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國僧尼錄
關燈
小
中
大
東國僧尼錄目次
名僧
本如禅師 慧徹禅師 洪陟禅師 無染禅師 玄昱禅師 覺體禅師 道均禅師 品日禅師 迦智禅師 忠彥禅師 大茅禅師 證禅師 陟禅師 順支禅師 智異山和尚 欽忠禅師 行寂禅師 清虛禅師 金藏和尚 清院和尚 卧龍和尚 瑞岩和尚 泊岩和尚 大嶺和尚 大無為禅師 雲住和尚 慶猷禅師 慧禅師 龜山和尚 慧雲禅師(已上新羅人) 雪嶽令光禅師 道峰山慧炬國師(已上高麗人) 萬恒 混立 惠勤 冠宣 法言(已上亦高麗人) 順應 理貞 希朗 普照大師 李居仁(已上亦新羅人) 普德(高勾麗人) 西山大禅師 松雲洪濟大師(已上本朝) 嘿行者
尼姑
金氏(新羅人)
詩僧
大覺國師 無[得-彳]智國師 大鑒國師 龜山昙秀禅師 無己 卓然師 雉嶽老僧 三重空空 麟角禅師 靜明禅師 聖能 無畏 坦然 沖奯 惠文 圓鏡 寸真 義砧 正思
逆僧
辛旽(麗朝人)
奸僧
普雨(本朝人)
東國僧尼錄
名僧
本如禅師(南嶽讓禅師法嗣)
慧徹禅師
洪陟禅師(西堂藏禅師法嗣)
無染禅師(麻谷徹禅師法嗣)
玄昱禅師
覺體禅師(章敬恽禅師法嗣)
道均禅師(南泉願禅師法嗣)
品日禅師(鹽官安禅師法嗣)
迦智禅師(大梅常禅師法嗣)
僧問。
如何是西來意。
師雲。
待汝裡頭來。
即與汝道僧問。
如何是大梅的二日。
師雲。
酪本一時(并景德傳燈錄)。
忠彥禅師(大梅常禅師法嗣) 大茅和尚(歸宗常禅師法嗣) 上堂雲。
欲識諸佛師。
向無明心内識取。
欲識常住不雕性。
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僧問。
如何是大茅境。
師雲。
不露鋒。
僧雲。
為什麼不露鋒。
師雲。
無當者(并景德傳燈錄)。
證禅師 陟禅師 順支禅師(□山寂禅師法嗣) 本國号了悟大師 僧問。
如何是西來意。
師豎拂子。
僧曰。
莫遮個便是。
師放下拂子 問。
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什麼字。
師作圓相示之 有僧。
於師前作五花圓相。
師畫破。
别作一圓相。
智異山和尚(臨濟玄禅師法嗣) 一日示衆曰。
冬不寒。
臈後看。
便下座(景德傳燈錄)。
欽忠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行寂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清虛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金藏和尚(洞山價禅師法嗣) 清院和尚(九峰虔禅師法嗣) 僧問。
奔馬争球。
誰是得者。
師曰。
誰是不得者。
曰恁麼則不在争也。
師曰。
直得不争。
亦有過在。
曰如何免得此過。
師曰。
要且不曾失。
曰不失處如何鍜煉。
師曰。
兩手捧不起。
卧龍和尚(雲蓋元禅師法嗣) 問。
如何是大人相。
師曰。
紫羅帳裡不垂手。
曰為什麼不垂手。
師曰。
不尊貴 問。
十二時中間。
如何用心。
師曰。
猢猴吃毛蟲(景德傳燈錄)。
瑞岩和尚(谷山藏禅師法嗣) 問。
黑白兩亡開佛眼時如何。
師曰。
恐你守内 問。
如何是誕生王子。
師曰。
深宮引不出。
泊岩和尚 問。
如何是禅。
師曰。
古冢不為家 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徒勞車馬迹 問。
如何是教。
師曰。
貝葉收不盡。
大嶺和尚(并谷山藏禅師法嗣) 僧問。
隻到潼關便卻休時如何。
