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關燈
以刷還人三千餘口。

    付季慶浚。

    使之從便分送。

    慶浚分付諸船将聽其所願。

    船将等利其男女争先恐後。

    絷之維之。

    甚於搶擄。

    或問所系。

    而不能答。

    則并稱己奴。

    美女則縛其夫投海。

    而任作己物。

    如此者非一。

    怨聲傳播。

    天高聽卑。

    即罷李慶浚。

    以李雲龍代之。

    因令各道水使。

    摘發邊将之恣行者。

    水使等視以文具。

    竟不發告雲進(士趙慶男經亂錄)。

     瓶錫空山。

    索然若枯死木灰。

    何其靜也。

    一日杖釰而起。

    斫賊如麻。

    何其勇也。

    吾不信佛氏之有體而無用也(趙顯命撰真赟)。

     僧将惟政。

    方欲修葺龍起山城。

    而患其私力不足。

    令本道巡察使。

    随便助力。

    且覓給種子使。

    惟政率其軍百餘。

    屯田山下。

    以為積粟之[言*(〡/下)]事(懲毖錄)。

     巳五月。

    僧将松雲。

    還自日本。

    刷還被擄人口一千餘名。

    分載四五十船。

    與倭人橘智正同還。

    松雲一名惟政。

    任姓。

    密陽人。

    先世士族。

    至松雲出家為僧。

    頗能詩。

    善真草。

    有名叢林中。

    壬辰住金剛山。

    一日倭兵亂入。

    寺僧奔竄。

    松雲獨凝坐不動。

    倭異之。

    環立合掌緻敬而去。

    其秋餘在安州。

    通文各道。

    無論僧俗。

    令起兵勤王。

    文到。

    松雲展文佛榻上。

    率其類涕泣。

    遂收僧兵千餘入平壤。

    結陣於林原坪。

    連與倭戰。

    自是長在軍中。

    又嘗再入清正營中論說。

    意氣激烈無畏懾。

    前年朝廷命往日本。

    托以遊山。

    探賤中消息。

    人皆危之。

    松雲恬然無難色。

    主是乃還(西厓集)。

     華岩月首座餘事 嘿行者 餘事。

    亦深於文章。

    有草集傳士林。

    嘗撰海東高僧傳。

     時李東觀允甫言。

    有嘿行者。

    不知族氏。

    年可五十。

    或為髡。

    或為頭陀。

    不念經。

    不禮佛。

    終日宴坐瞑如也。

    有候之者。

    無貴賤不舉目改觀。

    問其名不應。

    問從甚處來亦不應。

    故以嘿行者名焉。

    居歸正寺别區。

    時予[迢-刀+帝]在龜城。

    道人存純謂予言。

    行者嘗冬月數一座具。

    着一衲衣。

    衲中無虮虱。

    坐氷突上。

    寒色不形。

    學道後進。

    抱冊往從質疑者。

    無不委細開說。

    方大寒恐其凍也。

    候出時。

    遣房子急爇柴頭。

    溫其突而去。

    行者來觀之。

    無喜愠色。

    徐出戶。

    拾石礫填突口。

    泥其灰塗隙。

    而上宴坐如初。

    自是不複遣溫也。

    嘗齋時食。

    菜不用醬。

    又不禁午後食。

    值幸則食之。

    或至七八日不食。

    自言凡名山有聖迹。

    無不遊觀。

    予往見不交一言。

    後乙醜歲冬十月。

    遊窟岩寺。

    寺僧曰。

    近嘿行者。

    來陟鹯嵓。

    樂之。

    就石窟構一小庵。

    躬負石等階。

    新開磴道。

    自山下至窟。

