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并序)

關燈


    真如性如六根聚。

    經中說如是六根。

    從無始世來。

    畢竟究竟諸法體故。

    無上依經亦有此文。

    并以真如為體。

    若瑜伽六處殊勝等。

    約有為性說。

    不同此教。

    九空雲無雨喻。

    喻法身阙德義。

    以阙了因。

    故雲相違緣現前。

    謂不得正順修行之因。

    但有無明等諸煩惱。

    故雲也。

    又釋。

    此亦總結諸惑覆障也。

    由前九種因緣故。

    雖實有彼相應佛法。

    而不得起用。

    二重頌者。

    令義明了故。

    易記持故。

    初三句。

    明法身在纏。

    不得起用。

    有喻有法。

    略舉初二喻。

    餘皆等之下一句。

    明反此出纏。

    便起大用。

    釋不作義利門竟。

    第十一釋作義利中亦三征頌釋。

    頌中有六偈。

    分二。

    初三頌半。

    明出障故能益生。

    後二頌半。

    明具德故能益生。

    就前中初二頌。

    先明出障。

    後一頌半。

    正明益生。

    就前中亦二。

    初一頌半明喻說。

    說出障。

    牒前在纏諸喻。

    皆明出也。

    初定水澄清喻。

    二大行華開喻。

    三堅慈出穢喻。

    四空慧除障喻。

    五我得具德喻。

    下半法說。

    合前五種功德。

    故雲。

    離欲解脫時。

    功德亦如是也。

    就益生中。

    初一頌舉喻顯用。

    上半明智舒光照世益。

    二福地生物善苗益。

    三德海出其聖寶益。

    此後二喻。

    前文所無也。

    下半以法合前三益。

    謂令衆生從諸有處得解脫時。

    亦由三事。

    一智破障。

    二善根增。

    三證聖果。

    上來出障益生竟。

    二了知下。

    明具德故益生中亦二。

    先兩頌明具德。

    後半頌明益生。

    前中明具三德。

    一悲智相導德。

    二心雲遍空德。

    三定持住法德。

    初中了知諸有性者。

    明大智明了。

    知三有空寂而不染也。

    言而起大悲者。

    明大悲不舍衆生故。

    還入諸有中以攝他也。

    言若盡不盡皆無所著者。

    以智了空。

    故不著不盡也。

    起悲攝他。

    故不著盡也。

    以約境既無二故。

    唯一無礙境。

    約行悲智無二故。

    唯一無住行。

    維摩經中盡無盡法門。

    會釋可知。

    雲佛心下二句。

    明心雲遍空德。

    以于諸有若盡若不盡既皆不著。

    何處住耶。

    謂住實際空處。

    以無障礙故。

    明佛為生說法之心。

    猶如大雲。

    此應住于諸有之處。

    然于諸有徹無實際。

    是故現身在三有中。

    即是安住于實際處。

    如置草等于波上。

    即著于水中。

    初不離水。

    常現波上。

    佛亦如是。

    下起涅槃。

    現身生死。

    八相化用。

    亦是法身也。

    常住法身。

    恒起作用。

    佛無分二。

    思之可見。

    三定持住法德。

    由無量三昧門得法相應故。

    由無量陀羅尼持法不失故。

    是故方乃為諸衆生注大法雨。

    前門中如雲無雨者。

    未出障故。

    世間雲雨有四義。

    一起雲。

    二遍空。

    三含水。

    四注雨。

    今爾。

    佛亦具斯四義。

    如次四句可知。

    下半明益生。

    但世間雨下。

    有二種益。

    一滅炎熱。

    二生長苗稼。

    法雨亦二。

    滅惑生德。

    今但約生德。

    故雲一切諸善苗等。

    未有者令生。

    已生者令長。

    皆用法雨。

    是故成于大義利益。

    三釋中文有三。

    一總反前。

    謂前門在纏。

    故無利用。

    今此出障。

    故有大益。

    二應知下。

    明具智斷勝德。

    于中二。

    先斷德究竟。

    障無不盡故。

    釋前出障。

    後成就等。

    明智德圓滿。

    德無不熟故。

    釋後具德。

    三證斯下。

    以法成益釋前二位益生。

    于中二。

    先成自益。

    後成他益。

    前中二句。

    初證法成人益。

    亦成大菩提益。

    故雲證斯乃至等覺。

    二于常下。

    受用法樂益。

    亦是得大涅槃益。

    于涅槃界中。

    具四勝德。

    一常住者。

    凝然不變故。

    二寂靜者。

    二障習盡故。

    三清涼者。

    遠離熱惱苦報盡故。

    曰不思議涅槃界者。

    總結具有無邊功德圓寂究竟也。

    言恒受安樂者。

    領納如此究竟之樂。

    盡未來際永無斷絕。

    故雲恒受等也。

    又釋前四句。

    顯常我及淨。

    此中顯示四德圓滿為究竟果也。

    又釋。

    常是法身。

    寂是解脫。

    清涼般若。

    結三德為涅槃。

