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關燈
一乘法界圖。

    合詩一印。

    五十四角。

    二百一十字。

     夫大聖善教無方。

    應機随病非一。

    迷之者守迹。

    不知失體。

    勤而歸宗未日。

    故依理據教。

    略制盤詩。

    冀以執名之徒。

    還歸無名真源。

    讀詩之法。

    宜從中法為始。

    盤回屈曲。

    乃至佛為終。

    随印道讀。

     死涅槃常共和是故界實寶殿窮坐 生意如出繁理益行法意如捉巧實 覺不人境中事利者嚴歸資糧善際 正思大能昧冥得還莊家得以緣中 便議賢人三然器本寶随分陀無道 時雨普海印無随際盡無尼羅得床 心寶佛十别分生叵息妄想必不舊 發益生滿虛空衆法佛為名動不來 初成别隔亂雜不性餘境妙不守自 十方一切塵中仍圓非真微無名性 含即念一念亦即融知性極相無随 中是劫即一如相無所甚深絕寂緣 塵無遠量無是互二智證切一來成 微量劫九世十世相諸法不動本一 一一即多切一即一一中多切一中 一乘法界圖(至)二百一十字。

    大記雲。

    以此一乘法界圖等分配俨師五重海印。

    謂一乘法界配忘像海印(記破初幅雲此配釋)。

    圖之一字配現像海印。

    謂圖者像也。

    經雲。

    即如其像現神通力。

    藏師釋雲。

    如其所念。

    如上一百二十四問及下至第六會來所說法門。

    答此問者皆于如來法界身中無不圓明。

    頓現其像(雲雲)。

    下經雲。

    清淨法身中。

    無像而不現故也(已上)。

    此文通于内證外化。

    今約内證配也。

    合詩一印配佛外饷海印。

    謂詩表普賢機。

    印表佛外向心。

    佛外向心印冥合普賢大機内向心頭故也。

    五十四角配普賢入定觀海印。

    謂普賢内證有二義。

    一若約佛普賢門。

    則普賢入定非但窮證。

    外向心印亦乃通證初二海印。

    以普賢向内則十佛。

    十佛向外則普賢故。

    二若約就機作區門。

    則于佛外向唯證一分以未滿故。

    今約後義。

    于此淨藏定中五教乃至無量乘根性生熟及法界諸法頭角頓現故也。

    二百一十字配普賢出定在心中及現語言海印。

    謂于此海印分示五周因果等法施設文字語言故也。

    神琳之意。

    則一乘法界圖者。

    法界之法是所證。

    今日我心是能證。

    即此能所不可得。

    處是一能修之人行位名乘。

    如是不動之軌則分齊成故。

    雲法界也。

    法界法之本位是吾五尺身。

    欲示此義畫作全法界一身之像故雲圖也。

    謂圖印中盤者是三乘也。

    謂背一乘平道教中無住本體。

    盤蟄一念不生不二之處。

    乃至著于一相一迹之中報佛果故。

    回者是小乘也。

    謂不知有法空真如。

    但自回著人空理故。

    屈者是人天也。

    謂不知有出世行德。

    屈執五戒八戒人天業故。

    曲者是三途也。

    謂不知有人天行業。

    曲執邪見堕三途故。

    如是畫盡三乘三途之相故。

    雲畫作全法界一身之像也。

     法融大德記雲。

    一乘法界圖有二重簡取。

    一簡教分唯取證分。

    謂一乘之法通于證教而言界者簡教分也。

    以證分者一乘法之究竟際故。

    二唯簡三乘通取一乘證教二分。

    謂以一乘簡三乘故。

    此一乘之一及此下離始終之一朱印。

    與俨師本末相生門中一字印并一義也。

    大經之首按一字印者。

    欲明一部始終所說文文句句唯現一也。

    又五卷疏對邪現正之處按一字印者。

    于諸法中若生二解則是邪。

    知法是一即是正也。

    謂若菩薩起一嗔心。

    則六十門普行成百萬障也。

    良以嗔心起于自他别執之中故。

    雲若生二解即是邪也。

    若菩薩起同體大悲。

    則百萬障門成六十普行也。

    謂見三世間法是自身心。

    為起同體大悲故。

    雲知法是一即是正也。

    又入法界品抄按一字印者。

    若見諸法為二為三。

    即犯八根本罪。

    不得入于一乘法界。

    若于諸法不生二解。

    即得入于一乘法界故也。