    置三百餘層。

    無一石動搖者。

    時聞齋鼓。

    下來飯食。

    至十餘日不下。

    因往候焉。

    片石上有七言頌。

    是行者所作。

    其言頗涉神仙事。

    庚午歲。

    以定戎分道乘傳複至龜城。

    問行者今在何所。

    城人雲。

    頃往奉州三角山門岩居焉。

    去歲夏月住窒岩寺。

    時謂寺僧曰。

    有思自北方來萃此城。

    因下山入城。

    乘城上巡行而出。

    城人皆見之。

    後有鬼火。

    晝伏昏起。

    其色青。

    小大不等。

    或入人家。

    或聚園樹。

    或飛空中。

    城人擊鳴[咒-幾+尢]以噪之。

    守夜不眠。

    如是過數日方止。

    時餘之妻息。

    下在是城。

    問之果然。

    後有僧益芬。

    來告餘。

    近往三角山。

    見行者無小恙好在。

    近旁村民。

    恐行者之去。

    相與修宅。

    所住草屋。

    日夕供護焉。

    将告别。

    行者謂芬曰。

    大都修行者。

    不以寒若易其志。

    今之修行。

    必欲高樓屹殿庇其徒。

    美食細服供其身。

    出入公卿士大夫之門。

    谕以造寺息利。

    為得福多。

    屠割平民。

    烏在其為修行者欤。

    汝勉之無忽也。

    芬佩服焉。

    東觀言如此。

    因撰傳以補僧史之阙焉(補閑集)。

     尼姑 金氏(太夫角幹金庾信妻) 聖德王十年。

    令曰。

    今中外平安。

    高枕無憂。

    太大角幹之賜也。

    夫人儆戒相成。

    陰功亦多。

    寡人未嘗忘于心。

    思欲報之。

    命歲賜南城租一千石。

    時金落發為尼。

    命封為夫人。

     詩僧 大覺國師 嘗讀文烈公集。

    見大覺國師碑。

    師以王子求出家。

    如宋聞道。

    得賢首達摩天台慈恩南山等五宗法門。

    至泗上禮僧伽塔。

    天竺寺禮觀音像。

    皆放光明。

    北遼天佑帝聞其名。

    送大藏經諸宗疏鈔六千九百餘卷。

    燕京法師雲谞。

    高昌國阇梨屍羅縛底。

    亦皆以策書法服為問。

    遼人來聘者皆請見。

    吾使入遼。

    則必問師安否。

    日本人求師碑志。

    其為異國所尊如此。

    師餘力外學經史百子。

    皆尋其根抵。

    率爾落筆。

    文辭平淡而有味。

    令得數詩嘗味之。

    文烈公平淡之言。

    信哉。

    到飛來方丈。

    禮普德聖師雲。

    涅盤方等教。

    傳授自吾師。

    兩聖橫經日。

    (元曉義相。

    受涅盤維摩經於師)高僧獨步時。

    随緣任南北。

    在道勿迎随。

    可借飛房後。

    東明古國危。

    (師本高句麗盤龍寺沙門飛房至百濟孤大山。

    後神人見於高句麗馬嶺。

    告人曰。

    汝國敗無日)題錦石庵雲。

    老苔班似錦。

    瑞石列如屏。

    時有高僧倚。

    長眠養性靈。

    題龍岩院雲。

    踏盡殘花上翠微。

    徘徊瞻景欲忘歸。

    他年若也酬前志。

    高卧煙霞與世違(補閑集)。

     無礙智國師 無礙智國師。

    戒膺講道外。

    遊刃於文章。

    睿王邀入大内。

    苦請留。

    師作詩雲。

    聖勑嚴明辭未得。

    岩猿私鶴别江東。

    多年幸免魚吞餌。

    一旦翻為鳥在籠。

    無限旅愁宮裡月。

    有明歸夢洞中風。

    不知何日君恩報。

    瓶錫重回對碧峰。

