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關燈
小
中
大
嘗從遊。
受學杜詩。
我 成廟命以諺文注解杜詩。
間有迂曲處。
皆砧所傳(瑣錄)。
泰齋寄詩雲。
十年南北苦相思。
有底浮生久别離。
何日更參方丈去。
焚香細讀杜陵詩(本集)。
正思 鄭國儉為南原知府。
一日行春屬邑。
過源川洞。
左石壁上。
有松林寺僧正思大書一絕曰。
古佛岩前水。
哀鳴複嗚咽。
應恨到人間。
永與雲山别。
翌日與老儒梁積中。
連镳尋訪。
結為山水友。
後每論人物。
必稱正思為僧中龍(勝覽)。
逆僧 辛旽(初名遍照。
本玉川寺婢之子以母賤。
不齒於其徒) 恭愍王。
嘗夢人拔劍刺己。
有僧救得免。
王志之。
會金元命以遍照。
見其貌。
惟肖。
王大異之。
與語頗辯給。
自謂得道。
王大悅。
屢召入内。
李承慶見之曰。
亂國家者。
必此髡也。
鄭之雲亦以為妖人。
欲殺之。
王密令避之。
二人既死。
乃長發為頭陀。
名辛旽。
複來谒。
始入内用事。
稱為師傅。
咨訪國政。
言無不從。
人多附之。
士大夫之妻妾。
以為神僧。
聽法求法而至。
旽辄私焉(麗史提綱)。
右正言李存吾曰。
妖物誤國。
不可不去。
遂上疏曰。
辛旽常騎馬出入紅門。
與殿下并據胡床。
其在家寄相拜庭下。
旽皆坐待之。
雖崔元金仁俊。
亦未有如此雲雲。
主大怒。
命焚其疏。
召存吾面責之。
時辛旽與王對床。
存吾目旽叱之曰。
老僧何得無禮。
旽惶駭不覺下床。
王愈怒。
下巡軍獄鞠之。
貶為長沙監務。
王納王氏安氏為妃。
一日内宴。
二妃侍立。
辛旽謂王曰。
二妃年少。
聖體不已勞乎。
其褒慢無禮類此。
玄風人郭儀。
每過俗節。
備酒馔往靈山。
奠旽父墳。
旽不相識。
聞之驚喜。
召拜正言(并麗史)。
以遍照。
為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佥議使司事判監察司事鹫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
始稱姓辛。
改名旽。
初王在位日久。
宰相多不稱意。
嘗以為世臣大族。
親黨根連。
互為掩蔽。
草野新進。
矯情飾行。
以取名望。
及其貴顯。
自恥門地卑寒。
連姻大族。
盡棄其初儒生。
儒而少剛。
又有門生座主。
同年之号。
黨比徇情。
三者不足用也。
思情離世獨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者久矣。
及見噸。
以為得道寡欲。
且出於賤微。
更無親比。
任之大事。
則必徑行。
而無所顧籍。
故拔於髡缁。
授以國政而不疑也。
王請旽屈行以救世事。
旽陽不肯。
以堅王意。
王強之。
旽曰。
嘗聞國王大臣。
多信讒間。
慎無如此。
乃可福利世間也。
王乃手寫盟辭曰。
師救我。
我救師。
死生以之。
無感人言。
佛天證明。
於是旽與議國政。
用事三旬。
罷逐親勳名望家宰台谏。
皆出其口。
領都佥議久虛其位。
至是自領之。
始出禁中。
寓奇顯家百官詣門議事。
