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所成故。
亦非妄心之所作故。
但心見時隻是心耳。
故雲。
心佛謂一法界性起心。
稠林心等也。
三乘中心是緣慮色。
是質礙一乘中心。
是種種義也。
色是無質礙義也。
既心是種種義。
故以心見時無物不心。
既色是無質礙義。
故若色雲時無物不色。
若約濕過海義。
明之過中實而名心。
一切諸法自位不動。
正即是心故雲安住。
約如是義名為心佛也。
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者。
賢首品中。
十種大三昧。
及諸會會諸大三昧。
皆為三昧佛也。
随一三昧一切諸法無不滿足。
故雲無量。
就無量中。
每一一法随舉無側。
故雲無著。
依于三昧見法如是。
故名三昧佛也。
九性佛決定故者。
性謂無住法性也。
一切法法皆是決定無住之理。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約如是義而為佛名也。
十如意佛普覆故者。
娑竭羅龍王宮殿之中。
有如意寶王。
名出生無盡。
此寶珠王能生海陸一切珍寶及大海水。
大海之中一切生類此水為家。
此水為食。
皆得生長。
因于大海得有大地。
若河若川及諸池井。
潤益生長一切草木及諸殺果。
養育衆生。
如其無此無盡寶王。
則海水幹渴谷果焦枯。
水陸衆生由何能得長養利也。
此如意王唯因諸佛。
長養衆生本願所生也。
若無諸佛本願力。
則無此寶王。
故知。
一切衆生所以能得長養利益者。
皆如意佛之蔭焉養焉之德也。
如是等義唯吾身心真佛之所有道理。
以十種名說示之耳。
此義諸法之真源者。
問此處尚有十名耶。
答無也。
謂緣起分有十名耳。
證分之中無十名也。
問然則此十佛名證分外耶。
答證分之中有實名也。
問十種淨土章雲。
欲知分量準其十佛即可知之。
其義雲何。
答無著也願也等者。
但說名耳。
佛則不可說。
如是種種名等但說诠相耳。
土海則不可說故雲。
準可知也。
大記雲。
諸法之真源者。
緣起分究竟之玄宗者。
證分也。
此義證教二分。
通有十佛故也。
若唯證分之中有十佛。
則證分是教分之源。
故雲真源也。
又秀業之意則真源。
則智玄宗則境也。
真智所見之境方得雲玄耳。
故雲。
甚深難解也。
古記雲。
相和尚住大伯山大蘆房時。
為真定智通等。
說行人欲見十佛者。
應先作眼目通等。
問雲何是眼目耶。
和尚曰。
以花嚴經為自眼目。
所謂文文句句皆是十佛。
自此以外求觀佛者。
生生劫劫終不見也。
和尚曰。
所謂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者。
今日吾五尺之身名為世間。
此身遍滿虛空法界。
無處不至。
故曰正覺。
安住世間故。
離涅槃之著成正覺故。
離生死之著。
若約實而言。
三種世間圓明自在。
故曰無著佛也。
願佛出生故者。
百四十願。
十回向願。
初地願。
及性起願等。
皆願佛也。
此佛以無住為身故。
無有一物非佛身者。
所謂随舉一法盡攝。
一切稱周法界名為願佛也。
業報佛信故者。
二十二位之法。
本來不動圓明照矚。
若諸行人能如是信。
即雲信也。
若舉實道理而說。
上自妙覺下至地獄。
皆是佛事。
是以若人敬信此事。
可道業報佛也。
持佛随順故者。
法界森羅諸法雖雲無盡。
若以海印印定。
則唯一海印定法。
彼持我我持彼。
故雲随順。
是故以世界持佛以佛持世界。
是名持佛也。
涅槃佛永度故者。
證見生死涅槃本來平等。
故雲永度。
所謂生死非喧動。
涅槃非寂靜。
是此義也。
法界佛無處不至故者。
一塵法界。
松木法界。
栗木法界。
乃至十方三際虛空法界。
總是佛身。
所謂真如前際不滅。
後際不生。
現在不動。
如來亦爾。
過去無滅。
未來無生。
現今無動。
無形無相如虛空界。
不可量故。
百千萬劫已說。
今說當說。
終不可盡。
無有邊際故。
曰法界佛也。
心佛安住故者。
息心即佛起心非佛。
如人以水淨器。
不知能淨濁水也。
水淨影明。
水濁影昏。
心法亦爾。
息心法界圓明。
