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關燈
小
中
大
夫吾師之心。
何嘗有所作也。
随緣應迹。
功用卓然。
心置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義。
敢藉是以固請。
母金氏。
娠師有異夢。
生三歲。
忽有老叟來曰。
委訪少沙門耳。
遂提兒咒數聲。
摩其頂曰。
宜名以雲鶴。
言訖出門。
不知所之。
兒時嬉戲。
必以佛事。
稍長風神颕秀。
出語驚人。
為州牧所愛。
稱以奇童。
十歲表怗恃伶仃無所依。
州牧攜至京。
就學于泮齊。
屢試輙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遊入頭流。
窮岩洞之勝。
徧閱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辭訣同伴。
有詩雲。
汲水歸來忽回首。
青山無數白雲中。
遂投崇仁長老落發。
從一禅和尚受戒。
時嘉靖庚子。
師年二十一歲矣。
尋參靈觀大師。
得印可。
後因遊行村落。
聞午雞忽然有省。
歎曰。
甯作一生癡呆漢。
不欲做鉛椠阿師。
拈筆題落葉曰。
發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洩。
今聽一聲雞。
犬夫能事畢。
自是雲遊關東諸名山。
偶入京師。
赴禅科中選。
升至禅教兩宗判事。
無何拂衣入楓嶽。
作三夢吟。
一禅師臨滅有谶雲。
單衣有債。
木人争青。
不是無胫。
來自南溟。
會師自某至。
為禱舍利。
靈應赫然。
師雖藏蹤晦彩。
而道譽益隆虛驕我慢之徒。
望風心醉。
争就北面。
己醜逆獄起。
為妖僧所誣。
被逮。
對獄明暢 宣廟素聞其名。
即命釋之。
引見 賜禦制一色。
及禦畫墨竹障子。
師立進詩謝恩 上益稱賞。
厚赍還山。
壬辰之亂 宣廟西幸。
師出山詣 行在上谒 上曰。
國有大難。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師揮涕對願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總攝。
師分命諸上足。
紏衆義徒。
於是惟政起關東。
處英起湖南。
與權公栗合兵。
鏖戰于幸州。
師自率門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進克平壤。
天朝經略宋應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協總兵以下諸将佐。
聞師名争送帖緻敬。
或贈詩稱美。
辭禮甚虔。
京城既複。
上将旋轸。
師率徒數百。
扈 駕還都。
請於 上曰。
臣老且死。
願以兵事屬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歸。
上嘉其志許之。
因 賜号。
将示寂于圓寂庵。
是日肩輿沖雪。
遍訪諸山近庵。
拜佛說法。
還方丈颒盥。
興威儀焚香佛前。
或筆自題畫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後我是渠。
又寄書訣惟政處英二門人訖。
趺坐就化。
世壽八十五。
禅臘六十五異香滿室。
累日乃歇。
阇維得靈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賢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頂骨一片。
來楓嶽。
得舍利數顆。
窆于榆岵寺之北岡。
師少從靈觀得法。
而宗風之振。
近代無弟子千餘人。
知名者七十餘。
其能領袖後學。
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謂盛矣。
晚節通脫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識者不以為病焉偈爽朗多警語。
筆迹踈勁有緻雲。
狀之所述。
如是亦備矣。
噫。
師之幻身。
既而化為灰塵矣。
其未幻者。
未嘗随而變滅。
一片之石。
數紙之文。
何足為師不朽計。
雖然。
尊其道則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傳于來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許也。
莊周有言曰。
莫足為也。
而不可不為。
其是之謂欤(并張維拼碑)。
休靜。
善書與詩。
為叢林所宗。
其遊金剛山詩曰。
舞月躍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一聲灘(芝峰遊說)。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頗解禅家學。