旽以辰巳聖人出之谶。
昌言曰。
所謂聖人豈非我欤。
初顯後妻寡居。
旽為僧得通。
後乃歸顯。
及旽貴。
主顯家又通。
以顯妻主中饋。
旽貪淫日甚。
貨賂輻湊。
居家飲酒啖肉。
恣意聲色。
谒王則清談。
齕菜果茗飲。
幸演福守。
大設文殊會中。
佛殿結彩帛。
為須彌山。
環山燃燭。
大如程。
高丈餘。
夜明如晝。
絲花彩鳳。
炫耀人目。
币用彩帛十六束。
選僧三百。
繞須彌山作法。
梵呗震天。
執事者無慮八千人。
王與辛旽坐須彌山東。
率兩府禮佛。
旽白王曰。
善男女願從上結文殊勝因。
請許諸婦女上殿聽法。
於是士女雜還。
寡婦至有為旽冶容者。
及至飯僧。
王手擎金爐。
遂僧行香。
略無倦容。
旽以餅果散於婦女。
鹹喜曰。
佥議乃文殊後身也。
士女饫珍羞或棄地。
一會所費至巨萬。
王命忽赤忠勇衛二百五十人。
晝夜衛旽。
是日。
暴風終日。
黃塵漲天。
會凡七日。
而暴風三日。
大霜三日。
命起樓於宮門東。
大陳百戲。
擊球以觀之。
辛旽騎馬至都評議司幕前。
宰相皆起立拱手。
旽馬而與語。
旽服飾一如王。
見者不能辨。
憤其無禮。
以僧千禧為國師。
禅顯為王師。
二僧皆旽所善者也。
王九拜。
禅顯立受。
百官朝服就班。
旽獨戎服立殿上。
每王一拜。
辄啧啧稱歎。
私語宦者曰。
主上禮容。
天下稀有。
其陰媚取寵如此。
史官尹紹宗在傍。
旽顧謂曰。
無忘國書事。
吾将取觀之。
初禅顯之未封也。
紹宗族僧夫目謂紹宗曰。
旽之貪暴。
犬豕不若。
必誤國家。
禅顯附之。
吾不忍見。
遂逃入山。
元使乞徹至問曰。
聞爾國有權王。
何在。
時中國謂噸為權王故雲。
王步行辛噸家。
置酒落成。
初噸在奇顯家。
由奉先寺松岡出入王宮。
岡西南隙地。
旽白王曰。
幸此就構小房。
則庶便老仆進退。
王許之。
旽分其黨督役。
不日而成。
又於止園作别室。
重門深幽。
明窗淨幾。
焚香獨坐。
蕭然若無欲者。
惟許奇顯妻及二婢出入。
凡陷罪者。
求官者。
必遣妻妾。
先賂顯妻内谒。
顯妻出謂曰。
别室甚狹。
不可着表衣。
又不可率從者以入。
其妻妾去表衣。
以短衫赉賄貨獨入。
具陳所欲。
旽獨與相對。
醜聲流聞。
顯與妻事旽。
朝夕不離側。
若老奴婢然。
知都佥議吳仁澤。
與前侍中慶千興。
前評理睦仁吉。
三司右使安遇慶。
三司右使金元命。
前密直副使趙希古。
判開城李珣。
評理韓輝鷹揚軍上護軍趙璘。
上護軍尹承順。
密議曰。
辛旽邪佞陰狡。
好讒毀人。
斥逐勳舊。
殺戮無辜。
黨與日盛。
道诜記有非僧非俗亂政亡國之語。
必是此人。
将為國家大患。
宜白王早除之。
判書辛貴。
聞以告旽。
旽入告于王曰。
旽山水間一袖者也。
上勤令至此。
不敢違命。
思欲去汗惡用賢良。
使三韓百姓粗得平安。
然後将一衣缽。
還向山林。
今國人将殺旽。
願上哀矜。
上驚問之。
旽俱以貴語對。
乃命系仁澤等巡軍鞠之。
杖流仁澤希古千興元命遇慶仁吉于南裔。
沒為官奴。
籍其家。
又流珣承順璘于外。
後仁澤聞旽必欲殺己。
乃逃。
旽系仁澤妻子于巡軍。
又以判司仆寺事玉天桂。
嘗養仁澤小子。
疑與仁澤同謀。
痛行栲椋。