起心法界差别。
是故心安住則法界。
諸法現于吾五尺身也。
三昧佛無量無著故者。
海印三昧之法舉舉約約無住著故。
曰無量無著三昧佛也。
性佛決定故者。
法性有二。
所謂大性及與小性。
何者若一法起竟。
三世際無内無外。
故曰大性。
一法之位遍一切中方得成者。
是名小性。
所謂一柱盡法界際。
但是柱者名為大性。
此一柱中椽栿瓦等諸位現者。
名為小性也。
如意佛普覆故者。
如大龍王有大寶王。
若無此寶一切衆生無所衣食故。
五谷九谷千種萬種并成熟者。
唯此室王之德也。
如意佛恩亦如是也。
貞元經吉祥雲知識疏雲。
問法門無量。
何以初友便教念佛。
答略有十義。
一念佛三昧衆行先故。
二依佛方能成勝行故。
三功高易就以将寸物故。
四觀通深淺能遍攝故。
五消滅重障為勝緣故。
六雙兼人法易加護故。
七十地菩薩皆念佛故。
八三寶吉祥經初說故。
初此念佛海雲說法。
妙住依僧為次第故。
九即心即佛易一境故。
十為表初住緣佛發心樂供養故(雲雲)。
略為三門。
一明所念差别。
二會釋經文。
三以能念收束。
今初謂。
十身三身為觀不同。
略為十種(雲雲)。
言十種者。
一若作是觀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是念法身。
二花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别。
依真而住不依國土。
是念性土。
三十蓮花藏塵數相。
此等皆是念報身相。
四有無盡德。
一一難思念報内德。
故上經雲。
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五觀花藏刹無量寶嚴量周法界。
是念報土。
六或觀佛相具三十二。
若總若别若逆若順。
丈六千尺。
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七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八餘方淨土水鳥樹林。
此等皆是念化身依。
九前二是性。
後六是相。
相外無性性外無相。
交徹真佛真土。
是念第九性相無礙。
十以性融相相随性融。
令前九門合為一揆。
故德德無盡相相無窮。
塵塵刹滿猶如帝網是第十念。
重重融攝得後二門。
前皆真實經。
雖别說義必該融(雲雲)。
第三能念收束。
略有五種。
一緣境正觀念佛門。
若真若應若依若正。
皆是境故稱名屬口。
非真念故略而不言。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況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三心境俱泯念佛門。
心即是佛心即非心。
佛即是心佛亦非佛。
非心非佛遠離一切故。
無所念方為真念。
四心境無礙念佛門。
雙照事理存亡無礙等。
真門之寂寂何佛何心。
鑒事理之明。
明常心常佛。
雙亡正入寂照雙流。
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理既。
無盡以理融事。
事亦無盡。
故随一門攝一切門融。
斯五門以為一緻。
即是此中能念之心。
與前十佛境合。
非合非散涉入重重難思境也。
念佛一門諸教攸贊。
理緻深遠世多共行。
故複略叙無厭繁說(雲雲)。
普賢知識疏雲。
第一禮敬諸佛文三段者。
第一牒名由心恭敬。
運于身口而遍禮故。
除我慢障起敬信。
善勒那三藏說七種禮。
今加為十。
謂一我慢禮。
如碓上下無恭敬心。
二唱和禮。
高聲喧雜辭句渾亂。
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
五輪著地捧足殷重。
四無相禮。
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
雖無能所普運身心。
如影普遍禮不可禮。
六内觀禮。
但禮身内法身真佛。
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
