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賢。
得證者十地也。
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者。
不思議佛法則是佛内證也。
謂猶如池水具含影像。
有二義也。
謂攝入諸像義。
及現現諸像義。
而有一人立在池邊。
見此諸像為他說也。
如是佛證三種世間為自身心。
如彼水中攝入諸像。
以自内證臨機外向分示十地。
如彼水中現現諸像。
金剛藏之定中稱受佛外向法出定已後為機而說。
如彼一人立在池邊見水中像與他說也。
謂如約内證。
則唯不思議法。
無十地相。
然以前機多三乘故。
佛意欲令為說十地。
故于外向心頭分示十地。
是義大不可說。
剛藏入定稱受其法出定已後所說十地。
是說大可說也。
故至相雲。
地有二分。
一因二果。
因謂世間方便行修。
即加行地分齊。
果謂出世離相真證。
即正證智分齊也。
出世間道品者。
問何故出世間處道有品耶。
答若約不思議法。
則雖無道品。
然為機緣分示十地故有道品。
是故至相雲。
今此十地者攝佛因位。
一乘三乘聲聞人天并在其中。
為五乘所觀。
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
一切皆盡。
何以故。
十地之法攝衆生中最初門故。
地法甚深最難了别故也。
明者見智得證者。
以證見之智。
得證衆生身心是不思議佛法也。
問何故衆生不知不見耶。
答若約證見之智不動。
今日個個衆生之身心即是不思議佛法。
即是世間道品。
然但凡夫自不知耳。
問何故至相雲。
前二觀解。
後二行解。
見始智終。
得始證終耶。
答此但寄修雲耳。
若假言者。
二佛世界塵數劫中。
修緣起實相陀羅尼者是觀解。
念念得證者是行解也。
說者于中分别者。
有二。
一若約佛心。
則雖無十地。
由所引機多三乘故。
加金剛藏為說十地。
欲令信行地菩薩證入智惠地故。
乃于後得筆中分示十地以為說也。
二剛藏菩薩定中稱受後得言說以為說也。
謂佛以無言為其說故。
是無言教之本也。
剛藏之稱受亦是無言。
而為待言教之本也。
入者信樂得證者。
佛言。
我已修習證汝身心。
汝等應知更無異事。
何故我等未得知耶。
但以無信故不得耳。
信則能知。
要須信也。
是故能信自己身心是不思議佛法故雲信也。
不舍此信而能恒守故雲樂也。
由如是信樂故親證自己身心故。
雲得證也。
智惠地者謂十地智者。
至相與遠師同以此句為根本入也。
問加所為二十句者。
為是正說時言耶。
為是經家所列耶。
答約文則經家。
約義則正說也。
問若約義則正說者。
為佛口業所攝耶。
意業所攝耶。
答口業也。
問佛在定中無有口業為作之說。
何雲口耶。
答以教之所起從口業故也。
此所起之教從何而起耶。
本以不說為根故是意業。
若約現相放光摩頂執手觸目等示法之軌。
則是身業所攝也。
然佛口業稱大虛故。
所起之教亦稱大虛也。
攝入者。
信聞不思議法之心中其法頓現故雲攝也。
心契稱法故雲入也。
聞惠中攝一切善根者。
佛陀三藏雲。
稱體聞惠攝圓宗理與理相應為可貴也(已上)。
稱體者。
稱海印體也。
比如衆苗皆依大地。
世出世間一切善根無有不依海印而起。
不依海印而住也。
此海印之法于信心中了了頓現。
故雲聞惠中攝一切善根也。
思議入者。
聞惠所聞思而不失也。
議者。
于思惠中所思之法。
以意言觀了其相狀。
入者同上。
一切道品者。
不思議法也。
智方便者。
若聞法時心不外緣。
專依此法相續思惟。
是方也。
由如是故。
心便于法。
是便也。
分别選擇者。
其心行于所聞之法。
别其逆順。
由如是故。
取其順法。
是選也。
