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

關燈
法稱根而說。

    聲聞人中與全海印四谛之法。

    獨覺人中與全海印緣生之法。

    菩薩人中與全海印六度之法。

    乃至熟頓人中亦全全與之耳。

     大記雲。

    不四教人皆病機也。

    圓機則不爾也。

    又圓教之機有大病也。

    起一嗔心即有百千障礙門故。

     真秀記雲。

    大聖者。

    對下三乘小聖雲大聖也。

    善教者。

    文持教也。

    此文持教從海印定全體而起故。

    于一喚水言中火木等法皆具來也。

    于一言中諸法具來。

    故雲教具足。

    此水言中有水濕義。

    水濕義中具火熱等法界諸義。

    故雲義具足。

    如是諸義于水言具。

    是故合雲一大緣起教也。

    問欲用火時用喚水言中所至之火耶。

    答此但水緣故。

    若用火時用火言中來至之火也。

    問若爾水來中火與火來中火别耶。

    答至故同也。

    問若爾何須更起火來辭耶。

    答既須火處須起火辭。

    問若火來中火方得用者。

    水來中火非實火耶。

    答是實火也。

    然而是成。

    水之火故。

    與火中之火為門别也。

     無方應機者。

    如上善教稱法界。

    無别取舍之方所故雲無方。

    此謂無盡圓滿總相教也。

    應普賢機也。

    随病非一者。

    下四教也。

     旨歸章雲。

    夫以主教圓通盡虛空于塵刹。

    帝珠方廣攬法界于毫端。

    無礙镕融。

    盧舍那之妙境有涯斯泯。

    普賢眼之玄鑒浩汗微言。

    實叵尋其旨趣。

    宏深法海尤穿測于宗源。

    今略舉大綱。

    開茲十義。

    撮其機要稱曰旨歸。

    庶探玄之士粗識其緻焉。

    說經處第一。

    夫圓滿教起必周側于塵方既為盡。

    法界之談讵可分其處别。

    今從狹至寬。

    略開十處。

    初此閻浮。

    二周百億。

    三盡十方。

    四遍塵道。

    五通異界。

    六談别塵。

    七歸花藏。

    八重攝刹。

    九猶帝網。

    十餘佛同雲雲。

    演經時第二。

    夫以常恒之說前後際而無涯。

    況念劫圓融豈可辨其時分。

    今略舉修短分齊折為十重。

    初唯一念。

    二盡七日。

    三遍三際。

    四攝同類。

    五收異劫。

    六念攝劫。

    七複重收。

    八異界時。

    九彼相入。

    十本收末(雲雲)。

    說經佛第三。

    問說此經佛盧舍那身既在如前無盡時處。

    其佛為是一身為是多身(雲雲)。

    今現此義略辨十重。

    一用周無礙。

    二相遍無礙。

    三寂用無礙。

    四依起無礙。

    五真應無礙。

    六分圓無礙。

    七因果無礙。

    八依正無礙。

    九潛入無礙。

    十圓通無礙。

    說經衆第四。

    夫衆海繁廣。

    豈塵算能知。

    今統略大綱亦現十位。

    一果德衆。

    二常随衆。

    三嚴會衆。

    四供養衆。

    五奇特衆。

    六影響。

    七表法衆。

    八證法衆。

    九所益衆。

    十現法衆。

    說經儀第五。

    夫以無限大悲周衆生界施化。

    萬品儀式難量。

    今就通别各開十例。

    通而論之。

    或以音聲。

    或現妙色。

    或以奇香。

    或以上味。

    或以妙觸。

    或以法境。

    或内六根。

    或四威儀。

    或弟子人物。

    或一切所作。

    皆堪攝物。

    次别現言聲亦有十例。

    一如來語業圓音自說。

    二如來毛孔出聲說法。

    三如來光明舒音演法。

    四令菩薩口業說法。

    五令菩薩毛孔出聲說法。

    六令菩薩光明亦出聲說法。

    七令刹海出聲說法。

    八令一切衆生說法。

    九以三世音聲說法。

    十以一切法皆出聲說法。

    示經教第六。

    圓教微言必窮法界既盡。

    如來無盡辯力各遍虛空。

    毛端刹海複各盡窮未來際。

    頓說常說時處無邊。

