

    (如祀月淨頭等)或補其要義。

    或推廣衍說。

    閱者皆宜留意。

      證義雖出潤手。

    而言多引古。

    良以即古證今。

    人易生信。

    故所引某人某書。

    必先載其名目。

    若斷章取義。

    不便錄其名目者。

    則佚之。

    非敢掠美。

      集中一切文疏。

    似非百丈所述。

    故他本或有不錄者。

    然吾釋子。

    雖不當以詞藻為工。

    分心習學。

    而據事命辭。

    不能不期於妥适。

    故茲仍照原本錄出。

    俾用者得其現成。

    不複鼓弄意識。

    亦不無小補耳。

     清規。

    除藏本外。

    世鮮刻本。

    緻鈔錄者。

    或無心舛誤。

    或任意增減。

    以訛傳訛。

    漸失本真。

    關系老祖遺規。

    叢林體制。

    甚非細故。

    潤獲此編。

    較之藏本。

    似為妥貼。

    而大旨則不相違背。

    因思有此善本。

    急宜流通。

    遂不揣谫陋。

    各綴一說於下。

    以證明之。

    俾閱者開卷了然。

    無複疑義。

    複請諸老宿。

    再三校正。

    乃敢刻行。

    倘蒙諸方知識。

    深體祖意。

    妙合時機。

    而教正之。

    則更幸甚。

     百丈叢林清規元義 古杭真寂寺苾刍 儀潤 述義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閱 将為清規證義。

    先明五重元義。

    一。

    人喻法為名。

    二。

    權實相須為體。

    三。

    扶律内護為宗。

    四。

    依法辦事為用。

    五。

    乳酪并用為教相。

     初。

    人喻法為名者 (初釋人。

    百丈二字。

    人也。

    百丈。

    本山名。

    俗呼大雄山。

    在洪州龍興路。

    去郡治三百裡。

    今屬南昌府。

    奉新縣。

    懷海大師。

    福州。

    長樂王氏子。

    〔卯〕歲落發於西山慧照和尚。

    進具於衡山法朝律師。

    得法於江西馬祖大寂禅師。

    乃南嶽下二世正宗也。

    住此山大智壽聖禅寺。

    盛宏禅宗。

    兼崇律制。

    嘗以梁朝光宅寺。

    法雲奉诏所集僧制。

    未盡協用。

    遂重閱律藏。

    博約折衷。

    設規制範。

    務合時宜。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