有聲於缁流。
且善詩。
自号清虛子。
嘗在香山。
有一絕雲。
萬國都城如蟻垤。
千家豪士若醢雞。
一窗明月清虛枕。
無限松風韻不齊。
有高蹈物外俯視塵寰之意。
亦一時意會作也(西厓集)。
惟政 松雲洪濟大師 壬辰變後。
為義僧将。
陣于嶺南。
倭将清正。
要與相見。
松雲入倭營。
賊衆列立數裡。
槍釰如束。
松雲無怖色。
見清正從容談笑。
清謂松雲曰。
貴國有寶乎。
松雲答曰。
我國無他寶。
唯以汝頭為寶。
清曰。
何謂也。
答曰。
我國購汝頭。
金千斤邑萬家。
非寶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後。
不敢通和。
至癸卯來請信使。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其生□。
遣山人往試賊情。
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紳間。
餘贈之曰。
盛世多名将。
奇功獨老師。
舟行魯連海。
舌聘陸生辭。
變詐夷無厭。
羁縻事恐危。
腰間一長釰。
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曆壬辰。
居金剛山榆店寺。
倭兵大至。
與同舍僧。
避冠深谷間。
有僧往觇。
倭入榆店寺。
縛居僧數十人。
索金銀諸寶。
不出将殺之。
惟政聞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将虎須無益。
隻取禍耳。
惟政不從。
入亂兵中。
傍若無人。
倭兵怪之。
至沙門。
諸倭或坐或卧。
釰戟交鍛。
故不拜揖。
不顧眄。
不留行。
曳筇揮手而入。
倭熟視而不之禁。
曆山影樓。
至法堂下。
僧皆縛在兩庑下。
見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顧。
有倭在禅堂外治文書。
如軍目者。
政立觀。
倭兵亦不禁呵。
觀其文字不可曉。
直上法堂。
諸倭将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為禮。
彷徨縱觀之如癡人。
有一将以文字問曰。
爾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問之曰。
爾國尊七祖乎。
惟政曰。
有六祖。
焉有七祖。
曰願聞之。
即列書六祖視之。
倭将大異之曰。
此寺有金銀諸寶。
爾可盡出之。
不然當殺之。
惟政曰。
我國不寶金銀。
隻用米布。
金銀諸寶。
舉一國所罕有。
況山之僧。
隻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絕粒餐松。
或乞食村闾以為生。
豈有蓄金銀之寶。
旦觀将軍能知佛事。
有六祖。
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
今觀無罪愚僧。
縛在庑下。
責以珍貨。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間。
以度朝夕者。
雖刲身粉骨。
豈有一寸寶。
願将軍活之。
諸倭傳示其書動色。
顧下卒雲雲。
下卒趨下堂。
盡解兩庑二十餘僧。
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
倭将以大字書大闆。
挂沙門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諸兵勿更入。
即罷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
朝廷除政僧将。
統營入道僧軍。
出入倭陣。
以遊說為任。
嘗入賊陣。
見倭将清正。
清正曰。
爾國何寶最貴。
惟政曰。
吾國無所寶。
所寶惟将軍之首也。
清正強笑。
而中實憚之。
亂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國。
家康以雲綿子二萬斤與之。
辭不得。
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
及朝廷重修 廟阙。
政鸠一國僧軍以助役(於于野譚)。
壬辰之亂。
倡義擊倭。
虜獲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
名滿兩國。
亂定後。
源家康為日本關白。
請信使于 我朝。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生邊釁。
送惟政于日本。
以試賊情。
倭素重其名。
欲試其節。
脅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於吾 王。
