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并序)

關燈


    必不礙于生滅。

    以生滅虛妄故。

    必不損于法身。

    問。

    生滅是虛。

    不損于常性。

    法身既亦不礙生滅。

    法身亦應是虛常。

    答。

    若是情謂之虛常。

    必礙于無常。

    方得說常。

    今此是超情之真常。

    故不異于無常。

    方乃是真常。

    以常見所不到故。

    勝鬘經雲。

    見諸行無常。

    是斷見。

    非正見。

    見涅槃常。

    見常見。

    非正見。

    又以生滅是能依必虛。

    故同所依。

    法身是所依必真。

    故遍能依。

    是故不齊也。

    既以虛生滅。

    不損真法身。

    是故如虛空。

    非劫火所燒也。

    華嚴經雲。

    譬如世界。

    有成或有敗。

    虛空無增減。

    無師智亦然。

    又寶性論雲。

    如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遍衆生。

    諸煩惱不染。

    如一切世間。

    依虛空生滅。

    依于無漏界。

    有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老病死。

    不能燒佛性。

    乃至具說三災等喻雲。

    如是依邪念風災。

    業煩惱水災。

    老病死火災。

    吹浸燒壞陰界入世間。

    而自性清淨心虛空常住不壞。

    又彼論引陀羅尼自在王菩薩經言。

    諸善男子。

    煩惱本無體。

    真性本明淨。

    一切煩惱羸薄。

    毗婆舍那有大力勢。

    虛空自性清淨心根本。

    一切煩惱虛妄分别。

    自性清淨心實不分别。

    乃至說虛空等四輪喻。

    如論應知。

    言法界亦爾者。

    舉法合可知。

    二是故下。

    引勝鬘經釋第二頌中二。

    先簡妄非真。

    後顯真非妄。

    前中二句。

    初言生死者但随俗說有者總顯虛妄。

    謂就實谛道理。

    本無體法。

    是故但約随俗虛妄說有生死。

    而實此法本無所有。

    二世尊下。

    别顯無義。

    謂但依如來藏。

    有虛妄根沒說名死。

    虛妄根起說名生。

    而如來藏本不動轉。

    如水上波有起有滅。

    而水濕性本無起盡。

    非以波水動靜異故。

    别謂離水而别有波。

    亦不以離水無波故。

    别謂此水自體是波。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非如來藏下。

    顯真非妄中。

    亦二句。

    初明體無妄法。

    謂與妄為依。

    舉體成妄。

    而其自體本恒無妄。

    如金作器。

    而金性非器。

    準此思之。

    二世尊下。

    明體具勝德。

    言過有為相者。

    總顯是無為故。

    寂靜下。

    别顯四德。

    彼經名常恒清淨不變義。

    此中寂靜。

    是彼清涼。

    以梵雲陀羅。

    此名清涼。

    亦名寂靜。

    此中不斷。

    是彼恒義。

    寶性論中。

    釋此四義作二門。

    一約離過門。

    二約實德門。

    離過者。

    彼論第四雲。

    不生及不死。

    不病亦不老。

    以常恒清淨。

    及不變等故。

    具引如前第一釋果門處辨。

    二約實德者。

    彼論中引不增不減經說。

    舍利弗。

    如來法身常。

    以不異法故。

    以不盡故。

    以無分别法故。

    如來法身不變。

    以非滅法故。

    以非作法故。

    又釋。

    亦得寂靜是淨德。

    常住是常德。

    不變是我德。

    不斷是樂德。

    釋常恒門竟。

    第九釋相應門中亦三。

    征頌釋。

    二頌中。

    初一約喻總顯。

    上半喻。

    下半法。

    後一約染簡定。

    上半明空如來藏。

    下半明不空如來藏。

    又佛性論頌雲。

    由客塵故空。

    與法界相離。

    無上法不空。

    與法界相随。

    三釋中二。

    先問。

    後答。

    初問意雲。

    既未至佛果。

    雲何得知本有佛法。

    答意雲。

    以佛果功德。

    與此真性相應不離故也。

    就答中二。

    先釋初頌。

    二複次下。

    釋後頌。

    前中亦二。

    先立理釋。

    後引教證。

    前中亦二。

    先喻況。

    謂總為一燈。

    别具三義。

    一體。

    謂熱觸為性故。

    二相。

    謂等焰赤色故。

    三用。

    謂舒光照物故。

    然此三義。

    同時同處。

    和合無異。

    二諸佛法下。

    以法合。

    謂略顯佛果三種功德。

    如寶性論頌雲。

    通智及無垢。

    不離于真如。

    如燈明暖色。

    無垢界相似釋雲。

    于如來法界中。

    依果相應三種。

    燈法相似。

    一者通。

    二者知漏盡智。

    三者漏盡。

    言通者有五通。

    光明相似。

    于相對法。

    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闇法。

    能治相似法故。

    偈言通故明故。