若内若外同一實相。
八大悲禮。
随一一禮普代衆生。
九總攝禮。
攝前六門以為一。
觀十無盡禮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錐穴問答雲。
問自未來佛還化自現在者。
以何文知乎。
答纓絡經第八地菩薩雲。
自見己身。
當果諸佛摩頂說法故。
則聖說炳然可知。
又既諸經雲。
三世諸佛拜敬故。
諸罪業滅未來諸佛者何乎。
問此他已成佛拜義。
何為自未成佛乎。
答拜他佛之義非無而遠疏。
所以者。
凡諸佛為衆生說佛德。
意為欲衆生自亦得彼果。
故令修行。
是故衆生望自當來所得之果德。
為欲得彼不惜身命修行。
不為得他佛果故修行。
是故正令吾發心修行。
佛但吾當果已成佛。
非他佛也。
此義不疑怪也。
又他已成佛。
即是自當果佛。
所以者何。
他成佛時即得三世佛平等果。
又吾當果佛即是他今成佛。
所以者何。
吾得當果佛時。
即得三世佛平等法。
故如是轉展更互平等。
平等無差别果德。
又此吾佛。
于一切法界有情無情中。
全全即作在。
無一物非吾體佛故。
若能拜自體佛者。
無物不所拜。
此甚大要常可思之。
自體佛觀論雲。
問何自性界。
何自體佛耶。
答無住自性界。
實相自體佛。
問此自體佛何觀耶。
以偈答曰。
諸緣根本我。
一切法源心。
語言大要宗。
真實善知識。
問此義雲何。
答一切法源心。
是自體佛。
大要宗。
是自體圓因。
真實善知識。
是自體滿果。
具三義故我也。
此即自體佛也。
問此佛果有修耶。
不修耶。
答不簡修不修。
不擇情非情。
三世間不動故。
問此佛化度衆生耶。
答大虛之内諸法無不大虛。
是故如虛空化虛空。
是名自體佛化也(一本雲自體佛内無不自體佛者。
是名自體佛化耳)。
問不知雲何語言乎。
答如汝不知語言。
此言甚大也。
問此言雲何。
答如緣起際言也。
問何緣起際耶。
答我心是動。
大虛不動。
離動不動為緣起際也。
問約緣起際其法常然。
初修之人何遊其心耶。
答約法論離修不修也。
試明初趣(一本雲初起)我心及我身令相語言也。
謂将心而尋身。
将身而尋心。
心遍于身。
身遍于心。
然名為語言也。
問相遍故更無所語。
何曰語言耶。
答心言時言以外無所語。
身言時言以外無所語。
是故無言言無聞聞也。
問此但我心我身。
何雲一切法源耶。
答求我心邊際盡法界際。
我身四大亦複如是。
問若如是者唯我身心。
何雲真實善知識耶。
答法界諸法無不我身心。
皆順名為善知識也。
問若爾則無迷悟。
别何名佛耶。
答有二故衆生無二。
故即自體佛。
如是觀者為正觀也。
大法界緣起者。
諸緣根本我佛寶。
一切法源心僧寶。
語言大要宗法寶。
真實善知識。
此大法界緣起義。
心得人雖往六道四生決定不疑畏。
此雲自體三寶。
謂身業佛寶。
口業法寶。
意業僧寶。
佛者謂緣合成故。
法者一切法湧出故。
僧者一切法中無障礙故。
此佛仕人三業袈裟著。
身業五條口業七條意業九條。
如是三袈裟著一切處。
此佛仕人不久窮。
實法界法見也。
複見見處處三種世間具得也。
故三種世間無不是也。
具縛有情(至)随義消息。
大記雲。
具縛有情未斷煩惱未成福智。
以何義故。
舊來成佛耶者。
起此問意。
若約十佛。
則法界諸法無非是佛。
然此今日我等盲冥凡夫何能。
即是十佛耶。
如是難也。
答意則超情之法。
反情即是。
若反情見法界圓明。
一切衆生煩惱斷盡。
福智成竟。
豈非佛耶。
如是答也。
凡如是問答意者。
寄彼三乘斷障成佛之義。
欲現一乘舊來成佛也。
問為是本來斷煩惱耶。
為知本來煩惱不動耶。
答知本來斷耳。
以覺者不見夢人。
所見五尺鬼故。
問然則違于所引經中。
煩惱法中不見一法減之義耶。
答本來無故雲何見減。
真記雲。
非初非中後者。
分三刹那求所斷障。
如初刹那舉智求障。
無非智體不可得斷。
中後亦爾故也。
前中後取故者。
不斷而斷故也。
如虛空。
如是斷者。
若寄位雲則虛空者。
無物義故無能所斷。
為如虛空斷也。
約一乘則虛空者。
無側義故智與障體互無側也。
以無側義為如虛空。
如是斷耳。
法記雲。
猶如覺夢睡悟不同者。