通使于鄰國。
爾等不宜侵淩。
吾膝不可為汝屈。
倭又大熾炭火。
烈若紅爐。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動顔色。
立向火邊。
若将躍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滅。
倭見之以為神。
遂羅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師真生佛也。
即以金轎舁之。
自是雖如廁時。
辄舁奉之将送。
關白問以大師所欲。
吾必敬承。
試言之。
政曰。
山人本無欲。
唯願還我國佛畫一幀。
關白曰。
敝國雖小。
尚多重寶。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靈。
可以祈風禱雨。
可以禳災緻祥。
故願還也。
關白以下齊聲言曰。
大師亦能呼風喚雨。
何必求還佛幀。
政不複強迫而歸。
自是倭奴不敢複喝。
至今購得松雲筆迹。
必以重價貿之。
惟恐失之雲。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買大[绲-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聯作一幅。
欲畫丈六金身為幀。
周行八道。
廣募能畫者。
數年不得。
适值楓嶽僧大張水陸。
僧俗鹹聚。
無慮數千人。
化主僧遍告大衆。
願得畫佛手。
莫有應者。
坐末疲癃一僧。
應募自出。
與之偕歸。
齋沐而請。
僧曰。
此事滿三十日乃成。
吾處於佛殿隐身而為之。
慎勿觇視。
塗其四壁。
使無孔隙。
隻存納飯一竅。
三日一納。
而納時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
至二十九日。
自料雖未滿一日。
畫必已就。
暫流眄而視之。
畫師大驚。
擲筆起立曰。
畫不就矣。
即有黃雀。
出自飯孔而飛去。
影響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視之。
畫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畫着鳥迹而去。
即以其幀挂于桐華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禱此佛。
神驗如響。
壬亂時。
倭奴竊偷而去。
松雲以此請還。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倭變之後。
隐遁於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遭法師西山涅盤。
奔喪至京郡揚根娛嫔驿。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師。
上下教曰。
咨爾惟政。
狂彼倭寇。
采我仇雠。
而六載兵塵。
萬民憂苦。
予心不安。
爾其往見倭酋。
詳探賊情。
因通和好而還也。
太師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
具威儀[咒-幾+尢]服資裝。
禮待之節。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至東萊。
候風登舟渡海。
自對馬島。
複開洋前進。
數月而達倭都。
倭人盛儀以待。
去都三十裡。
設錦繡步幛。
左右列立金銀屏。
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
大師於道上瞥然看過。
悉記其詩。
及至館。
與倭接伴使。
論其國中詩品。
輙能盡誦屏間詩。
無一差錯。
使者驚異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誠其道術。
掘坑十餘丈。
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畢露。
有若縱橫於流水之面者。
令人悚然。
邀大師入坐。
大師亦疑其為水。
擲念珠知其琉璃。
而後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将見於倭王。
倭王立鐵馬以通路。
其下熾炭火四圍。
使大師緣鐵馬而入。
大師即西向默禱。
青天白日。
有片雲來自朝鮮。
大雨旋下。
炭火皆滅。
倭君臣見者。
莫不驚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輙以上品金辇舁入内庭。
設大宴師事之。
言所皆從。
大師托以盤遊郡國。
賞玩山川。
周遊倭境。
盡探其國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将還。