辛死獄中。
獲仁澤杖烽卒。
旽初以僧行。
見信於王。
既納金蘭女。
又蓄妾無算。
卿大夫妻貌美者。
必密招私之。
凡在朝者。
皆希恩畏威。
争獻臧獲寶器。
王猶以不受祿。
不近色。
不置田園。
信重之。
旽恣行威福。
恩雠必複。
世家大族誅殺殆盡。
人視若虎狼。
至使仕者夜直其第。
論資授官。
出則侍中以下擁前後。
道路為之填塞。
市不開貨。
奇顯崔思遠為腹心。
李春富金蘭為羽翼。
黨與滿朝。
王亦有不自安之意。
稱領相而不敢官。
旽自知鸱張大甚。
恐王忌之。
遂謀不軌。
及王谒憲景二陵。
分遣其黨。
設伏道傍。
約行大事。
及王還宮。
旽謂其黨曰。
何不如約。
其黨曰。
見上儀衛甚盛。
不忍犯也。
旽怒且罵曰。
爾輩誠怯懦不用者也。
自是日夜聚謀。
更刻日舉事。
旽門客選部議郎李韌。
備知兇謀。
陰籍記之。
事迫乃匿姓名。
稱為寒林居士。
為書夜投宰相金續命第。
即微服亡去。
續命以其書聞王。
命巡衛府收捕旽黨。
顯思遠鄭[采-木+(電-雨)]漢陳允儉奇仲修韓乙松高仁[咒-幾+尢]鞠之。
王始疑韌誣構。
不之信。
及訊其黨皆服。
流旽。
遂誅黨與。
王歎曰。
益齊嘗言。
旽非端人。
必贻後患。
先見之明。
不可及已。
臣等按人君之為國。
莫先於堲讒遠佞而已。
旽之将不利於宗社。
有耳目者所共見知。
鄭世雲李承慶嘗殺欲之。
王勸使潛避。
李齊賢李仁複韓修亦言非端人。
王獨迷而不悟。
聽之不察。
用之勿疑。
任之益專。
信讒賊而養宼盜。
後雖噬臍得乎。
多見其王之惑也。
兩府台谏理部上書曰。
大逆天下萬世之所不容。
辛旽本一微僧。
濫遇上知。
位極人臣。
而進退百官。
頤指氣使。
視其附己與否。
而予奪之。
廣植[〦/兇]徒。
觊觎非分。
幸賴祖宗之靈。
殿下先見之明。
陰謀發覺。
乃用寬典。
止於流放。
三韓缺望。
且旽之黨與。
豈惟思遠奇顯等七人而已。
伏望殿下斷以大義。
置旽極刑。
籍沒家産。
并夷其黨。
以快衆心。
王從之。
遣大司成林撲判事金鬥。
誅旽于水原。
初王與旽春富等同盟。
至是授撲盟書。
使示旽數曰。
迩嘗謂。
近婦女。
所以道引養氣。
非敢私之。
今聞至生兒息。
是在盟書者欤。
城中甲第至七。
是在盟書者欤。
如是者數事。
數罪訖可焚此書。
樸至水原。
使人詐報宣召。
旽喜曰。
今日召還。
益為阿隻思我也。
阿隻方言小兒之稱。
旽當刑。
束手乞哀於樸曰。
願公見阿隻活我。
乃誅之支解。
以徇枭首京城。
旽性畏畎犬。
惡射獵。
且縱淫。
常殺烏雞白馬。
以助陽道。
時人謂旽為老狐精。
高麗有國。
将五百年。
天之眷顧已怠。
既生庸暗悖戾之恭愍。
又生奸軌[〦/兇]逆之辛旽。
王本信佛。
則旽為之談空以谀之。
王夢既惑。
則旽為之矯飾以媚之。
旽既得志。
固寵弄權。
蔑上下之分。
毀君臣之體。
服禦儀衛。
一如其君。
公卿大夫皆出其門。
黨與既衆。
潛圖不軌。
天下古今之大要覆載所不容也。
旽何人哉。
其罪逆如是其極。
而天不速罰殛之。
以至今日。
亦何理哉。
天若眷佑高麗。
扶持而全安之。
則雖有此旽之奸逆。
而鄭世雲得以殺之。
李存吾得以黜之。