    此中亦爾。

    從始至終非是诠二诠三。

    隻要現一故耳。

    所言一者。

    無能所中且強分之。

    有能觀一有所觀一。

    謂若了自身心總攝諸法。

    無側無遺絕能所。

    則為能觀一。

    即此身心住處為所觀一也。

    問于此一中。

    雲何得入。

    答修止觀也。

    問雲何止觀。

    答若依一乘修止觀者。

    以六相印印十普法不動各位融而為一。

    了了分明者觀也。

    如印印物不舉不轉。

    如是觀智稱契于法。

    離能絕所一無分别而不動者止也。

    乘者于上一處能決定信名為乘也。

    不如是信不名乘也。

    若三乘則聞真如之法不能頓信。

    漸次信故。

    有十信。

    不能頓解。

    漸次解故。

    有十解。

    乃至不能頓證。

    漸次證故。

    有十證。

    如是漸次至佛果。

    故名為乘也。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者。

    是其義也。

    若一乘則于上一處。

    若起圓信即是圓證故名乘也。

    一運即一切運者即此義也。

    法者是我身心也。

    界者即此身心統包絕待前後際斷。

    即是法之究竟邊際義也。

    圖者像也。

    如為不知象人畫作象像而示之。

    如是行者不知自之身心是法界佛。

    故畫作法界佛像而指示也。

     入法界品抄雲。

    今入法界随所相應成法分齊先離其過。

    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有八根本罪。

    燒盡一切善根堕于惡趣。

    離安隐處失人天樂。

    亦失大乘境界之樂也。

    一生五濁世有餘善根。

    近善知識。

    歸趣深法。

    發無上心。

    聞甚深法。

    讀誦受持。

    向小智人讀誦解說。

    他人聞已驚疑怖畏。

    于菩提心而生退沒。

    樂聲聞乘。

    是第一重罪。

    唯須知根了心次第為說從淺至深。

    又語人言。

    汝何能發大乘心。

    不如早向聲聞緣覺入于涅槃。

    是第二重罪。

    又語人言。

    汝何用學戒威儀當速發大乘心。

    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身口意業當得清淨亦不受惡報。

    是第三重罪。

    又語人言。

    汝不應讀誦聲聞經典。

    當覆聲聞經典。

    聲聞法中不能斷結使惑。

    當聽受清淨大乘甚深經典。

    此能滅惡生菩提。

    善有信受者二人俱得。

    第四重罪。

    又為求利故說大乘法。

    見說大乘得利憎毀輕嫉。

    是第五重罪。

    又為求利故我解深法。

    不言從他聞得違負諸佛菩薩。

    是第六重罪。

    又作旃陀羅行。

    取他善比丘物及三寶物。

    賞上官人及與大王。

    依王官力輕善比丘嗔嫌憎嫉。

    是第七重罪。

    又作惡行。

    自恃王官勝力。

    及恃财施。

    輕善比丘。

    戲辱鬥亂。

    非法說法。

    舍正經律。

    違法立制。

    于善行比丘及坐禅讀誦經典無惱生惱。

    已惱增長。

    是第八重罪。

    若已犯者當依虛空藏菩薩忏罪滅之。

    初發心菩薩若欲弘通大法利益自他者。

    先離前過。

    後依第九地法師。

    法門即應法界。

     真秀大德記雲。

    一者無他之義。

    三乘雲性一也。

    一乘雲緣一也。

    緣一者。

    随約是中道及如也。

    此是回向品百句如謂日如月如等也。

    雖即是如。

    而有日名日相。

    月名月相。

    不無名相。

    然約普賢證者。

    無此名相。

    但為引三乘依名相耳。

    此約普賢教分辨也。

    問随約是中道已是甚深。

    更約何義為普賢證耶。

    答随約是中道及如者。

    依三乘教用日名日相等故。

    雲與教相應也。

    此證分者言語道斷故絕名也。