倭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貨寶以為赆。
大師悉卻不受。
首言交和甯國之事。
以求清正之頭。
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以來被虜者。
男女并三千餘口。
具舟糧以送。
使與俱還。
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
上大加褒賞。
特賜一品秧。
大師不得已入謝 恩命。
留三日乞退還。
入伽倻山雲(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
倭人橘智正來。
懇乞通信。
命僧總攝惟政。
往日本詳探賊情。
政渡海托以盤遊諸國。
玩賞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輿邀請。
殆無虛日。
及至大坂。
首言交和甯國之事。
次及刷還我人之言。
家康以為。
壬辰之役。
吾實未見。
兩國無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虜人民。
使與俱還。
但以要時羅事敀曲。
惟政曰。
我國與日本。
雖是萬世不忘之雠。
而交鄰之約素不負汝。
一倭有何關勝敗。
而兵退之後。
謀殺往來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國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護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日本以此歸咎。
是必諱隐要開釁隙。
不然。
扁舟滄海。
應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猶以為然。
更不言及要政再來。
乙巳四月。
惟政将還。
先以曆探倭情。
具報朝廷。
兼請回泊之日。
宜令舟師諸将。
聚屯釜山。
以壯軍容。
俾嚴護行諸倭之贍視雲雲。
是日統制使李慶浚。
領舟師赴釜山。
風送未及。
竟誤師期。
惟政
何嘗有所作也。
随緣應迹。
功用卓然。
心置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義。
敢藉是以固請。
母金氏。
娠師有異夢。
生三歲。
忽有老叟來曰。
委訪少沙門耳。
遂提兒咒數聲。
摩其頂曰。
宜名以雲鶴。
言訖出門。
不知所之。
兒時嬉戲。
必以佛事。
稍長風神颕秀。
出語驚人。
為州牧所愛。
稱以奇童。
十歲表怗恃伶仃無所依。
州牧攜至京。
就學于泮齊。
屢試輙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遊入頭流。
窮岩洞之勝。
徧閱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辭訣同伴。
有詩雲。
汲水歸來忽回首。
青山無數白雲中。
遂投崇仁長老落發。
從一禅和尚受戒。
時嘉靖庚子。
師年二十一歲矣。
尋參靈觀大師。
得印可。
後因遊行村落。
聞午雞忽然有省。
歎曰。
甯作一生癡呆漢。
不欲做鉛椠阿師。
拈筆題落葉曰。
發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洩。
今聽一聲雞。
犬夫能事畢。
自是雲遊關東諸名山。
偶入京師。
赴禅科中選。
升至禅教兩宗判事。
無何拂衣入楓嶽。
作三夢吟。
一禅師臨滅有谶雲。
單衣有債。
木人争青。
不是無胫。
來自南溟。
會師自某至。
為禱舍利。
靈應赫然。
師雖藏蹤晦彩。
而道譽益隆虛驕我慢之徒。
望風心醉。
争就北面。
己醜逆獄起。
為妖僧所誣。
被逮。
對獄明暢 宣廟素聞其名。
即命釋之。
引見 賜禦制一色。
及禦畫墨竹障子。
師立進詩謝恩 上益稱賞。
厚赍還山。
壬辰之亂 宣廟西幸。
師出山詣 行在上谒 上曰。
國有大難。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師揮涕對願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總攝。
師分命諸上足。
紏衆義徒。
於是惟政起關東。
處英起湖南。
與權公栗合兵。
鏖戰于幸州。
師自率門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進克平壤。
天朝經略宋應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協總兵以下諸将佐。
聞師名争送帖緻敬。
或贈詩稱美。
辭禮甚虔。
京城既複。
上将旋轸。
師率徒數百。
扈 駕還都。
請於 上曰。
臣老且死。