李齊賢得以斥之。
将何以售其奸哉。
惟其有是旽。
而有是恭愍也。
故旽之子孫。
竊恭愍之宗社。
恭愍卒為亡國之主。
嗚呼仁愛人君者天心也。
而靡常難谌者亦天命也。
天之於高麗。
非不眷眷[(廠@雲)*頁]。
而恭愍曾不敬天怒天渝自絕于天。
此天命之所以靡常而有時乎難谌也。
何獨诿諸數乎。
後之為人君者。
可不知駿命之不易。
而恭愍為殷鑒也哉(并通鑒)。
辛旽秉國政。
寓奇顯家通其妻。
聞士大夫妻妾有姿色者。
以微譴囚其夫。
令傳報其家。
若主婦訴其冤。
則可免。
其婦即就旽家入中門。
去其婢仆。
旽獨坐書堂。
随意縱淫。
因放其夫(叢話)。
奸僧 普雨 文定王後。
頗尚佛事。
有僧普雨者。
能文。
解佛經。
夤緣宮禁。
廣設道場。
其費萬計。
及文定升遐。
台谏與太學生。
連章請誅。
命流于濟州府。
使邊協因事杖殺之。
林快之。
先是用普雨。
設兩宗禅科。
至是并罷之(芝峰類說)。
明宗朝。
妖僧普雨。
久作報恩寺住持。
欲移中廟陵寝于寺側。
以固其寺之勢。
乃诳惑文定王後。
謂宣陵近處有吉兆。
請遷中廟山陵于其地。
文定信之。
元衡逢迎慈旨。
脅持諸大臣安玹等依阿不敢違。
遂成遷陵之計。
将於文定百歲後。
使得同兆。
而地勢卑下。
每年江水漲入。
故文定之喪。
不得已更蔔他處。
物議皆欲遷陵。
而以再遷為難而止(石潭日記)。
中廟初葬高陽。
與禧陵同茔。
壬戌元衡力贊文定。
遷于漢濱卑湫之地。
人莫敢言。
世傳。
遷陵時哭聲自圹中出。
役者無不聞。
翌年順懷世子卒。
越二年。
文定升遐。
又二年。
明廟升遐。
人謂遷陵之咎。
至壬辰。
靖陵被倭發掘。
臣民之至痛。
尚忍道哉(芝峰類說)。
東國僧尼錄(終)
受學杜詩。
我 成廟命以諺文注解杜詩。
間有迂曲處。
皆砧所傳(瑣錄)。
泰齋寄詩雲。
十年南北苦相思。
有底浮生久别離。
何日更參方丈去。
焚香細讀杜陵詩(本集)。
正思 鄭國儉為南原知府。
一日行春屬邑。
過源川洞。
左石壁上。
有松林寺僧正思大書一絕曰。
古佛岩前水。
哀鳴複嗚咽。
應恨到人間。
永與雲山别。
翌日與老儒梁積中。
連镳尋訪。
結為山水友。
後每論人物。
必稱正思為僧中龍(勝覽)。
逆僧 辛旽(初名遍照。
本玉川寺婢之子以母賤。
不齒於其徒) 恭愍王。
嘗夢人拔劍刺己。
有僧救得免。
王志之。
會金元命以遍照。
見其貌。
惟肖。
王大異之。
與語頗辯給。
自謂得道。
王大悅。
屢召入内。
李承慶見之曰。
亂國家者。
必此髡也。
鄭之雲亦以為妖人。
欲殺之。
王密令避之。
二人既死。
乃長發為頭陀。
名辛旽。
複來谒。
始入内用事。
稱為師傅。
咨訪國政。
言無不從。
人多附之。
士大夫之妻妾。
以為神僧。
聽法求法而至。
旽辄私焉(麗史提綱)。
右正言李存吾曰。
妖物誤國。
不可不去。
遂上疏曰。
辛旽常騎馬出入紅門。
與殿下并據胡床。
其在家寄相拜庭下。
旽皆坐待之。
雖崔元金仁俊。
亦未有如此雲雲。
主大怒。
命焚其疏。
召存吾面責之。
時辛旽與王對床。
存吾目旽叱之曰。
老僧何得無禮。
旽惶駭不覺下床。
王愈怒。
下巡軍獄鞠之。