師曰。
隻是途中活計。
曰其中活計如何。
師曰。
體即得。
當即不得。
曰體得為什麼當不得。
師曰。
體是什麼人分上事。
曰其中事如何。
師曰。
不作尊貴(并傳燈錄)。
大無為禅師(雪峰存禅師法嗣) 雲住和尚(雲居膺禅師法嗣) 問。
諸佛道不得。
什麼人道得。
師曰。
老僧道得。
曰諸佛道不得。
和尚作麼生道。
師曰。
諸佛是我弟子。
曰請和尚道。
師曰。
不是對君王。
好與二十棒(傳燈錄)。
慶猷禅師 慧禅師(并雲居膺禅師法嗣) 龜山和尚(長慶棱禅師法嗣) 有舉相國裴公休啟法□會。
問看經僧。
是什麼經。
僧曰。
無言童子經。
公曰。
有幾卷。
僧曰兩卷。
公曰。
既是無言。
為什麼卻有兩卷。
僧無對。
師代曰。
若論無言。
非唯兩卷(傳燈錄)。
慧雲禅師(白兆圓禅師法嗣) 雪嶽令光禅師(天龍機大師法嗣)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分明記取 問。
如何是諸法之根源。
師曰。
謝指示(傳燈錄)。
道峰山慧炬國師(清涼益禅師法嗣) 師始發機於淨慧之室。
本國主思慕。
遣使來請。
遂回故地。
國主受心訣。
禮待彌厚。
一日請入王府 上堂。
師指威鳳樓示衆曰。
威鳳樓為諸上座舉揚了。
諸上座還會麼。
傥若會。
且作麼生會。
若道不會。
威鳳樓作麼生不會。
珍重。
師之言教。
未被中華。
亦莫知所終。
萬恒 古潭 慧鑒國師 俗姓樸氏。
進士景升之子。
熊津郡人。
己酉生。
師赴九山選中魁科。
忠烈王命住三藏社。
弟子至七百。
延佑己未遘疾。
前一夕。
南峰大木自仆。
赤祲亘山谷。
年七十一。
臘五十八。
王賜谥。
塔曰廣照。
師以儒家子為僧。
幼颕悟。
能自強於學。
長益不怠。
赴九山選中魁科。
拂衣往楓嶽。
夏滿。
移栖智理山。
饑不重味。
寒不襲裘。
脅不至席者累稔。
迹晦而名彰。
忠烈王。
命住三藏社。
其師曹溪圓悟和尚亦谕之。
乃往。
後曆主朗月雲興禅源等社。
凡經指授。
若聩而聆。
若[醨-蹂]而醒。
弟子至七百。
士大夫摳衣入社者。
不可勝計。
中吳異蒙山。
見其文偈。
歎賞不已。
赓和十數。
仍贻書緻古潭之号。
皇慶癸醜。
大尉王燕。
居永安宮。
安車卑辭。
邀至京城。
時方聚禅教名流。
日以次講論。
師主棒喝風生。
辯若懸河。
王喜甚。
行同輿。
手捧馔。
加法号别傳宗主重續祖燈妙明尊者。
袈裟衣裙帽襪先銀币五十镒以赆。
師還山。
悉以付常住。
不歸于私。
浴更衣。
修遺書。
自占葬地。
夜艾喚侍者檛鼓。
披袈裟。
據禅床聲喝告别。
其略曰。
廓清五蘊。
真照無窮。
死生出沒。
月轉空中。
吾今下腳。
誰辨玄蹤。
告爾弟子。
莫謾扪空。
禅者景瑚。
問以告住之意。
則有何處不相逢。
渡河不用筏等語。
拍膝久手。
含笑而化。
初母鄭氏夢。
天降翠幕。
有童子。
肌肉如氷玉。
就視之。
遂合掌躍入鄭氏懷。
反寤。
如納鬥大石胞中。
砭藥之不效。
以己酉八月六日誕師。
因名幕兒。
淮示寂帶方郡民名白太者。
夢師登翠幕天去。
怪而明日奔至寺。
師已逝(并李齊賢撰碑序)。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鑒國師 字丘乙。
舊名清玢。
俗姓金氏。
贈佥議評理弘富之子。
清風郡人。
忠憲王辛亥生。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徒普覺學。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師。
德陵即政。
特授兩街都僧統。
加大師。
子冊命師為鑒智王師。
兩王同樞衣請益。
因命住瑩源寺。