舍其逆法者。
是擇也。
法相入者。
所思之法于心現現了了分明故也。
彼彼義者。
以不思議法非一故也。
無量種種知者。
凡所觸向對面無非不思議佛法故。
所知之法既無有量。
能知之智亦無量也。
教化入者前攝入中聞不思議法。
思議入中思察其法相。
法相入中彼不思議法現其心也。
菩薩最初發誓願者。
非先自度。
欲先度他故。
以其心所現之法教諸衆生故。
雲教化入也。
随所思議名字具足善說法者。
以其思惠所思之法教化衆生故。
雲随所思議也。
稱前聞惠所聞之法立名教化故。
雲名字具足也。
善決定說者。
若以傳聞之法而教他。
則非善決定說也。
比如明見掌中之珠。
心中了法亦複如是。
而以如是自所得法為他演說故。
雲善決定說也。
證入者。
以自所得之法化衆生時。
自行即滿故也。
一切法者。
是不思議法也。
平等智者。
此菩薩心得彼法時。
其心與法不可得分。
比如以器汲盈池水。
還注池中。
不可得分此是器水此是池水。
故雲平等智也。
教化衆生即是自成佛法者。
問何故至證入後方釋教化入耶。
答辨證入時方現利他即是自利之義也。
謂菩薩發誓隻欲度他。
然先度他時。
法爾自證真如法故。
至證入後釋教化入也。
不放逸入者。
如緣柱時。
心若有轉。
即是放也。
由其放故。
趣于他境。
即是逸也。
如是菩薩依不思議佛法其心不轉。
又于他境心亦不趣。
故雲不放逸入也。
言一切魔法不能染者。
魔有四種。
一天二人三陰四煩惱也。
煩惱魔者。
三毒為根所起煩惱也。
謂修行之心對違順境。
或嗔或貪。
不能寂靜。
是煩惱魔也。
陰魔者。
五陰之中。
四是心。
一是色。
修行之時。
貪求衣食等及五塵境界。
是色魔貪求之心。
是心魔也。
人魔者。
修行之時。
父母檀越惡友好色等類。
皆人魔也。
天魔者。
修行之時第六天魔即自思惟。
此人起其勝心修其勝行。
必得勝果。
非我眷屬。
是故不離此人常欲惱亂。
若不能惱亂。
即欲令其死。
此等是天魔也。
地地轉入者。
七地已前雖能趣向無相而修。
然是有功用位故。
猶起加行作意。
乘于自心行力而修八地已上。
無相觀智現前究竟故。
乘本誓願及與法力。
任運進修故。
雲地地轉入也。
無貪等善根淨者。
不思議法中本無三毒故。
無貪等善無始時有。
然約寄位。
則七地以前有功用位執心不舍故。
三種善根清淨之義不得現前。
至于八地任運之位三種善根淨義竟現故。
雲無貪等善根淨也。
複有善根等者。
決伏疑也。
于十地中。
一一地皆有地前加行善根。
有地上善根故。
約地前加行。
雲複有善根。
約地上善根。
則是不思議佛法也。
疑雲。
七地以前加行善根生于八地以上善根耶。
為決此疑故。
雲唯八地之加行善根生其八地善根也。
是故雲複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也。
菩薩盡入中如來秘密智者。
約不思議佛法。
則雖無十重。
而随寄位且分十種秘密智也。
此秘密智是不思議法故。
約得此法雲入一切如來秘密智也。
佛盡入中于一切智入智者。
一切智者是佛一切智一切種智也。
入智者。
菩薩智也。
由菩薩智入佛圓智故。
菩薩之智亦成圓智也。
問菩薩盡入中雲入如來秘密智。
與佛盡入中雲入佛一切智。
何别。
答菩薩盡入中得不思議佛法。
而但是盡果之因位。
佛盡入中得不思議法。
是盡因之果位。
故别也。
問遠公以佛盡入為在因中。
與菩薩盡入何别。
答約建立。
則菩薩盡入立第十地。
佛盡入立佛果位。
而以佛盡為因中之果者。
以信行地菩薩得不思議佛法故。
以為因中果。
而雲得佛果德。
非謂佛盡為在因也。
是諸入為挍量等者。
從是諸入至差别為所挍量者。
是遠公之意。
從諸入至轉勝為所挍量者。
是藏師之意也。