    即往太白山蔔居将終焉。

    上複遣使征之。

    屢诏不受(補閑集)。

     大鑒國師 大鑒國師坦然。

    筆迹精妙。

    詩格高淡。

    所過多題詠。

    三角山文殊寺詩曰。

    一宣何寥廓。

    為緣俱寂寞。

    路穿石罅通。

    泉透雲根落。

    晧月挂檐楹。

    涼風動林壑。

    誰從彼上人。

    清坐學真樂。

    作四威儀頌。

    寄宋朝介谌禅師。

    師見而奇之。

    即以衣缽遙傳之。

    安信居士。

    位毗琴山白雲庵。

    師嘗訪之。

    題詩于闆。

    後有人竊此詩闆欲去。

    已到山下。

    玄風官吏逆知之。

    收在官府。

    不知其真迹令在否(補閑集)。

     龜山昙秀禅師 龜山昙秀禅師。

    與郭玙處士金洪兩學士(金富轍洪灌)等。

    為文會之交。

    時睿王幸西都。

    郭金洪皆扈駕。

    唯昙秀不得詣行在。

    有詩寄雲。

    青雲二學士。

    白日一仙翁。

    并筆巡遊下。

    連裾扈從中。

    大同楊柳雨。

    長樂牧丹風。

    應制多佳句。

    聯篇寄驿筒(補閑集)。

     無己 僧無己。

    自号大昏子。

    隐居智異山。

    餘三十年。

    不釋一衲。

    每冬夏入山不出。

    卷肚皮在帶索中。

    春秋鼓肚遊山。

    日食三四鬥。

    一坐必浃旬。

    起行則朗吟山偈。

    山四面七十餘庵。

    一庵每宿軌留一偈。

    無住庵詩曰。

    此境本無住。

    何人起此堂。

    唯餘無己者。

    去住兩無妨。

    語若疎易。

    而寄意高深。

    殆寒拾之流欤(補閑集)。

     修禅社卓然師 師寄相之子。

    筆法絕倫。

    甲辰之春。

    自京師還江南。

    道過雞龍山下一村。

    見有鵲栖于樹體。

    皓臆丹尾黔。

    居民長福雲。

    此鵲來巢已七年矣。

    其雛每歲為土枭所食。

    呼訴不已。

    哀惑所锺。

    一年頭始白。

    二年頭盡白。

    三年體渾白。

    及今年幸免其厄。

    尾漸還黑。

    然師異之。

    語同社天英師。

    師曰。

    噫此所謂禽頭人也。

    乃作詩曰。

    怨氣積頭成雪嶺。

    血痕治臆化丹田。

    渠如不惱他家子。

    四海霜毛一日玄。

    英師為晉陽公所縻住斷俗。

    爵禅師時年三十餘(補閑集)。

     雉嶽老僧 陳補阙。

    因王事行過雉嶽西。

    松杉蔭密。

    水石幽奇。

    心愛之。

    入洞中。

    有草屋兩三。

    隐映林間。

    一老僧帶兒于坐溪石。

    陳下馬與語。

    氣韻不凡。

    遂偶坐。

    見一紙扇畫蟠松。

    陳取扇書其背雲。

    老僧長伴蒼髯叟。

    何更移真入扇團。

    僧即和雲。

    春風不到峨嵋嶺。

    樸地蛟龍翠作團。

    陳驚愕歎服。

    又贈十韻。

    語意俱清絕。

    不知何許人(補閑集)。

     三重空空 性不檢。

    好詩酒。

    居不離京師。

    雖晚歲喜與少年輩遊。

    酷酊吟哦。

    嘲花弄草。

    以自放也。

     常過布川。

    留詩贊石彌勒雲。

    金色巍巍丈六身。

    青山獨立幾經春。

    我來稽首無何語。

    曩劫同修是故人。

    後廋壯元碩。

    以中道按廉。

    過此見之。

    代彌勒戲書雲。

    腰上僧形不俗身。

    長安桃李眼迷春。