    雲不思議等。

    二為一切下。

    明成他利。

    謂現身說法等。

    令衆生歸向故也。

    釋作義利門竟。

    第十二釋一性門中亦三。

    謂征頌釋。

    頌中二頌分三。

    初一頌。

    标異義一性門。

    次上半。

    标境智一味門。

    三下半。

    标因果一乘門。

    初中言此者。

    此前門中所成佛果也。

    寶性論雲。

    于無漏法界中。

    依如來藏有四種義。

    此論下釋中引頌雲。

    衆生界清淨。

    應知即法身故。

    又寶性論中。

    引不增不減經釋此義雲。

    舍利弗言。

    如來藏者。

    即是法身。

    故彼論中釋此四義。

    一約與恒沙功德法為依止不相離義。

    名為法身。

    二約得了因引出義。

    名為如來。

    三約法體離虛妄義。

    名第一義谛。

    四約障盡德圓義。

    名為涅槃。

    然此四義無别異性。

    故雲即是也。

    彼論頌雲。

    法身及如來。

    聖谛與涅槃。

    功德不相離如光不離日。

    廣釋如彼。

    二言涅槃不異佛等者。

    标境智一味門。

    于中初句法說。

    下句喻說。

    前中明此四義。

    與佛同體。

    謂四義是所證法。

    佛是能證智。

    以境智冥和。

    無别二性。

    故雲不異。

    又以此智。

    亦以如來藏為性。

    無别法故。

    是故不異。

    又寶性論雲。

    覺一切種智。

    離一切習氣。

    佛及涅槃體。

    不離第一義。

    彼自釋雲。

    此四種名。

    于如來法身無漏界中。

    一味一義。

    不相舍離。

    不離一法門。

    不離一法體。

    此以何義。

    所證一切法覺一切智。

    及離一切智障煩惱障習障。

    此二種法。

    于無漏法界中。

    不異不差别。

    不斷不相離。

    乃至廣說。

    二喻況中。

    言猶如冷即水者。

    此有三義。

    一通喻前後三門。

    皆同一性。

    如冷即水。

    二别喻此門。

    明所證涅槃。

    與能證智。

    非如水乳。

    二體相合。

    故雲不異。

    以同一性。

    如冷即水。

    故雲不異。

    此冷喻涅槃。

    以離生死諸熱惱故。

    水喻佛智。

    澄清現照故。

    又水喻涅槃。

    本性潤滑故。

    冷喻佛智。

    涼惑熱惱故。

    寶性論中。

    如光不離日者。

    同此義也。

    三下二句。

    标因果一乘門者。

    此佛果功德。

    與衆生如來藏。

    不相離故。

    是故衆生無不皆得佛涅槃。

    以在因在果。

    無異法故。

    故無三乘别異涅槃。

    三釋中亦三。

    先釋異義一性門。

    二釋境智一味門。

    三釋因果一乘門。

    初中二。

    先釋法身涅槃。

    無二義。

    後具釋四義無差别性。

    前中先牒執總非。

    謂小乘說戒功德法以為法身。

    要滅此等。

    乃爾方得無餘涅槃。

    今即不爾。

    故言如來法身等。

    二如彼下。

    引頌釋成。

    言衆生界者。

    是如來藏也。

    清淨者。

    明出纏也。

    即法身者。

    與功德法為依止。

    具性德故也。

    即涅槃者。

    明自性清淨故障本性滅故。

    以非障淨。

    無以顯德。

    故雲即也。

    言即如來者。

    顯得了因至果德故。

    名為來也。

    二複次如有下。

    引勝鬘經釋四義無差别性。

    于中釋四事無别。

    即為四句。

    一佛果即涅槃。

    二涅槃即法身。

    三法身即如來。

    四如來即聖谛。

    初中言即阿耨菩提名涅槃界者。

    明第一佛果即涅槃也。

    謂菩提雲覺。

    是大智也。

    涅槃名圓寂。

    即正理也。

    亦菩提即涅槃者。

    諸說不同。

    一雲。

    以智證理。

    同無分别。

    故名為即。

    非彼智法。

    同理凝然。

    一雲。

    菩提有二種。

    一修起菩提。

    謂始覺之智。

    二本有菩提。

    謂本覺智也。

    經雲。

    寂滅是菩提。

    滅諸相故。

    今就本覺。

    故雲即涅槃。

    非謂始覺亦即涅槃。

    一雲。

    即此始覺之智。

    體從緣成。

    必無自性。

    無性之理即是涅槃。

    若不爾者。

    豈此智證一切諸法悉皆平等。

    而獨自在不等耶。

    定是故内自平等。

    為大涅槃。

    外不失照。

    名菩提智。

    寶性論中。

    如光不離日。

    是此義也。

    一雲。

    以此是性淨涅槃。

    一切法中悉具有故。

    故說菩提即亦涅槃。

    一雲。

    既此智用本從如來藏緣起。

    是故至果時無明障盡。

    即今此智冥同本性故。

    起信論雲。

    始覺即同本覺。

    是此義。

    又梁攝論雲。

    無不從此法身流。

    無不還證此法身。