如有二人共在一床。
一人初初不睡。
故三時求夢。
初時不得。
中後亦爾。
其一人則竟夜睡。
故三時恒夢。
如是約一乘斷障成佛。
則全他為自而恒覺。
故初初不睡。
全自為他而恒夢。
故常常不悟。
是故三乘斷障者。
不
亦非妄心之所作故。
但心見時隻是心耳。
故雲。
心佛謂一法界性起心。
稠林心等也。
三乘中心是緣慮色。
是質礙一乘中心。
是種種義也。
色是無質礙義也。
既心是種種義。
故以心見時無物不心。
既色是無質礙義。
故若色雲時無物不色。
若約濕過海義。
明之過中實而名心。
一切諸法自位不動。
正即是心故雲安住。
約如是義名為心佛也。
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者。
賢首品中。
十種大三昧。
及諸會會諸大三昧。
皆為三昧佛也。
随一三昧一切諸法無不滿足。
故雲無量。
就無量中。
每一一法随舉無側。
故雲無著。
依于三昧見法如是。
故名三昧佛也。
九性佛決定故者。
性謂無住法性也。
一切法法皆是決定無住之理。
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約如是義而為佛名也。
十如意佛普覆故者。
娑竭羅龍王宮殿之中。
有如意寶王。
名出生無盡。
此寶珠王能生海陸一切珍寶及大海水。
大海之中一切生類此水為家。
此水為食。
皆得生長。
因于大海得有大地。
若河若川及諸池井。
潤益生長一切草木及諸殺果。
養育衆生。
如其無此無盡寶王。
則海水幹渴谷果焦枯。
水陸衆生由何能得長養利也。
此如意王唯因諸佛。
長養衆生本願所生也。
若無諸佛本願力。
則無此寶王。
故知。
一切衆生所以能得長養利益者。
皆如意佛之蔭焉養焉之德也。
如是等義唯吾身心真佛之所有道理。
以十種名說示之耳。
此義諸法之真源者。
問此處尚有十名耶。
答無也。
謂緣起分有十名耳。
證分之中無十名也。
問然則此十佛名證分外耶。
答證分之中有實名也。
問十種淨土章雲。
欲知分量準其十佛即可知之。
其義雲何。
答無著也願也等者。
但說名耳。
佛則不可說。
如是種種名等但說诠相耳。
土海則不可說故雲。
準可知也。
大記雲。
諸法之真源者。
緣起分究竟之玄宗者。
證分也。
此義證教二分。
通有十佛故也。
若唯證分之中有十佛。
則證分是教分之源。
故雲真源也。
又秀業之意則真源。
則智玄宗則境也。
真智所見之境方得雲玄耳。
故雲。
甚深難解也。
古記雲。
相和尚住大伯山大蘆房時。
為真定智通等。
說行人欲見十佛者。
應先作眼目通等。
問雲何是眼目耶。
和尚曰。
以花嚴經為自眼目。
所謂文文句句皆是十佛。
自此以外求觀佛者。
生生劫劫終不見也。
和尚曰。
所謂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者。
今日吾五尺之身名為世間。
此身遍滿虛空法界。
無處不至。
故曰正覺。
安住世間故。
離涅槃之著成正覺故。
離生死之著。
若約實而言。
三種世間圓明自在。
故曰無著佛也。
願佛出生故者。
百四十願。
十回向願。
初地願。
及性起願等。
皆願佛也。
此佛以無住為身故。
無有一物非佛身者。
所謂随舉一法盡攝。
一切稱周法界名為願佛也。
業報佛信故者。
二十二位之法。
本來不動圓明照矚。
若諸行人能如是信。
即雲信也。
若舉實道理而說。
上自妙覺下至地獄。
皆是佛事。
是以若人敬信此事。
可道業報佛也。
持佛随順故者。
法界森羅諸法雖雲無盡。
若以海印印定。
則唯一海印定法。
彼持我我持彼。
故雲随順。
是故以世界持佛以佛持世界。
是名持佛也。
涅槃佛永度故者。
證見生死涅槃本來平等。
故雲永度。
所謂生死非喧動。
涅槃非寂靜。
是此義也。
法界佛無處不至故者。
一塵法界。
松木法界。
栗木法界。
乃至十方三際虛空法界。
總是佛身。
所謂真如前際不滅。
後際不生。
現在不動。
如來亦爾。
過去無滅。
未來無生。
現今無動。
無形無相如虛空界。
不可量故。
百千萬劫已說。
今說當說。
終不可盡。
無有邊際故。
曰法界佛也。
