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根名攝一切。
二明思惠之始。
簡擇道理。
論中智方便者釋善分别也。
道品釋佛法也。
三思惠之終。
謂因思廣知。
彼彼義釋諸法。
種種知釋廣知。
四明修惠。
無疑立教可信故雲決定說。
謂修通二利。
今舉利他。
菩薩化他即是自成佛法故。
入自利攝。
論中随所思議是思惠所思。
名字具足是聞惠所持。
故決定說也。
上來現信樂。
自下辨得證。
五見位(雲雲)。
論中一切法平等智。
釋無分别智。
謂于初地正證真如。
無能所二相。
故雲平等。
見道時中善清淨者。
釋善淨不雜。
謂離二我分别随眠。
六明修道位中地地别斷一無明。
故于煩惱障亦永伏離。
故雲世法不雜名不放逸入。
魔法是母法也。
七明修位中智行轉進名地地轉入。
謂無流善根永離一切三不善法。
無貪等善根等者。
等取無嗔無癡也。
複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者。
是諸地中加行善根也。
八十地學窮名菩薩盡入。
如下大盡分中明。
第十地菩薩入如來十種秘密智。
以秘隐深密難可測知故名不思議。
九究竟位明因道既圓佛果斯克窮滿果圓名佛盡入。
論中入智者。
釋得字也。
三會末歸本。
言是諸入者。
牒上九入。
為挍量等者。
現其無别之别。
謂寄地前地上乃至佛地。
挍量地智差别次第轉勝之相。
非謂根本入中亦如此等行布次第決定差别。
是故融末歸本現無二矣。
前依本起末明無别之别。
今會末歸本明别而無别故也。
四本末無礙者。
謂明六相總别無礙故也釋此六相義作六門。
一明教興意。
謂破定執見以現緣起圓融之法。
此理現前一切惑障一滅一切滅。
一切行位一成一切成等。
二種類者。
不自不他等四句。
及不有不無等四句。
并不生等八不十不等。
皆悉會事入理。
是此流類。
但彼等入理以順一寂。
今此入理圓融彼事使相即相入成普賢法有斯左右耳。
三明所出者。
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說。
非是論主率意而作。
四明建立者。
何故唯六不多不小者。
謂泛諸緣起法要有三門。
一末于本有起不起。
二彼所起末既帶于本。
是故相望有同有異。
三彼帶本之末既為本攝。
是故當體有存有壞。
若不具此三不成緣起。
三中各二故但唯六。
五問答決擇者有二。
初逆。
謂非總非别等各各互相形奪諸相皆盡故也。
二順。
謂亦總亦别等各各順相成就等。
思準作之。
六釋文有五。
一約法舉數。
謂于所說法中有六種相等。
二辨定教義。
此言說解釋者。
是定教。
謂于此中安此六相之言說。
為欲解釋經文。
應知此義。
又釋。
此中釋六相非是此處經文。
但是論主解釋之意。
應知除事謂陰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義。
謂約道理說融通。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
三列名可知。
四釋相中别内别依本者。
明依總開别。
滿彼本者還能成總。
謂要依本之别方能滿本故也。
增相者。
是前九入漸增之相以現異也。
緣成和合略言标現。
緣散無作廣辨因緣。
如世界成壞者。
舉喻以現。
謂如百億四天合成一娑婆。
略言标現為成。
若分别廣說。
百億差别令一娑婆無所依住故為壞。
五餘一切者。
勸于一切處。
準類知之。
古記雲。
藏疏雲。
論主作四門解釋(雲雲)。
此四門名雖是疏主自作。
然彼論中本具其義。
故雲論主作四門也。
問此四門者皆一乘耶。
或三乘耶。
答一雲。
四門皆是一乘。
何者。
初門則通教及義。
乃至通因及果。