    心行處滅故離相也。

    問若爾此處與淨名默何别。

    答淨名默者以名相倒。

    離此名相方為默也。

    九會佛默名相中默故玄别也。

    謂不舍名相即此名相中默。

    非如虛空都無物也。

    此約普賢證分辨耳。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極甚深。

    更約何義為十佛境界耶。

    答前雖是默名相中默若果分則初初不見名相處也。

    問若爾此處無法無物耶。

    答如前位中所論之法初初無也。

    問然則此中實無法耶。

    答具有也。

    問有何物耶。

    答此是古德所雲反情見處也。

    乘是運載義。

    問上一字中既有三義。

    乘亦爾耶。

    答爾也。

    從異果之因至異因之果者三乘乘義。

    今約因即果義名運載也。

    此是普賢教分也。

    背因果名相。

    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義。

    則是普賢證分運載義也。

    性海果分則不可說。

    故唯雲不思議乘。

    此約不動名為乘也。

    法有三義。

    一自體名法。

    約三乘雲。

    牛自體外有馬。

    馬自體有牛也。

    約一乘雲。

    此法側無彼法。

    彼法側無此法故雲自體也。

    二對意名法。

    約三乘雲。

    第六意識所對名為法塵。

    約一乘。

    則無盡意識所對名為法也。

    三軌則義可知。

    界亦三義。

    一性别義。

    約三乘雲。

    善惡無記三性各别故也。

    約一乘則于三性中随舉全盡各互無側故。

    雲性别。

    二因義。

    約三乘雲。

    唯生眼識名為眼識。

    名言種子。

    約一乘則通生六識為眼識。

    名言種子也。

    二持義。

    約三乘雲。

    異果之因持異因之果。

    約一乘則全果之因持全因之果故雲持也。

    圖則依海印像表一乘三乘教及根欲。

    謂朱印之前後差别者。

    三乘教也。

    朱印之圓者一乘教也。

    印之前後差别中字則三乘根欲也。

    印之圓滿中字。

    則一乘根器也。

     法融德記雲。

    合詩一印者。

    一道朱畫合諸黑字方成圓印故雲合詩。

    問書黑字後畫朱畫耶。

    畫朱畫後書黑字耶。

    答二俱是也。

    先書後畫者。

    以理從事之義。

    先畫後書者。

    以事從理之義也。

    俨師雖作七十三印。

    但欲現其一印之義。

    而相和尚深得師意故。

    唯作此一根本印也。

     真秀德記雲。

    詩者圖文有七言三十句故雲詩耳。

    非約韻言也。

    一印者。

    欲現一大緣起故也。

     大記雲。

    五十四角者。

    下文雲。

    何故印文唯有一道。

    答表如來一音故雲雲。

    将性起品十種音曆。

    對五乘機。

    即成五十。

    此能應佛具将四攝四無量故。

    雲四角也。

     真秀記雲。

    五十四角者。

    表人知識。

    謂五十五知識也。

    以合初後二文殊故唯五十四。

    合舉初後通取中間為一圓智。

    普賢知識是所證理。

    法界諸法不出理智故也。

    二百一十字者。

    法知識也。

    謂離世間品普惠雲興二百句問。

    普賢瓶瀉二千句答。

    每一句問。

    皆以十句答。

    故雲一十也。

     大記雲。

    二百一十字者。

    五周因果。

    除初因果于後四周簡果取因。

    于四周因各有五十位。

    故成二百。

    其四周中所有果位合四為一。

    欲現此果同是十佛果故。

    言一十也。

    問何故除初因果耶。

    答但是所信非所成行故。

    問何故果位合為一耶。

    答因位既有差别。

    平等诠相别故。

    果應亦爾。

    然欲現同是十佛果故總為一耳。

    又雲。

    此海印中所現三世間十門十法也。

    謂下文十錢喻及十普法為二十。

    二十各論十玄。