心佛安住故者。
息心即佛起心非佛。
如人以水淨器。
不知能淨濁水也。
水淨影明。
水濁影昏。
心法亦爾。
息心法界圓明。
起心法界差别。
是故心安住則法界。
諸法現于吾五尺身也。
三昧佛無量無著故者。
海印三昧之法舉舉約約無住著故。
曰無量無著三昧佛也。
性佛決定故者。
法性有二。
所謂大性及與小性。
何者若一法起竟。
三世際無内無外。
故曰大性。
一法之位遍一切中方得成者。
是名小性。
所謂一柱盡法界際。
但是柱者名為大性。
此一柱中椽栿瓦等諸位現者。
名為小性也。
如意佛普覆故者。
如大龍王有大寶王。
若無此寶一切衆生無所衣食故。
五谷九谷千種萬種并成熟者。
唯此室王之德也。
如意佛恩亦如是也。
貞元經吉祥雲知識疏雲。
問法門無量。
何以初友便教念佛。
答略有十義。
一念佛三昧衆行先故。
二依佛方能成勝行故。
三功高易就以将寸物故。
四觀通深淺能遍攝故。
五消滅重障為勝緣故。
六雙兼人法易加護故。
七十地菩薩皆念佛故。
八三寶吉祥經初說故。
初此念佛海雲說法。
妙住依僧為次第故。
九即心即佛易一境故。
十為表初住緣佛發心樂供養故(雲雲)。
略為三門。
一明所念差别。
二會釋經文。
三以能念收束。
今初謂。
十身三身為觀不同。
略為十種(雲雲)。
言十種者。
一若作是觀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
無念念者即念真如。
是念法身。
二花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别。
依真而住不依國土。
是念性土。
三十蓮花藏塵數相。
此等皆是念報身相。
四有無盡德。
一一難思念報内德。
故上經雲。
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
晝夜無暫斷。
如是業應作。
五觀花藏刹無量寶嚴量周法界。
是念報土。
六或觀佛相具三十二。
若總若别若逆若順。
丈六千尺。
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七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八餘方淨土水鳥樹林。
此等皆是念化身依。
九前二是性。
後六是相。
相外無性性外無相。
交徹真佛真土。
是念第九性相無礙。
十以性融相相随性融。
令前九門合為一揆。
故德德無盡相相無窮。
塵塵刹滿猶如帝網是第十念。
重重融攝得後二門。
前皆真實經。
雖别說義必該融(雲雲)。
第三能念收束。
略有五種。
一緣境正觀念佛門。
若真若應若依若正。
皆是境故稱名屬口。
非真念故略而不言。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況心佛衆生三無差别。
三心境俱泯念佛門。
心即是佛心即非心。
佛即是心佛亦非佛。
非心非佛遠離一切故。
無所念方為真念。
四心境無礙念佛門。
雙照事理存亡無礙等。
真門之寂寂何佛何心。
鑒事理之明。
明常心常佛。
雙亡正入寂照雙流。
五重重無盡念佛門。
理既。
無盡以理融事。
事亦無盡。
故随一門攝一切門融。
斯五門以為一緻。
即是此中能念之心。
與前十佛境合。
非合非散涉入重重難思境也。
念佛一門諸教攸贊。
理緻深遠世多共行。
故複略叙無厭繁說(雲雲)。
普賢知識疏雲。
第一禮敬諸佛文三段者。
第一牒名由心恭敬。
運于身口而遍禮故。
除我慢障起敬信。
善勒那三藏說七種禮。
今加為十。
謂一我慢禮。
如碓上下無恭敬心。
二唱和禮。
高聲喧雜辭句渾亂。
此二非儀。
三恭敬禮。
五輪著地捧足殷重。
四無相禮。
深入法性離能所相。
五起用禮。
雖無能所普運身心。
如影普遍禮不可禮。
六内觀禮。
但禮身内法身真佛。
不向外求。
七實相禮。
若内若外同一實相。
八大悲禮。
随一一禮普代衆生。
九總攝禮。
攝前六門以為一。
觀十無盡禮入帝網境。
若佛若禮重重無盡。
錐穴問答雲。
問自未來佛還化自現在者。
以何文知乎。
答纓絡經第八地菩薩雲。