混通無礙(雲雲)。
如是約十種普法名。
第二門則無别之别。
第三門則别而無别。
第四門則總别無礙故。
一雲。
初後二門同前釋也。
第二則依根本入開九入末。
同于三乘依一心本流成六道。
第三則會九入末歸根本入。
亦同三乘會六道差别歸平等一心之義。
故此二門并三乘也。
一雲。
初一一乘。
次二三乘。
亦同前釋。
第四門則雖明六相。
六相教興意雲。
破定執見以現緣起。
既雲破執而後現德故。
是修相門之圓融義。
故對初門總釋現本之一乘故雲三乘也。
一雲。
論主于前三門不明六相。
至第四門論六相故。
約此論文相現著。
則前三三乘。
後一一乘也。
然第四門明六相時。
将前三門本末論故。
約第四門看。
則前之三門皆亦一乘也。
問此第四本末無礙其義雲何。
答一雲。
第八會疏雲。
本會舒為末會。
末會卷為本會故。
今此亦爾。
開根本總成九入末會。
九入末成根本總也。
一雲。
一乘中無定本末故。
舉一為主。
餘則為伴。
是以于十入中随舉為本。
餘則為末也。
一雲。
本則自恒本。
末亦自恒末而無礙也。
謂一向根本入名為總。
非以餘九入名為總。
一向餘九入名為别。
非以根本入名為别也。
問若爾何成本末無礙耶。
答依總開别時。
若破根本總而成九入末。
則别礙于總也。
會别成總時亦若爾。
則總礙于别也。
然而總不動而成别。
别不動而成總故。
本則恒本。
末則恒末。
而能成無礙也。
問六相章雲。
椽即是舍。
故名總相。
舍即是椽故名别相(已上)。
依此文。
則可許本還為末。
末還為本耶。
答一乘之中若不成。
則已成則離始終故。
雖雲椽即是舍。
既是舍時離始終故。
非是先有别椽後成舍也。
是故不雲本還為末末還為本也。
問椽是别緣。
既雲椽即是舍。
故亦有攝入等别為總之義故。
亦可雲末還為本之義。
何不然耶。
答若攝入等為總之義即是根本入故。
但以總名為總。
不以别名為總也。
是以攝入等若為總。
則但雲根本入也。
古記雲。
根本入大虛之中有八難也。
若得知此八難。
則雖不見其本疏。
可謂得知地論之妙旨。
若不知此八難。
則雖得一十二十家疏。
不可謂知地論之旨也。
謂一此大虛中雖無總别之相。
而有可分總别之義。
此難見也。
謂于上五重總别。
約初三重見也。
二此大虛中雖無諸教行位。
而有可分諸教行位。
亦難見也。
于所流三乘九入處見也。
三此大虛中雖無常無常。
而有常智斷障無常智斷障。
亦難見也。
約複有善根等文見也。
若約品會者。
是差别平等二周因果修生本有之二智也。
四此大虛中有常無常智。
合成一無流智。
亦難見也。
謂初會四十類法體及法界會神衆則有為也。
普賢文殊等同生衆則無為也。
此有為無為合成法身。
毗盧遮那自體智也。
五此大虛中有生滅不生滅。
合成法體。
亦難見也。
是無住别教門中無淺深三觀之生滅。
證分中無生佛法之不生滅也。
六此大虛中不動根本無明即是滿足法體。
亦難見也。
于終教根本枝末等無明以普字印。
印定而見也。
七此大虛中于佛盡入發心。
于攝入位成佛。
亦難見也。
約是諸入為挍量。
智義差别等文見也。
八此大虛中無地獄位發心之人。
然有地獄中發心成佛。
亦難見也。
依此言說解釋應知之文見也。
諸法各異至諸地功德。
法記雲。
諸法各異住自如故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者。
約五十四角故。
雲如如而不可分。
此是第一角如。
此是第二角如等故。
雲相不可得。
約一角時即約五十四角故。
雲如如。
約第二角亦如是也。
至此竟答前問。
上雲。
因果不同而一家實德性在中道。
未知所由之義。
大記雲。
是故經雲。
問雲何深信佛法。
答一切諸法唯佛所知。
非我境界等者。
引勝鬘經證上自謙也。
謂前雲。
此義其實難解。