    莫言曩劫同修善。

    吾黨曾無破戒人。

    空空聞之。

    作解嘲詩。

    上相國崔公雲。

    昔過布川院。

    閑留一首詩。

    多談彌勒在。

    戲答使人疑。

    公絕倒(補閑集)。

     麟角禅師 碛川寺詩曰。

    隔林遙聽出山锺。

    知有蓮坊在翠峰。

    樹密影遮當戶月。

    谷虛聲答打門筇。

    水鋪白練流今石。

    虹曳青羅挂古松。

    莫怪老人留數日。

    當年普照示遺蹤(詩選)。

     靜明禅師 智異山詩。

    問君直入千峰裡。

    知在煙霞第幾重。

    流水落花迷去路。

    他年何處訪高蹤。

     聖能 白雲峰詩。

    矗矗奇形幾萬重。

    雲中秀出碧芙蓉。

    神光永照黃金界。

    淑氣長留白玉峰。

    突兀岡巒含月色。

    幽深洞壑秘仙蹤。

    清遊更欲登高頂。

    俯瞰蒼溟一快[離-蹂+月](北漢志)。

     元曉[企-止+(口/土)]詩。

    玉樹瓊林密不開。

    琉璃淨界絕塵埃。

    峨峨雪色峰千疊。

    激激雷聲水萬回。

    觀靜高僧枯更寂。

    學飛雛鶴去還來。

    超然是處尋真客。

    薄暮登臨元曉[企-止+(口/土)](北漢志)。

     無畏 招隐(山人) 能訓善吹笛。

    與益齋常從遊。

    嘗築亭。

    名以招隐。

    有詩雲。

    移得花叢妝後砌。

    折來松梢補西檐。

    手中隻慣山中事。

    古下那知世味甜(詩選)。

     坦然 文殊寺詩。

    一室何廖廓。

    萬緣俱寂寞。

    路穿石罅通。

    泉透雲根落。

    皓月挂詹楹。

    涼風勤林壑。

    誰從彼上人。

    清坐學真樂(北漢志)。

     沖奯(高麗松廣社僧) 沖奯。

    初以南省正元脫身。

    往松廣社修真。

    崔怡為知申事專政。

    以書遺茶香。

    使請書報。

    師曰。

    子已絕俗。

    何須書往複為。

    怡且以詩贈之。

    即次雲。

    瘦鶴靜翹松頂月。

    寒雲輕逐嶺頭風。

    個中面目同千裡。

    何更新煩語一通。

    卒不以書答(勝覽)。

     惠文(字彬然) 與覺月齋。

    名工於詩。

    深得山人體。

    一時名士多從之遊。

    與李奎報交遊。

    文死。

    奎報作哀詞(本集)。

     天壽寺詩雲。

    路長門外人南北。

    松老嵓邊月古今。

    天龍寺雲。

    地泮花新意。

    氷消水舊聲。

    繩鞋雲。

    中青藍畝錯。

    邊白雪城環(補閑集)。

     圓鏡(高麗玉子僧) 圓鏡。

    手迹在桧岩壁上。

    大定間。

    金使入觀書迹。

    一人曰。

    貴人筆。

    一人曰。

    山人書。

    蔬筍之氣頗存。

    傍有一僧。

    以實告。

    二人皆喜其言中。

    乃題詩曰。

    玉子膏染氣卒存。

    山僧蔬筍尚餘痕。

    颠張醉素無全骨。

    卻恨當年許作髡(勝覽)。

     守真(開泰寺僧統) 守真。

    學博識精。

    奉勑勘大藏經正錯。

    如素所親譯。

    河直講千朝作詩。

    并以芥子一袋見寄。

    師即次韻答之曰。

    芥子吾宗所極論。

    須彌巨海總能吞。

    惠來經榻知何意。

    即事談玄報佛恩。

    真老宿道該今。

    為吾教都僧統(補閑集)。

     義砧(國初詩僧) 義砧。

    精於杜詩。

    柳泰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