至理二年。
移錫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贈谥塔曰妙應。
有語錄兩卷。
歌頌雜着二卷。
新編水陸儀文二卷。
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開學曰普覺國尊。
其徒蓋數百千人。
而能鑽堅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寶鑒國師為然。
幼與群兒戲。
聚瓦石為塔廟。
休則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嚴。
性又慈祥。
故親戚目為小彌陀。
十歲投無為寺禅師天鏡祝發。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
從普覺學。
自詭非睹阃奧不止。
始普覺夢一僧來。
自謂五祖演。
诘朝師往谒。
心獨怪之。
及是歎其敏而勤。
語衆曰。
吾夢有征矣。
洎嗣席開堂。
其師衆規繩。
講若畫一。
而雍容閑雅過之。
德陵謝位。
處永安宮。
屢遣中使。
輿而緻之。
從容談道。
或至日暮。
於是谂國王。
以祖宗舊例。
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鑒智王師。
兩王摳衣。
前古未有。
數年乞退。
許之。
命住瑩源寺。
寺本禅院。
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
以師故始複其舊焉。
盥浴說法别衆。
其略曰。
荊棘林中下腳。
幹戈叢裡藏身。
今日路頭果在何處。
白雲斷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還方丈。
據床而逝。
師況厚寡言。
學無不窺。
為詩文富贍。
行叢林門中。
吳蒙山異禅師。
嘗作無極說。
附海舶以寄之。
師默領其意。
自号無極老人。
臣聞。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應者也。
缺一於二。
不足以自立。
甯能信於人乎。
師凡七增秩。
六錫号。
九曆名藍。
再住内院。
為一國釋林之首。
受兩王函丈之禮。
人無異論。
鹹謂之宜。
非所謂福智二嚴者。
疇克如是哉。
其撰詞刻石。
傳示後世。
臣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
惠勤 懶翁 谥禅覺道号普濟尊者 初名元惠。
甯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鄭氏。
靈山郡人。
鄭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其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入懷中。
因而有娠。
以延佑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遣内侍金仲孫請還。
乙巳三月。
詣阙乞退。
始得宿願。
遊龍門元寂諸山。
丙午入金剛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掜寶岩。
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達睿。
奉指空靈骨。
來厝于桧岩。
師禮師骨。
因赴召。
結夏廣明寺。
秋初還桧岩。
九月即功夫選也。
師所居室曰江月軒。
丙辰五月。
