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關燈
欲少留。

    俟病間即行。

    卓勉從之。

    寓神勒寺。

    五月十五日。

    卓又督行急。

    師曰。

    是不難。

    吾當逝矣。

    是日辰時。

    寂然而逝。

    郡人望見五色雲蓋山頂。

    既火之洗骨。

    無雲而雨者。

    方數百步。

    得舍利一百五十五粒。

    禱之分為五百五十八。

    四衆得之灰中。

    以自秘者。

    莫知其數。

    神光照耀。

    三日乃已。

    釋達如。

    夢見龍盤繞台下。

    其狀如馬。

    及以喪舟還桧岩。

    無雨水漲。

    皆骊龍之助雲。

    八月十五日。

    樹浮屠於寺之北崖。

    頂骨舍利。

    厝于神勒寺。

    示其所終也。

    覆以石锺。

    戒其無敢訛也。

    事開于 朝。

     年甫冠。

    鄰友亡。

    問諸父老曰。

    死何之。

    皆曰所不知也。

    中心痛悼。

    走入功德山。

    投了然師祝發。

    師曰。

    汝為何事出家。

    對以超三界利群生。

    且請開示。

    曰汝之來。

    此是何物耶。

    曰此能言能聽者能來爾。

    但未知修進之術。

    曰吾亦如汝猶未之知。

    可往求之有餘師。

    至正甲申至桧岩。

    晝夜獨坐。

    忽得開悟。

    尋師中國之志決矣。

    戊子三月至燕都。

    參指空。

    答問契合。

    十年庚寅正月。

    空集衆下語。

    無能對者。

    師出衆吐數語。

    三拜而出。

    空西天百八代祖也。

    是春南遊江淛。

    秋八月參平山。

    山問。

    曾見何人。

    曰西天指空。

    日用千釰。

    山雲。

    且置指空千釰。

    将汝一釰來。

    師以坐具提山。

    山倒在禅□□□賊煞我。

    師曰。

    吾釰也能殺人能活人。

    乃扶起。

    山以雪岩所傳及庵衣拂子表信。

    辛卯春。

    抵寶陀洛迦山。

    拜觀音。

    壬辰至伏龍山。

    參千岩。

    适集江湖千餘人選入室。

    岩問所自。

    師既答。

    岩雲。

    父母未生前。

    從甚處來。

    師曰。

    今朝四月初二日。

    岩許之。

    是歲北還。

    再參指空。

    空授以法衣拂子梵書。

    於是遊涉燕代山川。

    蕭然一閑道人也。

    名聞于内。

    乙未秋。

    奉 聖旨住大都廣濟寺。

    丙申十月望。

    設開堂法會。

     帝遣院使也先帖木兒。

    賜金爛袈裟币帛。

     皇太子。

    以金爛袈裟象牙拂子來錫。

    師受袈裟問衆曰。

    湛然空寂。

    本無一物。

    粲兮爛兮。

    從何而出。

    衆無對。

    徐曰。

     九重宮金口中。

    乃披。

    拈香祝 聖升座。

    橫按拄杖。

    下數語便下。

    戊戌春。

    辭指空。

    得授記東還。

    且行且止。

    随機說法。

    庚子入台山居焉。

    辛醜冬。

     上遣内詹事方節。

    迎入京。

    請說心要。

    賜滿繡袈裟水精拂子。

     公主獻瑪瑠拂子。

     太後親施布施。

    請住神光寺。

    固辭。

     上曰。

    於法吾亦退矣。

    不得已即行。

    十一月。

    紅賊蹂躏京畿。

    舉國南徙。

    僧徒震懼請避賊。

    師曰。

    唯命是保。

    賊何能為。

    數日請益急。

    是夕夢一神人。

    面有黑志。

    俱衣冠作禮曰。

    衆散賊必滅寺。

    願固師志。

    明日至土地神。

    座視其貌。

    則夢所見也。

    賊果不至。

     平生未嘗習世俗文字。

    有請題詠。

    操茟立書。

    若不經意。

    理趣深遠。

    晚好黑戲山水。

    逼道栦。

    嗚呼。

    道既通。

    多能也宜哉(并李穑撰禅覺塔銘)。

     懶翁。

    母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

    入懷中。

    因有娠(生選)。

     冠宣 山人也。

     金富轼。

    讨西京賊妙清。

    有山人冠宣應幕。

    荷大斧先出擊賊。

    殺數十人。

    官軍乘勝大破之(勝覽)。

     法言 智葵文。

    出屯慈惠寺。

    契丹主複遣乙凜擊之。

    蔡文興思政僧法言。

    率兵九千。

    迎擊于林原驿南。

    斬三千餘級。

    法言戰死(會綱)。

     順應 理貞 兩大士。

    入中國求法還國。

    時新羅哀莊王。

    王後患發背。

    遣中使告之。

    師授以王色線。

    其便還報於王。

    王依言試之。

    患差。

    王感之。

    創立海印寺。

     昔梁朝寶志公。

    臨終以踏山記囑門徒曰。

    吾沒後有高麗二僧。

    求法而來。

    以此記付之。

    後果有順應理貞兩大士。

