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二

關燈
文雲。

    将欲釋文。

    二門分别。

    一揔釋印意。

    二别解印相。

    問何故依印 答欲表釋迦如來教網所攝三種世間。

    從海印三昧繁出現現故。

    所謂三種世間。

    一器世間。

    二衆生世間。

    三智正覺世間。

    智正覺者。

    佛菩薩也。

    三種世間攝法盡故。

    不論餘者。

    廣義者。

    如花嚴經說。

     第二别相門中。

    三門分别。

    一說印文相。

    二明字相。

    三釋文下意。

    一問何故印文唯有一道。

    答表如來一音故。

    所謂一善巧方便。

    何故多有盤回屈曲。

    以随衆生機欲不同故。

    即是義當三乘教。

    何故一道無有始終。

    現示善巧無方。

    應稱法界。

    十世相應圓融滿足故。

    即是義當圓教。

    何故有四面四角。

    彰四攝四無量故。

    此義依三乘現一乘故。

    印相如是。

     二問何故字中有始終耶。

    答約修行方便。

    現因果不同故。

    何故字中多有屈曲。

    現三乘根欲差别不同故。

    何故始終兩字安置當中。

    表因果兩位法性家内真實德用性在中道故。

    字相如是。

     問上雲因果不同而一家實德性在中道。

    未知所由。

    其義雲何。

    答此義其實難解。

    雖然依天親論主。

    以六相方便立義分齊。

    準義道理随分可解。

     若約十句。

    以辨六相。

    如下說。

    今且約印像。

    以明六相。

    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現法分齊。

    所謂六相者。

    揔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揔相者。

    根本印。

    别相者餘屈曲。

    别依止印。

    滿彼印故。

    同相者。

    印故。

    所謂曲别而同印故。

    異相者。

    增相故。

    所謂第一第二等曲别增數故。

    成相者。

    略說故。

    所謂成印故。

    壞相者。

    廣說故。

    所謂盤回屈曲。

    各各自别本來不作故。

    一切緣生法無不六相成也。

    所謂揔相者。

    義當圓教。

    别相者。

    義當三乘教。

    如揔相别相成相壞相等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常在中道。

    一乘三乘亦複如是。

    主伴相資不即不離不一不異。

    雖利益衆生。

    而唯在中道。

    主伴相成現法如是。

    一乘别教三乘别教準義可解。

    汝所問疑義亦如是。

    初曲如因。

    後曲如果。

    如初後不同。

    而唯在當中。

    雖因果義别。

    而唯住自如。

    依三乘方便教門故高下不同。

    依一乘圓教故無有前後。

    所以得知。

    如經說。

    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惠地故。

    論曰。

    一切菩薩者。

    謂住信行地。

    不可思議。

    諸佛法者。

    是出世間道品。

    明者見智得證。

    說者于中分别。

    入者信樂得證。

    智惠地者謂十地智。

    如本分中說。

    此是根本入。

    如經。

    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

    明說令入智惠地故。

    此修多羅中。

    說依根本入有九種入。

    一者攝入。

    聞惠中攝一切善根故。

    如經攝一切善根故。

    二者思議入。

    思惠于一切道品中。

    智方便故。

    如經善分别選擇一切佛法。

    三者法相入。

    彼彼義中。

    無量種種知故。

    如經廣知諸法故。

    四者教化入。

    随所思議。

    名字具足善說法故。

    如經善決定說諸法故。

    五者證入。

    于一切法平等智見道時中。

    善清淨故。

    如經無分别智清淨不雜故。

    菩薩教化衆生。

    即是自成佛法。

    是故利他亦名自利。

    六者不放逸入。

    于修道時中。

    遠離一切煩惱障故。

    如經一切魔法不能染故。

    七者地地轉入。

    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

    如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

    複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故。