雖然依天親論主。
乃至随分可解雲者。
意雲。
唯佛所知。
非我自分所解。
然依教理随分現此義也。
是故引經中仰推之智而為證也。
彼經雲。
成就甚深法智為第一人。
成就随順法智為第二人。
仰推如來非我境界為第三人。
解雲。
初則證智。
次則三賢。
後則十信也。
法記雲。
七處八會及品類不同而唯在地品。
所以者何。
以是根本得法盡故者。
如悉昙章。
一切諸字初章為本。
如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十地為本。
故雲攝法盡也。
古記雲。
一乘十地如何見耶。
答浮石山四十日會和尚雲。
一乘十地橫也豎也。
相元智通等以謂已得和尚之意。
及其會終各呈所領。
和尚曰。
并不得也。
一乘十地者。
依寂滅道場始成正覺佛心而見也。
後林德釋雲。
初會十地者。
如生盲人見色而見也。
光明覺品以去十地者。
如生聾人聞聲而見也。
謂依初會本起後光明覺品十地。
修生十地。
佛果十地本有十地。
離世間十地入法界十地也。
問一乘無盡十地如何見耶。
答三乘中依三千界法明也。
一乘随門中亦依界法明也。
自别教中依于種法明也。
三乘十地者。
初地依百葉蓮花明也。
謂仲密證遍滿真他受用身之所依也。
亦是應身也。
其百葉中全統一葉則淨土之化也。
又一一葉中各有百億釋迦。
則穢土之化也。
二地則依千葉蓮花明也。
準前可知。
乃至第十地則依無數葉蓮花明也。
亦準前知此。
三乘中蓮花者。
十地菩薩之所依住也。
一乘蓮花則是十地體也。
一乘随門中依界法辨者。
同于三乘。
但以六相成故别耳。
言依種辨者。
初會中合有五十六重十地。
謂教分之一重證分之五十五重也。
言教分一重者。
世界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刹塵數之香水海。
最中央海出大蓮花。
此蓮花上有世界種。
此一種中有二十重世界。
此二十重即是十地。
十地各有自分勝進。
故有二十重也。
如此一種既有十地。
餘一一種皆有十地。
故有十不可說世界塵數十地。
故雲無盡十地也。
此則一重耳。
若進見者。
即有重重無盡十地。
可思。
言證分十地者。
約五海十智見也。
謂以海入智故有五十海。
則五重十地。
以智入海故有五百智。
則五十重十地。
是故證分中合有五十五重十地也。
是約一行門也。
若進見者。
即有重重無盡十地。
可思。
問三乘以歡喜離垢等為十地。
一乘中何以名耶。
答同教随門中與三乘同。
若别教中世界名海名智名等皆十地名也。
圓教門中歡喜等名世界等名皆十地名。
謂三乘中唯有名耳。
無實法體。
圓教之中以具法體為十地也。
又三乘初教十地者豎位也。
謂從十信十住漸至佛果故也。
熟教十地者橫位也。
謂于一如來藏體中之所分立故也。
一乘中具橫豎也。
謂橫包虛空法界。
豎貫九世十世故也。
十信十住等皆從十地而起也。
故藏師雲。
十地者前攝地前上攝佛果也。
會會本分皆雲有海。
是知皆以十地為根本也。
和尚之意應知爾耳。
法記雲。
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等者。
此中正明緣起法。
故雲一攝一切也。
問若約緣起。
滿足無側法者。
即其一言已足。
何必重言普攝耶。
答實則如是隻言一地足矣。
但随順雲耳。
古記雲。
至相釋經中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之文雲。
就行相次第終至窮實自體以論要略有四。
一以于始故能生。
于後終竟滿足故言攝也。
二雖是初始。
然能行于諸地。
所行諸法無殊故言攝也。
而所成之行但在自分中。
上下優劣但以明昧為異耳。
三但是初始即攝一切諸地功德故名攝也。