寂然而遊。
年五十七。
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師入京。
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
大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
試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選 上親幸視為。
師拈香畢。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卻古今之窠臼。
掃盡凡聖之蹤由。
割斷衲子命根。
抖擻衆生疑網。
操縱在握。
變通在機。
三世諸佛曆代祖師。
其揆一也。
在會諸德。
請以實答。
於是以次入對。
曲躬流汗。
皆曰未會。
或理通而礙於事。
或狂甚而夫於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師後至。
師曆問三句三關。
會罷還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
欲移錫桧岩。
會以 召赴是寺法會。
得請居焉。
師曰。
先師指空。
蓋嘗指畫重營。
而毀于兵。
敢不繼其志。
乃謀於衆。
增廣殿宇。
工既告畢。
丙辰四月。
大設落成之會。
台許以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還。
晝夜絡繹。
或至廢業禁之。
便於是有 旨。
移住營源寺。
逼迫上道。
師适疾作。
輿出三門。
至池邊。
自導輿者。
從涅盤門出。
大衆鹹疑。
失聲号哭。
師[(廠@雲)*頁]曰。
賢力努力。
無以餘故中辍也。
吾行當止於骊興耳。
至漢江。
謂護送官卓詹曰。
吾疾劇。
乞舟行泝流。
七日方至骊興。
又謂卓曰。
如何是西來意。
師雲。
待汝裡頭來。
即與汝道僧問。
如何是大梅的二日。
師雲。
酪本一時(并景德傳燈錄)。
忠彥禅師(大梅常禅師法嗣) 大茅和尚(歸宗常禅師法嗣) 上堂雲。
欲識諸佛師。
向無明心内識取。
欲識常住不雕性。
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僧問。
如何是大茅境。
師雲。
不露鋒。
僧雲。
為什麼不露鋒。
師雲。
無當者(并景德傳燈錄)。
證禅師 陟禅師 順支禅師(□山寂禅師法嗣) 本國号了悟大師 僧問。
如何是西來意。
師豎拂子。
僧曰。
莫遮個便是。
師放下拂子 問。
以字不成。
八字不是。
是什麼字。
師作圓相示之 有僧。
於師前作五花圓相。
師畫破。
别作一圓相。
智異山和尚(臨濟玄禅師法嗣) 一日示衆曰。
冬不寒。
臈後看。
便下座(景德傳燈錄)。
欽忠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行寂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清虛禅師(石霜諸禅師法嗣) 金藏和尚(洞山價禅師法嗣) 清院和尚(九峰虔禅師法嗣) 僧問。
奔馬争球。
誰是得者。
師曰。
誰是不得者。
曰恁麼則不在争也。
師曰。
直得不争。
亦有過在。
曰如何免得此過。
師曰。
要且不曾失。
曰不失處如何鍜煉。
師曰。
兩手捧不起。
卧龍和尚(雲蓋元禅師法嗣) 問。
如何是大人相。
師曰。
紫羅帳裡不垂手。
曰為什麼不垂手。
師曰。
不尊貴 問。
十二時中間。
如何用心。
師曰。
猢猴吃毛蟲(景德傳燈錄)。
瑞岩和尚(谷山藏禅師法嗣) 問。