    斯之謂也。

    五釋之中。

    今此論宗。

    當設三釋。

    言即此涅槃界名如來法身者。

    明第二涅槃即法身也。

    此真理至佛果時。

    具足恒沙修生本有諸功德法為依止故。

    名為法身也。

    言世尊如來等者。

    明第三法身即如來義。

    謂此真性至果中。

    與智不二。

    故方名如來故。

    轉法輪論雲。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

    正覺第一義谛。

    故名如來。

    言複次下。

    釋第四如來即聖谛義。

    于中二。

    初标義。

    二引釋。

    初中言此亦不異苦滅谛者。

    明此出纏法身。

    不異在纏苦法性滅平等真理。

    謂以心性無二故。

    二是故下引釋中。

    還引勝鬘經釋。

    初非以苦壞名苦滅者。

    簡非也。

    簡彼事滅。

    非此性滅故。

    謂小乘中。

    灰身滅智。

    破壞苦盡。

    方名滅谛。

    今即不爾。

    故雲非以等也。

    二言苦滅谛者。

    下顯是也。

    謂明苦等本性自滅。

    非今斷離。

    于中有二。

    初明苦滅顯真。

    二明離染顯淨。

    亦是初翻苦谛。

    以顯真如體大之義。

    後反集谛。

    以顯真如相大之義。

    前中十一句。

    初六句翻苦。

    後五句顯真。

    前中謂何以此苦不待除境自滅者。

    釋有六因。

    一以此苦法。

    從無始本際來。

    既從緣起。

    以彼諸緣各無作故。

    今此苦法本來性滅。

    故雲無作也。

    二既能生之緣本無作故。

    今所生苦法性自無起。

    故生俱不可得故。

    雲無起也。

    三從自他苦及彼無自。

    求苦法生俱不可得。

    故雲無生。

    四既本不生。

    無法可滅。

    故雲無滅。

    五不待盡。

    故雲無盡。

    六體非可斷。

    故雲離盡。

    二常恒下。

    五句顯真。

    一以本際不生。

    故雲常。

    二以後際不滅。

    故雲恒。

    三中間無改異。

    故雲不變。

    四遍窮三際。

    故雲無有斷絕亦是無住相故也。

    五處染常淨。

    故雲自性清淨。

    二遠離下。

    明離染顯淨中。

    先遠離一切煩惱藏者。

    明性自離染。

    即空如來藏也。

    二具足等明顯淨。

    即不空如來藏也。

    是故下結不空之法。

    謂攬此法以為佛身。

    故雲法身。

    上來釋四義一性竟。

    言世尊即此如來法身下。

    釋第二境智一味門。

    于中二。

    先法說。

    後喻說。

    前中三。

    初明所證法深。

    二明能證智妙。

    三結境智無二。

    前中謂即此法身在纏之時。

    含攝恒沙諸功德法。

    名如來藏。

    又此等功德。

    隐在煩惱諸纏之内。

    故亦名如來藏。

    此即在染而具德故名深也。

    言世尊如來藏智下。

    明證智玄妙。

    有三句。

    一标宗。

    謂知彼在纏如來藏智。

    是如來空智。

    此如來智有其二種。

    一與在纏如來藏合。

    隐其實德。

    故雲空智。

    二約與出纏身合。

    故名不空智。

    今就前義。

    故雲空智。

    又釋。

    是如來藏中本覺之智。

    隐故名空。

    出纏之時。

    顯故不空。

    因果雖殊。

    法體無二。

    是故在纏亦名如來智。

    三世尊下。

    據異顯妙。

    謂先二乘淺智所不能知。

    于見道中本所不見。

    于修道中本所不證。

    又釋。

    創照名見。

    終契為證。

    此通諸位。

    勝鬘本中雲。

    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

    本所不見。

    本所不得。

    解雲。

    大力菩薩。

    雖是地上。

    然證未極。

    故非彼境。

    二唯佛世尊下。

    明唯佛妙智所能證合。

    于中先永壞等。

    明斷德究竟。

    後具修下。

    明智德圓滿。

    由此智斷滿足位中。

    方能證得冥合無二。

    是故下。

    第三結境智無别。

    故雲與佛涅槃無有差别也。

    由此無别。

    即境智俱泯。

    楞伽頌雲。

    一切無涅槃。

    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

    遠離覺所覺。

    此之謂也。

    二喻釋同前可知。

    第三複次應知下。

    釋因果一乘門。

    此中有一乘章。

    如别說。

    文中三。

    初明因一果無異。

    破彼小乘異大果。

    二明果一因無異。

    破彼小乘異大因。

    三引教證成。

    雙顯無二。

    初中言唯有一乘道者。

    總标因果一道解脫。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即大乘也。

    諸佛菩薩為衆生故分之為三。