    知漏盡智者暖相似法。

    以能燒業煩惱無有餘殘。

    能燒相似法故。

    偈言智故暖故。

    漏盡者轉身漏盡。

    色相似法。

    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相。

    無垢相似法故。

    偈言無垢故色故。

    乃至雲。

    于無漏法界中。

    彼此疊共不相舍離。

    不差别法界平等畢竟。

    名相應義。

    解雲。

    此中據智随事業用。

    治所知障。

    喻之以明。

    二智焚惑障。

    喻之以熱。

    三淨相觸。

    喻之以色。

    此三佛果之德。

    與衆生位中法身體冥和不二。

    故雲相應也。

    二如是說。

    引教證成中。

    不增不減經證。

    于中三。

    初法。

    次喻。

    後合。

    就法中言諸佛法等者。

    總舉諸佛功德法與法身不離不脫。

    此中恒沙性功德義。

    略作五門。

    一辨相。

    二定義。

    三相應。

    四業用。

    五攝果。

    初辨相中。

    既雲恒沙。

    不可說盡。

    略舉十種。

    如起信論雲。

    真如體相。

    從本已來。

    性自滿足一切功德。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

    遍照法界義故。

    真實識知義故。

    自性清淨心義故。

    常樂我淨義故。

    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

    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

    名為如來藏。

    亦名如來法身。

    解雲。

    上六句德中。

    第五句中四德為四。

    第六句中有二德。

    餘四各一。

    故有十種。

    二定義者。

    問。

    此等功德。

    如來藏中為實有此。

    為不實耶。

    設爾何失。

    二俱有過。

    謂若實有。

    應同有為。

    即乖理失。

    若非實有。

    應無恒沙。

    即違教失。

    釋。

    即實有此功德。

    而不異真如。

    然有三說。

    一雲。

    謂如來藏實無如此差别功德。

    但與佛果修生萬德為依為性。

    從彼能依說有功德。

    若爾。

    在纏與染為依。

    何不說為過失性耶。

    以是離脫不證故。

    修德不爾。

    證此真如不離脫故。

    一雲。

    如來藏實有如此恒沙法性德。

    以聖所說故。

    如來藏經雲。

    我以佛眼。

    觀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

    有如來智。

    如來眼。

    如來身結跏趺坐。

    俨然不動。

    乃至雲如我無異。

    又如模中像等。

    乃至廣說九喻。

    又華嚴性起雲。

    佛子。

    如來智慧無相。

    智慧無礙。

    智慧具足。

    在于衆生身中。

    但愚癡衆生。

    颠倒相覆。

    不知不見。

    不生信心。

    乃至廣說。

    涅槃經雲。

    佛性者名為智慧。

    佛性論以真如為應得因。

    于中具一切佛法等。

    聖教處處皆說。

    但以冥同真如。

    不可分異。

    然其功德決定是有如八功德水。

    同一濕性。

    不可以功德八故。

    分一池水作八分。

    是故不同有為法。

    然其八功德水無不具足。

    是故實有。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一雲。

    依起信論。

    皆依妄染翻對而說。

    故論以。

    問曰。

    上說真如其體平等。

    離一切相。

    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答曰。

    雖實有此諸功德義。

    而無差别之相。

    等同一味。

    唯一真如。

    此義雲何。

    以無分别。

    離分别相。

    是故無二。

    複以何義得說差别。

    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此雲何示。

    以一切法本來唯心。

    實無于念。

    而有妄心不覺起念。

    見諸境界。

    故說無明。

    心性不起。

    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若心起見。

    即有不見之相。

    心性離見。

    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若心有動。

    非真識知。

    無有自性。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熱惱衰變即不自在。

    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

    對此義故。

    心性無動。

    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若心有起。

    更見前法可念者。

    即有所少。

    如是淨法無量功德。

    即是一心。

    更無所念。

    是故滿足。