    合為二百。

    并本十玄故雲二百一十也。

    又此印為總。

    七十三印為别。

    就别印中。

    将七十印曆三際印。

    一際各七十故合為二百一十也。

    故合二百一十印成一海印三昧總相印也。

    七言三十句者。

    前之法喻各十。

    并本十玄合為三十。

    此三十句不出經題七字故。

    以七言造詩也。

    是故法界之法雖雲無盡。

    不出二百一十字。

    總此即成三十句。

    又總此不出七字。

    又總此不出理智。

    又總此不出一最清淨法界。

    是故題雲一乘法界圖也。

     清涼疏總釋題名中雲。

    第六卷攝相盡者。

    謂從後漸卷乃至不出九會。

    九會不離初會。

    初會不離總題。

    總題不出理智。

    非理不智。

    故理外無智。

    非智不理。

    故智外無理。

    則理智不二。

    亦攝智從理。

    離體無用。

    攝用歸體。

    體性自離。

    故體即非體。

    本來清淨。

    強名之清淨法界。

    是以極從無盡乃至一字無字。

    皆攝花嚴性海。

    無有遺餘。

     大聖善教(至)随病非一。

    法融記雲。

    大聖者。

    于諸教中今此教主最尊勝故也。

    問下四教中能化所化皆不及耶。

    答爾也。

    問三乘能化三身但是一乘十身之大用。

    何雲不及耶。

    答既雲但是十身之用故不及也。

    問十佛即自受用佛即樹下佛也。

    何雲不及耶。

    答若約此義可雲及焉。

    然欲辨教品雲不及耳。

     清涼疏教起因緣中雲。

    今說此經佛為真為應為一為多。

    若言真者。

    何名釋迦居娑婆界人天同見。

    若雲應者。

    那言遮那處蓮花藏大菩薩見見佛法身。

    若雲一者。

    何以多處别現。

    若雲異者。

    何以複言而不分身。

    故說此經佛并非前說。

    即是法界無盡身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雲雲)。

    先明十身後彰無礙。

    言十身者。

    自有二義。

    一約融三世間為十身者。

    一衆生身。

    二國土身。

    三業報身。

    四聲聞身。

    五緣覺身。

    六菩薩身。

    七如來身。

    八智身。

    九法身。

    十虛空身。

    二就佛上自有十身。

    一菩提身。

    二願身。

    三化身。

    四力持身。

    五相好莊嚴身。

    六威勢身。

    七意生身。

    八福德身。

    九法身。

    十智身(雲雲)。

    言無礙者。

    略有十義。

    一用周無礙雲雲。

    十圓通無礙。

    謂此佛身即理即事。

    即一即多。

    即依即正。

    即人即法。

    即此即彼。

    即情即非情。

    即深即廣。

    即因即果。

    即三身即十身。

    同一無礙法界身雲。

     法融記雲。

    善教者。

    約三乘。

    則此生他世順益者善也。

    此生他世違損者惡也。

    于此二中無可記别者無記也。

    約一乘。

    則隻是善也。

    何者。

    謂俨師雲。

    圓通之緻處無不善觸緣斯順不擇物而施(已上)。

    故知一乘唯一善耳。

    問若爾無記與惡隻一善耶。

    答爾也。

    問爾則舉惡時亦如是耶。

    答爾也。

    然雲善者約随舉無側義雲耳。

    無方者。

    若三乘則随說一二乃至無量非是無方。

    何者。

    三乘之教随别機說故非無方。

    一乘之教随說谛緣度等徹于海印究竟之際自在而說故雲無方也。

    應機随病非一者。

    猶如小醫各别與藥。

    若大醫王普集天下種種諸物作一團藥。

    無問病之若于差别。

    平等普與。

    病無不治。

    一乘之佛亦複如是。

    普應諸教機根之病。

    唯以一種海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