    入中國求法。

    志公門徒見之。

    以踏山記付之。

    并說臨終時語。

    順應聞而問法師葬處。

    而往尋之。

    雲人有古今。

    法無前後。

    七日七夜入定請法。

    墓門自開。

    志公出為之說法。

    以衣缽傳。

    又赙蟒皮鞋。

    仍囑曰。

    汝國牛頭山西。

    有法佛大興處。

    汝等還國。

    可創立别裨補大伽藍海印寺。

    言訖還入。

    二師還國。

    至牛頭山。

    自東北踰嶺而西。

    遇獵人問曰。

    汝等因獵遍閱此山。

    有可以創寺地否。

    獵人答曰。

    此去小下有一水泊處。

    多有鐵瓦。

    宜往觀之。

    二師到水泊處見之。

    甚葉其意。

    藉草而坐入定。

    頂門放光。

    紫氣沖天。

    時新羅第三十九王哀莊大王。

    王後患發背。

    良醫無效。

    王患之。

    遣使臣分往諸方。

    冀得碩德異僧。

    倘蒙扶救也。

    中使於路上望見紫氣。

    疑其有異人。

    到山下披榛入洞。

    至數十裡許。

    溪深峽束行不能前。

    徘徊久之。

    忽見一狐緣岩而去。

    中使心異之。

    随之而後。

    及見二師入定。

    光從頂門出。

    敬信禮拜。

    因請邀還王宮。

    二師不許。

    中使乃以王後發背之患告之。

    師授以五色線曰。

    宮前有何物。

    答曰。

    有梨樹。

    師曰。

    持此線一頭系於梨樹。

    一頭接於瘡口。

    即無患。

    其使還報於王。

    王依言試之。

    梨枯患差。

    王感之敬之。

    使國人創立茲寺焉。

    時哀莊王三年壬午(并海印寺古藉)。

     順應贊曰。

    東護大師。

    南行童子。

    身一片雲。

    志千裡水。

    浮囊永思。

    舍筏歸止。

    彼岸此岸。

    喻指非指。

    天業受禅。

    猶如覺賢。

    牛頭垂祫。

    象[網-(ㄨ*ㄨ)+又]撢玄。

    岩扃選勝。

    海岸提圖。

    地崇洲渚。

    天授林泉。

    化城口談。

    學薮心傳。

    影侔秋月。

    感隔春煙。

    綻火中蓮。

     利貞贊曰。

    孤雲獨鶴。

    俪影岩壑。

    草創蓮剎。

    混沌逢[醫-酉+金]願霈無礙。

    人天有托。

    二傑如生。

    九原可作。

    法正别座(并崔緻遠)。

     希朗 僧統 新羅末海印寺住持。

     新羅末僧統希朗。

    任持此寺。

    得華岩神衆三昧。

    時我太祖。

    與百濟王子目光戰。

    月光保美崇山。

    食足兵強。

    且敵如神。

    太祖力不能制。

    入於海印寺。

    師事朗公。

    師遣勇敵大軍助之。

    月光見金甲滿空。

    知其神兵。

    懼而乃降 太祖由是敬重奉事。

    納田加五百結。

    重新其舊(海印寺古籍)。

     普照大師 松廣寺鐘樓前有水閣。

    前有一樹。

    昔普照大師臨化時曰。

    此樹我去後必枯。

    若更生枝葉。

    則知我再生。

    今年千而不生枝葉。

    人以刀括皮。

    則内津津有生氣。

    若真枯則必朽倒。

    而至今挺直如常(擇裡志)。

     祖師 金山則本龍湫。

    深不測。

    在母嶽山南。

    新羅時。

    祖師以鹽累萬填實之。

    龍徙。

    仍築基建大殿。

    殿四角階。

    細澗環圍。

    至今樓閣嵬煥洞省深邃。

    亦湖南大名藍(擇裡)。

     李居仁 夾川人。

    裡胥也。

     李居仁。

    夾川人也。

    身雖薄寒。

    性度溫良。

    恒以裡胥為己任者。

    鄉人目為仁胥焉。

    有唐大中戊戌年秋。

    催王祖於聚落。

    暮歸還家。

    乃於路上得一狗兒。

    蓋三目也。

    率豢家中。

    其為狗也。

    逈出庸格。

    形如獅子。

    性若賢人。

    日惟一食。

    事主甚勤。

    出從五裡。

    拜送入迎。

    五裡随侍以歸。

    由是愛而念之。

    撫而恤之。

    及至三年甲子秋。

    狗子無疾而坐視日而死。

    居仁庀棺以理。

    具奠以祭。

    如喪家豚也。

    越丙寅冬十月。

    居仁亦死。

    初到門觀有一王。

    面開三眼。

    頭冠五峰。

    手擎寶笏。

    身着绯衣。

    唇如激丹。

    齒如齊貝。

    高踞牙床。

    左右從官皆烏冠朱服者。

    牛頭惡卒。

    馬面羅剎。

    森衛嚴列。

    如世國王行公之狀也。

    得見居仁。

    王即下堂而執手曰。

    嗟嗟主人。

    何至於此也。

    吾頃适被冥論。

    衣毛帶尻居谪三霜。

    賴主人之遇善。

    善來複職。

    感不自抑矣。

    今忽相省。

    敢忘其德耶。

    扶引上階。

    居仁始悟其由。

    乃拭淚曰。

    賤子素是不學無知者。

    将何以控辭奉招於冥府乎。

    伏願大王示教利喜。

    王曰。