貶為長沙監務。
王納王氏安氏為妃。
一日内宴。
二妃侍立。
辛旽謂王曰。
二妃年少。
聖體不已勞乎。
其褒慢無禮類此。
玄風人郭儀。
每過俗節。
備酒馔往靈山。
奠旽父墳。
旽不相識。
聞之驚喜。
召拜正言(并麗史)。
以遍照。
為守正履順論道燮理保世功臣壁上三韓三重大匡領都佥議使司事判監察司事鹫城府院君提調僧錄司事兼判書雲觀事。
始稱姓辛。
改名旽。
初王在位日久。
宰相多不稱意。
嘗以為世臣大族。
親黨根連。
互為掩蔽。
草野新進。
矯情飾行。
以取名望。
及其貴顯。
自恥門地卑寒。
連姻大族。
盡棄其初儒生。
儒而少剛。
又有門生座主。
同年之号。
黨比徇情。
三者不足用也。
思情離世獨立之人。
以革因循之弊者久矣。
及見噸。
以為得道寡欲。
且出於賤微。
更無親比。
任之大事。
則必徑行。
而無所顧籍。
故拔於髡缁。
授以國政而不疑也。
王請旽屈行以救世事。
旽陽不肯。
以堅王意。
王強之。
旽曰。
嘗聞國王大臣。
多信讒間。
慎無如此。
乃可福利世間也。
王乃手寫盟辭曰。
師救我。
我救師。
死生以之。
無感人言。
佛天證明。
於是旽與議國政。
用事三旬。
罷逐親勳名望家宰台谏。
皆出其口。
領都佥議久虛其位。
至是自領之。
始出禁中。
寓奇顯家百官詣門議事。
旽以辰巳聖人出之谶。
昌言曰。
所謂聖人豈非我欤。
初顯後妻寡居。
旽為僧得通。
後乃歸顯。
及旽貴。
主顯家又通。
以顯妻主中饋。
旽貪淫日甚。
貨賂輻湊。
居家飲酒啖肉。
恣意聲色。
谒王則清談。
齕菜果茗飲。
幸演福守。
大設文殊會中。
佛殿結彩帛。
為須彌山。
環山燃燭。
大如程。
高丈餘。
夜明如晝。
絲花彩鳳。
炫耀人目。
币用彩帛十六束。
選僧三百。
繞須彌山作法。
梵呗震天。
執事者無慮八千人。
王與辛旽坐須彌山東。
率兩府禮佛。
旽白王曰。
善男女願從上結文殊勝因。
請許諸婦女上殿聽法。
於是士女雜還。
寡婦至有為旽冶容者。
及至飯僧。
王手擎金爐。
遂僧行香。
略無倦容。
旽以餅果散於婦女。
鹹喜曰。
佥議乃文殊後身也。
士女饫珍羞或棄地。
一會所費至巨萬。
王命忽赤忠勇衛二百五十人。
晝夜衛旽。
是日。
暴風終日。
黃塵漲天。
會凡七日。
而暴風三日。
大霜三日。
命起樓於宮門東。
大陳百戲。
擊球以觀之。
辛旽騎馬至都評議司幕前。
宰相皆起立拱手。
旽馬而與語。
旽服飾一如王。
見者不能辨。
憤其無禮。
以僧千禧為國師。
禅顯為王師。
二僧皆旽所善者也。
王九拜。
禅顯立受。
百官朝服就班。
旽獨戎服立殿上。
每王一拜。
辄啧啧稱歎。
私語宦者曰。
主上禮容。
天下稀有。
其陰媚取寵如此。
史官尹紹宗在傍。
旽顧謂曰。
無忘國書事。
吾将取觀之。
初禅顯之未封也。
紹宗族僧夫目謂紹宗曰。
旽之貪暴。
犬豕不若。
必誤國家。
禅顯附之。
吾不忍見。
遂逃入山。
元使乞徹至問曰。
聞爾國有權王。
何在。
時中國謂噸為權王故雲。
王步行辛噸家。
置酒落成。
初噸在奇顯家。
由奉先寺松岡出入王宮。
岡西南隙地。
旽白王曰。
幸此就構小房。
則庶便老仆進退。
王許之。
旽分其黨督役。