遠公意則三賢十地次第轉勝之位。
是所寄故是所拂也。
九入差别是根本入中德義差别故。
非所拂也。
藏師意則三賢十地是全不思議佛法之位也。
攝等九入亦全不思議佛法也。
是故九入差别及三賢十地之轉勝皆不舍也。
是則智義差别之九入次第轉勝三賢十地皆非所拂。
是故挍量而不舍也。
其三乘中行布次第差别轉勝決定者皆所舍也。
問既全不思議法之三賢十地應無勝劣。
何雲有轉勝耶。
答雖無情計之勝劣。
亦有緣起之勝劣也。
問緣起勝劣雲何。
答猶如瓶中含大虛空。
甕中亦爾。
然含大空之瓶童稚能提含大空之甕童不易提。
如是十信位中攝盡法界。
十住等位亦攝法界。
雖攝法界義同。
而随位别故。
攝法界之十信是劣。
攝法界之十住等是勝也。
故緣起差别非所拂也。
是故約一信位。
成佛之義順梵行。
将二德立為圓滿佛。
餘人等立為随分佛。
于是林德舉此二義。
就問相元元曰。
俱非和尚之意。
則以十信一位形十住等為門别故。
雲随分佛。
然全攝法界究竟無側故。
雲圓滿佛也。
是以一乘随何一位。
成佛之時具足分滿二義也(已上)。
故藏師之意。
九入中入者。
是根本入之入也。
九入中攝等九者。
是根本入中智惠地也。
故皆不舍也。
此言說解釋者。
有三義。
遠公雲。
此九入言說中。
以六相解釋之義應知也。
藏師二釋如疏。
除事事者。
謂陰界等者此義實難可解。
故林德問于大乘冏公。
冏雲。
于陰界入須六相則融之無難。
而言除者。
言三科百法不用六相也。
然而若除陰界入。
何處用六相耶。
故非吾所可知也。
餘師雲。
六相者引三乘時之所用方便也。
然彼所執體性各别。
三科法上用六相。
則其法雜亂不得利益。
故雲除事也。
融順和尚雲。
要以六相言說說花嚴經。
若以三科百法說。
則是三乘。
故雲除事也。
藏疏釋加所為中二十句文依二利分。
初十共他自利。
後十共自利他(雲雲)。
前中論王佛四門解釋。
一總釋現本(雲雲)。
四本末無礙。
初中總論地法緣起有六義。
一一切菩薩是信行地者。
舉所被機。
謂地前菩薩未證真如。
但依信心而起行故(雲雲)。
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者。
此是所得之法。
然有二釋。
一約因。
謂十地法體是出世間。
無流之法。
心言路絕。
名不思議。
通生佛果故。
名為道。
下雲。
大聖道者是彼因故。
十位品類差别名品(雲雲)。
二約果。
謂佛所得之法故名佛法。
非下位圖杔名不思議。
令地上菩薩分證此法名出世間道品。
地智所遊曰道。
分證未圓名品。
三明者。
創矚名見。
委照名智。
智照非比故名為得。
冥神契合故複名證(雲雲)。
四說者于中分别者。
于此能所證得法中。
以言分釋十位差别明智行優劣功惠等異故也。
五入者信樂得證者。
謂地前信樂遠有入義。
地上證得現成交入。
通論入義。
必從此至彼故具始終也。
亦信始樂終。
得始證終。
六智惠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
謂此證理聖智有生成住持佛果等用名地。
始從歡喜終至法雲。
本分中現可知。
此上六義融合無礙通教。
及義通證。
及比通境。
及智通人。
及法通因。
及果混通無礙。
總為一團名十地法。
若展于後種種差别。
皆悉于此總句中出。
是故名此為根本入。
二依本開末分成九句。
于中四位。
謂願樂位。
見位。
修位。
究竟位。
初四寄前地前願樂位。
次一寄初地。
次三寄修位。
後一明究竟位。
問此中正為說十地法。
何故乃說地前及佛果。
答為現十地前有起下之功後有成上之義。
又釋由十地證智放阿含光。
是故地前是此十地阿含分攝。
由此地智依果海成故有佛果。
上不思議佛法及下鳥迹所依空等。