願以兵事屬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歸。
上嘉其志許之。
因 賜号。
将示寂于圓寂庵。
是日肩輿沖雪。
遍訪諸山近庵。
拜佛說法。
還方丈颒盥。
興威儀焚香佛前。
或筆自題畫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後我是渠。
又寄書訣惟政處英二門人訖。
趺坐就化。
世壽八十五。
禅臘六十五異香滿室。
累日乃歇。
阇維得靈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賢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頂骨一片。
來楓嶽。
得舍利數顆。
窆于榆岵寺之北岡。
師少從靈觀得法。
而宗風之振。
近代無弟子千餘人。
知名者七十餘。
其能領袖後學。
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謂盛矣。
晚節通脫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識者不以為病焉偈爽朗多警語。
筆迹踈勁有緻雲。
狀之所述。
如是亦備矣。
噫。
師之幻身。
既而化為灰塵矣。
其未幻者。
未嘗随而變滅。
一片之石。
數紙之文。
何足為師不朽計。
雖然。
尊其道則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傳于來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許也。
莊周有言曰。
莫足為也。
而不可不為。
其是之謂欤(并張維拼碑)。
休靜。
善書與詩。
為叢林所宗。
其遊金剛山詩曰。
舞月躍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一聲灘(芝峰遊說)。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頗解禅家學。
有聲於缁流。
且善詩。
自号清虛子。
嘗在香山。
有一絕雲。
萬國都城如蟻垤。
千家豪士若醢雞。
一窗明月清虛枕。
無限松風韻不齊。
有高蹈物外俯視塵寰之意。
亦一時意會作也(西厓集)。
惟政 松雲洪濟大師 壬辰變後。
為義僧将。
陣于嶺南。
倭将清正。
要與相見。
松雲入倭營。
賊衆列立數裡。
槍釰如束。
松雲無怖色。
見清正從容談笑。
清謂松雲曰。
貴國有寶乎。
松雲答曰。
我國無他寶。
唯以汝頭為寶。
清曰。
何謂也。
答曰。
我國購汝頭。
金千斤邑萬家。
非寶何。
清正大笑。
倭奴自壬辰後。
不敢通和。
至癸卯來請信使。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其生□。
遣山人往試賊情。
山人遍□别章于[打-丁+普]紳間。
餘贈之曰。
盛世多名将。
奇功獨老師。
舟行魯連海。
舌聘陸生辭。
變詐夷無厭。
羁縻事恐危。
腰間一長釰。
今日愧男兒(芝峰類說)。
萬曆壬辰。
居金剛山榆店寺。
倭兵大至。
與同舍僧。
避冠深谷間。
有僧往觇。
倭入榆店寺。
縛居僧數十人。
索金銀諸寶。
不出将殺之。
惟政聞之。
欲往救之。
僧皆挽之曰。
吾師欲為同舍僧救其死。
其慈悲莫大。
然探虎口将虎須無益。
隻取禍耳。
惟政不從。
入亂兵中。
傍若無人。
倭兵怪之。
至沙門。
諸倭或坐或卧。
釰戟交鍛。
故不拜揖。
不顧眄。
不留行。
曳筇揮手而入。
倭熟視而不之禁。
曆山影樓。
至法堂下。
僧皆縛在兩庑下。
見惟政而泣。
惟政不之顧。
有倭在禅堂外治文書。
如軍目者。
政立觀。
倭兵亦不禁呵。
觀其文字不可曉。
直上法堂。
諸倭将皆列椅而坐。
惟政乘手不為禮。
彷徨縱觀之如癡人。
有一将以文字問曰。
爾解字否。
惟政曰。
粗解文字。
又問之曰。
爾國尊七祖乎。
惟政曰。
有六祖。
焉有七祖。
曰願聞之。
即列書六祖視之。
倭将大異之曰。
此寺有金銀諸寶。
爾可盡出之。
不然當殺之。
惟政曰。
我國不寶金銀。
隻用米布。
金銀諸寶。
舉一國所罕有。
況山之僧。
隻事供佛。
菜食草衣。
或絕粒餐松。
或乞食村闾以為生。
豈有蓄金銀之寶。
旦觀将軍能知佛事。
有六祖。
佛法全以慈悲不殺為上。
今觀無罪愚僧。
縛在庑下。
責以珍貨。
彼一筇千山。
寄食民間。
以度朝夕者。
雖刲身粉骨。
豈有一寸寶。
願将軍活之。
諸倭傳示其書動色。
顧下卒雲雲。
下卒趨下堂。
盡解兩庑二十餘僧。
惟政又揮袖曳筇而出。
倭将以大字書大闆。
挂沙門曰。
此寺有知道高僧。
諸兵勿更入。
即罷兵而去。
自此倭兵更不入榆店寺。
朝廷除政僧将。
統營入道僧軍。
出入倭陣。
以遊說為任。
嘗入賊陣。
見倭将清正。
清正曰。
爾國何寶最貴。
惟政曰。
吾國無所寶。
所寶惟将軍之首也。
清正強笑。
而中實憚之。