四非謂以初後故名攝。
但是初始即正是終故名攝也已上。
解雲。
一雲。
初二始終教後二一乘。
一乘二中初緣起分後果分。
一雲。
初中門後即門也。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二
二明思惠之始。
簡擇道理。
論中智方便者釋善分别也。
道品釋佛法也。
三思惠之終。
謂因思廣知。
彼彼義釋諸法。
種種知釋廣知。
四明修惠。
無疑立教可信故雲決定說。
謂修通二利。
今舉利他。
菩薩化他即是自成佛法故。
入自利攝。
論中随所思議是思惠所思。
名字具足是聞惠所持。
故決定說也。
上來現信樂。
自下辨得證。
五見位(雲雲)。
論中一切法平等智。
釋無分别智。
謂于初地正證真如。
無能所二相。
故雲平等。
見道時中善清淨者。
釋善淨不雜。
謂離二我分别随眠。
六明修道位中地地别斷一無明。
故于煩惱障亦永伏離。
故雲世法不雜名不放逸入。
魔法是母法也。
七明修位中智行轉進名地地轉入。
謂無流善根永離一切三不善法。
無貪等善根等者。
等取無嗔無癡也。
複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者。
是諸地中加行善根也。
八十地學窮名菩薩盡入。
如下大盡分中明。
第十地菩薩入如來十種秘密智。
以秘隐深密難可測知故名不思議。
九究竟位明因道既圓佛果斯克窮滿果圓名佛盡入。
論中入智者。
釋得字也。
三會末歸本。
言是諸入者。
牒上九入。
為挍量等者。
現其無别之别。
謂寄地前地上乃至佛地。
挍量地智差别次第轉勝之相。
非謂根本入中亦如此等行布次第決定差别。
是故融末歸本現無二矣。
前依本起末明無别之别。
今會末歸本明别而無别故也。
四本末無礙者。
謂明六相總别無礙故也釋此六相義作六門。
一明教興意。
謂破定執見以現緣起圓融之法。
此理現前一切惑障一滅一切滅。
一切行位一成一切成等。
二種類者。
不自不他等四句。
及不有不無等四句。
并不生等八不十不等。
皆悉會事入理。
是此流類。
但彼等入理以順一寂。
今此入理圓融彼事使相即相入成普賢法有斯左右耳。
三明所出者。
此文出在下經第四大願中。
經家自說。
非是論主率意而作。
四明建立者。
何故唯六不多不小者。
謂泛諸緣起法要有三門。
一末于本有起不起。
二彼所起末既帶于本。
是故相望有同有異。
三彼帶本之末既為本攝。
是故當體有存有壞。
若不具此三不成緣起。
三中各二故但唯六。
五問答決擇者有二。
初逆。
謂非總非别等各各互相形奪諸相皆盡故也。
二順。
謂亦總亦别等各各順相成就等。
思準作之。
六釋文有五。
一約法舉數。
謂于所說法中有六種相等。
二辨定教義。
此言說解釋者。
是定教。
謂于此中安此六相之言說。
為欲解釋經文。
應知此義。
又釋。
此中釋六相非是此處經文。
但是論主解釋之意。
應知除事謂陰界入等者。
此辨定其義。
謂約道理說融通。
非是陰等事相中辨故除簡之。
三列名可知。
四釋相中别内别依本者。
明依總開别。
滿彼本者還能成總。
謂要依本之别方能滿本故也。
增相者。
是前九入漸增之相以現異也。
緣成和合略言标現。
緣散無作廣辨因緣。
如世界成壞者。
舉喻以現。
謂如百億四天合成一娑婆。
略言标現為成。
若分别廣說。
百億差别令一娑婆無所依住故為壞。
五餘一切者。
勸于一切處。
準類知之。
古記雲。
藏疏雲。
論主作四門解釋(雲雲)。
此四門名雖是疏主自作。
然彼論中本具其義。
故雲論主作四門也。
問此四門者皆一乘耶。
或三乘耶。
答一雲。
四門皆是一乘。
何者。
初門則通教及義。
乃至通因及果。
混通無礙(雲雲)。
如是約十種普法名。
第二門則無别之别。
第三門則别而無别。