并是其事。
初中初一約聞惠修善
得證者十地也。
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者。
不思議佛法則是佛内證也。
謂猶如池水具含影像。
有二義也。
謂攝入諸像義。
及現現諸像義。
而有一人立在池邊。
見此諸像為他說也。
如是佛證三種世間為自身心。
如彼水中攝入諸像。
以自内證臨機外向分示十地。
如彼水中現現諸像。
金剛藏之定中稱受佛外向法出定已後為機而說。
如彼一人立在池邊見水中像與他說也。
謂如約内證。
則唯不思議法。
無十地相。
然以前機多三乘故。
佛意欲令為說十地。
故于外向心頭分示十地。
是義大不可說。
剛藏入定稱受其法出定已後所說十地。
是說大可說也。
故至相雲。
地有二分。
一因二果。
因謂世間方便行修。
即加行地分齊。
果謂出世離相真證。
即正證智分齊也。
出世間道品者。
問何故出世間處道有品耶。
答若約不思議法。
則雖無道品。
然為機緣分示十地故有道品。
是故至相雲。
今此十地者攝佛因位。
一乘三乘聲聞人天并在其中。
為五乘所觀。
普賢證位佛果攝用無礙自在。
一切皆盡。
何以故。
十地之法攝衆生中最初門故。
地法甚深最難了别故也。
明者見智得證者。
以證見之智。
得證衆生身心是不思議佛法也。
問何故衆生不知不見耶。
答若約證見之智不動。
今日個個衆生之身心即是不思議佛法。
即是世間道品。
然但凡夫自不知耳。
問何故至相雲。
前二觀解。
後二行解。
見始智終。
得始證終耶。
答此但寄修雲耳。
若假言者。
二佛世界塵數劫中。
修緣起實相陀羅尼者是觀解。
念念得證者是行解也。
說者于中分别者。
有二。
一若約佛心。
則雖無十地。
由所引機多三乘故。
加金剛藏為說十地。
欲令信行地菩薩證入智惠地故。
乃于後得筆中分示十地以為說也。
二剛藏菩薩定中稱受後得言說以為說也。
謂佛以無言為其說故。
是無言教之本也。
剛藏之稱受亦是無言。
而為待言教之本也。
入者信樂得證者。
佛言。
我已修習證汝身心。
汝等應知更無異事。
何故我等未得知耶。
但以無信故不得耳。
信則能知。
要須信也。
是故能信自己身心是不思議佛法故雲信也。
不舍此信而能恒守故雲樂也。
由如是信樂故親證自己身心故。
雲得證也。
智惠地者謂十地智者。
至相與遠師同以此句為根本入也。
問加所為二十句者。
為是正說時言耶。
為是經家所列耶。
答約文則經家。
約義則正說也。
問若約義則正說者。
為佛口業所攝耶。
意業所攝耶。
答口業也。
問佛在定中無有口業為作之說。
何雲口耶。
答以教之所起從口業故也。
此所起之教從何而起耶。
本以不說為根故是意業。
若約現相放光摩頂執手觸目等示法之軌。
則是身業所攝也。
然佛口業稱大虛故。
所起之教亦稱大虛也。
攝入者。
信聞不思議法之心中其法頓現故雲攝也。
心契稱法故雲入也。
聞惠中攝一切善根者。
佛陀三藏雲。
稱體聞惠攝圓宗理與理相應為可貴也(已上)。
稱體者。
稱海印體也。
比如衆苗皆依大地。
世出世間一切善根無有不依海印而起。
不依海印而住也。
此海印之法于信心中了了頓現。
故雲聞惠中攝一切善根也。
思議入者。
聞惠所聞思而不失也。
議者。
于思惠中所思之法。
以意言觀了其相狀。
入者同上。
一切道品者。
不思議法也。
智方便者。
若聞法時心不外緣。
專依此法相續思惟。
是方也。
由如是故。
心便于法。
是便也。
分别選擇者。
其心行于所聞之法。
别其逆順。
由如是故。
取其順法。
是選也。
舍其逆法者。
是擇也。
法相入者。
所思之法于心現現了了分明故也。
彼彼義者。
以不思議法非一故也。
無量種種知者。
凡所觸向對面無非不思議佛法故。
