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下之一

關燈
文雲。

    三釋文下意文。

    有七言三十句。

    此中大分有三。

    初十八句約自利行。

    次四句明利他行。

    次八句辨行者修行方便及得利益。

    就初門中有二。

    初四句現示證分。

    二次十四句現緣起分。

    此中初二句指緣起體。

    二次二句約陀羅尼理用。

    以辨攝法分齊。

    三次二句即事法。

    明攝法分齊。

    四次四句約世時示攝法分齊。

    五次二句約位。

    以彰攝法分齊。

    六次二句總論上意。

    雖六門不同。

    而唯現緣起陀羅尼法。

    初雲緣起體者。

    即是一乘陀羅尼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無障礙法界法也。

    今且約一門現緣起義。

    所謂緣起者。

    大聖攝生欲令契理舍事。

    凡夫見事即迷于理。

    聖人得理既無于事。

    故今舉實理以會迷情。

    令諸有情知事即無。

    即事會理故。

    興此教。

    故地論雲。

    自相者有三種。

    一者報相。

    名色共阿梨耶識生。

    如經于三界地複有芽生。

    所謂名色共生故。

    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

    二者彼因相者是名色不離。

    彼依彼共生故。

    知經不離故。

    三者彼果次第相從六入。

    乃至于有如經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

    乃至有因緣故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如是衆生生長苦聚。

    是中離我我所。

    無如無覺如草木也。

    此中離我我所者此二示空。

    無知無覺者。

    自體無我故。

    如草木者。

    示非衆生數故。

    當知十二因緣等。

    即自體性空。

    依彼阿賴耶識生。

    梨耶微細。

    自體無我。

    生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亦皆無我故。

    緣生等無有别法。

    佛舉緣起觀門。

    以會諸法一切無分别即成實性。

    故地論雲。

    随順觀世谛即入第一義谛。

    是其事也。

    此義在三乘。

    亦通一乘。

    何以故。

    一乘所目故。

    若約别教一乘。

    略說十門。

    所謂因緣有分次第故。

    一心所攝故。

    自業成故。

    不相舍離故。

    三道不斷故。

    觀先後際故。

    三苦集故。

    因緣生故。

    因緣生滅縛故。

    随順有盡觀故。

    如是十番十二因緣一乘義攝。

    何故十數說。

    欲現無量故。

    問。

    十番因緣。

    為當前後。

    為當一時耶。

    答。

    即前後即無前後。

    所以得知。

    門不同故。

    即前後六相成故。

    即無前後。

    其義雲何。

    十番雖别。

    而同成無我。

    故纓絡經十番因緣三乘義攝。

    何以故。

    準教差别不同。

    廣義如地論說。

    如十二因緣說。

    餘緣生諸法。

    準例可解。

    二陀羅尼法者如下說。

    三即事攝法者。

    現因陀羅尼及微細故。

    廣義如經。

    四約世時者。

    所謂九世者。

    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世。

    三世相即及與相入成。

    其一念總别合明故。

    為十世一念者。

    約事念說也。

    五約位者。

    以六相方便随義消息可解也。

    六相者亦如上說問于緣起一言中諸法無二即現了手。

    何須多門。

    答。

    體解即是不須遠。

    求。

    是故經雲。

    淫怒癡性即是菩提。

    如是等迷之極遠。

    是故佛教七種苦谛。

    以外别有菩提。

    三無數劫。

    如說修行乃可得度。

    為迷之者。

    須多門說。

    問。

    若如是者。

    法門無數。

    何故唯六門說耶。

    答。

    以六門說諸法。

    準例應可解。

    故略如是說。

    其實如言。

    六冥然無分别者。

    緣起法法如是故。

    準上可思。

    二就利他行中海印者。

    約喻得名。

    何者大海極深明淨徹底。

    天帝共阿修羅鬥诤時。

    一切兵衆一切兵具。

    于中現現了了分明。

    如印文字故名海印。

    能人三昧亦複如是。

    窮證法性無有源底。

    究竟清淨湛然明白。

    三種世間于中現現。

    名曰海印。

    繁者熾盛義故。

    出者湧出無盡故。

    如意者從喻得名。

    如意寶王無心而雨寶。

    益生随緣無窮。