第四門則總别無礙故。
一雲。
初後二門同前釋也。
第二則依根本入開九入末。
同于三乘依一心本流成六道。
第三則會九入末歸根本入。
亦同三乘會六道差别歸平等一心之義。
故此二門并三乘也。
一雲。
初一一乘。
次二三乘。
亦同前釋。
第四門則雖明六相。
六相教興意雲。
破定執見以現緣起。
既雲破執而後現德故。
是修相門之圓融義。
故對初門總釋現本之一乘故雲三乘也。
一雲。
論主于前三門不明六相。
至第四門論六相故。
約此論文相現著。
則前三三乘。
後一一乘也。
然第四門明六相時。
将前三門本末論故。
約第四門看。
則前之三門皆亦一乘也。
問此第四本末無礙其義雲何。
答一雲。
第八會疏雲。
本會舒為末會。
末會卷為本會故。
今此亦爾。
開根本總成九入末會。
九入末成根本總也。
一雲。
一乘中無定本末故。
舉一為主。
餘則為伴。
是以于十入中随舉為本。
餘則為末也。
一雲。
本則自恒本。
末亦自恒末而無礙也。
謂一向根本入名為總。
非以餘九入名為總。
一向餘九入名為别。
非以根本入名為别也。
問若爾何成本末無礙耶。
答依總開别時。
若破根本總而成九入末。
則别礙于總也。
會别成總時亦若爾。
則總礙于别也。
然而總不動而成别。
别不動而成總故。
本則恒本。
末則恒末。
而能成無礙也。
問六相章雲。
椽即是舍。
故名總相。
舍即是椽故名别相(已上)。
依此文。
則可許本還為末。
末還為本耶。
答一乘之中若不成。
則已成則離始終故。
雖雲椽即是舍。
既是舍時離始終故。
非是先有别椽後成舍也。
是故不雲本還為末末還為本也。
問椽是别緣。
既雲椽即是舍。
故亦有攝入等别為總之義故。
亦可雲末還為本之義。
何不然耶。
答若攝入等為總之義即是根本入故。
但以總名為總。
不以别名為總也。
是以攝入等若為總。
則但雲根本入也。
古記雲。
根本入大虛之中有八難也。
若得知此八難。
則雖不見其本疏。
可謂得知地論之妙旨。
若不知此八難。
則雖得一十二十家疏。
不可謂知地論之旨也。
謂一此大虛中雖無總别之相。
而有可分總别之義。
此難見也。
謂于上五重總别。
約初三重見也。
二此大虛中雖無諸教行位。
而有可分諸教行位。
亦難見也。
于所流三乘九入處見也。
三此大虛中雖無常無常。
而有常智斷障無常智斷障。
亦難見也。
約複有善根等文見也。
若約品會者。
是差别平等二周因果修生本有之二智也。
四此大虛中有常無常智。
合成一無流智。
亦難見也。
謂初會四十類法體及法界會神衆則有為也。
普賢文殊等同生衆則無為也。
此有為無為合成法身。
毗盧遮那自體智也。
五此大虛中有生滅不生滅。
合成法體。
亦難見也。
是無住别教門中無淺深三觀之生滅。
證分中無生佛法之不生滅也。
六此大虛中不動根本無明即是滿足法體。
亦難見也。
于終教根本枝末等無明以普字印。
印定而見也。
七此大虛中于佛盡入發心。
于攝入位成佛。
亦難見也。
約是諸入為挍量。
智義差别等文見也。
八此大虛中無地獄位發心之人。
然有地獄中發心成佛。
亦難見也。
依此言說解釋應知之文見也。
諸法各異至諸地功德。
法記雲。
諸法各異住自如故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者。
約五十四角故。
雲如如而不可分。
此是第一角如。
此是第二角如等故。
雲相不可得。
約一角時即約五十四角故。
雲如如。
約第二角亦如是也。
至此竟答前問。
上雲。
因果不同而一家實德性在中道。
未知所由之義。
大記雲。
是故經雲。
問雲何深信佛法。
答一切諸法唯佛所知。
非我境界等者。
引勝鬘經證上自謙也。
謂前雲。
此義其實難解。
雖然依天親論主。
乃至随分可解雲者。
意雲。
唯佛所知。
非我自分所解。