不日而成。
又於止園作别室。
重門深幽。
明窗淨幾。
焚香獨坐。
蕭然若無欲者。
惟許奇顯妻及二婢出入。
凡陷罪者。
求官者。
必遣妻妾。
先賂顯妻内谒。
顯妻出謂曰。
别室甚狹。
不可着表衣。
又不可率從者以入。
其妻妾去表衣。
以短衫赉賄貨獨入。
具陳所欲。
旽獨與相對。
醜聲流聞。
顯與妻事旽。
朝夕不離側。
若老奴婢然。
知都佥議吳仁澤。
與前侍中慶千興。
前評理睦仁吉。
三司右使安遇慶。
三司右使金元命。
前密直副使趙希古。
判開城李珣。
評理韓輝鷹揚軍上護軍趙璘。
上護軍尹承順。
密議曰。
辛旽邪佞陰狡。
好讒毀人。
斥逐勳舊。
殺戮無辜。
黨與日盛。
道诜記有非僧非俗亂政亡國之語。
必是此人。
将為國家大患。
宜白王早除之。
判書辛貴。
聞以告旽。
旽入告于王曰。
旽山水間一袖者也。
上勤令至此。
不敢違命。
思欲去汗惡用賢良。
使三韓百姓粗得平安。
然後将一衣缽。
還向山林。
今國人将殺旽。
願上哀矜。
上驚問之。
旽俱以貴語對。
乃命系仁澤等巡軍鞠之。
杖流仁澤希古千興元命遇慶仁吉于南裔。
沒為官奴。
籍其家。
又流珣承順璘于外。
後仁澤聞旽必欲殺己。
乃逃。
旽系仁澤妻子于巡軍。
又以判司仆寺事玉天桂。
嘗養仁澤小子。
疑與仁澤同謀。
痛行栲椋。
辛死獄中。
獲仁澤杖烽卒。
旽初以僧行。
見信於王。
既納金蘭女。
又蓄妾無算。
卿大夫妻貌美者。
必密招私之。
凡在朝者。
皆希恩畏威。
争獻臧獲寶器。
王猶以不受祿。
不近色。
不置田園。
信重之。
旽恣行威福。
恩雠必複。
世家大族誅殺殆盡。
人視若虎狼。
至使仕者夜直其第。
論資授官。
出則侍中以下擁前後。
道路為之填塞。
市不開貨。
奇顯崔思遠為腹心。
李春富金蘭為羽翼。
黨與滿朝。
王亦有不自安之意。
稱領相而不敢官。
旽自知鸱張大甚。
恐王忌之。
遂謀不軌。
及王谒憲景二陵。
分遣其黨。
設伏道傍。
約行大事。
及王還宮。
旽謂其黨曰。
何不如約。
其黨曰。
見上儀衛甚盛。
不忍犯也。
旽怒且罵曰。
爾輩誠怯懦不用者也。
自是日夜聚謀。
更刻日舉事。
旽門客選部議郎李韌。
備知兇謀。
陰籍記之。
事迫乃匿姓名。
稱為寒林居士。
為書夜投宰相金續命第。
即微服亡去。
續命以其書聞王。
命巡衛府收捕旽黨。
顯思遠鄭[采-木+(電-雨)]漢陳允儉奇仲修韓乙松高仁[咒-幾+尢]鞠之。
王始疑韌誣構。
不之信。
及訊其黨皆服。
流旽。
遂誅黨與。
王歎曰。
益齊嘗言。
旽非端人。
必贻後患。
先見之明。
不可及已。
臣等按人君之為國。
莫先於堲讒遠佞而已。
旽之将不利於宗社。
有耳目者所共見知。
鄭世雲李承慶嘗殺欲之。
王勸使潛避。
李齊賢李仁複韓修亦言非端人。
王獨迷而不悟。
聽之不察。
用之勿疑。
任之益專。
信讒賊而養宼盜。
後雖噬臍得乎。
多見其王之惑也。
兩府台谏理部上書曰。
大逆天下萬世之所不容。
辛旽本一微僧。
濫遇上知。
位極人臣。
而進退百官。
頤指氣使。
視其附己與否。
而予奪之。
廣植[〦/兇]徒。
觊觎非分。
幸賴祖宗之靈。
殿下先見之明。
陰謀發覺。
乃用寬典。
止於流放。