自見己身。
當果諸佛摩頂說法故。
則聖說炳然可知。
又既諸經雲。
三世諸佛拜敬故。
諸罪業滅未來諸佛者何乎。
問此他已成佛拜義。
何為自未成佛乎。
答拜他佛之義非無而遠疏。
所以者。
凡諸佛為衆生說佛德。
意為欲衆生自亦得彼果。
故令修行。
是故衆生望自當來所得之果德。
為欲得彼不惜身命修行。
不為得他佛果故修行。
是故正令吾發心修行。
佛但吾當果已成佛。
非他佛也。
此義不疑怪也。
又他已成佛。
即是自當果佛。
所以者何。
他成佛時即得三世佛平等果。
又吾當果佛即是他今成佛。
所以者何。
吾得當果佛時。
即得三世佛平等法。
故如是轉展更互平等。
平等無差别果德。
又此吾佛。
于一切法界有情無情中。
全全即作在。
無一物非吾體佛故。
若能拜自體佛者。
無物不所拜。
此甚大要常可思之。
自體佛觀論雲。
問何自性界。
何自體佛耶。
答無住自性界。
實相自體佛。
問此自體佛何觀耶。
以偈答曰。
諸緣根本我。
一切法源心。
語言大要宗。
真實善知識。
問此義雲何。
答一切法源心。
是自體佛。
大要宗。
是自體圓因。
真實善知識。
是自體滿果。
具三義故我也。
此即自體佛也。
問此佛果有修耶。
不修耶。
答不簡修不修。
不擇情非情。
三世間不動故。
問此佛化度衆生耶。
答大虛之内諸法無不大虛。
是故如虛空化虛空。
是名自體佛化也(一本雲自體佛内無不自體佛者。
是名自體佛化耳)。
問不知雲何語言乎。
答如汝不知語言。
此言甚大也。
問此言雲何。
答如緣起際言也。
問何緣起際耶。
答我心是動。
大虛不動。
離動不動為緣起際也。
問約緣起際其法常然。
初修之人何遊其心耶。
答約法論離修不修也。
試明初趣(一本雲初起)我心及我身令相語言也。
謂将心而尋身。
将身而尋心。
心遍于身。
身遍于心。
然名為語言也。
問相遍故更無所語。
何曰語言耶。
答心言時言以外無所語。
身言時言以外無所語。
是故無言言無聞聞也。
問此但我心我身。
何雲一切法源耶。
答求我心邊際盡法界際。
我身四大亦複如是。
問若如是者唯我身心。
何雲真實善知識耶。
答法界諸法無不我身心。
皆順名為善知識也。
問若爾則無迷悟。
别何名佛耶。
答有二故衆生無二。
故即自體佛。
如是觀者為正觀也。
大法界緣起者。
諸緣根本我佛寶。
一切法源心僧寶。
語言大要宗法寶。
真實善知識。
此大法界緣起義。
心得人雖往六道四生決定不疑畏。
此雲自體三寶。
謂身業佛寶。
口業法寶。
意業僧寶。
佛者謂緣合成故。
法者一切法湧出故。
僧者一切法中無障礙故。
此佛仕人三業袈裟著。
身業五條口業七條意業九條。
如是三袈裟著一切處。
此佛仕人不久窮。
實法界法見也。
複見見處處三種世間具得也。
故三種世間無不是也。
具縛有情(至)随義消息。
大記雲。
具縛有情未斷煩惱未成福智。
以何義故。
舊來成佛耶者。
起此問意。
若約十佛。
則法界諸法無非是佛。
然此今日我等盲冥凡夫何能。
即是十佛耶。
如是難也。
答意則超情之法。
反情即是。
若反情見法界圓明。
一切衆生煩惱斷盡。
福智成竟。
豈非佛耶。
如是答也。
凡如是問答意者。
寄彼三乘斷障成佛之義。
欲現一乘舊來成佛也。
問為是本來斷煩惱耶。
為知本來煩惱不動耶。
答知本來斷耳。
以覺者不見夢人。
所見五尺鬼故。
問然則違于所引經中。
煩惱法中不見一法減之義耶。
答本來無故雲何見減。
真記雲。
非初非中後者。
分三刹那求所斷障。
如初刹那舉智求障。
無非智體不可得斷。
中後亦爾故也。
前中後取故者。
不斷而斷故也。
如虛空。
如是斷者。
若寄位雲則虛空者。
無物義故無能所斷。
為如虛空斷也。
約一乘則虛空者。
無側義故智與障體互無側也。
以無側義為如虛空。
如是斷耳。
法記雲。
猶如覺夢睡悟不同者。
如有二人共在一床。
一人初初不睡。
故三時求夢。
初時不得。
中後亦爾。
其一人則竟夜睡。
故三時恒夢。
如是約一乘斷障成佛。
則全他為自而恒覺。
故初初不睡。
全自為他而恒夢。
故常常不悟。
是故三乘斷障者。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