    釋迦如來善巧方便亦複如是。

    一音所暢應衆生界。

    滅惡生善利益衆生。

    随何用處無不如意。

    故名如意。

    三約修行方便者。

    此中有三。

    明修行方便。

    二辯得利益。

    初門行者者。

    謂見聞一乘普法已去未滿圓證普法已還。

    即是此約别教一乘說也。

    若約方便一乘說。

    五乘總是入一乘攝。

    何以故。

    以一乘所流。

    一乘所目。

    一乘方便故。

    若約此義總攝五乘一乘。

    修行者亦得。

    所流所目者。

    約緣起道理。

    語方便者約智語。

    何以故。

    進趣不住名曰不回心者。

    不名方便。

    故亦可約聖者意說。

    何以故。

    以善巧方便引接衆生故。

    如五乘說。

    人法因果解行理事教義等。

    一切諸法準例如是。

    問。

    所謂五乘等法。

    為是能诠教法耶。

    為是所诠之義耶。

    答。

    能诠所诠一切諸法皆在言中。

    其義如何。

    所诠之法言相皆絕。

    諸佛世尊。

    以大慈悲本願力故。

    諸佛家法法如是故。

    施設言教為衆生說。

    以是義故教綱所攝一切諸法。

    皆悉在言。

    是故經雲。

    一切諸法但有名字。

    即其義也。

    問證令之法言相不及。

    言教之法在于事中者。

    證教兩法常在二邊過。

    答。

    若約情說。

    證教兩法常在二邊。

    若約理雲。

    證教兩法舊來中道一無分别。

    所以得知。

    遍計無相。

    依他無生。

    真實無性。

    三種自性常在中道。

    三法以外更無證教。

    是故當知。

    一無分别。

    是故至人得此理故。

    名相不及。

    為衆生說故。

    言在事中。

    故經偈雲。

    一切諸如來。

    無有說佛法。

    随其所應化。

    而為演說法。

    即其義也。

    是故聖者。

    随遍計故建立三性。

    且安窮心。

    漸漸已後現三無性。

    覺悟夢人。

    此即聖者大善巧也。

    問。

    如攝論雲。

    遍計所執凡夫境界。

    依他真實聖智境界。

    何故聖者随遍計耶。

    答。

    遍計諸法颠倒故有。

    是故論雲。

    凡夫境界畢竟空故。

    無所可對。

    是故論中非聖境界。

    非謂知空非聖境界。

    是故聖者慈悲方便。

    随眼病故。

    言說空花。

    有何防。

    難意在于此。

    依他起相從因緣生。

    無有自性。

    離二邊過。

    與無我同圓成實性。

    平等法性圓融。

    彼此不可分别。

    舊來一味。

    以此義故分别不及。

    是故論雲。

    聖智境界别意如是。

    若約實說。

    三種自性皆是凡夫境界。

    何以故。

    随情說事安立三故。

    三種自性即是聖智境界。

    何以故。

    随智現理非安立故。

    是故經中。

    亦有處三性。

    以外别立三無性。

    所以者何。

    随情安立。

    約解門故。

    别立三無性随智現理。

    約行門故。

    三性以外不立三無性。

    尚二性以外無有真實。

    何況三性以外别有三無性。

    所以得知。

    無相等智現前。

    究竟無法可對。

    唯在中道故。

    是故須解立教所由。

    問。

    如上所言。

    證分之法及緣起分法。

    有何差别。

    答。

    别不别。

    其義雲何。

    證分之法約實相說。

    唯證所知緣起分法。

    為衆生說與緣相應。

    是故全别緣起之法。

    從衆緣生。

    無有自性。

    與本不異。

    是故不别。

    問。

    若如是者。

    以自所證為衆生。

    與末不異。

    尋常差别耶。

    答。

    亦得其義。

    若為所證在言。

    與末不異。

    言說在證。

    與本不異。

    與本不異故。

    用而常寂。

    說而不說。

    與末不異故。

    寂而常用。

    不說而說。

    不說而說故。

    不說即非不說。

    說而不說故。

    說即非說。

    說即非說故。

    說即不可得。

    不說即非不說故。

    不說即非不說。

    二俱不可得故。

    二俱不相防。

    以此義故。

    說與不說等無差别。

    生與不生等無差别。

    動與不動等無差别。

    一切差别相對法門。

    準例如是。

    是故經雲。

    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

    無有變異。

    是其義也。

    亦可。

    正說法中。

    言說以外更無别義。

    以言為義。

    正義法中。

    正義以外更無别言。

    以義為言。

    以義為言故。

    言無非義。

    以言為義故。