三韓缺望。
且旽之黨與。
豈惟思遠奇顯等七人而已。
伏望殿下斷以大義。
置旽極刑。
籍沒家産。
并夷其黨。
以快衆心。
王從之。
遣大司成林撲判事金鬥。
誅旽于水原。
初王與旽春富等同盟。
至是授撲盟書。
使示旽數曰。
迩嘗謂。
近婦女。
所以道引養氣。
非敢私之。
今聞至生兒息。
是在盟書者欤。
城中甲第至七。
是在盟書者欤。
如是者數事。
數罪訖可焚此書。
樸至水原。
使人詐報宣召。
旽喜曰。
今日召還。
益為阿隻思我也。
阿隻方言小兒之稱。
旽當刑。
束手乞哀於樸曰。
願公見阿隻活我。
乃誅之支解。
以徇枭首京城。
旽性畏畎犬。
惡射獵。
且縱淫。
常殺烏雞白馬。
以助陽道。
時人謂旽為老狐精。
高麗有國。
将五百年。
天之眷顧已怠。
既生庸暗悖戾之恭愍。
又生奸軌[〦/兇]逆之辛旽。
王本信佛。
則旽為之談空以谀之。
王夢既惑。
則旽為之矯飾以媚之。
旽既得志。
固寵弄權。
蔑上下之分。
毀君臣之體。
服禦儀衛。
一如其君。
公卿大夫皆出其門。
黨與既衆。
潛圖不軌。
天下古今之大要覆載所不容也。
旽何人哉。
其罪逆如是其極。
而天不速罰殛之。
以至今日。
亦何理哉。
天若眷佑高麗。
扶持而全安之。
則雖有此旽之奸逆。
而鄭世雲得以殺之。
李存吾得以黜之。
李齊賢得以斥之。
将何以售其奸哉。
惟其有是旽。
而有是恭愍也。
故旽之子孫。
竊恭愍之宗社。
恭愍卒為亡國之主。
嗚呼仁愛人君者天心也。
而靡常難谌者亦天命也。
天之於高麗。
非不眷眷[(廠@雲)*頁]。
而恭愍曾不敬天怒天渝自絕于天。
此天命之所以靡常而有時乎難谌也。
何獨诿諸數乎。
後之為人君者。
可不知駿命之不易。
而恭愍為殷鑒也哉(并通鑒)。
辛旽秉國政。
寓奇顯家通其妻。
聞士大夫妻妾有姿色者。
以微譴囚其夫。
令傳報其家。
若主婦訴其冤。
則可免。
其婦即就旽家入中門。
去其婢仆。
旽獨坐書堂。
随意縱淫。
因放其夫(叢話)。
奸僧 普雨 文定王後。
頗尚佛事。
有僧普雨者。
能文。
解佛經。
夤緣宮禁。
廣設道場。
其費萬計。
及文定升遐。
台谏與太學生。
連章請誅。
命流于濟州府。
使邊協因事杖殺之。
林快之。
先是用普雨。
設兩宗禅科。
至是并罷之(芝峰類說)。
明宗朝。
妖僧普雨。
久作報恩寺住持。
欲移中廟陵寝于寺側。
以固其寺之勢。
乃诳惑文定王後。
謂宣陵近處有吉兆。
請遷中廟山陵于其地。
文定信之。
元衡逢迎慈旨。
脅持諸大臣安玹等依阿不敢違。
遂成遷陵之計。
将於文定百歲後。
使得同兆。
而地勢卑下。
每年江水漲入。
故文定之喪。
不得已更蔔他處。
物議皆欲遷陵。
而以再遷為難而止(石潭日記)。
中廟初葬高陽。
與禧陵同茔。
壬戌元衡力贊文定。
遷于漢濱卑湫之地。
人莫敢言。
世傳。
遷陵時哭聲自圹中出。
役者無不聞。
翌年順懷世子卒。
越二年。
文定升遐。
又二年。
明廟升遐。
人謂遷陵之咎。
至壬辰。
靖陵被倭發掘。
臣民之至痛。
尚忍道哉(芝峰類說)。
東國僧尼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