    若斯之教豈可限其部秩。

    今約準經文析為十類。

    一異說經。

    二同說經。

    三普眼經。

    四上本經。

    五中本經。

    六下本經。

    七略本經。

    八主伴經。

    九眷屬經。

    十圓滿經。

    現經義第七。

    夫以義海宏深真源眇漫。

    略開二類各辨十門。

    先明所摽之法浩汗無涯。

    撮為十對用以統收。

    一教義一對。

    二理事一對。

    三境智一對。

    四行位一對。

    五因果一對。

    六依正一對。

    七體用一對。

    八人法一對。

    九逆順一對。

    十應感一對。

    次明所現理趣者。

    巧辯自在勢變。

    多端。

    亦舉十例以現無礙。

    一性相無礙。

    二廣狹無礙。

    三一多無礙。

    四相入無礙。

    五相是無礙。

    六隐現無礙。

    七微細無礙。

    八帝網無礙。

    九十世無礙。

    十主伴無礙。

    釋經意第八。

    夫以法相圓融寔有所因。

    因緣無量略辨十種。

    一為明諸法無定相故。

    二唯心現故。

    三如幻事故。

    四如夢現故。

    五勝通力故。

    六深定用故。

    七解脫力故。

    八因無限故。

    九緣起相田故。

    十法性融通故。

    明經益第九。

    夫以信向趣入此普賢法圓通頓益廣大無邊。

    略攝經文現其十種。

    見聞益。

    二發心益。

    三起行益。

    四攝位益。

    五速證益。

    六滅障益。

    七輕利益。

    八造修益。

    九頓得益。

    十稱性益。

    現經圓第十。

    夫以法界圓通緣無不契。

    謂上九門所現之法總合為一大緣起法。

    随有一處即有一切無礙圓融無盡自在。

    若随義分開亦有十門。

    一處圓。

    二時圓。

    三佛圓。

    四衆圓。

    五儀圓。

    六教圓。

    七義圓。

    八意圓。

    九益圓。

    十普圓。

    以同一無礙大緣起故。

    自在難量不思議故。

    是謂花嚴無盡法海窮盡法界越虛空界。

    唯普賢智方窮其底。

     迷之者(至)歸宗未日。

    法記雲。

    迷之者者。

    下四教人也。

    以不知一乘無住本法故也。

    守迹不知失體者。

    比如獵人空守兔迹。

    不知兔身之遠也。

    如是三乘之人三無數劫如說修行所得之果隻是迹耳。

    守為究竟。

    不知失其一乘實體故也。

    勤而歸宗未日者。

    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密。

    修習種種菩提分法故雲勤也。

    然而還于一乘之家無日故雲歸宗未日也。

     依理據教(至)無名真源。

    法記雲。

    依理據教者。

    理則忘像海印。

    謂佛心中證三世間。

    而佛證心一無分别也。

    教則現像海印。

    謂佛所證三世間法不動。

    各位性在中道了了現現也。

    是故依忘像理道二朱畫。

    據現像教列多黑字。

    作圓印也。

    略制盤詩者。

    黑字盤于朱畫。

    朱畫盤于黑字故雲盤也。

    黑盤于朱則事遍于理。

    朱盤于黑則理遍于事也。

    大記雲。

    冀以執名之徒還歸無名真源者。

    有以外化有名相際并為執名。

    直約内證為無名真源。

    然執名之徒但下四教無名真源者。

    若約實則内證外化一無分别之處。

    故下文雲。

    若約理雲。

    證教兩法舊來中道一無分别也。

    且約所證。

    佛證則名為證分。

    菩薩證則名為教分耳。

    問守迹之人歸真源時。

    舍前所守教迹而後歸耶。

    所守之迹即所歸之源耶。

    答如後問。

    若爾解緣起實體一乘之人亦解四谛緣生等耶。

    答見其不動谛緣之名即是無盡圓通之法也。

    問若爾守迹之人亦解無盡圓通之法耶。

    答約我則非他約其則不開也。

     中法為始(至)随印道讀。

    法記雲。

    中法為始盤回屈曲乃至佛為終者。

    盤回則直見印圓。

    屈曲則約諸角曲也。