    義無非言。

    義無非言故。

    義即非義言。

    無非義故。

    言即非言。

    言即非言。

    義即非義故。

    二俱不可得。

    是故一切法本來在中道。

    中道者通言非言。

    何以故。

    諸法實相不在言中。

    離名性故。

    言說之法不在真性。

    在機益故。

    在機益故。

    名無真性離名性故。

    名而無名。

    名而無名故。

    以名。

    求實實不可得。

    名無真性故。

    名而無我同。

    名而無我同故。

    名性不可得。

    以此義故。

    二俱不可得。

    唯證所知非餘境界。

    是故經雲。

    一切諸法唯佛所知。

    非我境界。

    問。

    前後兩義有何差别。

    答。

    前義以本末相即相融。

    現中道義。

    後義以名義互為客。

    現無我義。

    所現道理不異。

    能诠方便别。

    此則本末相資。

    名義互客開導衆生。

    令緻自體無名真源。

    能化所化宗要在此。

    問。

    此義當頓教宗。

    何故此間說。

    答。

    如上說。

    說與不說等無差别。

    何以故。

    總是實德故。

    無有妨難。

    且護分别故順三乘說。

    蓋是智者勝妙能也。

    如上證分及緣起分義。

    當論中義大教大也。

    背反分别得無分别。

    名曰無緣。

    順理不住故。

    名善巧。

    如說修行得聖者意故。

    名為提。

    如意如前。

    歸家者證本性故。

    家者何義陰覆義。

    住處義故。

    所謂法性真空覺者所住故。

    名曰為宅。

    大悲善巧。

    陰覆衆生。

    名曰為舍。

    此義在三乘。

    一乘方究竟。

    何以故。

    應法界故。

    所謂法界陀羅尼家。

    及因陀羅尼家。

    微細家等。

    此是聖者所依住故。

    名曰為家。

    随分者。

    未滿義故。

    資糧者助菩提分故。

    如下經。

    離世間品中。

    二千答等是也。

     初雲。

    緣起體(至)準例可解。

    大記雲。

    初雲緣起體者即是一乘陀羅尼等者。

    緣起之體通十普法。

    然雲真性唯約有情門者。

    以下文雲。

    今且約一門現緣起義。

    而約十二支解釋故也。

    問。

    前以行實滿義配證分者雲何。

    答。

    若有行者。

    唯依證分而修。

    唯依教分而修。

    則非實行也。

    和尚之意。

    則雙踐證教而修。

    為實行故爾也。

    以證滿義配緣起分者雲何。

    如示總相所具法時。

    開其别相。

    如是欲現證分之中滿足法故。

    辨真性故爾也。

     法記雲。

    且約一門現緣起義者。

    指真性也。

    問。

    何故不釋法性真辨真性耶。

    答。

    以彼證分不可指示故也。

    大聖攝生等者。

    比如醉人見庭中杌。

    謂為實鬼。

    如是衆生迷其十二有支。

    即是甚深真性之體。

    計為生死之法。

    是故大聖起大悲慈。

    令其得知十二有支。

    即是甚深真性之體故。

    雲令諸有情知事即無。

    即事會理也。

    大聖通見杌與鬼耶。

    答爾也。

    以下文雲。

    聖人随病眼故。

    言說空花。

    有何防難。

    故知通見也。

    論雲。

    自相等者。

    自相者指自身也。

    報相者唯是色時。

    非是報也。

    唯是心時亦非是報。

    約此心之抱不淨色時。

    為報相也。

    名色者。

    非色四陰無相溟漠。

    非名莫現故。

    雲名也。

    色相粗故。

    當體雲色也。

    又釋唯是心時不可立名。

    唯是色時亦不立名。

    但約此心把不淨色之初刹那。

    目為人身。

    目為馬身故。

    雲名色也。

    共阿梨耶識生者。

    求生中有将種子藏梨耶識生。

    猶如有人袋中盛物。

    将去水中将去火中。

    随意往也。

    本識如田。

    無明反行如下種子。

    所下種子是生五果之種也。

    愛取二支如土與水。

    其有支則是能生。

    生老死之業也。

    其生老死則是所生果也。

    問。

    五果是種耶。

    答五果非種。

    但能生五種之種也。

    問。

    五果之種是何。

    答梨耶識中三性種也。

    此種在于第三識支位中。

    是故此種合為識也。

    于三界地複有芽生者。

    此是諸聖最起甚深大悲憂之處也。

    複者往而複來。

    往而複來故雲複也。

    彼因相者。

    彼因者[利/(尒-小+(恭-共))]耶識也。

    相者名色也。

    彼果次第相者。

    于中有六支也。

    此二示空等者。

    約色而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