    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解雲。

    以差别即無差别故。

    約真如體平等一味。

    以無差别即差别故翻對妄說恒沙功德。

    以體對無二故。

    即差别無差别。

    皆無障礙。

    又上三說。

    同一功德。

    以本性功德無不成果。

    成果功德。

    無非功德。

    莫不翻染。

    是故三說方為究竟。

    又初約至得果佛性。

    次約自性住佛性。

    後約引。

    出佛性。

    此三俱在應得因中。

    如佛性論說。

    可知。

    第三克分齊者。

    此諸功德。

    于真如三大中。

    當相大攝。

    起信論雲。

    體大者。

    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相大者。

    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用大者。

    能成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

    以此相大。

    要約妄染相違反對顯發說。

    是故經說如模中像。

    但因模[土*幻]處像有埵現。

    因模培處像有[土*幻]現。

    是故差别之像皆内模現。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妄染如模。

    性德如像相違相顯。

    此中通論真妄相依。

    各有四義。

    約妄中四義者。

    一依真無體義。

    二違真覆障義。

    三反自論他義。

    四順成覺分義。

    真中亦四義。

    一随緣義。

    二不變義。

    三反顯義。

    四熏内義。

    此真妄中各由初義故。

    随流作衆生。

    各由第二義故。

    自性常清淨。

    各由第三義故。

    具足性功德。

    各由第四義故。

    名為佛性作反緣因。

    又各由前三義故。

    名法身為衆生界。

    由總具四義故。

    名法身為涅槃界。

    此俱是對妄門。

    不說佛地。

    又在纏真如具此四義無障礙故。

    是故或有處說真如随熏若生若滅。

    就初義也。

    或有處說真如本性清淨不生不滅。

    據第二義也。

    或有處說真如具足恒沙功德。

    就第三義說。

    或有處說真如是佛性為出世因。

    據第四義。

    是故諸說各當一理。

    互不相違。

    真如甚深。

    于茲驗矣。

    今此所辨恒沙性德。

    據第三義說。

    問。

    若爾此功德雲何得有。

    若在纏時。

    障故不現。

    不可為有。

    若出障時。

    無染可對。

    亦不可說有。

    答。

    正在纏時佛眼觀見纏内真如。

    不同妄染翻說淨德。

    問。

    既在纏有染有此淨德。

    豈不同彼因中計果。

    答。

    既各對妄相翻。

    即是相由緣起。

    既就緣說有。

    不同彼計。

    是故此有。

    亦不有有也。

    問。

    真如與染俱。

    翻染有為說淨功德。

    真如亦與淨法俱。

    亦應翻淨有為說染過失。

    答。

    不爾。

    以染法違真說有翻。

    故雲若離若脫。

    淨法順真不說翻故雲不離不脫。

    第四約相應者。

    謂此功德與法身體相應及自互相應。

    故雲不離不脫也。

    此論略故。

    但說此二。

    起信論中有四。

    略無不脫。

    不增不減經具有五句。

    一不離。

    二不脫。

    三不斷。

    四不異。

    五不思議。

    一謂一一功德。

    與法身及諸功德。

    冥和不二。

    故雲不離。

    二謂若是相違之法強不相離。

    即互相形脫。

    今此不爾故雲不脫。

    又釋此諸功德各無齊限。

    不相舍脫。

    又釋此功德性脫諸染。

    非今新脫。

    故雲不脫。

    三此諸功德。

    一一各通窮三際。

    應無斷盡。

    故雲不斷。

    又此亦是不可斷法。

    故雲也。

    四此功德法。

    各一即是一切。

    以無二體故。

    非如水乳。

    異法相和。

    故雲不異。

    五雖無别異。

    而不礙恒沙。

    超過尋思。

    故雲不思議。

    此别即無别。

    無别即别。

    故不可思也。

    第四業用者此恒沙功德法諸如來藏。

    在染位中内熏衆生。

    令厭生死樂求涅槃。

    此是真如四義中第四也。

    勝鬘經雲。

    世尊。

    若無如來藏者。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寶性論引此文釋雲。

    略說佛性清淨正因。

    于不定聚衆生能作二種業。

    一見世間種種諸苦。

    厭諸苦故。

    生心欲離心。

    二見涅槃樂。

    求希寂樂。

    故生求心。

    乃至廣說。

    起信論雲。

    真如體相熏習者。

    從無始世來。

    具無漏法。

    備不思議業。

    作境界之性。

    依此二義恒常熏習。

    以有力故。

    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自信己身有真如法。

    故發心修行。

    次複有問答釋疑。

    廣如彼說。

    又涅槃經雲。

    一闡提人。

    雖斷善根。

    以佛性力故。