    華嚴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

    二若不爾下。

    釋無差别。

    于中二句。

    先反釋。

    後順釋。

    前中言若不爾者。

    反責也。

    謂若守于權教。

    不信一乘者。

    應離如來大涅槃外。

    别有二乘餘涅槃耶。

    既此實教宗中。

    異佛涅槃。

    更無餘滅。

    故知唯有一乘法也。

    勝鬘經雲。

    阿羅漢辟支佛。

    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

    有餘梵行不成故不純。

    事不究竟故。

    當有所作。

    不度彼故。

    當有所斷。

    以不斷故。

    去涅槃界遠。

    何以故。

    唯有如來應正等覺。

    得般涅槃。

    成就一切功德故。

    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

    言得涅槃者。

    是佛方便。

    唯有如來得般涅槃。

    乃至廣說。

    準此經論。

    二乘之人總無涅槃。

    廣引教理。

    如别記說。

    二同一法界下。

    歸順釋。

    謂同一如來藏法界也。

    豈有勝劣涅槃耶者。

    謂若有二種涅槃。

    應有二種法界。

    既無此事。

    唯一法界。

    故知無有二涅槃也。

    二亦不可下。

    明果一因無異。

    破小乘因。

    于中亦二。

    先牒計總非。

    二以理正破。

    前中謂彼既得無異涅槃。

    而猶執有三乘因别。

    攬彼别因而成一果。

    謂下中上者。

    是三乘因也。

    勝劣者。

    獨覺聲聞。

    一勝一劣。

    二乘望大。

    亦一勝一劣。

    三因不同。

    故雲諸因。

    以此三因同得一佛涅槃。

    此不應理。

    故雲不可言等也。

    問。

    若三乘人因果各别。

    有不成佛。

    是權乖實。

    可須破迷。

    若三乘人修因雖異。

    得成佛果。

    此有何失。

    而今破之。

    以處處大乘教經。

    說二乘之人亦當成佛故。

    答。

    今此論意。

    亦不許有二乘别因。

    然有多義。

    一前約破無學人。

    不令住彼果。

    今破有學人。

    不令修彼因。

    以迂回故。

    二不可以二乘自宗中小行之因。

    得成無上佛果。

    故雲不可言等也。

    三明彼二乘亦無别因。

    所修小行亦是菩薩道故。

    經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漸漸修習當得作佛。

    是故總無二乘自因。

    故雲無勝劣因而得一果。

    四明彼二乘異因。

    皆是大乘之法。

    是故不許有别異因。

    勝鬘經雲。

    摩诃衍者。

    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

    世尊。

    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

    乃至廣說。

    前同一法界。

    不許有異果。

    今即同一大乘。

    不許有異因。

    是故方為純一乘也。

    文意如此。

    二以現見下。

    以正理破。

    謂現見世間因若差别。

    果必非一。

    無有谷麥等多種。

    同生一芽。

    此即以果破因。

    既許果一。

    何得執有多類因耶。

    是故就實究竟。

    唯一因一果。

    餘并方便也。

    三是故經言下。

    引經證成。

    顯前無二。

    于中二。

    初證無異因。

    二是故下。

    證一味果。

    前中三句。

    初言世尊實無等者。

    總遮無取。

    謂遮小乘及大乘權教。

    有勝劣差别因法。

    終證涅槃之理。

    若有實證得彼涅槃者。

    實無勝劣差别因法。

    二世尊平等下。

    顯實真證。

    言平等諸法者。

    顯因無差别也。

    言證于涅槃者。

    由無差别因。

    方乃證得涅槃。

    又釋。

    上句所證。

    平等法也。

    證涅槃者。

    能證契合也。

    三世尊平等智下。

    釋成證相言平等智者。

    顯能證智平等。

    離能見也。

    平等解脫者。

    明所得理平等。

    離所見相也。

    平等解脫知見證得涅槃者。

    明理智雙融。

    妙絕能所。

    方為究竟證實涅槃。

    二是故下。

    證成一味果中。

    有二句。

    先總一味者。

    顯境智無二故。

    二所謂下。

    釋出體狀。

    是何等味。

    謂平等味者。

    同一真性故。

    解脫味者。

    同離二障故。

    又釋平等味者。

    無間道中離能所取故。

    解脫味者。

    解脫道證累外法界故。

    此是略論。

    無結說回向等。

     大乘法界無差别論疏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