黑白兩亡開佛眼時如何。
師曰。
恐你守内 問。
如何是誕生王子。
師曰。
深宮引不出。
泊岩和尚 問。
如何是禅。
師曰。
古冢不為家 問。
如何是道。
師曰。
徒勞車馬迹 問。
如何是教。
師曰。
貝葉收不盡。
大嶺和尚(并谷山藏禅師法嗣) 僧問。
隻到潼關便卻休時如何。
師曰。
隻是途中活計。
曰其中活計如何。
師曰。
體即得。
當即不得。
曰體得為什麼當不得。
師曰。
體是什麼人分上事。
曰其中事如何。
師曰。
不作尊貴(并傳燈錄)。
大無為禅師(雪峰存禅師法嗣) 雲住和尚(雲居膺禅師法嗣) 問。
諸佛道不得。
什麼人道得。
師曰。
老僧道得。
曰諸佛道不得。
和尚作麼生道。
師曰。
諸佛是我弟子。
曰請和尚道。
師曰。
不是對君王。
好與二十棒(傳燈錄)。
慶猷禅師 慧禅師(并雲居膺禅師法嗣) 龜山和尚(長慶棱禅師法嗣) 有舉相國裴公休啟法□會。
問看經僧。
是什麼經。
僧曰。
無言童子經。
公曰。
有幾卷。
僧曰兩卷。
公曰。
既是無言。
為什麼卻有兩卷。
僧無對。
師代曰。
若論無言。
非唯兩卷(傳燈錄)。
慧雲禅師(白兆圓禅師法嗣) 雪嶽令光禅師(天龍機大師法嗣) 僧問。
如何是和尚家風。
師曰。
分明記取 問。
如何是諸法之根源。
師曰。
謝指示(傳燈錄)。
道峰山慧炬國師(清涼益禅師法嗣) 師始發機於淨慧之室。
本國主思慕。
遣使來請。
遂回故地。
國主受心訣。
禮待彌厚。
一日請入王府 上堂。
師指威鳳樓示衆曰。
威鳳樓為諸上座舉揚了。
諸上座還會麼。
傥若會。
且作麼生會。
若道不會。
威鳳樓作麼生不會。
珍重。
師之言教。
未被中華。
亦莫知所終。
萬恒 古潭 慧鑒國師 俗姓樸氏。
進士景升之子。
熊津郡人。
己酉生。
師赴九山選中魁科。
忠烈王命住三藏社。
弟子至七百。
延佑己未遘疾。
前一夕。
南峰大木自仆。
赤祲亘山谷。
年七十一。
臘五十八。
王賜谥。
塔曰廣照。
師以儒家子為僧。
幼颕悟。
能自強於學。
長益不怠。
赴九山選中魁科。
拂衣往楓嶽。
夏滿。
移栖智理山。
饑不重味。
寒不襲裘。
脅不至席者累稔。
迹晦而名彰。
忠烈王。
命住三藏社。
其師曹溪圓悟和尚亦谕之。
乃往。
後曆主朗月雲興禅源等社。
凡經指授。
若聩而聆。
若[醨-蹂]而醒。
弟子至七百。
士大夫摳衣入社者。
不可勝計。
中吳異蒙山。
見其文偈。
歎賞不已。
赓和十數。
仍贻書緻古潭之号。
皇慶癸醜。
大尉王燕。
居永安宮。
安車卑辭。
邀至京城。
時方聚禅教名流。
日以次講論。
師主棒喝風生。
辯若懸河。
王喜甚。
行同輿。
手捧馔。
加法号别傳宗主重續祖燈妙明尊者。
袈裟衣裙帽襪先銀币五十镒以赆。
師還山。
悉以付常住。
不歸于私。
浴更衣。
修遺書。
自占葬地。
夜艾喚侍者檛鼓。
披袈裟。
據禅床聲喝告别。
其略曰。
廓清五蘊。
真照無窮。
死生出沒。
月轉空中。
吾今下腳。
誰辨玄蹤。
告爾弟子。
莫謾扪空。
禅者景瑚。
問以告住之意。
則有何處不相逢。
渡河不用筏等語。
拍膝久手。
含笑而化。
初母鄭氏夢。
天降翠幕。
有童子。
肌肉如氷玉。
就視之。
遂合掌躍入鄭氏懷。
反寤。
如納鬥大石胞中。
砭藥之不效。
以己酉八月六日誕師。
因名幕兒。
淮示寂帶方郡民名白太者。
夢師登翠幕天去。
怪而明日奔至寺。
師已逝(并李齊賢撰碑序)。
混丘 無極老人 寶鑒國師 字丘乙。
舊名清玢。
俗姓金氏。
贈佥議評理弘富之子。
清風郡人。
忠憲王辛亥生。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徒普覺學。
忠烈王下批至大禅師。
德陵即政。
特授兩街都僧統。
加大師。
子冊命師為鑒智王師。
兩王同樞衣請益。