然依教理随分現此義也。
是故引經中仰推之智而為證也。
彼經雲。
成就甚深法智為第一人。
成就随順法智為第二人。
仰推如來非我境界為第三人。
解雲。
初則證智。
次則三賢。
後則十信也。
法記雲。
七處八會及品類不同而唯在地品。
所以者何。
以是根本得法盡故者。
如悉昙章。
一切諸字初章為本。
如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十地為本。
故雲攝法盡也。
古記雲。
一乘十地如何見耶。
答浮石山四十日會和尚雲。
一乘十地橫也豎也。
相元智通等以謂已得和尚之意。
及其會終各呈所領。
和尚曰。
并不得也。
一乘十地者。
依寂滅道場始成正覺佛心而見也。
後林德釋雲。
初會十地者。
如生盲人見色而見也。
光明覺品以去十地者。
如生聾人聞聲而見也。
謂依初會本起後光明覺品十地。
修生十地。
佛果十地本有十地。
離世間十地入法界十地也。
問一乘無盡十地如何見耶。
答三乘中依三千界法明也。
一乘随門中亦依界法明也。
自别教中依于種法明也。
三乘十地者。
初地依百葉蓮花明也。
謂仲密證遍滿真他受用身之所依也。
亦是應身也。
其百葉中全統一葉則淨土之化也。
又一一葉中各有百億釋迦。
則穢土之化也。
二地則依千葉蓮花明也。
準前可知。
乃至第十地則依無數葉蓮花明也。
亦準前知此。
三乘中蓮花者。
十地菩薩之所依住也。
一乘蓮花則是十地體也。
一乘随門中依界法辨者。
同于三乘。
但以六相成故别耳。
言依種辨者。
初會中合有五十六重十地。
謂教分之一重證分之五十五重也。
言教分一重者。
世界海中有十不可說佛刹塵數之香水海。
最中央海出大蓮花。
此蓮花上有世界種。
此一種中有二十重世界。
此二十重即是十地。
十地各有自分勝進。
故有二十重也。
如此一種既有十地。
餘一一種皆有十地。
故有十不可說世界塵數十地。
故雲無盡十地也。
此則一重耳。
若進見者。
即有重重無盡十地。
可思。
言證分十地者。
約五海十智見也。
謂以海入智故有五十海。
則五重十地。
以智入海故有五百智。
則五十重十地。
是故證分中合有五十五重十地也。
是約一行門也。
若進見者。
即有重重無盡十地。
可思。
問三乘以歡喜離垢等為十地。
一乘中何以名耶。
答同教随門中與三乘同。
若别教中世界名海名智名等皆十地名也。
圓教門中歡喜等名世界等名皆十地名。
謂三乘中唯有名耳。
無實法體。
圓教之中以具法體為十地也。
又三乘初教十地者豎位也。
謂從十信十住漸至佛果故也。
熟教十地者橫位也。
謂于一如來藏體中之所分立故也。
一乘中具橫豎也。
謂橫包虛空法界。
豎貫九世十世故也。
十信十住等皆從十地而起也。
故藏師雲。
十地者前攝地前上攝佛果也。
會會本分皆雲有海。
是知皆以十地為根本也。
和尚之意應知爾耳。
法記雲。
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等者。
此中正明緣起法。
故雲一攝一切也。
問若約緣起。
滿足無側法者。
即其一言已足。
何必重言普攝耶。
答實則如是隻言一地足矣。
但随順雲耳。
古記雲。
至相釋經中在于一地普攝一切諸地之文雲。
就行相次第終至窮實自體以論要略有四。
一以于始故能生。
于後終竟滿足故言攝也。
二雖是初始。
然能行于諸地。
所行諸法無殊故言攝也。
而所成之行但在自分中。
上下優劣但以明昧為異耳。
三但是初始即攝一切諸地功德故名攝也。
四非謂以初後故名攝。
但是初始即正是終故名攝也已上。
解雲。
一雲。
初二始終教後二一乘。
一乘二中初緣起分後果分。
一雲。
初中門後即門也。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二