亂既定。
奉朝命入日本國。
家康以雲綿子二萬斤與之。
辭不得。
盡與對馬島主橘智正而歸。
及朝廷重修 廟阙。
政鸠一國僧軍以助役(於于野譚)。
壬辰之亂。
倡義擊倭。
虜獲甚多。
上特拜僧大将。
名滿兩國。
亂定後。
源家康為日本關白。
請信使于 我朝。
人皆憤惋。
而朝廷恐生邊釁。
送惟政于日本。
以試賊情。
倭素重其名。
欲試其節。
脅之使降。
政曰。
吾奉命於吾 王。
通使于鄰國。
爾等不宜侵淩。
吾膝不可為汝屈。
倭又大熾炭火。
烈若紅爐。
使政投入火中。
政不動顔色。
立向火邊。
若将躍入者。
天忽下雨如注。
火即自滅。
倭見之以為神。
遂羅拜曰。
天佑如此。
大師真生佛也。
即以金轎舁之。
自是雖如廁時。
辄舁奉之将送。
關白問以大師所欲。
吾必敬承。
試言之。
政曰。
山人本無欲。
唯願還我國佛畫一幀。
關白曰。
敝國雖小。
尚多重寶。
何舍此而取彼。
政曰。
此佛甚靈。
可以祈風禱雨。
可以禳災緻祥。
故願還也。
關白以下齊聲言曰。
大師亦能呼風喚雨。
何必求還佛幀。
政不複強迫而歸。
自是倭奴不敢複喝。
至今購得松雲筆迹。
必以重價貿之。
惟恐失之雲。
大丘八公山。
古有一道買大[绲-比+月]八疋。
于燕市。
聯作一幅。
欲畫丈六金身為幀。
周行八道。
廣募能畫者。
數年不得。
适值楓嶽僧大張水陸。
僧俗鹹聚。
無慮數千人。
化主僧遍告大衆。
願得畫佛手。
莫有應者。
坐末疲癃一僧。
應募自出。
與之偕歸。
齋沐而請。
僧曰。
此事滿三十日乃成。
吾處於佛殿隐身而為之。
慎勿觇視。
塗其四壁。
使無孔隙。
隻存納飯一竅。
三日一納。
而納時亦勿邪睇。
犯主僧依其言不敢窺。
至二十九日。
自料雖未滿一日。
畫必已就。
暫流眄而視之。
畫師大驚。
擲筆起立曰。
畫不就矣。
即有黃雀。
出自飯孔而飛去。
影響寂然。
化主僧怪而入視之。
畫佛已就。
而一足未就。
仍畫着鳥迹而去。
即以其幀挂于桐華寺。
凡有水旱疾疫。
必禱此佛。
神驗如響。
壬亂時。
倭奴竊偷而去。
松雲以此請還。
而竟不得(并旬五志)。
大師自經倭變之後。
隐遁於伽倻山海印寺。
甲辰正月二十三日。
遭法師西山涅盤。
奔喪至京郡揚根娛嫔驿。
被上命招。
未由奔表。
乘驲至京師。
上下教曰。
咨爾惟政。
狂彼倭寇。
采我仇雠。
而六載兵塵。
萬民憂苦。
予心不安。
爾其往見倭酋。
詳探賊情。
因通和好而還也。
太師拜命而退。
即治行李。
是年春三月初四日啟程。
具威儀[咒-幾+尢]服資裝。
禮待之節。
一依使臣前例。
二十日至東萊。
候風登舟渡海。
自對馬島。
複開洋前進。
數月而達倭都。
倭人盛儀以待。
去都三十裡。
設錦繡步幛。
左右列立金銀屏。
屏間盡寫倭國人所制詩辭。
大師於道上瞥然看過。
悉記其詩。
及至館。
與倭接伴使。
論其國中詩品。
輙能盡誦屏間詩。
無一差錯。
使者驚異之。
告于其王。
其王欲誠其道術。
掘坑十餘丈。
以要象毒蛇充入坑中。
布琉璃其上。
使郡形畢露。
有若縱橫於流水之面者。
令人悚然。
邀大師入坐。
大師亦疑其為水。
擲念珠知其琉璃。
而後入坐。
倭益服其智。
翌朝将見於倭王。
倭王立鐵馬以通路。
其下熾炭火四圍。
使大師緣鐵馬而入。
大師即西向默禱。
青天白日。
有片雲來自朝鮮。
大雨旋下。
炭火皆滅。
倭君臣見者。
莫不驚怖。
曰此神僧也。
生佛也。
輙以上品金辇舁入内庭。
設大宴師事之。
言所皆從。
大師托以盤遊郡國。
賞玩山川。
周遊倭境。
盡探其國物情人心。
至乙巳四月将還。
倭王及群臣上下。
各奉貨寶以為赆。
大師悉卻不受。
首言交和甯國之事。
以求清正之頭。
次及刷還我國被虜人民。
倭君悚然。
即令刷出。
壬癸以來被虜者。
男女并三千餘口。
具舟糧以送。
使與俱還。
七月十三日還京祗肅。
上大加褒賞。
特賜一品秧。
大師不得已入謝 恩命。
留三日乞退還。
入伽倻山雲(僧就惠所記)。
甲辰春。
倭人橘智正來。
懇乞通信。
命僧總攝惟政。
往日本詳探賊情。
政渡海托以盤遊諸國。
玩賞山川。
倭人益奇之。
肩輿邀請。
殆無虛日。
及至大坂。
首言交和甯國之事。
次及刷還我人之言。
家康以為。
壬辰之役。
吾實未見。
兩國無事。
相安太平。
不亦可乎。
即令刷出被虜人民。
使與俱還。
但以要時羅事敀曲。
惟政曰。
我國與日本。
雖是萬世不忘之雠。
而交鄰之約素不負汝。
一倭有何關勝敗。
而兵退之後。
謀殺往來之使乎。
其年某月。
要酋回自中原。
我國如前接待。
同年某月日護送予釜山。
今已累年。
日本以此歸咎。
是必諱隐要開釁隙。
不然。
扁舟滄海。
應有漂溺之患耳。
倭首等猶以為然。
更不言及要政再來。
乙巳四月。
惟政将還。
先以曆探倭情。
具報朝廷。
兼請回泊之日。
宜令舟師諸将。
聚屯釜山。
以壯軍容。
俾嚴護行諸倭之贍視雲雲。
是日統制使李慶浚。
領舟師赴釜山。
風送未及。
竟誤師期。
惟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