    善哉仁者。

    谛聽吾說。

    以供冥聖。

    居仁俯首聽命。

    而後随使入冥府。

    則閻王問曰。

    汝在人間。

    作何因緣。

    答曰。

    居仁自少為官使。

    無暇[打-丁+良]善矣。

    将欲作大事因緣。

    承命天歸。

    永慨于懷也。

    王曰。

    使來[月*衣]前。

    居仁趨進座下。

    王曰。

    汝欲何事而未遂。

    以直言之。

    居仁曰。

    賤子伏聞法寶之至貴。

    将欲刊闆宣布。

    而未能焉。

    徒有志願。

    終無事實。

    以此悶懼。

    大王即庭揖曰。

    願須登殿小歇一時。

    居仁固辭。

    大王即命判宦。

    名除鬼箓。

    與僚佐步至門外。

    慰而拜送焉。

    居仁退至三目王所。

    王預令設席以待。

    使之登坐。

    雍容叙話。

    載叮載囑。

    曰主人萬萬莫以事大為慮。

    還家貿紙。

    就於文房寫成勸疏。

    題曰八萬大藏經闆勸功德說雲雲。

    納官踏印置之君家。

    伫待我歸。

    則我将以巡撫於人門也。

    於是居仁唯唯而退。

    欠伸而覺。

    乃一夢也。

    依述勸文打印侍之。

    及丁卯之春。

    三月既望。

    新羅國公主姊妹。

    同時行疫。

    卧病在床。

    曰父王急诏大藏經化主來。

    若不爾者。

    女等從此永訣。

    王即宣旨國中。

    夾州太守已知其事。

    召居仁傳乘上京都。

    直赴門丁。

    谒者入通。

    公主曰。

    善來化士。

    迎無餘患否。

    我是三目鬼王也。

    與君有約。

    故來此也。

    又語國王曰。

    此人頃入冥府。

    冥府勸送陽界。

    刻經流傳者。

    願國王作大檀越。

    助成大事。

    為何如。

    若爾。

    則非徒公主無患。

    國祚永固。

    王亦享壽矣。

    王拜命曰。

    可。

    而後又與居仁。

    有惜别之态。

    現身而去焉。

    公主等還得本心。

    即起而拜白於父王母後曰。

    宜界倘做善事。

    況陽界仁國乎。

    父母其毋忽哉。

    王曰諾。

    於是待化主甚善。

    盡傾私儲以施之。

    申命内外。

    集諸良工巨濟島。

    繡經於梓。

    莊金而塗漆。

    運鎮于伽倻山之海印寺。

    設十二度贊之會焉。

    此皆冥府之使然。

    實非鬼王之私意者也。

    居仁之夫婦。

    考壽康甯。

    俱登樂邦雲。

    噫陽法之為寶也。

    無處不寶也明矣。

    何則。

    冥王寶之而善治陰界。

    人主寶之而舉得民情。

    天王寶之而長年快樂。

    覺皇寶之而垂仁萬品。

    雲雲說明。

    載於大藏後跋(欽差茅國器)。

     普德 嘗居盤龍山。

    一日謂弟子曰。

    句麗惟存道教。

    不崇佛法。

    安身避亂。

    有何處所。

    答曰。

    全州高達山是也。

    乾封二年丁卯三月 日。

    弟子開戶視之。

    則堂已移於高達山。

    号曰飛來堂。

    去盤龍一千餘裡。

    崔緻遠作傳(勝覽)。

     休靜 西山大禅師 字玄應。

    又号清虛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參奉世昌。

    母金氏。

    有異夢。

    生師於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長老落發。

    從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選至禅教兩宗判事。

    己醜之獄。

    被誣逮獄  宣廟即命釋之。

    曰賜禦畫禦詩。

    仍許還山。

    壬辰之亂。

    師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總攝。

    師率門徒。

    分僧與天兵助援。

    進戰斬馘甚夥。

    乃扈  駕還都。

    請還舊栖 宣廟許之。

    賜号曰國一都。

    大禅師。

    禅教都總攝。

    扶宗拊教普濟登階尊者。

    甲辰於妙香圓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臘六十五。

    所着禅家龜鑒。

    禅教釋雲水壇。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虛堂集八卷。

    刊行。

    筆迹踈勁有緻雲。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陽表忠祠。

     [文*隻]仡進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門耆宿。

    鮮有置力王事者。

    吾師以窮衲子。

    一言而受知 聖祖。

    蒙 宸翰之窮。

    及倭難之作。

    卒能奮羲。

    聚衆恊助 天讨克[赟-武+ㄆ]。

    恢複之烈。

    名聞華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