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指掌

關燈
雖說一心之義。

    然亦無心相可得。

    此依俗谛。

    不依真谛。

    以真谛中。

    言語道斷故。

    若執實有真心可得。

    即是邪見。

    不合正理。

    問曰。

    既雲真心。

    為何又不可得耶。

    答。

    汝将誰得耶。

    曰。

    我将心得。

    曰。

    汝将心得。

    即是以心得心。

    有是理乎。

    故文殊菩薩雲。

    我不求菩提。

    何以故。

    菩提即我。

    我即菩提。

    又經雲。

    刀輪害閻浮人頭。

    其失猶少。

    有所得心。

    說大乘者。

    其罪過彼也。

    又起信論雲。

    所言不空者。

    已顯法體。

    空無妄故。

    即是真心。

    常恒不變。

    淨法滿足。

    則名不空。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第二篇 有問曰。

    妙明真心。

    如何得知。

    答曰。

    若能悟空而不堕斷見。

    知有而不落常見。

    即是無妄真心之謂。

    曰。

    請示所以。

    答。

    略舉一喻。

    可以得知。

    譬如眼不自見。

    非謂無眼。

    以有眼故。

    不堕斷見。

    以不見故。

    不落常邊。

    眼喻真心。

    不見喻無妄。

    心不自見。

    故說為空。

    非無心之自體也。

    真心絕待。

    可謂真矣。

    心不自見。

    可無妄矣。

    此理微妙。

    最難究竟。

    非多集善根。

    聰明利智者。

    不能通達也。

    客曰。

    誠如所雲矣。

     第三篇 夫參禅貴其善巧用心。

    若用心不巧。

    則多招愆尤。

    大則橫遭魔事。

    癡狂失心。

    小則以假為真。

    認虛為實。

    以緻虛棄一生。

    而更難免善因反招惡果。

    可不慎乎。

    蓋愚拙用心。

    有其多種。

    總在二處所攝。

    一者着有。

    二者執無。

    此二種見。

    俱是外道所執。

    佛法之所不收。

    今人參禅。

    雖知色身虛假。

    而複執着。

    靈性是實。

    謂之色身之内。

    有個靈明覺照。

    思想分别心性。

    認為真實之我。

    或執屏息妄想。

    一念不生。

    身同枯木。

    心等死灰。

    以為真實究竟之處。

    此二皆為愚拙用心。

    甚可憐憫。

    譬如壓砂取油。

    [谷-禾+牛]角求乳。

    縱經塵劫。

    終無一得。

    且認心性為我者。

    知我者誰。

    若心性是我。

    知心性是我者又是那一個。

    若二俱是我。

    豈不一身有二我耶。

    諸細思之。

    故知心性非我也。

    又認一念不生為真實者。

    若一念不生。

    則與木石何異。

    若與木石無異是真實者。

    則一切木石。

    應可成佛。

    豈有此理乎。

    又者認着一念不生為真實者。

    即是執着。

    執着即是生念。

    豈是無念乎。

    又汝若言一念不生。

    亦不執着為真實者。

    則與無知愚人無異。

    又何名為知禅知道者乎。

    思之思之。

    不可鹵莽。

    如何是善巧用心處耶。

    謂才舉一念如何是我本來面目。

    隻看這舉念的是誰。

    須知此舉念的。

    元即是我自己舉也。

    豈他人乎。

    雖是我自己。

    而要無我可得。

    無我可見。

    方是真我也。

    何也。

    我不得我故。

    我不見我故。

    如眼不自見。

    刀不自割。

    思之。

    我若得我。

    有二我之過故。

    謂若認着這舉念的即是我者。

    知舉念的是我又是那一個。

    若二俱是我。

    豈非有二我耶。

    又若舉念的不是我者。

    則落斷空。

    是亦不可。

    或離此舉念的之外尋個我者。

    盡未來際不可得。

    此理最難明白。

    須是誠心懇切。

    方有入處。

    若能知舉念的是我。

    而不落常見之過。

    若知舉念的不是我。

    而不招斷空之尤。

    方是善巧用心處。

    慎之。

     第四篇 有問曰。

    本來面目是有耶。

    是無耶。

    因反問彼曰。

    汝現在自己是有耶。

    是無耶。

    答曰。

    我現在自己是有也。

    問曰。

    汝現在将何為自己耶。

    答曰。

    我現在。

    以見聞覺知為自己也。

    問曰。

    汝現在以見聞覺知為自己者。

    知見聞覺知是自己者是誰耶。

    答曰。

    知見聞覺知亦是我也。

    難曰。

    知見聞覺知是汝。

    見聞覺知又是汝。

    若如是者。

    汝豈非有二我耶。

    問曰。

    我現在自己是有。

    有如是過。

    則我現在自己是無耶。

    反問彼曰。

    汝現在以何為無耶。

    答曰。

    我現在以見聞覺知是無也。

    問曰。

    汝現在能見聞能覺知否。

    答曰。

    能見聞能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