    問若約印道即離始終。

    何故約字法始佛終耶。

    答若直約理則雖無始終。

    如其不示始終則不得入法方便故也。

    随印道者。

    若唯約字則三乘别教。

    若唯約印則一乘别教。

    以印随字以字随印則一乘同教。

    若具此三則一乘圓教也。

    以印随字者。

    一乘垂于三乘。

    以字随印者。

    三乘參于一乘。

    上參下垂并同教。

     教分記雲。

    同教者(雲雲)。

    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

    謂如三乘中。

    亦有說因陀羅微細等而主伴不具。

    或亦說花藏世界而不說十等。

    或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

    謂如十眼中亦具五眼。

    十通中亦有六通。

    而義理全别。

    此即一乘垂于三乘。

    三乘參于一乘。

    是即兩宗交接連綴引攝成根欲性令入别教一乘故也。

     大記雲。

    就圖印文有多義釋。

    有雲。

    以俨師五重海印配釋者。

    初四重則不分文句故皆通配也。

    約第五重亦具五重。

    以此第五重所具五重分配諸句。

    則初證分四句初二重海印也。

    次真性下緣起分十四句則第三重海印也。

    次能人下利他行四句則第四重海印也。

    次是故行者下修行方便四句則第五重海印也。

    後四句是修行所得之益也。

    初四句中初一句影不現海印。

    次一句影現海印。

    次一句釋前法性無二相也。

    後一句釋前諸法本來寂也。

    問題中約法則法界圖。

    約喻則海印圖。

    與此中法性何别耶。

    答緣起分中分界種海各别配者。

    以随行者之心故爾。

    若證分則本不分示界種海故。

    但是一味法界之處。

    是故法界海印法性同一量也。

    是故初會中分界種海。

    第二會中不言三别。

    而但總雲佛刹不可思議也。

    依于此印。

    若是上根直入證分。

    若是中根真性下教分之中而能得入。

    若是下根于後行者下修行方便之中方始得入也。

    表訓真定等十餘德從和尚所學此印時。

    問雲。

    不動吾身即是法身自體之義雲何得見。

    于是和尚即以四句偈子而答之雲。

    諸緣根本我。

    一切法源心。

    語言大要宗。

    真實善知識。

    仍雲。

    汝等當善用心耳。

    表訓德作五觀釋。

    一實相觀。

    二無住觀。

    三性起觀。

    四緣起觀。

    五因緣觀也。

    初觀者法源心與大要宗也。

    後四觀者根本我也。

    因說頌曰。

    我是諸緣所成法諸緣以我得成緣。

    是因緣觀。

    以緣成我我無體。

    以我成緣緣無性。

    是緣起觀諸法有無元來一。

    有無諸法本無二。

    是性起觀。

    有時非有還同無。

    無時非無還同有。

    是無住觀。

    諸法本來不移動。

    能觀之心亦不起。

    是實相觀作此五觀以呈和尚。

    和尚曰。

    是也。

    以此五觀準三十句。

    則證分四句實相觀。

    次十四句無住觀。

    次四句性起觀緣起觀。

    後諸句緣起觀因緣觀也。

    真定德作三門釋。

    一理事具德門。

    二事融現理門。

    三修行增長門。

    于此三門表訓德。

    加不動建立門為四門也。

    以此準三十句者。

    證分四句不動建立門。

    次十四句理事具德及事融現理門。

    後諸句修行增長門也。

    謂十四句中初四句理事具德門。

    此中初一句無住體故理。

    次一句無住相故事。

    後二句無住用也。

    具德者。

    真性理中具六道因果小乘因果乃至圓教因果等普賢二十二位。

    二十二位中具真性體故也。

    後十句則事融現理門也。

    謂一塵镕融含十方之道理現前故也。

    修行增長門者。

    若分配諸句。

    雖屬利他四句。

    然此中意始從證分或征或釋。

    令知自身即是法性耳。

    又以四滿義科。

    則證分四句行實滿義。

    真性甚深下證滿義。

    初發心時下法滿義。

    是故行者下人滿義此辭。

    亦是訓德之義。