    令未來善根還生。

    如是等文。

    誠證非一。

    第五攝果者。

    恒沙功德。

    就隐時如來藏說。

    總是因位。

    名性功德。

    若就顯時。

    總是果位。

    名為法身。

    由在因時形染說故。

    至果位時。

    名為解脫德。

    由約本覺等說故。

    至佛果位時。

    得有般若德。

    由約能持修生果說。

    故至佛果。

    得有法身德。

    以此三德略攝佛果。

    是故凡位應得因中皆已具有。

    故名佛法也。

    恒沙性德。

    略述如是。

    餘如别說二喻說中。

    有二喻。

    一燈明破闇。

    喻智德也。

    二寶珠德除貧。

    喻福德也。

    又通釋。

    二喻齊舉。

    各有三義。

    一光。

    二色。

    三形。

    體同燈熱也。

    不相離故。

    互不相脫故。

    三舍利弗下。

    法合中。

    先總釋。

    謂依梵本雲。

    法身不離諸佛法。

    不脫智功德。

    此有二義。

    一明恒沙佛法。

    與法身不相離故。

    二明法身但脫諸障。

    不脫智德。

    又釋。

    以此功德等。

    離所取相。

    非離法身。

    故雲不離。

    二脫能取執。

    非脫于法身。

    故雲不脫。

    餘同前釋。

    次言所謂下。

    别顯恒沙淨德大智慧光明義等。

    以對恒沙染法。

    況恒沙功德也。

    釋初頌竟。

    二複次下。

    引勝鬘經釋第二頌二。

    先标二藏空智者。

    境智合标也。

    二何等下釋中。

    先釋空藏有三義。

    一謂如來藏與妄染俱。

    不為所染。

    故雲名為空。

    以真妄不相到故。

    如迷木杌。

    謂以為鬼。

    即依木之鬼。

    不到如木。

    以見鬼者不見木故。

    鬼依之木。

    不至于鬼。

    以見木者不見鬼故。

    若離者。

    顯鬼木體相全離。

    而恒不相到。

    若脫者。

    以鬼是虛妄不同木故。

    鬼脫于木。

    以木實真不同鬼故。

    木脫于鬼。

    此之離脫。

    本性法爾。

    依是道理。

    勝鬘經雲。

    煩惱不觸心。

    心不觸煩惱。

    雲何不觸法。

    而當有染心。

    是故要對妄法。

    方有空義。

    起信論雲。

    若離妄心。

    實無可空。

    二以如來藏随妄染時。

    隐自實體。

    故名為空。

    此是自體空也。

    三以如來藏随緣義。

    成諸煩惱。

    煩惱即是如來藏中空義。

    是故起信論雲。

    無明之相。

    不離覺性。

    非可壞。

    非不可壞。

    無行經雲。

    若人欲成佛。

    勿壞于貪欲等。

    又入法界體性經雲。

    佛言。

    文殊師利。

    汝雲何為初行男子女人說法。

    文殊師利言。

    世尊。

    我于諸善男子善女人。

    所教發我見。

    即是為其說法。

    世尊。

    我不滅貪欲諸患而為說法。

    所以者何。

    此等諸法本性無生無滅故。

    世尊。

    若能滅實際。

    即能滅我見所生際。

    乃至廣說。

    此等聖法教。

    同明煩惱依真即空。

    故同真如也。

    二不空藏中亦有三義。

    一有自體故。

    不同妄法無體。

    二具恒沙功德故。

    不同恒沙過患。

    起信論雲。

    不空者。

    以有自體。

    具無漏功德故。

    三體相二大冥和不二故。

    不同妄法自性差别。

    起信論雲。

    亦無有相可取。

    以離念境界。

    唯證相應故。

    不離等如前釋。

    可知。

    釋相應門竟。

    第十釋不作義利中有四。

    初征起。

    二立頌。

    三解釋。

    四攝頌。

    就立頌中。

    初二句法說。

    明在纏阙用。

    後四句喻說。

    顯實有未現。

    就釋中二。

    先問。

    後答。

    問意雲。

    既衆生位中法身即與佛果功德相應。

    何故不起。

    佛果業用。

    既無起用。

    如何得知有彼佛法。

    二應知下答。

    謂如蓮未開。

    非是無蓮等。

    文中有九。

    前八具障。

    後一阙因。

    是故此雖未起業用。

    是有決定。

    又此九所喻法身。

    有其二門。

    一通九喻示法身德。

    二别分九喻。

    各喻法身一德。

    一蓮華未開喻。

    喻法身正行德。

    為諸邪惡見覆故不現。

    謂五見乖理。

    俱名惡見。

    二真金堕糞喻。

    喻法身真德。

    為邪覺觀不正思惟之所污故。

    三修羅蝕月喻。

    喻法身大我德。

    為虛妄我慢所隐藏故。

    四池水混濁喻。

    喻法身大定德。

    為貪欲混濁。

    定水不清故。

    五泥污金山喻。

    喻法身大悲德。

    為嗔恚衆生所違害故。

    六雲蔽虛空喻。

    喻法身空慧德。

    為愚癡雲所蔽障故。

    七日未出現喻。

    喻法身本覺德。

    為根本無明習氣覆故。

    八世界未成喻。

    喻法身種姓德。

    在六處空聚未生芽故。

    寶性論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