    八者菩薩盡入。

    于第十地中。

    入一切如來秘密智故。

    如經得不可思議境界故。

    九者佛盡入。

    于一切智入智故。

    如經乃至得一切智人智境界故。

    是諸入為校量智義差别。

    次第轉勝。

    非根本入。

    一切所說十句中。

    皆有六種差别相門。

    此言說解釋。

    應知除事。

    事者。

    謂陰界入等。

    六種相者。

    謂揔相别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

    揔相者。

    是根本入。

    别相者。

    餘九入。

    别依止本滿彼本故。

    同相者入故。

    異相者增相故。

    成相者略說故。

    壞相者廣說故。

    如世界成壞。

    餘一切十句中。

    随義類知。

    論文如是。

    準是論主立宗道理。

    故知雖因果信解行回地佛自位不動。

    而無前後。

    何以故。

    諸法各異住自如故。

    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故。

    是故經雲。

    問雲何深信佛法。

    答一切諸法唯佛所知。

    非我境界。

    若如是者。

    名為深信佛法。

    是其義也。

    問六相者為現何義。

    答正現緣起無分别理故。

    以此六相義故。

    當知雖一部經七處八會及品類不同。

    而唯在地品。

    所以者何。

    以是根本攝法盡故。

    地品中雖十地不同。

    而唯在初地。

    何以故。

    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

    一地中雖多分不同。

    而唯在一念。

    何以故。

    三世九世即一念故。

    一切即一故。

    如一念多念亦如是。

    一即一切。

    一念即多念等。

    反前即是。

    以此理故。

    陀羅尼法主伴相成。

    随舉一法盡攝一切。

    若約會說。

    會會中盡攝一切。

    若約品說。

    品品盡攝一切。

    乃至若約文說。

    文文句句盡攝一切。

    何以故。

    若無此彼不成故。

    陀羅尼法法如是故如下說。

     何故依印至佛菩薩也。

    真記雲。

    何故依印。

    答欲表釋迦如來教網所攝等者。

    釋迦教網則深淺雖殊。

    有名相際揔取雲也。

    三種世間從海印三昧繁出現現者。

    三世間法繁出則離海印體耶。

    答三世間法即是海印全體現現本不離也。

    問攝三世間為揔相。

    佛則揔别不一故。

    為四世間耶。

    答智正覺中。

    有待他之義。

    有絕待義。

    約此二義不一故。

    亦可得雲四種世間。

    然約二義不異故。

    但雲三種世間耳。

    問器及衆生宜雲世間。

    智正覺者既已出世。

    何雲世間耶。

    答始成正覺時中。

    三世間法圓明現現。

    故雲世間。

    謂時為世。

    中為間故也。

    問至相以菩薩合于衆生。

    何故此中合佛菩薩為智正覺耶。

    答約覺同雲耳。

    何故印文至現一乘故。

    大記雲。

    何故印文唯有一道者。

    立在第四重海印起此問也。

    謂既随根欲而成屈曲。

    何故雲一道耶。

    如是問也。

    如來一音者。

    法界品雲。

    我知法界一性如來一音一切衆生無不了故(已上)。

    問若一切衆生了一音者。

    非是各得解也。

    若各得解者。

    非是一音無不了也(雲雲)。

    若對此難。

    以揔别二相答也。

    謂不壞屈曲而能等遍故。

    是一音。

    不動等遍而差韻故。

    能成屈曲。

    此中能成等遍者揔相也。

    音韻差者别相也。

    别即揔故。

    雖衆生各得解。

    而了一音也。

    揔即别故。

    雖是一音而各解也。

     真記雲。

    如來一音者。

    揔相音也。

    法界品雲。

    我知法界一性如來一音(雲雲)。

    此義者一切衆生種種差别音聲等即是如來一音耳。

    問此守護夜神善知識證見一音雲我知法界一性也。

    何故雲一切衆生耶。

    若見一切衆生者。

    何雲我知法界一性耶。

    答見法界一性。

    故知一音中有一切種也。

    以得揔相知不分之别相故。

    如家之一言。

    契柱立梁橫諸緣而呼故也。

    若不契立橫諸緣。

    則家之一言何處起耶。

     法記雲。

    盤回屈曲者。

    既知法界一性。

    則無三乘。

    故亦無印中角曲耶。

    答有異相故。

    有稱性不動之角曲也。

    問若爾有三乘耶。

    答一乘角曲全盡印圓故。

    無三乘一邊之角曲也。

     真記雲。