    上元元年在皇福寺說也。

    行滿者。

    但行滿則是證分故。

    證滿者。

    為是證分滿足之法方得一中一切一即一切等無礙自在故。

    法滿者。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以法滿足方得成故。

    人滿者。

    不動凡身即滿足佛故。

    如此印中以此四義科。

    文亦于一部大經之中以此四義科也。

    謂行滿者一部始終隻是十佛内證也。

    證滿者一部始終一多大小無障礙義也。

    法滿者一部始終唯初發心即滿足法成正覺義也。

    人滿者一部始終即此凡身是自體佛義也。

    印則分配諸句。

    經則亦通配始終自在科也。

     十句章雲。

    十隔越科文成義自在者。

    欲成初會義。

    若餘諸會處法文句等在于此初自在能成。

    如初會義餘亦爾。

    準之。

    其相雲何。

    若問初會名何耶。

    答是忉利天會。

    若問說何法。

    答是十住法如是言說不違能成義。

    何以故。

    初會論時為諸會本故。

    能攝諸會。

    如初會餘會亦爾。

    随約是本能攝前後也。

     法性圓融(至)非餘境。

    法記雲。

    何者是法。

    借因分诠。

    若強指者。

    汝身心是。

    何是性。

    即圓融是也。

    雲何圓融。

    無二相故。

    一故無二。

    二而無二耶。

    非是一故無二。

    即其二相直雲無二何是諸法。

    法性是也。

    何故不動圓融故。

    何故本來寂。

    無二相故。

    本來寂處可得名耶。

    不可名目。

    以無名故。

    何故無名。

    以無相故。

    何故無相。

    絕一切故。

    若爾此中修證亦絕耶。

    絕也。

    實無修證耶。

    實無也然而聖亦修證。

    要須修證。

    如何修證。

    若可誨者是教分故。

    唯大文夫善用心處非餘境也。

    此證分中一切諸法具耶阙耶。

    具也。

    若爾亦具遍計非法耶。

    何得具耶。

    爾則阙耶。

    何得阙耶。

    謂無有一物非普法故。

    何得具耶。

    不動遍計非法即滿足法。

    何得阙耶。

    故俨師雲。

    一乘中何法缺。

    非法缺。

    何法不缺。

    非法不缺也。

     真記雲。

    法性者。

    微塵法性。

    須彌山法性。

    一尺法性。

    五尺法性。

    若約今日五尺法性論者。

    微塵法性須彌山法性等。

    不動自位稱成五尺。

    不增小位不減大位而能成也。

    圓融者。

    微塵法滿五尺。

    須彌山法契五尺故也。

    無二相者。

    微塵雖滿。

    須彌雖契。

    隻唯五尺故也。

    諸法者。

    指前法也。

    不動者。

    指前性也。

    性者無住法性也。

    故此和尚雲。

    約今日五尺身之不動為無住也。

    本來寂者。

    指前無二相也。

    隻是五尺法性側無餘物故。

    雲本來寂也。

    無名無相絕一切者。

    如上初初不見名相處也。

    證智所知非餘境者。

    唯佛與佛乃可能知故也。

     古記雲。

    表訓德問相和尚言。

    雲何無住。

    和尚曰。

    即我凡夫五尺身稱于三際而不動者是無住也。

    問若約三際分之則多種五尺耶。

    和尚雲。

    以是緣之五尺故。

    須一即一須多即多也。

    問若稱三際而不動者即有住耶。

    和尚曰。

    若不見五尺住處。

    将來有住無住我當說也。

    又月瑜寺會神琳德雲。

    昔相元師問真定師雲。

    無住故無住耶。

    有住而無住耶。

    答二并不是。

    問若爾雲何無住耶。

    答唯是令住故雲無住耳。

    問無住令住耶。

    有住令住耶。

    答亦并不是已上。

    此則問雖堪問不堪答。

    答雖堪答不堪問處也。

    若假言者非如有為法刹那不住故雲無住。

    非如無為法三際不住故雲無住也。

    又林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