所知之法既無有量。
能知之智亦無量也。
教化入者前攝入中聞不思議法。
思議入中思察其法相。
法相入中彼不思議法現其心也。
菩薩最初發誓願者。
非先自度。
欲先度他故。
以其心所現之法教諸衆生故。
雲教化入也。
随所思議名字具足善說法者。
以其思惠所思之法教化衆生故。
雲随所思議也。
稱前聞惠所聞之法立名教化故。
雲名字具足也。
善決定說者。
若以傳聞之法而教他。
則非善決定說也。
比如明見掌中之珠。
心中了法亦複如是。
而以如是自所得法為他演說故。
雲善決定說也。
證入者。
以自所得之法化衆生時。
自行即滿故也。
一切法者。
是不思議法也。
平等智者。
此菩薩心得彼法時。
其心與法不可得分。
比如以器汲盈池水。
還注池中。
不可得分此是器水此是池水。
故雲平等智也。
教化衆生即是自成佛法者。
問何故至證入後方釋教化入耶。
答辨證入時方現利他即是自利之義也。
謂菩薩發誓隻欲度他。
然先度他時。
法爾自證真如法故。
至證入後釋教化入也。
不放逸入者。
如緣柱時。
心若有轉。
即是放也。
由其放故。
趣于他境。
即是逸也。
如是菩薩依不思議佛法其心不轉。
又于他境心亦不趣。
故雲不放逸入也。
言一切魔法不能染者。
魔有四種。
一天二人三陰四煩惱也。
煩惱魔者。
三毒為根所起煩惱也。
謂修行之心對違順境。
或嗔或貪。
不能寂靜。
是煩惱魔也。
陰魔者。
五陰之中。
四是心。
一是色。
修行之時。
貪求衣食等及五塵境界。
是色魔貪求之心。
是心魔也。
人魔者。
修行之時。
父母檀越惡友好色等類。
皆人魔也。
天魔者。
修行之時第六天魔即自思惟。
此人起其勝心修其勝行。
必得勝果。
非我眷屬。
是故不離此人常欲惱亂。
若不能惱亂。
即欲令其死。
此等是天魔也。
地地轉入者。
七地已前雖能趣向無相而修。
然是有功用位故。
猶起加行作意。
乘于自心行力而修八地已上。
無相觀智現前究竟故。
乘本誓願及與法力。
任運進修故。
雲地地轉入也。
無貪等善根淨者。
不思議法中本無三毒故。
無貪等善無始時有。
然約寄位。
則七地以前有功用位執心不舍故。
三種善根清淨之義不得現前。
至于八地任運之位三種善根淨義竟現故。
雲無貪等善根淨也。
複有善根等者。
決伏疑也。
于十地中。
一一地皆有地前加行善根。
有地上善根故。
約地前加行。
雲複有善根。
約地上善根。
則是不思議佛法也。
疑雲。
七地以前加行善根生于八地以上善根耶。
為決此疑故。
雲唯八地之加行善根生其八地善根也。
是故雲複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也。
菩薩盡入中如來秘密智者。
約不思議佛法。
則雖無十重。
而随寄位且分十種秘密智也。
此秘密智是不思議法故。
約得此法雲入一切如來秘密智也。
佛盡入中于一切智入智者。
一切智者是佛一切智一切種智也。
入智者。
菩薩智也。
由菩薩智入佛圓智故。
菩薩之智亦成圓智也。
問菩薩盡入中雲入如來秘密智。
與佛盡入中雲入佛一切智。
何别。
答菩薩盡入中得不思議佛法。
而但是盡果之因位。
佛盡入中得不思議法。
是盡因之果位。
故别也。
問遠公以佛盡入為在因中。
與菩薩盡入何别。
答約建立。
則菩薩盡入立第十地。
佛盡入立佛果位。
而以佛盡為因中之果者。
以信行地菩薩得不思議佛法故。
以為因中果。
而雲得佛果德。
非謂佛盡為在因也。
是諸入為挍量等者。
從是諸入至差别為所挍量者。
是遠公之意。
從諸入至轉勝為所挍量者。
是藏師之意也。
遠公意則三賢十地次第轉勝之位。
是所寄故是所拂也。
九入差别是根本入中德義差别故。
非所拂也。
藏師意則三賢十地是全不思議佛法之位也。
攝等九入亦全不思議佛法也。