    善巧無方者。

    無偏順之方所也。

    如前無方中釋也。

    應稱法界者。

    橫盡法界故。

    十世相應者。

    豎貫三際故也。

     法記雲。

    圓融滿足者。

    猶如虛空攝一切物。

    約此一柱包攝十種普法無所遺餘故也。

    是故普法章雲。

    諸佛善巧會融法界圓通自在不離見聞(已上)。

    以一乘中見聞圓通之法故。

    見聞位中即得滿足究竟佛果。

    故雲不離見聞也。

     真記雲。

    義當圓教者。

    有三乘别教。

    三乘同教。

    有一乘同教一乘别教。

    有一乘圓教也。

    若就樓觀而論者。

    内莊一乘外嚴三乘門則同教也。

    所謂門者通内外故。

    内雖一乘而門内則同教一乘也。

    又此同教約三乘。

    已上之義即為别教。

    一乘亦得以約所目為别教故。

    問所目三乘義當于外是嚴三乘。

    何雲别教一乘耶。

    答此經之内所流所目之三乘具含二義。

    一者令彼下機計謂同于我法之義。

    二者令彼解其自所得法全是花嚴大虛之義也。

    約初義則當于門外故。

    是三乘為外嚴也。

    約後義則當于門内故。

    是一乘為内莊也。

    今約後義故。

    以所目為同教一乘。

    乃至亦名别教一乘耳。

    直約樓觀之内方自體别教一乘也。

    初初不見三乘故。

    雲自體别教也。

    圓教者通履前四教也。

    問是則與彼同教一三和合之義何異耶。

    答欲引下機而和合者是同教也。

    欲為自家實德而通履者是圓教也。

    故古人雲。

    同教如大地。

    長養三乘草木故。

    别教如大海。

    不宿三乘死屍故。

    圓教如虛空為二所依故也。

     古記雲。

    同教别教分有九種。

    謂一黃牛車同。

    共羊鹿故。

    大白牛車别。

    三乘外故。

    二大白牛車同。

    王髻中珠别(雲雲)。

    三法花同。

    花嚴别(雲雲)。

    四第二會至随好品同。

    普賢行品以去别(雲雲)。

    五普賢現語言堕在文字故同。

    普賢内證離文字絕言說故别。

    六普賢内證是因分故同。

    佛外向是果分故别。

    七佛外向向機緣故同。

    佛内向則雖花嚴定中為果德衆示國土海法而背離因機故别。

    八佛内向有背向故同。

    海印定中法性不可說離背向故别。

    九上來所明說不說等有勝劣深淺故同。

    此海印定法性不可說中說不說無二則無分别故别也。

    相和尚雲。

    若約情說。

    證教兩法常在二邊。

    若約理雲。

    證教兩法舊來中道一無分别。

    蓋謂此乎。

    上來且約理分。

    若據文義分齊。

    同别非一。

    謂通于一部分之。

    則差别緣同教。

    本實則别教。

    若據一化始終。

    則衆多别義一言通目故同。

    随機各别故别也。

     大記雲。

    四攝四無量者。

    以此四攝四無量之二四因果。

    表下四教因果八位。

    若以七十三印之中一字印印之則不動。

    此八因果之位即是一乘無側因果也。

    以此一乘因果加于前八即成十也。

    五因是菩薩。

    五果是佛也。

    以其四佛分置四方。

    以一乘佛安置當中。

    以五菩薩分置亦爾。

    如是因果但我心内本具之法也。

    此中四方及六方八方十方等依三乘分也。

    謂聲聞明四谛故。

    依此分四方。

    緣覺觀十二支而是二六故。

    依此分六方。

    始終教中通有四攝四無量而二四即八故。

    依此分八方。

    同教中即其同中含有别教十十無盡義故。

    依此分十方也。

    若約無住别教。

    則本無方也。

    是故文雲。

    善巧無方。

    乃至雲。

    義當圓教也。

    問始終二教亦明十方。

    何故唯雲八方耶。

    答此約八葉之軌雲耳。

    又始終教中總約四攝因果等故分八方耳。

    問若并取頓教中因果則。

    頓教中亦分八方耶。

    答約實則通。

    然因果是位。

    頓教之中位相隐故且除耳。

    問何是八葉軌耶。

    答此是毗盧遮那經及佛地經中八葉作佛之軌也。

    依三乘現一乘者。

    一乘圓印雖無角面。

    此印攝盡一切法故。

    具其四面四角相。

    以分三乘四方六方八方十方等。

    漸現一乘無方之圓印故也。

    若唯見角面則一向三乘。

    唯見圓印則一向一乘。

    若依角面見圓印則是同教也。

    故雲依三乘現一乘也。

    問若爾前之屈曲若唯見屈曲則一向三乘。

    若依屈曲見圓印則亦是依三乘現一乘耶。

    此角面則是同教也。

    前之屈曲但是别執三乘耶。

    答屈曲亦是一道朱印之能随之德故。

    是以亦有依三現一之義也。

     何故字中至性在中道。

    法記雲。

    何故字中有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