因命住瑩源寺。
至理二年。
移錫于松林寺。
年七十三。
僧夏六十三。
贈谥塔曰妙應。
有語錄兩卷。
歌頌雜着二卷。
新編水陸儀文二卷。
重編指頌事苑三十卷。
近世有大比丘。
推明佛祖之道。
以開學曰普覺國尊。
其徒蓋數百千人。
而能鑽堅挹深。
妙契啐啄者。
惟寶鑒國師為然。
幼與群兒戲。
聚瓦石為塔廟。
休則面壁。
若有思念。
形貌端嚴。
性又慈祥。
故親戚目為小彌陀。
十歲投無為寺禅師天鏡祝發。
以九山選。
首登上七科。
棄去。
從普覺學。
自詭非睹阃奧不止。
始普覺夢一僧來。
自謂五祖演。
诘朝師往谒。
心獨怪之。
及是歎其敏而勤。
語衆曰。
吾夢有征矣。
洎嗣席開堂。
其師衆規繩。
講若畫一。
而雍容閑雅過之。
德陵謝位。
處永安宮。
屢遣中使。
輿而緻之。
從容談道。
或至日暮。
於是谂國王。
以祖宗舊例。
冊命師為悟佛心宗解行圓滿鑒智王師。
兩王摳衣。
前古未有。
數年乞退。
許之。
命住瑩源寺。
寺本禅院。
元貞中為智者宗所有。
以師故始複其舊焉。
盥浴說法别衆。
其略曰。
荊棘林中下腳。
幹戈叢裡藏身。
今日路頭果在何處。
白雲斷處是青山。
行人更在青山外。
既乃還方丈。
據床而逝。
師況厚寡言。
學無不窺。
為詩文富贍。
行叢林門中。
吳蒙山異禅師。
嘗作無極說。
附海舶以寄之。
師默領其意。
自号無極老人。
臣聞。
佛氏喜言福智修己。
而物應者也。
缺一於二。
不足以自立。
甯能信於人乎。
師凡七增秩。
六錫号。
九曆名藍。
再住内院。
為一國釋林之首。
受兩王函丈之禮。
人無異論。
鹹謂之宜。
非所謂福智二嚴者。
疇克如是哉。
其撰詞刻石。
傳示後世。
臣可以無愧矣(并李齊賢撰碑文)。
惠勤 懶翁 谥禅覺道号普濟尊者 初名元惠。
甯海府人。
俗姓牙氏。
具膳官令瑞之子。
母鄭氏。
靈山郡人。
鄭夢見金色隼。
飛來啄其頭。
忽墜卵。
五彩爛然入懷中。
因而有娠。
以延佑庚申生。
癸卯入九月山。
遣内侍金仲孫請還。
乙巳三月。
詣阙乞退。
始得宿願。
遊龍門元寂諸山。
丙午入金剛山。
丁未秋住清平寺。
其冬掜寶岩。
以指空袈裟手書授師曰。
治命也。
己酉再入台山。
庚戌春。
司徒達睿。
奉指空靈骨。
來厝于桧岩。
師禮師骨。
因赴召。
結夏廣明寺。
秋初還桧岩。
九月即功夫選也。
師所居室曰江月軒。
丙辰五月。
寂然而遊。
年五十七。
法臘三十八。
玄陵在位之二十年庚戌。
秋九月十日。
召師入京。
十六日就師所寓廣明寺。
大會兩宗五教諸山衲子。
試其所自得。
号曰功夫選 上親幸視為。
師拈香畢。
升法座。
乃言曰。
破卻古今之窠臼。
掃盡凡聖之蹤由。
割斷衲子命根。
抖擻衆生疑網。
操縱在握。
變通在機。
三世諸佛曆代祖師。
其揆一也。
在會諸德。
請以實答。
於是以次入對。
曲躬流汗。
皆曰未會。
或理通而礙於事。
或狂甚而夫於言。
一句便退。
上若不豫色。
然幼庵修禅師後至。
師曆問三句三關。
會罷還桧岩。
偶念指空三山兩水之記。
欲移錫桧岩。
會以 召赴是寺法會。
得請居焉。
師曰。
先師指空。
蓋嘗指畫重營。
而毀于兵。
敢不繼其志。
乃謀於衆。
增廣殿宇。
工既告畢。
丙辰四月。
大設落成之會。
台許以為。
桧岩密迩京邑。
士女往還。
晝夜絡繹。
或至廢業禁之。
便於是有 旨。
移住營源寺。
逼迫上道。
師适疾作。
輿出三門。
至池邊。
自導輿者。
從涅盤門出。
大衆鹹疑。
失聲号哭。
師[(廠@雲)*頁]曰。
賢力努力。
無以餘故中辍也。
吾行當止於骊興耳。
至漢江。
謂護送官卓詹曰。
吾疾劇。
乞舟行泝流。
七日方至骊興。
又謂卓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