是故九入差别及三賢十地之轉勝皆不舍也。
是則智義差别之九入次第轉勝三賢十地皆非所拂。
是故挍量而不舍也。
其三乘中行布次第差别轉勝決定者皆所舍也。
問既全不思議法之三賢十地應無勝劣。
何雲有轉勝耶。
答雖無情計之勝劣。
亦有緣起之勝劣也。
問緣起勝劣雲何。
答猶如瓶中含大虛空。
甕中亦爾。
然含大空之瓶童稚能提含大空之甕童不易提。
如是十信位中攝盡法界。
十住等位亦攝法界。
雖攝法界義同。
而随位别故。
攝法界之十信是劣。
攝法界之十住等是勝也。
故緣起差别非所拂也。
是故約一信位。
成佛之義順梵行。
将二德立為圓滿佛。
餘人等立為随分佛。
于是林德舉此二義。
就問相元元曰。
俱非和尚之意。
則以十信一位形十住等為門别故。
雲随分佛。
然全攝法界究竟無側故。
雲圓滿佛也。
是以一乘随何一位。
成佛之時具足分滿二義也(已上)。
故藏師之意。
九入中入者。
是根本入之入也。
九入中攝等九者。
是根本入中智惠地也。
故皆不舍也。
此言說解釋者。
有三義。
遠公雲。
此九入言說中。
以六相解釋之義應知也。
藏師二釋如疏。
除事事者。
謂陰界等者此義實難可解。
故林德問于大乘冏公。
冏雲。
于陰界入須六相則融之無難。
而言除者。
言三科百法不用六相也。
然而若除陰界入。
何處用六相耶。
故非吾所可知也。
餘師雲。
六相者引三乘時之所用方便也。
然彼所執體性各别。
三科法上用六相。
則其法雜亂不得利益。
故雲除事也。
融順和尚雲。
要以六相言說說花嚴經。
若以三科百法說。
則是三乘。
故雲除事也。
藏疏釋加所為中二十句文依二利分。
初十共他自利。
後十共自利他(雲雲)。
前中論王佛四門解釋。
一總釋現本(雲雲)。
四本末無礙。
初中總論地法緣起有六義。
一一切菩薩是信行地者。
舉所被機。
謂地前菩薩未證真如。
但依信心而起行故(雲雲)。
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者。
此是所得之法。
然有二釋。
一約因。
謂十地法體是出世間。
無流之法。
心言路絕。
名不思議。
通生佛果故。
名為道。
下雲。
大聖道者是彼因故。
十位品類差别名品(雲雲)。
二約果。
謂佛所得之法故名佛法。
非下位圖杔名不思議。
令地上菩薩分證此法名出世間道品。
地智所遊曰道。
分證未圓名品。
三明者。
創矚名見。
委照名智。
智照非比故名為得。
冥神契合故複名證(雲雲)。
四說者于中分别者。
于此能所證得法中。
以言分釋十位差别明智行優劣功惠等異故也。
五入者信樂得證者。
謂地前信樂遠有入義。
地上證得現成交入。
通論入義。
必從此至彼故具始終也。
亦信始樂終。
得始證終。
六智惠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
謂此證理聖智有生成住持佛果等用名地。
始從歡喜終至法雲。
本分中現可知。
此上六義融合無礙通教。
及義通證。
及比通境。
及智通人。
及法通因。
及果混通無礙。
總為一團名十地法。
若展于後種種差别。
皆悉于此總句中出。
是故名此為根本入。
二依本開末分成九句。
于中四位。
謂願樂位。
見位。
修位。
究竟位。
初四寄前地前願樂位。
次一寄初地。
次三寄修位。
後一明究竟位。
問此中正為說十地法。
何故乃說地前及佛果。
答為現十地前有起下之功後有成上之義。
又釋由十地證智放阿含光。
是故地前是此十地阿含分攝。
由此地智依果海成故有佛果。
上不思議佛法及下鳥迹所依空等。
并是其事。
初中初一約聞惠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